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连续文本:数学思想的一种表征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512108513.html,

非连续文本:数学思想的一种表征

作者:徐建林

来源:《江苏教育研究》2018年第08期

摘要:数学教材中存在着大量的“非连续文本”,根据数学学科特质及小学数学课程提出的“数学思想”这一目标,教师可以通过:立足符号基点,理解意义指向;转化文本内涵,构建多

重表征;融合多层视角,聚焦核心思想;立体螺旋上升,升华思想实质等方法,剖开多样化的文本表征,挖掘教材中“非连续文本”所表征的数学思想,直击表层底下深藏的数学思想,以一种超越文本的统摄视角欣赏数学思想。

关键词:非连续文本;数学思想;文本表征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2B-0079-05

国际PISA2009阅读素养测评把文本形式分为四种:连续文本、非连续文本、混合文本和多重文本,其中连续文本和非连续文本是文本的两种基本形式。在小语界非连续性文本是语文教学上的一个空白,为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但由于数学学科属性,非连续文本在数学教材中几乎随处可见,或者说学生的学习依附着大量的非连续性文本。正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在有别于语文学科,旨在“寻找有价值的信息”外,挖掘数学学科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的数学思想,值得每一个数学教师探索和研究。

一、非连续文本解读的扭曲

教材非连续性文本式的呈现方式承受着学生与教师的双重解读,而这样的解读往往代表着矛盾行为的两极:学生的解读存在于“学”层面,教师的解读存在于“教”的层面,但无论是何种解读都印证着格式塔心理学派的阅读理论观点:人的心智感知到的事物不是各种孤立的要素,而是构形(configuration)或者有序的范型(organized patterns),读者读一个文本,都是在寻找这种构形。沃尔夫冈·伊瑟尔进一步补充:所有的文本都留有空白(gaps),这些空白期待

着读者去填补。这种自由式的文本解读提供了文本背后的多种潜在的可能性,但同样带来了问题,可能无法把握文本的实质或思想。

(一)时间错位化解读

数学学科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每一个知识点就像散落在棋盘上的每一个棋子,它们并非是杂乱无章、相互割裂的,相反存在着时间先后、主次的逻辑关系且在运动着相互关联。但是文本存在着某一时态的“固态”形式,然而作为教师和学生的解读则往往面临着结果和过程的选择。犹如同看一部电影,学生沉醉于过程的“看”(知识的发展及演化),却对未来发生的一切浑然不知,教师则犹如导演通盘知晓,对将来发生的一切已了然于胸,两者同看一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