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是一步步学会的

叙事,是一步步学会的
叙事,是一步步学会的

叙事,是一步步学会的

作文难,最难的是叙事——因为事件的过程太复杂。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第一次写记叙文,题目是《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老师要求:1.至少写300字;2.完整而生动地记叙一件事;3.事件必须有意义。这样艰巨的任务,如此苛刻的要求,对于一个从未写过记叙文,从未学过叙事的小学生来说,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完成的。学生被逼无奈,不得不从作文选中抄一篇文章来应付老师。

学习叙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慢慢来,只有从一句话开始,拾阶而上,循序渐进,才能最终达成目的。妄想一步到位,必然造成学生畏惧作文,厌恶作文的严重后果。

第一步:学习一句话概括叙事

任何一件事,无论多么复杂,都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交代这件事谁做的;二是告诉读者,他具体做了什么。最简单的叙事,就是用一句话同时回答这两个问题。例如:这件事是邻居家的张爷爷做的,具体行为是盼望在美国留学的孙子早日归来,用一句话来回答就是,邻居家的张爷爷盼望在美国留学的孙子早日归来。只要我们能回答这两个问题,并能用一句话表述出来,我们就具备了最基本的叙事能力。

(一)“谁”

这里的“谁”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还可以是由人组成的团体。物,可以是一个事物,也可以是几个物。还包括那些被人性化了的事物。

(二)“做什么”

这里的“做什么”是指一件事从开始到结束,整体上看做了什么。不能着眼一点,以偏概全。

例如:

1.爷爷送我上幼儿园。(某个人做什么)

2.我和同桌送一位老奶奶回家。(几个人做什么)

3.三年一班同学排练歌剧《白毛女》。(一个团体做什么)

4.邻居家的小狗跟踪一个陌生人。(某个事物做什么)

5.两条狼、一只老虎合力攻击一头北极熊。(几个事物做什么)

6.蜡笔“小黄”拒绝和蜡笔“小黑”开展设计竞赛。(被人性化的事物做什么)

第二步:学习不完全概述事件

记叙文的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概述事件,是指叙述一件事,不对任何情节做详细描述,只将六要素从事件中提取出来,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段流畅的句子即可。

不完全概述事件,是指在交代清楚“谁干什么”的前提下,根据叙事的需要,适当添加某几个要素,但六要素交代得不全面。不完全概述事件最多包含其中的五个要素。

一.在概括叙事的基础上,只添加一个要素

例如:

1.一天早晨,爷爷送我去上学。(只添加了时间)

2.三年一班同学在活动室排练歌剧《白毛女》。(只添加了地点)

3.为了争夺领地,两条狼、一只老虎合力攻击一头北极熊。(只添加了起因)

4.蜡笔“小黄”拒绝和蜡笔“小黑”开展设计竞赛,最终,“小黑”以绝对优势赢得了比赛。(只添加了结果)

二、在概括叙事的基础上,添加两个要素

例如:

1.一天早晨,爷爷送我去距家十几里之外的新华实验学校上学。(添加了时间和地点)

2.彩排结果全校倒数第一,因为担心节目被取消,三年一班同学在校活动中心认真排练歌剧《白毛女》。(添加了起因和地点)

3.为了争夺领地,两条狼、一只老虎合力攻击一头北极熊。经过几个小时的酣战,北极熊以一己之力战胜了众多的对手,守住了自己的地盘。(添加了起因和结果)

4.蜡笔“小黄”拒绝和蜡笔“小黑”开展设计竞赛。第一局比的是平面设计;第二局比的是展厅设计,第三局比的是建筑设计。最终,“小黑”以绝对优势赢得了比赛。(添加了经过和结果)

三、在概括叙事的基础上,添加三个要素,或四个要素

例如:

1.一天早晨,刚刚下过雪的路面,滑得让人寸步难行,爷爷非常担心,决定亲自送我到距家十几里外的新华实验学校去上学。

这一段文字,在概述的基础上添加了三个要素:时间、起因和地点。时间——一天早晨;起因——刚刚下过雪的路面,滑得让人寸步难行,爷爷非常担心;地点——距家十几里之外的新华实验学校。

2.有一年冬天,为了争夺领地,两条狼、一只老虎合力攻击一头北极熊。交战双方在山坳的平地上展开了殊死搏斗。经过几个小时的决斗,北极熊以一己之力战胜了众多的对手,守住了自己的地盘。

这一段文字,在概述的基础上,添加了四个要素:时间、起因、地点、结果。时间——有一年冬天;起因——为了争夺领地;地点——在山坳的平地上;结果——经过几个小时的决斗,北极熊以一己之力战胜了众多的对手,守住了自己的地盘。

因为在概述事件的过程中,已经交代了人物,不能添加五个要素,否则就变成了完全概述事件。

要完成这一步写作实践,必须事前掌握以下基础技能:

一.六要素中每一个要素的内涵是什么?

二.每个要素在写作上有哪些具体形式?

三.写作时,这些要素一般写在哪里?

【一.关于时间】

(一)时间的内涵

六要素中的时间,包括:事件、故事情节、细节三者各自发生的时间、持续的时间、经历的时间、结束的时间、过去的时间。

(二)时间的写作形式

1.模糊形式。例如:很久很久以前、古时候、小时候、有一年、有一次、一天等等。

2.具体时间段。例如:那时候正值春秋战国时期、唐朝的时候、十九世纪三十年代、有一年夏天、那时候我正上小学等等。

3.具体时间点。例如:星期天下午、一月二日上午九点、周末晚上等等。

4.半模糊半具体。可以是前一半模糊后一半具体,也可以是前一半具体后一半模糊。例如:有一年夏天、很久以前的一个周末、某一年秋末,都是前一半模糊后一半具体。再如:一九三七年的一天、四月里的一天、去年秋天的一个周末等,都是前一半具体后一半模糊。

5.借助环境或景物描写。例如:东方的晨曦渐渐染红了山岗,天渐渐亮了起来。(写时间:早晨)再如:寒风猎猎,西方的天空渐渐变得一片暗红。(暗写时间:一个冬天的傍晚。)又如:布谷鸟唱响了远处的山谷,桃花开了,杏花梨花也开了。(暗写时间:春天)

6.借助人的行为。例如:老师走进教室(老师进教室时);妈妈回到家(妈妈回家时);爷爷忙完了手里的工作(爷爷忙完手中的工作时)。

7.借助物的行为或状态。例如:下课的铃响了(下课的时候);老式的座钟当当当地敲了三下(凌晨三点的时候);火,熊熊的烈火窜上了屋顶(烈火窜上屋顶的时候)。

8.直接交代持续时间。例如:时间不知不觉过去了两个小时;五分钟,十分钟,三十分钟,一个小时,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又过了二十分钟等等。

9.直接交代经历的时间。例如:八年的抗战结束了;从开展研究到卫星上天,仅仅经历了一年零两个月。

10.直接交代过去的时间。例如:这件小事已过去四年了;妈妈去世两年了;事过多年等等。

(三)交代时间的位置

1.通常情况下,事件、故事情节、细节发生的时间都在叙事之前

例如:

(1)很久很久以前的一个严冬的早晨,一个以打柴烧炭为生的老汉到集市上去卖炭。

(2)有一次,我去给上班的妈妈送午饭。

(3)爸爸走家的时候,我正专心致志地写着当天老师布置的作业。

(4)夕阳染红了西方的天空。我背起昏昏沉沉的奶奶,去医院看病。

2.大小时间可以同时在叙事前交代,也可以分开穿插交代,先交代大时间,后交代小时间

例如:

(1)去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天特别热,奶奶突然患病,我不得不送她去医院。(大小并列)

去年夏天,天非常热。一天晚上,奶奶突然患病,我不得不送她去医院。(大小分开,穿插交代,先大,后小。)

(2)初三那年,一个星期三的上午,我正在上课,突然听说爷爷的腿摔断了。

初三那年,家里祸事不断。一个星期三的上午,我正在上课,突然听说爷爷的腿摔断了。

3.特殊类型:事件、故事情节、细节在前,时间在后

例如:

(1)我第一次外出旅行,是小学五年级的暑假。

(2)爸爸离开家去广州打工,我记得清清楚楚,因为那一天是正月初一——一个家家欢聚、人人团圆的日子。

(3)“孩子,你一定要照顾好妹妹,无论遇到什么情况!”爷爷说完最后一句话,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那一天,是1988年3月4日,具体时刻,16点35分。

4.故事情节、细节持续的时间,往往在一个情节之后,另一个情节之前。

例如:

爷爷躺在床上,牙关紧咬,人事不省。点滴顺着导管,无声的流淌,整个病房死一般的寂静。

五分钟过去了,十分钟过去了,三十分钟过去了,一个小时过去了......

“水...水.....给我点儿水....”突然,爷爷醒了,那微弱的声音仿佛来自另一个世界,然而那一刻,我的耳畔却像响起了一声春雷:爷爷醒了,爷爷抢救过来了!

5.事件过去的时间,往往在全文的开头或结尾

例如:有一件小事,已经过去了很多年,然而今天想来,每个情节,每个细节仿佛正在眼前发生,一切都是那样清晰,那样生动。(开头)

再如:这件事已经过去多年了,然而爸爸临终前的话,依然深深的镌刻在我的心坎上,我从不敢有丝毫的怠惰,因为我不能愧对当初对爸爸的承诺。(结尾)

(一)地点的内涵

地点包括以下内容:1.事件发生的地点;2.随着故事情节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地点;3.整个事件发生发展全程涉及的地域范围。

(二)地点在写作过程中呈现的具体形式

1.模糊形式。例如:在某个地方;某个小山村里;在一座不知名的小县城里等等。

2.具体的形式。例如:上海路七十六号、路亚中学、天津市工商局三楼会议厅等等。

3.半模糊半具体。例如:某市新华旅馆、某单位传达室、河北省某市、烟台西北的一个农家院里等等。

4.从大到小,依次隶属。例如:吉林省长春市和平区的振兴街道、振安区七经街58号等等。

5.从大到小,依次排列,逗号分割。例如:邯郸市,和平广场,宇鑫商场。

十字路口,老槐树,一爿三尺报摊。

6.人物到达地点。例如:妈妈打开房门、李娟走进会场、王经理如期到达星海路12号等等。

7.事物出现地点。例如:鸟儿飞过中山广场、几只黄鹂鸟在书房的窗外鸣叫等等。

8.借助环境景物描写。例如:寒潮呼啸着掠过三江平原,一场不约而至的大雪,一夜之间覆盖了吉林省会长春。市政府办公大楼,在白雪和阳光的映衬下,越发显得苍劲、古朴、恢弘、壮丽。

(三)交代地点的位置

1.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例如:很久很久以前,在五台山的寺庙里,住着一位老方丈,叫了凡。

2.时间——人物——人物行为(包括地点)

例如:一个夏日的黄昏,李奶奶像往常一样,到幼儿园接孙子回家。

3.环境景物描写(包含地点——主要人物

例如:落日的余晖洒满了万众广场,几只精灵般的黄鹂鸟在广场入口处的树上悠扬婉转地歌唱。保安老王着橡皮辊,面色凝重地盯着入口,仿佛有什么大事即将发生。

4.随着故事情节发展不断变化的地点,一般在描述人物行为过程中,同时交代

例如:王老师穿过走廊,推开教室的门,环视了一下四周,快步走上讲台,放下讲义,开始讲课。

5.概述事件之后,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

例如:一个三十五六岁的少妇,被人用刀子杀死了。这个恶性案件就发生在我们居住的小区。

(一)人物的内涵

人物,既包括人,也包括物。因为有些事是人做的,有些事是物做的。还应该指出的是,人物中的物,不仅包括能做事的动物,还包括童话、神话、寓言中那些本来不能动,但被人性化了能动的事物。例如:《西游记》中国的三个徒弟,各种神仙以及妖魔鬼怪等,再如童话、语言中那些会说话、有思想感情、能做各种事的物品等等。

记叙文中,人物主要分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侧面陪衬人物、线索人物。

1.主要人物。就是作者想极力表现的核心人物,所有的核心事件都是他做的。小说中称主人公。

2.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就是在故事情节中,因为他的存在,事件才能发生,在故事情节发展中,情节的波澜起伏都是他引起的。

3.侧面陪衬人物。就是指那些出现在事件发生的现场,是核心事件的见证者。作者刻画他们当时的反应,目的就是从侧面表现并突出主要人物的特点。

4.线索人物。是指贯穿所有事件,见证所有故事情节。他从事件开始就来到事发现场,一直做旁观者,作者通过他们的见闻和内心感受,将所有的材料贯穿在一起。

(二)人物在写作中的呈现的具体形式

1.人名。例如:黄继光、朱德、邱少云、张思德等。

2.人物身份。例如:爸爸、爷爷、班主任、同桌、邻居等。

3.身份+姓名。例如:战士王忠、连长卢进勇、队长黄英姑等。

4.姓氏+职务。例如:张局长,李处长、王厂长、陆经理等。

5.老+姓氏。例如:老王、老赵、老李、老周等。

6.姓氏+老。例如:张老、王老、李老等。

7.人称代词。例如:他、她、它、你、我、他们、她们、它们、你们等。

8.特殊称谓。例如:“长颈鹿”、“小胖”、“红花少年”、“劳动模范”等。

9.陌生人形式。例如:一个小孩、三个小伙子、两个中年人、一个人等。

(三)交代人物位置

1.在具体行为之前。例如:李明悄悄地走到门口,打开了房门。

2.在具体介绍之前。例如:彭德怀,是我国开国元勋。在中国革命曲折的历程中,他和朱德始终扮演着中国革命主要军事指挥者的角色,建国后,有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一生立下赫赫战功。是当代最著名的军事指挥家和将军。

【四.关于起因】

(一)起因的内涵

事件的起因,分为两种:一是主观原因;二是客观原因。

1.主观原因。是指来自人物自身的原因。人做某事时受自己的情感、态度、认识、目的、想法的影响。这些影响人物行为的情感、态度、认识、想法,就是主观原因。

2.客观原因。是指来自人物之外的原因。人物做某事时,总会受到外来人、外来物、外围环境和背景条件的影响。这些外来人的影响、外来物的影响、外围环境的影响、背景条件的影响,就是客观原因。

(二)起因的呈现形式

事件的起因,宏观上看有三种写法:一.单独写主观原因,二.单独写客观原因,三.主客观原因同时写。主观原因具体写法又分为两种形式:一.抓住其中一点来写;二.抓住几点同时写。客观原因也一样。

1.单独写主观原因

(1)单独从情感角度交代原因。例如:爷爷非常喜欢我,亲自送我去幼儿园。

(2)单独从认识、态度角度交代原因。例如:爷爷认为,送孙子去上学,这是一件天大的事,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都马虎不得,他坚持亲自送我去上学。

(3)单独从目的、想法的角度交代原因。例如:为了保证孙子不受到一点儿伤害,爷爷决定亲自送我去幼儿园。

(4)从几个角度,交代主观原因。例如:爷爷非常喜欢我,他不希望自己的孙子受到一丁点伤害,坚持亲自送我去幼儿园。

2.单独写客观原因

(1)单独写外来人的影响。例如:爸爸迟迟地不起床,爷爷决定亲自送我去幼儿园。

(2)单独写外来物的影响。例如:路上的车越来越多,交通事故频发,爷爷决定亲自送我去幼儿园上学。

(3)单独写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风,卷着雪粒子,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地上,滑得无法立足,气温突然降到了零下二十多度。爷爷决定亲自送我去幼儿园。

(4)单独写背景条件的影响。例如:爸爸妈妈长期在外打工,奶奶瘫痪在床,和其他同学相比,我就像一个被时光遗弃的孤儿。爷爷不得不拖着苍老的身躯,送我去上学。

3.主客观原因同时写

(1)先写客观原因,后写主观原因。例如:寒潮骤起,气温突然下降了十几度。铺满白雪的路面,光滑得像一面大镜子,无法立足。爷爷担心我路上受到伤害,拖着苍老的身躯,亲自送我去学校上学。

(2)先写主观原因,后写客观原因。例如:望着窗外,爷爷实在有些担心。寒潮骤起,气温突然下降了十几度。铺满白雪的路面,光滑得像一面大镜子,无法立足。他决定亲自送我去上学。

(三)交代原因的位置

1.最常见的位置——在时间之后,人物行为之前

例如:一天早晨,狂风呼啸,大雨倾盆,因为担心,爷爷决定亲自送我去上学。

2.特殊的位置——先写时间和人物行为,后交代原因

例如:早晨睁开眼睛,时间已是起点,我背起书包就向学校狂奔而去。我们的班主任非常严厉,我可不想因为迟到没完没了地捱他的责骂。

【五.关于经过】

(一)经过的内涵

事件的经过,指事件发生到结束,先后经历的几个发展阶段。事件阶段的划分,标准有时间划分法、地点划分法、性质划分法、对象转换划分法。

1.时间划分法。人物的行为,随着时间段的变化而变化。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呈现形式为:某人甲时做A——乙时做B——丙时做C——丁时做D......直到事件结束。

2.地点划分法。人物的行为,随着地点的变化而变化。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呈现形式为:某人甲地做A——乙地做B——丙地做C——丁地做D......直到事件结束。

3.性质划分法。人物的行为,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性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呈现形式为:某人甲时表现A性质——乙时表现B性质——丙时表现C性质——丁时表现D性质......直到整个事件结束。

4.对象转换划分法。事件按照不同人物先后出场而分为几个阶段。整个事件发展过程呈现形式为:开始甲出场做A事——接着乙出场做B事——然后丙出场做C事——进而丁出场做D 事,直到事件结束。

(二)概述事件经过的呈现形式

1.整体概括形式。例如:《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经过:历经九九八十一难。

2.分阶段概括形式。以“先.......,接着.......;然后......进而..........最后......”形式来表述。例如:概述妈妈做饭的过程:妈妈先到市场买菜,接着回家摘菜,然后洗菜,再切菜,最后炒菜。

(三)交代事件经过的位置

正常情况下,最后交代事件的结果。事件的经过,一般在交代事件结果之前。

【六.关于结果】

(一)结果的内涵

事件的结果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要人物的行为带来的直接结局;二是主要人物以及核心事件带来的间接影响。

(二)事件结果的呈现形式

1.主要人物的最终状态。写作时,一般先写这个结果出现的时间,再写主要人物在什么地方,呈现什么状态。例如:当冬日的太阳,再次升起来的时候。李斌蜷缩在市场的角落里,永远地离开了人世。他穿着一身单薄褴褛的衣服,一双眼睛瞪得大大的,望着这个阴冷的世界。

2.主要人物行为目的达成情况。写作时,一般先写结果出现的时间,在写结果出现的地点,最后写主要人物目的达成状况。例如:三个月后,一条高大的拦河坝在村口巍然屹立起来。如期而至的桃花汛,在大坝面前,一改往年的桀骜不驯与狰狞,像一条温顺的绵羊,在这里拐了一个弯,流向远方。

3.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最终的命运。写作时,一般要先交代结果出现的时间,再交代推动情节发展的人物的最终命运。例如:没过几分钟,镇关西就永远地闭上了罪恶的眼睛。后来,大家听说,被救的金老儿父女,在老家开了一家饭店,过着衣食无忧的小康生活。

4.主要人物及核心事件带来的间接影响。写作时,一般先写时间,再写间接影响。例如:从那以后,整个儿村子里再也没有发生偷盗事件。因为大家都怕这位娃娃村长,不敢做偷鸡摸狗之事,因为大家都钦佩这位娃娃村长,不好意思再做这些让人抬不起头的烂事儿!

5.以上面几种形式的组合形式出现。

(三)交代结果的位置

事件的结果,一般都在叙事的最后交代。详写事件,有时候作者为了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会采用倒叙的形式,在叙事的开头,先交代事件的结果。

第三步:学习概述事件

完全概述事件,就是运用六要素来叙述事件,任何情节都不做详细记叙的叙事方法。这些要素,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构成连贯流畅的句子,将一件事交代清楚。这是一种略写事件的方法。

六要素的排列顺序有以下五种形式:

(一)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例如:

(时间)很久很久以前,(地点)在中南山上,(主要人物)有一个老翁,终日以打柴烧炭为生。(起因,包括中心事件)天渐渐地冷了,家里的菜米油盐所剩无几,御寒的棉衣也没有着落,于是他决定到市场将所有的炭卖掉,解决这些生活难题。(经过),为了多卖几个钱,他赶着牛车一大早就来到集市。没过多久,遇到了几个宫廷太监来买炭。他们扔给老人半匹发霉的红绡一丈劣质的白绫,作为炭钱,拉起炭车就走。老人上前阻挡,被野蛮地推倒在地。(结果)满满的一车炭,全被抢走了。望着远去的炭车,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无奈地流泪。

【注意事项】事件的经过,每一步都涉及时间和地点,有的甚至还要交代起因,否则即便是概述事件,也无法将事件主要脉络讲清楚。比如开端——为了多卖几个钱,老人一大早就赶着牛车拉着炭来到集市,“为了多卖几个钱”是这个情节的原因;“一大早”是这个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来到集市”是这个故事情节发生的地点。

(二)地点——主要人物——时间——起因——经过——结果

例如:

(地点)在中南山上,(主要人物)住着一位老翁,终日以打柴烧炭为生。(时间)一天,(起因)气温陡降,家里的菜米油盐所剩无几,御寒的棉衣也没有着落,于是他决定到市场将所有的炭卖掉,解决这些生活难题。(经过),为了多卖几个钱,他赶着牛车一大早就来到集市。没过多久,遇到了几个宫廷太监来买炭。他们扔给老人半匹发霉的红绡一丈劣质的白绫,作为炭钱,拉起炭车就走。老人上前阻挡,被野蛮地推倒在地。(结果)满满的一车炭,全被抢走了。望着远去的炭车,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无奈地流泪。

(三)主要人物——地点——时间——起因——经过——结果

例如:

(主要人物)有一位老翁,无名无姓,整日以打柴烧炭为生,大家都叫他卖炭翁。(地点)他住在遥远的中南山上。(时间)一天,(起因)气温陡降,家里的菜米油盐所剩无几,御寒的棉衣也没有着落,于是他决定到市场将所有的炭卖掉,解决这些生活难题。(经过)为了多卖几个钱,他赶着牛车一大早就来到集市。没过多久,遇到了几个宫廷太监来买炭。他们扔给老人半匹发霉的红绡一丈劣质的白绫,作为炭钱,拉起炭车就走。老人上前阻挡,被野蛮地推倒在地。(结果)满满的一车炭,全被抢走了。望着远去的炭车,他唯一能做的,就是无奈地流泪。

(四)时间——起因(包含主要人物、地点和核心事件)——经过——结果

例如:

(时间)一天,(起因——包括主要人物、地点以及核心事件)家里的粮食吃完了,老马让小马到河对岸的磨坊去磨一袋麦子。(经过)小马驮着麦子来到河边,刚想过河,被松鼠拦住了,它说河水很深,前两天自己的伙伴被淹死了,小马不知所措时,来了一头老黄牛,告诉它,河水很浅,刚刚没过脚踝,面对着两个互相矛盾的答案,小马决定回家问妈妈。妈妈让他自己亲自去试试,就知道了。小马跑回河边,一试发现河水的确很浅。(结果)他驮着麦子,轻松到了河对岸,圆满地完成了妈妈交给他的任务。

【注意事项】六要素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都是独立存在的,有时交代一个要素,其中就会包含另外几个要素,否则有些内容就无法说清楚,并且读起来语感也非常别扭。在这一段记叙中,作者交代事件的起因,着眼的是客观原因,从两个方面来记述:一是背景条件影响——家里的粮食吃完了;二是外来人物影响——老马让小马到河对岸的磨坊去磨一袋麦子。第二方面就包括了事件中的主要人物——小马;地点——河对岸的磨坊。

(五)起因(包含时间、主要人物、地点和核心事件)——经过——结果

例如:

(起因——包含时间、主要人物、地点和核心事件)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寒号鸟带着三个孩子躲在牙缝里瑟瑟发抖,她发誓明天一定给家人;垒一个温暖的窝。(经过)第二天,太阳升起来了,天暖暖的,她想这么好的阳光,为什么不好好享受一番呢,于是就又放弃了原来的决定。到了晚上,屋子里再次变得像冰窖一样,她再次发誓第二天一定垒窝。(结果)然而,当太阳再次升起的时候,他们一家人,已经全部冻死了,时光老人再也没有给她懒惰拖延的机会!

第四步:学习详细记叙事件

一.如何开启事件的开端

这里所说的事件开端,是指,从落笔开始,到主要人物出场这个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有以下几种写法。

(一)事件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做某事

例如:一个冬日的早晨,天刚蒙蒙亮,妈妈便早早地起床了。

(二)事件发生的时间——主要人物——因为什么——去某地做某事

例如:一个斜阳如脂的周末,爷爷为了让家人吃一顿色香味俱全的团圆饭,四点刚过,就提着篮子急匆匆奔向菜市场。

(三)事件发生的环境(往往暗含事件和地点)——主要人物——在哪里(到哪里)做某事

例如:金灿灿的阳光穿过窗外的树荫,将斑驳的影子,平铺在书案上。书房里宁静而安详。爸爸坐在设计图纸前,凝神沉思,就像一尊静止的雕像。

再如:秋风骀荡,大雁掠过深秋的天空,整个世界弥漫着瓜果的馨香和丰收的喜悦。年迈的爷爷,一步步走向金色的原野,手中的银镰,折射着午后的阳光。

(四)事件起因——主要人物——在某地(去某地)做某事

例如:中考成绩出来了,名列孙山的命运再次降临。李军木然地坐在窗前,望着遥远而空洞的天空,他在寻找,是什么在冥冥之中左右着他的命运。

再如:心爱的书包丢了,这是一向做事严谨而又异常节俭的母亲决不可原谅的。李宁走到家门口,只停留了一分钟,又转身向远处的广场走去,他必须在妈妈回家之前,想好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事件发生的时间——线索人物在某地(去某地)做什么——主要人物出场

例如:一个周日午后,我正在家里看电视,突然,响起了窍门声。打开房门,一个四十几岁的中年汉子,出现在我的面前。

再如:一天放学后,我踏着松软的积雪向家走去。“你好,老同学!”,突然听见有人和我

打招呼,我愣了一下,没想到,三年多没见的老同学张鹏,就站在离我十几米的地方笑着看着我。

二.如何写好事件的发展过程

(一)首先,学会叙述故事情节——将事件分为不同的故事情节,依次叙述出来

一件事,无论怎样复杂,都可以划分为若干个阶段,其中的每一个阶段,就是一个故事情节。要学会复杂叙事,首先要学会情节划分,然后将这些情节依次写出来。

1.划分情节必须遵守的原则

(1)必须围绕主要人物来划分

主要人物之所以是主要人物,就是因为他(她)在事件处于核心地位,叙事的核心,就是一步步记录主要人物:先做了什么,接着做了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做了什么。这是事件发展的主线。偏离了这条主线,就无法将一件事叙述清楚。

例如:叙述爷爷栽花过程,必须着眼爷爷的行为,叙述爷爷先干了什么,接着干了什么,然后做了什么.....最后做了什么。

再如:叙述《难忘的一节课》,必须着眼上课的教师,叙述他先做了什么,接着做了什么,然后又做了什么.....最后做了什么。

(2)故事情节必须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呈现出来

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严格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展开的。就像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先婴儿,然后幼儿,继而是少年,接着是青年,再到中年,最后是老年,这是客观规律,违背了这一规律,就违背的生活的真实,人们就无法理解。

例如:记叙妈妈做菜的过程,按照时间先后分为以下五个阶段:到市场买菜——回家摘菜——洗菜——切菜——炒菜。如果将任何两个环节,颠倒了位置,我们就无法理解。比如将“炒菜”和“洗菜”二者颠倒,故事发展脉络就变成了:到市场买菜——回家摘菜——炒菜——切菜——洗菜。哪个妈妈会炒完了菜,再去切菜、洗菜呢?

2.划分情节的依据

(1)时间依据——有的事件,不同的故事情节,对应着不同的时间范围,同一时间范围发生的内容,应划分为一个情节。

例如:《记一次春游》,故事这样展开:早晨,我和同学们到达大黑山景区门口集合,听教导主任讲解春游的内容和安全注意事项;上午参加爬山寻宝活动;中午和同学们一起聚餐;下午参加钓鱼比赛。

(2)空间依据——有的事件,不同的故事情节,对应着不同空间范围,同一空间范围发生的内容,应划分为一个故事情节。

例如:《泰山一日游》,故事情节是这样展开的:到了山脚下,如何购票,到了十八盘,如何展开体力和毅力竞赛,到了日观峰,和大家一起看云海日出。故事情节随着地点的变化而变化。

(3)程序依据——有的事件,发展过程由多个程序构成,虽然没有具体的时间点,但程序性非常强,因此,一个程序划分为一个故事情节。

例如:《第一次做西红柿炒蛋》,故事情节是这样展开的:先将西红柿切好,把鸡蛋打入碗内搅匀,接着炒好鸡蛋,盛入盘内备用,再将西红柿炒熟,倒入事先炒好的鸡蛋,最后加入葱花盐等调料,搅拌均匀出锅装盘。每个故事情节对应的时间点非常细碎,无法一一交代,但事件的发展过程具有非常明显的程序性,则按程序划分情节,依次叙述故事情节。

(4)描绘对象变化依据——有的事件,每个人物出场自成独立单元,变换一个对象,就是一个故事情节。

例如:《记一场激烈的辩论赛》,故事情节是这样召开的:首先我与甲辩论,接着我与乙辩论,最后我与丙辩论。一个人物出场,便是一个故事情节。

(5)性质变化依据——有的事件,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或人物行为的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性质相同的内容,划分为同一故事情节。

例如:《转变》,故事情节是这样展开的:开始,王二参加伪军,欺男霸女无恶不作,是一个地道的汉奸,接着被八路军俘虏,接受教育,表面为关东军服务,暗地帮助八路军,成为一个地下工作者,最后,为了掩护群众和八路军撤退,用炸药包炸了敌人的碉堡壮烈牺牲,成为抗日英雄。随着故事的发展,人物和人物行为的性质不断发生变化,每一次变化,就是一个故事情节。

3.叙述故事情节需要适当添加的内容

任何一个故事情节的发生,都对应着具体的时间、地点、起因、环境、结果和先后程序。在叙述故事情节事,为了叙述得更清晰明了,语感更通顺流畅,主题更突出集中,我们要根据需要,适当添加以上六个方面的内容。

(二)接着,学会具体描述故事情节——将每个故事情节发展过程具体呈现出来

掌握了故事情节叙述方法,只能将故事情节的主脉络讲述出来,记述出来的事件只是一个提纲式的“骨架”,无血无肉,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必须学会描述故事情节,将每个情节的具体发展过程呈现出来。

1.掌握每个故事情节的发展推进规律

任何一个故事情节,又可以分为若干阶段。不同的阶段,情节发展形式是不同的,概括起来有两种:一种是单线推进式,一种是复线推进式。单线推进和复线推进不断变化,交叉推进,就形成了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

(1)单线推进式。指一个故事情节被划分成若干阶段后,其中某个阶段,只描绘一个对象,依次描述这个对象先做了什么,然后做了什么,接着做了什么,以单线的形式向前推进。

例如:小猫从草丛中窜出来,越过一条深沟,跃上一截矮墙,顺着树干,爬上树尖儿,一转眼,不见了踪影。

再如:陈娟披上大衣,戴上帽子,抓起办公桌上的提包,推开门,似乎担心遗漏了什么,又回头环视了一下房间,接着平静的锁好防盗门,沿着长长的走廊,向大门口走去。

(2)复线推进式。指一个故事情节被划分成若干阶段后,其中某个阶段并列描绘几个对象,叙述时,或者以二者交替形式出现——甲做什么,乙做什么,接着甲又如何做,乙又如何做......或者以几个对象交叉的形式出现——几个对象先后参与,互相作用,交替推进。

例如:

甲上前一步,抓住乙的衣领,大声质问:“你凭什么说钱是我偷的?”

乙毫不示弱,两眼怒视着甲:“刚才办公室里只有你一个人在,不是你偷的,难道是屋里的苍蝇偷的?”

甲一听,笑了:你要是这样说,我还说是你偷的,今天早晨大家都到公司的餐厅去吃饭,只有你留在办公室里,你就是那个时候下的手,反倒在这里倒打一耙!

“你....你...你纯粹是个混蛋!”乙气得嘴唇发紫,浑身颤抖,几乎说不出话来。

这一个阶段的描述,就是二者交替出现复线推进式叙事方式。

再如:风在吼,他顶着风走,雨在下,他冒着雨前行,泥泞的路一次次将他摔倒,他一次次从地上爬起来,继续前进......

这一个阶段的描述,就是几个对象先后参与,互相作用,交替推进的复线推进式叙事方式。

(3)整个故事情节内部发展的实际情形

任何件事都是复杂的,最简单的事件,也能分成几个故事情节。同样,任何情节也是复杂的,每个故事情节都可以进一步分成几个阶段。故事情节划分出来的各个阶段,推进形式相同的几乎没有。更多的是两种形式交替推进。

故事情节内部推进形式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单线推进(开始)——复线推进——单线推进——复线推进........直到结束。

例如:

陈娟披上大衣,戴上帽子,抓起办公桌上的提包,推开门,似乎担心遗漏了什么,又回头环视了一下房间,接着平静的锁好防盗门,沿着长长的走廊,向大门口走去。

(单线开始)

“等等,您的信!”离大门还有十几米,传达室的老大爷便冲着她大喊。

“真的,我的信,你没弄错吧?”陈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大学毕业,她就离开南方,独自到这座东北边陲小城工作,几乎和所有的亲戚朋友断了联系,“从哪里来的?”

“我看信封是人民文学编辑部的,该不会是你的大作发表了吧!”老大爷慈祥地望着她,脸上的笑夕阳般地温暖和慈祥,“这里还有一张汇款单,也是人民文学社的,肯定是!”

“啊,真的吗?”她快步上前,一把抓起老人递过来的邮件,眼睛瞬间被兴奋和喜悦点燃了。

(复线承接)

什么时候走出单位大门的,她忘记了,怎样和门卫表示感谢的,她忘记了。突然从天而降的成功,牵着她的脚步,走了一站又一站......她唱起了歌儿,她开始欣赏路边那一棵棵喜气洋洋的树,甚至是脏兮兮的垃圾箱。

(再次转为单线)

......

第二种:复线推进(开始)——单线推进——复线推进——.......直到结束

例如:

“都七点了,你怎么还不起床,小懒虫?”星期天早晨,妈妈突然闯进我的酣梦。

“好不容易盼来个周末,你就让我多睡一会儿不行吗?”我不满地翻了个身,再次闭上眼睛。

“周末怎么了?我刚才出去买早点,邻居家的王静就背着书包去上补习班了!”她使劲拍了一下我的屁股,“快起来,别忘了现在是初三,一刻也放松不得!”

看来懒觉是睡不成了,我一咕噜爬起来:“好好好,我马上起来,你别再絮叨了好吗?”

妈妈见我已经坐了起来,终于如愿以偿,便转身走了出去,卧室又恢复了宁静。

(复线推进开始)

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子,暖洋洋的照在墙上,时间的确已经很晚了。我三下五除二穿好衣服,刷牙、吃饭,随即冲入书房,开始了新的征程。

(单线推进承接)

十点半,妈妈悄无声息地走了进来,手里端着一盘樱桃,一杯咖啡。

“别打扰我,我正在解一道数学题!”我的思路被打断,心理极不耐烦。

“学习,要张弛有致,休息一会儿,吃点东西,大脑也许就会产生灵感!”

面对着“总是有理”的妈妈,闻着飘香的咖啡,看着那一个个挂着水珠既鲜艳又饱满的水果,我心底的焦躁瞬间被一种无形的牵挂和真爱融化了.......

(再次转化为复线推进)

2.掌握故事情节分成的每个阶段,起始与结束需要适当添加的内容

任何一个小阶段,都对应着自己发生的时间、发生的环境以及起因、背景,发生过后,都会产生后果或影响。写作时,在这些起止点,应该根据叙事清晰的需要、语感流畅的需要、主题突出的需要,进行适当添加。例如,上面两个例子,每一次转换的开始和结束,作者都根据需要进行了合理的添加。

(三)其次,学会细节描写——细腻而生动的呈现每个故事情节

1.细节描写的内涵

细节描写,可分为狭义上的细节描写和广义上的细节描写。

(1)狭义的细节描写狭义上的细节描写是个相对的概念。它是相对于整体描写的局部描写,是在整体描写过后,针对其中某个部分进行细致刻画的部分。就像我们用镜头进行整个画面拍摄过后,再对准某个局部,拉近镜头,进行聚焦。聚焦这部分,就是细节描写。

例如:午后的沃尔玛广场笼罩在灿烂的阳光中,平静而安详,平坦而开阔,就像一幅巨大的油画,在大都市的滚滚红尘中悄然睡去。(刻画整个广场)广场东南角,一条久经风雨的长椅,木漆早已脱落,斑斑驳驳的椅面和靠背,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宛若一个空巢老人,倚着门框,翘首期待游子的归来。(相对于整个广场,这里刻画的是广场的一部分,就是细节描写。)再如:沃尔玛广场的东南角,静卧着一把木质长椅。岁月的流逝,时光的磨蚀,斑驳了它曾经年轻靓丽的容颜。没有人光顾这里,连鸟也嫌弃这里过于寂寞,不肯在这儿停留一分钟。它似乎在期待着什么,又似乎在追忆着什么,凄凉的神情仿佛是一个被遗弃的老人。(整体描绘长椅)靠背的第二根木楞上,深深地刻着一行歪歪斜斜的文字:王小军到此一游。稚嫩的笔划,依旧折射着少年的无知和顽皮,然而,此时孩子早已不见了踪影。(相对于整个长椅,这里刻画的是第二根木楞上的文字,就是细节描写。)

狭义上的细节描写是相对的,在第一个范例中,整体刻画的是广场,刻画局部——长椅部分就是细节描写;而在第二个范例中,整体刻画的是长椅,刻画局部——靠背上第二条木楞上的文字,就是细节描写。

(2)广义上的细节描写广义上的细节描写是针对整个事件中的某个细小的情节(核心是某一瞬间的动作或行为),从正面和侧面进行全面、生动而细腻的刻画,用局部详写来集中表现和突出主题的一种常用写法。

叙事中提及的细节描写,既有狭义上的细节描写,又有广义上的细节描写,但绝大多数指广义上的细节描写。

2.广义上的细节描写如何展开

(1)将某个动作分成若干个小动作,依次进行描述

例如:他抓住李军的衣领,质问道:你我往日无怨,近日无仇,为何要这样陷害我?

这句话中的“抓住”的过程,可以分解为以下小动作:上前一步、抬起右手、叉开五指、揪住衣领四个小动作。这样,抓住对方这个情节就变得更加细腻了:

他上前一步,抬起右手,叉开五指,一把揪住李军的衣领,质问道:你我往日无怨,近日无仇,为何要这样陷害我?

(2)围绕某个动作展开,突出动作的多个特点

动作的自身特点包括:速度、力度、方向、声音、效果、气势、状态等。有时候细节描写就是抓住某个动作,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刻画这个动作的特点。

例如:班长拍了一下桌子,出去了。

着眼“拍”这个动作,抓住不同特点进行细节描写,这个情节就变成了细节描写。

班长气势汹汹地冲到她的面前,像一只被激怒的雄狮,抡起拳头,照着她面前的桌子,一掌拍了下去,这一掌,使足了力道,疾似流星,快如闪电,仿佛要把桌子砸出个大窟窿。耳畔间只听“咚”的一声闷响,桌子上的茶杯随即弹了起来,翻到在地。他随即一溜烟的冲出了屋子。

(3)围绕某个动作展开,描绘与动作相伴随的外貌、小动作、语言、神态、心理

例如:班长拍了一下桌子,出去了。

自问:班长在拍桌子时,外貌什么样,神态什么样,说了那些话,是怎样的心理,捎带着做了哪些小动作,将这些内容全部写出来,原来的情节描写,就变成了细节描写。

一股无名的怒火瞬间涌上班长的心头,他挪动着矮小肥胖的身子,径直冲到牛莉的跟前,两只眼睛瞪得滚圆,眼神像刀子一样,直逼牛莉胆怯的眼睛,嘴唇剧烈抖动着:你...你....你这个混蛋...你怎么能...能做出这么缺德的事?他抡圆了手臂,一掌拍在桌子上,恨不能将她撕碎、揉烂、绞成粉末。

(4)针对某个动作,加上侧面描写

所谓加上侧面描写,就是刻画动作以后,在后面描绘当时在现场的人的反应、物的反应、环境带给人的感受。

例如:班长拍了一下桌子,出去了。

加入侧面描写后,则变成了细节描写。

班长拍了一下桌子,出去了。同学们吃了一吓,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敲击桌子产生的回声,震得教室嗡嗡地响。教室里的空气仿佛突然凝固了,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静得让人心慌。

(5)以上四种方法任意组合运用

3.细节描写要注意的问题

(1)能集中表现主题的正面描写,需要运用细节描写。

(2)能突出主题的侧面描写,需要运用细节描写。

(3)细节描写应该选择多少个点,每个细节描写点细致到什么程度,取决篇幅的限制。

(4)不能表现主题的情节,要略写,绝不能使用细节描写。

(5)文章开篇之前,应先确定主题,写细节的时候,正面细节描写选取的内容,要集中表现主题,侧面细节描写部分选取的内容,要有力突出主题。

(6)细节描写的目的,不是为了把一个情节写得细腻生动,而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设计

写作《学会记事》 教学目标:1.学会围绕中心完整清楚地叙事,交代好事件的要素,处理好叙事的详略,安排好叙述的顺序。 2.培养写真情实感的写作作风,记真事,说真话,抒真情。 教学重点:学会围绕中心完整清楚地叙事,交代好事件的要素, 教学难点:处理好叙事的详略,安排好叙述的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总第18节) 导入:一、谈话导入: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事情,有些事情很有意义,值得赞扬;有的事情却给人留下深刻的教训。把这些事情的全过程或某一阶段、某一侧面如实地、有条理地记叙下来转告给更多的人,这样的文章就是叙事作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把一件事叙述得有声有色,条理清晰。 新授:二、请同学们阅读《学会记事》,并交流阅读心得。 讨论:1.交代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 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 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安排,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2.条理要清晰。每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记叙的顺序一般有以下几种: (1) 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 事情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情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情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记叙文“学会叙事”专项训练讲评资料(诱惑)

“诱惑”新材料作文讲评 记叙文学专训会叙事:“诱惑”作文讲评 训练点 学会叙事:生动有波澜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千世界五彩斑斓,现代生活丰富多彩,到处散发着诱惑的味道:功、名、利、禄,美景、美食、美声、美色,漂亮的服饰、心爱的手机、精彩的球赛、迷人的游戏、浪漫的韩剧……诱惑,就在我们身边,它已经成了现代人几乎无法隔绝的东西。 请你写一篇记叙文,与我们分享你生活中与“诱惑”有关的经历、见闻,也可以虚构一个关于“诱惑”的故事,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1 知识与能力达标评价 一、文体特征达标指数★★★★ 1.小标题式结构、段首关键句式结构,基本是散文写法。 2.文体特征不鲜明的一种常见表现: 记叙文在记叙完成后,可以借助议论抒情,对所记叙的内容给人的感受、认识、教育或启发等进行简要点拨,即所谓的点明或揭示中心。 但这里的议论抒情必须紧扣所叙述的内容而发,点到为止。但有些同学或因为字数不够,或因为意犹未尽等,在揭示完中心之后,情不自禁地继续往前“滑”,离开记叙部分所写的人与事,继续泛化引申,甚或再举其它例子来“深入论证”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就使的后半部分变成了“议论文”。 《因为诱惑》: 记叙部分:“我”被窗外几个小孩放风筝的情景吸引,想起了小时候受糖果诱惑的故事,然后用一大段文字写了一件自己因诱惑而在想象中抓“棉花糖”的趣事:“我”想象空中的云朵就是“棉花糖”,被风儿吹过来吹过去,于是“我”爬上椅子用又细又长的竹杆想打下棉花糖来,结果从椅子上摔了下来,屁股开了花。 记叙完成后,作者接着这样写(原文实录): 因为糖的诱惑,上天免费赐我一个包和一摔,这便是被诱惑的代价。 我回过神来,不禁感概(慨):一个孩子因为诱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只因抱一丝欲望;而一个成人就不会做如此愚蠢的事吗? 那些贪污的官员,谁不曾许下誓言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可因为诱惑,他们抱一丝欲望。 但是要记住,被诱惑了就要准备承受代价,就像风筝断了线后要迎接失落一样,贪污被揭露后要接受制裁,够不到糖而被砸后要忍受疼痛。 因为你接受了诱惑,也要接受代价。(马凯茵68) 二、叙事能力达标指数★★★ 1.没有明确“学会叙事”的训练目标。 文章所写内容缺乏故事性,或者说所写的不是以叙事为主的记叙文。如《自然之诱》。 2.没有充分借鉴印发的配套资料。 3.叙事能力有待提高 ⑴胡编乱造故事 ①瞎编离奇古怪的故事。 《一扇门》: 第 1 页共10 页

小学班主任教育叙事故事案例

小学班主任教育叙事故事案例 金塔小学曹宏 当了多年班主任的我,从内心真正体会到了班主任工作的琐碎与 复杂。班主任是沟通学校、家庭、社会的桥梁,是联系各科教师的纽带,是全班三十多人的精神领袖。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没有爱心、信心和耐心是绝对不行的。因此,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具备高尚的品德、很强的责任心、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班主任是学校管理中的一部分,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引导者,对全 班同学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和学习生活都起着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班主任工作烦琐复杂,要想做好班主任工作没有爱心、信心和耐心是绝对不行的。因此,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必须俱备高尚的品德、很强的责任心、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不断进取的精神。课铃响了,我夹着作业本,迈着轻快的步子走进了教室。 一天,教室里特别安静,我习惯地把教室扫视了一圈后,笑了笑,说:“同学们,这次作业许多同学都全对,我非常高兴。”边说着,我边举起了一叠作业本,稍作停顿,我接着说:“告诉同学们,今天老师还发现了一份最满意的作业,他是谁的呢?”不待我讲完,同学们就一下子把目光投到班长李振龙身上。我再一次停顿了一下,激动地大声宣布:“孙文韬!虽然这次作业中还有两个小失误,但老师相信这份作业是他最努力,也是他最优秀的。”从同学们的眼神和小声的嘀咕中,我看出了他们心中的疑惑。于是我翻开作业本,把上面的

“优”和三颗鲜红的“星”展示给大家。“请同学们用掌声向孙冉表示祝贺!”我带头鼓起了掌,随即,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 要知道,这个“优”对于孙文韬来说可是大事了。刚上学时,我就感到孙文韬是个“有嘴没手”的孩子,课堂上夸夸其谈,课后作业邋邋遢遢,在接下来的几周中,我也真正领教了他的作业铅钢笔描红笔画不到位,田字格写字歪歪斜斜,拼音格里的拼音更是“上天入地”,作业中错字连篇。我很快就熟悉了他的“孙氏字体”,不用看名字,就能一下认出。 此刻,我望了一眼孙文韬,平时很能说的他,这时就像旗杆似的,坐得笔直,脸上有些疑惑与不解,然而,我还是从他的眼神中捕捉到了兴奋与激越,这一切来得太快了,他还没有从课间的那一刹那中回来…… 又一次,上课铃响了。我又开始了例行的“监督”工作,同学们很快地跑回教室。过了一会儿,上课的老师也进了教室,第二遍铃响过后,我的目光刚要移开,突然看见我班颇为顽皮的男同学孙文韬跑进教室。我当时就想:“这小子肯定是课间跑操场上玩去了,才会上课迟到!这是我亲眼所见,准没错!”一下课,我就走进教室,把他叫到讲台前,严厉地批评他上课迟到。平日里大大咧咧的他这下可急了,我分明看见眼泪在他眼圈里转。“您冤枉人,我根本没玩,下课,同学们围着数学老师问问题,然后老师又叫我帮她把作业本抱办公室去,这才晚的!”我的脑中“轰”的一下,是呀,我怎么忘了,为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素材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素材新人教版 【写作文题】 1.以《那一次,我真____________》为题,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以记事为主的作文。不少于500字。 2.我们每个人都在家庭的怀抱中生活、成长。家人的关怀照顾、理解支持,都给我们无尽的勇气与力量。在你的生活中,曾有过什么事情,让你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自主立意,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写作导航】 1.写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才能够将事情的经过写得清楚、完整。在六个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重点,而写清楚“经过”是其中的关键。要想把“经过”写得清楚、完整、有意思,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是否有一条清晰的脉络,如时间先后,场景变化,情感发展等;(2)是否有一些前后连贯的情节;(3)对重要的情节是否做了较为详细的描写;(4)对涉及的人物是否做了一定程度的刻画。 2.完整叙述事情时,特别要注意条理清晰、巧用顺序。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十分清楚。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3.要做到叙事完整,还要注意过渡与照应。 所谓过渡,是指文章层次与层次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转换和衔接。它像沟通两岸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贯通全文的作用。 所谓“照应”,就是文章中某些内容的彼此照顾和呼应。即前边写的后面要有着落,后面写的前面要有交代。恰当地运用照应这种手法,能使文章贯通自然、脉络清楚、结构严谨。 【佳作欣赏】 那一次,我真冒失 转学的第一天,我就发现我的同桌和我一样,是一个性格很开朗的人,而且特别爱笑。她一笑,泪都流出来了,手绢就成了她的必备之物。 大概由于性格相似的缘故,不久我就和她交上了朋友。然而却听见许多同学背后议论,说什么淡绿色象征着自私。我很不高兴,因为我的这位新朋友就是喜欢淡绿色的。 我真希望那一次的事没有发生,真的,它不该发生。但又由于那一次的事,我又有幸体会到了另一番说不出的味道。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听说她拟定了一个《数学复习提纲》,就想用我的《语文复习提纲》与她交换。忽然,我脑海里冒出一个怪念头:何不试试她是否大方以证明那淡绿色…… 我把自己交换《提纲》的意思告诉她,她很爽快地答应了,我们一同骑自行车去她家。天很热,我们在路边的大树下坐着歇了一会儿,聊了一会儿。然后,她又从书包里拿出几本连环画,我们坐在一起翻阅了一会儿,便又骑车向她家驶去。我们在一排小楼房前停住了,

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写作 学会记事 教案

写作学会记事 1.学习将事件叙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把握写作练习、交流总结等方式,提升综合写作能力. 一、导入新课 入学以来,我们一直都在认真观察、体验初中生活,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我们在写作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同学们在记事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希望大家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能有所提高. 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一个任务,就是将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情节用文字呈现出来. 二、观看剧情,列情节思路 1.观看电视剧《西游记》第3集中孙悟空被派看守蟠桃园,偷吃仙桃的情节.之后请学生列出写作思路. 明确:学生观看的视频是截取的本集中一个较完整的情节:玉帝被告知孙悟空整日闲游,与众仙称兄道弟,怕他惹是生非,便派他去看守蟠桃园.入园后,土地神为孙悟空介绍仙桃的神奇功效,孙悟空忍不住偷吃仙桃.吃完后悟空变成一个仙桃睡去. 【设计意图】确定写作的情节思路,将事件讲完整,将经过讲清楚. 2.通过展示、交流,发现所呈现的问题. 三、探究方法,实现“具体、生动” 1.通过交流、展示,发现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叙事过于概括,难以吸引读者的问题. 2.探讨方法. 请同学们想想并相互交流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用文字把这些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引人入胜呢? 预设:为事件的主干“添枝加叶”:将桃的样子、悟空垂涎欲滴的样子、偷桃时的不安心理、吃桃时的贪婪模样等细节,做细致刻画.要多角度全方位关注所写对象的信息:颜色、姿态、质地、容貌、神情、服饰、地点、种类等,一定程度而言,我们传递的信息越丰富,表达就越具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寻找方法,初步做到具体生动. 3.修改作品. 请同学们再观看一遍视频,然后对所写作品加以修改,使之生动、具体.写完后请同学们互相交流探讨. 【设计意图】运用方法,加以实践. 4.总结方法. 教师巡视,查看同学们的写作情况,将精彩的地方记录下来,作为后面方法讲解的示例,并结合《西游记》原著中的精彩细节描写来总结方法. 预设:(1)恰当的修饰语(如:“熟透了的”大桃;大圣“一个翻身”跃上树.) (2)具体可感的词语(如:孙悟空“摘”下一个桃子,不如孙悟空“拽”下一个桃子具体可感.) (3)修辞手法(如:原著中作者写到:“果压枝头垂锦弹,花盈树上簇胭脂”,“先熟的酡颜醉脸,还生的带蒂青皮”,“左右楼台并馆舍,盈空常见罩云霓”,这就用生动的比喻、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小学语文教育叙事 ——师爱 摘要: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好人,爱别人不爱的孩子才是教师的崇高境界。”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缘和亲情关系,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在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爱;热情;快乐;成长 我是一名教学二十多年的教师,在这些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在思索: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不是简单的教学,也不是简单的育人,而是教学与育人的结合,是无私的爱的奉献! 俗话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好人,爱别人不爱的孩子才是教师的崇高境界。”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缘和亲情关系,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在教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我们教师,在学生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赞扬声中,我们该怎样真正地去回报我们学生给予我们的爱呢?如果爱可以用简单的几句嘘寒问暖代替的话,那么爱的分量就太轻了,她承受不了社会以及历史的磨练!爱,要落实在热情、思索与点滴中!对于教育事业,你只有拥有了饱满的热情,你才会将你的爱释放给你的学生,而且那是情不自禁的释放! 帮学生解决最棘手的问题,排解他们的烦恼,就是爱的最大展现!我们可以做很多,多思考一下教学过程,怎样使每一个环节都是快乐的,有效的!学生不喜欢背书,让他们在课堂上进行背诵接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学生不喜欢做枯燥的练习,改变一下布置家庭作业的方式,让他们回家看场球赛,写个现场报道,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又不至于太没有乐趣!上课的时候,不一定要追寻正确答案,和学生一起研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

写人叙事散文阅读答题要点

写人叙述散文答题要点 (2) 说明运用该词的好处、作用、效果,突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2、理解句子型《哭小弟》第16题(p61) ①解释句子所蕴涵的意思 ②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段落或文章开头:引起下文,为后文铺垫(打伏笔),设置悬念;揭示文章中心,突出强调,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等 ?段落或文章中间:自然过渡,承上启下,转换话题,线索连接,推动情感或情节的发展。 ?段落或文章结尾:总结上文,揭示文章中心,照应文章开头,升华主旨等(三)技巧类《哭小弟》第12题(p62) 首先要明确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其次要回答这种表现手法在文句中表现了什么内容, 1 (1)记叙: 顺叙:交代清楚明白。 倒叙:引起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插叙:使叙述完整。 补叙:对前面的叙述加以补充解释。 (2)抒情(直接抒情) ①往往抒发作者的主要情感,是文章的主旨。 ②开头奠定基调。 ③结尾升华主题。 (3)描写(细描、白描): ①细描:精雕细琢,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具体形象,更好地表达主题; ②白描:抓住特点,简洁传神,表现主题。 ③正(侧)面描写人物描写(肖像、心理等):多角度表现人物或心理。(4)议论: ①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揭示主题,点明中心。 ②中间常常是过渡,引出对主旨的作用说明解释,有利于展示人、事、物的表现。 2、常见修辞的作用概述 拟人:使形象更加生动,表意更加丰富,感情更加充沛,爱憎更加鲜明。 比喻: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生动性、趣味性。

双关:使语言幽默,表达含蓄曲折,生动活泼,增强文章表现力。 反复:突出思想,强调感情,突出重点,深化主题。 夸张:突出特征,生动形象,给读者冲击强烈。 对偶:语言整齐,有节奏感,形成对称美。 排比:语言整齐,有气势,突出意思的重心;说理可以把道理阐明得严密、透彻; 抒情能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反问:意思更鲜明,感情更强烈,紧凑有气势,表达效果更强烈。 对比:本写A但又写B,目的使二者形成对比(反衬),使要表现的内容、情感更突出。 3、、常见表现手法作用概述: □铺垫:引出后文,意思表现更突出、增加吸引力。 □呼应:使结构完整、严谨、紧凑,升华主题。 □衬托(烘托):突现正面(反面),增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思想感情,深化中心。□抑扬:突出强调作者肯定(先抑后扬)或否定(先扬后抑)的观点,在变化的反差中,使意思表达得更突出。 ?夹叙夹议: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升华,是文章的点睛之笔。?托物言志:简单生动的形象,传达深刻抽象的思想。 ?景物描写: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寄托感情。 ?白描:简洁勾勒,准确、传神,表现特点;渲染萧索气氛。 ?细节描写: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展示人物心理,突出人(事)特征,揭示文章主题,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情趣和趣味性。 (四)筛选整合型:梁实秋《鸟》第9题(P69) (2)答题方略 筛选整合是一个化繁为简的过程。 回答此类问题, ①要关注重要句子,如:主旨句、中心句、关键句、过渡句、感叹句、议论句等,尤其要关注文中段首的总起句、段末的总结句和段中的过渡句,这些句子往往是文章的关键所在。 ②整合的题型一般不宜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而应该紧扣题干要求,将提取的关键语句、中心词进行改造、组合、变换,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符合要求的答案。 首先,可以从作者对人物的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方面入手,了解人物的语言、外貌、行动、心理等。 其次,揣摩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描写中揭示的内涵,即个性特征及形象的意义。再次,体悟作者的创作意图,从作者所揭示的作品主题和情感倾向中去分析人物。

人教版2020年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写作学会记事(第1课时)教学详案

《写作学会记事》教学详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学会从平常小事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 2.掌握记事的六个要素,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条理,懂得写事情要抓住重点。 3.记事要写自己经历的事,要有真情实感。 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掌握记事的六个要素;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教会学生从平常小事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哲理,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课前准备 1.重温《散步》一文,理清写作脉络。 2.复习《秋天的怀念》“思考探究”的第二题,体会细节中蕴藏着的作者的情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事情,有些事情很有意义,值得赞扬;有些事情却给人以深刻的教训。把这些事情的全过程或某一阶段、某一侧面如实地、有条理地记叙下来转告给更多的人,这样的文章就是叙事作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怎样把一件事叙述得有声有色,条理清晰。 二、写法指导 记事就是叙述事情,叙事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事情有条理地写出来。事情的来龙去脉包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其中,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记叙文的“六要素”。 那么,如何记事呢?这里介绍三种方法: 方法一写清楚(写明记叙要素,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在叙事过程中,要尽量写清楚相关的人、事要素。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详略得当。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例如:(引导学生填写教材中的表格) 点评:莫怀戚的《散步》写一家四口在初春田野中散步的事情,其中重点写了选择路线

写作学会记事

写作学会记事 教学目标 1.写一件生活小事,清楚地交代记叙文的六要素。 2.进行适当的描写,还原生活情景,抒发真情实感。 3.培养学生留心生活的写作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难点 1.抒发真情实感,生动具体叙事。 2.使学生学会叙事记叙文的六要素,掌握叙事记叙文的写作方法。 3.使学生能够从身边的小事中发现素材,并能思路清晰、中心明确地叙述一件事。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设计(设计者: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写一件小事,其实要求很简单:我们写作中的人物、时间、地点这些记叙要素,就在我们的身边,应该是我们很熟悉的。以“我”为人物圆心,以“今天”这个时间为半径,围绕“家庭、学校、社会”中的某一个具体的地点为范围画圆。请同学们一定要深入细致地去搜寻,不放过自己的生活经历中的点点滴滴,进行选择与组合,写好一件小事,要注意安排好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当然要写好也不简单:请同学们用第一人称的手法写作,回归自我,明确自己写作的目的;还要捕捉身边小事的细节进行细致的描写,回归生活,才能更真实地表达亲情、友情、师生情,以及其他人带给你的真情。 二、课文引路 记叙文应该是以记叙和描写为主的文章,首先让我们回顾学过的课文,是怎样将这两种表达方式巧妙地结合的呢? 1.请同学们回顾在第一、二单元的课文中,哪些课文只记叙了一件事?用一句话说出文章的主要事件,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重点引导: 《散步》写“我”一家四人在春天去田野散步的起因、经过、结果,表现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尊老爱幼,中年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等。 …… 2.教师小结:这三篇课文都是用一件小事来表现生活,抒发了作者丰富的感情,呈现多元化的主题,耐人寻味,具有以小见大的效果,值得我们细读深思,看来真的是小事不小啊。3.这三篇文章还有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用细致入微的描写在小事上做透了文章。请找出并分析《散步》《秋天的怀念》中最值得你学习的描写方法。 学生各抒已见,教师适时引导: 《散步》中第四段和第七段的景物描写,能够很好地表现春天的美好环境,烘托一家人散步的愉悦心情,映衬家人之间的和谐温馨,表达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对生活的热爱。 《散步》多处运用对称句描写人物的语言和“我”的心理,更加真实可感。 《秋天的怀念》,回忆了几件与母亲有关的事,都是“我”的亲身经历,字里行间渗透着对母亲的挚爱和怀念,以及对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读后令人感伤不已。 …… 4.教师小结:一件平平淡淡的小事,能够表现意味深长的主题,主要得益于描写。虽然事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叙事6篇(完整版)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叙事6篇 小学语文教师教育叙事6篇 说实在的,孩子的哭喊声打动了我,作为班主任,我也不愿我班的孩子以这种状态开启这段全新的学习旅程。所以,我打断了他奶奶安慰孩子的话,说: 大妈,要不这样吧,您先把孩子领回家,和他好好说一说,然后看看哪位同学离你近,我再让那孩子去家里找他玩,让他紧张的心放松下来,让他知道这是一个愉快、温暖的班集体。不要着急,度与陌生的环境,孩子需要接受的时间,您也别责怪他,行不行? 他奶奶一听我这么说,就冲我点点头,说: 雷老师,这孩子啊,以前挺好的,他爸妈非要接他去北京上什么幼儿园,去了北京孩子父母没时间照看他,把他送去全托幼儿园待了两年,然后这孩子就特别害怕老师,害怕学校,也不愿意和别人说话,唉,我这老太太也不懂怎么教育孩子,您多费点心吧! 我点点头,然后笑了笑,大妈像是受到鼓励一样,用她的手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然后连声说麻烦你了。看着老人和孩子离去的背影,我的内心怎么也平静不下来,我暗自保证,我一定要把这孩子留在班里,让他消除对老师的恐惧,让他开心的上学。 又过了一天,也就是开学的第四天,他奶奶又送他来上学了,看着孩子不安的表情,我就知道了接下来的情况不会乐观。果然,这次他奶奶和他的反应都更加强烈。他奶奶劝说不成,打算把书包硬放在了班里的空座位上,然后离去,而他好像知道奶奶的做法一样,在我们不注意时就哭着跑出了教室,然后在操场上一直绕着跑道边哭边

跑。记得那天特别热,我和他奶奶站在跑道上怎么呼喊也没用,越是追他,他越是跑得紧,就这样,我们看着他一圈一圈的跑,只当这是他自己的一种内心的发泄。过了一会,孙宇豪可能是哭累了,也跑累了,渐渐地平静了下来,但是还是不说话,用一种无辜的眼神望着他奶奶,有用一直难过复杂的眼神打量着我,这眼神里有恐惧,有怀疑,有相信,有恳求。 总之,这眼神一瞬间感染了我。我顺势蹲在孩子的面前,不说话,只是看着孩子微笑,就这样,慢慢的过了几分钟后,我看孩子的表情平缓了些许,就关切地说: 刚才跑的累不累啊,以后跑步可别跑这么久啦,要是累坏了,奶奶和老师都会心疼的。孩子一听我这么说,原本迷茫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他盯着我,还是不说话。我慢慢地牵起孩子的手,邀请他一起去班里休息一下,他没有反抗,也没有不情愿,反而像是对我多了一些期待。到班里,我安排他坐在他认识的那个小女孩旁边,那个小女孩叫任俸慧,很懂事,帮他整理好书包坐下,又牵着孙宇豪的手,告诉他不要害怕。孙宇豪这时已经体会到了这个班集体并不是让他恐惧的地方,面前的老师也不是让他害怕的人,所以露出了对新班级、新同学、新老师、新学期的期待。 每天回来都进错教室,带回来的饭盒、书包也全不见了,都要去找他回教室,他的东西也是别人发现了再交回来。这孩子上课不停地动,还不时地自言自语,下课尖叫大哭,说要找妈妈、找奶奶!午饭要帮他拿饭盒,吃早餐、午饭时都倒洒或掉得满地都是。餐后要手把手教他收拾饭盒,午休前后要教他拿、收被子,放学要教他收拾文具和书包,还要教会他认准教室的大花标志,早上回校不要走错教室,这是我从教这么多年没见过做过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赶紧打电话与家

人教版高中语文每日一题写人记事散文阅读一含解析

写人记事散文阅读(一) 一、写人记事散文的特点 散文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必修1第三单元主要学习现代写人记事散文,这类散文有如下特点: 1.写真实片断。就是说所写内容为真人真事,不是虚构或夸饰的;叙事可完整,也可零散,而零散的更多见,不像小说那样有完整的虚构的故事情节、鲜明的人物形象和具体的环境背景等。 2.抒真情实感。写人记事散文固然重在记叙,但抒情必不可少,作者在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的同时,还表达出自己对人物、对社会的情感判断。作者的个性气质、情感襟怀都在文章中充分显现出来。 如《记念刘和珍君》记述刘和珍的生平事迹及其遇害经过,抒发了作者沉痛的悲悼以及愤怒之情;《小狗包弟》描写了小狗包弟的悲惨命运,对人生及“文革”都进行了反思;《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描绘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表现了他学识渊博、自由洒脱的真性情。 3.章法自由。散文作品的章法起止自如,开合有度,一方面愈散愈精彩,愈散愈痛快淋漓;另一方面散而有法,散中见整,呈现出对立统一的奇妙景象。 4.语言个性化。散文语言因作者感情而生辉,因作者学识而生味,因作者才华而多姿多彩。反过来,读者可以从散文作品的语言中窥见作者的状况,可以通过知人论世发现作家散文语言生成的缘由。 二、知识要点梳理 学习本单元要注意以下语言知识:注意重点字词的正确读音和书写;注意重点词语的理解及运用;注意重要句子的句式特点与病句辨析。 1.《记念刘和珍君》 (1)积累常用字词: A.多音字注音 阿(1)ā 阿姨阿拉伯;(2)ē 阿谀刚直不阿 当(1)dāng 当务之急螳臂当车;(2)dàng 用词不当安步当车

创(1)chuāng 创伤重创敌军;(2)chuàng 创造勇于创新 攒(1)cuán 攒射万头攒动;(2)zǎn 积攒攒钱买书 同(1)tóng 相同同心协力;(2)tòng 胡同 薄(1)bó 单薄刻薄;(2)báo 薄板薄饼 B.形似字注音 编辑(jí)作揖(yī)通缉(jī)修葺(qì) 寥(liáo)落寥(liáo)廓辽(liáo)阔姓廖(L iào)未雨绸缪(móu) 暗(àn)淡黯(àn)淡熟谙(ān)万马齐喑(yīn) 喋(dié)血通牒(dié)碟(dié)片间谍(dié) 绯(fēi)红菲(fěi)薄匪(fěi)夷所思斐(fěi)然成章流言蜚(fēi)语诽(fěi)谤 不惮(dàn)殚(dān)精竭虑 殒(yǔn)身不恤陨(yǔn)落 踌躇(chóu chú)踯躅(zhí zhú) 桀骜(ào)不驯好高骛(wù)远六跪二螯(áo)敖(áo)包鳌(áo)拜 (2)形近字辨析 A.和蔼暮霭 蔼:是草字头,它的意思是“和气,态度好”。和蔼的意思是“态度温和,容易接近”,从结构上看它是个同义并列式的合成词。 霭:是雨字头,它的意思是“云气,云雾”,“暮霭”是“傍晚的云雾”,从结构上看它是个偏正式的合成词。 B.屠戮邮戳 “戮”与“戳”两个字的形体区别在每个字的左下方。“戮”有两个意思,一是“杀”,如“屠戮”;二是“并,合”,如“戮力同心”。“戳”一个意思是“用体的顶端向前触动或穿过另一物体”,如“戳破”;还有“(戳儿)图章”的意思,如“邮戳”。 C.星陨如雨殒身不恤 陨:左耳旁,指物体从高处落下来,如“陨落”“星陨如雨”等。 殒:歹字旁,跟“死亡”有关,如“殒命”“殒身不恤”等。

统编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写作 学会记事教案

统编七年级上册语文写作学会记事 1.学习将事件叙述完整、清楚的方法。 2.把握写作练习、交流总结等方式,提升综合写作能力。 一、导入新课 入学以来,我们一直都在认真观察、体验初中生活,用文字去记录生活的丰富多彩。这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我们在写作之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但是,同学们在记事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希望大家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能有所提高。 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首先要完成一个任务,就是将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情节用文字呈现出来。 二、观看剧情,列情节思路 1.观看电视剧《西游记》第3集中孙悟空被派看守蟠桃园,偷吃仙桃的情节。之后请学生列出写作思路。 明确:学生观看的视频是截取的本集中一个较完整的情节:玉帝被告知孙悟空整日闲游,与众仙称兄道弟,怕他惹是生非,便派他去看守蟠桃园。入园后,土地神为孙悟空介绍仙桃的神奇功效,孙悟空忍不住偷吃仙桃。吃完后悟空变成一个仙桃睡去。 【设计意图】确定写作的情节思路,将事件讲完整,将经过讲清楚。 2.通过展示、交流,发现所呈现的问题。 三、探究方法,实现“具体、生动” 1.通过交流、展示,发现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叙事过于概括,难以吸引读者的问题。 2.探讨方法。 请同学们想想并相互交流一下,用什么办法可以让我们用文字把这些情节生动地展现出来,引人入胜呢? 预设:为事件的主干“添枝加叶”:将桃的样子、悟空垂涎欲滴的样子、偷桃时的不安心理、吃桃时的贪婪模样等细节,做细致刻画。要多角度全方位关注所写对象的信息:颜色、姿态、质地、容貌、神情、服饰、地点、种类等,一定程度而言,我们传递的信息越丰富,表达就越具体。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寻找方法,初步做到具体生动。 3.修改作品。 请同学们再观看一遍视频,然后对所写作品加以修改,使之生动、具体。写完后请同学们互相交流探讨。 【设计意图】运用方法,加以实践。 4.总结方法。 教师巡视,查看同学们的写作情况,将精彩的地方记录下来,作为后面方法讲解的示例,并结合《西游记》原著中的精彩细节描写来总结方法。 预设:(1)恰当的修饰语(如:“熟透了的”大桃;大圣“一个翻身”跃上树。) (2)具体可感的词语(如:孙悟空“摘”下一个桃子,不如孙悟空“拽”下一个桃子具体可感。) (3)修辞手法(如:原著中作者写到:“果压枝头垂锦弹,花盈树上簇胭脂”,“先熟的酡颜醉脸,还生的带蒂青皮”,“左右楼台并馆舍,盈空常见罩云霓”,这就用生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桃林之美、仙桃的诱人刻画得如在眼前。)

小学教育叙事故事

小学教育叙事故事 小学教育叙事>故事(一) 我们班有一个同学叫赵忠义特别地好动,一次能够坚持坐一分钟就很不错了,不仅他自己没学什么东西还影响了别人,有时候真让人头痛。有一次我进教室上课,刚巧碰到音乐老师也在,她有些生气地说:“赵忠义,你真的是经不起表扬!”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也没多问就开始上课了。上课没多久,赵忠义“老毛病”又犯了,我也气愤地说:“赵忠义,难怪刚才音乐老师也说你经不起表扬!”谁知,他却大声地说:“你又没有表扬我!”我一震,这一句突如其来的无忌童言让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 课后,赵忠义的话一直在我耳边萦绕。想起来,平时我总觉得他调皮,的确很少表扬他。从今天这件小事看来他还是挺在乎老师的表扬和肯定的。是啊,调皮的学生也是学生,和大家一样都希望得到赏识,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他比其他小朋友更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吧――因为调皮,平时挨的批评肯定不少。我以前忽视了这一点,于是我决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调整方式。 从那以后,在课堂上,只要看到他认真听讲或回答了一个问题我就马上进行表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点小小的进步。但毕竟小孩子的自控能力比较差,要想在很短时间内把坏习惯全部改掉是不现实的。所以遇到他上课又很不认真,小动作不断,对要掌握的知识模模糊糊的情况,我并不灰心,因为我知道这种学生是需要时间磨的,也需要很大的耐心。我坚信,只要坚持把赏识教育的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一定能取得成功。哲人曾经说过,“人的精神生命中最本质的要求就是渴望得到赏识。”训斥只会压抑心灵,只有欣赏,激励才能开发人的潜能。希望通过我的不断努力,以及与家长,其他老师的配合,来慢慢地改造这个孩子,让他得到很好的发展。虽然这个过程是漫长的,但我会坚持。 小学教育叙事故事(二) 从一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后,我就发现我们班有几个学习成绩较差的孩子。对于这些孩子还真有些无可厚非,又非常无奈。怎么说呢?我发现这几个孩子平时还是很认真,上课不太会说小话开小差的,而且甚至也能积极举手发言。但他们在抄写生字词、听写生字词时却一定会在6—8个生字里面错2—5个;写练习册等作业时,他们有可能已经把学过的生字忘得差不多,即必须打开书来抄写,通过多次订正达到把作业完成。他们关键是很难把字写对,记住。 一年级期中考试是孩子们第一次正规考试,可这几个孩子的成绩的确让我们在家长会上很难面对、让家长难以面对。为此我想来想去,于是在家长会上我专门拿出学生的试卷进行分析,和家长一起分析了解孩子做题时的情况,知道自己的孩子的不足之处,从而知道孩子今后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趁机也便分析了这几个孩子的试卷,其中一个叫薛万鹏的孩子思维能力不错,上课也能举手发言,且能答对。他有些文字答题写不出来,他全部用图画来答题,而且图画表达得全正确,可我们这毕竟是语文,那是需要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因此扣分,却也能证明他就是要加强语言文字的学习,加强字词的积累……这位家长听完我的分析后如释重负,让家长看到孩子还是有希望的…… 另有一个孩子也是字词写不出来,他叫黄泽东,他也是字词记不住,半学期来,简单的字和拼音都较难识别,可他上课还是很安静的,会举手,可就是站起来说不上话。面对这个孩子,我们老师也为他着急,他需要多读多记多认,先要想办法让他自己学会记住一些东西,他需要大人把他引进门……他想学,要学,这是很可贵的,我们老师和家长要鼓励他、帮助他、理解他、宽容他,我们要相信他说不定哪一天他会开窍的,家

(完整版)小学教师教育叙事

小学教师教育叙事 小学教师教育叙事(一) **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人民教师这一职业是非常辛苦的,尤其是>班主任,不仅担负着教学工作,更担负着管理全班同学的重担。班主任是学生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也是学校教育工作、尤其是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可以说,班主任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发展。而我认为班主任工作的秘诀就是'爱'。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师爱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师爱是'超凡脱俗'的爱,这种爱没有血缘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然而这种爱却有一股巨大的力量。 爱就是了解 爱学生就要了解学生,包括对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知识基础、学习成绩、兴趣爱好、性格气质、交友情况、喜怒哀乐的深刻了解。这是做好班级管工作、避免教育盲点、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而了解学生从了解学生家庭开始。父母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生活状况,做到了如指掌。接着就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点,他们有什么毛病,需不需要照顾;了解孩子的学前教育情况,以便因材施教。 为了了解学生我经常和他们在一起,课间和他们一起做游戏,放学后和他们说说话,在闲谈过程中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了解了学生的这一切,我就能有的放矢地去关心教育他们。教给孩子们知识固然重要,可关注孩子们的性格成长也很重要,性格决定命运。试想一下:一个性格胆小怯懦的人,纵然有满腹经纶,不敢表现与人,又能有什么成绩呢!一个孩子在学校里,最希望得到的就是一声来自老师的鼓励,表扬,安慰,而这些,我们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啊!对学生的教育工作,不能够钻批评的牛角尖,而要在需要的时候不吝鼓励。当一个学生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时候,我们的训斥或许会让他有所改变,但是真正能从心底里改变他们的,恰是来自我们教师的那一句不起眼的鼓励,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动作。正式这一句不起眼的鼓励,点燃了孩子心中的明灯,让他们有信心继续下去。 爱就是关怀。 师爱是教育的“润滑剂”,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当教师全身心地爱护、关心、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贴心人时,师爱就成了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正因为有了师爱,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乐于接受教育,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师爱要全面、公平。全面公平的爱是指教师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学习好的要爱,学习一般的要爱,学习差的也要爱;活泼的要爱,文静踏实的要爱,内向拘谨的更要爱;“金凤凰”要爱,“丑小鸭”同样也要爱。 入夏以后,孩子感冒的比较多,有时一天有好几个呕吐的。一个周一早上我就收拾了两次呕吐的污物。天热了,我总是提醒孩子们多喝水,生病了就及时治疗,按时吃药。晚上,还要给生病的孩子家长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天凉了叮嘱孩子们穿戴好了再出教室,变天了告诉孩子们明天要添衣服…… “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而表扬、鼓励、赏识,正是对人成绩的肯定。每一个人对身边人评价都是十分敏感的,作为孩子更会在意老师的评价。老师的一句温馨的话,一句中肯的表扬就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甚至包含着肯定意味的体态语,如微微一笑或点点头也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即所谓“深情尽在不言中”。老师的赞许和表扬正是调动孩子学习积极性的催化剂,它将会促进他们学习干劲的提高,

小学教育叙事案例

“爱”让迟开的花儿绽放 【案例背景】 我的母亲曾是个有着三十多年教龄的优秀退休教师,我的父亲也曾是个初中教师,先天的耳濡目染和后天对教育事业的那份热爱,使我毅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记得96年在缙云水南小学实习起至今,我对教育工作兢兢业业,看着讲台下那一双双求知的目光,我就下定决心要对得起人民教师这一神圣的职业。从教二十多年,我始终宽容善待每位孩子。业余时间自己不断充电,不断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案列,也不断研究英语学科外的知识,让各学科知识有效的整合,也可以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融合一起,以达到课堂上的精准教学。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启发。我总是在每堂课前花几分钟进行思想教育,让孩子们充满爱心,内心充满阳光的学习成长,思想教育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呀! 然,去年九月份我接了三个班的孩子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主要就是靠我课堂上教学目标有效落实,回家靠孩子自己巩固,家长本身英语一窍不通。于是我每堂课前和孩子就行思想教育,引导孩子爱父母,爱学校,爱同学,爱班级,爱班级中的任课老师。当堂课的思想教育内容作为家庭作业,回家分享给父母,这项作业得到家长们的大力支持与赞赏,家校沟通就顺利开展了。 疫情下,三个班级的孩子都如火如荼地开展网络教学,孩子们的学习热情甚是高涨。就在我为班级教学喘口气时,开学调研考试结束后回办公室,同办公室监考我班的同事回来说:“你班里有个小个子坐在教室最后面,写着钟某某几个字,那个字实在辨不出来。”“我们班没有姓钟的孩子,那肯定是刚转来的。”我忐忑地回答。 学情调研分数出来了,那个小男孩考了26分。原本接班时就是整个班基础相对弱点的,再来一朵迟放的花儿,我该怎么办?那就用爱心浇灌,用耐心和恒心静待花开吧! 【案例描述】 1、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记得那是疫情后的第一堂课,我刚走进室,有孩子马上叽叽喳喳地和我谈起

高中语文 写人记事散文阅读(三)1

写人记事类散文阅读(三) 三、常见题型梳理 题型一语言修辞类 (1)描绘类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这句话中XX词换成XX词行吗?为什么? ②文章的XX句子说成XX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答题模板: ①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之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 ②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2)结构类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某两个词或三个词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板: ①不能。因为XX词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XX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②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具体效果)。 (3)修辞类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XX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②XX句子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板: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即:这里使用了……的修辞手法,起到了……作用(结合句子的语境分析)。 常见修辞手法答题技巧归纳: ①比喻、比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②排比:强调了+对象+特性。 ③反复:强调了+对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④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⑤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⑥反问:强调了+对象,加强了……语气等。 题型二布局谋篇型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XX句子(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板: XX句子(段)在文中起到了……作用。 ①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③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照应上文,前后呼应;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题型三表达技巧型 (1)艺术类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板: 使用……方法,……(具体分析),起到了……(作用、效果)。 (2)人称类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①文章使用这种人称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②文章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情感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题型四内容要点型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请概括全文(XX段)的内容要点。

小学教育叙事故事[1]

教育故事 卢丽红

我的教育故事 作为一名非班主任老师,在平时的上课中,课堂纪律的管理便成为了一件着实令我头疼的事情。面对课堂上几个调皮的学生,真的是有种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的感觉。以至于杂乱的课堂已经严重影响到教学计划的进行。于是我渐渐的开始思考如何想办法改变这样的现状。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不断的尝试不同的教育方法,运用不同的管理策略。经过一段时间的逐步摸索,我越来越发现表扬的作用要远远的大于批评的作用!面对课堂上调皮捣乱的学生,“河东狮吼”的方法无济于事,怎样才能让他们安静而且懂得学习,这成为我一段时间研究的主要问题。后来一件小小的事情令我彻底改变了以往的“河东狮吼”管理方法。 我所任教的一个班级中有几个特别不遵守纪律的小男孩,他们上课爱做小动作,成为了老师们整天抱怨的对象。我的课堂中,他们也是依旧我行我素,老师的批评教育已经对他们不起任何作用。一次上课时,我像往常一样让他们在课前集体背诵所学内容,而他们一如既往的在做小动作,为了不让他们影响到其他的同学们,我可以的站到了他们的身边,其中一个调皮的学生没有带课本,于是我便将我的课本放在了他的面前,同时用手指着教材跟他一起朗读,这个过程我发现他有试图跟读,但因为他之前落下的太多而无法跟上同学们的节奏,但我却知道此时的他已经尽力。于是在诵读结束后,我在班上点名表扬了他,也许是老师给他的表扬太少的缘故,当我表扬他时我从他的眼神中发现了他少有的害羞的表情,尽管如此,我看得出他是很高兴的。同时我让他选择了一部他喜欢的动画片答应播放作为了对他努力表现的奖励,而且我让全班同学更是给了他一个鼓励的掌声。这样之后,一整节课,他居然端端正正的坐在那认真听讲!这节课让我真的很感动!从这节课之后,我开始找机会表扬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