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征求意见稿)工作报告

2004年9月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

(征求意见稿)工作报告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是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中的重中之重课题。该课题在2002年9月29日通过科技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共同组织的可行性论证。课题编号为2002BA906A01

该课题的总目标是确立我国近中期的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提出实施战略的具体策略和措施建议,课题研究成果将为我国技术标准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指明方向,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制定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对于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和维护国家安全,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课题构成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原由6个子课题组成,由于课题的调整,子课题1-6《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研究》被取消,其研究内容由相关子课题分别承担。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又增加了两个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分别是《中国重要产业技术标准战略研究》和《中国标准战略的国际政策》。这样,《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共有7个子课题,分别是:

子课题1-1 《中国技术标准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研究》

子课题1-2 《技术标准作用研究》,包括三个子任务:

1-2-1 《技术标准作用机理研究》

1-2-2 《技术标准对我国综合国力的贡献率研究》

1-2-3 《技术标准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子课题1-3 《技术标准体制转型战略研究》

子课题1-4 《技术标准国际战略研究》

~ 1 ~

~ 2 ~

子课题1-5 《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战略研究》 子课题1-6 《中国重要产业技术标准战略研究》 子课题1-7 《中国标准战略的国际政策》

为了对国外标准化发展战略更加全面的了解,总课题又安排了《国际国外标准化战略对比分析研究》。

本课题共有10个分报告和13个支撑报告。 1. 中国技术标准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研究报告 2. 技术标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报告 3. 技术标准对我国综合国力的贡献率研究报告 4. 技术标准效益评价方法研究报告 5. 技术标准体制转型战略研究报告 6. 技术标准国际战略研究报告

7. 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报告 8. 中国重要产业技术标准战略研究 9. 中国标准战略的国际政策

10. 国际国外标准化战略对比分析研究报告

11. 国外标准化工作情况分析研究报告(战略体系调研支撑报告) 12. 我国行业标准化调查分析研究(战略体系调研支撑报告) 13. 课题组访美考察报告(战略体系调研支撑报告) 14. 课题组访欧考察报告(战略体系调研支撑报告) 15. 企业电话访问分析报告(战略体系调研支撑报告) 16. 企业访问个案报告(战略体系调研支撑报告) 17. 企业深访报告(战略体系调研支撑报告)

18. 行业协会访问个案报告(战略体系调研支撑报告) 19. 行业协会访问分析报告(战略体系调研支撑报告)

20.焦点小组座谈会研究报告(战略体系调研支撑报告)

21.技术委员会调查分析报告(战略体系调研支撑报告)

22.重点走访调研报告(战略体系调研支撑报告)

23.中国标准化现状调研综合结论(战略体系调研支撑报告)

二、课题的组织实施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牵头,参加研究的单位包括大学、行业协会、标准研究院所、科研院所、企业、调研机构等。战略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国家科技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等机构和领导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

为保证课题的有效实施,实现课题研究的总体目标,课题组根据ISO9000族标准的基本思想编写了“课题管理手册”和“课题策划书”,于2003年1月批准颁布实施。课题管理手册在明确职责和权限的基础上,确定课题管理的基本程序与控制要点,注重对过程结果的监督与控制。策划书对课题研究的全过程进行总体策划,明确了总课题和各子课题的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课题组人员组成方案、技术路线、相关支持活动、进度安排、阶段成果等。从而有效地保证了课题的进度和组织实施。

为了保证课题研究成果的实用性和前瞻性,战略体系课题组进行了大规模的国内外情况的调研工作,形成了九本国内标准化现状调研报告和两本国外标准化情况调研报告。通过调研,对国内技术标准的现状有了全方位的了解,对国外的标准化工作和发展趋势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为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和参照依据。

在2003年第一季度形成的课题研究大纲的基础上,经过广泛的研讨、调研、征求意见,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筛选出我国技术标准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初步确立了中国技术标准发展的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及战略方针,明确了任务,规划了保障措施,并于2003年10月形成《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征求意见一稿。征求意见稿形成后,课题组一方面征求了课题首席专家、政府顾问、标准委、专项总体组等方面的人员的意见,另一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矫正观点,明确步骤、提炼策略与措施,并加强核心问题的研究。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分析了各

~ 3 ~

~ 4 ~

方面反馈意见和建议,结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2004年2月形成了《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征求意见2稿)》。

为保证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更符合中国国情,更具有前瞻性和适用性,征求意见2稿进行了广泛的意见征集,召开了多次专题研讨会,先后共发出征求意见函近8百份,收到反馈意见和建议近千余条。课题组对每条意见都进行了认真的考虑和研究,并对敏感和重要的建议和问题举行专家研讨会。在充分吸收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结合课题组的研究成果,2004年5月形成了《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征求意见3稿)》。

针对总报告征求意见3稿,课题组组织了课题的首席专家、标准化方面的专家、行业和协会的标准管理者和专家,以及管理、政策、战略研究方面的专家召开了不同形式、不同规模的多次专家研讨会。结合专家的意见,在课题组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征求意见3稿进行了大的调整,形成了《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征求意见稿)》。

三、对征求意见2稿反馈意见的处理情况说明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征求意见2稿)》共发出786份,收到反馈98份,反馈意见共908条。下面对意见的反馈和处理情况作个简要说明。

1、

反馈意见的单位覆盖面广,既有技术委员会、标准化管理部门、标准化研究机构等标准化界内的专家,也有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协会、企业、情报机构、政策研究机构等标准化界外的专家。专家中既有院士、教授、研究员等研究人员,也有政府官员、协会负责人、主任委员等标准化管理人员,绝大部分专家都有高级职称。从意见反馈情况看,各方面对《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都表示了充分的肯定,对课题组所做的大量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2、

对于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课题组都进行了认真考虑。对意见的处理原则是:能吸收的尽量吸收,重要的和敏感的建议和问题,在课题组充分研究的基础上,召集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决定

~ 5 ~

是否采纳。

3、

经课题组汇总分析,反馈的主要意见见附表1《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征求意见2稿)》的主要反馈意见汇总表。

四、对征求意见3稿的意见处理情况说明

在广泛散发征求意见2稿进行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征求意见3稿采取了专家研讨的形式征求意见。总课题组和子课题组分别组织了来自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政府部门、企业、大专院校、标准化研究机构及相关研究院所的有关标准化、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统计学等方面的主管领导和专家,召开了10余次研讨会。与会领导和专家对报告提出的许多有益的建议和意见。为了保证课题研究的深度和研究时间,排除不必要的干扰,课题组主要成员集中封闭研究讨论3次,约15天左右。在课题组深入研究和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对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进行了一个大的调整,使其更加科学全面。针对征求意见3稿,主要修改如下:

1.提高了标准战略研究的高度。课题研究从前几稿仅就标准问题谈标准,上升为站在国家的高度,站在标准化之上,从国际国内经济、科技的发展变化对标准的需求来研究中国标准战略。

2.随着战略课题研究的深入,结合征求意见2稿的反馈意见和专家的意见,经过课题组的深入研究和论证,发现标准战略研究需增加我国重点产业技术标准战略的研究和中国技术标准战略的国际政策研究。因此,战略总课题新增加了《中国重要产业技术标准战略研究》和《中国标准战略的国际政策》两个子课题的研究,由于发改委掌握着主要产业的情况资料,熟悉产业现状,选择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下属的国家信息中心和国际合作中心承担了《中国重要产业技术标准战略研究》子课题的研究工作,研究我国重点产业的技术标准发展站略。以海外华人张庆松博士(美国)为首的海外研究课题组承担了《中国标准战略的国际政策》的研究,从海外视角研究中国标准化战略课题。

3.重新调整了战略目标: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总体战略目标凝练为:打造“中国标准”; 具体战略分目标确定为:

~ 6 ~

——建立完善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标准体系; ——为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提供适用的重要技术标准; ——使中国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中成为一个重要的力量。

4.增加了一个战略任务:形成优势产业、重点领域的具有竞争力的技术标准。 5.增加了一个“重要产业的差异化实施策略”。

6.为了便于读者对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更好的理解,保持报告正文的系统性,增加了一个与标准战略有关的理论问题分析的附录“标准的作用与支撑环境分析”。

五、征求意见稿的形成

战略总课题和子课题在完成征求意见3稿后,每个课题组都举行了多次专家和有关方面参加的研讨会,针对重点和敏感问题进行研讨。战略总课题和子课题组成员经常在一起就某个关键问题进行集中讨论,研究如何处理意见和修改、完善报告。

课题的首席专家和政府顾问与课题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时刻关注着课题的研究进展情况,参与课题讨论,给与了课题许多指导意见,为课题把关。

随着研究的深入,除了加强对已有调研数据的深入分析,课题组还组织了多次补充调研。根据调研结果,精炼观点,对战略实施步骤和内容进行了调整。因此,征求意见稿更加充分考虑地我国的国情。

总报告征求意见稿与征求意见2稿、3稿的目录对比见附表2。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课题组

2004年9月

附表1: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征求意见2稿)》

的主要反馈意见汇总表

~7 ~

~8 ~

~9 ~

~10 ~

~11 ~

~12 ~

附表2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征求意见2稿、3稿和征求意见稿的目录对比

~13 ~

~14 ~

~15 ~

《现代教育技术》课程考试试卷及答案

《现代教育技术》考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教育技术的“视觉教育”阶段大致处于(A)。 A20世纪初——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20世纪6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至今 2.下列哪一内容不属于学习资源(C)。 A信息和人员B材料和设备 C设计和制作D技巧和环境 3.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是(B)。 A学习材料与教学环境B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 C学习过程与教学过程D教学方法与手段 4.教育技术学的的基本理论是(AD)。 A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 B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 C媒体开发理论和教学管理理论 D传播理论和系统科学理论 5.CAI教学系统常用的教学媒体是(C)。 A黑板和粉笔B教材和练习册C计算机和课件D系统软件 6.我国教育技术学是在(D)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A视觉教育B视听教育 C教育传播D电化教育 7.戴尔“经验之塔”的最顶层是(C)。 A有目的直接经验B设计的经验C语言符号D视觉符号 8.(D)是利用直观的形式来揭示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是由归类分析发展而来,更强调直观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多用于认知类知识的学习。 A信息加工分析法B归类分析法

C层级分析法D图解分析法 9.在进行教学决策之前,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及学习内容、学生特征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这种分析被称作(A)。 A.学习内容分析 B.学习需要分析 C.前端分析D.教学需要分析 10.学习需要分析的结果确定了(A) A.教学目标B.教学要求 C.学生水平状况D.学生学习风格 11.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常常提到信息素养的概念,信息素养不包含下列哪个方面的内容:(B)。 A知识B情感 C意识D技术 12.下列哪项不属于多媒体的基本特征(B)。 A交互性B沉浸性 C多样性D集成性 13.按照ITU—TL347的建议媒体可分为(C)。 A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传输媒体 B感觉媒体、表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 C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 D感觉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 14.用photoshop合成图片,以后还想修改,应当将文件保存为哪种格式(A)。 A psd格式 B gif格式 C bmp格式 D jpg格式 15.校风和班风是属于教育传播活动中的(B)。 A教育传播媒体B教育传播环境 C教育传播通道D教育传播系统 二、名词解释 1.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在国家及教育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教育系统的各个领域全面

千分尺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名称检定测微量具标准器组 计量标准负责人 建标单位名称(公章) 填写日期年月日

目录 一、建立计量标准的目的--------------------------------------------------------------------------- 二、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 1 ) ( 1 ) 三、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 2 ) 四、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 3 ) 五、环境条件------------------------------------------------------------------------------------------( 3 )

六、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4 ) 七、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试验------------------------------------------------------------------------( 5 ) 八、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6 ) 九、检定或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7 ) 十、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验证-------------------------------------------------------------------------( 8 ) 十一、结论----------------------------------------------------------------------------------------------( 9 )

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

教育信息化:教育技术的新高地 祝智庭 一、关于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美国的这一举动引起世界各国的积极反应,许多国家的政府相继制定了推进本国教育信息化的计划。 值得指出的是,“信息化”这一概念基本上是东方语言思维的产物,我们是在Internet上进行信息搜索时发现这一现象的。西方国家的文献中极少使用“信息化”之类的说法,而在许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则大量使用“信息化”的概念,并且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英译法:Informatization, Informationalization, Informationization。笔者最近通过Alta Visa搜索引擎进行检索,得到4893个含有这三个名词的项目(网页),其中含Informatization的项目约占90%,含Informationalization的项目约占6.5%,含Informationization的项目约占3.5%,可见Informatization是比较受国际公认的“信息化”译名。但是,“信息化”并不是西方人公认的概念。笔者曾经就“信息化”的这三种译法请教过多名英国教授,但都不被认可。与信息化教育相对应的译法应该是IT-Based Education,但在西方文献中也不普遍。西方人似乎不喜欢像“教育信息化”或“信息化教育”之类高度概括的概念,他们用了许多不同的名称,例如Itin education (教育中的信息技术),e-Education(电子化教育),Network-Based Education (基于网络的教育),Online Education(在线教育),Cyber Education(“赛波”教育),Virtual Education(虚拟教育)等。笔者认为IT in education语义范围与教育信息化相近,e-Education与信息化教育的意义相近,而其它4个名词主要与网络化教育相关,代表着当今信息化教育实践的主流。 二、教育信息化的特征

我国目前常用的电源技术标准

我国目前常用的电源技术标准 在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电力电子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其中电源技术的更新换代更加推动了相关电子设备及元器件的发展。不论是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是现代电子战争,电源系统作为其动力源,其地位和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我国电源产品的质量,不论是军用还是民用的,都与国外同类产品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采用国际先进标准,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尽快使我国电源产品的质量赶超国际先进水平,是我们所有从事电源研制和生产的工程技术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日常的生产和生活中,电源是一种量大面广、通用性强的电子产品,几乎从事电子科学研究、生产、教学的各部门都要使用电源,在其它各个行业及日常生活中,电源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了解目前我国有关电源标准的制修订情况,积极参与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对于促进我国电源技术的发展,提高电源的产品质量,增强各电源生产厂家的产品之间的可比性,为用户提供一个科学的、衡量电源质量优劣的统一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标准的制定也为统一和规范电源市场提供了一个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已经制定了一些有关电源的标准,如直流稳定电源标准:IEC478.1-1974《直流输出稳定电源术语》;IEC478.2-1986《直流输出稳定电源额定值和性能》;IEC478.3-1989《直流输出稳定电源传导电磁干扰的基准电平和测量》;IEC478.4-1976《直流

输出稳定电源除射频干扰外的试验方法》;IEC478.5-1993《直流输出稳定电源电抗性近场磁场分量的测量》。这一套标准颁布实施的时间较早,我国相应的国家标准尚未颁布。而有关直流稳定电源的电子行业标准SJ2811.1-87《通用直流稳定电源术语及定义、性能与额定值》、SJ2811.2-87《通用直流稳定电源测试方法》已发布实施13年了。长期以来,这两份标准对我国直流稳定电源的科研生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于1980年颁布了IEC686-80《交流输出稳定电源》,参照该标准制定的我国国家标准GB/T《交流输出稳定电源通用规范》已经报批完成,该标准中的术语、技术要求及试验方法参照了IEC686,除此之外,又增加了环境试验要求及试验方法、质量评定程序、标志、包装、运输、贮存等要求,使其成为一个能指导交流电源研制全过程的一个完整的技术规范。 1994年,原电子工业部颁布了电子行业标准SJ/T10541-94《抗干扰型交流稳压电源通用技术条件》和SJ/T10542-94《抗干扰型交流稳压电源测试方法》,该标准由中国电源学会交流稳定电源专业委员会及国内相关的电源生产厂、所及检测机构等负责编制,对普通型和抗干扰型交流稳压电源的技术要求、环境要求及相应的试验方法、质量检验规则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该标准发布实施以来,在交流稳压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其它一些标准,如与IEC443-1974《测量用稳定电源装置》对应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尘埃粒子计数器)汇总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名称尘埃粒子计数器校准装置计量标准负责人李亮远 建标单位名称(公章)绵阳市计量测试所 填写日期2014年9月

目录 一、建立计量标准的目的.............................................................................. - 1 - 二、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 1 - 三、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 - 2 - 四、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 - 3 - 五、环境条件.................................................................................................. - 3 - 六、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 4 - 七、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试验.......................................................................... - 5 - 八、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 6 - 九、检定或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 7 - 十、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验证.........................................................................- 11 - 十一、结论.................................................................................................... - 12 - 十二、附加说明............................................................................................ - 12 -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中国移动技术规范 文档编号: 中国移动PTN故障智能辅助定位 功能需求规范书 文档版本:Version 1.0 版权声明:版权归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所有,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全部或部分使用和传播本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20年10月 发布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前言 本技术规范根据中国移动PTN网络维护效能提升管理需求而制定,随着网络管理需求的不断深化,本技术规范的相关内容将会修改和完善。 本技术规范的解释权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本技术规范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提出并归口。 本技术规范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网络部 本技术规范主要起草人: 集团公司:邓春胜、邓宇 省公司:党志俊、娄文科、田志坚、黄垣森、杨彬、张剑、夏志超、李勇、梁静海、张跃明、彭鹏

目录 前言 (2) 目录 (3) 1.概述 (4) 2.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4) 2.1术语和定义 (4) 2.2缩略语 (4) 3.功能需求 (5) 3.1告警相关性分析 (5) 3.1.1告警根源性分析 (5) 3.1.2告警相关性原则 (6) 3.2业务相关性分析 (6) 3.3故障辅助分析及定位 (6) 3.3.1用户界面 (7) 3.3.2故障定位手段 (7) 3.3.3故障定位结果 (8)

1.概述 研究各种典型场景下PTN网络故障诊断定位方法,包括业务故障、光缆故障、设备故障、时钟故障、DCN故障、业务性能劣化等,开发出故障智能辅助定位工具,实现一键式故障智能诊断及故障原因智能输出,并给出常见故障处理建议,提高运维人员现场维护效率及能力。该辅助定位功能具备以下模块: ―告警相关性分析 ―业务相关性分析 ―故障智能分析和定位 2.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1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网元管理系统 Element Management System 简称EMS,由设备供应商提供,是为了管理一个或多个传送网网元所使用的软硬件系统。网元管理系统管理由单一设备供应商提供的网元。 2.2 缩略语 下列缩略语适用于本技术规范:

中国正在着力打造技术标准体系.

中国正在着力打造技术标准体系 近些年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出现了把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相结合,形成新的技术垄断联盟。借助于技术标准的特殊地位,强化相关知识产权的保护;借助知识产权的专利性,来实现某些技术标准事实上的垄断,以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这种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相结合的趋势,对我国刚刚起步的高技术产业逐渐形成了围困堵击的态势。对此,我国政府、相关专家、学者以及产业界的有识之士都已敏锐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国家科技部率先提出了人才、专利和技术标准三大科技发展战略,并将重要技术标准的研究列入我国十五科技的重大专项,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选择了19个重点城市和22个企业,积极开展了技术标准的试点和示范工作。北京市作为试点城市之一,在信息技术标准研发方面,已硕果累累。已经有6个标准体系的研发取得了重大进展,初步具备了产业化基础。但是由于复杂的原因,迄今为止我们的一些标准尚没有像发达国家的高科技标准那样起到主导产业,开辟市场的作用。如何实现中国标准的崛起,使技术标准成为提升我国核心竞争力的坚实技术基础。产业技术联盟如何成功运作,以及政府部门如何发挥作用的问题成为社会的一个关注点。在此背景下,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主办,由北京软件产业促进中心、中关村IT专业人士协会承办的中国北京信息技术标准国际论坛于近日在北京凯宾斯基饭店举行。 技术标准与专利从分离趋向融合 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副局长姚娉说,技术标准是一种与产品或者服务相关并得到大多数生产厂商和用户承认的技术规范。专利是有权机构授予发明人一定时期内的垄断权,在规定时间内发明人对该发明创造享有专有权,他人未经许可不得擅自使用。因此,以前国外各种组织和协会在制定技术标准的时候,都极力将专利技术排除在技术标准之外,以利于标准的推广。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加剧,专利技术产业化布局日趋加快,专利与技术标准之间的关系从分离趋向融合,一些技术雄厚的企业,应用专利战略在各个国家跑马圈地,形成专利包围圈,通过各种市场手段努力把自己的专利和技术规范上升为行业标准乃至国际标准,一旦包含专利的技术方案写入行业标准或者国际标准,这些企业或者企业联盟就赢得了进入市场的主动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写入标准的专利还会越来越多,有时候一项产品技术标准中会包含很多专利,几乎涵盖该产品技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在这种情况下,这些企业或者企业联盟就开始向其他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收取专利使用许可费,增加其他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实现对市场的控制。比如中国DVD生产厂,按照国外厂家DVD标准生产产品,每生产一台DVD 需支付10美元左右的专利费,结果使我国很多DVD生产厂商无利可图,停止生产,有些企业甚至倒闭。类似的还有加拿大电子公司,要求出口到美国、加拿大的中国彩电企业支付彩电功能技术专利费,每台大约征收1.25美元,或者总销价的0.9%。CDMA手机生产厂要将销售额的约2.5%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比较仪)..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名称检定测微比较仪量具标准器组计量标准负责人陈火军 建标单位名称(公章) 浙江五洲新春集团有限公司填写日期

目录 一、建立计量标准的目的……………………………………………………() 二、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三、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 四、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 五、环境条件…………………………………………………………………() 六、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七、计量标准的重复性试验…………………………………………………() 八、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九、检定或校准结果的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十、检定或校准结果的验证…………………………………………………()十一、结论……………………………………………………………………()十二、附加说明………………………………………………………………()

一、建立计量标准的目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快速发展,在轴承加工过程中,需用到大量的扭簧表、杠杆表、千分表等各种计量仪表、计量器具,它们对保证产品质量和参数测量提供可靠数据,因而工厂都需修理、检定,根据企业实际需要,特建立计量标准。 二、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工作原理:采用直接检定法即把比较仪夹到校验台上,当检定正向分度的示值误差时,以尺寸最小的一块对准零位,然后以递增的方式依次放入其他尺寸的量块并在比较仪上读数;当检定负向分度的示值误差时,以尺寸最小的一块量块对准零位,然后以递减的方式依次放入其他尺寸的量块,并在比较仪上读数。在每一受检点位置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作为该点得测得值ri,各受检点的示值误差:Si=(ΔLi—L0)μm。 式中:ri—受检点的测得值ΔLi与该点的标准值之差(μm); ΔLi—受检点所用量块的尺寸偏差(μm): ΔL0—对准零位时所用量块的尺寸偏差(μm)。 1、比较仪 2、量块 3、校验台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简述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简述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日新月异,推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尤其随着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全球互联互通的要求越发迫切,把标准化的浪潮推向一个更新的高度。近年来,无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国际标准化组织围绕标准化发展战略之争愈演愈烈,发达国家不惜投入相当的经费和人力去进行标准化战略研究。我国在“十五”期间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立项进行了“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预测了国际标准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我国标准化发展的总体战略。 一、首先我讲一下中国技术标准战略的架构 中国技术标准战略的整体架构,包括技术标准战略的指导思想、战略取向、战略目标、发展重点以及战略措施和建议。 中国技术标准的战略思想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技术标准适应性和竞争力为核心,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的原则,满足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和贸易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技术标准的需求,支撑和引导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中国技术标准的战略取向是技术标准的发展方向向注重制定具有自主创新成果的技术标准转变;国际标准化工作向有效采用、重点竞争转变;标准体制向以自愿性标准为基础的体制转变;发展重点向支持建立和谐社会的标准转变。 中国技术标准的总体战略目标是2010年前,基本建成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我国技术标准的整体

水平跟上国际水平;重点领域的国际标准中反映中国自主创新技术的比例明显增加;成为推动亚洲地区标准化活动的主要国家之一。2020年前,技术标准的市场适应性以及标准中我国自主创新技术的含量显著提高;以我国标准为基础制定国际标准的比例明显上升;标准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领域技术标准的水平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中国成为区域乃至国际标准化活动的重要力量。实现技术标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技术标准的发展重点是选择了农业、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等产业中的重要技术标准以及基础公益、安全、健康、环保、资源和能源等社会公益类技术标准作为发展重点。 中国技术标准的战略措施和建议:创建提升技术标准自主技术含量的机制;建立参与国际标准竞争的机制;建设以自愿性标准为基础的标准化模式;完善标准化法律法规及政策环境;加强基础条件建设;实施技术标准推动工程;加强标准战略实施的组织领导。 二、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讲一下技术标准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重大意义 首先、应该认识到标准已经成为国际贸易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向世界提出了新的课题,那就是如何保证全球经济大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世界贸易组织(WTO)认识到,技术标准在保证商品质量和提高市场信任度、维护公平竞争以及加速商品流通、推动全球大市场发展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WTO 通过签署《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WTO/TBT协议)和《实施卫生与

(技术规范标准)关于蓝光技术的发展与中国标准

从蓝光技术的发展看中国标准 激光唱片的发明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影响。而作为其核心技术的红色半导体激光器更是在人们生活的各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诸如激光唱机和光盘驱动器的核心部件都得益于红色激光(以下简称红光)。它通过塑料盘片对激光束的反射,从而读取盘面上由规则排列的代表1和0的凹陷所组成的数字化信息。 这正是科技的力量所带给我们的成果。在数十年前,当人们还在广泛应用以磁带为存储介质的时候,谁又曾想到现如今,仅仅一片厚度不超过3mm,面积不到40C㎡的塑料盘片上,竟能有存储过去近百米的磁带才能存放的信息。 这种塑料盘片的表面由许许多多凹凸不平的突起所构成,而这些突起和凹陷所代表的意义就是0和1,而激光器通过读取这些排列不等的0和1经过一系列的分析转换成我们所能读懂的声像文字及其他信息. 目前市面上所能见到的普通CD-ROM盘片,其容量大约在500~600MB,而采用新工艺生产的DVD盘片拥有比CD-ROM更为密集的凹凸由于红光的波长约为660纳米,这就意味着激光器可以读取单面DVD(即所谓的D5)型碟片上存储的4.7GB的数据或双面型(D9)高达9GB的数据。如此庞大的容量已经足以满足人们目前的需求。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高清电视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对影像资迅的画质及音质有了更高的要求。以画面为例,早期

的VCD同屏线数大约在350i(由于电视画面是由一帧一帧的静止画面组成的,而一帧画面又是由一条条的横向线条所组成的。所以,同一帧画上线数越多,画面也就越清晰)。普通DVD为576i,而高清格式DVD的同屏线数则高达760p 或1080i.面对这种高线数的视频影像,普通的DVD已无法存储如此海量的信息。人们急需一种更先进的存储方式。由此蓝色激光器便蕴育而生。 其实,早在1990年日本科学家中村秀二就已经开始了蓝色激光器的研究。在说明蓝色激光器是如何的神奇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蓝色激光器发的工作机制。从本质上说,构成激光器主体的发光二极管是一个上下两层装有电极,中间有导电材料的夹层结构。当电流通过时,带正电荷的空穴(holes)就会与电子在夹层结构中间结合,从而释放出光子。而光的颜色依据使用的材料性质的不同会有所区别。普遍采用的材料有硒化锌(zinc selenide)和氮化镓(gallium nitride),中村秀二使用的是氮化镓。从理论上说,使用氮化镓应该可以产生蓝色光,但事实证明,要制成发光二极管所需的氮化镓薄膜是极其困难的,它通过一种叫做金属-有机物化学蒸汽沉积(metal-organic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的半导体加工方法,使气体在特定温度下被吹入容器腔内部并发生反应,从而在基层上面形成一层薄膜。制造氮化镓薄膜基层必须要加热至100℃的高温,这远远高于加工其它材料所需的温度。而高温会激发对流电流,干扰薄膜的形成。因此,中村秀二在容器腔上方增加了一个二次喷射,以抵消对流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使气流得以直接到达基层,从而顺利形成氮化镓薄膜。但这是在近100℃的条件

水表检定装置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水表检定装置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名称水表检定装置 建立计量计量标准单位 计量标准负责人 筹建起止日期

说明 1. 申请建立计量标准应填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计量标准考核合格后由申请单位存档。 2.《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由计量标准负责人填写。 3.《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用计算机打印或墨水笔填写,要求字迹工整清晰。

目录 ( 1 ) 一、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 -------- ( 2 ) 二、选用的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 --------------------------------------------------------------- -- ( 3 ) 三、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 --------------------------------------------------------------- -------------- ( 3 ) 四、环境条件 --------------------------------------------------------------- ----------------------------------- ( 4 ) 五、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 ----- 六、计量标准的测量重复性考核 ( 5 ) --------------------------------------------------------------- ----------- 七、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6 )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 1-5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研究板告 f征求意见稿j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 二〇〇四年八月 目录 、战略制定背景 (一)我国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的现状 1.我国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的现实基础 (1)初步建立了科技研发与技术标准协调发展的法律依据(法律基础) (2)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问题引起有关部门高度重视(环境基础) (3)初步建立了技术标准研究体系和科技研发体系,提供了平台基础 (4)科技研发取得了大量科技成果和专利,为技术标准提供技术基础 2.存在问题 (1)大量科技研发成果没有转化为技术标准,技术标准科技含量偏低 (2)多数技术标准还不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进步的最新趋势,技术标 准的技术水平落后 (3)技术标准没有发挥出在科技成果和现实生产力之间的桥梁和催化剂的作

用 3.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1)技术标准制定与科技研发主体不相关 (2)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过程不融合 (3)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联系的渠道不畅通 (二)国外主要发达国家的经验与启示 1.国外促进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的状况 (1)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的国际背景 (2)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的各国基本状况 2.经验与启示 (1)欧、美、日、加拿大等国在标准化发展战略中十分强调技术标准与科技研 发的协调,以便促进国家、产业和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提 高 (2)建立坚实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 (3)政府鼓励、支持民间组织的各级标准化协会承担标准化工作 (4)注重技术升级和技术标准对产品市场开拓的作用 (5)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与技术标准合理结合,较好地解决了技术推广、扩散促 进产业技术进步与投资科技研发获得合理回报的关系 (6)形成科技研发与技术标准的内化机制 (二)协调发展策略的需求 1.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的必要性 2.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的紧迫性 (四) 策略设计的依据 1.不同的经济体制背景下技术标准和科技研发二者之间的关系 2.实现二者协调发展应把握的原则 (1)应在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协调发展 (2)应与我国经济水平发展相一致 (3)应符合我国科技发展战略的要求 (4)应与我国创新体系的建设同步 3.实现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的条件和特征 (1)协调发展的条件 (2)协调发展的特征 4.协调发展的模式分析及选择 (1)促进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协调发展的各种模式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征求意见稿)工作报告 2004年9月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总报告 (征求意见稿)工作报告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是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重要技术标准研究》中的重中之重课题。该课题在2002年9月29日通过科技部和国家质检总局共同组织的可行性论证。课题编号为2002BA906A01 该课题的总目标是确立我国近中期的技术标准发展战略,提出实施战略的具体策略和措施建议,课题研究成果将为我国技术标准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指明方向,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制定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对于实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和维护国家安全,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课题构成 《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原由6个子课题组成,由于课题的调整,子课题1-6《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的保障措施研究》被取消,其研究内容由相关子课题分别承担。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又增加了两个子课题的研究内容,分别是《中国重要产业技术标准战略研究》和《中国标准战略的国际政策》。这样,《中国技术标准发展战略研究》共有7个子课题,分别是: 子课题1-1 《中国技术标准面临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研究》 子课题1-2 《技术标准作用研究》,包括三个子任务: 1-2-1 《技术标准作用机理研究》 1-2-2 《技术标准对我国综合国力的贡献率研究》 1-2-3 《技术标准效益评价方法研究》 子课题1-3 《技术标准体制转型战略研究》 子课题1-4 《技术标准国际战略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规范要求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技术规范要求 篇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金属与其它无机覆盖层-电镀镍、自催化镍、电镀铬及最后精饰后的金属-自动控制喷丸处理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 前言 本标准修改采用iso12686:1999《金属与其它无机覆盖层-金属电镀镍、自催化镍、电镀铬及最后精饰-自动控制喷丸硬化前处理》(英文版) 本标准对iso12686:1999进行了重新起草,本标准对iso12686:1999作了如下修改: --取消了iso12686前言,增加了本国标准前言。 --取消了iso12686文献目录。 --用"本标准"代替"本国际标准"。 --引用了部分非等同采用国际标准后的我国标准。 本标准中附录a至附录F均为规范性附录,附录g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邓日智、韩永广、戴国宾、黄明华 金属与其它无机覆盖层-金属电镀镍、自催化镍、 电镀铬及最后精饰-自动控制喷丸硬化前处理 1.范围 本标准的规定适用于用铸钢丸、钢丝丸、陶瓷丸或玻璃珠对电镀镍、自催化镍、电镀铬或最后精饰之前进行的自动喷丸硬化处理。喷丸硬化处理适用于在给定的张应力范围内,通过实验验证对喷丸硬化处理有效的材料。喷丸硬化处理不适用于易碎的材料。手工喷丸和抛丸不包括在本标准内。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标准的引用而构成本标准 的条文,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标准,其随后所有的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使用本标准的各方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6003.1金属丝编织网试验筛 gb/t6005试验筛-金属丝编丝网、穿孔板和电成型薄板 筛孔的基本尺寸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注意事项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注意事项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是建立计量标准的技术性件如何正确撰写技术报告是计量工作者必须熟悉掌握的内容之一。它既是建标和考核工作的需要也是管理和检定工作的需要。近年来我们组织对军队百余家医学计量技术机构600多项计量标准进行了考核通过对大量《技术报告》的审核发现撰写中的不少问题下面仅在此剖析部分常见错误与大家交流。 依据国家军用标准GJB/J 2749-1996《建立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的编写要求》和国家计量技术规JJF1033-20__《计量标准考核规》是正确撰写技术报告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掌握正确的编写方法才能准确的反应测量标准的不确定度。 1 常见概念性错误 不确定度是基于方差的正平方根所得它是一个可求的、定量的、不带正负号的量值而在《技术报告》中却经常出现正负号这是典型的概念错误;其二准确度是一个定性的概念不可能准确地确定其值就如同不可能知道被测量的真值一样只能用高、低或几等、几级来表述而有的《技术报告》出现了诸如“准确度为11%”“准确度<±0.1V”等错误。 2 不确定度的正确表示 计量标准性能主要是说明整套计量标准装置的主要技术指标:包括参数、测量围、测量不确定度等。该栏的编写争议的主

要问题:是以扩展不确定度表示还是以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表示?我们认为在报告基本常数、基本的计量学研究以及复现国际单位制单位的国际比时用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在表示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时应用扩展不确定度U。因此本栏应用扩展不确定度U表示。 3 计且标准器具及主要配套设备 撰写《建标报告》时普遍存在的问题集中反映在准确度、最大允许误差极限和构成计量标准的测量不确定度等概念混淆。 测量准确度表示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是一个定性概念不能定量表示所以不能带“±”号。 测量器具的最大允许误差定义即技术规、规程中规定的测量器具的允许误差极限值又称为允许误差极限或允许误差限。它是人们规定的测量器具的技术指标是对某种型号产品规定的示值误差允许围。允许误差极限有上限和下限通常为对称限所以用量值表示时应有“±”号。 测量不确定度:表征合理的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当不确定度定量表示时应说明是扩展不确定度还是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用U或uc区分。在单独定量给出不确定度时其数值前不应加“±”。因为测量不确定度是标准偏差或标准偏差的 倍数而标准偏差是没有正负号的。测量不确定度说明了置信水平区间的半宽度就此意义也不能带正负号。

国家标准-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网

国家标准《信息技术大数据存储与处理系统功能要求》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任务来源 按照国家标准委2016年第一批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启动了《信息技术大数据存储与处理平台技术要求》(立项号:20160598-T-469)的制定工作。本标准为自主制定标准,起草单位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浪潮电子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等,主办单位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归口单位为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8)。 二、编制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据生成总量呈现了爆炸式的增长,海量的数据给社会带来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使得人们面临着信息爆炸带来的迷惑。如何从如此庞大的数据总量中提取出能够被有效利用的信息数据,成为了现今这个“大数据时代”急需解决的问题。 而大数据存储与处理平台是实现用可扩展的体系架构对大量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处理及分析的核心技术,各个IT公司和开源组织纷纷提供各自的解决方案和产品。对这些解决方案和产品进行系统研究,提炼出一套一站式、弹性的、高性能的、高可用性的大数据存储与处理平台技术标准将有助于大数据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大数据的产业发展。 三、编制原则 本本标准内容以信标委大数据标准工作组、JTC1 WG9大数据工作组和NIST 的研究成果为基础,以目前业界主要大数据企业的主流大数据产品为依据进行研制。参考《信息技术大数据参考架构》等大数据在研标准,研究制定相应的基本功能要求,保障大数据存储与处理平台的应用能力。 为使标准能够适应我国的实际需求,对我国大数据存储与处理平台的研制和使用具有指导性和适用性,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主要遵循了如下几个原则: 1) 要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要求; 2) 要与已颁布实施的相关标准相协调;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压力表)

计量标准技术报告 计量标准名称:精密压力表标准装置建立计量标准单位: 计量标准负责人: 筹建起止日期: 说明

1. 申请建立计量标准应填写《计量标准技术报告》。计量标准考核合格后由申请单位存档。 2.《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由计量标准负责人填写。 3.《计量标准技术报告》用计算机打印或墨水笔填写,要求字迹工整清晰。

目录 一、计量标准的工作原理及其组成-----------------------------------------( 1 ) 二、选用的计量标准器及主要配套设备-----------------------------------( 2 ) 三、计量标准的主要技术指标-----------------------------------------------( 3 ) 四、环境条件--------------------------------------------------------------------( 3 ) 五、计量标准的量值溯源和传递框图--------------------------------------( 4 ) 六、计量标准的测量重复性考核( 5

-------------------------------------------- ) 七、计量标准的稳定性考核--------------------------------------------------( 6 ) 八、测量不确定度评定--------------------------------------------------------( 7 ) ( 8) 九、计量标准的测量不确定度验证-----------------------------------------( 9 ) 十、结论--------------------------------------------------------------------------(10 ) 十一、附加说明-----------------------------------------------------------------(10 )

中国教育技术标准

中国教育技术标准 总纲 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它们不仅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改变,也影响到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更新,进而将引起教育体制、教育组织形式的变革。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而实现教育现代化,必将伴随着对传统教育的改革。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新的教育观念的确立、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教育体制的变革,都离不开教育技术的参与。一切参与教育过程的人,包括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以及教育技术职业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程度的教育技术素养,才能有效地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中国教育技术标准(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f China,简称SETC)是对所有参与教育过程的人员:学生、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技术职业人员应具备的教育技术素养(以下简称技术素养)的明确规定。对于学生来讲,技术素养是在校学习期间逐步形成和完善的,本标准的贯彻实施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适应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具有保证作用;而对于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技术职业人员来讲,技术素养是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必备条件。本标准的贯彻实施,对提高教师、教育管理者和教育技术职业人员的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 本标准可作为教师、教育管理者、教育技术职业人员参与教育、教学过程的准入条件和进行考核的依据。只有具备了规定的技术素养,通过考核取得相应的资格,才能获准进入教育、教学工作岗位。本标准也可以作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依据,教育技术标准、新课程标准与学科内容的有机结合,将会促进教育绩效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一部分学生教育技术标准 学生教育技术标准(Standards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f China for Students,简称SETC·S)中的“学生”指从学前至高等学校的在校生,共分为5个学段:第一学段(学前~小学2年级)、第二学段(小学3~6年级)、第三学段(初中7~9年级)、第四学段(高中10~12年级)和第五学段(高等学校学生)。 一、基本要求 Ⅰ.掌握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A.知道与学习有关的技术的种类、作用和基本知识。 B.熟悉相关技术系统的组成和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 Ⅱ.运用技术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A.掌握信息处理(信息的获取、储存、分析、评价、加工、创新等)的方法,提高利用信息的能力。 B.运用技术工具开展协作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C.对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能够持续地跟踪、追寻,激发创造力。 Ⅲ.运用技术与他人进行合作与交流 A.在教师指导下,与同伴、家长及其他人合作,创作、发布自己的作品。 B.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与人们开展有益的讨论和交流。 Ⅳ.运用技术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A.运用技术工具从多种信息源中查找、评价和收集信息,处理数据,报告所得结果。 B.使用技术资源分析问题,做出合理的决策,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Ⅴ.具有信息意识,懂得与技术相关的社会责任 A.具有正确的信息意识,能够准确评价信息,对运用技术持积极态度。 B.理解与技术相关的道德、文化和社会问题,负责任地使用技术系统、技术资源和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