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烘托人物形象

环境烘托人物形象

【篇一:环境烘托人物形象】

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 [学习目标] 1、运用自然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心

情 2、运用社会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

[学习重点、难点] 1、环境描写与人物言行、心理描写相配合。

2、环境描写渲染气氛 [教材分析] 本册第一、二单元学习了《芦花荡》和《背影》两篇课文,《芦花荡》用了多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

境描写渲染战争紧张气氛和人物愉快心情,《背影》描写了家中祸

不单行的惨淡光景,为后文浓浓的父子之情铺垫了感人至深的背景。

3、[学情分析] 《芦花荡》和《背影》两篇课文都是学习环境描写的

好材料。对自然环境描写七年级时就已经学习过了,学生有一定的

基础,但对于社会环境描写,却要复杂得多,因此,应该作为重点

和难点。

在学习方法上,对于初中生而言,接触到两文所涉及的历史内容的

文章并不多,领会社会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是不足的;在思想情感上,当代中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生活优越,不容易理解两文所

涉及内容,应多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资料来理解。

[学法指导] 新大纲明确指出:要贯彻启发原则,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他们动脑、动口、

动手,培养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及能力培养。

1、自主互助,合作探究。

2、.指导学生根据间接经验学习感受生活。

学习安排:分为二个独立教学片段(可分别穿插在《芦花荡》和

《背影》两篇课文中),也可合为 1个课时穿插方式:1、提问式

2、拓展式 [学习过程] 片段一:以课文《芦花荡》教学为主线穿插

一、阅读课文《芦花荡》最后一段,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1、该段

所用描写方法以及表达作用? 2、该段的表达效果主要表现在哪些

语句上?二、讨论小结: 1、该段使用了景物描写方法,烘托出老

头子痛打鬼子后轻松愉快的心情 2、愉快的心情主要表现在:三、

写作规律总结: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活动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

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当时情景等进行有目的的描绘,以起到渲

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怎样运用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呢?要注意以下要求: 1、人物活动离

不开环境。人物活动在学校里,就应该有学校环境的描写;人物活

动在暑天里,就应该有炎热环境的描写;人物活动在夜色里,就应

该有相应的夜景的描写。

2、环境描写要注意与人物言行、心理描写相配合。

在事情发展过程中,人物言行、心理描写要与环境描写相结合。人

物所处的环境有了变化,人物的言行、心理必然会有变化,我们要

注意把这些变化反映出来。注意了这一点,将对推进故事情节的发

展和表现人物的特点,都具有很好的作用。

3、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心情。关键是看人物内心的感情,如果是喜悦的那么笔下的景物应是明朗的、轻快的。如果是忧愁的,那么景物应该是萧条的、朦胧的。

四、片段训练:请大家根据风景图片,进行描写,并相互点评。例:喜悦:只这般情形,就如此开悦。衣裙摆动,似有喜悦之风在吹动;田埂之间,斑斓辉映;早已翕动人心的云雾,缭绕在远方的山谷。

伤感:立在山谷之间,感到自己是如此渺小,被封建的思想包围着,有说不出的惆怅。但却只有一人,一人独自身处孤野。不会有松散

的眉目,曲折的思想已经驰动了心灵。吼一声,也不会散完心里的

悲恸。云雾是无边的思绪,而我只是,伤感,在田间。

教学片段二:以课文《背影》教学为主线穿插一、阅读课文《背影》第二段,试想一下该段文字是什么描写,去掉会对全文主旨有何影响?社会环境描写,交代故事发生背景,写作感情要求:一、导入,激发情感,创设氛围(配乐曲:《致爱丽丝》)慈母手中线,游子身

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这是孟郊的《游子吟》。这是一首歌颂母爱的古诗。千百年来歌颂

母亲的作品层出不穷,而讴歌父亲的作品却少之又少。难道父亲就

不爱自己的子女吗?当然不是,只是父爱可能比母爱更深沉,含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表现父子深情的著名散文《背影》。(板

书课题)人物总是活动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的,因而,我们在交代人

物活动的背景,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等方面,都有必要

学会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进行烘托。

范例:看自行车的老人上海邵瑛我们弄堂里管自行车的老奶奶,年

纪总有六七十岁了。她满头银发,天天横挎着个包,身穿褪了色的

蓝色工作服,一次又一次地向停车人收费。每当看到她这么做时,

我总是想:哼,这么老,还来扒分,真是爱钱如命!可是,有一件

事使我改变了对她的看法。

那是今年暑假的一天,我到公园去玩,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刚出弄堂,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倾盆大雨铺天盖地而来。我没有带雨伞,只好到弄堂口的过街楼下去躲雨。刚冲到楼下,看见一个身影手里

拿着塑料雨布,可是,奇怪的是这雨布不是往自己身上遮,而是遮

到自行车上。我定睛一看,啊,那不是管自行车的老奶奶吗?只见

她迎着风,冒着雨,什么都不顾,竭尽全力拿着遮雨布往车上盖。

雨布盖了一块又一块。此时,目睹这一切的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同时,焦急地想:老奶奶年纪这么大了,冒雨遮车子,会不会感冒?

正想着,刮来一阵狂风,好冷啊!我不禁打了个寒颤。呀,不好,

老奶奶刚遮好的雨布一下子都被风刮走了。老奶奶忙不迭再去盖,

谁知,风好像故意和她作对似的,呼呼地吹着,刚这好的雨布又被

刮走了!老奶奶想了个好办法,她蹒跚着来到一个堆垃圾的角落,

吃力地搬起几块大砖头,一一地把塑料布的四角压好。这下风再显

神通也无法掀走雨布啦!风怒吼,雨滂沱,这时,老奶奶全身上下

都湿透了,活像一只从水里捞出来的落汤鸡,而她却不当一回事似的,只是用手捋了一把淋湿了的头发,甩了一把雨水,微微地一笑。不一会儿,人们纷纷来取车了。当他们看到干干的座垫时,都吃惊

地张大了嘴巴,眼睛瞪得滚圆的,而当他们看到老奶奶那被淋湿了

的身子时,一切都明白了看着,看着,顿时一股尊敬之情在我胸中

油然升起,我终于明白了:老奶奶不是为了扒分,而是为了发挥余热,为大家服务,多为群众做贡献呢!现在,每当我碰到这个老奶奶,总是充满尊敬地叫一声:奶奶好!一位普通的老人,一次又

一次地向停车人收费,引起了小作者的鄙视,其实这是欲扬先抑,

这样写,既是事实,也能对读者有更大的吸引力。

用可是一转笔锋,写出了自己看法突变的原因。

这里的倾盆大雨铺天盖地既为下文老人风雨中奋力护车的情节作好

了铺垫,也为自己因避雨故而看到那动人的一幕作了交代,上下文

衔接紧密。

先见身影,再见其人,这中间也有料想不到之意。

迎着冒着什么都不顾竭尽全力等刻意描摹了老人在风雨中护车的

情景,很生动。

雨布的再一次被刮走,说明护车的不易,增强了情节的曲折性。

老人此处的表现再一次反映了老人的职业道德和负责精神。

老人的狼狈和出自内心的微笑,这一对比,让人进一步体会到老人

心灵的美好。

以取车人的情态,反映出老人劳动的意义。

这是小作者在动人一幕之后的对老人看法的突变,因为有了上面的

见闻,使人觉得不唐突、甚可信。

【总评】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司空见惯的,却又十分感人的

看车老奶奶的形象,抒发了小作者对她的尊敬之情。

在城市里,看管自行车的不少是上了年纪的人,他(她)们干的是

不起眼的活儿,甚至会遭到有些人的误解和歧视。但是如果你用心

去发现,他(她)们中间也不乏有动人的故事。小作者正是看到了

动人的一幕,才改变了他对那些老人的看法:在一个雷雨交加、狂风怒吼、倾盆大雨时刻,一位看车老奶奶不顾年老体弱,不畏狂风暴雨,奋力地把遮雨布往自行车上盖,无非是想竭力地为寄放自行

车的人服务得好一点。看到这一切,小作者对老人的误解消除了,

对老人敬爱之心油然而生。本文小作者并非孤立地去描写恶劣的天气,而是将这种环境描写与人物描写交*进行,这样写,既推动了故

事情节的发展,更突出了老人品质的可敬。

【思考、训练】一、试分析小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爸爸的鼻子和嘴?这与表现文章的中心有什么关系?别看爸爸的鼻子高高的,挺

挺的,能托起那厚厚镜片的黑框眼镜,可它却并不怎么灵。那回他

在家里炖肉,把锅坐在火炉上就趴在桌子上备起课来,肉糊了他都

闻不见,还是我从外边跑进来告诉他的。是不是爸爸的鼻孔小呢?

我再仔细看了看他的鼻孔,发现爸爸鼻孔并不小,那究竟是为什么呢?爸爸的嘴角向上翘着,像是带着微笑。嘴唇薄薄的,有人说嘴

唇薄会说话,那是不错的,我爸爸就很会说话,他还会编相声,能

把同学们做的好事,以及马虎啦,不专心听讲啦等等缺点,都编成

相声,让同学们在笑声中受到教育。

二、下面是《林海雪原》里写座山雕的一段话,座山雕是土匪头子,试分析哪些是正面描写,哪些是侧面描写,这样写对反映座山雕的

狰狞面目有什么意义?座山雕坐在正中的一把粗糙的大椅子上,上

面垫着一张虎皮。他那光秃秃的大脑袋像个大球胆一样,反射着像

啤酒瓶子一样的亮光。一个尖尖的鹰嘴鼻子,鼻尖快要触到上嘴唇。下嘴巴蓄着一撮四寸多长的山羊胡子,穿一身宽宽大大的貂皮袄。

他身后的墙上,挂着一副大条山,条山上画着一只老鹰,振翘着双翅,单腿独立,爪下抓着那块峰顶的巨石,野凶凶地俯视着山下。

三、记一次小实验,注意以同学们的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等烘

托气氛,反映这个小实验稀奇有趣、能给人以启迪。

(三)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

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

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

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

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

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

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

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

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描写】写作的基本表达方式之一。指将客观事物的形状、情态具体

地描绘、再现出来。

【正面描写】描写的一种方法。也叫直接描写,指对人物的肖像、

心理、语言、行动以及对事件、环境、气氛的直接描绘。

【侧面描写】描写的一种方法。也叫间接描写,指对人物、事件不

作正面的描述,而是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

的对象,从其他人物的印象、感受来表现描写对象的情态、特征。【正侧结合】是指对所描写的对象既进行正面的直接的描写,也着

力描写它周围的事物,使形象的特征更加鲜明。如汉乐府《陌上桑》就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描写罗敷。诗中正面写罗

敷的装束,显示了她的外貌美;通过描写行人、少年、耕者、锄者

见到罗敷时各自的行为,从侧面把罗敷的美写到了极至,给读者留

下了更多的想象余地。

【肖像描写】描写人物的一种方法,也叫外貌描写。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服饰、姿态等方面的描写。人物的外貌特征,总与他的

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性格、爱好等有密切关系。通过肖像描写,

往往能反映人物的身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动作描写】描写人物的一种方法。指对人物的行为、动作所做的

具体描写。描写人物的行动,尤其是人物个性化的动作,能够突出

表现人物的性格,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动作描写是刻画人物的重

要方法。

【景物描写】环境描写的一种。指文学作品中对自然景物的描写。

景物描写主要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性格、感情,有时还

可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抒情性作品,如诗歌、散文中,描绘的

具体景物构成的生活图景,往往浸透着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

艺术境界叫意境。

【细节描写】描写的一种方法。指文学作品中描绘的人物的言行举止、心理,或景物的细微之处。它可以具体生动地反映形象的特征、增强艺术感染力。例如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

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一诗中,作者写了家

信将要发出时觉得还有话要说,故又开封的细节,生动形象地表达

出诗人思乡的感情。

【白描】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

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在文学创作中,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勾勒出事物形象。白描用于写人,只

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用于

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例如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中,楼船铁马

写作战的方式,夜雪秋风写作战的时间和环境,瓜洲渡大散关交

代作战的地点,14个字勾勒出 25 年前宋朝军队两次抗击金兵的壮

阔场面。

【渲染】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

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在文学创作中,指对景物、环境

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通过描述寒蝉、长亭、

骤雨等景物,来渲染悲凉的气氛,传达出抒情主人公离别时凄苦的

心绪。

【烘托】本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的外廓渲

染衬托,使物象明显突出。在文学创作中,多指描写周围的环境、

景物,使所要表现的形象或内容鲜明突出的表现方法。如东船西舫

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描写听众沉浸在乐

曲境界中悄无言的情形和江心秋月白的萧瑟景象,渲染了一种静

的气氛,突出了乐声的美妙动听和琵琶女弹奏技艺的精湛。

渲染与烘托的区别:渲染,指对景物、环境作多方面的直接描写、

形容,以突出景物或环境的特点,多就描写景物而言;烘托,指对

环境、景物进行描写,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或内容,多就表现人

物形象而言。

【衬托】也叫映衬,指用相似或对立的事物作陪衬,以突出所要表

现的事物特征或内容的表现方法。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

用跟主体事物相似或相关的事物作陪衬,叫正衬。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五岳赤城天台等名山,都是为了突出天

姥山的高峻。

用对立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叫反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诗》)用噪鸣写蝉和鸟的叫声,更加突出了山中环境的幽静。

烘托与衬托的区别:烘托,多指从侧面着意描述,使所要表现的事

物的特征更加鲜明突出。衬托,指将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显出差异,以突出主要事物的特点。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衬托有主次之分,被衬托的事物是主要的,用

来陪衬的事物是次要的;对比并无主次之分,把正反或对立的两个

事物放在一起对照,往往是突出它们各自不同的特点或事物的矛盾性。

【虚实结合】指把虚的事物或景象和实的事物或景象结合起来描写。一般来说,虚指主观想象的事物或景象,实指客观现实的事

物或景象。虚实结合,可以使诗歌作品的容量更大,形象更鲜明,

思想感情表达得更突出。如柳永的《雨霖铃》,上阕描写分别时的

凄清景象,是实写;下阕想象离别后的孤单、寂寞的生活,是虚写。这样虚实结合,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词人与心爱的人深厚的感情和离

别时极度痛苦的心境。

【动静结合】指既有动态描写,也有静态描写。两者相互映衬,能

够准确生动地表现具体物象的情态。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一静一动,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又如千

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村绝句》),动静相宜,有声有色,形象鲜明,如在眼前。

分享:分享到新浪 qing 0 喜欢三严三实开展以来,我认真学习了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研读了中央、区、市、县关于党的群众路

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关文件和资料。我对个人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

原因进行了认真的反思、查摆和剖析,找出了自身存在的诸多差距

和不足,理出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整改措施。现将对照检查情况报告如下,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

们批评指正。

一、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学习深度广度不够。学习上存在形式主义,学习的全面性和系统性不强,在抽时间和挤时间学习上还不够自觉,致使自己的学习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些欠缺。学习制度坚持的

不好,客观上强调工作忙、压力大和事务多,有时不耐心、不耐烦、不耐久,实则是缺乏学习的钻劲和恒心。学用结合的关系处理的不

够好,写文章、搞材料有时上网拼凑,求全求美求好看,结合本单

位和实际工作的实质内容少,实用性不强。比如,每天对各级各类

报纸很少及时去阅读。因而,使自己的知识水平跟不上新形势的需要,工作标准不高,唱功好,做功差,忽视了理论对实际工作的指

导作用。

二是服务不深入不主动。工作上有时习惯于按部就班,习惯于常规

思维,习惯于凭老观念想新问题,在统筹全局、分工协作、围绕中心、协调方方面面上还不够好。存在着为领导服务、为基层服务不

够到位的问题,参谋和助手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比如,到乡镇、

部门、企业了解情况,有时浮皮潦草,不够全面系统。与基层群众

谈心交流少,没有真正深入到群众当中了解一线情况,掌握的第一

手资料不全不深,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更好的服务。

三是工作执行力不强。日常工作中与办公室同志谈心谈话少,对干

部思想状态了解不深,疏于管理。办公室虽然制定出台了公文办理、工作守则等规章制度,但执行的意识不强,有时流于形式。比如,

办公场所禁止吸烟,这一点我没有严格执行,有时还在办公室吸烟。四是工作创新力不高。有时工作上习惯于照猫画虎,工作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存在着求稳怕乱的思想和患得患失心理,导致工

作上不能完全放开手脚、甩开膀子去干,缺少一种敢于负责的担当

和气魄。比如,做协调工作,有时真成了传话筒和二传手,只传

达领导交办的事项,缺乏与有关领导和同志共同商讨如何把事情做

得更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五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工作中,有时忙于具体事务,到基层

一线调研不多,针对性不强,有时为了完成任务而调研,多了一些

官气、少了一些士气。往往是听汇报的多,直接倾听群众意见的少;了解面上情况多,发现深层次问题少。比如,对县委提出的用三分

之一时间下基层搞调研活动,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做到。即使下基层,有时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让看什么看什么,让听什么听

什么。在基层帮扶工作上,有时只注重出谋划策,抓落实、抓具体

的少,对群众身边的一些小事情、小问题关心少、关注不够。

六是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自认为在办公室工作多年,已经能够胜

任工作,有自满情绪,缺乏俯下身子、虚心请教、不耻下问的态度。对待新问题、新情况,习惯于根据简单经验提出解决办法,创新不足,主观上存在满足现状,不思进取思想,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

七是对工作细节重视不够。作为办公室负责人,存在抓大放小,不

能做到知上、知下、知左、知右、知里、知外,有时在一些小的问

题上、细节上没有做好,导致工作落实不到位,出现偏差。

八是工作效率不是很高。面对比较繁重的工作任务,工作有时拈轻

怕重、拖拉应付、不够认真。存在不推不动、不够主动,推一推动

一动、有些被动。比如,文稿材料的撰写,有时东拼西凑、生搬硬套、缺乏深入思考。有时也存在着推诿扯皮现象,不能及时完成,

质量也难以保证。对于领导交办的事项,有时跟踪、督导的不够,

不能及时协调办理,缺乏应有的紧迫感,缺乏开拓创新精神,致使

工作效率不高。

二、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认真反思和深刻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主要是自己没有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不注重

提高自身修养,同时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具体应对上没有很

好地把握自己,碍于情面随波逐流。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

方面。

(一)自身放松了政治理论学习。对政治理论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尤其是在处理工作与学习关系方面,把工作当

成硬任务,把学习当作软指标,对政治理论学习投入的心思和精力

不足,缺乏自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宗旨意识有所淡化。由于乡镇工作比较辛苦,从基层回到机

关工作后,产生了松口气的念头,有时不自觉产生了优越感和骄傲

自满的情绪。听惯了来自各方面的赞誉之声,深入基层少,对群众

的呼声、疾苦、困难了解不够,没有树立较强的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得自己有时会片面地认为只要做好本职工作,完成领导交办

的任务就行了,而未能完全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做好工作

应有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三)忧患意识不强。只是片面看到了自身工作生活环境的变化,

吃苦耐劳的精神有些缺乏,开拓进取、奋发有为、敢于冲锋、勇于

担当的锐气有所弱化。有做太平官的意识,身处领导岗位,求新、

求发展意识薄弱,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够好,忽视了工作的积极性、

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勤政廉洁意识有所弱化。随着自身经济条件的改善,降低了

约束标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有些淡化,对奢靡之风的极端危害

性认识不足,没有引起高度重视。

诚然,造成自身存在问题的原因远不止这些,还有很多,如自身的

固化思维方式,缺乏居安思危的深层次思考等。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措施查摆问题,剖析根源,关键在于洗

澡治病、解决问题。本人决心从党性原则出发,端正态度、认真对待,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强有力措施,立行立改,取得实效。

(一)求真务实办公室主任作为承上启下、协调全局、沟通内外的

重要角色,要立足发展、改革的新形势、新情况,以务实的作风和

良好的品质做出表率。

一是增强大局意识。要站在全局高度想问题,立足本职岗位做工作。要注重换位思考,真正做到想领导之所想、谋领导之所谋,及早提

出比较成熟的意见和建议,供领导决策参考。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

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

二是增强超前意识。要认真研究领会组织意图和领导思路,围绕领

导关心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为领导决策提供真实

情况和可靠依据。要广泛搜集资料,研究各乡镇、机关单位的新情况、新经验、新做法,借他山之石来攻玉,为领导提出决策预案。

因此,在想问题、办事情时,要赶前不赶后,尽可能早半拍、快半拍,提高敏感性,增强主动性。唯其如此,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参

谋才能参在点子上,助手才能助到关键处。

三是增强创新意识。要强化服务理念,做深、做透、做好服务工作;要以协调、配合作为服务的主要手段和方法,做到服务不越位;要

围绕解决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服务,切实通过服务和协调把大家普

遍关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解决好,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二)勤政为民办公室既是贯彻落实县委、政府决议的执行部门,

也是督促落实县委、政府决议的监督部门。破除官僚主义,勤政为

民应当做好四件事。

一是善于走进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各项工作能

够取得成功的一大法宝。开展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破解官僚主义,

依靠的依然是人民群众。工作中,要力戒高高在上、脱离群众、脱

离实际的官老爷做派,多与群众接触,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养成问计于民的好习惯。

二是勇于解难事。务实从严,是每个党员干部对待工作的正确态度。要把这种态度落实到每一项工作中去,要戒除贪图淫逸、讲求舒适、怕吃苦、饱食终日、碌碌无为的不良作风,承担起肩上的责任,做

到为官一任,作为一方。

三是简化办事程序。要急群众所急、想群众所想,尽最大可能提高

办事效率,加快办事速度,一切从实际出发,勤俭从政,效率为先。四是接受监督。联系群众更要相信群众,加强民主更要多听民声。

工作中时时处处应该考虑到群众利益,自觉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让

工作开展得更有人气和活力。

(三)艰苦奋斗要统筹制定领导干部办公用房、住房、配车、秘书

配备、公务接待等工作生活待遇标准,落实不赠送、不接受礼品的

规定,切实解决违反规定和超标准享受待遇的各种问题。要结合治

治病的要求,按照中央八项规定,边学边查边整改,对照镜子,深

挖思想根源,净化心灵,摒弃享乐主义,坚持艰苦奋斗,以良好的

精神状态和奋发有为的面貌赢取人民群众信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