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动因中的内发论观点和外铄论观点的比较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动因中的内发论观点和外铄论观点的比较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动因中的内发论观点和外铄论观点的比较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动因中的内发论观点和外铄论观点的

比较

欢迎来到福建教育信息网,福建中公教育信息网是福建教师资格证考试门户网站,提供福建中小幼儿教师资格证考试信息、考试培训、笔面试辅导、资料下载、公益讲座等全方位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信息。

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素质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有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外铄论(环境决定论)、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在教师考试中,多数考生对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动因中的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理解不透侧,导致各代表人物混淆记不清楚。今天中公教师网小编从概念、主要观点、代表人物及观点等方面帮大家梳理一下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

一、内发论

1.又称生物遗传决定论、自然成熟论。

2.该观点论强调:内在因素,如“需要”“成熟”,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外部环境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奏,而不能改变节奏。内发论强调的是遗传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3.代表人物:包括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等。

4.代表人物的观点:

(1)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万物皆有备于我”,人的本性中就是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四端,这是仁、义、礼、智四种基本品性的根源,人只要善于修身养性,向内寻求,这些品性就能得到发展。

(2)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本能是最基本的自然本能。

(3)美国当代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4)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5)优生学的创始人高尔顿是遗传决定论的“鼻祖”,他认为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只起引发作用。

(6)霍尔认为“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他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复演说)。

5.该观点注重点:内发论注重点是人的“生长”,以及人的成长规律和成熟机制是怎样的。

二、外铄论

1.又称为环境决定论。

2.该观点论强调:外铄论强调外在力量,如“环境刺激”“他人影响”“学校教育”等。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3.代表人物:包括荀子、洛克、华生等。

4.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荀子认为,“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2)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白板说”,认为人的心灵犹如一块白板,它本身没有内容,可以任意涂抹。

(3)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也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他甚至说:“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5.该观点注重点:外铄论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对教育改造人的本性,形成社会所要求的知识、能力、态度等方面,都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学习什么和怎样有效学习。

【知识延伸】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第三个动因: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更多内容,狠戳福建教师招考信息网:(下载后按住ctrl点击查看)你来或者不来,

它就在那,孤芳自赏~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教育学复习人的身心发展及其规律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结构形态、生理机能)和心理的发展(认识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展和体制增强两个方面。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各个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制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制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联系。 教育学中所说的人的身心发展,主要指的是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青少年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的增强。机体的正常发育包括身体各个器官、系统的健康成长,它是个体体质增强的条件和主要内容,而体质的增强又有助于机体的正常发育。 青少年心理的发展是指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方面,是认识过程和个性心理统一的和谐发展。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理论 1.认知发展理论 其代表人物是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的发展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时期:感觉运动时期(婴儿期或从出生到2岁);前运算时期(2岁到7岁);具体运算时期(7岁到11岁);形式运算时期(11岁到成年期)。年龄的规定只是一个大体的平均数,因此,阶段的划分会随着某些因素如儿童的环境不同而变化。对于每一主要的时期,他都概括了标志着该阶段儿童特点的认知活动,构成这些认知活动的形式,以及这些认知活动形式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这一理论认为个人具有实现某种逻辑行为的潜能的,这种潜能起源于人最初的动作图式,思想是动作的内化。皮亚杰强调智力发展的生物成熟基础,并认为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是严格确定的。在他看来,外部刺激会引起个体的主动反应,或者同化,或者顺应。但是外部刺激本身和智力发展并无关系。 2.智力发展理论 (1)斯滕伯格(S.Sternberg)的三元智力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采用信息加工学说去解释与度量智力,提出三元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与人类处理日常生活事件的能力有密切的相关,因此把智力分成三个子理论,即成分子理论(组合智力,Componential Intelligence)、经验子理论(经验智力,Experimential Intelligence)、情境子理论(实用智力,Contextual Intelligence)。 第一,组合智力指个体在问题情境中,运用知识分析资料,经由思考、判断、推理以达

教育学理论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1、历史上曾经有过从非正式教育到正式而非正规教育再到正规教育的演变。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2、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 3、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免费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双轨制教育制度:即为升入高一级的学校做准备和为就业作准备的教育制度。 7、古代中国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 8、古代印度宗教的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婆罗门教和佛教手中。 9、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有:①阶级性②道统性③专制性④刻板性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10、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①教育的终身化②教育的全民化③教育的民主化④教育的多元化⑤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苏格拉底问答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第二步叫定义;第三步叫助产术。 3、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4、我国的第一步教育专著是《学记》,它是罕见的世界教育遗产。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严师然后道尊”的教师观,在教学方面它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5、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节制。 6、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7、亚里斯多德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他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著作《政治学》中。 8、瑞士教育家贝斯泰洛齐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使儿童自然发展,并把这种发展引向正确的道路。 9、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取消封建等级教育。 10、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著作是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11、美国的杜威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他主张教育即生活,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教师应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围绕学生的需要和活

谈谈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2

谈谈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 张春燕 教育从古到今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从春秋战国的孔子到近代的陶行知,他与人就象一个整体,从来就没有分开过,那他们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了? 首先,教育必须要用人来做载体,如果没有了人来,教育就无法施展,跟谈不上发展了。 人是教育的核心。只有人参加到教育中来,教育才会充满活力。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学家孔子就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伟大的贡献,为世世代代所敬仰。为什么他会收到那么多人的敬仰呢?这不光是因为他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还因为他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然,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的不仅仅指孔子,还有大量的人,是他们的参与才让教育不断的发展,壮大,才有了今天的教育百花争鸣的繁荣景象。所以说,教育需要人来参与,只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教育才有了意义,也才会发展。 其次,社会也需要教育来发展。当然,作为社会的主体人也需要教育来发展自己。人类要想进步就需要继承前人的思想文化。牛顿曾经说过:“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是因为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当人类想要进步的时候,就需要教育来支撑。所以,人来想要得到发展是离不开教育的。 总之,教育和人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只有教育发展了,人类

自身才会有所发展。所以,我们在发展自身的时候,还要注意发展教育,只有二者不断的发展,社会才会更加和谐。

谈谈对师生关系的看法 张春燕 在当今社会,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精神文明的发展却跟不上物质文明。而作为老师和学生应该作业发展呢?值得我们探索。 自古以来,就有“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来诠释老师这个职业。于是,在一般人眼中,学生就是向老师学习知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如此。传授学生知识只是做老师做的最基本的。做老师的不仅要传授学生课本知识,还要交给做人的道理。而且,后者远远比前者重要。要交给学生做人的道理,首先老师就要热爱学生,把学生当作自己的朋友,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热情,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爱你,以你为榜样。其次,老师还要以身作则,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整天在课堂上说老师很爱你们,可是,当地震来时,自己却丢下学生只顾自己逃命,学生会怎么看待自己的老师呢?这样的老师肯定是口是心非,也是让学生们做呕的老师。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想这是很有道理的。再次,老师还应该尊重自己的学生,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要觉得自己是老师就可以任意改变别人的想法。 当然,作为学生的,也应该虚心的向老师请教,从古

浅谈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

浅谈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论文 摘要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重要的人文关怀;人 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为之奋斗的目标,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本文从人的全面发 展的内核的解读、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反思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途径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以论述新时期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关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为新时期促进人的 发展提供绵薄之力。 关键词新时期教育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高尺度、最高价值,也是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一 方面,人的全面发展在社会中进行,有赖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现代化是各国家、各民族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化推动了生产 力与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状态。同时,在社会不断进步的过 程中,现代化也产生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如人的片面发展也即人的异化。基于此,文章 认为,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大力发展整体的现代教育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 基础途径和重要举措。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核 一精典作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解读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即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 主义的理想目标。马克思等精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的论述是一个不断探索和不 断完善的过程。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提出了人的发展的思想,并把它作为“历史之迷解答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 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①。随后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又明确 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唯一使人可以获得全面发展的社会,因而是共产主义者的奋斗目标。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进一步强调,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个 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 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 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②在《1848年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马克思把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称之为“自由人联合体”,把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这个社会 的基本原则,认为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 形式创造现实的基础。马克思以唯物史观作为人的发展学说的基础,以实践的观点为基本 出发点,从而第一次把人的发展学说从空想变为科学。概括起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 面发展的思想的主要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尊重人的主体地位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价 值取向;第二,满足人的需要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条件;第三,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与

(山香版)教材重点笔记——1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及其产生发展 ★一、教育的概念: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本质属性),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培养人才) 1、“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尽心上》 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3、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继承性、长期性、生产性、 民族性。 5、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6、教育的功能:按对象分为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按方向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二、教育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的教育特点:原始性、非独立性、全民性、自发性、无阶级性。 2、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初期,人类出现了专门的教育形式即学校。使教育成为独立的形态。东西方共同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象征性 ★(1)古代中国: ……夏代,我国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瞽宗是商代大学特有的名称。 ……西周,“学在官府”并有:“国学”“乡学”之分。其教育内容是以礼乐为中心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春秋战国:稷下学宫。 ……两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立国子学与太学、九品中正制。 ……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二馆(崇文馆、弘文馆)。 ……宋元明清:八股文。 ★ (2)古代印度: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 四个等级按高到低: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 (3)古代埃及:“以僧为师、以吏为师” 文士(书吏)学校。 4、教育起源

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 ★(5)中世纪的欧洲:西欧进入封建社会后,形成了教会教育和骑士教育。 教会教育神学和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骑士教育组要内容:七技:骑马、游泳、击剑、投枪、打猎、下棋、吟诗。 ★(6)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意)维多利诺(尼德兰)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人本主义、古典主义、世俗性、宗教性、贵族性、 3、近现代的教育:1763年德国普及义务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趋势): 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教育现代化最重要的标志即受教育者的广泛性&平等性)、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简答、填空 ……教育民主化的内涵: a.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b.师生关系民主化; c.教育方式、内容民主化; d.教育自由化。 ……教育在提升人类地位中的作用: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潜能的发掘、力量的发挥、个性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宏观: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微观(学习研究教育学的意义): a.利于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 b.利于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掌握教学规律,提高教学质量; c.利于掌握学生思德发展规律,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d.利于教师构建合理优化的知识结构,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和实际技能; e.有助于培育创新精神,积极投身教改。 三、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中国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教育文献《学记》……填空题 《学记》中的教学思想: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学不躐等。 2.西方萌芽阶段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把教育分为讽刺、定义、助产三阶段,称为产婆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为启发式教学奠定了基础)。……填空题 ……柏拉图,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她的著作《政治学》中;最早提出“教育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和谐发展”。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

以教育与人的发展为题的论文

以教育与人的发展为题的论文 以教育与人的发展为题的论文篇一 《概述音乐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对人的培养,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一首好的音乐作品能够起到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提高综合素质的作用,是一种最直接、接受教育人数最多的教育形式,但是当前很多学校却忽视了这一方面,并没有开设这一课程,这不能不令人遗憾。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学生要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必须认识到音乐教育对学生的价值。 关键词:音乐教育;学生;审美情趣;全面发展 音乐和其他学科不同,是通过音符的形式来表达人的情感以及对生活的理解,它的学习不像其他科目有标准答案,而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能力,表达自我情感。因此音乐教育的核心是鼓励、帮助学生成为积极的、有一定音乐能力的音乐爱好者,使他们从音乐中享受到喜悦、乐趣,同时将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通过艺术形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音乐教育的德育都属于意识形态的范畴,都要受世界观的影响。德育代表政治方向,是音乐教育基础,音乐教育则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手段。一部好的戏剧、电影,一首好的歌曲,一幅好的美术作品,可以催人奋进,激发斗志,鼓舞人们积极向上。反之,质量低劣的戏剧、电影,靡靡之音则使人颓废,丧失斗志,不思进取,甚至诱导青少年犯罪。通过音乐、艺术表现理想,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

音乐教育有助于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优美的音乐作品,以及动人的音乐形象,具有激动人心的号召力。如:给学生上音乐 欣赏课《黄河大合唱》时,学生感到热血沸腾,仿佛看到黄河两岸 军民正在为中华民族的生存而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激发了学生强 烈的爱国激情。又如:欣赏肖邦的钢琴曲《革命练习曲》,向学生 进行作品和作家介绍时,讲到肖邦流亡国外,临终要求朋友将自己 的心脏带回祖国埋葬,以表达他怀念祖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情, 对学生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音乐教育中 受到思想教育,达到了育人的目的。 2、通过音乐教育增强学生审美情趣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节奏与乐调有着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最深处,如果教育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 因此而净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因此而丑化。” 音乐教育同样属于美育的范畴,加强对学生的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审美情趣。如:在欣赏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时,学生听完后, 纷纷举手描绘自己的感想,有的说像是看见了多瑙河两岸,河水在 静静地流淌。有的说,仿佛闻到了清新的花香,美丽的少女穿着中 世纪的白纱裙在多瑙河岸边散步等等。 3、通过音乐教育来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达尔文说过:“音乐常迫使我紧张地思考正在研究的问题。假如我的生命能够再从头开始,我第一件事就是学习音乐。我相信,音 乐能使我获得更多的益处。 科学和艺术具有相通性和互补性。这一点在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爱因斯坦不仅是伟大的物理学家,而且擅长 小提琴,达芬奇不仅是伟大的画家,而且是伟大的数学家、自然科 学家和工程师;李四光不仅是伟大的地质学家,而且小提琴拉得相当好,据说:中国的第一首小提琴曲是李四光所做。 人们在学习、科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是大脑左半球,而音乐、舞蹈能活跃大脑右半球。通过两半球的积极配合,能充分调动潜意识 中的创造灵感。在音乐教育中,不管是听、唱、还是欣赏音乐,都

内发论与外铄轮

1、内发论 该观点认为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心理发展的实质是这种自然因素按其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的。外部条件只能影响其内在的固有发展节律,而不能改变节律。内发论观点又称自然成熟论、预成论、生物遗传决定论等。代表人物为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奥地利心理学家彪勒、英国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高尔顿。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 内发论认为心理发展与生理发展没有什么根本的实质性的区别,心理发展是先天因素 成熟的结果,完全否定后天学习、经验在其中的作用。这就导致了以生理发展曲解心理发展,这是内发论的根本错误所在,是庸俗进化论观点在心理发展问题上的一种表现。 2、外铄论 该观点与内发论相反,认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实质是环境影响的结果,环境影响决定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与形式。这种观点又称心理发展的环境决定论、外塑论或经验论等。 外铄论的典型代表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派的创始人华生。英国教育家洛克的“白板说”,法国唯物主义教育家爱尔维修,狄德罗的“教育万能论”,也都属于环境决定论。 华生:给我一打健康而又没有缺陷的婴儿,把他们放在我所设计的特殊环境里培养, 我可以担保,我能够把他们中间的任何一个人训练成我所选择的任何一类专家一一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甚至是乞丐或窃贼,而无论他的才能、爱好、倾向、能力,或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 外铄论把心理发展看作是外界环境影响的结果,否认心理发展的内因作用。其根本错误在于否认心理反映的能动性,是一种机械主义的发展观。 与内发论与外铄论相似的观点还有成熟优势说和学习优势说。 成熟优势说认为,发展不同于学习,它主要依存于神经系统的成熟和智慧建构的水平。 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格塞尔和皮亚杰。 学习优势说认为,发展主要不是靠内部条件制约的自发性来完成,而是靠外部社会性 因素的介入,即靠教育和学习。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和维果茨基等人。 我们的大部分教师是从直接灌输的课堂中走出来的,他们从小接受并已熟悉的便是,排排坐好,听老师讲课,然后再大量练习。思维方式已经固化,教学就是上课,上课就是教师讲学生听。 儿童应该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他们有自己的权利与需求,有自己的经验与兴趣,同样需要得到他人的尊重与理解……因此,强调“尊重儿童”、“主动建构”。

浅谈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

浅谈环境教育与人的发展 马克思说“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社会的人,人是在社会环境中发展的。 促进人的身心发展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这是人的各方面的潜在力量不断转化为现实个性的过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水平的因素很多,遗传、环境、成熟和教育等因素,都会对人们身心发展的水平产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水平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虽然遗传因素会对其发生影响,但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要作用的不是遗传,而是社会经历。一个人的全部身心特点,实际上是一个人全部生活历史的积淀。 中国古代思想家就非常看重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墨子说:“染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荀子也有类似的观点:“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惧黑。“这都体现了个体在不同环境影响下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变性。可见,人,作为一个自然的认知主体,环境的影响不可小视。 从教育理论上讲:环境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受教育者能轻松愉快、自由主动地去发现、思考、探索,从中获得知识经验,在情感、信念、意志、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而把环境与教育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之最大限度的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保证。 如何理解环境教育呢?环境教育,应恰当地理解为,是一种全面的终身教育,一种能对瞬息万变的世界中的各种变化作出反应的教育。20世纪下半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把与生命有共同外延并已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这种连续性教育称之为‘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把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人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环境教育应使个人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并向他们提供在改善生活和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所必需的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使每个人都为生活做好准备。环境教育采用一种以广泛的学科性为基础的整体性方法,培养人们以一种全面的观点来认识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的密切依赖性。环境教育有助于显示今天的行动与明天的结果之间存在的永久联系,并证明各国社会之间的相互依存性以及全人类团结的必要性。环境教育必须面向社会,应该促使个人在具体的现实情况下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并应鼓励主动精神、责任感以及对建设更美好明天的投入。环境教育能为教育过程的更新做出强有力的贡献。

教育学代表人物

沛西.能 (英国) 教育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 孟禄(USA)教育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 保罗.朗格朗(法国)提出终身教育理论 终身教育的两大特征:①全体成员一生都在学习②社会为每一位成员提供适当教育 学习化社会构建与终身教育体系确立的基本标志:社会成为学习化社会,并能为需要学习和进修的社会成员提供适当的教育机会。 孔子(古代中国西周王朝春秋时期鲁国) 孔子及其弟子著《论语》 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继承西周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教授诗书礼乐, 孔子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启发”一词来自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私学在春秋战国时期规模最大 《学记》(古代中国西周王朝战国末期)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理论和教育问题的专著作,以教学原则的总结最突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一词出自《学记》 古希腊三大西方古代教育家(西方古代教育思想启自古希腊时期) 苏格拉底(希腊) 苏格拉底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 苏格拉底问答法三步骤:①苏格拉底讽刺;②定义;③产婆术。 苏格拉底为启发式教学奠定基础。 柏拉图(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 柏拉图是欧洲教育史首个有大量著作流传下来的哲学家,著《理想国》, 柏拉图充分吸取斯巴达国立教育与希腊和谐教育之经验,构建学制。 柏拉图为资本主义教育提供雏形。 柏拉图是制定教育的基本依据“社会本位论”的三大代表人物之一 亚里士多德(希腊)亚里士多德著作《论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在教育史上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他所倡导的和谐教育思想成为后来全面发展教育的思想渊源。 遗忘的四大理论解释中的痕迹衰退说是对遗忘原因最早的解释,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经由桑代克发展。 亚里士多德专著《论灵魂》是西方心理学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 教育学独立形态阶段的七大欧美教育学家 培根(英国)培根于1623年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提出。 夸美纽斯(捷克)著《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是使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第一人 教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大教学论》 夸美纽斯对教育学的四大贡献:

外国教育学代表人物理论

外国教育学、心理学重要人物及相关考点 (一)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誉为西方教育史有长远影响的第一位教育家。 苏格拉底在教学的方法上,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法,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这种问答分为三步: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他认为这是使人变得聪明的一个必要的步骤,因为除非一个人很谦逊“自知其无知”,否则他不可能学到真知; 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得出明确的定义和概念; 第三步叫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苏格拉底的助产术体现了教学的启发性原则。 (二)昆体良 昆体良是古代罗马著名的教育家,著有《雄辩术原理》(又译为《论演说家的培养》)。《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三)夸美纽斯 捷克伟大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西方近代教育理论的奠基者。著有《大教学论》,被誉为近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着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 在《大教学论》中,他尖锐地抨击中世纪的学校教育,并号召“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泛智教育思想);提出统一学校制度,主张普及初等教育,采用班级授课制度,扩大学科的门类和内容,强调从事物本身获得知识;强调教育要适应自然(即所谓的“自然适应性原则”)。夸美纽斯是第一个从理论上系统的阐述班级授课制原理的人。 (四)洛克 约翰·洛克是英国著名的的哲学家、教育家。著有《教育漫话》,提出了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他也提出了心灵是一块“白板”的假设。洛克属于外铄论代表人物之一。 (五)卢梭 卢梭是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主要的教育著作是《爱弥儿》。 在《爱弥儿》中体现了卢梭对教育的观念---自然主义,深深地影响了现代教育理论。他认为“出于自然这个造物主手中的一切都是善的,到了人手中才变成了恶”,属于内发论代表人物之一。 (六)裴斯泰洛齐 裴斯泰洛齐是19世纪瑞士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著作《林哈德和葛笃德》,在西方教育史上,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化的思想,认为教育科学应该建立在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基础上。 裴斯泰洛齐还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一些自然所赋予的潜在能力,并且这些能力都具有渴望发展的倾向。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潜在能力。教育者必须深入研究和认识儿童的自然发展,并努力使教育与其自然发展相一致,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上属于“个人本位论”代表人物之一。

串讲两学版教育学(中学)第2课时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考试大纲解读 识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相关概念。 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相互关系 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的基本原理,分析普通中等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考试大纲解读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即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在这一章的学习中,考生首先要正确识记有关个体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的知识和相关概念,为后面的深入学习打好基础。 此外考生要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弄清楚在个体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怎样控制好这些因素或者说利用这些因素来更好地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最后要求考生能在整体上理解教育与个体发展的相互关系,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的基本原理来分析普通中等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命题分析与预测 从历年教师资格考试来看,本章所占的比重较大,所涉及的考点很多。本章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有:内发论和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尤其注意遗传、环境和学校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少年时期和青年时期的年龄特点,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需重点复习,这两个考点是历年考试的重点。考生要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弄清楚在个体的身心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怎样控制好这些因素或者说利用这些因素来更好地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 最后要求考生能在整体上理解教育与个体发展的相互关系,运用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的基本原理来分析普通中等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图

重难点提示 关于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的各种理论(内发论、外铄论和多因素相互作用论);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遗传和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以及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教育促进个体发展的四个方面:促进个体发现自我价值、促进个体发掘自我潜力、促进个体发挥自身力量以及促进个体个性的发展★★☆ 普通中等教育对青少年发展的促进作用★★☆ 本章内容结构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 普通中学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考点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个体身心发展的定义

教育对人发展的作用

我的教育观——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 要深刻理解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我觉得最基本的是我们应该要大致了解教育的含义。根据我们现代教育学的课本,教育的定义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教育是一种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的社会活动;狭义教育即学校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育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古今中外,教育都被认为在社会和人的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培养具有道德高尚、具有崇高信仰、诚实守法、知识丰富、有才能的人才,发掘人的潜能是,使之能够在社会中找到并发挥自身价值,过健康充实的生活。以杜威为代表人物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基本观点中认为教育即生长,是促进本能生长的过程。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认为教育能促进人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古希腊的智者派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教育应该以人的本性为前提,使人得到多方面的和谐发展,而且教育不应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公民,而应是培养能与集体体相区别的有个性的人。苏格拉底主张教育美德即知识,因此教育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其次要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和锻炼身体。而柏拉图认为教育不应是促进个人的发展,而应是使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天资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体就是教育通过传授、训练、陶冶、评价等方式对人的发展所发挥的导向、激发、奠基、重构、提高、矫正、完善、增值、甄选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洛克认为教育在人的成长中起决定性作用。赫尔巴特坚持实用主义教育,认为传统的教学是硬性灌输给儿童脱离他们个人生活与经验的书本知识,因此应以儿童在活动中形成的经验为主要的学习内容,注重从实验中学习。这些不同的教育思想都从各个具体的角度本质上得说明了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主导性作用。 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本能功能,而其派生功能即教育的社会功能,它通过所培养的人进入社会,成为一定社会的公民,担任一定的角色,而对社会的维持和发展所发挥的适应、改造和变革的功能。教育可以分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一般来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人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于千钟栗。”而如今对大多数人来说,获取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具较强的目的性,学校是专门培养人的机构,其活动开展、文化营造、制度建设等几乎都是围绕有目的地培养人而组织起来的。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计划性、组织性、协作性和全面性。学校教育还具有较强的选择性和专门性。对于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历史上许多思想家和教育家做过肯定,卢梭说过:“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人是教育的产物.”这些看法都肯定教育人的发展中起到的极为重要的作用。 教育能够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的发展,能够促进个体差异的充分发展,帮助人充分发挥其内在的潜力,形成人的独特性,例如在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和性格方面。教育还注重激发人的创造性,利于个体价值的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质上是一种自觉的社会环境,学校就像是一个微型的社会,里面有各种设施,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在于老师、同学的交流相处中不断的学习,发展完善自己,为以后走出社会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和相关的社会技能。农村和城市学校的教育相比起来,我们会发现城市学校的教育水平明显会比农村的高,城市学生总体文化水平都高于农村的学生。其重要的原因是不同地区的学校为学生提供了不同的教育环境,学校是否有较完善的教学设施和丰富优质的教师资源以及有较先进的教育方法,这些环境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学校教育相辅相成的教育则是家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答案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答案 一、填空题 1、人的发展的内容包括生理发展、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发展三方面。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以下规律:发展的顺序性、发展的阶段性、发展的差异性、发展的不均衡性、发展的互补性。 3、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单项选择题 1、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整齐划一的方法,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人不平衡性 B.阶段性 C.顺序性 D.差异性 2、在教育工作中我们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D )。 A.顺序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3、小学阶段的教学多运用直观形象方式,中学以后可进行抽象讲解,这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 D )的特点。 A、顺序性 B、个别差异性 C、不平衡性 D、阶段性 4、在人的发展的关键期,施以相应的教育,这是遵循了人的发展的( B )。 A.顺序性且不平衡性 B.不平衡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5、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 B )。 A 循序渐进 B因材施教 C教学相长 D防微杜渐 6、“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B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7、人们的生活经验证明,人们由于长期进行某一方面的训练,就可以使脑的某一方面反应能力提高,如印染工人可以比一般人具有较强的颜色鉴别能力,酿酒老工人具有敏锐的鉴别酒质的能力,这种现象说明(D )。 A、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 B、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C、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D、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8、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以通过精神力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助人战胜疾病和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 D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不平衡性 D、互补性 9、美国心理学家霍尔说“一两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这体现了以下哪种观点? ( A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二因素论 D.教育万能论 10、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 C )。 A.决定因素 B.无关因素 C.生理前提 D.补充因素 1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句话反映了下类哪种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12、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在《行为主义》一书中写道:“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可担保,任意选择一个,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乞丐或强盗。”这是( B )。 A.遗传决定论的观点 B.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C.家庭决定论的观点 D.儿童决定论的观点 1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配套题库 课后习题(第4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第6章 当代学习理论)【

第4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1.为什么说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答: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目的之一,也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这主要是由教育的概念、目的和人的发展特征决定的。 (1)教育的概念和目的决定了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则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可见,教育是通过施加一些活动和影响使教育对象有所变化和发展的活动,其主要的目的是促进教育对象的发展,因此,促进教育对象即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2)人的发展特征决定了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在教育学视野中,人的发展具有不同于其他生命体的明显的特征,如个体发展具有历史性与社会性,具有顺序性与阶段性等,这就决定了人的发展必须以历史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托,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发展。而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恰恰满足了这种要求,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全面系统的向学生呈现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因此,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正是由于教育的概念、目的和人的发展特征这些因素,决定了促进人的发展是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 2.请用教育人本论来解释教育提升人的地位的意义。 答:教育人本论是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的,融儒家“人本”教育传统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于一体的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潮。其基本涵义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但并不排斥教育社会本位。教育人本论与

教育社会本位是相互支持的,它与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有联系,也有不同。从教育人本论的视角,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教育提升人的地位的意义: (1)教育发现人的价值 当代教育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教育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的技能。教会人们怀疑和创新知识的能力,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思想、制度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思想、制度来奴役人。 (2)教育发掘人的潜能 通过个体的受教育和学习,可以使人的潜能充分的发挥出来,20世纪特别是其后半叶以来,随着人的地位的提升和“以人为本”的呼声的日益高涨,对人的潜能的开发也就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取得了可观的成绩。但是毋庸讳言,发掘潜能的这一教育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出来,进入21世纪后,我们必须进一步通过教育,全面地发掘人的潜能。 (3)教育发挥人的力量 20世纪特别是后半叶以来,在教育“以人为本”亦即教育人本论的呼声中,人的力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也由于种种条件特别是社会条件的制约,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不可能获得。因此,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更须进一步通过教育,和谐地发挥人的力量即人的体力与心力,逐步使每一个人都获得真正的全面发展,而教育的这一功能的充分发挥,也必然有助于不断地提升人的地位。 (4)教育发展人的个性 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必然伴随个性化,同时也要求个性化,人的个性化的形成与实现依赖于教育的作用。教育具有促进人的个性化的功能,教育的这种功能主要体现在它促进人的

论教育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论教育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摘要:回溯历史,观照现实,展望未来,我们有理由、有必要重新审视教育的目的,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逻辑归宿。在社会转型期这一关键的历史关头,我们尤其需要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教育发展和实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尺度,确立解决教育问题的新思维。 关键词:教育;教育发展;人的发展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这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近现代以来,教育目的理论逐渐形成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即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人本位论把促进人个性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看做教育的目的;社会本位论强调人对社会的依赖,强调社会的价值和稳定,把满足社会需要当做教育的目的。两者之间的分歧,实际上反映了不同价值取向的冲突和受具体历史条件制约的不同时代的需求。 在我国,教育目的同样随时代的变迁而演变。1949年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195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规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2年《宪法》规定,“要让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1995年通过的《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综观上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目的经历了从社会本位到人本位,再到社会需要与人的全面发展辩证统一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而这一演变过程是建立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 马克思科学地分析了人的发展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关系,历史地考察了由于社会分工产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和对立,造成人的体力和智力片面发展的过程,提出了大工业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对教育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提供了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观察和解决教育学问题的方法论;二是提供了对教育学建设具有奠基石意义的一些根本原理。个人全面发展理论完整地体现了这两方面的统一。它为教育解决了一个根本问题,即规定了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和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在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过程中逐步实现的。共产主义社会将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种人要具有自觉的和有组织的社会本能,具有有目的的、成熟的世界观,清楚地了解周围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一切事情;这种人能从理论上认识并在实践中从事各种劳动,能建设合理的、内容丰富多彩而又愉快的社会生活。社会主义社会需要这种人。没有这种人就不能完全实现社会主义”[2]。

论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个国家前的途强弱兴衰,由这个国家统治机器的意识形态为方向的教育规划来决定。教育分社会,学校和家庭三种环境教育,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家庭教育影响着人的先天性格(这种影响会随着后天变化)。学校教育是人们接受系统学习的重要阶段(一般是正面教育),学校对学生应该启发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掌握灵活的读书方法已形成学生自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发挥每个人的自由潜力和不同的特长,因而培养出丰富多彩的人类创造力。而不是把学生当成考试机器,培养学生成解题高手而脱离自然社会的客观实际,应该把无字之书和有字之书都要结合的读。而现在的教育居然还在提倡古代腐朽的状元之词,鼓励学生当状元当大官,愚昧之极。社会教育(一般是反面教育)则始终贯穿人的一生,活到老,学到老,无论是被动还是主动都得去学,社会是个真正的知识库。社会观念和风气影响着大多数人们的工作和学习中的价值取向,而社会风气则由统治者自己的意识通过其宣传机器和教育机器决定部署着的。 现在的教育就是为了让学生变成分数的奴仆,除了考高分,让你不会思考也没有时间去思考最能发挥自己潜力的爱好领域。是要学生做一辈子的顺奴,要你没时间去关心政治、没时间去寻找正义、没时间加强道德的修养,读书就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金钱、为了美女、为了做官。让现实和教育成两张皮,只有这样,有些人才能一生作威作福,达到统治的目的。 不可否认,丰富的物质是我们的必然追求,但它绝不是我们追求的全部。它能给我们带来富足,带来虚荣,但它也带来自私,狭隘和分裂,

带来堕落和胆怯(1)。要永远知道一个真理:金钱不一定带来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和必然的强大。美国的开国总统都是理想主义者和革命者,美国是资本社会的标榜,但他的开国者们那种所追求的人类天赋的自由权,平等权,追求幸福权,博爱,民主(虽然他们现在是资本主义式民主)政治理想贯穿着整个美国社会系统,特别是美国的教育系统。美国人深知一个没有共同理想和信念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轻易放弃自已理想和信念的民族是即将面临崩溃的民族,一个放弃自己民族英雄的精神和气节的民族,那是亡族灭种的灾难。教育学生先要教育他们做人的道理,让其知道他们天赋的人权是任何其他权利无法剥夺的,培养学生们对价值观正确选择(真理和自由),而不是追逐财富和权力。学生对价值观的选择决定着他们走入社会后对我们社会的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朝开明的方向形成主流风气起重要的作用。他们决不会在学校赤裸裸地宣扬读书是为了赚钱,当大官这等低级教育方式(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方式就在学校公然宣扬拜金主义和官本位文化)。美国第三届总统杰斐逊晚年说:“我的一生都在和自己的天生兴趣,感情,愿望做斗争。在我走进社会时,我们国家的社会风气是每个正直的人都觉得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给我们国家都是义不容辞的责任。”的确,他不当总统也是个富有的人,有自己的庄园,享受舒适的生活,不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在英王的庇护下继续过着贵族生活。但他却选择了为殖民地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危险与光辉并存的道路。政治家与政客的区别是,政治家是运用手中的权利为大多数人服务,并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奋斗。政客则是擅权于达到自己的私心目的,是为极少数人服务的。美国教育的成功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