浅谈中外建筑的差异

浅谈中外建筑的差异
浅谈中外建筑的差异

浅谈中外建筑的差异

摘要:建筑是一种凝固的艺术,每个国家的建筑都会因为地域差异、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等因素形成差异。本文主要从建筑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两个方面去分析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建筑为什么在布局设计上和结构设计上存在差异。

关键字:差异、布局设计、结构设计、地域差异、文化差异

建筑是一种立体艺术的体现,具体是通过建筑物群体布局和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面形式、内外空间组织、结构造型等组成的建筑构图,然后在比例、尺度、色彩方面,通过装饰、绘画、雕刻等手段处理下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这种艺术的展现会因为文化差异、观念差异、价值观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一、中外建筑的差异

中外建筑的差异在古典建筑方面最为明显,主要体现在建筑布局和结构上。以下就以古典建筑为例说明中外建筑设计的差异所在。

(一)建筑布局设计差异

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平面布局设计方面大多都是以简单的、有组织的、有规律的布局为主,在走向上特别讲究组织性和规律性,其中以庭院式组群布局最为突出。每当我们参观这些传统的中国建筑物时,我们会发现每座建筑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无论住宅、宫殿、官衙、寺庙等,都是由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的单座建筑,然后加上一些走廊、围墙等环绕而成的一个个庭院。这些庭院式的建筑物在布局上基本是一致的,都是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然后再沿着横、纵轴线进行设计,而且在纵轴线上的建筑物一般要比在横轴线上的建筑物更为重要,如北京故宫,这座宫殿能充分地把上述所介绍的设计风格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设计风格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前。

与中国不同,西方建筑是开放的单体空间布局向高空发展。从古希腊古罗马的城邦开始,就广泛地使用柱廊、门窗,增加信息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间来包围建筑,以突出建筑的实体形象。这与西方人很早就经常通过海上往来互相及社会内部实行奴隶制有关。古希腊的外向型风格和科学民主的精神不仅影响了古罗马,还影响着这个世界。

(二)建筑结构设计差异

自民国时期到现在,我国建筑的设计概念一直受到外国思潮的冲击,在建筑结构形态的选择上也一改以往的结构方式,变成了以轻钢结构、混凝土结构为主要形式。但在传统的中国,结构形态的选择上,一般都是以木架构作为建筑的主结构形式,采用木柱、木梁等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和房檐的压力一般是通过木梁架传递到立柱上,而墙壁只起隔断作用,不作承担房屋重量的部分。

作为西方国家的代表,古希腊和古罗马,他们大多为单体建筑,非常注重外立面的造型和建筑体量上的巨大突兀。神庙建筑是古希腊建筑风格的代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柱式建筑。最初的神庙只有一个单室,逐渐发展成围廊结构,主体被柱廊包围,而柱子及檐部成为整个围廊结构中最为明显的部位,如帕提农神庙,它就是这种结构中较为突出的代表。而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稍微有所不一样,这个时期的建筑物主要是通过依靠拱券结构来获得内部宽阔的空间,以满足复杂的功能要求,较为突出的代表有万神庙、皇家浴场等。

中国和西方国家建筑物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布局设计和结构设计上,在材料选用、色彩设计、室内装修设计等也有所不同,在诸多因素的相互影响下,造成中外建筑的差异。

二、中外建筑设计存在差异的原因

建筑以不同的艺术风格展现在人们面前,不同的风格体现出不同的内涵,如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一般向人们展现的是内涵、含蓄的气质;而西方国家的建筑风格展现的特点就是个性化、自由、潮流。为什么中外建筑风格会存在差异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一)建筑地域差异

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共同作用下所形成的综合体。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镜子,反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域性建筑景观。

亚洲地域广袤而分明,有宽广的平原、奔流的江河、雄伟的高山。而西方,如欧洲,地貌较为开裂,小块的平原、密集的山岭和河流。这种显著的区域差异影响到人们的思想基础,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各国的建筑风格。如中国皇城、故宫主轴线上从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八午门、太和门、乾清门、坤宁门、神武门,塑造出高潮迭起的空间,恰恰把我国的地貌充分展现出来。而西方的建筑物,如凡尔赛宫殿,它没有明显的主次轴线,而是通过不同的建筑物凸显不同的地域,彰显不同的个性。

(二)建筑文化差异

中外建筑差异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建筑文化的差异。人在文化意念上的差异也是造成建筑文化差异的首要原因。所以,要研究中外建筑之间的差异就要从观念的形态、物质现实和文化崇尚三方面出发。首先,着重看人们崇尚的是人还是神。从中国古代建筑而言,建筑群的建立是始于尊敬祖先,这种观念发端于古代的血缘氏族制度,接着又发展成为影响中国历史的宗法制度,所以后来的建筑群多数是向着崇尚君主权力的方向发展。而西方国家,自古建筑起源于供奉神灵的观念,这种观念也相应地应用到建筑的设计上。西方建筑体现的是坚固、永恒、让神永在的意念,好让人们不断地去供奉神灵,对神崇拜。所以,建筑需要厚实、高大、严密,方便人们进行敬奉神灵的活动。其次,就是审美角度的不同。中国的建筑大多属于人居住宅,从人居方面出发,注重建筑的水平展开,更多的是表现建筑线条的优美,它不像西方建筑那样崇尚高大的实体,而是有虚有实,轮廓柔和,曲线丰富。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多的是对神的崇拜,所以建筑物设计更多的是围绕着这种观念展开。以神庙建筑为其代表,对建筑的高耸较为注重,以体现神的威严,建筑立面尽量向高空发展,以展现崇高之美。最后,中外建筑的差异体现在美的精髓上。中国建筑,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它所体现出来的特点都是讲究建筑、人、环境三者相互协调、相互融合。建筑在功能上不仅要满足人居住的功能,在整体设计上还要讲究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协调,还要富有情趣。特别是古代的建筑,更加讲究因地制宜,依山傍水,种花植树,修桥建亭,把大自然的美营造成自己的住所。而西方国家,总的来说是注重神灵,这种思想广泛地影响着西方的建筑,使得西方的建筑风格呈现出多样化和艺术造型个性化的特点。另外,西方历史变革也是有效地见证着西方建筑艺术的发展轨迹。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所表达的是人的精神文化和内在修养,风格上相对平和、含蓄一些,而西方建筑则注重表达外在的美和展现外在的艺术,风格上大胆突破,注重个性。

三、结语

通过中外古典建筑差异的分析,使得人们对中外建筑的形态、艺术等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随着时间的发展,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中西文化的交融不断地影响着中外建筑的风格。我们在结合本国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一些外国的元素,运用创新的手法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新风格、新建筑。

参考文献:

[1]谢雄敦.从东西方地域差异看中外建筑风格[J].江苏建材.2013(08)

[2]黄朝霞.中外建筑结构差异化特点研究[J].门窗.2012(11)

[3]甄建仁.中外建筑艺术对比分析[Z].百度文库.2011(01)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中外建筑史》课程标准 一、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性质 1、必修课; 2、专业课、理论课 (二)课程定位 中外建筑史是建筑工程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在培养学生历史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建筑史学知识的深化;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生态度和工作作风。 (三)课程设计思路 由案例导入教学,分析案例中的理论,最后总结。加强学生知识记忆。 二、课程基本目标

(一)知识目标: 根据授课对象均为新生的特点。建筑史课程的深度和内容都应更加的清晰和简洁,提出课程中的现状和历史问题,让新生对建筑史的概念由模糊到清晰。 (二)职业技能目标: 使学生树立科学的历史观,从历史的古到今,导入建筑学的基础。 (三)职业素质养成目标: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保持对建筑史的新鲜和兴趣,在课堂上遵循诱导的方式,让同学大胆畅言对建筑史的认识。 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一)课程主要内容说明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建筑史,外国建筑史;建筑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建筑的发生与发展;建筑的构建因素;建筑创作、建筑鉴赏和建筑批评的一般规律。 (二)课程组织安排说明 对课程“教、学、做”于一体,其中教学方式与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坚持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原则。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掌握建筑历史的基本情况,用以指导建筑学。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也可适当组织参观周边优秀建筑,鉴赏建筑作品开展课堂专题讨论等,并能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 实践环节的设计:集体鉴赏与参观优秀的建筑。 四、课程教学内容 专业课程(含课内实践)

浅谈中外建筑史

题目:浅谈中外建筑史 ——中外古今建筑的发展 学生姓名:姚钞 院系名称:建筑设备与管理 专业班级:工程测量3班 指导教师:王嫦 2015年12月12日 浅谈中外建筑史

中西方文化均有各自的特点,都在各自的历史上起过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地理、文化、经济和审美观念、生化习惯、宗教信仰等种种因素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建筑不同地发展风格。 中国是世界上建筑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早在五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期,原始人普遍利用利用天然山洞作为居所。大约在六七千年前。我国进入氏族社会,生产力有了初步发展,建筑活动日益频繁。建筑最初的两个基本形态——巢居和穴居,巢居可能是地势低洼,气候潮湿,多虫蛇的地区采用过的一种居住方式。巢居在适应南方气候环境特点上有显而易见的优势:远离湿地,远离虫蛇野兽侵袭,有利于通风散热,便于就地取材地建造等。进入氏族社会以后,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房屋建设也开始出现。但是在环境适宜的地区,穴居依然是当地氏族部落的主要居住方式,只不过人工取代了天然洞穴,且形式日渐多样,更加适合人类的活动。 在夏、商、周时期的建筑,夏代表建筑:城、宫殿、高台建筑。商:商朝在夏的基础上有较大的发展,这突出反映在青铜器与甲骨文。在建筑上主要表现于:城郭建设、宫殿、陵墓、囿版筑技术。中国奴隶社会建筑,既没有古埃及、古印度宗教建筑的压抑和神秘,也不像古希腊奴隶民主制下的建筑那样自然呢、明朗。中国建筑一大特点,是表现出一种等级森严的秩序,这在中国奴隶社会建筑中便已见端倪。春秋时期,建筑上的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的出现。在经过长久时间的进步下,农业和手工业进步的同时,建筑技术也有了巨大的发展,特别是铁质工具—斧、锯、锥、凿的应用,促使木架建筑施工质量和结构技术大为提高。筒瓦和板瓦在宫殿建筑上广泛使用,并有在瓦上涂上朱红色的做法。装修用的砖也出现了,尤其突出的是在地下所筑墓室。 在唐宋元明清时期,无论是建筑,还是其他领域,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独特的印记,留给后世人观摩。而唐朝作为世界上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其建筑更是独具一格。唐朝的建筑装饰已经开始呈现以下几大特点:规模宏大,规划严整;建筑群处理越趋成熟;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主要代表建筑是大明宫。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规模一般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美、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各种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主要以殿堂、寺墓建筑为代表,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很多华丽的精美的作品。首先,是建筑的尺度缩小。其次,是建筑布局随意。再次,

中外建筑史期末考试题B

2014年上期《中外建筑史》期末试题 (12级建筑专业使用) 总分:100分时间:120分钟 请将最佳选项前的代号填写在后面括号内。未作答、多答或作答错误均不得分。每小题2分,计30分) 1.故宫太和殿的屋顶形式是 A.庑殿顶 B.歇山顶 C.重檐庑殿顶 D.重檐歇山顶 2.下列中国古代城市中规模最大的是 A.北魏洛阳 B.唐长安 C.元大都 D.明北京 3.《营造法式》的作者是 A.李诫 B.宇文恺 C.李春 D.计成 4.隋文帝开皇二年开始营造的都城是 A.长安 B.建康 C.洛阳 D.大兴 5.清代故宫内三殿指的是 A.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 B.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C.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D.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 6.我国现存最大的唐代木建筑是 A. 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B.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C.天津蓟县独乐寺 D.山西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 7.西安荐福寺小雁塔佛塔所属的类型是A. 喇嘛塔B.金刚宝座塔 C.楼阁式塔 D.密檐塔 8.下列园林中地处江苏扬州的是 A. 拙政园(苏州) B.个园 C.留园 D.寄畅园(无锡) 9.斗拱在清代建筑中称为 A.举折 B. 铺作 C.科 D.栿 10.南京中山陵的设计者是 A.吕彦直 B.董大酉 C.梁思成 D.徐敬直 11、在原始社会晚期,我国黄河流域的氏族部落广泛采用的一种居住方式是 A.穴居 B.抬梁式建筑 C.干阑式建筑 D.穿斗式建筑 12、在我国古代的哪个时期,掀起第一次城市建设高峰期 A.商朝时期B西周时期 C.春秋末期 D.战国初期 13、中国什么时期,在城市布局上打破了里坊制度,住宅、店铺、作坊等临街建造 A.隋代B唐代 C.元代 D.宋代 14、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属于什么风格的教堂 A.罗马风格B、哥特风格 C.拜占庭风格 D.巴洛克风格 15、巴黎圣母院是哪种建筑风格的代表作? A.哥特式建筑 B、文艺复兴建筑 C.罗马风格建筑 D.巴洛克风格建筑 二、多选题:(未作答或作答错误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计15分。) 1古希腊建筑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浅析建筑史对室内设计的启示

系别:建筑工程系 专业:环境艺术设计 班级:11环艺B班 姓名:何婉盈 学号:1111013226 浅析建筑史对室内设计的启示 摘要: 在世界历史上,古老的中国、埃及、希腊和罗马都曾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明,它们的祖先都给人类留下了众多的建筑古迹,如帝王的宫殿与陵墓、神庙与教堂、园林与府邸、纪念碑与凯旋门等。这些建筑都记载着古代各个地区和国家的政治历史、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成为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物质与精神的象征与标志。中国古代建造房屋是使用木结构,而西方各国用的是石结构。室内设计从属于建筑设计,它是空间艺术、环境艺术的综合反映。 关键词: 建筑史、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后现代主义建筑、室内设计 正文: 中国古代建筑以独特的木构结构体系、卓越的族群布局等以立于世界建筑历史长河中。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创造出了自己独特的建筑结构体系、形式及装饰样式,仿佛一首美丽的诗歌,涓涓流淌,历久不衰。而住宅建筑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建筑类型。中国近代建筑处于承上启下、中西交织、新旧接替的过渡时期,及交织中西文化的碰撞,也历经了近现代的历史搭接,与他们所关联的时空关系是错中复杂的。 同样,古埃及的神庙和石刻艺术也是建筑艺术长河中的精品。两河流域的建筑以其自身神秘的气息和壮阔的遗址向世人展示着他曾经辉煌的历史。欧洲中世界是欧洲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这段时期的东西欧随着宗教的不同,建筑业有很大的不同,东欧发展的是古罗马的穹顶结构和集中式形制,而西罗马发展的则是古罗马的拱顶结构和巴西利卡形制。 无论是中国古时的封建帝王,还是埃及的法老,都相信人死之后的灵魂不灭,都追求到另一个阴间世界得到永生,所以他们都精心建造自己死后的陵墓。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是在地面上用大石块垒造的巨大金字塔。中国帝王的陵墓则是把人体埋入地下宫而在地面上建造如同帝王宫殿一样的建筑群体。西方有不少广场、

中外建筑差异论文

中西方建筑分析 班级: 姓名:

目录 一、摘要 二、正文 1、中西方建筑文化差异 2、传统文化在建筑中的表现 3、当代建筑设计 三、总结

一、摘要 历史的车轮已步入21世纪,随着我国建设步伐的加快、综合实力的增强、农村现代化建设的崛起、交通网络的逐步扩大完善,各类大中小型城镇亦在规划建设之中。在这一发展新时期,我们应该努力寻求一条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创作道路。寻找传统文化的内涵,获得创作的灵感和题材,建造出既是传统的、民族的,又是现代的建筑物,从而实现现代建筑与传统建筑文化的和 谐统一。 【关键词】:中西方差异;传统文化;现代建筑 二、正文 1、中西方建筑差异比较 中西方的建筑的差异主要有材料、结构、布局、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1.1建筑材料上的差异 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材料一般就是三种:土、木、石。中国传统建筑以木为主,西方的传统建筑以石为主。 不同的建筑材料,使得中西方的传统建筑有着不同的艺术风格,西方的石制建筑一般是纵向发展,直指上苍的。这样一来,能否将高密度的石制屋顶擎入云霄,便成为建筑艺术的关键所在,而执行这一任务的柱子也便成了这以建筑的关键。所以,那些垂直向上、顶天立地的建筑便成了全靠石头建造的柱子支撑。与西方的石制建筑不同,中国古代的木制建筑以木材构造出多种多样的飞檐,木柱,屋顶等。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飞檐的高低、长短往往会成为建筑设计的难点和要点,因为这些细节方面的不同往往正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1]。 1.2建筑结构上的差异 中国的建筑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有如下三点: (一)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二)独特的单体造型 (三)讲究对称美,黄金分割美等艺术效果 中国传统的建筑在建筑结构上的一个特征是“框架式结构”体系,即采用木

举例说明中外建筑法规的异同

举例说明中外建筑法规的异同 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建筑市场成为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有更多、更强的外国承包商进入中国,这些外国公司具有强大的、技术、管理和人才优势,使我国国内建筑承包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与国际惯例接轨,适应国际建筑市场一体化的新形势,了解中外建筑法规的异同就显得异常重要。现在我就中外建筑法规在工程造价管理上的异同进行简单的叙述。所谓工程造价管理就是运用科学、技术原理和方法,在统一目标、各负其责的原则下,为确保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和有关各方面的经济权益而对建设工程造价及建安工程价格所进行的全过程、全方位的符合政策和客观规律的全部业务行为和组织活动。 在国外,按项目投资来源的不同,一般可划分为政府投资项目和私人投资项目。政府对建设工程造价管理主要采用间接手段,对政府项目和私人项目实施不同力度和深度的管理,重点控制政府投资项目。对于私人投资项目,国外一般都采取政府不干预工程造价管理的方式。政府对私人投资项目主要是进行政策引导和信息指导,由市场经济规律调节,体现了政府对工程造价的宏观管理和间接调控。 英国对政府投资项目采用集中管理的办法,按政府的有关面积标准、造价指标、在核定的投资范围内进行方案设计、施工设计、实行目标控制,不得突破。如遇非正常因素非突破不可时,宁可在保证使用功能的前提下降低标准,也要将投资控制在额度范围内。 美国对政府的投资项目则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由政府设专门机构对工程进行直接管理。美国各地方政府、州政府、联邦政府都设有相应的管理机构,专门负责管理政府的建设项目。二是通过公开招标委托承包商进行管理。美国法律规定所有的政府投资项目除特定情况下(涉及国防、军事机密等)都要采用公开招标。但对项目的审批权限、技术标准(规范)、价格、指数等都做出了特殊的规定,确保项目资金不突破审批的金额。美国政府对私人项目投资方向的控制有一套完整的项目或产品目录,明确规定私人投资者的投资领域,并采用经济杠杆如价格、税收、利率、信息指导、城市规划等来引导和约束私人投资方向和领域颁布。政府通过不定期发布信息资料,使私人投资者了解市场状况,尽可能使投资项目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我国工程造价管理制度的建立始于1950年,我国政府引进了前苏联的概预算定额管理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概预算定额管理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日益复杂,计划经济的内在弊端逐步暴露出来。传统的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概预算定额管理制度,实际上是对工程造价实行政府行政指令的直接管理,这种政府行使的工程造价管理职能强调定额作为政府的法定行为,强调政府主管部门对工程定额含量、工程取费及其费率的指令性,使得建筑产品的价格严重脱离了价值,遏制了竞争,抑制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工程造价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逐步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改革现行的工程不实之处管理方式,实行量价分离,逐步建立起由工程定额作为指导的通过市场竞争形成工程造价的机制。政府的管理职能应从原来的微观管理方式转变为宏观调控为主,实现国家对消耗量标准的宏观管理,制定统一的工程项目划分,工程量计算规则,为逐步实行工程量清单报价创造条件。另外对工程和非政府工程实行不同的定价方式。对于政府投资工程,应以统一的工程消耗量定额为依据,按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编制标底,并以此为基础,实行在合理幅度内确定中标价方式。对于非政府投资工程,应强化市场定价原则,即可参照政府投资工程的做法,采取以合理低价中标的,也可由承发包双方依照合同约定的其它方式定价。

浅谈客家建筑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SHANDONG WATER POLYTECHNIC 浅谈客家建筑 Discuss about KeJia Construction 姓名 学号 所在院系 学科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年月日

导语: 在一个学期的紧张有序的学习中,我对中外的建筑史算是有了初步上的认识,各地独特的建筑技术震撼着我的心灵,我不得不说古今中外的的劳动人民是充满了智慧、美感的。作为专修民用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的一名大二学生,我对建筑的一切报以最强烈的学习兴趣,在中外建筑史的课堂上我学到了很多,进一步体会到了建筑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美。我坚信建筑是博大而又充满艺术美的,在课堂上我们以轻松愉快的形式学习知识,建筑史的课堂上充满了难忘的回忆。其中课堂上,有一次张老师给我们播放的一个关于客家建筑的教学视频,以生动、深入的引导我见识了客家的建筑,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我又通过去图书馆和上网查了不少资料,现在综合我所了解到的浅谈一下客家建筑中的民居。 一、概况 客家民居是中国传统民居中的一枝奇葩,在中国民居建筑中有重要的地位,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云南“一颗印”、广西“干阑式”建筑一起被称为中国五大民居建筑。 客家民居因其特殊的历史文化背景而独具特色。气势恢宏的圆楼、错落有致的五凤楼、组合奇妙的围龙屋极富魅力;而其突出的防御性能、庞大的体量形式、高超的夯土技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客家民居形式是在客家人迁徙流离的过程中逐步发展、并经社会与自然环境的长期选择而最终形成的。因此,客家民居形式深深地打上了社会及自然诸多因素的烙印,深刻地反映了其历史文化,政治经济背景。 客家民居形式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传统家庭制度和小农经济制度影响,同时受到中原传统建筑形式的影响,受到客家人性格气质特征的影响,受到风水学说与民俗观念的影响;反映了激烈的民系冲突,反映了封建伦理观念,反映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等等。因此,客家民居是传统文化纵贯古今的结晶,是客家民系长期发展的产物。 客家民居在技术功能上臻于完善,在造型艺术上别具一格,在文化内涵上蕴藏深刻。因此,它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 客家民居主要分布在客家人聚居地客家人渗透地区,即福建西南,如永定、龙岩、南靖、平和、诏安等县市;广东东北部,如梅州、兴宁、五华、大埔、丰顺、蕉岭等市县;江西南部、如龙南、定南、安远、会昌、石城等县市;广西贺州、合浦、贵港、陆川、博白等市县。二、类型 客家民居具有相对稳定的建筑模式,同时其建筑类型又十分丰富。 从平面上看,客家民居有圆形、椭圆形、半月形、马蹄形、正方形、长方形、五角形、八角形、曲尺形、方圆组合、三环同心圆组合、多列半环形组合等。在名称上讲,又有圆楼、方楼、五凤楼、八卦楼、半月楼、交椅楼、围龙屋、三合楼、五角楼、雨伞楼、四点金、走马楼、二杠楼等等。因其种类丰富而外延又相互交叉,只能大致将其分为圆楼、方楼、五凤楼、围龙屋、殿堂式等五种典型,分别描述如下: 1、圆楼 又称圆寨,是客家先民早期迁徙到南方的建筑形式。平面为圆形,建筑呈圆筒状。体量庞大,高二至五层,十至二十米,平面直径最大可达70米,房间总数达三百多间。以粘土、细石、竹木筋夯筑而成,外环墙厚实坚固,厚可达一至二米。外围封闭而内部开敞,内院保证通风,采光良好。中间为平屋,建祠堂,为族人议事、祭祀丧喜等公共活动用。聚族而居,可住数百至上千人。 圆楼主要分布在闽西南和粤东北几个县市,赣南也有一些,主要集中在福建省永定、南靖、平和三县交界处。 2、方楼 方楼主要指方形土楼。除建筑为方形外,其他方面如体量、材料、功能都与圆楼近似。 一些方楼四角外凸建炮楼,用以向四周警戒、瞭望、射击,称“四点金”。还有在二三楼

浅谈中外建筑的区别与联系

浅谈中外建筑的区別与联系 德国古典美学家黑格尔认为,艺术是沿着建筑、雕刻、绘画、诗歌、音乐这一顺序发展的,在这一发展的链条中,建筑作为一门最早的艺术方式,同时也是处在最底层次的艺术,往往包含着较多的物质内容,而较高层次的诗歌艺术则更多的包含着精神性的内容。 地域建筑的发展阶段 地域并不是天然生成的,而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这意味着我们一直在探讨的地域问题其实是一个历史性问题,并不仅仅是因为出现了全球化才有地域之分,只是全球化的出现,严重威胁着原有地域差异的消失,这才使人们对于地域的探讨越来越多,认识也越来越深入。当把地域本身当作一个历史过程来看时,也有必要以历史的眼光来对待地域主义建筑的发展。 第一阶段:原始生存时期--原生建筑 这是指在原始农耕和畜牧业时期人类社会产生的建筑形式。在人类建筑发源之初,几乎所有地区的建筑类型都属于此列,这里不妨将之称为原生建筑。此时采用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完全直接得益于自然界的灵感,建筑与大自然密切相关,没有多少人文因素。获得遮风避雨、抵御伤害的栖息场所是建筑的主要功能。目前在世界上很多地区,还存在着原生类建筑,如印第安人的草屋、我国西北地区的窑洞。 第二阶段:农业社会时期———传统建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积累,原生建筑在不断地发展。一方面,在长期对抗自然环境之中的地形、气象、水文和生物等事物的基础上对自然界形成新的界定,衍生出新的定律,如我国的风水观。另一方面,社会体系的发展和完善,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政治、文化结构对地域建筑的布局和形式产生了巨大影响,地域建筑的功能空间在不断衍生。这是地域建筑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不自觉发展的地域主义,该时期的建筑相对于今天不妨称之为传统建筑。如我国现存的故宫、北京四合院民居都属于此种类型。 第三阶段:工业社会时期 发端于不列颠岛的工业革命或技术革命,是产业文化兴起、商品经济繁荣的发动机,它为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建筑观念:建筑成为可以大量复制的工业化产品,成为居住的机器。在此形势之下,地域主义建筑逐渐丧失原有的存在地位,不论从内在的文化传统到外在的建筑材料,其存在的意义都遭到巨大的冲击。出于对工业化的抵触情绪,使得传统地域建筑中包含的各种要素成为地域主义建筑师捍卫地域传统的有力武器,他们开始自觉地维护并发展具有当地地域特色的建筑类型。如赖特、阿尔托等建筑师用传统的、地方的元素来对抗工业化社会的同一、单调和贫乏,期望回归自然,回归传统。 第四阶段:信息全球化时期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建筑文化的交流日益广泛,给建筑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美国建筑历史学家肯尼斯·弗兰普顿(Kenneth Frampton)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批判的地方主义”,可以代表美国等西方国家对全球化导致的建筑形式同一化的一种反思。还有学者提出了“广义地域主义”之说,广义地域主义承认各种建筑文化的交流与糅合,承认对新技术、新材料的地域化使用,以此对地形和气候做出全新的诠释。的确,信息的广泛、快速交流,使世界有趋同的趋势,但各个区域对于当代先进建筑观念理解的差异,及其与当地地域建筑结合方式的不同,必然会导致新的不同于原地域特点的新的地域主义建筑形制。比如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娱乐性建筑、耀眼的霓虹灯,已成为该城市的象征,各种夸张的手法也正成为该地域的特色。 对于当代地域建筑发展的思考 地域建筑类型是不应该以好坏的标准来分高下的,因为一种地域建筑总是被一群人在某个地方、某个时期适应着。地域建筑在信息社会发展,一方面是对历史的传承,即立足于原生、传统地域建筑的基本需求,另一方面则是进行创新,创造满足当代原生的内在要求、又符合当代实际文化

中外建筑对比

中外建筑对比 ——汉代与古罗马建筑对比 课程:中国古代建筑史 老师:培颖 :和畅 学号:20141057

一、目录 1.建筑风格的发展 1.1汉代的建筑发展 1.2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发展 1.3分析 2.思想信仰分析 2.1 我国 2.2 欧洲 3. 建筑对比 3.1 材料对比 3.2 结构对比 3.3 空间对比 3.4 色彩对比 4. 总结

1. 建筑风格的发展 1.1 汉代的建筑发展 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较为统一,从最早的周朝开始,就有了特定的风格。自一统六国,仿建六国宫室,将全国文化集中于关中。后来,汉继制,全国的建筑风格趋于统一并一直占于主流地位。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伦理容明确,布局铺舒展,构图整齐规则。同时随着独尊儒术的确立,各种当时的一些建筑风格形式也作为及礼仪的形式确立下来,并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 1.2古罗马时期的建筑发展 西方建筑的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地域性民族特色,进程快速多变。西方的建筑形式,如古希腊建筑讲究比例匀称,造型简洁优雅,建筑空间的虚实互映,又将自然的、空气巧妙置于认为建筑空间之中,给人以明朗、开放的亲切之感;罗马式建筑则以圆顶、拱门、厚墙为其特色,造型浑厚雄壮,装饰华丽多彩。尤其是对部空间的处理十分讲究,从地板到天花板,处处精雕细琢,浑然一体,充实而美观;巴洛克建筑形式新异,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组合,打破建筑,雕刻与绘画的界限,使用贵重材料,充满了装饰感;哥特建筑以高、直、尖为特色,高大的形体由于飞扶壁的作用显得薄而轻快,建筑风格完全脱离了古罗马的影响,是欧洲封建城市经济占主导地位时期的建筑;洛可可建筑风格是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罗马人在继承古希腊柱式技术的同时,独创了拱券(xuan)结构,从而获得了更加宽阔的部空间,

中外建筑史 论文

中外建筑史(论文) 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绵延数千年,直至20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规则,并传播影响到东亚等邻近国家。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早、中、晚五个历史阶段。大约在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开始出现规模较大的宫殿和陵墓,以及以宫、室为中心的大小城市。与此同时,木构架也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方式,随着公元5世纪左右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后,新的生产关系和中央集权的建立,经济趋于繁荣,社会相对稳定,故而有能力修建起规模空前的宫殿、陵墓、长城、驰道和水利工程等,建筑技术有了很大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出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规划最严密的都城——长安城。 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但同时也走向衰微。著名的明清“北京城”是在元大都城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中国古代以宫室为中心的都城规划思想在此得到了最完整、最精彩的体现,其建筑群体布局艺术可谓臻于化境。始于商周时代的中国园林,至明清时也达到了极度的艺术境界,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扬州等地最为兴盛,名园佳作不胜枚举。此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西藏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札时伦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的“风雨桥”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二、中国传统建筑的特征 以汉民族木构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而称颂于世。这种建筑风格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和鲜明而一贯的特征: 它以木构架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形式和外观造型,常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抬梁式”的木构架结构体系。其主要特点是——沿房屋进深方向在右基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屋矮柱和短梁,构成“一品”木构架。在平行的两品木构架之间用横向联系的“枋”联络“柱”的上端,产在各层梁头和短柱上安置若干与构架成90度直角的檀,起联系构架和承载屋面重量的作用。这样由两组木构架形成的空间称为“间”。一座房屋通常由二三间乃至若干间沿面阔方向排列为长方型平面,同时也可以组成三角型、正方形、多角型、圆形、扇形、万字形等特殊平面的建筑。由于这种“抬梁式”建筑的木构架类似“框架”,建筑物上部分荷载沿梁架、立柱传至基础,墙壁只起围护、分隔空间的作用,不承受荷载,这就赋予建筑以极大的灵活性。室内空间可用各种隔扇、门、罩、屏等分隔空间,并随需要安装或拆卸。 由建筑单体的外部造型特征看,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由:台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组面。台基——由砖石砌成,承托着整座房屋,一方面起保护木柱不受雨水和潮气侵蚀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与柱的侧脚、墙的收分相结合增架建筑物的稳定感,使其显得庄严雄伟。如故宫太和殿及天坛祈年殿的台基,前者显示了皇宫难以企及的尊贵;后者则表现了祈天建筑的高耸云霄、与天相通的气度。 架设于台基之上的屋身,一般采取明间略大,两侧面阔递减的方式,既满足功能要求,又使外观取得了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在较为重要的建筑物上,在其屋身和屋顶的交接部分设置有一种称为“斗拱”的构件,称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斗拱”,实际上是用短木块,木枋所组成的一种悬挑结构,主要起支撑巨大的屋顶出檐和减小室内大梁跨度的作用。明清时期斗拱逐渐蜕化,成了柱网与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中外建筑风格的不同

中外建筑风格的比较 1、中国建筑具有绘画的特点,其着眼点在于富于意境的画面,不很注重单座建筑的体量、造型和透视效果等,而往往致力于以一座座单体为单元的、在平面上和空间上延伸的群体效果。而西方建筑在造型方面具有雕刻化的特征,其着力处在于两度的立面与三度的形体等。 2、中国重视空间,重视人在建筑环境中“步移景异”的空间感受,是动态美、空间美、传神美的统一。西方重视建筑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之间的比例、均衡、韵律等形式美原则。 3、中国人重视人的内心世界对外部事物的领悟、感受和把握,以及如何艺术地体现出这种心智的领悟和内心的感受,具有很强的写意性。比如,我国古典建筑物顶上的形如飘风的飞檐翼角,其传神的写意性极富艺术激情,给人以强大的心理感染力。欧洲人则较为重视形式逻辑,讲求逼真,依仗论证,注重体现几何分析性,在建筑的艺术构思与总体布局上较为强调对称、具象以及模拟几何图案美。 4、中国的四合院、围墙、影壁等,显示出某种内向、封闭甚至“一劳永逸”的苟安思想倾向,而西方强调应以外部空间为主,称中心广场为“城市的客厅”、“城市的起居室”等等,有将室内转化为室外的意向。比如,始建于1756年的法国凡尔赛宫,其占地220亩的后花园与两旁对称且裁剪整齐的树木、一个接一个的水池群雕相即相融,一直伸向远方的城市森林……中国一些较大的宅院或府第,一般都把后花园模拟成自然山水,用建筑和院墙加以围合,内有月牙河,三五亭台,假山错落……显然有将自然统揽于内的倾向。 5、中国建筑尤其是院落式建筑注重群体组合,“院”一般是组合体的基本单位,这是中国文化传统中较为强调群体而抑制甚至扼制个性发展的反映,或与之有很大的关系。比如,一望无际的大大小小、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从地面上层层展开。而西方的单体建筑则表现个性的张扬和“人格”的独立,认为个体突出才是不朽与传世之作。像法国巴黎的万神庙、高达320米的埃菲尔铁塔,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比萨斜塔,美国波士顿的约翰·汉考克大厦等等,这些卓然独立、各具风采的建筑,能给人以突出、激越、向上的震撼力和感染力。 6、中国园林里的水池、河渠等,一般都呈现某种婉约、纤丽之态,微波弱澜之势。其布局较为注重虚、实结合,情致较为强调动、静分离且静多而动少。这种构思和格局较为适于塑造宽松与疏朗、宁静与幽雅的环境空间,有利于凸现清逸与自然、变换与协调、寄情于景的人文气质,表达“情与景会,意与象通”的意境。而西方园林中的喷泉、瀑布、流泉等,大都气韵恢宏而且动态感较强,能表现出某种奔放、灵动、热烈、前涌之势。

《中外建筑史》论文格式

摘要 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公民的监督参与意识不断加强,原有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在现阶段,我国必须实现政府转型,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公共服务型政府具有法治性、高效性、有限性、责任性和科学性等特征。它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是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政府自身完善的现实需求,也是人民的迫切愿望。 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发展观,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加强队伍建设者,在真正意义上确立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公共服务型政府,从而推动我国进一步的发展。随着中国加入WTO,经济迅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公民的监督参与意识不断加强,原有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以在现阶段,我国必须实现政府转型,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 公共服务型政府具有法治性、高效性、有限性、责任性和科学性等特征。它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是全球经济竞争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政府自身完善的现实需求,也是人民的迫切愿望。 关键词:特征必要性必然性构建

Abstract As China enters WTO, economy develops rapidly,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mprove little by little, the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 supervision and participation enhances increasingly, the role that primary government act has not adapte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at present, china must realize the transform of government, establish public and service government. The role that primary government act has not adapted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politic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at present, china must realize the transform of government, establish public and service government. As China enters WTO, economy develops rapidly,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mprove little by l ittle, the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 supervision and participation enhances increasingly. So, at present, China must realize the transform of government, establish public and service government. T he consciousness of citizen’s supervision and participation enhances increasingly. As China enters WTO, economy develops rapidly,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 improve little by little. Keywords:character necessity inevitability establish

华侨大学 历年真题汇总+答案

中外建筑史 一名称解释: 四阿顶:(04) 即四面坡的庑殿顶,宋代称四阿顶,或称五脊殿。 举折: (04) 为取得凹曲屋面,需要相应地确定步架的高度。这种方法,宋《营造法式》中称为“举折” 步架: (04) 檩与檩中心线之间的水平距离称为步架,宋代梁以步架数命名。 草架: (04) 收分:(04) 院落: (06) 模数: (06) 补间铺作: (07)宋代建筑位于两柱之间阑额上的外檐斗栱称补间铺作,即清代的平身科。补间铺作的数量,通常当心间用2朵。其他次、稍各间用1朵。各补间铺作的分布尽量使之间隔大体匀称。 藻井: (07) 是平棊向上凹入的部分,通常位于天花板的核心位置。常见的是八角形的“斗八藻井”,也有圆藻井,藻井的设置起到了烘托空间和强化空间重点的作用。减柱造: (07) 叠涩: (08) 以砖石层层向外出跳之法,用于砖石建筑的出檐,或须弥座束腰上下枋的出跳。 普拍枋: (08)宋代建筑阑额与柱顶上四周交圈的一种木构件,犹如一道腰箍梁介于柱子与斗拱之间,既起拉结木构架作用,又可与阑额共同承载补间铺作,明清称为平板枋。

移住造: (08) 柱式: (04) 古希腊柱式源于木结构,建筑的改进集中于柱子、檐部与基座以及各 个构件本身的处理,逐渐形成了稳定成套的做法,后被古罗马人称为“柱式”,所谓 柱式即决定古希腊建筑形式的柱子格式,是古希腊崇尚人体美的美学观点在建筑上的 典型反映。 帕拉提奥母题: (04)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帕拉帝奥大胆创造的一种券柱式。具体 做法是在每间中央按适当比例发一个券,券脚落在两个独立的小柱子上,上面架着额 枋,小额枋之上开一个圆洞,每开间里有3个小间。构图特点:虚实互生、有无相成; 方的、圆的对比丰富;小柱子与大柱子也形成了尺度的对比,映照着立面的雄伟。后 常常被引用,不过适应性较小。代表:圣马可图书馆二楼立面、巴齐礼拜堂内部侧墙。 帆拱: (04) 拜占庭时期为解决在平面上盖穹顶的几何形状承接过渡问题的做法。其做法是在在4个柱墩上,沿方形平面的4边(发券),在4个券之间砌筑以方形平面(对角线)为直径的穹顶,又在4 个券的顶点之上作水平切口,水平切口和4个发券之间所余下的4个角上的球面三角形部分,称为帆拱。圣索菲亚大教堂使用了帆拱。 成就:1.把顶的重量传递给四角,摆脱承重墙,空间不封闭,平面灵活多变。 2.方形平面做圆形穹顶 3.在穹顶的统帅下完成了集中式构图。 巴西里卡: (04) 水晶宫: (04) 博览会展览馆,1850年建于伦敦海德公园,外形为梯形长方体,征集方案要 求一年内完成,因博览会结束时能搬走,园艺师J·帕克斯顿采用“植物温室”构造 方式,完全采用铁和玻璃建造,不到半年装配完成,博览会后拆掉。

中外建筑史论文

浅析中西方建筑哲学文化的差异 引言: 什么是建筑哲学? 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的艺术鉴赏三原则,“走着迂回的路径,从越来越逼近中心的圆周把建筑艺术的源流看一遍”;并通过对比,看看大陆东西两端截然不同的民族在各自的建筑中印刻着怎样的民族图腾与时代密码。 什么是建筑?古希腊人骄傲地说,建筑是那高高的卫城上俯视着整个城邦的神庙;中世纪教皇阴森森地说,建筑是我们在其中祈祷与赎罪的哥特式大教堂;路易十四优雅地说,建筑是我那金碧辉煌,集聚绅士名媛的凡尔赛宫……建筑,之于秦皇汉武便是那些宏伟大度、气吞山河的行宫苑囿;之于唐人宋民便是那些直插云霄的佛塔与信徒广聚的佛堂;之于明清才子佳人便是那诗意盎然,天人合一的精致园林。 哲学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影响建筑产业和发展诸多因素中占重要位置。 一、东方的严谨统一与西方的纯粹洒脱 中国先秦哲学具有鲜明的人学特征,注重人际,追求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这种思想影响促使中国建筑在总体布局上最求整体的统一性。在历史上无论其实宏大的建筑还是小巧玲珑的院都表现整体的空间感。 秦始皇那辉煌绝伦的阿房宫也以成为世界宫廷建筑中的奇迹。繁复与和谐兼容的东方式的雍容,雍容壮丽的气势,宏阔的规模与严整的空间布局,渲染出崇高的气氛,给人以强列的震撼,从而突出君王的权威。中国人自古就有一种尊崇帝皇,重视王权的情结,足够的风度来彰显国威,盛世的风水也在潜移默化中熏出一种华丽的气派,身处其中的建筑师在其熏陶下更能将他们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去满足时代的需要,迎合帝王的情感。借助木石砖瓦这些中原“特产”,浓缩于建筑艺术之中。这些建筑本身也有一种震撼人心的表现方式,与古希腊人讲究的纯粹朴素、自然清明的潇洒大不相同。 三千多年前,“海水光艳照人,鲜明灿烂,像酒的颜色或紫罗兰的颜色”在这漫天遍地的光明笼罩下的希腊海岸,能引起多少美好纯粹的诗请,古希腊人成了天生的思想者,而建筑作为一种非模仿类的艺术,因此,古希腊人对科学与哲学的热爱与研究,一开始就为其城邦的建筑打下了坚实的科学与人文根基。他们发明了一种逻辑严密的建筑方式,以柱子的直径决定柱子的高度,以高度决定其款式。或是庄严沉重的多利阿式,或是轻盈的爱奥尼阿式,或是极具装饰趣味的科林斯式。再以款式决定础石和柱头,进而决定柱间的距离和建筑物总的布局。建造在这样一种思维之上的建筑,必然坚固而匀称,健全而和谐。艺术更大程度上是源于天才们自发、独特而强烈的情感和灵感,古希腊的建筑风格,与这种民族精神完全一致。一种典雅大方、朴实自然的风度,一种纯粹得一清见底的美,在你的目光与其接触的那一瞬间便在你的心中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古希腊就像一件艺术品,精巧,完美,却脆弱得很。希腊神庙的自然与人文情结压倒了其宗教内涵。建于伯利克里黄金时期的巴特农神庙,像古希腊的自然界与人一样,各个部分都有一种持久的平衡。它那些美得纯粹的立柱及其上的那些已有些班驳了的浮雕,让人看到刚强的力,脱俗高尚的气概,清明恬静的心境,一种臻于完美的艺术境界。 二、东方的庄严与西方的神圣

中外建筑史试题库(附参考答案).

《中国建筑史》试题库 一、选择(15分,可随机抽取15道题) 1.“殿堂”式大木构架符合以下哪个特征D A 穿斗 B 内柱升高 C 彻上露明造 D 草栿 2.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C A 小木作 B 大木作 C 铺作 D 檐下作 3.一般认为,中国古代地方城市中的商业街应出现于:A A 宋 B 宋以前 C 明清 D元 4.宋辽金时期最精美的“天宫楼阁”见于以下哪座建筑C A 隆兴寺摩尼殿 B 晋祠圣母殿 C 华严寺薄伽教藏殿 D 少林寺初祖庵 5.宋代的“材”为C A 斗口高 B 斗口宽 C 单拱高 B 单栱断面 6.天安门工程的最初设计承建者是:(C) A、宇文恺B、李诫C、蒯祥D、也黑迭尔 7.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建筑遗址是:(A)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B、西安半坡母系氏族部落聚落遗址 C、连云港藤花落龙山文化遗址D、西安客省庄龙山文化遗址 8.清代斗拱一般不含以下哪种功用(B) A 模数化 B 承重 C 装饰 D 材等 9.明清北京故宫建筑受以下哪个地域工匠系统影响最大C A 晋 B 冀 C 苏 D 赣 10.中国拱券结构大致出现于B A 东周 B 西汉 C 唐宋 D 明清 11.以下哪一条与长城无关A A 宗法制度 B 秦始皇 C 胡服骑射 D 丝绸之路 12.18世纪将中国建筑介绍到欧洲的著名人物是B A 南怀仁 B W·钱伯斯 C J·朗世宁 D 汤若望 13.以下哪条不符合历史建筑保护的精神A A 全面保护 B 重点保护 C 有限保护 D 酌情保护 14.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复古主义思潮以下列哪一条为口号C A 历史主义 B 民族形式 C 中国固有形式 D 民粹主义 15.迄今所知最早的四合院建筑遗址是:(B) A、河南偃师尸沟商城遗址B、陕西歧山凤雏村西周遗址 C、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D、安阳洹北遗址 16.我国现存最早的城市地图是:(C) A、兆域图B、西京长安图 C、平江府图D、清明上河图 17.汉代四象中指东方的是(A) A、青龙B、白虎C、朱雀D、玄武 18.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是(C)城的风貌。

浅谈古希腊柱式和古罗马柱式的发展终审稿)

浅谈古希腊柱式和古罗马柱式的发展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浅谈古希腊柱式和古罗马柱式的发展 摘要: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其建筑同样也是欧洲建筑史的开拓者之一,古希腊三大柱式的出现为后来的罗马五大柱式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本文就对几种经典柱式进行浅谈和分析。 关键词:古罗马;古希腊;三大柱式;五大柱式 一、古希腊的形成概况 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开源,持续了约650年(公元前800年-公元前146年)。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公元前5、6世纪,特别是希波战争以后,经济生活高度繁荣,产生了光辉灿烂的希腊文化,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古希腊人在哲学思想、历史、建筑、文学、戏剧、雕塑等诸多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这一文明遗产在古希腊灭亡后,被古罗马人破坏性的延续下去,从而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都十分信奉宗教,他们崇拜很多天神,而神庙是供奉神的场所,所以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旧址,可以看到很多神庙建筑。显而易见的是无论是早期的刻瑞斯神庙,还是后来的帕提农神庙,也无论神庙的大小如何,都无一例外的用到了立柱这一结构。而古希腊更是将立柱这一结构发展为独特而成熟的多种柱式。

二、柱式的定义 柱式是指一整套古典建筑立面形式生成的原则。基本原理就是以柱径为一个单位,按照一定的比例原则,计算出包括柱础、柱身和柱头的整个柱子的尺寸,更进一步计算出包括基座和山花的建筑各部分。古希腊的建筑从公元前7世纪末,除屋架之外,均采用石材建造。神庙是古希腊城市最主要的大型建筑,其典型型制是围廊式。由于石材的力学特性是抗压不抗拉,造成其结构特点是密柱短跨,柱子、额枋和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决定了神庙的外立面形式。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种种改进,也都集中在这些构件的形式、比例和相互组合上。公元前6世纪,这些形式已经相当稳定,有了成套定型的做法,即以后古罗马人所称的“柱式”。 三、古希腊柱式 其实柱式在古埃及时期就已经形成。古埃及装饰风格简约、雄浑,以石材为主,柱式是其风格的标志,柱头如绽开的纸草花,柱身挺拔巍峨,中间有线式凹槽、象形文字、浮雕等,下面有柱础盘,古老而凝重。在某种意义上,古埃及柱式是古希腊柱式的前奏曲,古希腊则使柱式这种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之作达到了最高峰。古希腊建筑的3种柱式——多立克式、爱奥尼式、科林斯式。这三种柱式构成了希腊建筑的精髓。(如图1) (图1) 3.1多立克柱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