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中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112445775.html,

浅谈新课改下中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作者:江超

来源:《东方教育》2015年第04期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升级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愈发多样化和高端化,相应的对于教育水平和教学技术的要求也逐渐提高。随着新课改的推行,中学信息技术是学生与信息技术接触的第一门课程,对其能否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否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都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实现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成果,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新课程的教学标准的实施,为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指明了方向,本文将从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基本过程入手,分析中学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重要性,进而提出探索建议,希望对于提高信息技术的教学成果有所帮助。

【关键词】新课改;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一、中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理念及过程

(一)中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理念。

中学信息技术是一门重要的学科,其教学目的是促使学生初步了解和学习基本的计算机知识,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技能,尽可能的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处理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工具作用,锻炼学生充分运用先进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经验。

(二)中学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中学的信息技术的教学还没有形成既定的模式,教师一般都根据自己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理解安排授课,但是就信息技术的课程开展来看,主要包括了理论课、上机课和课外实践课程三个部分。

1.理论课程。

理论课是教师在教室里进行的,通过对课本知识的学习,给学生进行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授课。理论课在整个信息技术的课程中占比较小,教师多结合具体的事例进行授课,使学生在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个系统下的了解的同时,从理论知识中感悟到信息技术的系统性和重要性,从而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开个好头。

2.上机课程。上机课程是在对理论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之后,在机房进行的实践性、操作性的课程,上机课程多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巩固性的练习时间,这个时间段内,使学生在对理论课程有一个加深记忆和巩固知识的作用,熟练掌握已经学习的理论知识。二是自学时间,在学生对于已经学习的知识进行温故之后,给学生预留一定的时间让其自学、预习下节课的知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摘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创设数学课堂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新鲜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也能给学生构建起自主探究的学习平台,有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增强。有助于突破教学重点,分散教学难点,为所有学生提供探索复杂问题、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开阔学生数学探索的视野。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此外还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扩大课堂空间,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数学;有效课堂 随着社会信息进程的日益加快,人类面临一个新的教育命题: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的数学活动中去。”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内在动力。 数学课是一门枯燥、空洞、无味、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难以提高的课程,有了信息技术我们可以通过声、形、画来激发学生的器官,使学生对新学的内容充分注意,激发兴趣。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学生只能看黑板、听老师讲的单调的模式,使讲解更直观、更清晰、更具吸引力,不仅使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活泼和轻松,还加深了理解。 例如,学习《二次函数图象》这一节课时,对于y=ax2 y=ax2+k y=a(x-h)2+k 的三者图象关系,如果一个个逐个作出图象,需要时间多,效率又低;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时,师生就可从图形的动态中,分析它的发生和变化过程,能在短时间内由学生有目的的选择较多的函数图象演变的规律,发现归纳出它的有关性质,还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又如,在《因式分解》教学中,传统做法只是进行式子运算,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拓宽学生思路,我运用计算机的FLASH,设计一些互动类的题目,先让学生进行操作。学生做对了,电脑会给出答案并显示一些鼓励的话;做错了,会提示是否重做或查看答案的选择;然后,教师再次使用电脑演示刚才的计算过程,在

浅谈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专业发展

浅谈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专业发展 --------辽宁省营口市第十七中学王茹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始终在中学教育中扮演扶助的角色,起到便利工具的作用。以课题为主线,以信息技术为媒介,以网络为平台,开展系列培训活动。通过开展教学科研和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素质,通过提高教师素质又促进教学科研和课题研究,最后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注重发挥网络的普及性、便捷性功能,将各种经验总结电子化、网络化,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进步的精神食粮,尤其是对教师的成长,起到了积极的引领作用,促进作用。信息技术技能系列培训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和研究能力,实现网络环境下教师角色和地位的转变,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教学要求。 关键词:信息技术技术环境教师专业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我是一名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我尝到了信息技术给课堂教学以及我的教学专业带来的甜头。因此,我想借助这次论文大赛的机会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信息技术的环境下,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 作为教师必须具备与专业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必须不断更新和改造角色转换,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要掌握信息技术设备和信息资源,学会在网上熟练的查找教育信息,能够设计开发先进的教学资源,并将优秀的资源融入课堂教学中,为教育教学建构必要的、最佳的学习环境。2004年12月颁布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是中小学教师第一个专业能力标准文件,对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技术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如何,教师如何利用信息技术促进自身专业的发展,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家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信息技术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推进新课改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出发,研究教师专业素养的结构,积极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学科专业素养提升的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改革 摘要:本文周述了离方面的内容:信息技术批育课内教季与课外科技活动之间的 关系:提出了信息技术教季改革的六点建议。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改莱 今天计算机的应用范围已经履盖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学校和家庭。从掌握计 算机这个“人类通用智力工具”的必要性来看、同学习语言、文字一样必须从娃妹抓起,计算机教育、尤其是计算机在中小学的教育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而有关计算机教育 的改革也显得势在必行 一、信息技术课内教学与课外科技活动计算机普及教育推动着教学体制的结构性 改革。以课堂教学为基础,谋内外结合,积极开展课外活动,是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促过德、,、体、美、劳全而发展的重要途径。学生的计算机教育要达到基础知 识券及科技素质训练培养计算技术后备人才的多重任务,就必须课内、课外扩举,构 成一个有机配合的整体。 (1)课内数学要完成对青少年的计算机知识普及。首先是让学生拿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提作及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增长对计算机的基本了解和爱好,计算机教 育课程所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正是重视计算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主 要讲解了计算机的发展应用、Windows操作系统Word2000文字处理系统,VB程序 设计基础等 计算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要重视理论知识与t机相结合 (2)校内、外的课外科技活动要为有兴趣有能力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提高的条件,更好作到计算机理论与上机相结合,我校一直重视课外兴趣小 组活动,并且取得好成绩:数学、物理、化学等都有全国、省、市竞赛中获奖的,而 且信息技术会考也大面积的丰收,历次会考A级率都在10%以上我管设想并实践过一 段时间,和大学一样,提高计算机的利用率,将机房向有志学习计算机的老师与学生 开放,从而真正提两学生“动手动a的素质 二、笑于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的六点建议 现在教育体制改革正大力推行,信息技术教育改革也势在必行。 1、关于信息技术深的地位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把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开刨了 一个技术革命的新时代。科学家们曾预言:计算机科学将是继自然语言、数学后的第 三位的,对人的一生都是大有用途的“通用智力工其”。正因为如此,计算机与基础教 育相结合已成为当今世界大趋势。在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是提高人科学素养的需要。 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现在恐怕不行了。社会向前发展了,跨世纪 人才的科学素质应有五大支柱:数学、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近f来国 家教委提出了在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的规则,强调了计算机在中小学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18-07-03T15:26:07.647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18年8期作者:陈桂容[导读] 本文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为题,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要求以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 陈桂容(重庆市武隆区火炉中学校重庆武隆 408500) 摘要:本文以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为题,对初中信息技术学习的要求以及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初中计算机课堂教学方法。希望广大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对此加以重视,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初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8.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691(2018)08-0196-01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统一。教学评价是现代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三维目标实现的主要手段。而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往往将信息技术课程技能化,忽略了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影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体系中,如何完善评价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一、重视信息道德素养,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 新课程标准将信息道德素养表述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其中,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一般是指学生对信息事物所表现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如感兴趣、喜欢、兴奋、满意,或者讨厌、没兴趣、不高兴等等。情感态度对信息技术学习的成败起着关键性作用。价值观是人们关于生活中基本价值的信念、信仰、理想等思想观念的总和,通俗的说,是帮助人们分辨“好坏”的概念。对于人的个体发展来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其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学生对待信息技术的态度、信息技术的使用习惯以及在在信息技术的活动中表现出的社会责任感和价值观,是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的活动中逐渐形成的。作为信息技术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信息课堂学习成为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落实在平时的课堂评价内容中,注重激发和保持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逐渐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素养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对信息技术的教学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传统的信息技术评价方式过于简单粗暴,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人们往往只在教学结束后实施评价并将评价作为测量学生学习结果并分析学生是否掌握有关知识技能的根据,忽视了评价对学生信息道德素养的促进作用。学生在学期末得到的也就是成绩单上简单却具有决定性的“优”、“良”、“合格”或“不合格”。这种简单而不合理的传统评价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课堂教学的需要,更不利于信息道德素养的培养。教学评价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收集整个教育系统或某个侧面的信息,并基于所获得的信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对学生的各个方面都加以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向前发展。从对象上,可以设为师评,学生自评和生生互评。 1、师评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课堂表现、作品进行评价。由于每个学生的努力程度和所处的环境不同,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即使同一个体在其不同的发展和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差异。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要正视和尊重这些差异,注重学生个人纵向的发展,而不是看重他们是否都达到了某一共同的标准。对于后进生要多鼓励,有了进步及时表扬,要充分肯定、关注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这样才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2、学生自评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课堂表现、作品创意、作品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让学生客观评价自己,看到自己的进步与不足,特别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让他看到自己的进步,让他有信心、有兴趣继续努力。学生每堂课对照督促自己并且进行自评。这样便于学生及时地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自我检测,让他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看到自己的每一次进步,激发学习自我效能感。 3、生生互评是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在进行互相评价时,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这时教师就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他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能发现别人的不足,更能发现他人的优点,营造一种互帮互学、和睦相处的课堂氛围。每一节课小结时,往往要选几位同学的作品,请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在学生对其他同学作品进行评价时,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你觉得他的作品最吸引你的地方在哪里?”然后再让他说出作品需要修改的地方,教会学生学会欣赏,接着也请被评价的学生谈谈自己的创意与想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观察。 三、展现评价语言魅力,活跃课堂,激励学生 评价语言则是指教师在课堂提问后对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时的语言以及对学生的操作、作品进行指导评论时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评价语言,是沟通师生情感、智慧、兴趣、态度的桥梁,贫乏的评价语难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在日常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评价的语言非常地机械化、模式化,要么频繁使用“你真聪明!”“你真棒!”等简单的语言,要么一整堂课教师都强堆着满脸笑容,领着学生重复单调乏味的热烈鼓掌。评价中缺乏灵性和智慧,评价语言缺少了生机和活力,会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教师对于评价语言的预设与课堂驾驭要做到胸有成竹。 信息技术学科是新兴学科,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体系还不够完善。信息技术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很少注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方法、价值观的形成、情感等方面能力的评价而注重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重视课堂评价中的信息道德素质功能,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特长,关注个体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促进学生多元智能的开发,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逐步形成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愉快地学习,快乐地进步。 参考文献: [1]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 [2]《信息技术教育评价:理念与实施》苗逢春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考试试卷(信息技术教师)【最新版】

新课程方案与新课程标准考试试卷(信息技术教师) 考试时间:60分钟 姓名:任教年级: 一、选择题(将每小题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在下表里,答案选错、少选或多选者,均不得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基础教育是指() A、中等教育; B、学前教育; C、义务教育; D、高中教育 2.在信息技术整合中,学生每人拥有一台电脑并与教师的电脑相连形成局域网,同时同时配有网络教学监控系统,这种情况是()

A、小组活动 B、全班活动 C、个别活动 D、集体活动 3.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当地的湖泊和河流的酸度,并且通过网络的交流和其它地区的学生交换相应的湖泊和河流酸度,绘制酸雨图,这是() A、WebQuest B、利用网络资源展开探究性学习 C、基于问题学习 D、直接教学 4.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应该学习(),同时,学习、实践并反思自己的整合工作。

A.计算机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课程理论,新课程标准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B.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新课程标准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C.多媒体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学习和教学理论,信息技术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D.教育技术的操作技能,现代课程理论,新课程标准对本学科课程的要求 5.PowerPoint所提供的()功能,可对幻灯片文件中的所有幻灯片进行超文本链接,从而可使幻灯片由顺序放映的线性结构变为人为控制放映顺序的超文本网状结构。 A.自定义动画 B.动作设置 C.预设动画 D. 自定义放映 6.在信息技术条件下,设定恰当的呈现方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常用的策略主要是()。

A.形象的语言输入和保证足够的重复率 B.加强目标信息呈现的突显性和保证足够的重复率 C.加强目标信息呈现的突显性和恰当的语言输入 D.提供适宜的支持方式和加强目标信息呈现的突显性 7.美国教育技术首席行政官论坛将数字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整合方式称为() A、信息化学习 B、多媒体化学习 C、数字化学习 D、素质教育 8.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 A.坚持学习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 B.认真备课,认真上课 C.经常撰写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目前,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作为信息技术课教师,担负着培养一代新人的重任,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为其他学科更好地开展多媒体教学提供良好的技术基础,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 1 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情境,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汇贯通的目的。我在教学回收站时,放了一段录相,录相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所有的废品扔在垃圾车准备处理,丈夫扫视一眼斗垃圾车里的废品,发现初恋时送给爱人的一对小泥人,随手从垃圾车里捡了回来,其他废品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

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莫已。这段录相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却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①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②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③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④回收站是硬盘上的一块区域还是内存中的一块区域?⑤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 类比迁移,灵活运用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不是被动接收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的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教师通过类比让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背景,对新知识进行认识和编码,从而建构自己的理解,也就比较容易掌握新知识。例如:在讲授计算机硬件结构和工作原理时,把它与工厂生产进行类比,调度室相当于控制器,生产车间相当于运算器,仓库相当于存储器,原材料购进相当于输入设备,成品运出相当于输出设备,调度室对原材料和成品的需求进行规划,安排生产,储存,运输;相当于控制器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控制,从存储器中取出指令和数据到运算器中进行运算,再把运算结果存回存储器,需要时从存储器中取出运算结果送往输出设备。再如:讲文件移动和复制时,步骤是:①选择对象(文件或文件夹);②剪切或复制;③打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教育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转变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教育具有了新的特征,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在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设备,Internet网络和通讯技术等资源,创建具有地方化、校本特色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积极扮演新的角色,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教育的需求。 【关键词】教育技术教师角色转变 21世纪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人们获得信息与知识的主要途径变了,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角色,已不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这样的形势下,教师首先要实现自身角色的转变,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教育发展的根本要求,才能做到培养真正的人和真正培养人。那么,教师的角色要变什么,怎么变,变到什么程度呢?为此,结合本人的经验点滴,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究,希望能和大家共同探讨、相互借鉴、优化教学。 社会学家们将教师角色界定为三种类型:一,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二,教师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三,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本文论述的教师角色转变主要针对第一种类型。我认为在当今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可以从教师的备课角色、课堂角色、反思角色以及角色转变误区四个方面进行探究。 一、教师备课角色的转变 备课,是每一位教师讲课之前都必须完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随着教育技术的信息化,教师的备课已不再是单独备“怎样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备“怎样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应转变自己的备课角色,以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学生的需要。 1、变教材执行者为课程的组织者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根据国家统一编写的教材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而信息时代教育中,除了教材,还有多媒体计算机、因特网和通讯技术等丰富的资源,加上统一教材的内容往往具有普遍性、基础性,对每个地区的学生存在着很多的差异。这时,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要求自主选择知识载体和教学资源,运用现代化手段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开拓多媒体教学空间,编制教学课件,促进课程向地方化、校本化、个性化、综合化方面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综合化和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拓展延伸的内容比教材内容还要多,同时还须合理使用多媒体网络与课件进行教学。可见,教师要变为课程组织和教学研究的主体。 2、变单一的书写教案者为多样的备课制作者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 现代教育强调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的作用要体现在引导上。面对丰富多彩的计算机 世界,每一个学生可能都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喜恶。而作为一名计算机教师又必须在有限的课 时内完成较繁重的教学任务。那么如何兼顾二者进行初中计算机的教学呢?根据几年来的计 算机教学经验,浅谈一点较实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1 教学模式 1.1 讲练结合。计算机学科的实践性很强,强调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 方法,“纸上谈兵”,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而盲目的上机练习也难以保证学习效率。所以,每当学习新的操作内容时,一堂课中我一般只安排15 分钟左右进行讲解、示范。讲一个问题时就让学生同步操作,然后关键的一步就是布置类似的练习让学生动手实践,等他们掌握以 后再讲下一个知识点。这样每堂课讲授的知识学生们都能应用于实践并得到巩固,最终达到 熟练掌握。有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适当调整讲课内容,精讲重点、难点、疑点,把时 间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去操作实习。对于一些重要的、较为烦琐复杂的操作,尽可能地利用 多媒体教学网络,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这种直观、独特的教学方式往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他们尝试的兴趣,这样,既缩短了教学时间,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学生在自己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被动接受教学时要多得多,而且对这些问题的理解、掌握 更为牢固。 1.2 兴趣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个问题产生兴趣,才会启动思维,才 会主动去寻找解决它的办法,才会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兴趣是 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激发创造力的必要条件。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如 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疑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当我接手一些新班级,总会发现其中 有一部分学生从未使用或极少使用过计算机,根本不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完 完全全是个“电脑盲”。在操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绝大多数非常简单,甚至 令人发笑。但我深知:作为教师,不能因此而嘲笑、训斥学生,一定要注意聆听学生提出的 每一个问题,并针对不同问题做出不同的解答。有的可以直接了当地回答,有的需演示一遍 操作过程,有的要和他们作简短的讨论,有的则可用另一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 辅导过程中,我注意站在他们的角度,小心地保护他们心中萌发的兴趣之芽,并用适当的鼓 励和表扬树立他们成功的信心、决心。 1.3 因材施教。随着近几年来电脑热的兴起,不少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家里购置了电脑, 甚至小学阶段就到各类计算机培训班进行了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操作 应用能力。现代教育承认个体的差异,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就显得尤 为重要。因此我在接手班级时,首先作好了这方面的调查,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上机座位进 行安排。 2 教学方法 “教无定法”。只要能促进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方法就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 2.1 比喻说明法。计算机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 来说有时较难接受。如果在讲课时适当地运用比喻,就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讲“网络中的域名和IP 地址”时,可以这样讲:世界上的人很多,我们怎么来区分彼 此呢?我们可以通过用自己的名字和用身份证号两种途径,我们可以使用身份证号来唯一地 指定某人,但是身份证号太难记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是用名字来指定某人的。网络中的计 算机也一样,为了区分彼此,他们也有“名字”———我们称之为域名,同样他们也有自己的“身份证号”———IP 地址,IP 地址可以唯一地指定一台计算机,但是,记住它不太容易,平时,我们只用域名来指定网络中的计算机。这样,学生们很轻松地就揭去了域名、IP地址的 神秘面纱。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随笔

. .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随笔 课堂是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主渠道,上好每节信息技术课,对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具 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就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自主、合作的能力,做了很多尝试,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点心得,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一、精心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导入课堂教学。 二、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个人工作总结

有关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个 人工作总结 一学期的工作就要结束了,在这一学期中,我学习新课标的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以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实施、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根据实际制定各项计划,备好课,写好教案,并能够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来设计上课的形式和内容,难易结合,并从多方面进行计算机教学和管理工作,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学得愉快、学得好。现将如下: 一、继续培养学生学习电脑的兴趣、提高动手能力 在讲课中使用“启发式”和“探索式”的教学方法,形式应灵活多样,切忌“呆板”、“枯燥”。“练习”是一节课中学生掌握知识和巩固知识的主要渠道,练习的时间充足,练习的内容能充分体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练习的形式要做到多样化,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用”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所谓“学以致用”。它可以是对某一节课所学知识的运用,也可以是对几节课,一个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它可以穿插在“练习”之中,但又是在“练习”基础上的一次升华。 二、加强学生自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本学期的主要内容是学习多学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制作出作品,最后作品展示,让学生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共同提高。通电子板报的制作,而这一课程是软件应用课,学生在五年级学习了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作品。这些软件都是有类似之处的,所以在教学的时候,我主要是采用了任务驱动法,即布置一个任务,展示一个样品,再让学生通过看书根据我提出的问题先自学再和同过后期的一系列练习学生的操作水平有了好大的提高。 三、注重因材施教,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教学的同时,我注重于不同能力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比如,在操作时,如果完成的可以看一下还可以怎样做,或者可否做得更好;有些时候我设计多个任务,有简单的,一般的,稍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选做。这样不单使学生在不同程序得到发展,更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和利用计算机开展创新实践的能力。 除了在课堂上这样,在课外我还选拔一些好的学生进行辅导,培养尖子生方面下了一定的功夫,通过对他们的辅导,使他们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回顾这一学期从事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工作中我有了欣喜的收获,也发现了不足。我一定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处处留心,时时注意,不断开拓创新,寓教于乐,让学生能愉快地学习和掌握计算机技能。

浅谈信息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信息技术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县职业高中曹春燕 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能优化组合课堂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造真实语言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四种基本技能的发展,培养学生跨学科自主综合学习能力,促进教师交流协作、资源共享,但是要适当合理使用。 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其最为突出的现象是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变化,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信息技术与英语学科课程的整合强调用信息技术构建一种理想的英语学习环境,以实现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目的。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将会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堂结构,优化课堂教学。 you can lead the horse to the river, but you can not make it drink.只有当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和渴望,他才愿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呈现教学情景,使教学过程变得形象、生动、活泼,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乐学、爱学,激发求知欲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我尝试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英语教学,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其优势和特长,在学校教育中努力用最短的时间、最高的效培养出会学习,善思维,勇于创新的外语人才。在尝试的过程中,我对信息技术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优化视听说组合,提高教学效率 认知心理学对记忆率的研究发现:学习同样的材料,如果单用听觉学习,3小时后能记忆获知的70%,3天后降为10%;单用视觉,3小时后记忆中留存72%,3天后降为20%;如果视觉和听觉同时使用,则3小时后保存记忆85%,3天后仍存留记忆65%。可见,在教学环境中广泛使用能使学生视听并用的教学媒体,就可以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多种感官活动的综合运用过程。通过应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具有声形并茂、生动活泼的表现形式,使教学活动情理交融,有张有弛,学生动脑、动眼、动耳、动口、动手,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更准确生动地感知所学知识,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由于利用计算机集板书、演示、练习于一体,一切均可以由程序控制,节约了大量板书的时间,体现了现代信息技术图、文、声并茂的直观优势,易于突破教学难点,减少了许多繁琐的细节。另外,利用它辅助教学,可大容量、超高速、反复地给学生操练新授内容,这样学生参与的机会就明显增多,教学的密度和广度随着增加而有机地增加。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它这一优势,基本上达到了人均操练3--4次的预定目标,加大了练习量,切实地减轻了学生

一年级信息技术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浅淡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导演”

一年级信息技术教案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浅淡信息技 术环境下教师角色的“导演” 古人云:“问渠哪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道出了“源头活水”给诗人带来无比喜悦。著名教育学家袁振国老师在他的一篇序中曾语重心长地说:“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这振兴教育希望的“教师”,我想,就是我们整个教育事业的“源头活水”,。 当前,面对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知识创新与应用为特征的信息时代,我们教师的“源头活水”又在哪儿呢?专家急呼,教育信息化需要一代先进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为指导、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方法、擅长教学设计的教师,我觉得,努力成为信息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源头活水”,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导演”教师的角色。 一、以“理念”为源头 传统的教师角色是在“粉笔+黑板”式课堂教学手段及与教科书为核心的教学模式下体现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计算机软件为基础的电子教师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与普通教师共同担负着向受教育者传播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职能。如比尔.盖茨在中说:“任何地方的人都能够上到由优秀教师教授的最好的课程。”因此,信息时代的教师应侧重于成为教学工作的研究者、知识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和学习的顾问,使学生由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知识探索者。

树立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教师地位的转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现代教学媒体运用于教学中,社会教学资源越来越来丰富,有些现代教学媒体甚至会代替教师传统的某些作用,教师将由知识的直接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组织者,在教学过程中由原来告诉学生“是什么”转变为告诉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教师将由教学活动的操作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指导者。正如我国古代教育家韩愈所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信息时代教师职能,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解惑”之上,做学生的的“导”师,解学生的疑惑。 2、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而信息时代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例的信息化教育,强调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知识意义的过程。学习需要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的意义,教学过程应关注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为学生创造有利于构建知识意义的情景与气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工具支持。因此,针对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我们的“教”师应该变为“导”师,把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与探索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为此而设计多种教学形式。 3、教学评价的转变。信息化教育教学评价不该:重知识,轻能力,轻智能,更轻思想和情感;重考试分数,轻平时表现;重横向比较,轻纵向比较;重共性,轻个性。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评价上则主张全面、整体、积极、有特点的评价学生的能力,主张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学生。既要考察知识,也要考察能力和技能,还要评价情感、态度和习惯;既要考察学习结果,进行终结性评价,也要有学习性评价,进行形成性评价;既要有客观评价,也要有主观性评价;既要有定量评价,也要有定性评价;既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有学生的自评和互评。 二、以“信息素质”为源头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中学信息技术教学 当前,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人类社会带入到了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它已对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信息技术课教学越来越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学科。根据学科特点,探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整体教学效率是中学信息技术课所面临的一个迫切而又艰巨的任务。现就本人多年来的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启迪思维 情境,是客观现实存在的东西,同时兼有情感因素,不仅能引发人们思考,更能开启人们的智慧。 良好的情境是学生产生兴趣、产生联想的物质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能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目的。我在教学回收站时,放了一段录相,录相的内容是:一对新婚夫妇,有了一个新家,搬家那天,他们把认为是废品的都倒入了垃圾车,搬到新居后,妻子突然想起他们之间恋爱时的信件也被当作废物处理了,想找回来,可垃圾车已走了,她懊悔莫已。这段录相虽然不很精彩,但学生兴趣却很浓,随后我设置了几个问题:①回收站是做什么用的?②放入回收站的文件能恢复吗?③清空回收站是什么意思?④回收站的大小能改变吗?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很快就解决了问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观察对象,培养能力 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通过对一个个对象的认识来实现的。例如:动物、植物、有形物体和无形物体,它们的不同性质决定着不同用途。在教学中,通过对windows中不同元素进行类似的处理,有利于学生对各种操作对象统一认识,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例如:在文件类型教学中,可以把文件比作不同种类的动物或植物,不同动物的属科不同,秉性不同,文件也可以看成一个对象,它有文件名、文件类型、大小、最后修改的日期时间、图标、打开的应用程序、只读、存档、隐藏等属性,不同植物生存的环境不同,不同动物的窠不同,不同类型的文件也要有相对应的应用程序窗口才能打开。在教学中,多让学生仔细观察,发现不同文件类型的图标和扩展名不同,它的内容也不同。教师再通过打开各自应用程序窗口,让学生完全明白不同文件的处理对象是不同的,使学生对不同对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循序渐进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设置问题,自主学习 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依靠教师,而实践操作却很大部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在教学中设置相关任务,通过自主操作、集体讨论,解决问题,这是信息技术课教学常用的方法。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教学 发表时间:2020-03-30T07:11:27.921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5月总第335期作者:张丹丹[导读]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教学基础、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随着信息技术的地位日益提高,必将带动教学基础的不断完善。 黑龙江省七星泡农场中学161435 摘要: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在教学基础、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欠缺和不足,随着信息技术的地位日益提高,必将带动教学基础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基础教学任务 一、教学基础上存在的问题 1.由于信息技术课是刚开设的学科,专业的教师严重缺乏,而有的学校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就只有从其他学科抽调来兼任,或只是这些教师经过短期培训转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之中。他们虽然都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这些经验只是相对于他们以前所都学科的经验,而这些教学经验相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是不适应的。 2.学生的问题:我校是农村中学,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生能接解计算机的很少,同样家长也如此,所以说学生和家长对信息技术的概念还很陌生,不能足够地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性。而在应试教育下学生们觉得信息技术不参加应试考试,学习重点都放在主教学科上,觉得信息技术只是课余之后的兴趣爱好。 3.教学经验不足:信息技术还是一门新生的学科,其教学经验、理论不成熟,不像其它学科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信息技术还没有一套现成的可供参考教育资料,只能根据语、数、外等学科的教学经验来摸索,而这摸索来的经验有的并不适合信息技术教学。 4.教学设备的限制:信息技术需要学生们大量的上机实践和教师对软件操作过程的讲解。有的学校配有微机室但是滑配备网络连接,就无法完成网络部分的知识;有的学校虽然有计算机教育,但是因为学校的资金有限,没有配备相应数量的学生机,学生在上机操作时只能两人或三人共用一台微机,这就相应减少了学生上机实践操作时间。 二、明确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 1.能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操作基本技能。 2.能够快速有效地获取信息能力、正确评价信息能力、准确地处理信息能力、合理地使用信息能力。 3.能够具有独立自主的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并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对其它课程进行探究的能力。 4.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道德文化,能够自觉地遵守网络道德规范。 三、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充当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讲述者”、信息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倡导者”。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绕着教师转。现在社会信息发展迅速,学生获取信息不再只是从老师那里获得,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得,所以教师要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教师应明确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只是教的过程,而是学习过程,在教学生的同时从学生那里学习知识的过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竞争者。 四、信息技术多采用的教学方法 1.课堂演示,讲解为主:随着信息技术的开设,大多数学校都建设了计算机教育,不仅配备了相应的电脑设备,而且也陆续地配备了多媒体网络教室。教师在上课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教室,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做出适当的演示并加以详细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强化练习:为了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技巧,必须通过定量的实践练习。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可以制定多种练习方式:(1)课堂提问,对基础性知识,课堂上提问学生,加深基础性知识的掌握。(2)上机实践操作练习,在上机操作练习时,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 3.网络教学: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信息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学习帮助。现在各个学校也都陆续建立了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的使用可以培养学生的上网操作能力。网络为学生们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知识,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怎样从网络上收集学习网站及学习资源,下载学习软件,这样既满足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培养了他们对的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及加工能力。

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新要求

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对教师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首先,要深刻认识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活动整体进步的历史意义。 (1)、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教学活动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使教学活动在整体上得到丰富和提升。教学活动是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工具展开的。教学活动的具体过程、组织方式以及质量效益等都和教学活动中使用的工具密切相关。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为教学方式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提供了新的物质基础。看不到现代信息技术为提高教学质量、扩大教学对象、变革教学方式提供的物质支撑,就很难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为教学发展服务。 (2)、树立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为目的、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的教学技术应用观。同时,既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巨大的作用,又要看到它的工具本质,从而防止技术至上主义,又避免陷入技术无用论的泥坑。 (3)、发展现代教学技术,并不是要抛弃一切传统的教学技术。黑板、粉笔、挂图、模型等传统教学工具,录音机、幻灯机、放映机等传统的电化教学手段,在学校教学活动中同样具有独特的生命力。因此,在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的同时,我们还要把现代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努力挖掘所有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价值,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促进教学技术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其次,课堂教学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以适应新课程对教学发展提出的要求。教师要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要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第三,教师要借助网络学习。学会利用网络学习,是现代教师的一种基本素质。特别是新课程要求“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强调“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因此,教师学会在网络环境下学习也是校本学习的能成功实施的必备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