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全部解说词

《江南》全部解说词
《江南》全部解说词

梦里水乡人文天府

——文化系列电视片《江南》解说词

这是一部展示中华区域文化的开篇之作,诗人杨晓民与众名家精心打造的文化艺术精品。

江南,中华大地一个让人心旌摇曳的历史文化盆景。这里山青水秀、人杰地灵、文明悠远,是中国最具物质与魅力的独特之地,有着傲视全国的经济文化和区位优势。古往今来,多少才子佳人在这片充满神奇的土地上留下了动人的故事与情怀。

十集文化系列电视片《江南》用大文化的视野,将抒情、叙述与思辩融为一体,从电视人的视角全方位、多视点解读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包含魅力的意象,诠释吴越文化的灵魂以及江南的园林、山水、风俗、饮食、民居、市井、工艺、戏曲等,展现生态、形态、情态浑然天成的东方农耕文明、乡土建筑文化、社会发展文脉等山河画卷,使我们在有限的地域中领略无限的空间意韵和中华文明生气勃勃的创造力。

从空灵隽永的水乡古镇到古典雅致的苏州园林,从秀丽多姿的杭州西湖到清幽绝尘的九华山……它涉猎广泛,内涵丰富,向观众展示了一幅色彩斑斓、文化气息浓郁,集文学、历史、地理、艺术于一体的历史文化长卷,散发着中国优秀历史文化的诱人魅力。

《江南》,触摸中国文化根系的一幅生动且雅致的人文镜像,具有很纯粹的文化品质和极高的审美价值。

由中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导演:洪眉、周亚平;总策划、总撰稿:杨晓民;解说:肖玉、任志宏。

第一集《在水一方》

江南水乡古镇——周庄同里乌镇

水乡的古镇在江南生长,在古镇上走一走,以这样的方式体会江南,我们细致而明确地感受到江南的精神和风采。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返璞归真,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江南最灿烂的风花雪月,这是江南最根本的从前、未来……

就从这里开始吧。

周庄、同里或者乌镇,水乡的古镇在江南生长。

在古镇上走一走,以这样的方式体会江南,我们细致而明确地感受到了江南的精神和风采。

水流在水里,风淡淡地吹着风。

在这里,流水和流水,不就是江南翻飞的水袖吗?不就是把江南舞动得风姿绰绰、灵秀飘逸的水袖吗?

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返璞归真,这水做的江南,这江南的流水啊。

「小桥、流水、人家」,这是江南最灿烂的风花雪月,这是江南最根本的从前以来。

十多年前,古镇的农民耕田的时候,掘到了一些石斧陶器和玉镯玉瑗(读:愿),这一个发现,引起了文物管理部门的注意和重视,考古学家们从各地赶来,仔细看过了这些石斧陶器和玉镯玉瑗以后说道,这是崧泽、良渚文化时期的文物,离开现在,应该有五千五百年了吧。

五千多年前的古镇是什么样子,我们不能知道,我们只能知道,五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曾经在这里编织着生活,在这里的山下,在这里的水边,他们随意地唱着自己作的歌曲,一些鱼儿,悠闲地从他们身边游过。

我们不能知道,我们的先人从何而来,他们是千里迢迢赶来还是风尘仆仆路过,我们只知道,当他们和这一片山水相遇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留了下来,他们在这里开荒种田,纺纱织布,然后生儿育女,这一片山水,是我们的先人最初的家园。

我们也不能十分清晰地勾划出五千多年以来春夏秋冬的交替和风花雪月的演变,我们还是只能从古镇的一山一水一砖一石中,领略岁月浩渺和沧海桑田。

江南的水乡都是这样的,一半儿是水,另一半儿是岸。

那一些石阶从水上升起,通到屋前宅后,水乡的生活和水紧密相连,水乡的生活就是水做的生活。

这一条河贯穿古镇,这一条河仿佛就是一棵大树,两岸的房屋,就是生长在这一棵大树上的树叶和果实了。

上桥下桥,船来船往就是水乡古镇的日常生活。一些东西要送到镇里来,装船,一些东西要运到镇外去,还是装船。一些人要往镇外去,上船,另一些人回到镇上来,下船。古镇人家的一部分就是船,而船的一部分,就是古镇人的家了。

就这样看过去,古镇的河上,不就是一幅书法吗,水面是宣纸,船是写在纸上的行书,二岸的石驳岸,就是这一幅书法的装裱了。

然后,河的两岸,就是街了,青石板铺砌的街。

才下了一阵小雨,青石板显得光亮和明净。

许多年以前,小镇的街是用小石子铺砌的,叫蛋石街。今天的青石板,虽然少了蛋石街「雨天可穿红绣鞋」的诗意,但依然透着一丝苍古,并且溶入了古镇的人情风貌,很和谐。

周庄的清早大抵如此。

象往常一样,最先醒来的人生起了炉子,夜里面把煤炉熄灭了,不仅仅是节省蜂窝煤,也是为了防火。然后街上有了买菜的人,扫地的人和上学的孩子。

老人下着店铺的门板。当地人把店铺的门板叫作塞板。这样的塞板在苏州已经不多见了,只有一些古镇还保留着。在今天看来,下一扇塞板,日子就翻过去一天。下完塞板的老人,独自在一边坐着。这一坐,就像是已经坐了百年。

对于周庄来说,百年就像昨天,老人记忆着昨天外婆唱的歌: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说我好宝宝,我说外婆蚕宝宝……外婆桥,上了年纪的人都这么说,外婆桥就在周庄,是富安桥?还是那双桥?还是……又说不清楚了。

这个桥,那个桥,周庄有许多的桥,周庄人每天都会走过这些桥,走过这些桥的时候,他们就没有想到,这些石桥日后会改变他们如清晨般宁静的生活。在周庄人看来,富安桥,或者双桥,几百年来,它们只是人们行走的路,或是老人邻居聊天的地方。

富安桥是周庄最老的桥,桥的四角建有四座高大的桥楼,这样的造桥方法在江南水乡难得见到。双桥交错着,斑驳的青灰色像清晨的残梦。

画家陈逸飞先生那幅《故乡的回忆》就是取材于双桥。这双桥使陈先生名扬海外,更使周庄名扬天下。

白天,周庄的白天是属于旅游者的。今天周庄人的生活,是为远道而来的客人准备的。

坐在船上游览,这是游览周庄最好的方式。穿桥过洞,颇有情趣。每穿过一个桥洞就出现一种景色;每拐过一座桥堍,又另有一种意境。就像苏州园林,曲径通幽,又豁然开朗。好心情的旅游者听着船娘的歌声,触摸着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就好像沾上了江南的好风水。

有一位诗人这样描述周庄:水乡的路,水云浦,进庄出庄一把橹。河水慢慢流,船橹慢慢摇,当年沈万山站在家中,指挥着他的大小船只进进出出,做着纵横四海的大生意。那情形一定繁忙,或许是鸦雀无声。

旅游者议论着沈万山的财富,说得最多的就是:南京的城墙有一半是沈万山造的。当年他还想犒赏朱元璋的军队,却不料因此惹恼了朱皇帝,流放云南了。

多年以前,已记不清在周庄的哪条小巷的巷口,有一个德记酒馆,卖酒的人是女子阿金。因为阿金的美,引得南社诗人柳亚子、叶楚伧等人常去那里饮酒,他们为阿金写了许多诗歌,并把小酒馆叫作迷楼。

「贞丰桥畔屋三间,一角迷楼夜未关,尽有酒人倾自堕,独留词客赋朱颜。」

这是柳亚子《迷楼曲》中的句子。前辈的风雅让我们看到,滴雨的檐下,小镇的少女酤酒而归来,纤巧的身影,在悠长的巷子里飘逸,而那一把油纸伞,仿佛就是江南最诗意的岁月里,正在盛开的莲花。

迷楼还在,而当年的浪漫却已飘去,周庄的阿婆们只有在吃「阿婆茶」的时候还重复着

往事。

吃「阿婆茶」,这是一个属于周庄的节目,在江南其他的小镇是没有的。每天下午的时候,周庄的阿婆们便聚集在一起,今日她家,明日你家,一家一家挨着轮。做着针线,拉着家常,叽叽喳喳的,嘴渴了,便吃点茶。江南人管喝茶叫「吃茶」,喝茶的同时,还要吃点茶点。

热烈地谈着,朗朗地笑着,或许阿金姑娘正在其中……

在周庄,再一次说起曾是周庄人的叶楚伧,使我们又回忆起当年周庄的那一次划灯。

收割的日子里,出门在外的手艺人纷纷放下手边的活儿,回到乡村。农忙以后,丰收的喜乐和劳作后的休顿,还有,就是对乡村对家的眷恋,使得手艺人将离乡的日程一再推迟,闲暇日子,他们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划灯。他们希望为家乡的亲人制造一些欢乐,而留在家乡的亲人,更是希望他们将家乡的欢乐收进行囊,收在出门在外人的心底。

象以往一样,村里的男人伐来竹子,制好了竹篾,再将竹篾编串成各式各样的架子,村里的女人,织起了绢花,再将调好了的五颜六色涂在上面。这一架子,安装在船上,再放好蜡烛,然后,他们在等待着一个清风明月夜的来临。

就在乡村的人们为划灯忙碌的时候,日本人迈着整齐的步伐向上海而来,他们肩上的枪炮直接了当地告诉中国人,我们不是来作客的。而这样的蛮横无理,自然地引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感和对不速之客的阻止。这一仗因东洋人的疯狂和中国军民的英勇顽强而惊心动魄。

消息传到距上海数百里的乡村,不少人觉得,划灯的事就算了吧,也有人不同意。正在这当口,国民党元老叶楚伧回乡省亲。这一件事传到他耳里,老先生想了想说,还是搞,日脚照样过,让小日本看看中华人的精神。

船儿连成一排,蜡烛点燃起来,水面上顷刻间万紫千红,流光四溢。大家汇集在沿河二岸,全是一付意气风发、精神抖擞的样子。

最后一刻,第一条船上突然将竹篾架子点上火,抛进河里,接着连在后面的船也依样而行。这是一个前所未有举动。

一条火龙在水上行走,它要告诉人们,这是我们的家园,在这里,水也能燃烧。

周庄的故事,因周庄而生动,而周庄,因为这一些故事而厚重。

然后,我们上同里去。

隋唐的时候,同里很富有,叫「富土」。后来的富土人,不想富过头,就将「富」藏了起来,删去顶上抛头露面的那一点,再把下半身埋在土里,「富土」就成了「同里」。

于是,同里就显得很亲切了。

这是一条悠长而逼仄的弄堂,刚好一个人直面而走。

我们踩在街石上,街石发出「咚唐,咚唐」的声响来,如歌的叩击,使这一个清早绘声绘色地美妙起来。

南园茶楼,就位于同里镇最南面,在15条河港纵横分割「川」形地形的环境中,它很别致地座落在十字河岔口上。

现在,我们就坐在南园茶社的楼上,四方八仙桌,一杯新龙井,细细地喝,缓缓而品。

南园茶社最初的名字叫「福安茶馆」。开办福安茶馆的是同里镇上一家小户人家。同里人喝茶的风气盛,茶馆的市口也好,再有了小夫妻热情周到的招待,生意也真是不错。

就这样,五年过去了,有一天,送走了最后一批客人,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让福安茶馆转眼之间化为灰烬。

常在福安茶馆喝茶的,有个叫顾达昌的生意人,顾达昌做的是古董生意,收进来,卖出去,再收再卖,闲瑕之间,就是上福安茶馆泡壶茶,说一些话。

茶馆没了,走过废墟的时候,顾达昌的心里空落落的。

顾达昌经过废墟,是去熟食店买酱肉,他看上了熟食店盛酱肉的那只瓷盘。

这一只盘子也卖给我吧。顾达昌买了酱肉后说。

这盘子?不行。店主说,这是镇店之宝,大热天酱肉放在这只盘子里,四、五天也不改味道的。顾达昌笑笑,转身走了。

一次,二次,接二连三,店主终于松口了。

瓷盘落到顾达昌手上,顾达昌连夜去了上海,然后,揣着一包银元回到同里,找到了福安茶馆的老板,顾达昌说,我要把福安茶馆再造起来。

福安茶馆梅开二度,还在原来的地方,还是原来的风貌。每逢大年初一,还是免收茶资,新的一年,有一个开心和灿烂的开始。

福安茶馆的故事,仿佛是泡在白瓷杯中的清茶,让坐在楼头的品茗的人久久回味。福安茶楼改成南园茶社,是后来的事。当年南社的陈去病柳亚子常来喝茶,推究起来「南园茶社」取代「福安」,也应该是陈去病、柳亚子的建言,「南园茶社」四字的头尾刚好是「南社」,这也不是巧合了。现在的南园茶社已经是修葺过了,就像一张旧画,重新揭裱了一下。重新揭裱,就是原来的气息和韵味还在,历史的沉淀还在,历史沉淀的光芒还在。

于是,初来乍到的游人和常来常往的朋友都来到了这里。

我们就这个话题说开去,想起了好多年前和朋友来。说一个名字,就觉得是发了一份邀请,邀请他们到南园来坐一坐,也不谈文章,文章已摆着呢,也不谈人生,人生还走着呢,就这样的,围着八仙桌,坐一坐,坐二袖清风,坐一杯清茶。

在同里还是老街。

随意地走在沿河的街上,偶一回头,旧房子门前坐着的老太太,嘴巴一蠕一动的,以为是叫着你的小名,这时候感受同里,真有一种回家了的亲切。

任意记起一个深藏在心底的同里故人的名字,柳亚子或者是陈去病或者是范烟桥,想着你是来拜访他或者他将要来探望你。就是在这个地方。

实在遇见或者不遇见都是无所谓的,甚至记起了或者不记起也是不在乎的,你站在桥头

看看流水和水上的帆影,看看老街和街上的乡亲,还有老屋,古树,还有不远处的另一座桥头,另一个站在桥头看风景的谁。心情和风景是异常会心。

也可以轻便地找个话茬,找个熟悉的朋友或者是不熟悉的过路人,或者就是你和你自己聊上几句。没有开始也没有结论,没有问题也没有答案。说就说着,听就听了,对就对着,错就错了,记就记着,忘就忘了。

不用去理会别人在想些什么,也不怕人家读懂你的心事,轻轻松松,散散淡淡,平平常常,实实在在,从从容容,真真切切,甚至是退后一步三思而行也不要,就这样,在同里的街头走着。

这一些是我们在同里很真切也很深刻的体会。这体会仿佛栖落在心之枝头的一只青鸟,一只时时在我们心底鸣唱的青鸟。

在我们生长的城市,大家全是一付忙忙碌碌的样子。创造和建设,生活象一只自行车的后轮,紧紧追着踏在前轮上的我们,几乎松不出气来。大家自然也不能闲着,起早摸黑,东奔西走,迎来送往,扶老携幼。日子就这样一天天有滋有味地过去。也有一天,突然莫名其妙地觉得苦了累了,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同里来了。这时候我觉得自己好象是一面孤帆,一面疲惫地举着但已经见着港口,一面远航的孤帆。

同里就该是这样的港口。

然后,让我们来谈谈乌镇吧。

乌镇的长廊是很有特色的,长长的长廊,长到了什么程度呢?那时民间有个传说,叫做:有天无日。乌镇的长廊长得把太阳都遮掉了!唐朝的丞相裴休裴先生就喜欢这样的长廊,他坐在长廊的藤椅里,看得见乌镇的美丽景色却晒不着太阳。他在长廊里吟诗作画,喝酒饮茶。兴致所致,他或许还会玩一把文字游戏呢。

哥字分开两个可,颜色相同和尚与尼姑。和尚吃青菜,尼姑吃蘑菇;

林字分开两个木,颜色相同饭与粥。一根木头烧饭,一根木头烧粥;

朋字分开两个月,颜色相同雪与霜。一个是阶前雪,一个是月下霜;

吕字分开两个口,颜色相同茶与酒。一个口喝茶,一个口吃酒。

诞生唐诗的抒情年代,在乌镇,曾经有过这么一位意趣风发的丞相。

穿过唐朝长长的长廊,我们去看社戏。

修真观戏台建于清同治年。石质台基,台框高三米多。戏台背河当街,面对修真观,三面都可以看到戏台上的情景。戏台上也有副对联,叫做:锣鼓一场,唤醒人间春梦;宫商两音,传来天上神仙。

小镇上爱看戏的人很多,尤其是妇女,如果今天戏台那儿有唱戏的要来,从一清早开始就心神不定了。看戏呀看戏去,锣鼓一响,脚底发痒,看越剧看花鼓戏看京戏看昆曲看皮影去!逮住什么就看什么!

有关乌镇,还有姑嫂饼和蓝印花布作坊。

「用极细麦粉和糖及芝麻印成圆饼,有椒盐者,有白糖者,味甘而润,远近闻名。」

这是茅盾笔下的姑嫂饼。

很久以前了,乌镇有一家家庭作坊,专门做一种小酥饼,味道很好,有一种甜丝丝的香味,生意自然是好。但是,这家人家有个规矩,就是做酥饼的技术传媳不传女。这家的小姑就不服气,有一天深夜,偷偷地往嫂嫂做小酥饼的配料里撤了一把盐,--仿佛撤下了心中的一口恶气!奇怪的是,第二天的小酥饼竟然出奇地好吃,它既不是甜的,也不是咸的,它是椒盐的。嫂嫂当然也尝了椒盐小酥饼,同时尝到了小姑子心里的委曲。好了好了,你这个聪明的倔丫头,我算服了你。我们给这个新产品取名叫「姑嫂饼」,好不好?小姑嘴巴里塞满了「姑嫂饼」,她轻轻地捏了一把嫂嫂丰腴的手臂,表示自己喜悦的心情。

乌镇一带称兰印花布为「拷花布」,这个名称由来已久。它取天然植物蓝草的色素为染料,以黄豆粉和石灰粉为防染浆,刻纸为版,利浆漏印,染色而成。

就像乌镇人介绍的那样:蓝印花布融进了青铜饰纹的高古,秦汉砖瓦的粗犷,宋瓷的典雅,苏绣的细腻,剪纸的简洁,织锦的华贵。

我们说蓝印花布得以源源流长生生不息的原因是它的平民化。

纺纱、织布。在没有成为蓝印花布之前,蓝印花布是一匹匹刚刚从织布机上下来的白色土布,它们身上带着江南女孩手上的余温,而颜色,是与生俱来的本白色。

它们依依不舍地离开织布机,它们依恋的目光永远不会离开那些水灵如草清澈如花的江南女孩了,任伊老了,在江南,它们的目光也不离开,这是刻骨铭心的爱情啊,乡村土布对江南女孩子天老地荒般的爱情。

蓝印花布,它的工艺,它的图案,均来自民间。工艺是染布。

--江南的女孩子谁不会染布呀?就像江南的女孩子人人都会绣花一样。

图案是花卉草木,也不复杂的,江南女孩子眼睛里天天都是花花草草的影子。

--江南的女孩子既是水做的女儿,更是花草薰香的女儿啊!

乌镇人将染好的蓝印花布挂在太阳底下晒的情景确实叫外地人感到惊奇,一幅幅蓝印花布从高高的云天直挂而下,太阳照着的时候,蓝印花布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朵朵别致的花儿仿佛呼之欲出;而当风吹过的时候,那些悬挂着的布匹们则作着优美的舞蹈,一眨眼功夫就能飞到天上去的感觉。我们在这些悬挂的蓝印花布前站了很久,我们要读出它们清香的味道,要读出它们缤纷的图案,要读出许多江南女孩灵动的青春,要读出染布工人乌青手下一颗美丽的心。

暮色降临,我们听到了远方慈祥的声音:

你寄我的信,到今天才收到,或许是你写好信以后没有马上去投寄吧。你拍的照片我看过了,还不错的,但你自己不很满意,这是严格要求,我很欣赏,准备作一首诗给你,你不要性急,何时作成说不定的。

这是晚年的叶圣陶,与他孙子的一封家书。

写信,是叶圣陶晚年生活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写完以后,是急忙地寄出去,然后内心的牵挂和远方的等待似乎才有了着落。这一些信显得平和友善。

寄完信之后,老人久久地看着窗外,眼睛有一点迷惑了,而这时候,在老人的心底渐渐地清晰了起来的,是小桥流水,藕与莼菜。

第二集《荷叶田田》

西湖故事

杭州人说,西湖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南宋《梦梁录》记:「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观殆无无虚日。」春夏秋冬幽赏西湖,景色各异,西湖之美,贵在自然与人工的结合,湖山与人文的结合。

心情是淡泊而爽洁的,所谓超然物外,与眼前的西湖正合二为一了……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收藏,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标志。比如苏州虎丘,比如虎丘的云岩寺塔。

说云岩寺塔许多苏州人不一定知道,讲起虎丘塔,不用生公说法,石头也会点头。

中国传统山水画中,有平远、深远、高远的构图方式。苏州地处平原,平远的构图方式是它的先天条件。无阻无碍,一马平川,看多了也就难免觉得一览无余。于是,聪明的苏州人因地制宜,弄出些小巷水巷,平远的构图里也就有了深远的意味。这既是生存的需要,也不无美学上的考虑。

平远使人行动舒缓;深远使人心思曲折。苏州人的从容、内敛就是这天人合一的结果。

但从容过头了,就是懒散;内敛到底了,就是闭塞。苏州人是很注重自身人格完美的,为了提个醒,就造出些塔来,以便随时让自己抬抬头,知道天外有天。

塔的出现,使苏州这一幅原本只有平远、深远的山水画,凭空多了个高远的层次。苏州是先有小巷水巷,再有塔,这一点是确实的。

在塔上看苏州,从前的岁月渐渐远去,从前岁月的影子落在了水面。

在苏州,古桥仿佛就是这座城市的街头雕塑,在这里水有多少,桥也有多少。我们真的不能想象,没有了这些桥,苏州还会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只是感到了,就是这一些古桥,使苏州增添了无限的生动和绵延的韵味。

苏州的古桥上有浮雕,有花纹,还有对联,所以造桥是一门综合艺术,是一种艺术的劳动和创造,所以桥也不仅仅是桥了。

桥洞是船来船往的大门,对联就镂刻在桥洞的两侧,我们把镂刻在桥洞的两侧对联称为

桥联。

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桥联相当于一种特殊的户外广告。桥造好了,有关方面找到乡贤那里,请他捉笔,写一写桥联的句子。乡贤也就是当地的文化人,有人找上门来,请他做这样的工作,是很有面子的事情,诗情画意涌到心底,文化人就提起笔来写一些风土这么样,人情那么样,历史这么样,自然那么样等等,有时候文化人自己心里面正因了另外的事情也有一点起伏,就借景抒情,从另一个角度着手,开出一番崭新的意境。

现在,就在苏州,我们乘着船穿桥而过,看到挂在桥门口的桥联,或许一时间说不清全部意思,或许还有生字读不出来,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因为古桥,我们的心里有了关于苏州更丰富更生动的收藏。

苏州的桥,不仅站立在水巷里,还牢牢地站立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不仅跨越了河流,还跨越了历史。

如果说水让苏州有了灵气,那么,水上的桥让苏州人有了通融的个性。

这是「步入吴门第一桥」吴门桥。它和盘门、瑞光塔一起构成了盘门三景。

园林和古建筑专家陈从周先生说:「盘门是依水而筑,水陆结合,水城构造也很雄伟,与附近吴门桥相互呼应,成为一个整体,在江南水乡城墙中是突出的,现在这样的水城已经找不到了。北京看八达岭长城,苏州看盘门,一北一南,一山一水,可以对我国城墙建筑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月落乌啼霜满天」,由于《枫桥夜泊》这一首诗的缘故,枫桥成了中国著名的一座文化桥。

一般说来,寺院总比桥的名气要大,但枫桥却使寒山寺名声大振。而使枫桥千古流芳的,还是张继的这一首诗。枫桥因了这首诗,才定称枫桥的;寒山寺因了这首诗,才改名寒山寺的。

还有宝带桥。《吴县志》上记载,宝带桥是唐朝元和年间,苏州刺史王仲舒捐赠了自己佩带的玉腰带而修建的。而这一座长桥的外形,确实就是象一条宝带。

大运河绕着古老的苏州城转了一圈后,朝杭州奔去。大运河是把二胡的话,宝带桥就是琴弓。流水不流,桥影却在轻轻摆动。乡音似水,琴声如诉。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宝带桥就在我们去杭州上,宝带桥从一个人间天堂,通向另一个人间天堂。

我们走向杭州的时候,忽然想起一句不平常的话来:优美是不可拒绝的沉溺。

对那些走过西湖的人来说,太容易遭遇优美了。湖光和山色,到处流动着一种令人心旌摇荡的优美,这样的一种优美,谁可以躲避?谁可以拒绝?既然不能躲避不能拒绝,那么,就只有沉溺了。

他们为这样的优美所诱惑而伫立湖边,他们用无比倾慕的眼神和姿态,为西湖写歌作词,他们的这些歌和词,表明了他们沉溺之深,以至于千年之后的我们,走过西湖,也不能自拔。

杭州人说,这西湖呀,「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春色明媚,西湖是饱满而艳丽的,鲜鲜亮亮的绿水青山,丰丰满满的姹紫嫣红,一切是那样充分,充分得少了一点含蓄。

细雨迷蒙,湖光山色笼罩着薄薄的一层光晕,这一层光晕,让西湖有了一些黯淡和冷淡,艳丽就在这黯淡和冷淡之中成为妩媚。

冷月如霜,风景是时隐时现的风景,心事在棹响声里荡开,今夕啊何夕,只有你和西湖了,你和西湖月下的相遇,竟有了一丝缘定今生的感觉。

飞雪连天,飞雪连天下的山水,是清清瘦瘦的山水,心情也是淡泊而爽洁,所谓超然物外,不就是这么一回事吗?

「临安风俗,四时奢侈,赏观殆无虚日」。也许就是因为有了西湖的缘故吧,也许因为西湖,而有了别致风雅的缘故吧,杭州人对于寄情山水乐此不疲,他们甚至将四时的游逞,也列在一种仪式之中了,到了时候,不出门去走一走,就象是犯了什么错事,或者因此被人看不起了。就为这个,明朝的高濂,特地写了一部《四时幽赏录》:

春时幽赏:孤山月下看梅花,八卦田看菜花,虎跑泉试新茶,西溪楼啖煨笋,保俶塔看晓山,苏堤看桃花。

夏时幽赏:苏堤看新绿,三生石谈月,飞来洞避暑,湖心亭采莼。

秋时幽赏:满家巷赏桂花,胜果寺望月,水乐洞雨后听泉,六和塔夜玩风潮。

冬时幽赏:三茅山顶望江天雪霁,西溪道中玩雪,雪后镇海楼观晚炊,除夕登吴山看松盆。

这应该是最早有关杭州的旅游指南了。

郁达夫说:秋后的西湖,自中秋节起,到十月的前后,有时候也竟可以一直延长到阴历十一月的初头,我以为世界上更没有一处比西湖再美丽,再沉静,再可爱的地方。

郁达夫说这个话的时候,环抱在西湖一带的青山,树叶子已经稍稍染了一点黄色,但远远的看过去,又仿佛是初生的嫩草。

早晨也许在东方有几缕朝霞,晚上也许在四周上一圈红晕,但在皎洁的白天和深沉的半夜,总是青天浑如碧水,而青天和碧水是一样的让人感到幽深。

只是,我们心中的西湖,在秋天之外。我们心中的西湖,仿佛也在季节之外。也在阴晴和日月之外。当我们从唐诗宋词的字里行间,当我们从工笔写意的山水花鸟中,当我们从真草隶篆的铁划银勾中体会西湖,西湖就是我们可亲可近的家园了,然而,当我们走近西湖,眼前的这一片湖光山色,竟然让我们觉得有一点依稀和生疏。

山高水长,山高水长就是绵延不绝的弹唱。

你要铿锵,西湖有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历代歌颂岳飞的诗文和联语,在岳王庙前后到处可见,明代董其昌撰写的这一幅对联,

应该是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的浑然一体了。

铿锵是西湖绵延不绝的歌唱,铿锵是西湖经久不散的歌唱。

你要婉约,西湖有「苏家弱柳犹含媚」。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

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

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

这是白居易吟咏苏小小的诗句。

南朝名妓苏小小走过西湖的时候,遇上一位穷困的书生,书生自然是一表人材,穷困也难以掩饰那一份与生俱来的才华和倜傥。苏小小取了银子,帮助书生赶考以博取功名。然而,书生一去未还,音讯全无,苏小小再去西湖的时候,湖光山色,冷冷清清。

或许有一点失落,但从此以后的苏小小放弃了对情的寄托,而执著于对美的追求,不守贞节只求美,一瞬的灿烂焕发永恒的光芒,这一次涅磐,竟是那样的超凡脱俗。

婉约在西湖源远流长,婉约使西湖楚楚动人。

太多的春花秋月,太多的故事传奇,沿着岁月的走向或者情感的脉络顺流而下,我们只能象个不识愁滋味的少年,纵然是折尽了堤上的杨柳,也难以将这一片湖光山色的底蕴参透。

江南佛国,说的是宋朝的杭州。

李叔同在成为弘一法师之后,对朋友谈起自己在虎跑寺出家的经过时,第一句话就是:「杭州这个地方,实堪称为佛地,因为那边寺庙之多,约有两千余所,可想见杭州佛法之盛了。」

以后没有多久,画家林凤眠也谈起了同样的一个话题,林凤眠说:「杭州西湖之寺观林立,正是杭州西湖比别的地方更为富于天然美的证明。」

人在西湖,我们看到了风景里的寺院,也是在一部有关西湖的旧书中,我们看到了丛林处处的香烟袅袅。

这是从前的杭州西湖。

在西湖游山的人,随地可以见到庙宇,也就随时可以进入禅房。最少,可以喝一杯用本山茶叶新泡的好茶。需要进餐时,也可以随时嘱咐准备素斋。因为沿途的庙宇很多,走累了就随时可以有地方休息,并且有茶、有面、有菜、有饭。所以游山,真的不是十分吃力。

也许,就是因为西湖,庙宇也多了一份人间冷暖的温馨;也许,就是因为庙宇,西湖添了几分仙风道骨的姿态。

而关于西湖,除了庙宇,还有西泠印社。

光绪三十年,篆刻家叶品三、丁辅之、吴石潜等人在西湖「人倚楼」发起并创立了「西泠印社」,这是当时的中国,艺术品味最高的篆刻艺术团体了。

印讵无源?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

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

这是被大家推举为社长的吴昌硕,当场挥毫,写下的对联。

「数布衣曾开浙派」,这句话让我们想到了丁敬。丁敬是个卖酒的布衣。卖酒的时候,他常常看书,是个有学问的人;不卖酒的时候,他常常背着干粮到西湖山中去看石刻书法,是个篆刻大家。丁敬治印,善用细碎短刀,把刀棱显露出来,笔画便有了意韵,印面又有一种斑驳的金石气。这样朴质苍深的风格,一洗纤弱娇柔之流习,开了印学的「浙派」先路。

「一耕夫来自田间」,吴昌硕是在说自己呢,他原本是浙江竹乡安吉乡间的一个农家子弟。据说他少时常到溪边拣石头刻字,有一次不小心把食指指甲削去一大半,后来这个手指就一直没有长指甲了。

吴昌硕刻印,最初学习的是浙派手法,再吸收了邓石如、赵之谦的技巧,最后回归秦汉印玺。

强抱篆隶作狂草,贵能深千求其通。

这话是吴昌硕说的。

齐白石说吴昌硕:「放开笔机,气势弥盛,横涂竖抹,鬼神当莫之测。于是天下叹服矣。」齐白石还说:「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衰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青藤是徐渭,雪个是八大山人,老缶就是吴昌硕了。

齐白石对西泠的吴昌硕无比折服,西泠是西湖的西泠,西湖是琴棋书画的西湖。

华严经塔是西泠印社的标志,西湖群塔之殿军。塔高二十余米,八面十一级,最下层刻有《华严经文》,末尾有弘一法师之偈。中间两层是扬州八怪领袖人物金农手写的《金刚经》经文。金农是杭州人。

这座小小的石桥也叫「锦带桥」,和白堤上的那座一样。当年的印人得到白堤锦带桥上的旧石栏,充满怜惜的将石栏移到了这里。这样一种对旧石栏的怜惜,其实是对西湖的怜惜,是对西湖文化的怜惜。这样的怜惜,让我们感动不已。

还是苏东坡。

在西湖我们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他来,不仅是因为「苏公当年曾筑此,不为游观为民耳」的苏堤,也不仅是因为东坡肉。

西湖让苏东坡才情毕露,苏东坡使西湖墨香四溢。这是一次自然和人情最和谐的搭配,宋朝的西湖风华绝代。

熙宁四年,苏东坡去杭州赴通判之任,刚刚经历了一次政治斗争的失败的苏东坡,走出京都的时候,还有一点心灰意冷。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这是初来乍到的苏东坡面对湖光山色的感叹,宋朝的西湖,以一汪纯净的秋波,为苏东坡涤荡一路的尘俗。

杭州给了苏东坡自由和欢娱,杭州的苏东坡春风得意。

「鸡鸣发余杭,到寺已亭午」,中午的时候才赶到净土寺的苏东坡是一付又累又饿的样子,苏东坡说,来不及参禅了,先填饱肚子再说吧。

净土寺的素斋是出类拔萃的,饱餐以后的苏东坡就想着让小和尚点起一炉香,好好睡上一觉,想睡觉的苏东坡还很可爱地说了一句,唉,平日里行政事务太忙了,我还不如在这里清净一下呢。

待苏东坡一觉醒来,茶已经煮好了,水是石泉,茶是龙井,龙井茶从紫砂壶里洒出来,清香满院。

不知不觉地,已经是晚上了,苏东坡就在寺院里洗了一个澡,很顺便地嘲笑一下自己日渐稀少的头发,这就是一天的经历了。

临出寺门的时候,苏东坡说,菩萨呵,这一次太仓促了,下回再来吧。

主持的和尚心里说,施主怎么和菩萨也打哈哈呀。

苏东坡已经踏着月色,飘然而去了。

在杭州的苏东坡与和尚是打成一片的,其实苏东坡本来就是寺院里最有凡心的和尚,本来就是红尘中最有禅意的凡人。

岁月是一条流淌着的河,而西湖,就是这一条河流之上的一个码头或者港湾,潮起潮落,船来船往,让我们坐在这一座茶楼,泡一壶清茶,就一楼清风,追怀一代文豪挥挥洒洒的风流。

然后,春末夏初。

春末夏初这个季节,就是青蚕豆刚刚饱满的季节,就是小街上槐树花挂在枝头等待女孩子们采撷的季节,就是梅子开始黄了梅雨开始飘了,江南的小河开始涨水的季节。

今夜故人来不来,教人立尽梧桐影。

这时候,我们意外想到了西施。

不是因为人在西湖,不是因为苏东坡的「若把西湖比西子」,也不是因为漂亮的杭州丝绸而想到浣纱女,就是因为月光下默然伫立的身影。

教人立尽梧桐影,这一句平平淡淡朴朴素素的话语,让我们想到了西施。

月下的花开了,河水也涨起来了,带着野草花的气息,环绕着村庄潺潺地流过。

然而,江南的小河开始涨水了,小河边的浣纱女走远了。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清。

后来,在太湖我们和浣沙女的故事又一次邂逅相遇。

「太湖汪洋三万六千顷,七十二峰沉浸其中,则海内奇观也。」

这是记在《吴山图记》上的文字。

我们去的那个小岛应该就是七十二峰中的一座。岛上的人说起吴越旧事,绘声绘色,仿佛说着自己的亲身经历,他们提到西施的时候,就象提起自己亲生的女儿。他们指着不远处

的水面说,那儿就是西施的水冢,他们说,其实呵,西施已经变成了太湖里的银鱼了。

所以我们看小岛上的人家,不由自主地多了一份亲切。

太湖中的小岛上,出产杨梅和枇杷,还有桃子、桔子、银杏,还有青梅。一座一座的梅园,仿佛一瓶一瓶的绿墨水,等待着有人去为这里的湖光山色写一封又一封的情书。

而太湖和江南的关系,就象青梅竹马。太湖骑着江南这匹已经奔走了数千年的竹马上,风韵动人地摆动着不老的青梅。

现在,西施的故事更行更远,我们走在太湖中的小岛上,却依稀觉得,这里也是西施的故乡,这样的风景,这样风景里的日常生活。

男人们好象都打鱼去了,岛上的女子,摇船游水洗衣做饭,完了以后,她们总是依立在果树之下,深情地望着正在成熟的果子。

叶子飘飘,果子摇摇,她们的身下晃动着树影,太湖在树梢上薄如蝉翼。

风大了起来,蝉声也跟着大了,果园后面的村庄,一波三折地淹没在响声里了,而我们在风声蝉声中,分明还听到了太湖拍岸的水声。

湖边袅袅炊烟,湖上依依清风,乐在其中便是人间乐园了。

在江南,一个人从大地的深处提起一桶清水,并且在大地上留下淡淡的影子。

第三集《人景壶天》

苏州小巷?苏州园林?苏州城

苏州城里,随便走进哪家,旧宅大都有上百年的历史,在苏州小巷里找文物不难,难的是要找出不是文物的东西来;在十多平方公里的古城区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23处,古寺、古井、古园、古宅、古树,真不知道哪一样东西不算古老的,苏州老城本身就是文物。

那一种超凡而不脱俗的雅致,和深藏不露的丰富,仿佛是深入骨髓的宁静……

南宋绍定二年,初春的苏州。

一个明朗的早晨,郡守李寿朋召集起他的同僚,召开会议,李寿朋说了一些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之类的开场白,就切入了正题,这一个正题就是,画一幅苏州地图。

在李寿朋的提议下,从没有绘制过地图的同僚们不得不走出书房,用饱览诗书的双眼开始对苏州城进行着别致而细腻的观察,然后将观察到的东西,惟妙惟肖地刻录在一块大石头上。于是,《平江图》诞生了。

在平江图上,街市的排列,水道的走向,主要建筑物的分布,都一览无余。井然有序的街巷,与现在竟是大致相符,甚至一些街道的名称,现在仍在沿用。

历史学家顾颉刚对着平江图碑说道,当时苏州市政,号称天下第一,城区内外,不但河水错综,可供运输洗濯之用,而且用小石子铺砌街道,即在下雨天,亦可不致湿脚,故有「雨天可穿红绣鞋」的说话。

这一些小石子铺砌的街道,就是苏州小巷。

「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消。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

这一首诗所描绘的,也是苏州小巷。

说起小巷,戴望舒《雨巷》的音韵便会自然而然地不期而至: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

苏州的丁香巷,是一条典型的苏州小巷,她西起平江路,东止仓街,北面是中张家巷,南面是大柳枝巷。

诗人是在怎样的一个雨天,徜徉在这一条旧巷子的青石板路上的呢,有人为此专门做了考证,其实这样的情调、这样的意境、这样的故事和这样美丽的诗句,只能就是诞生在苏州,苏州的小巷。

那是细雨迷蒙里悠长又寂寥的小巷,或是「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的小巷,她使思绪便会从纷繁琐碎的世事纠缠里一下子宕开很远,随意、自适、恬然、怡然。于是一种亲切的美丽如水涌来,一颗苦于俗务的心便荡漾其中。

「烟水吴都郭,阊门驾碧流。绿杨深浅巷,青翰往来舟;朱户千门室,丹楹百处楼」那一种超凡而不脱俗的雅致,和深藏不露的丰富,仿佛是深入骨髓的宁静。少了一些浮躁之气,多了几缕清幽之气。这清幽之气正是来自于清幽静谧的苏州小巷,来自音韵铮铮的青石板,来自高高的风火墙,来自简洁质朴的石库门,来自「庭院深深深几许」。这冉冉氤氲在苏州小巷里的清幽之气,是从许多宋版线装书中飘逸而出的,是从许多明清青花瓷器里盘旋而至的,是在那伴着昆曲票友们咿咿呀呀拍曲的笛音里回环往复的,是在那穷极楼阁廊台之变化的苏州园林里修炼而成的。

「前些年,美国刚刚庆祝过建国200周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开幕式把他们两个世纪的历史表演得辉煌壮丽。前些天,澳大利亚又在庆祝他们200周年,海湾里千帆竞发,确实也激动人心。

与此同时,我们的苏州城,却悄悄地过了2500周年的生日,时间之长,简直有点让人发晕。

入夜,苏州人穿过2500年的街道,回到家里,观看美国和澳大利亚国庆的电视转播。窗外,古城门藤葛垂垂,虎丘塔隐入夜空。」

作为一个苏州人,回肠荡气地读完余秋雨散文《白发苏州》里的这段话,再一次走进小巷。

远道而来的外宾,在小巷里拾到一块带有文字的残砖,惊呼发现文物了。有一二百年的历史,那残砖该是文物。只是在苏州小巷里,你随便走进那家,那旧宅的年纪大都有百年数百年,那精致的砖雕门楼,那带着深深绳槽的石井,那色彩斑驳的花窗,都是饱经沧桑,都是历史的见证。如果那样算的话,在苏州小巷里找文物不难,难的是要找出不是文物的东西来。

的确,苏州小巷里的古物之多、密度之大是罕见的。在十多平方公里的古城区里,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2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9处。更不提大大小小的巷子里那古寺、古井、古园、古树、古宅了。灵活多变的空间,参差错落的造型,柔和雅致的色彩,玲珑秀丽的庭院和临水而筑的风情,许多苏州小巷本身就是文物。

历史,仿佛一记飘远的钟声,唐,宋,元,明,清,一代一代,春来秋去,岁月由远而近。

现在,让我们沿着《平江图》,再一次走进小巷。

花萼里、蒹葭巷、莲子巷、迎晓里、悬侨弄、桃花坞、大柳枝巷……

是这样的名字,仿佛古典的词牌,挂在巷口。

是唐诗一样的凝炼含蓄。是宋词一样的委婉细腻。是元曲一样的清澈悠扬,是话本一样的丰富生动。

这苏州的小巷,这小巷的名字。

在苏州的小巷中漫步,这种体验是奇特的。高高的粉墙因为年久而色彩斑驳,那些墙头上悬垂下来的古藤,墙上露出一角来的马头墙上的瓦花,那回响在青石板上的足音,还有节节台阶和紧闭的大门,不禁使人生出走在时光隧道里的错觉来。

「卖糖粥,卖糖粥。」幽静的小巷里仿佛飘来了骆驼担的叫卖声。

不喝碗糖粥,小巷里的人们如何能够入梦呢?

「栀子花--白兰--花、茉莉花!」

卖花声是姑苏小巷里最糯最甜,也最负盛名的叫卖声了。

小巷深处,隐约走来的是一位年轻的卖花姑娘。

随风而来的还有一阵阵幽郁沁人的花香。

这些卖花姑娘大多是城外虎丘山花农的女儿,拎着花蓝,七里山塘街,走了三里半,还

有三里半。随着她们怯生生的叫卖声,花香漫进小巷,漫进深宅,在苏州女人们的鬓边、胸前、枕旁展示它们小巧雅洁的姿态。

倘佯在高高的粉墙下,对于墙那边的精彩,我们一无所知。

「墙内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内佳人笑。」

但是你尽可以放纵你的思绪,展开你不羁的想象……

深深小巷里喜欢拍曲的人很多,「小红低唱我吹箫」,夫唱妇随,优雅的水磨昆曲缭绕飞扬,飘过了高墙。

巷子里的老书迷打开收音机,接收的是「空中书场」,这个节目已经有年代了,老书迷印象中似乎是半个世纪以前就有了这空中「说书」。听到评弹的弦索之音,巷子里的人们就会眉飞色舞,就会情不自禁地告诉朋友这是唱的什么调,就会跟着「嗯嗯啊啊」哼起来。

《三笑》是百听不厌,每一次的听起,深巷里的人家都会想起点秋香的唐伯虎,想起明朝,苏州的明朝。

苏州的明朝,是一个抒情的时代。

唐伯虎或者冯梦龙,意气风发地从小巷里经过,他们去赴雅集,或者是畅饮归来。一些楚楚动人的女子和他们擦肩而过,走进水墨丹青或者《三言二拍》。多姿多彩的生活,再一次让这座性情中的城市久久感动。

苏州城内,皋桥堍吴趋坊内临街的小楼,唐伯虎就在这儿作画卖画。风和日丽,还有买家前来,还能换几个钱打发日子,风雨交加了,便是门可罗雀,画卖不出去,家里就是「厨烟不继」了。

这是从江西回来以后的唐伯虎。觉察到宁王有野心,唐伯虎避之不及,费一番折,才回到了苏州。不久宁王兵反,失败后被俘处死。这使唐伯虎的命运中,又多了一层阴影,也使他存在心底的一丝丝希望彻底破灭。

谋写一枝新竹卖,市中笋价贱如泥。

坐在楼头的唐伯虎,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行人,有了诗兴。廉价的笋也没人来买,还有谁会要这纸上的竹子呢。唐伯虎不由得一声长叹,这一声长叹余音袅袅。

数百年后,就是这座临街楼头的画稿,每一幅都是价值连城,都是灿烂文明和优秀艺术的标志。唐伯虎,潦倒而黯淡的大半生,令一个时代熠熠生辉。

是的,小巷的命运,其实就是吴文化的命运。吴文化是关注细节的文化,因此,它常常被粗糙的时代忽略。

如果我们把苏州比喻为一把折扇,那么,小巷就是它的扇骨了。

当我们把折扇打开,一面是明四家的山水,一面是张旭和孙过庭的草书。而在小巷的扇骨上,一代又一代人刻下了他们劳动、爱情、奋斗的印记。

文人墨客刻下了,贩夫走卒刻下了。正是因为层面的多种多样,才保证了文化的各款各

式。

记忆如生活一样无序,但我们明确地感到走动在我们面前字里行间贤德的先人,感到他们飘动的身影和灵动的思绪,感到他们的风姿感染了这一方山水,使这一方山水充满灵性并且无比生动。

悠悠岁月,流走了多少个春夏秋冬,流不走的是唱在心里的歌。

而历史和文化,就是从这一个巷口到这一个巷尾,这样的一次穿越,竟是2500年。

如果把2500年的苏州比做一棵参天的大树,那么,苏州的小巷,就是长在这棵文化和历史大树上的枝桠了。那么,举世闻名的苏州园林就该是结在树上的美丽的花朵。

花儿美丽是给人看的,却要看给谁看。玫瑰也好,芍药也罢,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独特的寓意,就看你如何解读了。苏州园林也是如此,它对游园者或者欣赏者提出的要求要高一些,至少要附庸风雅,要有一点传统文化的准备,要熟读一点古典诗词,要掌握一点历史典故,要了解一点造园时期的画风书风,这样我们就可以走进园林,苏州的园林。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在苏州园林中是最古老的,今天去看,也还是斑斑驳驳,透出古的气息。它没有其他园林的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却另有朴实厚重的滋味,这一点恰与苏舜钦这样一个退隐了的诗人身份相称。

宋朝的苏州,城南的街上,苏舜钦经过府学,沿着贴水的曲径,向东而行。偶然的抬头望望,苏舜钦看到的是一片荒地。

这一片荒地崇阜广水,草木郁然,还有一架小桥,通向更加广阔的郊野。苏舜钦心里一动,苏舜钦决定以四万贯钱买下这片地方,移花接木,围山造水。顷刻之间,一片荒地焕发出灿烂的新意。

这就是沧浪亭。

欧阳修听说了,随即寄赠了一首诗来给苏舜钦,诗里面有这样的句子: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几百年以后,江苏巡抚梁章钜在修复沧浪亭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苏舜钦,想起了他的《过苏州》诗中的句子: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梁章钜想,将欧阳修的和苏舜钦的诗句裁剪一下,不就是一幅别开生面的对联吗。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二位故人,在这里珠联璧合。

「清风明月」和「近水远山」相对,那是何等的风光飘逸,而「本无价」和「皆有情」联系,另有一番清新淡泊。

沧浪亭建造好了,苏舜钦在沧浪亭住了下来,住在沧浪亭的苏舜钦说,天气好的时候,最适宜在沧浪亭游玩了,我就时常穿着轻便的服装,划着小船,看看风景喝喝酒,开心了大

声唱着歌,或者就干脆大叫几声,没有什么人来打扰你,自己就象鱼儿和小鸟一样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回归了自然,身体舒适了,心情就不烦恼,许多道理也一下子豁然晓喻了。以前汲于名利场所,天天为微不足道的小事患得患失,反而不知道寻找真正生活的乐趣,真是又渺小又庸庸碌碌。

沧浪亭以水环园,在围墙森森的苏州园林里可谓独一无二;此外,将亭内的山和亭外的水联系起来的是条复廊,唐代的皎然和尚曾说「诗有六至」——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沧浪亭里的这条复廊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寂静的复廊里,似乎能看到前贤的身影,「近水远山皆有情」,苏舜钦策杖而行。

一年之计在于春,从中国私家园林这个方面而言,拙政园的造园规模和造园构想,都可以说是像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春风拂拂,春水漫漫,留连于亭台楼阁之间,一如留连光景。拙政园雍容华贵、优雅大方,喜欢昆剧的人不去拙政园转转,是会有许多遗憾的。起码会少了点触景生情、触类旁通的感性认识。或者说喜欢拙政园的人不去听听昆剧,其结果也是如此。

拙政园在风格上与昆剧的魁首《牡丹亭》极为相似。拙政园还有一个神话,就是说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以其为蓝本,给书中大小贵贱的人物搭出个舞台,一场悲欢离合的故事就这样上演了。

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院」,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故事就这样一幕一幕上演着。

狮子林是拙政园的比邻,在几十步的距离内,有这么两个名园,足见苏州园林之盛了。传说园中的每一块太湖石都具狮子状,其实狮子林的出处是佛陀说法威仪如狮子吼。它过去是个寺院。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这就是狮子林了。

二十世纪大名鼎鼎的作家福克纳在一块邮票般大小的土地上创作出不朽的作品,苏州园林也是如此,有时候还更小,似乎只在半张邮票上建亭叠石。

用半张邮票,苏州园林就不无神奇地向世界寄出了一封信,蝇头小楷,珠圆玉润,夹叙夹议,条理分明。

半园就是如此,半亭半阁,半真半假,这个「半」,是「怀抱琵琶半遮面」的「半」呢,还是「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半」?

由于中国文化很早就「晴空一鹤排云上」,独领风骚,所以也就处处散发出一种成熟的气息。

它被不同的角度讲述着、阐释着,而苏州园林可谓匠心独具,用现身说法的方式,讲述着、阐释着中国文化的故事。

散步在半园难免逼仄的花径上,只要抬头望去,似乎就能看到「便引诗情到碧霄」了。

这两行诗出自刘禹锡的一首七绝: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一首七绝,可以看到园林故事中的精神。

我要寻诗定是痴,诗来寻我却难辞。今朝又被诗寻着,满眼溪山独去时。

这是清朝文人江弢叔的诗句。

置身于苏州园林,时时产生的感觉就是「诗来寻我」。

「林皋延伫,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这是明末造园巨匠计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造园名著《园冶》中所说的话。留园就深得其旨。

留园,这一片山水的精彩在于它的水面和水面四周的景观,绕水一周,等于穿过了一年中的四个季节。从探春的「清风池馆」出发,走过「涵碧山房」,这里是欣赏荷花的好地方,所以又称「荷花厅」。然后访秋,顺着长廊渐次升高--「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动摇而下上,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真州东园记》)」--这是欧阳修的句子--在阵阵清风里,没有坐进「闻木樨香轩」,就闻到桂花的香气了。如果中秋夜有幸坐在「闻木樨香轩」的话,大概会和白居易一样,听得到月宫里桂子轻轻滴落的声音。

「闻木樨香轩」和「清风池馆」遥遥相对,一个春天,一个秋天,时间沙沙而去,历史沙沙而来,遥遥相对的「闻木樨香轩」和「清风池馆」,一部春秋,谁来解读?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苏州园林是历史的艺术。

从「闻木樨香轩」往高处望去,是用来赏雪的「可亭」,碰巧遇到银桂飘落,也是可以以花代雪,也是可以陶庵梦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只是没有人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罢了。

苏州在外人看来,青山绿水,云树烟芦,粉墙黛瓦,吴侬软语,定是一个温柔之乡了。谁能料到竟也有无数慷慨之士。

沧浪亭沿河一带的黄石,据说是宋朝造园艺术在苏州唯一留下的雪泥鸿爪。是耶非耶,并不重要,细细体会,的确大有遗意:隔水相望,朴素坦率一如王禹偁、梅尧臣的诗作;近身相抚,方阔瘦硬恰似欧阳修、黄庭坚的书法。

在午后的阳光里,远远看来,黄石的色泽,更使这一片风景增添了独一无二的秋天醇厚如酒的况味。

就在这样风景里面的是「五百名贤祠」。

五百名贤祠,三面粉墙上,嵌着从春秋到清朝两千五百年间的与苏州有关的五百九十四位仁人志士。「五百名贤」,是取其整数,与佛教传说中的五百罗汉交相辉映。把一些外地名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3.《江南》教案设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 1.在我国长江以南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那里的小河一条接着一条,池塘一个连着一个,清清的河水从每家每户的门前屋后流过,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 2.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去的地方。(齐读课题) 3.“江南”的“江”就是指长江,它是一条很长很长的河流,自西向东,流经我国多个省市。(出示长江图) 4.过去的人们是这样写“江”字的(出示“江”小篆),我们把它和现在的“江”作对比,你发现你了什么? 预设:“江”的左边以前是甲骨文的“水”。 5.原来在过去,“江”的左边是“水”,后来为了书写的方便,我们把它简化成了“三点水”,包含“三点水”这个偏旁的字基本都和水有关。江南也是个和水息息相关的地方,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尤其是到了夏天江南到处是莲花,有花有水(相机出示江南莲花美景),江南美得像一首诗!你们听!(播放范读音频,生认真听读) 二、初读古诗 1.这么美的诗,想不想自己读读看? 2.下面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到第58页,借助拼音自己试着读一读。 3.哪个小朋友能试着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指名读,相机正音) 4.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5.同学们读的真棒!诗中的几个生字宝宝都被吸引来了,让我们来跟它们打声招呼吧(师指读生字,相机正音)。 6.“莲”宝宝最热情,还给大家带来了礼物,我们来拆开看看(出示“草字头”)哇!“莲”送给我们一顶帽子,叫草字头,你们还在哪些字上看过这个草字头? 预设:花、草……(相机板书) 7.所以,有“草字头”的字跟什么有关?(生:植物) 8.认识了生字宝宝,相信大家把诗读得更流利,我们把生字宝宝送回诗里,再来读一读。(齐读) 三、品读诗句 【学习第一句】 1.太棒了!这首诗里藏了一个魔法通道,你们动听的读书声打开了这个魔法通道,现在每句诗都能带我们去看江南风光啦!谁再来读一读第一句。(指名读) 2.出示莲花池图,引导看图:你们看到了什么? 预设1:莲花(荷花)粉红粉红的,有的开放了,有的才开了一半,有的还是个花骨朵。 预设2:莲叶碧绿碧绿的,又大又圆…… 这里的莲叶能数的清吗?莲叶层层叠叠,一片挨着一片,感觉怎么样?(莲叶特别多,莲叶可真漂亮)诗人看到这满池的莲叶,心里的感觉和我们是一样的,于是他忍不住夸赞道:“莲叶何田田。”(师范读,再指名读) 3.让我们一起用诗人的话夸一夸莲叶吧,齐读“莲叶何田田。” 4.画面过渡到采莲姑娘采莲,引导看图:她们是谁?来干什么?(采莲)请仔细观察图片,采莲采的是什么? 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采莲”其实是摘莲蓬,它们就藏在莲花的花瓣里,莲花谢了,

2017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优秀教学设计

《江南》 教材分析 《江南》这首诗选自《汉乐府》,描写了江南水乡人文采莲的情景。整首诗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适合低年级学生阅读课文的插图,形象地展现了荷花图能够帮助学生较好地理解古诗。本课的识字教学力求在优美的语境中进行,让学生在感受美的同时识记字词,朗读方面,力求通过鲜明的插图,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引入想读、愿读、会读的氛围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认识“江、南”等8个生字,会写“可、东、西”3个生字,认识部首“氵、、艹”,学习新笔画“亅、”。 【过程与方法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悟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8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认识部首“氵、、艹”,学习新笔画“亅、”。 【教学难点】 感悟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出示江南水乡采莲图,学生欣赏后说感受。 导语:瞧,亭亭玉立的荷花开放在茂盛鲜亮的荷叶间,鱼儿在湖水中欢快地游玩,采莲人正划着小船采摘莲子。这是一幅多么美的江南图景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江南》。 3.引导学生结合板书认识“氵”这一偏旁。 4.学生学习“江”和“南”的读音。 5.组织学生齐读课题。 6.引导学生学习贴在图旁的生字词。 (1)学生自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认识草字头) (2)看图说说:莲叶间指的是什么地方?采莲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欣赏了美丽的江南水乡图,让我们来读一读描写这幅美景的古诗,看看自己能否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停下来,借助拼音多读几次,再往下读;把要求会认的字和会写的字画出来,多读几遍,不会的向同学或老师请教。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教案

3 江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江”“南”“采”等9个生字。会写“可”“东”“西”3个生字。 2.掌握竖钩、竖折两种笔画,掌握“氵”“十”“艹”3个偏旁。 3.准确、流利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图画和朗读,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 2.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看图导入 1.师(略带神秘):同学们,快闭上眼睛,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欣赏那儿迷人的风景。(出示配乐课件“江南可采莲”。) 2.这儿的景色美吗?你能把看到的美景,尽量用美的语言告诉老师和同学们吗?(学生表述,教师鼓励性地点评。)

3.教师边讲述边引导学生欣赏,揭示课题。 二、读通词句,感受节奏 1.师: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诗歌,注意停顿的节奏。 2.老师示范朗读,指导停顿: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3.让同学们按照划分的节奏,再自己有感情地朗读。 4.师:同学们通过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鱼儿在荷叶间欢快嬉戏的情景。 三、再读诗歌,学习生字 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动动小手将课文中要求会写的生字和会认的生字画出来。 2.开火车认读生字,去拼音读,听音找字。(出示:可东西) 3.让学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以及笔顺,然后老师示范书写。 4.指导书写“可、东、西”。 (1)“可”先写横,再写里面的“口”,末笔是竖钩() (2)“西”第五笔是竖折(),里面不要多写一横。 5.让学生练习,独立书写,评讲,看谁写得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 一、快乐朗读,谈话导入 师:现在请同学们跟着我一起闭上眼睛,边读边想象莲叶一片连一片,鱼儿快乐地游来游去的画面。同学们,你们感受到了吗?我们已经来到了一片美丽的荷塘……(指导学生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教案

3.江南 课题江南课型新授课 设计说明 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于词语、句子以及语言的感悟很少,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都相对缺乏,对于古诗的韵律及古诗所描述的意境不能很好地体会,对诗句的理解和感受都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我想在教学中用儿童化的语言情景,多媒体课件再现情景,体会江南的景美物美;用朗读感悟诗意。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丰富想象,调动学生的美感情绪。 学前准备1.教学挂图,生字及词语卡片,教学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江、南、可、采、莲、东、西、北”9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学习重点1.认识9个生字,会写“可、东、西”3个生字。 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学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师) 2.预习课文。(学生)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一、导入课题,出示课题。(用时:5分钟) 1.教师创设情境,启 发式谈话,激发学生学习 课文的兴趣,并相机出示 课题。 2.教师结合课题,引 导学生认读“江南”。 1.说一说采莲的情况。 2.齐读课题。 3.认读“江、南”。 1.猜一猜。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 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 刀。 谜底:

二、初读课题、读准字词。(用时:10分钟) 1.教师引学:根据字 音,读读课文。 2.出示9个生字。 3.引导学生用不同的 方式读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认读生字,先带着拼音 读,然后去拼音读。 3.自由读。 4.开火车读,同桌赛读。 小组赛读,男女生赛读。 1.我会连。 江南cǎilián 采莲dōnɡxī 东西jiānɡnán 三、指导写字。(用时:15分钟)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本 课生字的构字规律,记忆 生字。 1.观察字形。 2.学写生字。 3.自主积累词语。 2.比一比,谁写得好。 四、再读课文,检查反馈。(用时:10分钟) 1.把生字放到课文 里,你们还认识吗?教师 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1.学生认真听老师读课 文。 2.整体感受课文内容。 3.我想说。 读了课文,我知道写的是 的情景。 教学反思 《江南》这首诗简单易读,朗朗上口,所以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我没在读课文中花较多的时间,而是着重指导学生对生字的认识和临写。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后,我引导学生采用各种识字方法进行识字。带着拼音读、去掉拼音读、开火车读,在各种识字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识字效率高。在指导写字方面,我注意引导学生自己观察,自主识字,写字能力也不断提高。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学习重点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师) 教学环节导案学案达标检测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教学设计教案(公开课详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江、南”等 9 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 2 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 个字和竖钩、竖弯 2 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 课前准备 1.(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荷叶、荷花、小鱼头饰。(教师) 2.(1)预习生字、新词。(学生)(2)读熟课文。(学生)(3)收集有关江南和荷花的图片或诗句。(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江、南”等 9 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 2 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 个字和竖钩、竖弯 2 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识记生字词,正确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去过江南吗?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学生自由谈话,分享快乐。) 2.过渡: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学生观看。) 3.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预设: 生1:那儿的水很清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鱼儿。 生2:那儿的荷花粉红粉红的,特别漂亮。 生3:碧绿碧绿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美丽极了。 4.导入: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曾经有一位诗人看到江南水乡的美景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首诗——《江南》。 二、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1.学习“江”。 (1)导学:谁来说说这是几拼音节?怎么拼读? (2)引导学生明确这是三拼音节,然后练习拼读,最后在班内展示拼读。 (3)导学:你有什么好办法来记住这个字? (4)学生自由交流识记的好办法。 预设: 加一加:氵+工=江。 字谜:工人在水边——江。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江南》(语文部编一上)

《江南》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采莲歌,语言简洁明快,意境优美隽永,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全诗前商行描写了江南水乡义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使采莲人不禁发出热烈的赞叹。“可"有适宜,正好的意思。“江南可采莲”是说江南到处都生长着莲,直是采莲的好地方。“田田",形容荷叶挺立水面,饱满劲秀的样子。此处说荷叶非常茂密,那荷花应该也是很繁盛的,不仅景色秀丽,而且莲子必然丰收,所以采莲人的心情自然非常愉悦后五行采用反复咏唱的方式,勾勒了一-幅鱼儿围绕荷叶四面游动的动人画面.“戏”字写出了鱼在水中灵动迅捷,欢乐可爱的活泼形象。这里写“鱼”,却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采莲人和戏水的鱼儿一样,划着小船在莲叶间穿行,互相追逐嬉戏。采莲人划船之娴熟,船行之轻快,身姿之轻盈,心情之欢快,就不难想象了。这是多么秀丽的江南风光! 诗歌主要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述,来表达人们采莲时的愉快心情。连用了5个叠句,手法独特,不仅不会让人感到重复,还使得全诗节奏变得轻快愉悦,更能表现鱼的灵动和采莲人的快乐。本课以传统水墨画配图,整个画面,花青中略带墨韵,色彩清新,格调高雅,正所谓“水墨江南"。寥寥几笔的三两片荷叶,疏密结合,高低错落的构图,把莲叶茂密的样子表达得淋漓尽致。这正是中国画笔墨以少胜多的代表。最后,那几条简笔画成的鱼儿,形象稚拙中不失灵动,使整个画面灵气十足。 教学目标: 1.认识“江,南"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个字 和竖钩,竖弯2个笔画。 2.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准“南,莲”"等生宇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生字卡片,笔画卡片、挂图、相关的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和生字。

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 3.江南(教案)

3 江南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在诵读儿歌、古诗时,要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同时要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表演和观察读物中的图画等方式阅读。本课内容浅显,课文插图形象传神,意境高远,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使人读起来心情愉快,便于陶冶儿童的审美情操。 本着“让学生得到最大的发展”的原则,本教案设计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做到读诗字正腔圆,并能用儿童化的语言描绘情景,体会江南的景美物丰。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发挥想象,充分表演,调动各种感官,深入古诗情境,对古诗进行理解和再创造;而后鼓励学生与他人分享所学知识,学以致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2、情感目标: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3、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如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江南水乡的美。

课前准备 1.(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荷叶、荷花、小鱼头饰。(教师) 2.(1)预习生字、新词。(学生) (2)读熟课文。(学生) (3)收集有关江南和荷花的图片或诗句。(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出示课题 1.启发谈话:同学们去过江南吗?你去过江南的哪些地方?(学生自由谈话,分享快乐。) 2.过渡:人人都说江南美,让我们一起去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光吧!(多媒体课件播放江南水乡的美景,学生观看。) 3.引导学生谈谈观后感。 预设: 生1:那儿的水很清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水底的鱼儿。 生2:那儿的荷花粉红粉红的,特别漂亮。 生3:碧绿碧绿的荷叶像大圆盘一样,美丽极了。 4.导入: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曾经有一位诗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教案

3《江南》导学案 设计说明 《江南》是一首朗朗上口的古诗,读着这首古诗,犹如展开一幅清新动人的画卷,置身其间,仿佛看到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可以充分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美丽风光。教学时,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质疑、探究、感悟、朗读相结合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发挥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师运用了看图谈话激趣、整体探究阅读、情境学字词等教学方法来辅助学生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 2、情感目标: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热爱自然的感情。 3、思维目标: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如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展开想象,体验江南水乡的美。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及荷叶、荷花、小鱼的头饰。(师生) 2.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环节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效果检测 一、看图谈话,激趣引入(用时:8分钟)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提示学生观察并思考:图中有什么?你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来形容你看到景物后的感受吗? 2.引出课题:猜猜这是哪里的美景?(板书:江南) 3.引导学生识记生字:谁有好方法记住“江、南”这两个字?写字的时候,你还有什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吗? 4.课文中还有哪些生字朋友?课文又是怎样描述江南的? 1. 仔细看课文插图,然后回答问题,最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感受。(如,荷花很美。荷叶很茂盛。江南的风景很美……) 2.大胆猜美景的地点,明确课题,观察老师板书的生字,并用手和老师一起书空。 3.(1)发挥创造力,想出好办法记住“江、南”这两个字。(如,“江”是三点水旁加“工”。或利用本班级的点名册识记这两个字。) (2)先仔细观察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再提醒同学书写时的注意事项。(如,“南”的里面不是“羊”。) 4.齐读课题,明确学习任务,带着阅读兴趣走进课文。 1. 给生字注音并组词。 ( ) 江 ( )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教案(部编版)

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江南》教案(部编版) 教学目标 1.技能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背诵课文。 2.知识目标: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8个生字,会写其中的4个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江南水乡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借助拼音和课文插图,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借助拼音认识8个生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 初步具有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具、学具 教具:自制CAI光盘,课文放大彩图,生字卡片,画有小鱼、荷叶、东南西北图案的头饰。学具: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利用CAI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江南夏季的荷塘人们采莲和水中鱼儿戏游的情景。(学生一边看画面、听音乐,一边想象)

小朋友,看了刚才屏幕上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觉得这个地方美吗?想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想不想到那里去游玩呢?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那里去游玩一番吧!板书课题。学生借助拼音齐读课题两遍。 教师讲解:江南就是我国的长江以南一带,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著名的鱼米之乡。 二、初读课文 1.借助汉语拼音自由地轻声读课文。要求:先读读拼音,再看看下面的字,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特别要读准生字的音。 2.数一数,课文共有几行,是由几句话组成的。 3.检查自读情况。问: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抽几个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画出生字,教师抽查。 4.教师范读、领读。 三、学习生字 1.指名分句朗读,结合学习生字词。(出示生字卡片) 第一句:江、可、采;第二句:叶、何;第三句:鱼、戏、间。 2.学生拿出生字卡自读,教师相机正音。 注意“江”、“间”的读音一个是后鼻音,一个是前鼻音。“采”的读音是平舌音,不要读成翘舌音。“可”和“何”韵母相同,“叶”和“鱼”的读音是自成音节。 3.检查识字情况。先打乱顺序认读生字,师出示生字卡,抽读,开火车读,齐读;再朗读包含这些生字的句子。 4.指导写字:可、江、采、鱼。

部编版《江南》教案1

一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江南人教(部编版) 3 江南 文本分析: 这是一首采莲歌,反映了采莲时的光景和采莲人欢乐的心情。全诗前两行描写了江南水乡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使采莲人不禁发出热烈的赞叹。“江南可采莲”是说江南到处都生长着莲,真是采莲的好地方。“田田”,形容荷叶挺立水面、饱满劲秀的样子。此处说荷叶非常茂密,那荷花应该也是很繁盛的,不仅景色秀丽,而且莲子必然丰收,所以采莲人的心情自然非常愉悦。后五行采用反复咏唱的方式,勾勒了一幅鱼儿围绕荷叶四面游动的动人画面。“戏”字写出了鱼在水中灵动迅捷、欢乐可爱的活泼形象。这里写“鱼”,却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采莲人和戏水的鱼儿一样,划着小船在莲叶间穿行,互相追逐嬉戏。采莲人划船之娴熟,船行之快,身姿之轻盈,心情之欢快,就不难想象了。诗歌连用了5个叠句,手法独特,不仅不会让人感到重复,还使得全诗节奏变得轻快愉悦,更能表现鱼的灵动和采莲人的快乐。 教学目标: 1.认识“江、南”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会写“可、东、西”3个字和竖钩、竖弯2个笔画。 2.认识2个新偏旁和二种基本笔画。(“氵”三点水,“艹”草字头)(竖钩、竖弯)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结合插图,了解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课文。 2.读准“南、莲”等生字的字音;会写竖钩和竖弯。 教学难点: 感受江南水乡人们采莲的情景,感受江南的美丽。 课时安排:2课时

认识“江、南”等9个生字和三点水、草字头2个偏旁边。,会写3个生字,认识偏旁“三点水,草字头”,认识竖钩、竖弯两种笔画。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了解江南,借助拼音识字。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启发谈话。 示例:人人都说江南美。江南美在哪儿?(教师出示江南美景图)江南就是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地方。你们随爸爸、妈妈去过江南吗?(生自由谈话) 2.引导学生说一说观看江南风光图后的感受。 过渡:是啊,江南水乡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曾经有一位诗人见到江南风光后,写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乐府诗——《江南》。 3.板书课题(板书:江南),知识补充。 汉乐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一个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二、朗读古诗,学习生字 1.(课件播放古诗)教师范读(包括题目),引导学生注意聆听。 2.引导学生描述听古诗时想到的画面。 (在宽阔的水面上,荷叶一片接着一片,人们撑着小船穿梭在荷叶之间,采着莲子。荷叶下面,许多鱼儿游来游去。) 3.鼓励学生争当小老师,结合所知道的知识补充关于莲花的知识。 生1:荷叶也叫莲叶,荷花也叫莲花。 生2:莲花生长在水中,有许多种颜色,如白的、红的。莲花可以结莲蓬,莲蓬里会长莲子。 4.感知内容。 (1)引导学生借助拼音把古诗读正确、通顺,不会拼的字可以请教同桌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