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遗产廊道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区域化趋势和绿道思想结合的产物,不仅强调了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而且强调了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性。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类似于重要遗产如大运河的保护。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既是保护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

化遗产宝库中,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但这一重要的遗产种类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目前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中尚不包括有关区域战略性的内容。这一体系由于缺少这部分内容而产生的弊端已经凸现在包括大运河在内的一些重要线形文化遗产保护中。(heritage corridor)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战略方法,同时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思路的保护措施。本文认为,重视遗产廊道的保护可以为包括大运河在内的我国的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遗产保护区域化的历史趋势

史保护领域中,对历史环境的关注很早就开始了。早在1931年由国际智力合作所通过的《雅典宪章》就提出“要着重保护它风景如画(pictur— esque)的特征”。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则更进一步提出了要保护“城市的或乡村的环境”。随着城市规划学科加入到遗产保护领

《内罗比建议》、

《马丘比丘宪章》、

域中,人们开始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来认识。

《华盛顿宪章》等重要文献的制定,表明了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实际上已经扩大到整个历史城镇。1968年,美国就召开了“世界遗产保护”白宫会议,呼吁保护世界的自然风景区和文化遗产,这是官方公开发表的关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合二为一最早的文件之一。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正式把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一起作为具有普遍价值的遗产加以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的合二为一是这一权威公约的突出特点。公约中有一条“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后来作为“文化景观”单独列入遗产地范畴。在1984年的世界遗产会议上,人们曾就这个问题做过讨论,许多专家认为,在今天的世界上,纯粹的自然地已经十分稀少,更多的是在人影响之下的自然地,即人与自然共存的区域,这些区域中有相当一部分具有重

1983年法国就制定了《建筑和城市遗产保护法》,对包括建筑和城市在内的文化遗产加以保护。1993又在该法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制定了《建筑、城市和风景遗产保护法》,提出了建筑、城市和

时,在我国,运河作为工业文化遗产(industri— al heritage)的研究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产业遗产保护委员会(TICCIH)为此组织了专门的研究 (1996),并形成报告提交给ICOMOS。[!--empirenews.page--](cultural routes)作为一种遗产形式正在因为其崇尚的“交流和对话”理念而进入人们的视野。1993年,西班牙的桑地亚哥·德·卡姆波斯特拉朝圣路被列人世界文化遗产名单。1994年,在西班牙政府的帮助下,在马德里召开了世界文化遗产专家研讨会。现在,ICO— MOS下边设有专门的机构CIlC(The ICOMOS Inter— national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Cultural Routes,国际古迹理事会文化线路科技委员会)

种在遗产保护区域化进程中采取的方法。该方法在保护中强调遗产的文化意义和自然价值,强调文化遗产保护和自然保护并举,是一种追求遗产保护、区域振兴、居民休闲和身心再生、文化旅游及教育多赢的多目标保护规划方法。绿色通道与遗产廊道

出现和绿色通道的发展成熟紧密相关。绿道在美国有很长的发展历史。其概念由 Whyte于1950年代首先提出,1987年在美国户外空间总统委员会上官方首次使用这一概念。这一委员会认识到几年之内美国将有80%的人生活在城市中心,而远离自然,因此提倡把自然引入城市,以方便市民游憩之用。保护基金会(The Conservation Fund)在同一年发起了美国绿道计

划,现已经发展了或正在修建的绿色通道加起来有600条之多。

道的定义不尽相同。其中Little认为绿色通道是能够改善环境质量和提供户外娱乐的廊道。包括五种基本类型:城市河边绿色通道;以道路为特征的游憩绿色通道;生态上重要的廊道绿色通道;风景或历史线路绿色通道;综合的绿色通道系统或网络。可以认为,绿色通道是连接开敞空间、连接自然保护区、连接景观要素的绿色景观廊道。它具有游憩、生态、美学等多种意义。而 Little

通道和遗产保护区域化结合的产物,是一种线形的文化景观,在这些景观中人与自然共存,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人与自然的共同作品”。尽管其价值未必能够突出到列人世界遗产名录,但是因其代表了早期人类的运动路线、体现着一地文化的发展历程而具有文化意义。一般来说,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

区域。它把文化意义提到首位,可以是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也可以指能够把单个的遗产点串联起来的具有一定历史意义的线性廊道。它对遗产的保护采用区域而非局部点的概念。它又是一个综合保护措施,自然、经济、历史文化三者并举,是一种多目标的保护体系。(Ecological lnfrastructure)。遗产廊道不仅保护了那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线形遗产区域,而且通过适当的生态恢复措施和旅游开发手段,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得到恢复和保护,使得一些原本缺乏活力的点状遗产重新焕发青春,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为城乡居民提供游憩、休闲、教育等生态服务。这一点对于那些经济发展落后、人地关系危机严重的地区来说尤为重要。[!--empirenews.page--]

过程,强调土地覆被、野生动物、栖息地和适宜性等因素以外,更重视的是对文化因素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组织。就文化因素来讲,它强调对具有历史意义的植被如古树名木的保护,同时也注重历史气氛的烘托。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的必要性1.问题分析——

廊道,大运河的保护基本处于失控状态。造成大运河保护现状的本质原因是我国文化遗产保

物保护法》,其次还有一些国务院颁布的条例和地方政府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在这些法规中,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涉及三个层次: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和村镇、文物保护单位。后者针对单体文化遗产,前两者针对历史街区和历史文化名城。这种体系架构实际上未涉及区域性的遗产保护。像大运河这样长达上千公里且价值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作为文物保护单位对待显然是不适宜的,更不可能作为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来对待。现行文化遗产

地方政府出于旅游开发的目的,对个别河段进行厂景观整理。这样的保护,对大运河这样的文化遗产保护来说显然是远远不够的。若要从根本上保护好大运河这样的文化遗产,还是需要引入遗产廊道式的区域保护体系,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制定相应的保护规划,改革相关的保护架构,最终实现多目标的多赢保护。2

(1)以此保扩大量珍贵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

观遗产或类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是极为丰富的一个种类。在这些遗产中包括世界闻名的丝绸之路、大运河,更有着像剑门蜀道等为数众多的在地区文化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线形文化遗产。然而大量的对这种线形文化景观的保护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保护这种线形文化景观,就需要建设我国的遗产廊道。(2)以此建设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

与土地资源贫乏的背景下,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可以说是危机四伏。正如区域和城市开发的可持续性依赖于前瞻性与高效兼备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道路系统,给排水系统等)一样,区域和城市环境的可持续性也取决于生态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态基础设施是区域和城市所依

赖的自然系统,是区域及其城市能持续地获得自然服务(Na— tures Services)的基础。这些服务包括提供新鲜空气、食物、体育、休闲娱乐、安全庇护以及审美和教育等等。它不仅包括习惯的城市绿地系统的概念,而且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上述自然服务的城市绿地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系统。遗产廊道是构成生态基础设施的内容之一,无疑将在这

(3)以此进一步发展文化旅游

文化遗产成为区域性的整体,通过系统的解说、游道组织,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这一点已经被大量的事实所证实。美国很多地方遗产廊道带来的旅游业已经成为地方经济的亮点之一。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必将使得大量的文化遗产焕发活力,必将促进文化旅游的发展。[!--empirenews.page--] 综上所述,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我国遗产廊道的保护规划应如何进行,本文就大运河为实例做简要讨论。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理论和方法的简要探讨——大运河整体保护研究的初步理论框架1.遗产廊道建设的理论基础——(1)

首都北京,南至杭州,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运河。它开凿于中国诸侯割据的公元前 5世纪(春秋未),拓展于中国封建王朝即将走向强盛的7世纪(隋),贯通于少数民族统治的13世纪 (元)。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里,它一直是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南北物资运输通道,并同时作为区域

河是中国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历史,地区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历史的重要记录、见证和载体。其文化意义不仅体现为构成运河各遗产元素的文化意义,更体现为作为整体的大运河文化线路的文化意义。其价值载体不仅包括实体型的文化遗产,还包括构成运河文化线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

运河的当代景观生态战略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是对区域生态结构有着广泛影响的半自然生态系统;第二,它是运河区域城乡生态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大运

河有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存留,这些湿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景观生态战略意义。

2.问题的分析和解决——(1)分析问题——大运河

面,一方面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另一方面是南水北调工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影响而言,主要有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对遗产廊道保护的不利影响。包括对构成运河之各遗产元素及组成本身的影响,对其历史环境的影响以及对各元素历史空间关系的影响等;同时,还包括对运河景观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对作为景观基质的农田的影响、对运河及其支流廊道功能和景观结构的影响、对区域景观格局的影响等。其机遇则是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城乡居民的休闲需求,这些需求和经济发展本身必将促进遗产保护上的投入,为大运河遗产廊道的保护提供了有利机遇。

的机遇。大规模调水使得建设高效和具有前瞻性的遗产廊道成为可能,不仅能够有机会对断流和生态功能瘫痪区域进行系统的生态修复,而且有可能对作为遗产廊道的大运河进行系统的保护。(2)解决问题——大运河整体保护战略对策

城市规划学和景观生态学研究(研究的理论框架见表1)的基础上,提出大运河整体保护战略对策,并在以下两个层次上分别制定具体实施战略与实施导则。[!--empirenews.page--]个层次是遗产廊道宏观尺度上的保护战略,包括遗产廊道范围的划定、廊道区域内诸遗产元素的判别、廊道遗产元素空间关系的重建等;同时制定所涉及的文化遗产的整体保护战略,包括已列入或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文化遗产、历史街区与历史文化名城等。这一层次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运河文化线路的价值认识和评价,以此为基础进行运河诸遗产要素历史空间关系的重建,即运河文化线路的识别和判定。—亡的保护设计导则,包括如直接涉及的单体和群体文化遗产保护设计导则的制定,并结合具体运河道提出断面保护设计导则、护岸设计导则、游道设计导则等。这一层次需要解决的关

键问题是诸遗产元素的价值认识和评价。表1 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表研究内容技术路线预期研究结果运河遗产廊道的真实性构成:其价值和文化意义具体体现为哪些元素。通过描述模型(Representation models)解决问题:采集大量数据,归类整理,并用图、表和文字的方式进行表达。判断运河遗产廊道的主要遗产元素(包括物质与非物质遗产),以及这些遗产元素的形状、大小、边界、起源,在文化和生态两方面具有何种功能。运河遗产廊道的真实性分析:在空间、时间、文化、角色和目的等方面对运河遗产廊道进行系统分析。通过过程模型(Process Models)解决问题:进行有重点的分析,同时形成阶段性结论。主要遗产元素的起源和形成,其功能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如在运河影响下形成的文化景观结构、城镇结构和机理、重要遗产节点如运河水闸等的保护与利用状况等。遗产廊道的价值评价:在真实性判别和认识的基础上进行价值评价。通过评价模型(Evaluation Models)解决问题:通过数量化的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比较、评价。得出多层次的运河遗产廊道价值体系,包括宏观层次的运河整体价值评价,各遗产要素价值评价等。运河遗产廊道保护的战略:如果保护,包括范围、方式、时间等几个方面。通过改变模型(Change Model)解决问题:通过预测和干预,提出可供选择的保护初步战略。预测当前趋势带来的改变,并提出适当的干预方式,主要体现为规划及其实施,包括各利益主体的协调、投资、法律和政策等。各保护战略的可行性比较:功能的调整、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隶属关系等的调整和改变对各个社区带来的什么后果。通过影响评价模型(Impact Model)解决问题:预测各战略的影响,为决策提供基础,并进一步优化综合形成最终方案。[!--empirenews.page--]包括文化、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是否能够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经济上是否可行,有何社会效益。何种保护战略方案是相对较优。通过决策模型(Decision Model)解决问题,基于文化价值认识、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价等。研究提出遗产廊道优化的保护战略,评估不同

到关注的今天,我国的类似遗产还远远没有得到重视。借鉴遗产廊道这一历史与自然保护并举的遗产保护思路和方法,完善和建设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保护我国以大运河为代表的丰富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无疑是非常有意义的。参考文献:1 陈志华.保护文物建筑和历史地段的国际文献.台北:台湾博远出版公司,1992:10-25 2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沦——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40 3 Little,C.E.Greenways foT America.Baltimore,M.D.: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0 4 王志芳等.遗产廊道——美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一种较新的方法.中国园林,2001(5):85-88 5 王景慧.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规划师,2002(6):9—13 6 Costanza and Daily·Natural capital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Conservatlon Biology,1992(6):37-46. 7 俞孔坚,李迪华,潮洛濛.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的十大景观战略.规划师,2001(6):9-17. 8 安作璋.中国运河文化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1-8 9 傅崇兰.运河城市发展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94-96 10 Steinitz,C.A Framework for Theory Applicable to the Education of Landscape Architects(and Other Design professionals).Landscape Journal,1990(2)Fall:136—143 作者简介李伟(1972—),男,汉族,陕西咸阳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与景观规划设计;俞孔坚(1963—),男,汉族,浙江金华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景观规划设计、景观生态等;李迪华 (1967—),男,汉族,湖南湘潭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生态、景观生态。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以下简称《保护条例》)正式实施。《条例》中对遗产区建设、施工安全、历史要素保护、水工遗存防撞、水环境治理等方方面面都有了具体规定。 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 第81号 2017年12月29日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已经2017年3月30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批准,现予公布,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 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7年4月7日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决定 (2017年3月30日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通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浙江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九次会议对杭州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进行了审议,现决定予以批准,由杭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布施行。 第一条为了加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

突出价值的保存、研究与展示,发挥文化遗产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大运河遗产包括: (一)大运河河道:杭州塘、上塘河、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西兴段等; (二)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拱宸桥、广济桥、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等; (三)大运河附属遗存:富义仓等; (四)大运河相关遗产:桥西历史文化街区; (五)其他依法补充列入的遗产要素。 第三条大运河遗产保护应当遵循统一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统筹协调、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四条大运河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并发挥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的功能价值,保护大运河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与大运河河道的有机联系,保持大运河沿线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维护大运河两岸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大运河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将大运河遗产保护纳入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列入目标考核。 市人民政府和大运河遗产所在地的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协调机制,统筹解决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展示、开发、利用、文化交流中的重大问题。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2007-04-21 农学论文 遗产廊道与大运河整体保护的理论框架 摘要:遗产廊道作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区域化趋势和绿道思想结合的产物,不仅强调了遗产保护的文化意义,而且强调了其生态价值和经济性。我国有着丰富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但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中还缺少遗产廊道这个层次上的架构,这一现状已经严重影响了类似于重要遗产如大运河的保护。在我国建设遗产廊道既是保护众多的线形文化景观遗产的需要,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设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的需要,同时更是进一步开展文化旅游的需要。关键词:遗产廊道;保护规划;生态基础设施;大运河在我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宝库中,线形文化景观遗产有着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但这一重要的遗产种类目前在我国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目前我国的遗产保护体系中尚不包括有关区域战略性的内容。这一体系由于缺少这部分内容而产生的弊端已经凸现在包括大运河在内的一些重要线形文化遗产保护中。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战略方法,同时在其他国家也有类似思路的保护措施。本文认为,重视遗产廊道的保护可以为包括大运河在内的我国的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一遗产保护区域化的历史趋势在历史保护领域中,对历史环境的关注很早就开始了。早在1931年由国际智力合作所通过的《雅典宪章》就提出“要着重保护它风景如画(pictur—esque)的特征”.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则更进一步提出了要保护“城市的或乡村的环境”.随着城市规划学科加入到遗产保护领域中,人们开始把文化遗产保护放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来认识。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

淮安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保护与利用 (4) 第三章传承与弘扬 (9) 第四章管理与监督 (13) 第五章法律责任 (15) 第六章附则 (17)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 为了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促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决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大运河文化遗产主要包括: (一)淮扬运河淮安段河道本体以及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等世界文化遗产点; (二)大运河(含淮扬运河、中运河、通济渠)其他水工遗存、各类伴生历史遗存、工业遗存、历史街区村镇以及相关联的环境景观等; (三)近代以来新建的具有文化代表性和突出价值的大运河水工设施; (四)体现大运河文化的名人书画、古籍善本、碑刻等列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可移动文物和非物质文化

遗产。 第三条【基本原则】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遵循保护优先、强化传承、合理利用、科学规划、统一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发展规划】 市、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第五条【政府职责】 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保护协调机制,统一领导和统筹协调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明确大运河文化遗产综合保护的日常管理机构,负责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进和督促检查。 县(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相应机制,统筹协调本区域内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 市、县(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按照各自职责,做好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有关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协助开展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六条【社会参与】 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捐款捐物、提供服务等方式参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建立

基于城市特色文化视域下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基于城市特色文化视域下的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发表时间:2018-12-25T11:33:13.77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3期作者:卢美婷赵楠 [导读] 摘要:基于文化的创意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本文以某城市陶瓷工业遗产的创意旅游为研究对象,提炼和总结了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地方特色突出、社区营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情景化环境设计、创意景观建设、营销方式创新和官产学界协作等,以期为工业遗产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广东宜居城市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 510030 摘要:基于文化的创意旅游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本文以某城市陶瓷工业遗产的创意旅游为研究对象,提炼和总结了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地方特色突出、社区营造、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情景化环境设计、创意景观建设、营销方式创新和官产学界协作等,以期为工业遗产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城市特色文化视域;工业遗产;旅游开发; 一、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近年来某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学界不断有借鉴某城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大陆相关产业的研究。《观光拔尖领航方案》特别强调深度挖掘文化创意产业与观光旅游的关联性,力求达到以文化创意充实旅游内涵的目的。当前,某城市将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为传统文化观光旅游的转型展现了新的途径,但对某城市文化创意产业视角下旅游业的发展研究较少。创意现代陶瓷业是某城市文化创意产业最贴近民众生活的产业之一,陶瓷创意工业旅游被认为是工业旅游的典范,本文旨在以其为例,分析和探究某城市地区工业遗产旅游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经验。 二、某城市创意工业遗产旅游开发现状 2.1历史沿革 区位于某城市新北市,其陶瓷艺术可追溯至清嘉庆年间,当时以生活生产类陶瓷为主,成为全某城市最大的陶瓷制品输出地。近现代以来,不断引进新式窑炉和先进生产设备,以盛产日用、建筑、卫生、工业及艺术等各类陶器著名,陶瓷业已成为当地标志性品牌,有“某城市景德镇”“某城市陶都”“陶瓷之乡”之称。近年来,竞争日益加剧,陶瓷产业逐渐衰微,但为陶瓷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从业者不断探索,逐渐将以使用为主的产品,转为以日用与艺术陶瓷并重的观光产业发展方向,开创了文化创新和旅游复兴的融合发展之路。如今,陶瓷驰名中外,是某城市著名景点之一,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览,成为兼具体验性、教育性、休闲性的工业遗产旅游目的地。 2.2发展现状 方圆仅21平方公里的旅游区,有陶瓷博物馆、陶瓷艺术园区、陶瓷老街和观光工厂等互动性强的景点,并不断通过陶瓷嘉年华、主题展览等大型节庆活动带动陶瓷旅游业。当地居民几乎都从事与陶瓷有关的工作,超过千家陶瓷相关的工厂、大小商店琳琅满目,形成开放式、参与性强的集生活、生产、生态为一体的社区生态博物馆。 三、某城市创意工业遗产旅游借鉴 3.1政府扶持,行业主导 陶瓷工业旅游发展初期,陶瓷工会举办小型节庆和展示活动,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但效果甚微。此后,政府开始介入陶瓷嘉年华活动,使之发展成为长达一个月的综合性旅游资源,并出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计划”“老街再造计划”,建成陶瓷博物馆,通过空间规划,优化旅游环境,扩大旅游的规模和影响力。政府和当地组织相互配合,政府为地区发展提供政策、资源支持,当地从业者自发组成的陶瓷艺术发展协会、陶瓷文化观光发展协会,整合政府资源平台,负责活动执行、营销宣传、环境改造等事宜,共同推动了陶瓷工业旅游的快速发展。 3.2开发文化创意产品 非常注重陶瓷产品的创新,完成地方文史、资源的普查工作,对陶瓷产品进行分类,结合生活、时代审美的变化和游客需求,将传统的陶瓷制品转向艺术创作和陶瓷生活功能结合的精致艺术品。从业者不断增加创意性陶瓷产品及陶瓷文化衍生品,使产品更加贴近生活和游客,构建陶瓷文化商品品牌,出现中国风创意陶瓷艺术品、创意陶瓷餐具、耳钉等类型多样的创意产品。 3.3丰富文化体验活动 注重通过长期的体验活动培养忠诚度高的游客,针对不同游客设计相应的陶艺研习课程,如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教师研习教室、研习课程及教学信息;训练中小学生担任导览员课程等。同时,通过持续的陶瓷技术研习班、国际研讨会等活动逐步成为陶艺爱好者、学者和从业者研究、创作交流的场地,促进陶瓷文化体验活动的不断创新。 3.4精致创意景观设计 人造景观以陶瓷创意文化为主题,主要表现在陶瓷产品、装饰品、景观小品和空间设计上。作为商品、艺术品和旅游产品的陶瓷产品随处可见,陶瓷元素的装饰品和景观小品分布在区的各个角落,如博物馆寄存柜上的陶片装饰、老街休闲座椅上的陶瓷花纹装饰、桥体上的陶瓷构件、陶瓷制成的伞筒、大型陶瓷雕塑与陶瓷艺术品摆件等。空间设计方面,民众也会借鉴老街不同风格店铺、“生活好美丽”商品店及其分店的摆设方式和空间设计。 四、经验与启示 4.1地方文化特色突出,社区营造贴近生活 文化创意产业建立在与生活环境的彼此依存关系上,强调保存传统和地方魅力,发掘地方创意与特色。重视当地陶瓷文化的延续和创新发展,打造具有强烈历史感、文化认同感的特色文化空间。地方文化特色突出,是创意工业旅游值得借鉴的地方。形成了社区生态博物馆开发模式,社区居民、店主、厂商作为旅游开发的主人和参与者,使创意旅游融入更多民众的陶瓷故事、地方特色等生活元素,提高了他们对文化的认同感及发展创意文化旅游的使命感,最大程度地发挥了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文化与生活的传承中发展创意旅游,让整个充满人文情怀,长久地保持了吸引力。 4.2集多种功能于一体,打造遗产旅游廊道 旅游地资源独特性越突出、构成种类越多、综合性程度越高,开发后的游客生活越丰富多彩,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越大。从仅有的陶瓷工厂和商店,到当前的综合性工业旅游目的地,取得了巨大成功。同时不断挖掘和丰富主题文化内涵,围绕工业遗产主题,以文化创意

珠江古炮台遗产廊道旅游景观的系统保护与开发

从广州城到珠江口65km的水岸沿线曾是鸦片战争的主战场,分布有大清帝国数十座古炮台(含古寨堡)群、554樽炮位的遗址、遗物。这些炮台大都经历过血与火的洗礼,牵动了中华大地的中枢神经和脊梁,起到了保家卫国的重要作用,见证了中国社会形态转型的风云变幻,在国人及世人的心目中,早已构成了一道具有悲剧色彩的景观廊道——“珠江古炮台遗产廊道”(图1)。 但是,这条生动壮美的景观廊道,多年来却很少有人问津。残存的炮台遗址,面临着大规模的建设性破坏。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亟待科学的保护发掘。探讨其景观资源分布规律、军工技术、美学特征、旅游市场、游览线路、景观设计、保护手法,构建起一个系统性的、特色鲜明的专题性珠江旅游大项目,并带动周边城镇的地方经济和文化产业发展,可为文化兴省、文化兴国作出重大贡献。 1 古炮台遗产廊道的系统工程特质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是一种“拥有特色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 珠江古炮台遗产廊道旅游景观的系统保护与开发 Systematic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Historic View Corridor of Ancient Forts alongside the Pearl River 摘 要:广州至珠江口古炮台遗址遗产廊道具有水陆旅游系统工程特质,其历史文化深厚、山水格局鲜明、区域地位重要,可用以开展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坚持忠实文化遗产的理性观念进行保护开发,配置前瞻性的绿道生态基础设施,同时发挥非政府组织的积极性,营造具有历史文化特色和美学价值的大遗址公园,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创建粤港澳地区最有魅力的国际性旅游绿道项目、促进遗产廊道沿线城镇群及珠江沿岸文化景观的科学协调发展,是一项功德无量的伟业。关 键 词:风景园林;珠江;古炮台遗产廊道;绿道旅游景观;系统工程;保护开发文章编号:1000-6664(2012)07-0058-05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1-06-26; 修回日期:2011-08-06 基金项目: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项目(编号09SKLWY03)资助 Abstract: The ancient fort sites alongside the Pearl River from Guangzhou to Bocca Tigris, featur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both land and water tourism, are a multifunctional tourist project which has profound cultural implication, unique scenery and important geographical position. It can be used to carry out patriotic educational activities. It is necessary and worthwhile to protect and develop the sites with rational concepts, to equip the sites with greenway facilities and to give full play to NGOs in building a great heritage park with profound historical, cultural and aesthetic implication. The park can apply for world culture heritage as an attractive greenway tourist spot influencing Guangdong, Hong Kong and Macau. It also promotes the scientific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earby towns and cultural sceneries along the Pearl River. 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he Pearl River; the ancient fort sites historic corridor; greenway tourist attractions; systematic project;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杨宏烈 / YANG Hong-lie 夏建国 / XIA Jian-guo 景观”,也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战略思想和方法。它既可以是自然或历史形成的河流、峡谷、运河、道路、铁路线,也可以是专门修建的、将单个的遗产点串联起来的线型廊道[1]。 由古代军事设施构成的历史文化遗产廊道的典例有长城模式、幽谷壕堑模式、栈道模式,有沿海海防设施模式,有国防边境线综合模式、远征路线模式等。本文研究对象乃清以来沿珠江分布的军事炮台及配套设施,由岸线、林带、山脉、水系、滩涂及道路等构成,以炮台建(构)筑物为主题景观要素,以炮台群落遗址公园为节点特色的水陆遗产廊道旅游景观项目。其系统工程特质有如下几点。1.1 文物古迹的大遗址特质 据初步调查,广州—珠江口古炮台有:广州四方(永康、永宁)炮台、广州鱼珠炮台、广州牛山炮台(7座)、广州蟹山炮台、广州长洲炮台(含白虎、白鹤、大坡地、四缝、旧西、新西和蝴蝶岗炮台)、广州车歪炮台, 番禺横挡月台、番禺焦门炮台、番禺大虎山炮台、番禺大角山炮台(7炮池)、番禺永安炮台、番禺巩固炮台、番禺上横挡东西炮台(8处)、番禺

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

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以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为例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新兴的领域。它是发端于美国的一种区域化的遗产保护战略方法,是绿色通道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区域化结合的产物。就其概念来讲.遗产廊道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它的保护隶属于美国国家公园体系(The National ParkSystem,整个指定、规划及管理过程都有法律保障并得到政府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1984年美国议会指定了第一条遗产廊道:伊利诺伊和密歇根运河(The Illinois and Michigan Canal)国家遗产廊道。截至2001年美国国会已经指定和认可了23个类似的项目。加上州立的遗产区域以及其他朝着正规的指定和承认的方向努力的项目.数已达到100多个(附录11。在这23个项目中黑石河峡谷美国国家遗产廊道是其中做得比较成熟的形成了有效的保护。我们以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为例来探讨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的保护措施.希望通过对美国国家遗产廊道的研究能够对今天我国遗产廊道的建设和保护有一定的启

发。 1. 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概况 概况 黑石河峡谷遗产廊道全长74km (46英里).起始于马萨诸塞州的伍斯特市.终止于罗德岛州的普罗维登斯市.途经黑石河、密尔维尔、尤斯桥、北桥、格拉弗顿、萨顿,密尔巴瑞和马萨诸塞等24个城镇和地区>这条遗产廊道对于美国历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 ·它是美国工业革命的诞生地 ·它是首先在美国广泛运用水力于工业方面的地区 ·它是美国罗德岛州制造业迅速发展的地方; ·它是新英格兰地区民族宗教信仰广泛的区域; ·它的工业和运输系统对新英格兰的第二大和第三大城市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标准 我认为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标准。众所周知,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景观遗产。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其中自然遗产主要有三类,第一是指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第二是指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规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境区。第三是指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而判断是否为自然遗产这一世界遗产的标准主要有四:⑴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⑵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⑶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⑷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而我认为大运河符合世界遗产的理由是大运河是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也就是说大运河符合了自然遗产的标准进而符合了世界遗产的标准。具体分析如下: 我们都知道,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古代伟大工程,隋朝大运河以洛阳

为中心,南起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上,通达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海河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首先,从大运河的修建来看,在漫漫历史的长河中,京杭大运河主要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第一次是在公元前五世纪的春秋末期。当时统治长江下游一带的吴国末代君主夫差,在吴国早已攻克楚国、越国之后,挡在他面前的只有齐国,夫差为了北伐齐国,争夺中原霸主地位,他调集民夫开挖自今扬州向东北,经射阳湖到淮安入淮河的运河(即今里运河),因途经邗城,故得名“邗沟”,全长170公里,把长江水引入淮河,成为大运河最早修建的一段,运河就是为水上运输而生的。 第二次是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又于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济渠”;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可以直通船舶。 第三次是在十三世纪末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使南北相连,不再绕道洛阳,元朝花了10年时间,先后开挖了“洛州河”和“会通河”,把天津至江苏清江之间的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武汉市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 一、工业历史资源的现状 基于武汉市志工业志、以及各区区志记载,从1860年代至1990年代选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371家企业(解放前132家、解放后239家)作为本次规划的调研对象。通过对371处企业的全面调查,目前全市还存有实物的工业企业为95处。 二、工业遗产的评判标准 一是在相应时期内具有稀缺性、唯一性,在全国或武汉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工业企业;二是在全国同行业内具有代表性或先进性,同一时期内开办最早,产量最多,质量最高,品牌影响最大,工艺先进,商标、商号全国著名的工业企业;三是建筑格局完整或建筑技术先进,并具有时代特征和工业风貌特色的工业企业;四是其他有较高价值的工业遗存。 三、工业遗产推荐名单 在95处工业遗存中确定29处作为武汉市推荐工业遗产名单。该29处工业遗产从发展阶段上涵盖了6个时期、13个行业。其中,具有稀缺性、在全国有较高影响力等具有“最”字特点的遗产13处,已被列为国家、湖北省、武汉市文保单位的遗产15处(其中第五批市级文保单位6处);从建筑形式上则包含了建筑群11处,单体建筑16处,附属建构筑物2处。(详见附表1) 四、工业遗产的分级保护 《规划》分为三个保护级别进行保护,其中一级工业遗产15处(其中国家级文保单位3处,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级文保单位9处),二级工业遗产6处,三级工业遗产8处:一级工业遗产: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业遗产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规定的文物保护单位管理办法实施管理。此类工业遗产以保护为主,充分尊重历史特征,对建筑原状、结构、式样进行整体保留,不得随意拆除,应在

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的保护

大运河苏州段遗产的保护 尹占群 从文化遗产角度关注中国大运河,并把它提升到相应的高度加以认知和保护,是最近几年的事。大运河是一项特殊的文化遗产,跨地区、跨部门,兼有活性特征,保护的难度之大,不言而喻。2006年大运河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又被列入重设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大运河依法有效保护被提到相关管理部门的议事日程,许多政策和技术层面的难题需要研究破解。大运河全长1782公里,涉及8个省(市)、33个地级市。国家文物局要求先从地级市着手编制保护规划,在此基础上再完成省一级规划,最后形成全运河规划,这一技术线路是正确的。因为:第一,各地遗产情况不完全一致,有长,有短,有的还承担繁重的水上运输任务,有的已经干涸,有的保护状况较好,有的保护状况较差,各地存在差异性,保护的内容、方式就会有所区别;第二,运河的保护责任主要应当由当地政府承担,各地政府组织编制属地运河保护规划,明确目标、责任,提出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是做好全运河保护工作的基础。做好各地区的运河保护工作,包括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必须要对当地运河的特点、难点以及保护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下面拟以运河苏州段为例,谈一点初步认识。

一、运河苏州段遗产的特点 大运河苏州段,北起苏州与无锡交接的望亭镇五七桥,南至江浙交界处的吴江鸭子坝,穿越苏州相城区、高新区(虎丘区)、古城区、吴中区和吴江市,全长82.35公里,是江南运河重要的一段,文化遗产十分丰富,且有鲜明的地方特点。 1、类型的多样性。既有丰富的物质遗产,又有丰富的非物质遗产。物质遗产中,既有与运河直接相关的遗存,如:桥梁、纤道、水闸、驿亭等,也有与运河人生活相关的遗存,如:城墙、关隘、古塔、寺庙、会馆、园林等;有单体的遗存,如:一座古桥、一座古塔,也有群体的遗存,如一处古民居建筑群,还有较大规模的文物组合体,如古城、古镇、古村落。苏州的古城、古镇、古村落应运河而生,三位一体,体系完整,形态完备,是苏州运河遗产的一大特色。非物质遗产中,除大家熟知的昆曲、古琴、评弹、吴歌、桃花坞木刻、刺绣之外,还有香山帮古建筑营造技艺,陆墓御窑金砖烧制技艺,船菜技艺等等。 2、形态的集合性。运河遗产既是线型文化遗产,又有文化景观(文化廊道)特征。线型遗产强调的是遗存的线型状态,文化景观(廊道)关注的除了遗产本体的线型特征外,还涵盖与本体相关的景观内容,即运河本体及两侧空间环境,包括水体、驳岸、桥闸、两侧城镇、村庄、建筑、农田、植被、气候等,运河是一项集合式大型文化遗产。

杭州市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杭州市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立法目的和依据) 为加强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突出价值的保存、研究与展示,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要素(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的保护适用本条例。 前款所称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要素包括杭州塘、上塘河、中河、龙山河、浙东运河西兴段等大运河河道,拱宸桥、广济桥、凤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行码头等大运河水工设施遗存,富义仓等大运河附属遗存,桥西历史文化街区等大运河相关遗产,以及其他依法补充列入的遗产要素。 第三条(管理原则) 大运河遗产保护遵循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别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则,维护大运河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 第四条(保护要求) 大运河遗产实施整体性保护,并发挥大运河水工遗存的

功能价值,保护大运河附属遗存、相关遗产与大运河河道的有机联系,保持大运河沿线传统格局、历史风貌和空间尺度,维护大运河两岸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 第五条(保护机构) 市人民政府设立杭州市京杭运河(杭州段)综合保护委员会(以下简称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部门),作为大运河遗产专门保护管理部门,对大运河遗产实施统一保护和管理。 大运河遗产综合保护部门设立大运河遗产保护机构,依照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规定负责大运河遗产的日常保护、管理、研究和展示等工作。 第六条(职责分工) 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大运河遗产的文物保护工作。 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大运河遗产保护中的环境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市交通运输行政主管部门及其所属的港航、海事等管理机构负责大运河遗产通航水域的航道、港口管理工作。 各级建设、水行政、城市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负责大运河遗产河道的建设、保护和管理。 各级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大运河遗产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和管理。 各级国土资源、绿化、旅游、农业、气象等行政管理部

《城市规划原理》第四版第20章城市遗产保护与复兴归纳总结

第20章城市遗产保护与城市复兴 第1节城市遗产保护的原则与意义 1从文物保护到文化遗产保护 文物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存留下来的遗物、遗迹。 文物保护单位我国对确定纳入保护对象的“不可移动文物”的总称,并对文物保护本 体及周围一定范围实施重点保护的区域。 受国家保护的文物包括:1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壁画;2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以及具有重要纪 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实物、代表性建筑;3历史上各时代 珍贵的艺术品、工艺美术品;4历史上各时代重要的文献资料以及具有历史、艺术、科学 价值的手稿和图书资料;5反映历史上各时代、各民族社会制度、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 代表性实物。 文化遗产 1不仅包含人类历史上遗留的物质遗存,2还包括一切与人类发展过程相关的知识、技术、习俗等无形文化资产。 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 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 表现形式。 2文化遗产分类的国际标准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 城市文化遗产的主要类别:古迹/纪念物、建筑群、遗址/场所。上述不包括1存放在古 迹内的博物馆藏品2博物馆保存的,或考古、历史遗迹博物馆展出的考古藏品3露天博物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 物质形态相关主要文化遗产类型的定义: 1建筑遗产:不仅包括品质超群的单体建筑及其周边环境,而且包括城镇或乡村的所具 有历史和文化意义的地区。 2乡土建筑遗产:是社区自己建造房屋的一种传统和自然的方式。 3产业遗产: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的文明遗存它们具有历史的、科技的、社会的、建筑的 或科学的价值。 4文化景观:人和自然共同的作品,是人与所在自然环境多样的互动,具有丰富的形式。 5文化线路:一种陆上道路、水路或者混合类型的通道,其形态特征的定型和形成基于 它自身的动态发展和功能演变。 6 20世纪遗产:主要指产生于20世纪、年代不甚久远(如不足50年历史)的建筑、建 成环境和文化景观。 3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遗产廊道

遗产廊道——一种较新的遗产保护方法 自19世纪中叶,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渐成为全世界的焦点问题。保护范围不断扩大,由单个文物的保护到历史地段的保护,再至历史文化名城的整体保护,且内容不断深化。遗产廊道是美国在保护本国历史文化时采用的一种范围较大的保护措施。相对来说,美国是一个历史较短的国家,其历史文化遗存远不能同欧洲和中国相比,但它对历史的重视及适当的运用,使得短暂的历史焕发很多生机。另外,美国是一个退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家,其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自成体系。遗产廊道的概念在欧洲虽未明文提出,但许多遗产的处理手法与美国的遗产廊道有异曲同工之处。为我国遗产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1 遗产廊道的内涵 遗产的形式和内容是很多样的,其中河流峡谷、运河、道路以及铁路线都是文化遗产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一种线性廊道。它们多代表了早期人类的运动路线,并体现着一地文化的发展历程,例如早先的人类只能利用河流进行运输,其后随技术的逐步发展开始修建运河、公路及铁路等。时至今日,许多这样的线性景观仍存有早先重要事件和早期人们居住模式的痕迹。然而,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开放空间的丧失以及城市的持续扩张,许多这种线性文化资源受到威胁,人们正在寻求保护它们的方式。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绿色廊道(green way)的概念在美国逐渐成熟,green代表绿色,表明存在自然或半自然植被的区域;way表示是人类、动物、植物、水等的通道,这是绿色通道的两个重要特征[1]。顾名思义,绿色通道就是绿色的、中至大尺度的线性开放空间。另外,美国历史文化保护本身也向区域化发展,开始有了遗产区域保护的概念。作为绿色廊道和遗产区域的综合,一种新的遗产保护形式-- 遗产廊道的形成为线性遗产的保护提供了新的思路。 1.1 遗产廊道的概念 遗产廊道(heritage corridors)是一个与绿色廊道相对应的概念,是“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通常带有明显的经济中心、蓬勃发展的旅游、老建筑的适应性再利用、娱乐及环境改善[2]。” 由此可以看出,遗产廊道具有以下特点:

京杭大运河——中国第46个世界线形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中国第46个世界线形文化遗产 秦为胜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为苏伊士运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的22倍。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京杭大运河从历史发展角度看,其线路因政治中心的变化,由以洛阳为中心的隋运河逐步演变为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元运河),其功能也随时代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在历史上大运河主要沟通南北交通,原因是我国自然河流如长江干流呈东西流向,从而缺少南北大动脉,随着京沪铁路和沿海海运的兴起,京杭运河的航运地位为不断下降,沿线城市如扬州、济宁不复惜日的繁华,走向衰落,今天的运河仍具有一定水运功能,作为南水北调的主要输水渠,重新发掘出其新价值,作为世界线形文化遗产,又促进沿线旅游业的繁荣,京杭运河是中国人民宝贵财富,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它都充满活力地为中国人民服务。 隋运河以首都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永 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并通过邗沟 和江南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 钱塘江五大河流。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 余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长2700公里,沟通 中国南北和东部、中部的水运大动脉已经形成。 隋唐大运河分为四段:永济渠、通济渠、 邗沟、江南河。在公元七世纪初隋炀帝统治后, 迁都洛阳。为了控制江南广大地区,使长江三 角洲地区的丰富物资运往洛阳,隋炀帝于公元 603年下令开凿从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 郡(今北京西南)长约1000公里的“永济渠”; 又于大业元年(公元605年)下令开凿洛阳到 江苏清江(今淮安市)约1000公里长的“通 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并改造 邗沟和江南运河;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 郡,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 形运河系统。再于公元610年开凿江苏镇江至 浙江杭州(当时的对外贸易港)长约400公里 的“江南运河”;同时对邗沟进行了改造。这 样,洛阳与杭州之间全长1700多公里的河道, 可以直通船舶。扬州处长江与京杭运河交汇点, 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成为南北 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 繁荣的地区之一。

工业遗产保护与规划

工业遗产保护方法初探

摘要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工业生产逐渐衰退,大多数工厂 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不再适应市场的需要,许多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纪念意义的工业遗产而又并未作为指定文物的工业建筑正急速地从城市中消失。如何在巨大的城市空间发展需求和土地供给日益短缺的压力之下,合理地利用工业遗产;如何既妥善地保护工业遗产又有利于城市更新;应当尤其重视并加以重点研究。 本文以工业遗产保护为重点研究内容,研究工业遗产保护理论以及对工业遗产保护再利用的措施、开发模式、改造手法等方面进行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的探讨, 为解决工业遗产如何在现代化中实现有机的延续和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遗产改造利用 一、概述 近几十年来,我国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工业生产逐渐衰退,这些工厂作为计划经济的产物,不再适应市场的需要。伴随着生产空间的废弃化,留下了大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工业遗产。这些旧工业区一般具有良好的土地区位,城市的不断发展与扩张,使原来位于城市边缘的工业区逐渐演变成为城市中心区不可多得的黄金地段,由于土地价值的潜力巨大,土地开发的投资回报率较高,往往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首要选择。许多有价值的工业遗产而又并未作为指定文物的工业建筑、工业旧址正急速地从城市空间中消失,面临不可逆的拆毁。然而,正是这些古老厚重的厂房、高大的烟囱、锈迹斑斑的机器设备见证了一段城市历史,承载着工业文明。 二、研究的原因和目的 我国从 19 世纪末民族工业的兴衰,到建国后辉煌的工业史,都留下了丰富的工业遗产。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使得许多有价值的工业建筑在城市开发建设中被拆毁。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和使用功能的巨大变化,城市的发展建筑,城区内的旧工业区日渐废置。如何对待这些废弃的工业遗产;如何在巨大的城市空间发展需求和土地供给日益短缺的压力之下,合理地安排工业遗产的存废,既妥善地保护遗产又有利于城市更新,正确解决新区域的开发与工业遗产利用之间的矛盾等问题,应当尤其重视并加以重点研究。 三、工业遗产的价值构成 3.1历史价值 早期的或者是开创性的遗产资源拥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每一项工业遗产资源都记录着特定历史时期的工业活动信息,这些信息对于人类了解工业文明的发展、工业文化等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对认识普遍的、或某类工业活动和过程具有典型的、重要的意义;它们是历史的遗存物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给历史以质感,并成为历史的载体。通过工业遗产的保留和保护实现解释和印证历史事件,传递历史信息的目的。 3.2社会价值 工业遗产记载了普通大众的生产和生活,是社会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基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既体现自我价值获得其应有的收入,又对社会作了贡献。工业生产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以及政治和社会对生产的影响,这正是工业遗产社会价值的体现。 3.3 科学价值 工业遗产与其他的文化遗产不同,工业遗产见证了科学技术对工业发展所做出的突出贡

藏彝走廊与遗产廊道构建

藏彝走廊与遗产廊道构建 吴其付 (四川大学旅游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摘要:藏彝走廊既是古代民族迁徙的重要通道,又是民族之间文化交流和商业贸易的重要通道。随着 历史的发展,在藏彝走廊特殊地理环境下,孕育出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景观。遗产廊道是一种区域性的线性文化景观。本文运用遗产廊道的理念,对藏彝走廊的遗产廊道的构建策略及意义进行了初步研究,力图通过对遗产廊道的构建,实现藏彝走廊文化遗产保护、经济发展、 生态保护的多赢。 关键词:藏彝走廊;遗产廊道;文化线路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4-0048-06 Tibetan -Yi -Corridor and Construction of H eritage Corridor WU Qi -f u (School of T ourism ,S 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 ichuan 610064,China ) Abstract :T ibetan -Y i -C orridor is not only the im portant channels of ancient ethnic migration ,but als o the im portant channels of cultural intercommunion and g oods trade.Along with the history devel 2oped ,T ibetan -Y i -C orridor gestates the particular ethnic cultural landscapes in the unique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Heritage corridor is regional linearity cultural landscape 1This paper applies the concept of heritage corridor and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heritage corridor and its significance.The author tries hard to combine recreation and tourism development with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cultural conservation by the heritage corridor construction in T ibetan -Y i -C orridor. K ey w ords :T ibetan -Y i -C orridor ;Heritage C orridor ;Cultural R outes 中国民族学先驱费孝通先生提出的族群流动和民族文化交流的三大走廊(西北走廊、藏彝走廊、岭北走廊),揭示了中国古代民族迁徙的普遍现象,为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三大走廊中,藏彝走廊被誉为民族学的黄金地带,最为学者们关注,研究成果也格外突出。近年来,藏彝走廊研究热潮再度兴起,突出体现在2007年《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连续两期组织学者们对藏彝走廊进行了专题研究。虽然学者们运用了新的理论方法对藏彝走廊进行深入研究,但仍旧难以突破原有的藩篱。本文试图借用遗产廊道这种新的遗产保护方法,来探讨藏彝走廊的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 收稿日期:2007-05-03。 [作者] 吴其付(1976— ),男,四川资中人,四川大学旅游学院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专业200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管理。 2007年第4期(第27卷总第116期) 贵州民族研究G uizhou Ethnic Studies N o 14,2007(V ol 1271G eneral 1N o.1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