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同声传译中的听力教学_日语论文

[摘要]同声传译(以下简称同传)是包括听-理解-转换-表达在内的复杂过程。对于最后阶段的表达,即狭义的同传,人们往往给与重视,而对于最初阶段的听 ,却容易忽视。实际上,听与表达同样重要。如果连内容都未能听懂,同传便无从谈起。本论文结合笔者在本校同传专业听力教学中的实践,将听力的课堂教学分为3个阶段,探讨如何通过3个阶段的教学,培养、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和听力水平,同时明确各个阶段的教学重点,希望能给同传的听力教学一些启示。 1 听的重要性塚本慶一(2004)将同传的整个过程总结如下: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整个同传过程中,听(聞き取り)是基础,是译(表現)的前提。只有听懂了才能翻译,只有理解透彻才能译得准确。试想,如果连内容都未能听懂或是未能正确理解,同传将如何实现呢?所以,听是同传教学中首先应该培养的基本技能之一。传统的外语教学中也有听力,但同传的听力教学与传统的听力教学是两种教学,不能等同而论,也不能将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照搬到同传的听力教学中。另外,传统的听力教学模式,即让学生反复听磁带,教师解释其中新出现的单词、句法,然后通过提问方式测试学生的掌握情况。这一模式,本身存在缺点和不足,它并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听力能力,而是仅限于对当时所听内容的理解,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思考同传的听力教学,真正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和理解能力,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听力教学模式,在同传专业的教学中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本文将从认知语言学和学习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遵循人类的理解过程和认知规律,将同传的听力教学分为3个阶段:听之前的准备阶段、课堂听解及同传技能训练阶段、课后积累阶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各个阶段的教学重点及关键所在,寻找科学、高效的听力指导模式。 2 同传听力教学的三个阶段在同传的听力教学中,首先要做好听力教材及资料的选用。音声资料,特别是时事性题材的音声资料,包括新闻(广播新闻和电视新闻)、外交层面的记者招待会、国际会议、专题讨论、采访访谈等都是较好的听力教材。这些资料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涉及的领域广、词汇量大,对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捕捉能力、扩大视野、增加知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这类题材的资料语言使用规范,语音语调地道,同时还是实际的同传工作中常碰到的场面。加强此类题材的训练,也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熟悉今后同传的工作场景,适应各种场合。同传的听力教学,可以分为3个阶段。具体为:听之前的准备阶段、课堂听解及同传技能训练阶段、课后积累阶段。[!--empirenews.page--] 2.1 准备阶段在听一段语音资料之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其目的是激活学生大脑中的既有知识,促使其产生联想及预测,以便更好的把握、理解将要听到的内容。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认识新事物、接受新信息的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借助大脑中的既有知识,通过将新事物、新信息与旧事物、旧信息加以比较、联想,从而更好的理解新事物、新信息。学习心理学也指出,学习者理解学习材料,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并非通过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通将其与自己的既有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的。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也应遵循这一认知规律和学习规律。这一阶段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相关的文字、照片、图像、动画、声音、视频及网络等多种方式,多方位地刺激学生的感官,激活学生的知识体系。另外,作为语言方面的信息,还可以给出文章的关键词、提示文章的类型模式(如新闻的类型)等。通过上述手段,让学生充分了解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习热情,促进学生对即将听到内容的理解。下面就提示关键词及提示新闻类型两种方法,进行具体探讨。 2.1.1提示关键词新闻是同传教学中的重要教材,日本NHK放送文化研究所在1950年进行了「放送における言語的条件と理解度の関係の実証的研究」,目的是明确词汇的难易、文章的长短以及播读的快慢与听者理解程度之间关系。该项研究的结果表明,在上述三个因素中,词汇的难易程度对听者理解内容的影响最大。可以看出,对于听力尤其是新闻听力来说,事先导入文章的关键词或相关词汇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冈崎(1992)也通过相关的实证研究,证

实了初级阶段新闻词汇的导入,有利于中级阶段学生新闻听力水平的提高。笔者在担任本校同传专业的强化听力教学时,对于较难理解的文章,通常会在听力训练开始之前给出关键词并做简单解释。另外,还会让学生根据所给关键词预测将要听的内容。这些准备工作,不仅明确了学生听的目的,有利于其既有知识的激活,而且提高了学生听的兴趣,促进其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1.2提示新闻的类型和模式前面提到新闻是同传教学中的重要教材。而新闻一般都具有较为固定的结构和模式。如果能够对新闻的结构加以研究,归纳出其典型模式,并将其告知学生,指导学生根据新闻的类型及其特殊结构,有的放矢地去捕捉信息,就能更好的理解和把握新闻内容。冈崎(1993)在其研究中将新闻所涉及的领域分为8类,即:①気象②事故③災害④経済関係⑤交通⑥人物往来⑦調査結果⑧社会·文化。继而将这8类新闻,按其文章结构分为2个类型[1]。同时还指出,事先给出新闻的类型,有利于学生对新闻内容的理解。下面是冈崎对新闻类型的分类。[!--empirenews.page--] =0> 那么,冈崎所归纳的上述两种新闻类型的导入,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呢?为此,笔者在教学中对冈崎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简单的验证。首先将班级中听力水平相当的学生分为A、 B两组, A组(实验组)在听之前给出了上述2种基本的新闻模式,并加以说明,然后播放听力内容。B组(对照组)未给新闻模式,而是让学生直接进入听力内容。两组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程度通过有关听力内容的测试题进行了验证。结果发现, A组学生的平均成绩高于B组。同时, A组学生普遍反映,事先给出新闻的模式,能够帮助他们按照新闻的文章结构及类型听取内容,有助于对新闻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由此可见,听之前的准备工作对于听力内容的理解大有裨益。听力并不是听者被动地接受声音、处理信息的过程,而是听者带有明确的目的、主动获取信息的过程。因此,听之前的准备可以让学生明确其听的目的,带着对内容的预测主动处理将要听的信息,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好此项准备工作,通过各种方式激活学生的既有知识体系,为下一步的听打好基础。 2.2 课堂听解及同传技能训练阶段 2.2.1课堂听解阶段在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之后,进入听力内容即课堂听解阶段。此阶段的重点在于运用各种听力技巧和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听解能力。具体就是指导学生运用自下而上(ボトムアップ式)和自上而下(トップダウン式)这两种技巧,理解把握素材的内容。所谓自下而上,是指通过字→句→段落→文章的线性序列获取信息,首先理解词句,而后把握全篇。这种从细节到整体的听解模式,强调细节,容易忽视对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此相对,自上而下模式是指在听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汇,不拘泥于细节,注意从篇章的高度去把握文章内容。使用这种方式也有一定缺点,容易忽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对细节的把握。鉴于这两种模式的优缺点,在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交叉使用这两种技巧,取长补短,从而更加快速、精准地理解所听内容。笔者在实际的同传听力教学中,采取如下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上述两种技巧。为配合训练,每节课开始之前,都会发给学生与听力内容相关的练习题[2]。(1)首先指导学生运用自上而下的技巧,把握文中的重点词汇,注意从篇章的高度捕捉文章大意,形成对整篇文章的大致理解,并进行总结概括。在练习题中,常用的提问方式为:これは何についてのニュースですか(自分の言葉で答えなさい),要求学生在听完一遍后作答。(2)指导学生运用自下而上的技巧把握细节,主要有:①提醒学生留意文章的文体、类型(如新闻类型),根据文章的类型逐段预测内容,边预测边听。[!--empirenews.page--] ②在每个完整的意思之后加入停顿,让学生回答所听内容。

③在固定搭配(词组、惯用语)处留下空白,让学生填入适当的名词或动词,再现整个句子或段落。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不仅能在短时间内捕捉重点信息,概括文章大意,而且能够留意细节,正确把握细节信息。另外,在这一阶段的课堂训练中,笔者还着重加强对学生预测能力的培养。预测能力对于口译和同传都非常重要。首先,

我们知道,中日两种语言的语序不同,日语中出现于句尾的谓语成分,在翻译成汉语时,一般要放在靠近句首的位置。这就要求在听的过程中,能够根据日语句子中的其他成分(如宾语等)准确预测谓语。只有这样,才能在翻译成汉语时,译出流畅、地道的汉语。这类预测属于比较简单的纯语言方面的预测,多数情况下可以根据动词的惯用搭配做出。但在同传工作中,更多的是需要对内容进行预测。比如,当口译或同传资料只是几张幻灯片或几组数据时,虽然我们可以事先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背景知识,但依然无法把握说话人在现场具体会讲什么、怎么讲以及以何种顺序讲。此时,同传人员就必须根据谈话中提供的已知信息,妥当预测下文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紧跟说话者的思维,快速理解谈话内容,及时调整译语的顺序及语气,做好同传。要做到正确、合理的预测,必须熟悉日语文章的构成、特殊句式的使用、有关词语的搭配、接续词的使用等等,这是对学生日语语言功底的考验。另外,适当的练习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培养、提高学生的预测能力方面,笔者曾使用过下面的方法:将音像资料进行处理,让学生观看去掉声音后的图象。两人一组,每组负责一个场景。要求根据图象预测场景内容,并将台词写出来。之后再播放原版音像,和学生的预测进行对照,只要内容相符就认为正确。通过这种预测-验证-修改-再预测的循环训练,学生的预测能力有了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学生对听力内容的理解速度,帮助在听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 2.2.2同传技能的训练阶段此阶段的训练是听懂内容之后的训练,与同传的另一项技能――译有关,因此不作为本论文讨论的重点,在此仅做一简单介绍。塚本慶一(2004)对这一阶段的训练项目、训练方法及训练目的有着详尽的论述,详细请参阅塚本(2004)。同传技能的训练包括:(1)快速反应练习(クイックレスポンス)bsp; (2)跟读练习(シャドウイング)(3)复述练习(プロダクション)(4)概述练习(リテンション)(5)视译练习(サイト ·トランスレーション)(6)笔记(ノートティキング)上述6项技能中,第(6)项做笔记是听力训练中必须培养的技能之一。同传的听→理解→转化→表达的过程短暂而复杂,因为它是通过听理解原话,获取信息,并在听完后立即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一边听一边表达,受时间的限制十分明显,强调即时性。尤其是听之后要译,此时若没有笔记来提醒和强化记忆,信息很快便会自行消失。因此,在培养听力技能的同时,有必要指导、训练学生学会如何准确、科学地做笔记。塚本(2004)提到,笔记并不意味着逐字记录,它只是记录信息的概念、主题、论点、要点、逻辑关系、数量等,往往只是一个或几个单词或者符号。让它们成为激活短时记忆信息的线索,补充记忆。笔记没有固定的形式,可以使用中文也可以使用日文,只要有利于信息的再现即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曾指导学生自己创造一些符号用来帮助记忆,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发掘集体智慧。如驚いたことに在笔记时可以通过!!符号来表达,既形象又容易记忆。[!--empirenews.page--] 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和积累,学生逐渐形成了一些自己独有的符号、图形笔记法,不仅笔记时间较以前有了较大程度的缩短,而且通过看笔记,对信息的再现也更为准确。这样一来,学生便可以集中更多的精力在听力内容上,从而加强了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3 课后积累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口译或同传人员,做到临阵不乱,应对自如,需要平时大量的积累和反复演练,仅靠课堂上的练习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同传的内容十分广泛,可能会涉及政治、经济、金融、外交、国际关系、科技、环保、历史、地理、旅游、音乐、文学等各个领域。因此有人说,同传人员要成为一个杂家,对各行各业都要有所了解,这就需要积累各个领域的大量的专业词汇。在翻译中,有时就是因为一两个关键词汇不明,导致对整个翻译内容似懂非懂,缺乏准确的理解和把握,从而影响翻译效果甚至导致翻译失败。但是,词汇量的扩充和积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积累词汇量,笔者采取了下面两种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首先,

通过课堂的练习题扩充词汇量。每节课发给学生的练习题中,除与当天课堂内容有关的问题之外,还设有「関連用語」(关联词语)一栏。将所听领域的基础词汇、惯用表达以填空形式给出,由学生自己查阅字典或通过互联网等渠道,扩大词汇量并了解和掌握相关方面的知识。其次,在教学内容结束后,留两段同一领域的文章让学生课下自主练习,并指导学生平时收听NHK广播。要求在听的时候运用课堂上的训练技巧,加强听力理解能力的训练。同时,要求将听到的新词汇及表达方式等按照领域的不同,分门别类地加以整理和总结,定期检查。通过上述训练,学生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在日常的学习中,也能够自觉运用听力技巧,自主对听力练习中的新词进行整理,并制成单词手册,以便平时查阅和记忆。经过一年的积累,在期末的基础词汇测试中,学生的基础词汇量较以前有了明显增加。这也直接促使学生听力能力及理解能力的提高。可以看出,听力技能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课前、课上、课下的持续努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指导学生学会自学,自觉积累各个领域的知识,才有可能成长为一名出色的同传人员。 3 结语本论文结合笔者在同传专业听力教学中的实践,着重探讨了同传的听力教学。将听力的课堂教学分为3个阶段,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听解及同传技能训练阶段、课后积累阶段,并对各阶段的重点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做了探讨。课前准备阶段主要是指在学习新内容之前,通过让观看图片、照片、视频以及网络等了解与所听内容有关的信息,或是给出文章中的关键词、文章的模式等多种方法,激活学生的现有知识体系,加强对背景知识的了解,以便更好的理解听力内容。课上听解阶段着重于学生听力技能的培养,本论文主要探讨了如何运用自上而下模式和自下而上模式两种听力技巧,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进而注重理解和把握细节。[!--empirenews.page--] 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预测能力以及科学、有效地做笔记的能力。课后积累阶段着重论述了如何指导学生在听力课堂结束后,运用所学的听力技巧加强听力训练并积累词汇。以上就同传的听力教学模式及听力技能的训练做了初步探讨,希望能给同传的听力教学一些有益的启示。注[1]第⑧类,即有关社会、文化的新闻,因其形式多样,冈崎没有给出固定的模式。只是补充说明,这类新闻和其他7类一样,大都采用倒三角的模式,即开始为新闻最主要的主题部分,其后为详细内容。[2]练习题的一般模式见资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