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中的环境生态思想浅析--李蕊

《诗经》中的环境生态思想浅析--李蕊
《诗经》中的环境生态思想浅析--李蕊

《诗经》中的环境生态思想浅析

李蕊建筑技术科学sj1035班学号:201020232023

摘要:《诗经》作为儒家经典代表作,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起源著作之一。它所闪烁的智慧光辉不仅促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更值得今人的研读思考。本文从古代先民的环境生态思想观上再读《诗经》,在了解《诗经》内容与所处时代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从“畏天”、“敬天”、“顺应天命”以至“天人合一”的思想深化过程中,发现古代先民的天人相处、先民生活、国土营建、环境保护等活动中体现的生态思想。并从景观规划与管理制度两个方面浅看《诗经》中的环境生态思想对当代社会城市发展的启示,望以古老的智慧启发现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关键词:《诗经》、环境生态思想、敬天思想、顺应自然、天人合一

1、《诗经》及先民生活环境简述

《诗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中国先民诗歌,后经孔子删定为305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即是土风、风谣、民歌民谣,它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又被称为“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雅”是宫廷乐歌,为“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是祭祀乐歌,现存四十篇。

《诗经》广泛的反映了先民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集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等各方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根据史念海先生等学者的考据,《诗经》时代的生态环境情况为“当时黄河流域主要是森林地区,大致从渭河上游及更西的地区开始,一直到下游各地。黄河中游西北部是草原地区。森林中兼有若干草原植被,而草原地区也兼有森林茂盛的山地。”[2]物产与资源的极大丰富产生了周代先民以农为主,渔猎并取的生活方式,并使自然与人的关系极为亲密,同时也造就了古代先民朴素的环境生态思想。

2.《诗经》中体现的生态环境思想

2.1 由“畏天”到“敬天”的自然崇拜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人们对自然的认识经历了回避、敬畏、征服、协调的过程。上古时期,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与强烈的生存欲望驱使下,先民与自然界进行着长期抗争,并不断的观察着自然规律。文明初启的人们往往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自然万物感到迷茫与敬畏,并由此产生了无数的崇拜图腾。如“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中对于商族的起源做了这样的描述。

不仅“玄鸟”这一自然物作为祖先神被商人所崇拜,“天”更是成为呼风唤雨、决定人命的至上神,这种“敬天”思想对后世的“天命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相应而生的祭祀行为更是延传千年。“汤孙奏假,绥我思成。鞉鼓渊渊,嘒暳管声。”正是《诗经·商颂·那》中描写春秋时期商族后裔宋国襄公在鼓乐声中祀祈神明、保佑其顺利开拓疆土的盛大场面。而从周代开始,更是以对大自然山川河流等的祭祀巡守活动来集中体现古人对“天”的敬重。如《周颂·般》中对武王克商后的巡守而祭河岳的情况描述:“于皇时周,陟其高山,齢山乔岳,允犹翕河。敷天之下,裒时之对,时周之命。”武王登上巍峨的高山,眼前峰峦叠嶂,众多河流汇聚于黄河大川,普天之下,都服从周朝的命令。这种“敬天”的思想弥漫于商周时代的宫廷、民间,成为当时人们各种活动的思想基础,更成为后世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核心“天人合一”理论的发展原点。

2.2 “顺应自然”思想指导下的国土营建

在“敬天”思想的基础上,通过对《诗经》中祭祀诗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商代与周代先民对于“天”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商人注重天命,但这种“敬天”的意识仅仅在于等待神灵的赐福,甚至盲目、愚昧的认为“天”会一直眷顾并帮助王朝。而周人的“敬天”思想则更加趋于理性,认为“敬天”的要求在“顺应天命”。“天命不是根据自己的好恶作用于人事,而是根据人们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做出赐福还是降祸的选择,因此周人充满了浓厚的‘配天’思想。”[3]如《诗经·大雅·文王》中推崇文王之德,说其建立的周朝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意为周王朝虽是古邦国,但承天命建立新王朝。周王朝的光辉荣耀,完全是遵照天命的旨意。其中:不(pī)同"丕",大。)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周人对于其生活的生态环境提出了“顺应自然”的要求。如在《七月》中“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三之日于在耜,四之日举趾”(正月开始修锄犁,二月下地去耕种)等农民生活的描写,充分体现了周人顺时而为的观念。

“顺应自然”这一观念并不是消极的祈求天的帮助,而是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看做是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的行事准则,是天人和谐的过程。在它的指导下周朝及其后代王朝的王国营建和土地开发更加趋于理性,我们今日所提倡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思想也可以在那个时代略窥雏形。

①、重视绿化造林

《大雅·皇矣》中有一段周太王在岐山大规模植树造林的描述:“作之屏之,其菑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启之辟之,其柽其椐。攘之剔之,其檿其柘。帝迁明德,串夷载路。天立厥配,受命既固。”意思是:砍伐山林清理杂树,去掉直立横卧枯木。将它修齐将它剪平,灌木丛丛枝杈簇簇。将它挖去将它芟去,柽木棵棵椐木株株。将它排除将它剔除,山桑黄桑杂生四处。上帝迁来明德君主,彻底打败犬戎部族。皇天给他选择佳偶,受命于天国家稳固。[4]

“《皇矣》,美周也。”(《毛序》)这首诗全篇体现周代几位王秉承天命、德行卓越的创业历程,突出赞美周王的美德。通过上文节选部分的描述不难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植树经验,通过去除枯木败草、合理密植等手段,使城域环境健康发展。而且这种环境处置的好坏问题更是提到了帝迁明德——上天考察天子德行的高度,可见先民对于绿化环境的重视。

②、形胜——宏观考量城市环境选址,城市建设具有“大局观”

《诗经·庸风·定之方中》说:“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其中的定是营室星的意思,即说:当营室星位于天空中心时,在楚丘建筑宫室。度量好日影、测量好方向,楚丘开工造房。栽种榛树、栗树、梓漆与椅桐,待其成材伐作琴瑟用。登上漕邑废墟,眺望楚丘与堂邑,测量周围的山陵与高冈。走下田地看农桑情况。如果占卜是吉兆,所建城池必然能够健康发展。

天象、方位、植被、地势、土壤、卜辞,综合考查与评价城市形成的各种因素再建城,这正是当时人们对于改造所处环境的“大局观”,这种形胜的城市选址与建设手法对后世风水学说产生巨大的影响,更暗合我们今日“宏观把握、综合分析”的城市规划手法。

③、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

《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即:芦苇丛生长一块,别让牛羊把它踩。芦苇初茂长成形,叶儿润泽有光彩。虽然整诗反应的是贵族统治者的宴会情况,但在仲春万物初生之际,宴会主人爱护草木的行为,从一个侧面体现古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甘棠》:“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苃。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蔽芾

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看到郁郁葱葱的棠梨树,不要破坏它,因为它是先人召伯所种。这首睹木思人的诗通过对于树的爱护,体现了周人对后代的劝诫——祖先的基业应当代代相传。我们可以预见在这种保护先人环境的“百年育树”过程中,生态环境必将得以保护,文明得以持续。

2.3 “比兴”手法背后的“天人合一”思想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宋·朱熹)比和兴都是利用此物和彼物的关系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它可以使作品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更富有艺术感染力。[5]如《魏风?硕鼠》中以老鼠的贪婪来比喻统治者;《邶风?北风》中以“北风其凉,雨雪其雱”的景物描写引起全诗,并暗示着国家危乱将至。在许多诗句中,比兴的手法常难以区分,所以古人经常“比兴”连用。

据统计《诗经》中有草名一百零五种,木名七十五种,鸟名三十九种,兽名六十七种,昆虫名二十九种,鱼名二十种。[12]各种器物名三百多种。这些大量的自然物的描写,它们或“比”或“兴”,使诗歌呈现了美轮美奂的美学意境,可谓万物有情。我们且不论这些自然物在诗歌中的具体指代与作用,仅从表象来看可以发现:

①、古人善于观察自然

②、古人热爱大自然

③、古人与自然关系密切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周南?关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周南?桃夭》)、“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郑风?风雨》)、“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郑风?山有扶苏》)……这些自然景物已经脱离其实用意义上升到人的精神、情感、道德层面,这正是古人“天人感应”、“天人合德”的表现,是“天人合一”思想在早期社会的具体表现之一。

正是在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中国人从“天、地、人”三才和同的角度观察世界,强调“天”能主宰一切,“人”能感通天地,万物可以圆融“合”为一体,他们之间并非对立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更是和谐的。

3、《诗经》对现代环境生态思想的启示

3.1活的景观——朴素审美思想下的大地景观

“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鱼潜在渊,或在于渚。”《鹤鸣》篇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可以看出先民的朴素审美观点——活的景观。

当代城市景观充斥着大草坪、大绿地的模式。受西方园林的影响,几何化的园林在我们的城市中屡见不鲜。这种园林风格,反应在中国的城市中,削弱了秩序与韵律,往往流于单调、冷硬、不亲切。而在整部《诗经》中,对于自然景物、园林景观、宴会游园、农耕生活等多处的描写,我们看到的是“桃之夭夭”、“关关雎鸠”、“隰桑有阿,其叶有幽”、“方苞方体,维叶泥泥”的自然景象,是人们陶醉于自然景物的生机盎然。先民对于生态环境的审美在于自然生命力而不是人工创造性。正如俞孔坚先生曾将景观设计学的起源总结为“生存的艺术”一样[17],周代先民开拓文明基石的活动中,满怀着对于自然地尊崇与对生命的渴望。他们喜爱的景物不仅仅要“美”更要“活着”而且是“生机勃勃的”。

我们创造景观常常强调地域的归属感,而“活的景观”正是通过对于自然生机的再现创造自我认同、自我归属的氛围。“活的景观”简单来说就是景观空间成为一个循环健康的生态系统。他应当摒弃“面子”工程的虚假,创造亲和自然、关怀人性的空间体验,而且这种景观应当有益于生态环境的修复与发展。

3.2承前启后的管理思想

《诗经》中的很多篇幅是描写古代帝王活动的,在这些描写中我们可以看到周代帝王在政务的处理上更加注重开拓与继承并存。规章制度首先是延续前人的方法,然后再根据实

际有所发展。在营建国都、园林的时候,施政者首先保护先人所留,如树木等,而后顺应天命,根据实际的环境承载力开发国土。而园林建成后,更强调了与民同乐的思想。

这种管理制度可以说是“承前启后”的。在现代的城市规划与城市管理中,我们应当加强这种承前启后的规划策略,延长规划的实际可控期限。对于生态环境在规划上应有长远的眼光;在环境建设中应当有计划性与连续性,避免因为任意变更方案而造成的环境破坏与资源浪费;在城市管理上加强公众的参与,集广智于一城。

结语

当代社会环境问题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日渐严重。如何处理好城市发展、经济建设、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成为21世纪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诗经》作为我国早期先民的历史记忆,它集中反映了先民的生活状态,更蕴含了文明发展的古老智慧。先民对自然环境的崇敬与谦逊、爱护与协调都值得我们今人反思,天人合一的思想更被证明是适合当代社会发展的先进哲学思想,这些都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文明的成长是智慧积累的过程,只有将现代文明与古老智慧相结合人类才能少走弯路。继承和发展这些古老智慧,延续我们传统文明的精华,我们才能做到真正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文明果实。

参考文献:

[1] 程俊英. 诗经译注[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6.

[2] 史念海. 河山集(二集)[M]. 上海:三联书店, 1981:352.

[3] 冯红.《诗经》中“天人合一”观溯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09):91.

[4] 姜亮夫等. 先秦诗鉴赏辞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537-541.

[5] 段宝林,祁连休. 民间文学词典[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1988:44-45.

[6] 朱莉娜. 浅论《诗经》的比兴艺术[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0(02).

[7] 霍娟. 论《诗经》的生态思想及其当代价值[C].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 2009.

[8] 康军帅,樊雪君.《诗经》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解读[J].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6).

[9] 章可敦. 从《诗经》看周人与自然的和谐[J]. 学苑漫谈, 2006(10).

[10] 李金坤.《诗经》自然生态意识发微[J]. 学术研究, 2004.

[11] 李波. 从《诗经》看殷代的天命观及其成因[J].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2007.

[12] 陈正俊.《诗经》中的植物与中国艺术思想的“自然”关系探析[J]. 苏州大学学报, 2003.

[13] 王洲明. 中国早期认识论和《诗经》的特点[J]. 河北师范学院学报, 1993.

[14] 徐柏青. 论《诗经》中对山水自然物的审美[J].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 2002.

[15] 朱熹. 诗经集注[M].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16] 向熹. 诗经词典[M].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17] 俞孔坚. 回归土地[M]. 北京:三联书店, 2009(4).

The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Thought in《Book of Songs》

Abstract:

“Book of Songs” is one of the masterpieces of Confucian classics. It is the one of the cultural origin. The wisdom not only development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worthy to be read by modern people. This paper read the book from the view of environment ecological thought.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book’s content and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that period, and during the process of the deepening ideas, likes “Heaven Fear”, “Heaven Respect”, “conform to Heaven”, “Nature and Humanity”, it will discovery ecological ideas which reflect from the ancestors’ attitude of the Heaven, the life, territory programmi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more. Meanwhile, this paper will found the inspiration of modern society and city development from tow parts, the landscape planning and the management system.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can found a road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y the old wisdom in “Book of Songs”.

Key words:"The Book of Songs",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thinking, Heaven Respect, conform to Heaven, Nature and Humanity

《诗经》中的环境生态思想浅析

姓名:李蕊

学号:201020232023

班级:建筑技术科学sj1035班

课程:中国建筑文化概论

指导教师:赵晓峰

完成日期:2010-12-27

(完整word版)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作者姓名:许蓉蓉 专业编码: 所属地市:长治市 目录 提要1 一、《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2 (一)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2 (二)坚贞不渝的爱情4 (三)难耐的相思之苦5 (四)求嫁女子的心声6 (五)对意中人可望而不可及的痛苦之情6 (六)觉醒的妇女形象7 二、《诗经》中爱情诗的艺术风格8 (一)幽雅的环境描写8 (二)浓烈的抒情风格9 (三)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9 (四)爱情诗“诗中有画,诗画合一”10 三、《诗经》中爱情诗的修辞手法11 (一)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诗经》爱情诗中的运用11 (二)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13

参考文献14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摘要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五百多年间的305篇诗歌。爱情主题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开辟中国文学抒情诗先河的《诗经》,其爱情诗灿若繁星,令人赏心悦目。有的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有的描写了恋爱者成功的喜悦和幽期密约的甜蜜、兴奋与不安;有的表现了遭遇波折的恋爱者相思的煎熬和离别的痛苦;还有的反映了夫妻反目,女子被遗弃的情形。同时《诗经》大量优秀诗歌为我们提供了极丰富的艺术营养,创造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诗歌复沓的章法和灵活的句式,增强了音乐美和节奏感。这些诗对男女间的爱慕、追求、幽会、相思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或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恋者的神情心态,惟妙惟肖的描绘他们的内心活动,呈现出一幅幅或优美真切,或淳朴古拙,或哀婉动人的民情风习图。本文着重从爱情诗中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思想内容修辞手法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文化人,不能不读诗经。《诗经》中的爱情诗更是《诗经》作品中一朵灿烂的鲜花,它的出现奠定了中国爱情诗篇的基础。爱情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话题,开辟中国抒情诗先河的《诗经》,其爱情诗令人赏心悦目,如痴如醉,如一部爱情电视剧的重现。在《诗经》的305篇诗作中,有五十多篇是直接描写爱情的,这些诗对男女间的爱慕、追求、幽会、思念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细致入微地刻画了恋者的神态,惟妙惟肖地描写他们的内心活动,呈现出一幅幅优美真切、哀婉动人的民情风习画。 一、《诗经》中爱情诗的思想内容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2

论诗经中的婚恋诗 内容摘要:通过对《诗经》中婚恋诗的简读,重温古代社会的单纯与美好、真挚与自然,领悟先民们外在的情感态度所包含的精神实质,深掘《诗经》婚恋诗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激发人们去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的情趣。 关键词:婚恋诗爱情婚姻 正文: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是人类感情的最高境界,可遇而不可求,神圣而不可侵犯,神秘莫测,变化多端,极富神秘感和朦胧美,这是爱情的特质,是人类其他感情无法比拟的,因此成为青年男女共同追求的对象。 爱情是文学作品当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它在《诗经》中已体现得十分明朗和完美。《诗经》三百零五篇,有一百余篇是描写爱情婚姻的,可见先民们对情感的重视,也反映了他们感情的自觉和觉醒。《诗经》中的婚恋诗可分为两类:恋爱诗和婚姻诗,下面我就分别作以介绍。 一、恋爱诗 爱情是男女之间产生的一种互相爱慕的美好感情,可以让人充满希望,忘却愁苦,所以,爱情的开始都应该是美丽、动人而且曲折的。 1、思慕诗 说到追求,人们脑海里一定会想起“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句诗,这句话就出自《诗经.周南.关雎》一诗,这是一首典型的男子

追求女子的诗歌,男子是个贵族青年,女子是个采荇菜的姑娘,男子对女子一见钟情,随之产生相思之苦,只能在想象中和他亲近、结婚,这首诗就描写了男子“求之不得”的痛苦。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示了男女之情的率真。这首诗作为《诗经》之首,有一定的意义,有前人说诗的主题是歌颂“后妃之德”,这是因为《关雎》居三百之首,不如此不足以显示其“正始之道,王化之基”的重要地位。但是孔子只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倒是切实地道出了这首诗的乐调的风格,也是这首诗的意义所在,是对后人的启发和教育。 在《诗经》中表达男子对女子追求之意的诗歌较多,如《秦风.蒹葭》和《周南.汉广》等,男主人公都是痴情的种子,都在痴痴地等待心上人,默默地期盼,但往往不能如愿,只能站在远处默默地凝望,主人公的爱情朦胧而美丽,真挚而纯洁,体现出人性的美好。 《诗经》中也有女子欣赏思慕男子的诗歌。《郑风.叔于田》通过女子的口吻,采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叔”的美好形象。《邶风.简兮》写女子观看舞蹈时被舞师吸引,情不自禁的产生了悦幕之情。《魏风.汾沮洳》写女子爱上了品貌兼美的农家小伙,认为即使贵族男子也不能与之相比。这些诗歌写得委婉含蓄,曲折感人,将女子钟情的一面展现出来。 2、约会诗 《诗经》中的爱情也不乏两情相悦,一拍即合的,如《邶风.静女》一诗,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对恋爱中的男女幽会时的境况: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魅力 任时光荏苒,纵白驹过隙,总有一种东西不会因岁月的流逝而被消磨,而是在时间的积淀下焕发更加璀璨夺目的光彩。《诗经》中描写爱情的诗歌可谓是中国爱情诗的滥觞,它的低吟浅唱穿越千年的轮回仍然萦绕耳畔,如韶乐般绕梁三日,余音不绝,给我们以精神的享受。即使没有华丽的辞藻为外衣,没有奇幻的想象作装饰,但它以其独有的古朴、诚挚、热烈,感染了历代的文人骚客,感动了华夏儿女的心灵,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成就了一段不老的传奇,让我们千古传唱。 《诗经》中的《国风》作为大多来自民间的歌唱,在更广阔的围里展示了时人的生活和情感。男女言情之作确实是《风》诗的主要容之一。在《诗经》里的民歌中占最多数的就属有关恋爱和婚姻的诗。“无郎无姐不成诗”,这情形自古至今别无二致。朱熹《诗集传序》道:“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它们有的是集体创作,你一言我一语,你一章我一节,即兴抒发,唱的是某个群体共同的声音;也有的是独自吟唱,却通过个体的具体遭遇,反映了某些普遍性的问题。 这批婚恋歌曲可谓是《风》诗中唱得最精彩动人的部分,有自由浪漫的纯真爱情,有矢志不渝的坚贞爱情,有寂寞难耐的相思之苦和求嫁心声,还有对意中人可望不可即的痛苦之情,更有封建礼数下的屈服与反抗。这些婚歌恋曲中的人物,他们是执著追求的苦恋者,是坚贞不二的钟情者,是刻骨铭心的相思者,是大胆热烈的求爱者,是哀怨忧郁的失恋者,是赢得爱情的自豪者,是伉俪情深的恩爱者,是敢于反抗的奋斗者。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意志信念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幅引人入胜的风情画卷。 你我相遇在樱花烂漫的季节,一起携手走过幸福的过往。从美丽的邂逅,到彼此相知,再到互相倾慕,最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是一个人人向往的美好的人生。但人生的戏剧之处就在于它不会让每个人都称心如意,这也是人生的美妙之处。人生最大的痛苦不是生与死,而是明明喜欢,却亲近不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女子采摘荇菜的倩影使男子“寤寐求之”、“寤寐思服”,令男子“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希望以“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思慕之情跃然纸上。(《周南·关雎》)“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江汉之隔,遥不可及,不免失意之至,但是男子仍怀有希望不想放弃,其惆怅深挚之情令人感叹。(《周南·汉广》)“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宛在水中沚”,始终是“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可望而不可即,心的焦灼之情,便可感同身受了。(《风·蒹葭》)暗恋是苦涩的,没有回报,只有自己默默地承受那份悸动,默默地去付出自己的所有。 区别于这些苦恋者,那些大胆地表露心迹的求爱者,使我们体味到爱情的另一种味道。相较于前者后者更能引起我们的共鸣,有爱就要大声说出来。“摽有

诗经中的爱情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中国古代文学的源头。作为后世文学的源头,诗经中的爱情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再次品读《诗经》,竟再次被里面那份纯真洁净的爱情所感动。在众多的爱情民歌中,有的朦胧凄美,有的清新明朗,有的则热烈奔放。爱不释手地读着这些爱情诗,仿佛嗅到远古爱情之花的辛辣和馨香!就让我沉醉,就让我回味在那一个个美好的瞬间! 1、一见钟情 爱情是感情的契合,是两颗心一刹那的碰撞和共鸣。一见钟情,多少美丽的爱情故事就从此开始。《郑风·野有蔓草》有诗曰:“野有蔓草,零露汚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攘攘。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在这首诗歌中,这一对青年男女是在没有约会情况下的有缘邂逅,好象是老天特意安排他们在充满野趣的田野上相会,那美人的“清扬婉兮”的清秀飘逸的精神和“婉如清扬”的明如秋水的眼睛在男子的眼睛中熠熠闪光。自然的田野,天然的巧合,无声的对视,爱自此开始! 2、赠送礼物 《郑风·溱洧》:“士与女,方秉兰兮”“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全诗略)这首诗歌描写一群青年男女在溱、洧水旁游春之时相赠以兰草与芍药之花,那一江春水倒影着一群充满青春活力的男女身影,他们有说有笑,互相赠送表达爱情鲜花,多么热烈浪漫啊。你听,那姑娘说:“去那边看看好吗?”小伙子说:“我虽然已去看过,但我还是很愿意跟你一起再去看看。”这首诗歌中所写的青年男女用鲜花传情达意和所说的双关爱语又是多么含蓄多情,于是“采兰赠药”作为青年男女传情达意的特有的形式流传了下来。《邶风·静女》中那“贻之以彤管”以及《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瑶琚”的传情形式是与“采兰赠药”完全相同的。 3、约会守望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手踟蹰--------”《邶风·静女》中两个青年男女约会城楼下,年轻姑娘的大胆、俏皮,躲起来让男的寻找,而那男的那么急切,他刚开始很得意地赴会,结果到了那儿,女孩子却躲了起来,害他抓耳又挠腮。调皮天真的情态平添了几多生活情趣。 4、谆谆告诫 《郑风·将仲子》:“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岂敢爱之,畏我父母。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全诗略)这是一位姑娘委婉地劝告自己的情人不要采取“逾墙”“逾园”“折杞”“折桑”等不文明的行为,要注意她的父母、兄弟以及邻里社会舆论的影响。从姑娘这些所劝之语中我们可以真切的感受到了姑娘是多么的委婉多情。 5、山盟海誓 《诗经》所表现的爱情专一的这一主题一直是为我中华民族所喜闻乐见家喻户晓人人赞颂的。《卫风·氓》中有言“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表示诚意的誓言;“旦旦”,诚恳的样子。《邶风·柏舟》:“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匪石匪席——匪,通“非”。意思是:我的心不是石不是席,石可转而心不可转,席可卷而心不可卷,比喻对爱情的忠贞,永远不变心。这一爱情誓言对后世影响极大,也许它就是“海枯石烂不变心”式的爱情誓言的缘起吧。《王风·大车》:“谷则异室,死则同穴。谓余不信,有如敫

论诗经中的爱情观

论诗经中的爱情观 《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涉及到男女爱情的诗歌总集,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那时人们独特的爱情观。其中的情爱诗写出了礼制完善之初时周代社会男女交往的清纯本色,展示了人类美好的情感世界,表现出了上古时代人们所持有的纯正、健康的爱情观。上古时代,人们对爱情有着正确的认识和高尚的理解:青年男女对爱情抱有“花开堪折直须折”的态度;对待爱情痴诚专一的态度和淑女以配君子的观念;对爱情有着痴迷与执着的追求;男女欢会时表现出清新与真纯的本色;采取邂逅相遇、一见钟情式的恋爱方式;在爱情观上逐渐留下礼俗的烙印。《诗经》中的恋爱诗给我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情感光辉,它永远激励着我们后人不懈地追求爱情的真谛。 从《诗经》的爱情诗中看古代人的爱情观 (一)勇于追求爱情,对爱情的热切渴望与追求表现坦白直率。 《国风?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是少女在采梅子时的动情歌唱,吐露出珍惜青春、渴求爱情的热切心声,以梅子成熟为喻,直率表达出自己想嫁的渴望。诗中的少女由梅树的果实黄熟脱落,日甚一日的变得稀少,以至渐渐所剩无几,联想到自己宝贵的青春年华正悄悄地飞速流逝,不禁激情难抑唱出一曲期待男子向她求爱,并娶她为妻的心音。这首短诗由触景(梅的变化)而生情(急于求嫁),由兴而赋,委婉细腻而又大胆地表达了女子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二)对爱情有着痴迷与执着的追求 爱情是人类最纯真的感情表露,也是人类情感世界中最有魅力的花朵.正因为它有着无穷无尽的奥妙,所以才引得人们不懈的追求。《国风?秦风?蒹葭》这首诗真实再现了热恋中的人所特有的因痴生幻的心态,一往情深而又可望不可及时,那份痴情,那份迷恋,那份落寞,那份失意,那份缠绵,那份执着,虽不着一字,却尽蕴于字里行间。《蒹葭》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其打动人心之处便在于主人公对于爱情的痴迷与执着的追求:路途的险远阻挡不了他,一次次的失败也没能使他退却,他上下求索,不畏艰辛。这首爱情唱出了人类永恒的理想与追求主题。人在不断的追求过程中经受着苦难与快乐,使灵魂不断升华。因而,爱情便理所当然的成

浅析欧洲名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浅析欧洲名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罗伯特·舒曼与弗朗兹·李斯特的音乐情感美学 摘要:音乐美学是研究音乐的本质和规律的基础学科。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艺术,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文学,艺术在内容、形式、风格诸多方面都会发生相应变化,因为艺术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和革新性,每一时代都必须接受前一时代遗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作为自己发展的基础和出发点,而前一时代留下来的物质和精神遗产又对新的时代发生一定影响,从而使新的一代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性质。19世纪音乐艺术在浪漫注意思潮的影响下进入了“情感美学”,这个时代由崇尚理性转向崇尚情感。 关键词:音乐美学舒曼李斯特音乐情感 一、舒曼音乐美学中的“感情论” 在西方十九世纪以前的漫长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关于音乐美学的探讨大多是在哲学的领域中进行的,从十九世纪起,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音乐美学领域被哲学家独占的时代结束了,音乐家开始进入这个领域,而德国的音乐家舒曼是勇敢地进入这个领域的先行者。 情感论音乐美学作为欧洲一种源远流长的音乐美学流派,成为十九世纪最主要的音乐美学思潮。情感作为音乐的内容,决定了在音乐中的重要地位,舒曼就将情感论音乐美学的取向表达的非常鲜明,他说:“只能够发出空洞的音响,而没有适当的手段来表达内心情感的艺术乃是渺小的艺术。”在西方的音乐美学史中称舒曼是个“感情论”者。因为在舒曼大量的音乐评论文章里都贯穿着“音乐是感情的表现”这样的一个观念。舒曼身为浪漫主义时期的一位音乐家,常常把现实同幻想对立起来,在艺术中为自己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用以抒发自己的感情,在幻想的世界里寻找精神上的寄托和感情上的慰籍。用舒曼自己的话说就是:在艺术的幻想中寻找现实的幻想的代替物。在舒曼强调的感情表现及其所具有的幻想因素之中,有很强烈的主观性。“这不仅表现在他的音乐中特别注重个人内心生活和感情世界的发掘,而且更体现在题材本身常常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情体验有直接的关系。爱情往往在这种经历和体验中占有特殊的位置。”舒曼的声乐套曲《妇女爱情与生活》是他艺术歌曲中的重要作品,其情感论音乐美学特征是显而易见的。音乐与诗歌相结合的审美取向。舒曼的艺术歌曲大多是以德国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的。舒曼将音乐与这些诗歌结合的天衣无缝。正如很多人描述的:“这些歌曲的音乐与诗歌的结合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他对诗词的敏捷而直接的洞察力,使他的歌曲形式富于变化、表情亲切,旋律热情而富表现力。”“也许由于舒曼有着更高深的文学修养,他在歌词选择方面非常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性,他希望通过音乐的手段,使诗歌焕发出了更加动人的诗意情趣来。”《妇女爱情与生活》这部声乐套曲体现了浪漫主义时期注重音乐情感内容并将音乐情感作为音乐审美的美学观。

浅析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

浅析《诗经》弃妇诗的弃妇形象 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不少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弃妇诗塑造了许多勤劳善良、温顺安命、哀婉怨怒的弃妇形象,这些弃妇的形象又各有不同,从中可以看出上古时代已婚妇女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诗经》弃妇诗弃妇形象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反映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以恋爱和婚姻为题材的诗歌占有很大的比重,婚姻诗中又有十余篇讲述妇女婚后被丈夫无情抛弃的弃妇诗,这些诗歌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描写了弃妇们的生活状况及人生际遇,塑造了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弃妇形象。本文从弃妇诗中选取《卫风·氓》、《邶风·谷风》、《王风·中谷有蓷》三首为代表分析其塑造的弃妇形象。 一、《卫风·氓》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共六章,每章各十句。它讲述了一个女子受到一个虚情假意的男子的蒙骗并与他结了婚,婚后女子任劳任怨、操持家务,但男子却变了心,最后竟遗弃了女子,女子悔恨怨愤之情溢于言表。全诗以叙述为主,恰当地运用了比兴手法,并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心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氓》中的女主人公既有柔性软弱的一面,又兼有理性刚强的一面。少女时期的她涉世未深、天真单纯,沉浸在氓“抱布贸丝”、“来即我谋”的约会喜悦中,未能识破氓的假象,错误地把他的虚情假意当做真心实意,把他的急躁暴怒当成是求婚心切,勇敢地许下“秋以为期”的诺言,从此对心上人一片痴心,天天遥望复关期待男子来迎娶自己。婚前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淳朴热情的少女,对待爱情忠贞不渝、一往情深。已为人妻的她恪守做妻子的本分,“自我祖尔,三岁食贫”,创家立业的艰难,并没有使她失去生活的信心;“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多年来的辛勤劳作,她也毫无怨言。婚后的女主人公任劳任

诗经中美好爱情的句子

诗经中美好爱情的句子

诗经中美好爱情的句子 【篇一:诗经中美好爱情的句子】 《》中描写爱情的诗句有很多,我最喜欢其中的两句,第一句是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第二句是绸缪束薪(楚),三星在天(户),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粲者),子兮子兮,见此良人(粲者)何!。 第一句出自《诗经.邶(b i)风.击鼓》,原文是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电视剧中把说通假为悦,显然是错误。在网上查找了一下张氏原著,也同电视剧一样,不知是张氏之误,还是盗版之错。是不是张氏根据剧情有意更改?我想不会,正因为说可以通假悦,所以在这儿没有人会冒着被人误解的风险这样改。这一句中,契阔是离合的意思,说在这里的意思是誓约、誓言。全句的翻译应为:人生难免生死离合,我与你共同盟誓: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到老! 第二段出自《诗经.唐风.绸缪》,共三层,剧中引用的是第一层和第三层,意思大致相同,这儿只谈第一层。绸缪是缠绕、捆绑的意思,三星指天上的星星,具体哪三星说法不一。剧中对该诗的翻译很到位,应是:把柴禾捆得再紧一些,看那星星高高挂在天上。今天是什么日子呀,让我见到可心的人儿。可心的人呀可心的人,见到可心的人儿我该怎么办! 下面习古堂国学网再给大家介绍一些诗经中其他有关描写爱情的诗句: 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经周南关雎先秦 参差荇(x ng)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w )寐(m i)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m o)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l )之。 诗经静女 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以为美,美人之贻。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y ),不知其期,曷(h )至哉? 鸡栖于埘(sh ),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⑥!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hu )?

论舒曼及其作品

论舒曼及其作品 专业班级:车辆工程101班姓名:傅志明学号:7012910043 摘要:罗伯特·舒曼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音乐评论家。本文简短的介绍了舒曼的生平和他典型浪漫主义风格的特点,并简单分析了他的大提琴作品。 关键词:罗伯特·舒曼;浪漫时期;大提琴 罗伯特·舒曼是十九世纪上半叶德国音乐史上最突出的人物之一,是浪漫主义最先进的代表之一,是一个颇具个性的音乐家,在他的艺术创作中深刻地反映出德国的浪漫主义。丰富的想象力,优美的音乐形象,富有诗意和激情标志着他最好的作品,他的音乐强调内在感情的表达,不拘格式地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力求创造丰富多彩的音乐形象。 一.简述舒曼生平及作品 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罗伯特-舒曼,生于1810年6月。自幼便在钢琴弹奏,即兴和创作中显示出非凡才能,之后曾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律。19岁时师从维克学习钢琴。1930年开始深入研究理论作曲,创作出大量钢琴作品,其中《蝴蝶》、《狂欢节》就是此期间的杰出代表作。1835-1844年,独自编辑创办《新音乐杂志》,刊发了大量评论文章。 舒曼的作品,以钢琴曲和歌曲居多,他的钢琴作品有很强的文学功底,常表达人和事在心中激起的反响,他继舒伯特之后发展了浪漫主义的钢琴音乐风格。他惯以数首歌曲组成套曲,以浪漫主义诗人的诗作为歌词,注重诗的内在意境。作为音乐评论家,他热情推崇巴赫、贝多芬,赞誉肖邦、勃拉姆斯的天才;他的积极评论,对浪漫主义音乐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主要作品有:交响曲6首,序曲,钢琴、大提琴、圆号协奏曲,弦乐、钢琴重奏曲,小提琴、钢琴奏鸣曲,交响练习曲12首,大量钢琴套曲、声乐套曲,歌剧;他的论著有《论音乐与音乐家》等。 他的艺术歌曲继承了舒伯特的创作传统,进一步丰富了钢琴伴奏的表现方法,注重选择富有诗意的歌词但更注重歌词的选择,并力图渗透到诗歌的灵魂深处。用音乐细腻的表达诗意,钢琴伴奏与声乐部分的地位是平等的。歌曲的前奏、间奏、尾奏都根据诗的意境精心安排。因此,舒曼有"诗人音乐家"的美称。 舒曼杰出的大提琴作品主要创造在19世纪,他的作品——主题辉煌,浪漫并充满激情,热情并伤感。这些作品都被收录在音乐艺术宝库,也是很多演奏家点缀舞台的经典保留曲目。在学习舒曼的大提琴作品时需要注意富有想象力的内容,结构形式的逻辑,题材作品的起源,演奏的技巧,指法,运弓等等。 二. 浅析舒曼的大提琴作品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作者:————————————————————————————————日期: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摘要 “弃妇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及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诉说了她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弃妇悲剧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为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制度,礼法制度提供了条件。本文将从弃妇悲剧的类型入手,探究弃妇悲剧的原因及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诗经》;弃妇悲剧;类型;原因;现实意义 Abstract Summary of "the divorcee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of songs, he strokes of reality reflects the beginning of West Zhou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 aspect of social life. And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being bullied, tell their feelings of pain and helplessness. The divorcee tragedy shows us the life style of that era, as we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systems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ritual and law system provides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type of deserted wife tragedy, explore the deserted wife reason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vorcee tragedy of tragedies.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divorcee tragedy; type; reas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浅谈《诗经》中的爱情诗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代表了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创作,其中描写爱情的诗篇占了很大的比重。《诗经》中的爱情诗,褪去了脂粉与俗气,有的清纯自然,有的热烈浪漫,偶会有“落花有意,流水无情”的诀恋及婚姻不幸的痛苦哀怨。它不仅向我们讲述了古代人的爱情故事,也启发了我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之情,以及对爱情不尽的思考。 美好的邂逅。《诗经》的开篇之作《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我最早接触的诗经中的诗句。孔子曾说:“《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诗中叙述的是一个男子在河边邂逅了一位美丽的佳人,一见钟情,而倾慕追求的相思。少女的曼妙姿态、窈窕倩影,都深深地烙在了男子的心上,让他日思夜想、无法忘怀。他为求爱不得而痛苦,也为爱情的憧憬而感到幸福,他希望和她琴瑟和谐,钟鼓相迎。感情单纯而真挚,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展现了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 初见的倾心。《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郁郁苍苍,白露化而为霜,我心中所怀之人,在水的那一方。轻轻快快的读出这句诗,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那种对爱的渴望与苦涩。爱而不能得,弥漫在心中的只有惆怅和忧伤。诗人的爱如彼岸之花,有着那样凄迷而朦胧的美,越是无法企及,就越让人刻骨铭心、难以释怀。 甜蜜的相约。《静女》:“静女其妹,俟我于城隅。爱而不现,搔首踟蹰。”这是一篇优美的民间情歌。短短的二句诗就充分显示出作者捕捉形象的能力和刻画人物高超的艺术技巧。写少女用“暗笔”,借男子的内心感受描绘出了一个天真活泼而又美丽多情的少女形象。“娴静美丽的姑娘,在城角等待我,她故意躲藏起来,逗我着急。我因没见到她而焦灼不安。”全诗笔调明快轻灵,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激荡着动人心怀的美好感情,调皮活泼的女主人公与痴情憨厚的男主人公的形象相映成趣。 寤寐的相思。《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阀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是一首写女子对情人相思期会的诗。这个女子在城阙等待情人,诗歌末章写出了女子不见情人来时的焦灼心情,她"挑兮达兮",来回走着,虽然和情人只有是未见一日,却如同隔了三个月一样的漫长。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把相思之苦表现得如怨如诉,深挚缠绵。 命定的钟情。三毛曾说:“人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发现你爱的人正好也爱着自己。”《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这首诗描述了古时候青年男女自由相会、集体相会、自由恋爱的美好,女子把香美的瓜果投给集会上的意中人,男子则解下自己身上的佩玉等作为定情信物回赠给心仪的那位姑娘。虽然这两样东西的价值是不对等的,但是彼此相通的心意却是无法用实物衡量的。全诗三章,只换了几个字,就像现代歌曲副歌部分一样,反复吟唱,将“我要与你永远相爱”的意思,表达得淋漓尽致。 幸福的婚约。《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充满了对妙龄女郎婚嫁及时的赞美。出嫁时的女子是那样的美丽,就像那盛开的桃花。女子的美丽,不仅来自于容貌的美丽,更来自于内心喜悦的幸福,是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喜悦使她显得格外动人美丽。她不仅美丽,而且贤惠,她与那男子

爱情与古典文学的相互作用

古典文学发展与爱情的相互作用 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学 高一14班宋辉 指导老师屈海生数千年前,华夏文明将自己扎根于黄土之中,汲取养分。使自己从一棵小榕树成长为一片榕树林,而古典文学无疑是其中衍生出的最为茁壮的分支。这一衍生出的幼苗经过时间洗礼,显现出较母体更为强大的生命力,逐渐自成一派,并开始分生出自己的枝杈。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爱情文学当是其中最为秀美的部分。 爱情作为写作素材参与古典文学作品的构成自然是水到渠成。可由物理学知识可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爱情既然作为必要元素构成古典文学作品,那么古典文学作品对爱情有何作用? 中国历史上以诗歌散文为文学正宗。古代散文以时代划分种类,有先秦散文、两汉散文、唐宋散文等。散文内容广泛,而对爱情所涉及的并不多。能体现爱情与古代文学之间关系的,当诗歌莫属。 由于条件所限,《诗经》是目前我们研究古代爱情文学较早的文献资料。在我看来《诗经》和《论语》是四书五经中较能让人感到亲近的书了。在《诗经》的三百篇经典诗歌中,爱情是其中最为经典的主题。《蒹葭》、《关雎》等能为人熟知的《诗经》中的名篇段落多与爱情有关,“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等早已成为青年男女互表心迹的常用的词句了。与此相较,除《采薇》等少数简单易懂的

诗歌外,《诗经》最为普通人所用的应是信誓旦旦一类的成语了吧。试想一下如果像电影剪辑一样把《诗经》中关于爱情的部分悉数删除,那么《诗经》恐怕得从《诗三百》改叫《诗二百》了。除此之外,删去爱情诗歌的《诗经》大概会变得像《易经》一样让人不愿阅读,更遑论传唱吟诵了。爱情诗歌在《诗经》中的存在推进了《诗经》的传播与发展。 《诗经》中的爱情诗歌让我们看到了在春秋那个遥远的时代所发生的、最初的、最令人心向往之的爱情故事。《蒹葭》、《关雎》甚至于《氓》之中所体现的不止是主人翁的爱情故事,还有那经过不断遏制的情感。这种感情不经修饰的平白的展现在读者面前,引起读者的强烈的共鸣。而之所以有这一效果,这与《诗经》的本质密不可分。《诗经》中的爱情诗歌多出自十五国风及小雅之中,是口口相传的民歌和知识分子的创造。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流行歌曲和学院诗歌。听音乐时常常会被音乐所感动,读诗时常常被诗所触动。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情窦初开的男女会把“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作为自己的爱情宣言。《诗经》不仅用赋、比、兴的手法来美化诗文,而且运用歌曲的节奏来美化音律,使其读起来朗朗上口。《诗经》中的美好的爱情故事有很多,我最爱的莫过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浅析诗经楚辞爱情诗的异同

浅析诗经楚辞爱情诗的 异同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浅析《诗经》、《楚辞》中爱情诗的异同 《诗经》与《楚辞》都是我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作品。事实上,由于时间关系,我对《诗经》和《楚辞》研读得不是很仔细。近日为了写出这篇文章我又翻阅了一遍,还是粗略的很,姑且就浮浅地分析一下这二者中爱情诗的异同吧。 首先来讲一讲不同之处。我认为,《诗经》、《楚辞》中的爱情诗有三大不同。分析如下: 第一,《诗经》爱情诗的题材比较丰富,而《楚辞》爱情是的题材则比较单一。举例来说吧,《诗经》有描写男女之间相互倾慕的,如《郑风.出其东门》、《郑风.叔于田》;有描写男女相会的,如《郑风.溱洧》、《邶风.静女》;有写青年男女之间思念之苦的,如《王风.采葛》、《秦风.蒹葭》,还有描写被礼教束缚的充满痛苦的爱情,如《鄘风.柏舟》、《郑风.将仲子》。而《楚辞》中的爱情题材大致是两种:除了“河伯”的爱情有过短暂的携手同游外,其它爱情中相恋的人或神总是“爱而不见”——他们总是在思念、在等待,却仿佛永远隔着一湾迷惘的水域。因此,它的主题相对《诗经》来说比较单一。 第二,《诗经》里的爱情表现得比较具体,而《楚辞》里的爱情则表现得比较抽象。这么说吧,《诗经》里的爱情诗都是具体的爱情经历的记录,如《关雎》写的是一个有修养的青年思念他倾慕的美丽而贤淑的女子,《将仲子》写的是一个姑娘婉言劝阻她的心上人逾越她家的墙……它们无一不透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让我们再来反观《楚辞》中的爱情诗歌:由于它所描写的地理环境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楚地的瑰丽神奇的山川云岭,因此它的意境显得那么迷离惝恍、摇荡神秘。于是,《楚辞》里的爱情诗让人觉得飘忽,让人觉得惆怅,让人觉得爱得仿佛像梦一样的不真实,但爱情的痛楚却又真实得不像梦。

《诗经》中的不老爱情

《诗经》中的不老爱情 201311081933 文学院陈丹丹以前总觉得《百家讲坛》这样的节目没什么太大的意思,但是自从上了人文科学知识教授知识讲堂这门课之后,开始对百家讲坛颇感兴趣,上了几堂课,也看了几期百家讲坛,慢慢发觉这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甚至觉得《百家讲坛》成了这门课一个很好的补充。 百家讲坛中,我最喜欢看的是李山老师讲《诗经》,而《诗经》中最让我动容的又是其爱情故事。也许在大多数人眼中,《诗经》写爱情故事,不如唐诗般考究韵律,也不比宋词的婉转唯美,当然也不如后来的现代情诗那么朦胧细腻,但是无可否认的是,作为先秦时代的传世经典,《诗经》中爱情诗的那种淳朴与敦厚,是后来的文学作品都难以企及的。另一方面,无论是唐诗,宋词还是现代诗歌中的爱情诗,都无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诗经》之美的影响。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在两千年多前的春天,满山桃花盛开,那是一个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季节;而彼时民间年轻美丽的女子,就如粉嫩的桃花般绽放着青春年华。再美丽的女子,也要嫁人,而作为一个新娘出嫁的时刻,也正是一个女子一生中最美丽的时光。古代的爱情,古代的婚姻,在《诗经》中都有着最美而又最朴实的记录。桃花开花,不同于其他植物,不长叶子而是先开花,嫩嫩的一串串水灵灵的桃花开在枝头,美艳欲滴,因而饰以夭夭,誉以灼灼。古代有句老话叫做“红白喜事”,这红呢,就是指嫁娶之事。桃花或粉或红,都是象征着喜事的暖色调。“之子于归”,说的是女子出嫁找到归宿,“宜其室家”则关于民间传统,一个“宜”字,有“延年益寿”“大宜子孙”的意味,充满了吉祥如意的祝愿。之后的两段也一直在描写桃,写其花叶茂盛,果实蘩多,祝福新娘荫泽子孙,全诗宛如一首民歌,为每一位穿上红嫁衣的美丽新娘歌唱。 《诗经》中这种灼人眼目的“桃夭”之美,跨越千年,后世以桃花作比喻,写桃花的诗词很多:白居易有“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城寺桃花始盛开”;陶渊明有“山鸟似欲啼往事,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有“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后世诸如此类写桃花的诗词数不

浅 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浅议《诗经》中弃妇悲剧的原因及现实意义

摘要 “弃妇诗”是《诗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用现实的笔触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及妇女被欺凌的悲剧命运,诉说了她们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弃妇悲剧为我们展示了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为我们了解两千多年前的文化制度,礼法制度提供了条件。本文将从弃妇悲剧的类型入手,探究弃妇悲剧的原因及弃妇悲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诗经》;弃妇悲剧;类型;原因;现实意义 Abstract Summary of "the divorcee poetry"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book of songs, he strokes of reality reflects the beginning of West Zhou dynasty to the middle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 aspect of social life. And the tragic fate of women being bullied, tell their feelings of pain and helplessness. The divorcee tragedy shows us the life style of that era, as we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systems of more than 2000 years ago, ritual and law system provides conditions. This article will start with the type of deserted wife tragedy, explore the deserted wife reason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divorcee tragedy of tragedies. Key words: the book of songs; the divorcee tragedy; type; reason;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原因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511880047.html, 试论《诗经》中弃妇诗产生的原因 作者:马进宝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3年第01期 [摘要] 《诗经》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 分,而弃妇诗则是《诗经》内容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弃妇诗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权利和幸福得不到任何保障。女子一生的幸福都掌握在男子手里,一旦遭到遗弃,她们的命运将更加悲惨。本文从内容着手,旨在探讨弃妇诗大量产生的原因及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 弃妇诗;产生原因;影响 一、引言 《诗经》是中华民族千年的智慧结晶,其中女性楚楚动人的情爱闪烁着熠熠光芒,引人入胜,展现了女性世界独特的魅力。然而,时代的不幸为女性的情爱笼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女性在这样的背景里注定了演绎生命的悲剧,从历史的诗行里我们可以领略远古女性的情爱世界。女性的感情丰富多彩,女性的生活有太多的辛酸,在经济决定一切的社会,女性依然执著地追寻爱梦,或因过于的痴迷而陷入被弃的命运,或因战乱导致了那份无尽期的相思之痛,或纯情地恋着意中人而独自承载单恋的乐与忧。翻着《诗经》时代女性的历史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女子的痴情、怨情。其中那绵绵的痴,悠悠的怨,陪伴于女性的整个生活之中。自古情种多为女子,在这里《诗经》为我们见证了这句话。 二、弃妇诗大量产生的原因 《诗经》中的弃妇诗,真实地反映了西周末年到春秋中叶的社会现实,是当时妇女悲剧命运的真实写照。那么,为什么那个时代有那么多的弃妇? 1、经济地位的变化是弃妇诗产生的根本原因 我们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过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当时女性社会地位很高。距今约六七千年的仰韶文化遗址真实而清楚地表明:在众多的合葬墓中,女性皆仰面朝天(古人认为得天之宜并以此为贵),而且位居于中央。此时的女子地位简直神圣不可侵犯。“但这种社会可以说因为铁器的发明完全破坏了。因为铁器的发明促进了农业的进化与发展,母系中心的社会便不能不转变为父系中心的社会,畜牧和农业的发明都是男子的事。”男性的社会活动范围大大地扩展,妇女则渐渐陷入到家庭的狭小范围之中,即“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妇女的家务劳动现在同男子谋取生活资料的劳动比较起来已经失掉了意义:男子的劳动就是一切,妇女的劳动是无足轻重的附属品。”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与《谷风》中“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游之泳之。”可以看出女性从事家务劳动,而她们的

诗经当中歌颂爱情的诗篇

诗经当中歌颂爱情的诗篇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丰富的爱情诗,几乎写尽了爱情中的所有悸动。从有相思到告白,从约会到定情,那些爱恋、喜悦与愁怀,穿越了漫长时间,依然敲击着我们的心灵。下面是作者给大家带来的诗经当中歌颂爱情的诗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诗经当中歌颂爱情的诗篇1 君子之爱 《召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孔子说:君子如玉,君子像玉一样的。玉的品质,摸起来凉,实际上很温暖。君子大概就是现代说法--暖男,《关雎》的爱情,前半段是求而不得,后半段升华为情思深深,却没有邪念,人们不以占有为目的,不会不择手段地强取豪夺,虽然有哀愁,却从不会伤心。 长相思不如长相守 《卫风伯兮》 伯兮朅兮,邦之桀兮。 伯也执殳,为王前驱。 自伯之东,首如飞蓬。 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其雨其雨,杲杲出日。 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焉得谖草,言树之背。 愿言思伯,使我心痗。 古代夫妻离别,一个闺中独守,思念期盼,一个远在天涯,死生不明。在断了联系的时空中他们用炽热真挚的情感演绎着这样一首执著而悲伤的爱情恋歌。 不爱我就别来惹我 《邶风终风》 终风且暴,顾我则笑, 谑浪笑敖,中心是悼。 终风且霾,惠然肯来, 莫往莫来,悠悠我思。 终风且曀,不日有曀, 寤言不寐,愿言则嚏。 曀曀其阴,虺虺其雷, 寤言不寐,愿言则怀。 大多时候,调情跟示爱差不多,其实示爱是真爱,而调情离真爱却远了。《终风》说的就是一个严肃面对爱情的女子,却不幸碰上一个调情爱好者的苦闷事。男子初见女子就对她笑容满面,还能说会道,开开玩笑,潇洒浪漫。而女子对此却满心忧伤,无法言说。她觉得爱情是一件严肃的事,就算一个人原本性格活泼,一旦遭遇爱情,也不由得变得庄重起来--严肃对待爱情这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事情。 生不同裘,死亦同穴 《唐风葛生》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浅析《诗经-关雎》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

浅析《诗经-关雎》文化内涵的当代意义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从春秋乃至更古老的时代流传至今,是中华文化中分量最重的瑰宝之一,古来文人从启蒙开始便都要接触研习《诗经》,从而在文人心中有着重大意义。而《关雎》则是这部诗歌总集的第一篇,可以说绝不是随意而为之的。作为《诗经》的首篇诗歌,历代学者对此诗有各种不同的解读,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1)认为此诗歌颂“后妃之德”。汉代毛亨《毛诗诂训传》认为诗中“君子”指代周文王,“淑女”借喻太姒,中心是褒扬“后妃之德”。《毛诗序》云:“《关雎》,后妃之德也”,“乐得淑女,以配君子”。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也说:“言后妃之有美德,文王风化之始也。言文王行化始于其妻,故用此为风教之始。”(2)认为此诗就是一首单纯的男女恋歌。“是一个青年热恋采集荇菜女子的诗。”(程俊英《诗经译注》)。“一曲单纯的爱情颂歌,以最为朴素明净的民歌语言,最为热烈真挚的相思情怀讲述着中国上古时代的爱情传说。”(3)《关雎》是一首婚歌。如清代学者方玉润在论《桃夭》说:“盖此(指《桃夭》)亦咏新婚诗,与《关雎》同为房中乐,如后世催妆坐筵等词。特《关雎》从男求女一面说,此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诗经原始》) 虽然各个时代的不同学者们各持己见,但《关雎》之中丰富的文化内蕴是受到代代文人学者所公认的。不论解读如何,其丰富的文化内涵,都值得每一个时代的人们细细品读。即使是跨越了两千多年的沧海桑田,对于当代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 接下来,我就试着就《关雎》的几点文化内涵,浅谈一下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一、发乎于情,止乎于理。 有记载的最早对《关雎》一诗进行阐述的是孔子,他写道: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意思是这首诗抒发快乐的感情,但没有过分,抒发哀怨的感情,但不致损伤。《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到了“淑女”就很开心,叫人奏起音乐来庆贺,并以此让“淑女”快乐。这便是我国能找到的最早的爱情故事了,相比于当今社会各种充斥在市面上的爱情小说、影视里所描写的故事,似乎平平无奇。但是《关雎》流传至今还依旧受到文人们的喜爱,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有着《诗经》第一篇的虚名,而是因为他表达出来的那种真挚美好的感情。人与动物的区别便在于丰富的感情,而爱便是感情中最为炽热的一种。试问谁不曾在自己年轻时憧憬过,歌颂过爱情。但是《关雎》在描绘男女之间的感情时,并没有像现代爱情故事那样把爱描写的那么看似浓烈丰富实则赤裸和肤浅。男子对女子爱的表达是真诚坦然的,对爱的追求也无不动人,对爱的期待是那么可爱而真实。但正如孔子所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男子对爱情对女子的追求并没有对任何人造成困扰,并没有做出任何过分之事。无论是苦恼也好,喜悦也罢,都是在一个很适当的范围内,没有越轨。这对于当下追求或者想追求爱情的年轻人们是一种很好的启示。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用来生活而不是时时刻刻为了生存为了果腹而挣扎。古语有云:饱暖思淫欲。丰富的精神生活建立在充裕的物质条件上。现代人们有着充裕的时间,自然而然会出现许许多多的精神产物。这也是文学、艺术发展的黄金时间。爱情作为人类最伟大的精神产物,自然而然的被人们拿出来一边又一遍的歌颂。而当下的人在此条件下,对爱情的理解却并没有太多真真的理解。许许多多的年轻人受到当下一些糟粕文化思想的影响,加之我国对年轻人情感教育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