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G小调叙事曲 OP23赏析

肖邦G小调叙事曲 OP23赏析
肖邦G小调叙事曲 OP23赏析

这是肖邦所作四首叙事曲的第一首,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德拉·华伦洛德》在华沙起义的背景下创作的。全曲充满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祖国的怀念,是一首热情洋溢的爱国诗篇。(《康德拉·华伦洛德》取材自古代,讲述的是被日尔曼武士团俘虏的立陶宛少年康德拉长大后立志牺牲自己,为祖国报仇的故事)

此曲为奏鸣曲式,但有许多较为自由之处。

开头是7小节的引子。第8小节开始,作者想要讲述的故事开始,这里有一个主题与和声进行错位的现象。第9小节在和声上是引子的终止式,但从速度、节拍上已经进入了主部,从而形成了和声不到位的情况。主部是从引子的补充终止开始,并且屡次反复:ⅳ-ⅵ-ⅴ。主部仿佛是一段抒情性的叹息。共28小节。最后停在g小调的属七和弦上。

第36小节开始进入连接部,从g小调的主音开始,以4个一组的8分音符为单位进行,4小节之后,单位进行了变化,头一个音符变为2分音符此时,音乐变的不安起来,甚至让人觉得惊惶,音乐变的越来越快,仿佛海浪般汹涌而来,从右手上下起伏的旋律中,能让你感到自己在被海浪玩弄的小舟上是那么的恐惧和无助……这是一个具有独立的艺术形象和主题功能的段落,规模较大。调性经历了g-a-g的过程,左手始终有着主持续音的伴随,仿佛是掀起恶浪的真正力量之所在。直到最后,它似乎都没有担负起真正连接的作用,在大浪稍稍宁静的时刻,副部主题悄悄地来到了。

一段抒情性的叹息,是大家较为熟悉的旋律,降e大调开始,共15小节,是个8+7的复乐段结构左手以琶音为主,悠美而且让人觉得背后蕴藏着无穷的能量似的。

结束部从第83小节开始,主部素材派生而来,但是,它延续了副部的降e大调,依旧是叹息,依旧是呼唤,催人泪下的感动。

接着94小节开始进入了展开部。在a小调上开始,并始终有属持续音伴随。首先展开主部,具有悲剧色彩。作者在展开手法上采用了性格变奏,在展开时保持了句子的完整性。第106小节展开了副部主题,此时曾另人感动的副部主题爆发出了非常大的能量,音乐形象变的极具英雄气概,调性经历由a大调—g大调。这是副题的一次性格变奏,具有动力性。右手旋律及左手的伴奏织体都变的非常饱满,每个和弦在ff的力度上如革命的炮声般撞击着人们的心灵,那是渴望自由的呐喊,那是对敌宣战的呐喊!

第126小节开始展开连接部素材,这是一个即兴的乐段,无法看清句子的脉络。在降e和声大调上展开,具有幻想的性质。

第138小节是展开的第四个段落,左手具有圆舞曲的节奏特征,仍在降e大调上,并且在主题上具有谐谑曲的特征。第146小节,开始准备再现降e大调上,但从句子上看不是十分清晰。在经过长距离的右手旋律及力度爬升后,第167小节,副部首先出现在再现部中,此时的调性却仍在降e大调上竟然没有和主部的调性统一,此时的再现仍似乎动力性的,左手的琶音比呈示时密集了一倍,右手的和弦改为8度双音,但有许多自由变奏的因素,显得情绪更加走向高潮,仿佛让人感觉胜利是最终的。但是随后在第180小结,再现了结束部素材,又一次出现了叹息,其中透着无比的无奈,让人觉得结果也许并不太妙,也许全曲的结尾会给一个答案的。左手的伴奏延续副部再现的织体,主持续音仍保持着,第194小节,在g小调上出现了主部再现,并始终在终止四六——属——主的连接上,天空的乌云变得一望

无际,仿佛要吞下整个世界似的,只剩几缕阳光还能艰难地透出让人分辨这是白昼而非夜晚。悲剧的色彩让人更加清晰地感知。乐段在208小节完全收拢。接着是庞大的尾声部分,期待着的结局就将出现。

尾声分为三个段落,第一个段落是一个每句为4小节的四句体,非常方整。第二个段落从第224小节开始,它是前面第216—221小节的重复。第三部分是尾声的尾声,在长长的音阶从下快速把人抛向高空,有迅速的坠落,主部的悲剧主题交织在激烈的动荡中,最后,在非常刺耳的双手反向—同向的八度中,结束全曲。

曲中有许多具有幻想、变奏等因素的成分,比李斯特开创的主题变奏要早。曲中副部与主部在再现中的不统一,使调性布局出现了奇特的对称现象:

g—降e—a—a—降e—g

┗┛

作者在展开部中的爱国热情逐渐的增长,在经过展开部的洗礼,所有的怀念和回忆都有了一种英雄般豪迈的气概,在最后仍回到了悲剧性的高潮。这首曲子是肖邦又一从抒情到悲剧结局,具有较强戏剧性的作品典范。

(《g小调叙事曲》从怀念过去开始,主部(8)仿佛拨动了弹弦乐器,在讲述一段发人深思的故事。连接部(40)从思虑重重变的心潮澎湃。副部(68)是从心底里浮现出来的幸福回忆。结束部(82)则表现了一颗飞向祖国的心。在展开部(94)和再现部(166)中,主部和副部的主题一再变形,表现出发扬蹈厉、英勇威武的气概。在如火如荼的尾声(208)中,叙事曲的主人公发出了最后的祝愿以后,投入了决死的斗争。

浅析肖邦《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no.1的音乐特点

浅析肖邦《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no.1的音乐特点 肖邦是19世纪著名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肖邦的《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 no.1创作于1835年,这时肖邦的圆舞曲创作已进入成熟时期。正如曲名,此时的肖邦更加注重发挥钢琴华丽的演奏技巧,使这首曲子成为了肖邦圆舞曲杰出之作,也是众多钢琴家以及钢琴爱好者热衷演奏的作品。 标签:肖邦;降A大调圆舞曲;音乐特点 肖邦于1810年出生在波兰,是浪漫主义时期著名钢琴家和作曲家,20岁的肖邦以优异的成绩从华沙音乐学院毕业,此后肖邦离开波兰开始周游欧洲各国,由于波兰的一次未成功的民族起义运动,肖邦被迫流亡海外。1831年肖邦在法国举办了第一场音乐会从此定居法国,直至1849年肖邦去世也未能再次踏上波兰的土地。钢琴伴随了肖邦一生的音乐创作,涵盖了当时所有的钢琴体裁。 华尔兹(waltz)亦称圆舞,是一种舞蹈及舞曲形式。在《新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词典》中认为圆舞曲是19世纪最流行的沙龙舞曲,它的影响力对音乐史起着巨大的作用,深受浪漫主义时期大多数音乐家们的喜爱,并被吸收到他们的各种形式的音乐创作中,是一种极具音乐性、艺术性的舞曲形式。圆舞曲通常是以快速的3/4拍为主,具有很强的律动性;主调织体形式,节奏上强弱弱的律动具有规律性。伴奏与旋律的完美结合形成了圆舞曲固定的音乐风格。 肖邦于1824年创作了第一首圆舞曲,直到1849年去世,一共创作约20首。肖邦的圆舞曲有两大类型:一种是节奏复杂华丽高雅的圆舞曲,此类圆舞曲并不适合为舞蹈伴奏。比如《降D大调圆舞曲》叩.64no.1(小狗圆舞曲);另一种则是借助圆舞曲的形式而创作的抒情诗如《#c小调圆舞曲》op.64no.2。 肖邦于1835年创作《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op.34no.1,是肖邦圆舞曲创作成熟的标志性作品之一。正如曲名,肖邦通过高超的钢琴演奏技巧将作品的华丽性、技巧性充分的展现出来。这首《降A大调华丽圆舞曲》是回旋曲式结构。开始是16小节的序奏,从bE开始的同音反复、属功能分解和弦下行及强有力的柱式和弦模进展开让人想起19世纪舞会开始前乐队的鼓乐齐鸣,同时预示着整个舞曲辉煌华丽的基调。在同音反复时应注意第一拍与第三拍的强音记号。而在演奏柱式和弦模进时要注意踏板的使用,不可拖沓,要的是简洁有力的效果。 第一插部(17-48小节)为并列单二部曲式。B段从17-32小节(b+b’)为复奏式双句乐段。b句(17-24小节)开始是旋律下行的四小节的乐节,而后面四小节的上五度模进,让音乐变得更为明朗。之后的b句(25-32小节)是b句的变化重复,并加入装饰音。该段具有歌唱性、抒情性的特点,在演奏过程中要注意1、2指的控制,让中音声部清晰,平稳、连贯。 C段从32-48小节(c+c’)为复奏式双句乐段。c句(32-39小节)作曲家在这里运用了琶音,增加了音乐的华丽性。c’句(40-48小节)是前四小节变化重

科尔托对肖邦24首前奏曲的诠释

科尔托对肖邦24首前奏曲的诠释 前奏曲是一种短小的乐曲,通常是一首较长作品的前奏。但肖邦的前奏曲并不是这种前奏的概念,他的每一首前奏曲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或印象。肖邦自幼体弱多病,他27岁时,由于肺病缠身,朋友们陪伴他去地中海的梅杰凯岛上去疗养。在那里,肖邦获得灵感,创作了这24首前奏曲。 肖邦的24首前奏曲,出版于1839年,是按十二平均律的律制方法,从C大调开始到b小调,以不同的24个调写成的,其排列方法为五度循环,即第一首为C大调,第二首为它的关系小调a小调,第三首为C大调的上方五度的G大调,第四首为其关系小调e小调……依此类推,最后有24首乐曲。由于这24首前奏曲关系紧密,因此应把它看作是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做连续演奏。这24首前奏曲一般以一个短小的乐思为中心而构成,但是乐思并不是只做单纯的反复,也不做技巧的展0开,而是按肖邦的感情做惊人的发展,其中有些曲子有着超凡的演奏技巧,绝不是容易演奏的作品。 活跃于本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法国钢琴家阿尔佛雷特·科尔托(1877-1962)是以极高素养而闻名的艺术家,而且又是一位优秀的教育家,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特别是关于浪漫派的作品所显示出无与伦比的敏锐力和洞察力,在钢琴演奏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在诠释肖邦24首前奏曲上有着其独到的见解,他对这24首前奏曲的每首都加了标题,把它们看做是标题音乐,并作了如下解释。 作品分析:第一首《等待着思念的恋人》,C大调激情地Op.28-1。 乐曲是2/8拍子,以相当快的速度演奏,开始的8小节大体上维持在主调上,接着的16小节做了各种转调,并逐渐加强力度和速度,从25小节进入尾声回到主调,最后在最弱的琶音上安静地结束。 第二首《悲伤的冥想,远远望到寂静的海》,a小调缓慢地,Op.28-2。

叙事作文之肖邦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及其演奏赏析

肖邦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及其演奏赏 析 【摘要】肖邦在世界音乐的历史中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他在1831年到1842年的这段高峰创作时期共创作了影响巨大的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钢琴曲也是肖邦一生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长河中,肖邦是第一个在创作钢琴曲的时候运用叙事曲的作曲家,他的这个举措为叙事曲和以后的交响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肖邦;第一叙事曲;艺术特点;演奏赏析 欣赏肖邦的音乐,不只是因为他的音乐本身所具有的魅力,而且还因为通过肖邦的音乐,能够感受浪漫主义时期的艺术所具有的结构和思想。通过对肖邦的《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和演奏技巧的研究,加深我们对肖邦音乐和思想的理解,帮助我们在演奏《第一叙事曲》的时候把音乐展现技术和音乐艺术展现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从而提高演奏者的演奏水平。 一、《第一叙事曲》的创作背景 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是在1831年到1835年间创作的,很多研究人员认为这首钢琴曲是肖邦受到波兰诗人密茨凯维的影响而创作的。《第一叙事曲》是肖邦依据密茨凯维的浪漫主义长 二、肖邦《第一叙事曲》的艺术特点 (一)对音乐结构进行自由化的处理 在肖邦进行创作钢琴曲的时候常常是在传统的曲式结构的基础上,然后大胆的进行自由化的音乐结构的处理,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创作的钢琴曲在古典主义的结构基础上还体现着浪漫主义的音乐风格。这种感钢琴曲的创作风格在肖邦的《第一叙事曲》体现的非常明显。肖邦把变奏曲式、回旋曲式和奏鸣曲式等众多音乐结构集中的使用在了《第一叙事曲》的创作中来,这些复杂而又自由的曲式结构让这首钢琴曲也变得更加的丰富多彩。对音乐结构进行自由化的处理能够把作品中的冲突和矛盾表现的更加戏剧化,从而增加了音乐的个性化特点。肖邦的这种在古典曲式结构的基础上对钢琴曲的叙事性进行强化的创作方式,让《第一叙事曲》展现出一个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明确独立性的音乐结构,而且这个很多曲式结构组成的音乐结构是十分完整的[2]。虽然肖邦《第一叙事曲》拥有非常

音乐赏析———把握肖邦作品中的情感(1)

音乐赏析———把握肖邦作品中的情感 (1) 【摘要】解读和把握作品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是音乐赏析的重要环节。肖邦的作品中不但所含音乐内容广泛,而且体现了其鲜明的思想,张扬着肖邦的个性、叙述着优美的爱情、迸发着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 【关键词】音乐赏析;肖邦;作品;情感一、引言肖邦,全名: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波兰民族杰出的爱国主义音乐家,是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伟大的作曲家,民族乐派的奠基人. 肖邦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在七岁时就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肖邦的一生是音乐创作的一生,他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作品抒发了他内心真实的思想情感,其作品中尤以钢琴曲最多,被舒曼称之为“钢琴诗人”。对肖邦的作品进行赏析,关键就是要把握其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情感,作品中张扬着肖邦的个性、叙述着优美的爱情、迸发着他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之情。他将自己的全部才华、情感与思想都融入到了他的作品中. 二、对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的赏析 1830年之前,是肖邦一生音乐创作的起始点,作品中民族音乐风格凸显。这一时期创作的《第一钢琴协奏曲》与《第二

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音乐具有民族民间风韵,情绪明朗欢快,充满了对幸福生活的热烈向往。在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两个乐章风格独特,极具浪漫主义色彩. 在第一乐章中,由小提琴奏出一个下行跳进的音调所构成的旋律,彰显出了一位年轻作曲家的天才想象力。用轻盈的旋律表现溪流,用大型乐队表现瞬间激荡起热烈震响的山谷,呈现出强烈追求的热情. 接着,小提琴引出了第一乐章中的第二个主题。双簧管奏出柔和的旋律,时而与弦乐配合,时而与全队共鸣,把肖邦对恋人缠绵不绝的情思和起伏不安的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钢琴正式出场,华丽的钢琴独奏,为听众展开了一幅音响世界的画卷,奇幻的色彩,细腻的旋律,钢琴键盘上不断变换的音符,加上圆号与弦乐的配合,使得回到第一主题时再现的乐段变得简洁凝练。在钢琴独奏中,更多地融入了年轻作曲家对爱情的幻想. 第二乐章表现出了肖邦对华沙音乐学院少女康斯坦茨娅的深深眷恋。弦乐与木管乐相得益彰,就像是在表现肖邦对恋人的喃喃自语;钢琴键的低音区完美地表现了渐渐燃起的爱情火苗,它在颤音上跳动,这是肖邦心中的爱情之声,化作八度奏出的旋律,显得这段恋情格外纯洁真挚. 接着,肖邦又用舒缓柔美的曲调,将自己的浪漫爱情迷离地

论肖邦圆舞曲的音乐特色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f014632316.html, 论肖邦圆舞曲的音乐特色 作者:焦姣 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19期 摘要:肖邦一生共创作了约20首圆舞曲,其中"华丽性"圆舞曲和"抒情性"圆舞曲占大多数,这都是肖邦对灵魂的渲染和对生活态度的表达,是他的真情实感。他的创作把他与在波兰的生活贯穿起来,丰富了作品的思想感情,使他的音乐更有生命力和活力。圆舞曲富有勃勃生机,应该在教师和学生中予以重视,并加以推广。这是文章的动机之一。文章通过对肖邦圆舞曲创作风格及艺术特色分析,全面揭示肖邦圆舞曲的价值。 关键词:肖邦圆舞曲创作特色演奏 国内外研究现状:从目前的研究资料看,国内外资料主要是对肖邦圆舞曲进行了时间的分类,共有哪些圆舞曲,举例其中能代表某个阶段的个别单曲经典作品加以分析其特征。在李晓燕的《浅析肖邦及其创作特征》中,对肖邦的全部的钢琴作品进行了分类,其中既有表现民族风格的玛祖卡舞曲,和波罗乃兹舞曲,有充满戏剧性激情和史诗般气魄的叙事曲和奏鸣曲,也有洋溢诗情画意的夜曲.圆舞曲和船歌,还有即兴曲.回旋曲.协奏曲等。而圆舞曲,作者把其分为了三个阶段,一是1827—1830年在离开波兰时早期创作的“华沙圆舞曲”,二是1831—1835年肖邦远离家乡来到巴黎深造时的早期创作;三是1838—1847年成熟时期的作品并列举各个作品。然后讲述肖邦的创作特征,从其节奏性如《升C小调圆舞曲》(作品64之2),旋律性,和声性,炫技性如《e小调圆舞曲》,沙龙性如《a小调圆舞曲》(作品34号),民族性这五个方面阐述肖邦的的创作。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肖邦圆舞曲的创作特征李晓燕的《浅析肖邦及其创作特征》中从其旋律性方面讲:旋律丰富,歌唱性强,与意大利歌剧有一定联系,如歌.优雅.婉转。从节奏方面讲:"Rubato"是 在肖邦圆舞曲节奏中强用的节拍。从和声方面讲:总是抓住和声色彩的无穷变化把它挖掘出来,把人们的审美带向新的意境,在每一首圆舞曲中,我们可以看的旋律和和声的有机结合。和声的运用上肖邦大胆.突然的转调让同时代人大吃一惊,但他并非为和声而和声。从炫技方 面讲:肖邦圆舞曲中有适合音乐会演奏的,他们有着绚丽的技巧和积极饱满的情绪,有雄壮璀璨的音乐效果。沙龙性方面:在圆舞曲中有一些篇幅不大的钢琴音诗,是肖邦在法国沙龙中做的贡献。这些乐曲中的抒情形象和优美旋律处处洋溢着法国艺术沙龙的流光溢彩,优雅精致,适合沙龙舞会伴舞用。在民族性方面:肖邦是民族作曲家,民族艺术家,从圆舞曲中可看出他的创作与波兰的生活和波兰的民间艺术息息相关,他旋律中和声性与器乐性的结合,曲中器乐的音调是从纯歌曲的艺术中引申出来的,这一特点就是影响与民间艺术的印证。 二:肖邦圆舞曲的分类冯敬华的《浅论肖邦的圆舞曲的艺术特怔》中对圆舞曲进行了分类,可分为“华丽”圆舞曲和“抒情”曲,华丽圆舞曲富有气氛热烈和活跃的氛围,音色明亮辉煌,具有快节奏的速度,力度对比明显;抒情性圆舞曲旋律富有歌唱性,线条柔美流畅,速度平稳,表现一种内在含蓄的情感,其中“华丽性”圆舞曲和“抒情性”圆舞曲占大多数,这都是肖

谈肖邦24首前奏曲的和声手法及其表现意义论文

谈肖邦24首前奏曲的和声手法及其表现意义论文 对于肖邦24首钢琴前奏曲的研究,近几年来国内的文章中较多的涉及到,但大都是从艺术特点、风格特征以及音乐形象方面去探讨这部作品,而深入分析研究这部作品的和声手法以及这些和声手法与音乐表现的关系方面的内容则较少。本文试图从调性、和弦、和声进行、持续音以及和弦外音等方面对肖邦前奏曲的和声进行分析,并对这些和声手法及其音乐表现作用进行研究。 l839年肖邦在地中海上的马约卡岛完成了他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品28),在肖邦的所有钢琴音乐作品中前奏曲不仅在形式上最为短4,fu独特,在内容上也显得十分深刻和丰富。前奏曲属于肖邦音乐创作的中期作品,在这24首前奏曲中每首作品的情绪及音乐表现都有所不同,有一些是描写明朗而喜悦的心情;另外一些是感伤的悲歌,尽管这些作品表达的是一种十分伤痛的情绪,但其音响效果却是丰富而美妙的。这些与他作品中新颖和富有色彩性的和声手法是分不开的。 肖邦((前奏曲》中的和声技法,体现出他在吸收欧洲古典音乐精华的同时,敢于突破传统、勇于创新的精神。他是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和声语言为l9世纪下半叶的音乐创作开辟了新的道路。肖邦对于新的音响色彩的探索,为后继者展现了新的天地。在这部具有浪漫主义的音乐格言的作品中,作曲家充分发挥了

和声在增强音乐表现力,丰富音乐色彩以及塑造音乐形象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肖邦在选择调性与设计调性布局时均有其表现目的。选择调性方面从总体上来看,24首钢琴前奏曲调性是以不同的24个关系大小调作五度循环的排列,如NO.1的调性是C大调,NO.2的调性是它的关系小调a小调,NO.3的调性就是C大调的五度关系大调G大调,NO.4就是其关系小调e小调。后面的调性依此类推,也就是说24 首短小的前奏曲包含了所有的24个大小调式。 肖邦是l9世纪浪漫主义和声语言的代表人物之一,因此24首钢琴前奏曲在每首作品的调性布局上除其独特之处外,总体上来说还是继承了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传统调性布局即:T—D一(S)一T。NO.10的调性布局:C一g一f~C;NO.18中的调性布局等都是一些四五度古典主义传统的调性布局。 但是在这些前奏曲中也有一些作品并不是完全按照传统意义上的调性布局安排,如NO.2的a小调前奏曲,这首乐曲的调性布局很是特别,乐曲开始时并不是在主调上朱玫玫进行的,而是从G大调也就是主调的属方向调性开始,调性布局是G大调一D大调一a小调。从主调的属方向大调G大调开始之后又进入了G大调的属大调即D大调,而且无论G大调还是D大调都不是从主和弦开始,直到最后才通

钢琴曲《g小调第一叙事曲》-肖邦

钢琴曲《g小调第一叙事曲》-肖邦 肖邦 [作者简介] 肖邦(Chopin, FryderykFranciszek1810—1849)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2月22日生於华沙附近.童年时代, 他母亲经常唱故乡的歌曲给他听, 这对他后来的创作活动, 有很大影响.肖邦自幼开始学习音乐, 八岁即公开演奏, 他最初的创作就在这时被刊印出来.1826年他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 这时无论在钢琴演奏或作曲方面都已经取得惊人的成就.1830年肖邦来到巴黎, 尽管他在巴黎赢得了欧洲第一流钢琴家的声誉, 但他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祖国, 祖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而进行的斗争, 始终牵挂着他的心.1831年华沙起义失败后, 定居巴黎.肖邦的晚年生活孤寂, 体弱多病, 他自称是`远离母亲的孤儿'.1849年10月17日病逝於巴黎.肖邦的作品中有不少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期望和忧国伤时的悲愤心情, 如《革命练习曲》、《b 小调谐谑曲》、《降b 小调奏鸣曲》及一部分《夜曲》、《幻想曲》等.他采用玛祖卡、波洛涅兹等民间舞曲体裁并赋予新的意义;在器乐中创用叙事曲体裁;将前奏曲、诙谐曲发展成独立的钢琴曲, 进一步使练习曲的技巧与艺术

性紧密结合.肖邦在创作上的成就, 对其后的西欧音乐(特别是钢琴创作) 有深远影响.他的作品, 强烈的戏剧性与优美的抒情性相映成辉, 是世界音乐宝库中的珍品.[作品简介] 肖邦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爱国主义的长诗《康拉德·瓦连罗德》所给予的印象而写作的.诗的简要内容是: 十一世纪立陶宛被日耳曼骑士团所灭, 立陶宛年幼的康拉德·瓦连罗德被敌所俘, 并被扶养成人, 成为骑士团中的佼佼者.他英勇善战, 但不知自己是立陶宛的后裔, 却为敌人卖命, 攻打自己的祖国.就在这时, 一位立陶宛老人, 乔装成唱诗的歌手, 深入虎穴.在老歌手循循善诱的教育下, 康拉德终於醒悟.在一次与立陶宛的激战中, 康拉德和老歌手假装被俘, 回到了祖国.从此康拉德一直为祖国浴血奋战.后来, 康拉德化妆成贵族, 又回到了骑士团, 并以超人的武艺当上骑士团的首领, 开始了复仇大业: 他削弱军队, 涣散军心, 耗尽财力物力, 暗中破坏十字军的一切力量.在一次对抗立陶宛起义部队的战斗中, 康拉德故意使十字军陷入包围, 致使全军复没.骑士团被打败了, 立陶宛人从此获得解放.而解放立陶宛的勇士康拉德却被敌人的秘密法庭处死. 密茨凯维支的这首长诗悲壮感人, 气盖山河, 但肖邦的这首叙事曲并没有具体地描写长诗的情节, 而是抓住诗的感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作品分析

浅析肖邦《第一叙事曲》作品分析 摘要:浪漫主义时期在西方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个时期出现了一大批震烁古今的音乐家,而肖邦则是这些伟大音乐家中举足轻重的一位。肖邦一声创作了大量的钢琴作品,其中又以四首“叙事曲”最为著名,他将声乐与器乐的特点有机地结合,创作出篇幅宏伟,故事性极强的钢琴叙事曲体裁,为钢琴作品创作开辟出一块新的天地。肖邦《第一叙事曲》是钢琴叙事曲的开山之作,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篇史诗巨制,是一出扣人心弦的戏剧,是世界钢琴艺术史不可获缺的经典。 关键词:《第一叙事曲》;肖邦;叙事曲 肖邦(1810.3.1—1849.10.17),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家。肖邦是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钢琴作曲家之一,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代表人物,是波兰音乐的灵魂。被后世的人们成为“钢琴诗人”,“花丛中的大炮”。 一、叙事曲 叙事曲一般指富有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或独奏曲,是对故事的描述。叙事曲一词源出拉丁文ballare,意为跳舞,最初是一种舞蹈歌曲。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各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叙事曲和叙事歌曲一样具有叙事性,也就是说曲调富有语言表现力,好像讲故事一般侃侃而谈,内容多取材于民间史诗、古老传说和文学作品。 二、肖邦《第一叙事曲》创作背景 作为音乐史上第一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创作于1831~1835年的《第一叙事曲》集中体现了肖邦热忱的爱国主义情怀和内心对祖国境遇的强烈挣扎,音乐情感表现力极强,故事性丰富,体现出民族性。时值波兰被沙俄占领,看到祖国日日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肖邦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对他的创作产生深刻影响。有人认为这首叙事曲是取材于波兰流亡诗人密茨凯维茨的《格拉辛娜》,但绝大多数认同是在《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影响下创作了该曲。 《g小调叙事曲》是一首富有民族精神气质的英雄颂歌,它诞生在华沙革命失败的年代。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的时候,正流亡在法国听到波兰起义的消息,内心十分挣扎,从而借古喻今,通过对英雄的歌颂,鼓励波兰人民为国家独立而奋斗。而肖邦在这首曲子中所体现的民族性与爱国主义情感,成为支持波兰人民抗争到底的不竭动力和精神支柱。 《第一叙事曲》作于肖邦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全曲都折射出肖邦对音乐旋律、和声、织体以及音乐表现力无与伦比的掌控能力,体现出肖邦独特且极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是一首集大成之作。 三、肖邦《第一叙事曲》结构分析 g小调《第一叙事曲》op.23,创作于1831年~1835年在巴黎流亡期间,作者是波兰著名作曲家,钢琴演奏家肖邦,全曲可依次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 (一)呈示部结构分析 1.全曲开端的引子是乐曲展现给人们的第一印象,起到渲染铺垫的作用,节奏比较自由,织体看似简单但极具方向性,是整个叙事曲的“开场白”,以略带悲伤的曲调结束,仿佛一位老人拨动着琴弦叙述着悲苦的历史,引发人们无限的想象。 2.主部,主部主题在 g和声小调上,反复使用引子中叹息般的下行音调,好像是作者回忆起悲伤的往事,回忆起祖国的苦难经历,延续了引子沉重悲伤的感

肖邦夜曲鉴赏

肖邦夜曲鉴赏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肖邦夜曲鉴赏 怀着对古典音乐的好奇和喜爱,因此这学期选择了音乐鉴赏的课程。通过一学期的欣赏,领略了贝多芬,舒伯特,肖邦,李斯特等人的伟大作品,也欣赏了威尔第等的歌剧作品。在欣赏这些作品的过程中,更深地了解了这些作者通过音乐作品传达出的深沉情感。其中,肖邦的夜曲给我印象尤其深刻,故仔细欣赏一番。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后因华沙起义失败而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肖邦多以钢琴曲为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手法简练、题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曲调热情奔放、和声丰富多彩、结构灵活自如。作为着名钢琴演奏家,肖邦的演奏技巧精湛、手法细腻、音响华丽、富裕激情、出神入化,他的钢琴踏板用法独特。而夜曲作为肖邦自己创新的一种钢琴独奏体裁,具有冲淡平和,寂静幽澜的特点,于轻缓中偶尔透着那么一点点沉思。 夜曲一般指由爱尔兰作曲家菲尔德首创的一种钢琴曲体裁。旋律优

美,富于歌唱,常用慢速或中速,往往采用琶音式和弦的伴奏型。总的表现意境是夜的沉静与人的内心抒发。肖邦的二十一首夜曲是这一体裁最为出色的代表作品。18世纪的夜曲常以意大利语notturno为名,是一种器乐合奏的小夜曲。J.海顿、W.A.莫扎特均写有此类乐曲。19世纪的夜曲是旋律如歌、富于诗意的抒情特性曲,类似无词歌,但内容较为深沉,常含有忧郁的情绪,始作者为爱尔兰作曲家J.菲尔德。肖邦把它发展为一种形象丰富、情深意远的钢琴音乐体裁,他的21首夜曲是这一体裁的艺术珍品。 要想认识钢琴诗人的浪漫气质,领略钢琴诗的独特韵致,肖邦的作品是当之无愧的首选,肖邦似乎命里注定是为钢琴而生的,在他的指下,钢琴以自己独有的声音诗意地吟唱起来,音乐的个性与钢琴的特性如水乳交融一样和谐。我们不妨先从夜曲听起,细细体会乐曲中所弥漫的惆怅、瞑想、缱绻气氛,以及其中包含的激动、叹息、兴奋、不安等丰富而微妙的情绪。你会感到夜晚的风格是统一的,而夜中的情调又是如此得不同。 在欣赏这组夜曲之前,老师曾分享道:他曾在月夜,听完肖邦的夜曲,顿觉自己的整个灵魂都得到了洗涤,于是趁月出门,在月色中散步,久久回味着其中的魅力...在老师略带浪漫的介绍下,我也静静地欣赏起了这组夜曲。 《降E大调夜曲》是肖邦夜曲中最优秀、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时也是脍炙人口的一首。作品以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景色,也倾注着作者心灵的话语。恬静优美的旋律和精雕细作的钢琴质体

傅聪大师课笔记——关于肖邦24首前奏曲

傅聪大师课笔记——关于肖邦24首前奏曲 1. 乐句如诗句,长长短短,注意呼吸。“我觉得这是肖邦最大的特点之一,之前陈萨也在解读第一钢琴协奏曲时提到了我们要走很长的句子结构才能听完肖邦说话。当然也有很短的句子,短到只有一个字。”最后一句前留点空间,整体向上走,余音袅袅的感觉。 2. 这一首有两层意思,一是预兆,像古希腊的预言家卡珊德拉的故事:所有人都不明白,只有她看清楚了;二是悲天悯人,命运,压迫感。一个长的渐弱后,悲天的感觉更加强;注意第一首与第二首的衔接;结尾处虽然写着“持续的”,但可以弹得更微妙一点。 3. 前一首是命中注定,四大皆空,everything is in vain,这一首就是春天,小溪,鸟……注意内声部的音不要被淹没;歌唱性的;渐强不要太早;最后一个和弦可以让它飘起来。 4. 悲歌,inevitablity,不可抗拒的命运的力量[据说这首被用于肖邦的葬礼]。左手在保持细节的同时线条尽量连贯[我弹过这首,左手部分的确很难控制,容易机械,不均匀或太平均]。左手不能跟着右手走[这句有待在实践中进一步领会],会缺乏压迫感;尾音要长

。 5. 从悲歌到醉醺醺的感觉。结尾要轻灵,亮;全曲一个线条,中间不要有东西突出来;注意重音不是标在最后一个和弦上,而是倒数第二个。 6. 不同情绪的悲歌,不如第4首悲,但境界更高,惆怅,释然[这首是前奏曲中的另一首“雨滴”,创作于一个雨夜,据说肖邦在创作时感觉自己掉进了湖里,冰冷的水冲击着他的胸口;乔治桑说那是天上掉进肖邦心坎里的泪珠——我觉得这个说法很美];少一点rhetoric,多一点sincerity;多点pedal听起来滋润些;结尾又是开始;时间控制很难,要自然;不要东一个高潮西一个高潮,简单点就是一个高潮,但更好的是中间有细微的高潮,所以比例就很重要,不然一不小心就变成了“丑八怪”[我也一直为高潮如何铺设困扰,虽也明白不能处处高潮,但具体的比例的控制很难:一层是心里的控制,另一层是具体到手上的控制]。 7. 青梅竹马忆童年,能朴素已经很好了,但太朴素了,会缺少童真。 8. 风雨如归,外面和心里都是风风雨雨,但更主要的是内心的风风雨雨。前一首的旋律化入这首,不要太响,从神秘的地方来;后半部分像是得到解脱但并未解脱;结尾不要轻和慢,暗示了下一首。

肖邦叙事曲背景

肖邦叙事曲背景 肖邦的第三叙事曲是我非常喜爱的一部作品。去年的时候因为妹妹考试要弹这首曲子,虽然我是个外行,但还是开始认真地研究这部作品。通过倾听,阅读书籍和读谱,我发现自己越发喜爱这部作品了。那段时间我和妹妹经常讨论对这部作品的处理,虽然现在看来大都是很幼稚的,但那绝对是一段美好的时光。时间过得真快,去年下半年听了一些大师课,叙三录音版本的收集也没有停止过。我觉得自己对叙三的了解已经上了一个台阶,现在我终于有了些时间,我想把这些感受写下来,也献上自己收集到的全部版本和大师课录音。希望对学习这首作品和喜爱叙三的朋友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肖邦的第三叙事曲是四首叙事曲中技术要求最简单的一首,但也有很多钢琴家认为它是艺术表现上是最难以捉摸的。它和第二叙事一样都和密之凯维支的叙事诗有联系,而且都和波兰的希维德什湖有关,第三首更具幻想性。关于第三叙事曲的这首诗讲的是希维德什湖中的仙女报复负心汉的故事。虽然肖邦的这部作品最女性化,具有沙龙音乐的气质。但我觉得它绝不应该被弹成彻头彻尾的甜腻,至少应该有一种悲剧性的气质贯穿其中,带着些许血腥味儿。 关于作品背景的书,有一本钱仁康先生写的《肖邦叙事曲解读》非常好,大家有机会买来看看吧。我现在只是写一些自己对乐曲的感受和对处理的看法。 乐曲的开头,前八小节,是引子性质的,非常的重要,也非常难弹。Cortot曾把他比喻成情侣间的对话。是这样的,那是水仙女与骑士的第一次会面。至少在那时,那是一份真爱,不带一丝虚假。1,2小节是仙女的提问:“你会永远爱我吗?”3,4小节是骑士热诚的回答:“是的,我会永远爱你”。5,6小节是骑士的反问:“你是否永不变心”7,8小节是仙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 论文开题报告: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 析:2013-7-7 17:02:56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专业班级:08音乐学(海外教育)课题名称《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比较及情感分析》1、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作为一名钢琴专业的本科生,我热爱我的专业,也热爱音乐。对于肖邦,被誉为“钢琴诗人”的大艺术家,在音乐界一直有对肖邦音乐的各种研究,比如对肖邦音乐的创作风格,肖邦音乐的爱国情感的分析,肖邦音乐的创作风格和肖邦音乐的演奏技巧,艺术特色等研究,在这些研究中,都是以肖邦音乐的某一特点来分析,这些研究对我此片的论文的写作和对课题的研究有了很多的启发和有利依据。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有如下3个:⑴研究肖邦四首叙事曲的曲式结构。曲式是一门课程,是学习音乐的必修课程,是对于学习音乐的人的非常重要的课程。在学习一首曲子之前,我们为了更好更完善的演奏出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分析曲式结构是其重要途径之一,也是能较好的把握曲子整体框架的重要途径之一。⑵分析四首叙事曲的情感。在平时的音乐学习中,导师经常让我去翻阅相关资料,查看谱面上的音乐表情术语和强弱标注,分析曲式结构。知道这些之后,我们可以对曲子有一个初步的把握,这并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乐曲。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其他背景,比如情感方面的背景,只有将作曲家的创作背景和他所留给我们谱面上的表情记号相结合,才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作品的核心情感,同时查找翻阅尽可能多的文献资料,尽自己最大,它诞生在华沙革命失败的年代。肖邦创作这首叙事曲的时候,正流亡在法国。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希望可以说是这首叙事曲的创作动机。肖邦在音乐中所表现的“英雄性”和“悲剧性”的内容,事实上成为鼓舞当时波兰民族斗争的精神力量;第二首叙事曲是四首叙事曲中标题性和描写性最鲜明的一首,自然界形象的描绘和心理状态的刻画在这里获得了统一。同时这个作品以两个行程强烈对比的主题为基础,使其富于戏剧性。第三首叙事曲是以奏鸣曲原则为基础的,但同时也有回旋曲的因

肖邦作品赏析

肖邦《革命练习曲》赏析 肖邦共写了二十七首练习曲,此作品是10号作品《十二首练习曲》中最后一首。1831年肖邦在维也纳演出后去往巴黎的途中抵达德国斯图加特时,知沙俄侵略华沙,波兰华沙人民起义失败,肖邦在义愤填膺中写下了这首作品。全曲采用了c小调、快板、四拍子,运用肖邦早期波罗涅兹和马祖卡体裁中常用的三部曲式写作而成。虽采用小调色彩,左手快速跑动十六分音符让作品从始至终无不充满了悲情愤怒、受压迫人民的必胜信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而右手沉重的八度和弦体现了波兰人民对抗战信心的坚毅。 引子开始是一个在c小调上建立的属七和弦,,好似战士们战场上的呐喊。紧接暴雨骤雨般的高音至低音的音阶跑动,象征着波兰战士在战场上义勇奋发冲向敌阵的紧急脚步。第一段分为二部分,第二部分材料是第一部分的引申。第一部分以附点节奏呈现的主题,丰满的八度织体,虽是小调却铿锵有力。每一个动机后都有相应的回应,这种回应用了不稳定的和弦,从而引出下句。下句从高音区至低音区的应答,再次表现了失落心情。左手快速音阶流动为第二部分的出现作了准备。先是微弱的主题再现,紧接以切分的节奏与渐强的和弦,以及由慢至快向上的半音进行,自然地将乐曲情绪更为激动和高涨。 第二段没有明显的乐句,是一、三段的连接,带有间奏的性质。左手快速音阶跑动与右手歌唱性的和弦完美结合,前半部分都用了相同的节奏型。由深情变为坚毅,心潮澎湃转为细腻的安抚,最后经由这层层至上的转调手段把把戏剧性矛盾冲突的气氛烘托到了最高点。由第一部分的最后经过如果说第一段是战士们的呐喊声、号角声的相互助威,那么这段则是人民群众内心的悲伤和强烈的愤怒。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再现,加进了三连音等装饰性新织体形式的动机进一步加强了心潮愤怒之感和求胜之心的急迫,增强了艺术表现力和矛盾戏剧的冲突,更富有激情。这种原旋律加花的形式是肖邦很擅长的作曲手法。 尾声部分开始部分是很弱的,没有大幅度的跳进,显得平静从容。虽然战败,我们会平静的接受,但这并不能削垮我们的意志。平静是再次激情的准备,最后,又是在一阵狂有力的犹如洪钟响彻环宇的大主和弦中,再次激起人们的热情,又是一次从高至低的音节下行,那般激情再次走入人的心里。结尾的两个和弦短暂,代表波兰人民不怕挫折、对抗战充满必胜的信念。斗争没有结束,未来会属于我们,属于正义! 在多处运用了相同的附点节奏,自始至终强调渲染了悲情、愤怒的主题。左手描画出暴风骤雨般的环境,右手犹如响彻环宇般的钟声敲打战士们的心田。相信这首作品在当时一定是波兰人民鼓舞军心的精神武器,体现了肖邦浓烈的爱国情怀,且具有高超的创作技巧和艺术价值。舒曼说:肖邦的作品是掩藏在花丛中的大炮。肖邦的艺术是爱国主义的艺术,更是人道主义的艺术。它的音乐是波兰人民义血奋战的宏伟篇章,是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抗战的的精神武器!作品的悲情与作曲家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再次验证了那句话,艺术来源于生活。

肖邦圆舞曲的介绍

肖邦圆舞曲的介绍 肖邦创作的圆舞曲别树一帜,它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社交性舞会圆舞曲,而是供音乐会欣赏的钢琴小品。这些乐曲在保持舞蹈的节奏、律动,音乐特点和风格特征的前提下,在性质、速度和节奏等方面比社交性的圆舞曲更灵活、更多样,曲式也有所突破。甜蜜的柔情和风趣的卖俏,也贯穿在这种圆舞曲之中。人们称之为“音乐会圆舞曲”。 肖邦一生中总共创作了首圆舞曲,从表达形式上来说可分为两大类别:一类是把实际的舞蹈加以理想化的作品,另一类是借用圆舞曲形式而作成的纯粹的抒情诗。舒曼曾对肖邦的圆舞曲评介:“这是肖邦的肉体及心灵在舞蹈上的圆舞曲”,“如果要跳舞,舞伴必须有一半以上是伯爵夫人才行。”而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认为,“不沉着的演奏家,往往忽略了肖邦的低音,虽然低音对圆舞曲具有某种意义,但也不是绝对的,粗暴的敲击没有必要,要注意基础音,从属的和声应弹得轻些。圆舞曲的伸缩速度亦无必要像玛祖卡舞曲那样强烈。” 肖邦的两首圆舞曲 、肖邦降大调圆舞曲(小狗圆舞曲) 有个神奇的传说,说是肖邦跟情人乔治?桑同居期间,有一日看到乔治?桑的小狗追着自己的尾巴打转,所以就写了这么首圆舞曲。但这个说法纯属扯淡。这首曲子另有一个名字叫“一分钟”,原文实际上是“分钟”,意思大概是演奏长度差不多一分钟。圆舞曲是肖邦沙龙性小品的代表。没什么特别的寄托,不要想得太复杂。肖邦写这种东西多数像玩儿一样。弹得时候也就像玩儿一样即可。注意吊一下左手低音的旋律,特别是在中段的地方。 、升小调,呈献给罗斯吉德男爵夫人 节奏近似玛祖卡舞曲。段体,第一段主旋律含有悲叹的成分,第二段为急速的运动,转为降大调,但很快又回到忧郁的气氛,反复开头旋律,在焦躁不安中结束圆舞曲的介绍: 肖邦创作的圆舞曲别树一帜,它不同于当时流行的社交性舞会圆舞曲,而是供音乐会欣赏的钢琴小品。这些乐曲在保持舞蹈的节奏、律动,音乐特点和风格特征的前提下,在性质、速度和节奏等方面比社交性的圆舞曲更灵活、更多样,曲式也有所突破。甜蜜的柔情和风趣的卖俏,也贯穿在这种圆舞曲之中。人们称之为“音乐会圆舞曲”。 1 / 1

肖邦所作四首叙事曲的第一首

这是肖邦所作四首叙事曲的第一首,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德拉·华伦洛德》在华沙起义的背景下创作的。全曲充满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祖国的怀念,是一首热情洋溢的爱国诗篇。(《康德拉·华伦洛德》取材自古代,讲述的是被日尔曼武士团俘虏的立陶宛少年康德拉长大后立志牺牲自己,为祖国报仇的故事) 此曲为奏鸣曲式,但有许多较为自由之处。 开头是7小节的引子。第8小节开始,作者想要讲述的故事开始,这里有一个主题与和声进行错位的现象。第9小节在和声上是引子的终止式,但从速度、节拍上已经进入了主部,从而形成了和声不到位的情况。主部是从引子的补充终止开始,并且屡次反复:Ⅳ-Ⅵ-Ⅴ。主部仿佛是一段抒情性的叹息。共28小节。最后停在g小调的属七和弦上。 第36小节开始进入连接部,从g小调的主音开始,以4个一组的8分音符为单位进行,4小节之后,单位进行了变化,头一个音符变为2分音符此时,音乐变的不安起来,甚至让人觉得惊惶,音乐变的越来越快,仿佛海浪般汹涌而来,从右手上下起伏的旋律中,能让你感到自己在被海浪玩弄的小舟上是那么的恐惧和无助……这是一个具有独立的艺术形象和主题功能的段落,规模较大。调性经历了g-a-g的过程,左手始终有着主持续音的伴随,仿佛是掀起恶浪的真正力量之所在。直到最后,它似乎都没有担负起真正连接的作用,在大浪稍稍宁静的时刻,副部主题悄悄地来到了。 一段抒情性的叹息,是大家较为熟悉的旋律,降E大调开始,共15小节,是个8+7的复乐段结构左手以琶音为主,悠美而且让人觉得背后蕴藏着无穷的能量似的。 结束部从第83小节开始,主部素材派生而来,但是,它延续了副部的降E大调,依旧是叹息,依旧是呼唤,催人泪下的感动。 接着94小节开始进入了展开部。在a小调上开始,并始终有属持续音伴随。首先展开主部,具有悲剧色彩。作者在展开手法上采用了性格变奏,在展开时保持了句子的完整性。第106小节展开了副部主题,此时曾另人感动的副部主题爆发出了非常大的能量,音乐形象变的极具英雄气概,调性经历由A大调—G大调。这是副题的一次性格变奏,具有动力性。右手旋律及左手的伴奏织体都变的非常饱满,每个和弦在ff的力度上如革命的炮声般撞击着人们的心灵,那是渴望自由的呐喊,那是对敌宣战的呐喊! 第126小节开始展开连接部素材,这是一个即兴的乐段,无法看清句子的脉络。在降E和声大调上展开,具有幻想的性质。 第138小节是展开的第四个段落,左手具有圆舞曲的节奏特征,仍在降E大调上,并且在主题上具有谐谑曲的特征。第146小节,开始准备再现降E大调上,但从句子上看不是十分清晰。在经过长距离的右手旋律及力度爬升后,第167小节,副部首先出现在再现部中,此时的调性却仍在降E大调上竟然没有和主部的调性统一,此时的再现仍似乎动力性的,左手的琶音比呈示时密集了一倍,右手的和弦改为8度双音,但有许多自由变奏的因素,显得情绪更加走向高潮,仿佛让人感觉胜利是最终的。但是随后在第180小结,再现了结束部素材,又一次出现了叹息,其中透着无比的无奈,让人觉得结果也许并不太妙,也许全曲的结尾会给一个答案的。左手的伴奏延续副部再现的织体,主持续音仍保持着,第194小节,在g小调上出现了主部再现,并始终在终止四六——属——主的连接上,天空的乌云变得一望无际,仿佛要吞下整个世界似的,只剩几缕阳光还能艰难地透出让人分辨这是白昼而非夜晚。悲剧的色彩让人更加清晰地感知。乐段在208小节完全收拢。接着是庞大的尾声部分,期待着的结局就将出现。

肖邦《幻想即兴曲》的赏析及感想

肖邦 (1810~1849) ,伟大的波兰音乐家,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肖邦一生不离钢琴,所有创作几乎都是钢琴曲,被称为“钢琴诗人”。他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渡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它优美度旋律,以及极大的个人创作空间,所以曾在2008北京残奥会开幕式上被一位盲人钢琴家弹奏过。 肖邦的许多作品刚开始都是通过自己精彩而成功的演奏才得以成型的。肖邦本身就是一位出色的演奏家,只是他不像李斯特那样经常举办音乐会,平时他会化很多时间辛勤地练习钢琴。美国钢琴家ROTH SLENCZYNSKA(露丝史兰倩丝卡)在她的著作中提到,肖邦练得最多的是巴赫和莫扎特的作品,他无以数计地练着这些作品,目的是使指尖具有敏锐的触键能力:莫扎特的奏鸣曲对力度的控制有很大的助益,而巴赫的赋格则要求手与脑有绝对完善的配合。肖邦天才地掌握了键盘的技巧,使人确信,那些乐曲的和声、结构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千锤百炼才完成的。 幻想即兴曲的第一主题充满了热情,在不断反复的六连音琶音组成的伴奏音型衬托下,右手奏出了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旋律。右手四个音符对左首三个音符,对于许多初学者确实有些难以下手,但这段音乐在成熟的演奏家手中却可以被演绎得如痴如醉,肖邦的激情和浪漫主义情怀在此获得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肖邦是钢琴诗人,更是诗狂。 肖邦的这首乐曲早已是钢琴音乐中广为人知的名作,此曲作品编号为.肖邦的作品至都是在他逝世后由其好友冯达纳JulianFontana,1810-1865)所发现并加上编号出版的.而冯达纳的编号并不能说明作者的创作时期.就像这首<即兴幻想曲>的创作时间为1834年,最后定稿在1835年.这样一首优秀作品,为何未能即时发表据说是由于肖邦觉得乐曲的A段主题与当时著名的钢琴家及作曲家莫舍列斯(Ignaz Moscheles,1794-1870)所作的一首<降E大调即兴曲>有相似之处,为了避免引起误会就一直没有出版面世.原作为四首<即兴曲>之一,冯达纳于肖邦逝世后六年,即1855年整理出版时又加上了幻想曲之名,就成了现在<即兴幻想曲>(Fantaisie-Impromptu).。其实这首乐曲的内容远比莫舍列斯的那一曲丰富得多,结构也严谨得多。通过这一典故,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在创作方面的严谨态度。但事实上,这首幻想即兴曲绚丽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内涵不仅超过了莫舍列斯的即兴曲,也超过了其他同类乐曲,这段变幻的、闪光的音乐有着直接的吸引力,它赢得了无数爱乐者的喜爱。曲开始的一段细碎叮咚的快速音符,仿佛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笑声;中间优美的主题部分以变奏的形式反复出现,大师在这里将音色控制的美妙绝伦,似乎在回忆着甜蜜青涩的爱情;紧接着开始部分的旋律又再响起,然而已没有了最初的无忧无虑,一股不安的情绪在酝酿堆积,这一份躁动的力量最终以一串珠落玉盘般的响亮音符达到顶点,这时大师著名的左手低音沉稳响起,在一段晨钟暮鼓般的低沉琴声中结束全曲。 曲开始的一段细碎叮咚的快速音符,仿佛少年无忧无虑的嬉戏笑声;中间优美的主题部分以变奏的形式反复出现,大师在这里将音色控制的美妙绝伦,似乎在回忆着甜蜜青涩的爱情;紧接着开始部分的旋律又再响起,然而已没有了最初的无忧无虑,一股不安的情绪在酝酿堆积,这一份躁动的力量最终以一串珠落玉盘般的响亮音符达到顶点,这时大师著名的左手低音沉稳响起,在一段晨钟暮鼓般的低沉琴声中结束全曲。 在听过的那么多西方古典曲中,这首曲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来自灵魂深处的梦想启示 肖邦,性格敏感细腻,忧郁多情,瘦弱的身体中,却蕴藏如此浩浩荡荡的能量与气魄。中间部分是如歌的行板,抒情、明朗、流畅的迷人旋律,在清澈如流水般的音型伴奏下,

肖邦四首叙事曲

肖邦四首叙事曲(柯尔托版) 肖邦一生共创作了四首叙事曲体裁的钢琴曲,这四首叙事曲写于1831至1842年之间,也就是肖邦21岁至32岁这段充满青春朝气的时期。这一时期也是肖邦音乐创作上的高峰期。他创作的四首叙事曲,规模宏大、气势恢弘,具有史诗性、戏剧性,具有广阔的交响性发展。他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创作上来的作曲家,他为叙事曲这一体裁领域内的发展、为李斯特和其后的交响诗、交响画、音诗、音画等奠定基础。 叙事曲这一体裁发源于中世纪的定形诗,除有固定的诗形外,根据其语源有时也兼指舞蹈歌。到了14世纪以后只歌不舞,在法国、意大利、英国、德国成为独唱或复调叙事歌曲的通称。到了18世纪演变为叙事诗形式,如作家歌德的《魔王》叙事诗,作家黑尔达的《爱德华》叙事诗等。后来一些作曲家,根据叙事诗的词把它们谱写成歌曲,从而形成了独立完整的叙述体歌曲。如勒韦的《爱德华》、舒伯特的《魔王》、舒曼的《两个近卫兵》等。肖邦首先在篇幅长大而富于戏剧性的钢琴曲中使用叙事曲这一名称,后来勃拉姆斯、李斯特、格里格、维厄唐、福雷等音乐家也在钢琴曲中使用其名。一部分管弦乐作品也借用了叙事体形式。如柴可夫斯基的交响叙事曲《督军》、杜卡斯的《魔法师的弟子》、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等,都是较典型的交响叙事曲。 肖邦把原先用于声乐作品中的叙事曲体裁借过来,用于钢琴叙事曲的创作,这一大胆的创新与受到同乡诗人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的格调和民间的语言,肖邦叙事曲的民间风格表现在民歌性质的主题、民间音乐的即兴性的变奏手法。肖邦用器乐这一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来表现诗的形象、诗的意境及其个人对诗的主观感受,器乐叙事曲体裁恰巧吻合了他的需求,他开凿了器乐叙事曲体裁的先河,为叙事曲体裁拓宽了使用的范围,丰富和发展了叙事曲的音乐表现。 肖邦运用叙事曲这一体裁创作的四首钢琴叙事曲,广泛采用非规范的混合曲式结构。这表明了叙事曲这一体裁与混合曲式结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表明了肖邦要用混合曲式结构原则来表现叙事曲曲析复杂的思想内容,表明了器乐叙事曲体裁这一新的形式因为与文学、戏剧作品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必然带来曲式结构上的变更。 器乐叙事曲体裁这一19世纪30年代的产物,给叙事曲体裁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它的诞生使得叙事诗这一文学体裁与纯音乐的语言结合了起来。这一综合艺术的产物,这一新的形式必然带来音乐语言、音乐语言结构及其表达方式上的变革。混合曲式结构,这一建立在传统曲式结构原则上的混合体,必然与器乐叙事曲这一综合产物有着密切的联系。 肖邦是历史上第一位把叙事曲这一体裁运用到钢琴曲中来的音乐家。由于叙事曲这一新的器乐体裁形式需要用无词的语言来表达音乐内容,由于叙事曲与诗歌、文学的密切联系,以及诗歌、文学内容的史诗性、戏剧性需要通过这一新的体裁形式去表达,因此,肖邦冲破传统的典型规范及用新的结构形式取代旧的结构形式是不可避免的。 肖邦叙事曲深受密茨凯维支叙事诗的影响,美国音乐批评家及著述家詹姆士·基本兹·休涅刻在出版于1900年的《肖邦---其人及其音乐》一书中认为肖邦是一个"聪明人",因为他不给人以有关叙事曲内容的更明确的线索,接着说:"《第一叙事曲》是根据《康拉德·华伦洛德》而写的,《第二叙事曲》肖邦承认是受亚当·茨凯维支的《魔湖》的直接影响而写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