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活动的解构和建构(第4稿)_476092

课堂教学活动的解构和建构(第4稿)_476092
课堂教学活动的解构和建构(第4稿)_476092

课堂教学活动的解构和建构

——本校“3+1”教改[1]的行动策略

(该文已发表在《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1期总第75期)四川成都双流棠中外语学校周永孝(610225)

摘要:

新课程改革给课堂教学改革带来机遇和挑战,各种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各科教改课例异彩纷呈。对此,本校历时五年的教改实践和历时四年的课题研究,其行动策略是:首先对多种成功教学模式和众多优秀课例进行解构,初步建构起本校“3+1”课堂教学改革策略。随后对这一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再度解构,一方面是解构课堂活动的组合形态,归纳和研究其中较为常见、普遍和典型的五种;一方面是解构课堂活动中的教师行为,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此进一步建构并完善“3+1”课堂教学活动。这样的行动策略对各校课堂教学改革很有启示。关键词:解构;建构;课堂活动;教学策略;教学行为

中图编号:G420

课堂教学活动的解构

解构,或译为“结构分解”,最初由钱钟书先生翻译而来。其概念源于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destruction”一词,原意为分解、消解、拆解和揭示等。而后成为解构主义者雅克·德里达的一个术语。德里达补充了“解构”一词的“分析”“消除”“反积淀”和“问题化”等意思,其基本观点是:对具有形而上学稳固性的结构及其中心进行消解,每一次解构都表现为结构的中断、分裂或解体,但是每一次解构的结果又都是产生新的结构。

经过多年对全国课改实践的研究与反思,我们深切感受到新课改的推行普遍存在着“四多四少”的现象,即理论培训多,操作指导少;教育行政指令多,教师自觉主动少;关注学生体验多,关注教师接受少;固化的教学模式多,灵动的教学策略少。特别是新时期,随着高初中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各种教学模式更如雨后春笋,争相破土而出,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山东平邑一中的“学案导学”、江苏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江苏灌南新知学校的“自学·交流”模式、江西武宁宁达中学的“自主式开放型课堂”、山西太原尖草坪第一中学的“‘1+1’问题解决学案课堂”、以及四川双流棠湖中学的“三段式”课堂教学改革等等,这些课堂模式

似乎都卓有成效,尤其是相对于传统灌输式课堂而言;但这些课堂模式都几乎是针对本校特点因校而设,依校而施。众多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是“乱花渐欲迷人眼”,如果其他学校或老师不领会其精神实质,而生搬硬套盲目模仿,势必因水土不服而致邯郸学步。

同时,伴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呼应各种教学模式的向外推广,各类赛课也层出不穷,各种优秀课例也公开展示或发行,不少学校或老师却深感看不懂,学不来,用不上。

以上弯路,本校已曾走过;以上困惑,我们也曾遭逢。痛定思痛,我们归因为对课堂模式,我们常停留于整体的流程,并未解析其内在的精神本质;对优秀课例,我们多留意于特殊的技巧,并未归纳其普遍的活动规律。后来,我们从解构主义那里得到启示,首先大胆地把真有成效的近十种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求同研究,提炼其共性精神,如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遵循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教学规律,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教学策略等等。

同时,我们对全国各学科数百个优秀课例进行并类研究,归纳其基本活动。发现所有优质高效课普遍都具有四种基本的教学活动,即自主学习、点拨归纳、自检互评和拓展迁移,这四者是优质高效课必备的基本教学活动构件。

而进一步研究,我们发现,不同的优秀课例常常是上述四个活动要素的不同组合。也就是说,这四种基本的教学活动并非一成不变的课堂程序,也难以形成固化的教学模式;它主要是一种教学活动策略。

课堂教学活动的建构

如果说解构着重在对结构的分解和剖析,那建构则侧重在对结构的设计和建造。

建构一词是对英文“tectonic”的中文翻译,原是一个建筑学的词语,本指建筑起一种构造,后来延伸应用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学批评的分析上,并形成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其最早提出者可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J.Piaget)。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日内瓦学派,作为中国新课改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影响甚巨。

新课程改革的三大基础理念即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和重视以学定教;其中以学定教是新课程改革关于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新课程改革有六个具体目标,其中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 由此可见,优化课堂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正是当下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势所趋,并以

纲领性文件进行规定和要求。

准确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我们的课堂活动建构提供了方向保障;深入解构新课改的教学模式及课例,为我们的课堂活动建构奠定了重要基础。

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我们希望建构一种普适性的课堂教学,以此规范和优化课堂行为。而这种普适性就希望能大致覆盖高初中所有学科,即既包括必修课,也包括选修课;既包括所有文化学科,也包括体艺学科、信息技术,心理和国学等课程。但事实上,因为学部不同(高中和初中)、学段不同(毕业年级和非毕业年级)、学科不同(文化学科和非文化学科)、类别不同(必修课和选修课),同时还因为教师个性不同和学生层次不同,其课堂步骤很难千篇一律,也不该千篇一律。如果用一种固化、僵化和简单化的教学模式来统摄,其课堂既非切实可行,更难科学高效,因为它违背了“教有大法,教无定法而贵在得法”的基本原则,可见“教学模式”容易成为生动课堂的魔咒,而“教学策略”才对教学活动兼具指引性和包容性。

同时,既然要规范和优化课堂教学行为,我们首先回避了课堂内容的差异,转而去研究和归纳课堂阶段和课堂步骤、课堂行为和课堂活动等,其间再度研究和比较新课改中很有影响的教学模式。我们认为,“课堂阶段”和“课堂步骤”是以线的方式界定课堂,容易固化课堂的程序;“课堂行为”和“课堂活动”是以点的方式说明课堂,它突出“点”的质,而不固化“点”的序。只是“课堂行为”常常需要明确其主体——教师或者学生;而“课堂活动”在主体方面更具有包孕性,在内涵方面更具有指向性;以“课堂活动”作为备课上课的着力点和观课评课的着眼点,即从“课堂活动”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结构设计和实施,从“课堂活动”的角度对课堂教学进行解构观察和评价,有其方便之处和独特之处。

基于以上的认识、探索和准备,秉持“保障学生主体、尊重教师创新、遵循教学规律和保护学科差异”的原则,我们在建构课堂活动时主要侧重于构件及其顺序和比重(或频率)等三大方面。最后集中体现为本校“3+1”课堂教学策略[3],即常规课堂中,“自主学习”“点拨归纳”和“自检互评”,三个活动是必须的,也就是“3”;“拓展迁移”活动可以在本节课不完成,也可以部分或全部完成,即“+1”。而且这四个活动要素顺序可以灵活,比重可以调整,频率可以重复。

自主学习:是指在学科课堂(也包括学科自习课,下同)内,依据《学案》,在老师的激发、组织和引导下,学生完成将学内容的预习或学习。这一学习是在有时间、有空间,有组织、有引导,有展示、有交流下的自主预习或自主学习。具体可采用如下的形式:

1、自主阅读——思考型;

2、自主观察——分析型;

3、自主研究——总结型;

4、自主演算——归纳型;

5、自主实验——提升型。

点拨归纳:指在自主学习之后,根据其中学生暴露、遗留和发现的问题,参考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师对疑难和重点进行点拨,对规律和方法进行归纳。这一过程,既可以教师精讲为主,也可以是学生参与下的教师精讲。以期点石成金,拨云见日。

自检互评:指学生基本完成本节课的认知和理解任务之后,通过完成《学案》中对应的内容,对课堂过程和结果进行自我或相互(含生生或师生之间)的评价分析。这既是巩固强化,也是教学反馈。其形式如:学生口头复述本节课要点,或者书面完成检测作业;展开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或教师点评等等。

拓展迁移:一般是在自检互评之后,为学生拓展知识的了解或理解,或者实现能力的巩固或迁移,而进行的课堂活动。这一活动依循由此及彼的思维轨迹,以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其活动形式常有:学生拓展阅读、学生拓展练习,教师拓展介绍、教师设问启发或者新创情境运用等等。

一般而言,常规课堂中,先“自主学习”后“点拨归纳”,体现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思想,保证了教学的针对性,增强了课堂的生成性;“自检互评”和“拓展迁移”尽量安排在课内,又体现了“及时补正”和“当堂掌握”的高效课堂追求。“自主学习”和“自检互评”活动充分体现从学生出发,最后回归到学生,以充分保证了学生的主体。“点拨归纳”活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同时,师生活动贯穿始终,充分体现了课堂以活动为主线。

“3+1”课堂教学活动,以预习课堂化、练习课内化和学习问题化的策略,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它是生动灵活的课程活动策略,而不是僵化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追求高效优质的前提下,克服了当下“千课一面”的模式化和形式化的课堂教学改革弊端。

以课堂活动的角度来观照课堂教学,备课主要就是设计课堂活动,上课主要就是组织课堂活动,检测主要就是检验和反馈课堂活动,评课主要就是分析和评价课堂活动,这容易深化对课堂的观察和研究,例如笔者就曾进一步探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展示”活动,总结出《课堂“学生展示”需要处理的几对关系》[4]。而且,通过教改活动和课题研究,我们让这一合理的思想兑现成科学的行动;科学的行动提炼出有益的经验;有益的经验固化为高效的制度,高效的制度培养出优质的教育。以期“充分开发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有益潜能,

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各方面发展和社会群体的合理教育需要”。[5]

丰富“3+1”课堂活动

“3+1”课堂教学活动既然是一种灵动的策略,而非僵化的模式,从建构的角度来看,其“3+1”个构件之间就需要也应该有丰富的组合形式,其中也一定有一些较为常见和普遍。设计和实施这些构件之间的组合形态,也是构建“3+1”课堂活动的重要任务和内容。我们通过前期的课堂活动范例解构,和中后期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主要根据教学内容的容量、难度和内在的逻辑性,以及学科课型特点,归纳出如下几种常见和普遍的组合形态。(为了便于直观表示,分别以A、B、C、D代表“3+1”课堂教学活动策略中的自主学习、点拨归纳、自检互评和拓展迁移等四种课堂活动。)

1、“A B C + D”

对于教学内容整体性较强、知识体系相对单一而学习难度相对较低的新授课,适宜依序单次进行“自主学习”、“点拨归纳”和“自检互评”的教学活动;“拓展迁移”可以部分或全部完成,也可留在学科自习课单独完成。

2、“A C A C B + D”

对于教学内容比较丰富、几个知识点相对独立而学习难度也并不大的新授课,适宜分知识点(一般是两个)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检互评”;最后再进行“点拨归纳”;至于“拓展迁移”活动可灵活安排。

3、“A B A B C + D”

对于教学内容连贯性强、且学习难度比较大的新授课,需要“步步为营、稳步推进”,适宜进行“自主学习”、“点拨归纳”,再“自主学习”、“点拨归纳”,然后进行整节课的“自检互评”;至于“拓展迁移”活动可灵活处理。

4、“B C D”

对于教学内容比较丰富、知识体系比较庞杂而侧重于旧知梳理和过手掌握的复习课,适宜主要进行“点拨归纳”、“自检互评”和“拓展迁移”的教学活动,要适度加大后两个活动,以便及时检评和当堂迁移。

5、“A C D”

对于新的知识已经学习,侧重于强化巩固的练习课,适宜进行“自主学习”“自检互评”和“拓展迁移”的活动,其中“自主学习”和“自检互评”是学生练习之前的看书复习,而“拓展迁移”作为这种课型的主要活动和侧重点。

以上五种课堂活动形态,较为常见、普遍和典型;我们同时允许并鼓励老师们在实际教学中,根据“3+1”课堂教学策略的精神,基于“3+1”课堂活动的基本内涵及其组合原则,创造性地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丰富建构。例如笔者曾把本校“3+1”教改策略灵活运用到毕业班复习课中,总结出了《高效复习课,运用四策略》[6]。

总之,课堂活动结构不是唯一的、凝固的和僵化的模式,我们也难以找到那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课堂活动程序,正如美国教育家埃根等人在其所著《教师的策略》一书中所指出的:“教学中不存在一种可以适合于所有教学情景的模式或结构,不同的教学目标需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相适应,世界上不存在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 [7]因为不同的课程其课堂活动结构可能不同;即使同一课程,其不同课型的课堂活动结构也可能不同,如新授课、复习课、练习课和实验课等等。即是同一课程和同一课型的课,也因学段不同和班级层次不同,其课堂活动结构也可能随之不同;而教学的个性差异和教法的自主创新,也会使课堂活动结构灵活多变。“具体而言,一套解决方案主要体现为针对特定的课程与教学问题而形成的一套教法——实践操作体系。” [8]总之,我们建构课堂活动,探讨教学策略,是为了帮助教师深刻领会新课改的精神,准确把握课堂活动的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技巧,以追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

优化“3+1”课堂行为

在新课程理念之下,课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活动为主线。这里我们不说“练习为主线”,因为它让人很容易狭隘理解为只是笔试和做题,使课堂活动的内涵变窄变小。也不说“训练为主线”,因为它更多的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对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不充分。要知道,传统的课堂常把学生当做器物,加以灌输;后来有了改革,又出现另一种倾向,即把学生当做动物,加以训练。我们说“活动为主线”,既强调师生作为活动双方的平等地位;也保证课堂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形式的多样化。[9]

活动是由共同目的联合起来并完成一定社会职能的行为的总和。活动是由目的、动机和行为构成,具有完整的结构系统。活动和行为都是以实现预定目的为特征;但是行为受单一目的的制约,而活动则受一种完整的目的和动机系统的制约:活动是由一系列行为构成的系统。因此,要落实课堂活动,就必须指向课堂行为,因为课堂行为正是课堂活动的操作层面;换言之,要改进课堂活动,就必须优化课堂行为,其中首先是、甚而关键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另外一方面,解构和建构是一对相对概念,也是一个循环过程:教学范例的解构为课堂活动的建构提供依据,课堂活动的完整建构常常需要对教学行为进一步解构。基于这样的逻

辑认识,更基于教改推进中的实践经验,为了进一步改进“3+1”教改课堂活动,我们逐渐优化了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教师的课堂行为,以此对“3+1”课堂活动进行进一步的建构。

课堂既然要活动,顾名思义,“活”就是指内容要鲜活,指向要生活,形式要灵活。“动”就是要有序地动,综合地动,最终高效地动;而为此,课堂心态要主动,课堂气氛要生动,课堂双主要互动。在此首先需要强调课堂活动的综合性。

从学生角度讲,从外在表现来看,课堂活动形式无外乎耳动为听,眼动为看,口动为说,手动为写,另有身动为表演。而从内在心理来看,还有心动动情和脑动动思。这七动之中,心动动情为前提,只有调动了学习兴趣,催发了学习动机,激发了学习热情,培养了学习意志,学生才能真正动起来;反之,学生无动于衷,学习就会消极依赖,缺失自主精神。脑动动思为关键,也是课堂活动的本质,更是评价课堂活动的重要指标;换言之,课堂活动如果没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没能提高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即使有听看说写演等外在活动,也多是徒有热闹,少有效度。

但是思维活动毕竟是内在的,隐性的,抽象的,它需要一定的外在来反映它、表现它,进一步驱动它、评价它和优化它。而这就需要借助听、看、说、写、演等课堂活动。从信息处理类型来看,听和看是接收信息,说和写是输出信息,演是翻译和表现信息。从信息处理的力度来看,力度最大的是演,只是囿于时空限制,课堂上演的活动不易施展。力度最小的是听和看。传统课堂的弊端之一就是课堂活动中学生常常是听和看,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信息处理力度小,课堂活动效度低;而且活动形式单一,说、写、演等活动不充分,学生能力锻炼不全面,且学习兴致容易疲软。从现代课堂的可行性和高效性来,课堂活动应该综合化,即学生课堂活动既要内容充分而深入,又要形式丰富而灵活,即学生既通过听和读活动,接收信息丰富而清晰;又进行说写演活动,处理信息正确而敏捷。

下面,针对“3+1”课堂教改中最基本的课堂活动,即(侧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侧重于教师的)点拨归纳以及(侧重于师生的)自检互评,就其中的教师课堂教学行为,提出优化建议。

一、自主学习

这一活动一般首先需要一个情境导入,或激发兴趣,或强化动机,或搭设台阶。这方面的专题研讨已经很丰富很深入了。

自主学习是常规新课的基础活动,活动主要是自主预习——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导学题,进行新课预习。这一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指令明确,让学生听清或看清(通过幻灯片或板书)这一活动的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时间和成果展示形式等,如“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

本第15-16页,完成《学案》上导学题第1、2两题,时间8分钟,提前完成的请举手,到时请同学主动上台展示。”任务必须充分预设,先一次性说完,原则上不能中途或补充或强调或提醒。然后教师进行巡视监督,指导答疑;答疑一般是个别性的,是小声的,以保证教室基本安静;其间教师要力避全班性的大声的语言干扰,以让学生能专心自主学习。教师在巡视中要搜集学生预习中的疑难和问题,以便后面活动中生成问题和调整教学。

由此可见,自主学习常常是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它是真正实现“先学后教”策略的起点,是充分贯彻“以学定教”原则的依据,而这一活动的关键,正是教师情境的创设、任务的明确和过程的督导。

二、点拨归纳

这是充分发挥课堂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活动,但主导不是主演,也不是主讲。所以,不需要也不必要只采用师说生听、师讲生记、师示生看的活动方式;而需要且必要综合调动、灵活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尤其是保证学生充分的说、写或演的课堂活动,例如让学生在黑板上呈现解题过程,试做讲解;或者让学生用投影仪展示书面作业,并做解释;或者让学生互问互答,教师相机点拨引导等等。

就师生双边的活动而言,尤其要注意互动,但互动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的调动,互动的基础是教师和学生同动。例如,有些老师要求学生朗读课文,而自己基本不读;要求学生观看视频,而自己常常不看;学生个读或发言时,要求他生仔细倾听,而教师往往不听(或不仔细听)。有的老师不但不同步介入,有时甚至因同时从事其他教学活动(如板书或调试课件)而客观上对学生的作答或倾听,朗读或观看形成干扰。其实,在这些活动中,教师除了监控课堂外,完全可以和学生同步,即师生一起朗读,一起观看,一起倾听,一起感动,一起思考,易使师生走到一起,而一起成长。定时练习(包括作文)也可如此,如果在课堂上教师能和学生同步练习,那接下来批改的准确性和评讲的针对性会大大提高。

三、自检互评

这是常规新课的第三种课堂活动,首先是本节课的学习小结,其中既有习得成果的小结,更有学习过程的评价。这样的小结或评价活动,可以由教师领作,也可以学生间互作,而更应努力让学生自作。学生活动形式有时是复述内容,有时是回答问题。学生答述时,教师提醒其他学生仔细倾听,准备补正;其间教师也同样要仔细倾听最初的回答和后来的补正,一般不要中途插话(除非是进一步诱导),延伸或点评一般都该在完整听完学生的回答之后。点评既要及时,也要中肯;批评既要委婉,也要明确。学生发言可能较长,就请其上讲台来;学生发言可能较短,就让其站在原座位处,但同时提醒他调整站向,以面向最大多数。如果

学生发言或声音太小,或语速太快,或口齿不清,教师宜在他发言之初就温馨提醒;除非个别强调,否则教师一般不要重复学生的回答,更不能做作答学生的同步传声筒。

自检互评活动,常常兼有对本课检测反馈、小结巩固或拓展迁移的作用,教师既要灵活选用活动的方式,更要精心设计恰当的内容,以兼顾学生的层次性和选择性,从而发挥这一课堂活动的综合效能。

总之,生命在于运动,课堂贵在活动。人的心理和意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人的认识和个性品质也是在活动中培养和提高起来的。可见,课堂活动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可以说,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受教育者的活动来实现的。

正是基于对新课程改革精神的深刻把握,基于对课堂活动价值和地位的充分认识,我们运用解构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是对近十种很有影响的教学模式和几百个各科优秀课例进行细致解构,初步建构出本校“3+1”课堂教学改革策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教改的推进,我们又对“3+1”课堂活动进行再度解构,其中一方面是解构课堂活动的组合形态,首先归纳和研究其中五种较为常见、普遍和典型的课堂活动形态;一方面是解构课堂活动中的教师行为,并提出优化建议:以此进一步建构并完善“3+1”课堂教学活动。以上就是本校“3+1”课堂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的的行动策略。

(作者单位: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四川,成都 610225)参考文献:

[1] 四川双流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原创的“3+1”课堂教学改革活动于2009年10月启动;独立承担的教改课题“普通中学‘3+1’课堂教学改革策略研究”,在2010年9月获准立项为成都市高中新课程改革专项规划课题(课题编号:2010—87),于2013年4月现场结题。其课题研究成果于同年相继被评为成都市教育局举办的“成都市第二届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两年一届),和四川省政府举办的“四川省第五届普通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年一届)。

[2] 张子健,何明,何群,张翼.新课改500问 [G].成都: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2010:25-26.

[3]本刊编辑部.从容的坚守,智慧的超越(一)(二)——双流县棠中外语学校“3+1”课堂教学改革探索 [J].教育科学论坛,2011(9):65-70;2011(10):66-71.

[4] 周永孝.课堂“学生展示”需要处理的几对关系[N].中国教育报, 2012-12-27(12).

[5] 廖其发. 论我国教育改革与研究的价值取向[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1(1):108.

[6] 周永孝.高效复习课,运用四策略[J].中学语文,2012(11):123-124.

[7] 王维金.运用教学模式推进课程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7):64.

[8]沈小碚,王天平,张东.对中国课程与教学论流派构建的审思[J].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37.

[9] 周永孝.课改需要活而不乱的课堂[N].教育导报, 2012-06-23(3).

作者简介

周永孝(1969年12月—)男,汉族,祖籍重庆綦江县,现为四川成都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高中语文教师,研培处主任,高级教师,重庆工商大学毕业,西南大学研修班结业,华东师大名师班结业。国家级骨干教师,已在专业刊物上公开发表论文7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上20来篇。编著出版专业书籍三本,教研兼涉教学、教育和管理。

解构与建构

向卓越的利器——论解构与建构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每个人的一生无不是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积累过程、成长过程。但问题是,有人在积累、成长中渐渐成为某个领域不可逾越的高山奇峰;而有人却永远是一堆黄土。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人生所能达到的高度? 决定人生高度的因素很多,从客观方面说,有时代机遇、社会环境、家庭背景、教育水平,等等,从主观方面说,有性格天赋、价值取向、创造能力、职业选择,等等。但从系统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生的高度取决于一个更重要的因素,那就是结构。系统哲学认为,关于事物发展进化的规律不只是量变质变规律——即事物的质变是由量的变化引起的;还有一个更重要却长期被忽视的规律,即结构质变规律——即事物的质变是由结构的变化引起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石墨在特定的条件下可以改变其分子结构,从而由黑色的石墨变成璀璨的钻石。 人生的成长发展同样是一个不断质变的过程,而这一质变过程也同样遵循着结构质变规律。一个人将自己的生命建立在什么样的结构之上——包括内在结构与外在结构,将决定其人生达到怎样的高度。正如建设一座高塔既需要选好基地、打好基础——寻求最优的外在结构,如果把一座高塔建立在沙滩上,不仅无法成为登高望远的标志性建筑,而且也极容易倒掉;同时,建一座高塔还需要坚固的框架——即最合适的内在结构,否则是立不起来的。外在结构的建立关键在于选位、定位、占位、固位。即在宏观、中观、微观的生存系统中,为自己确立最合适、最有利的人生定位和社会关系;并通过正确的策略和不懈的奋斗实现占位、固位,不断优化这种外在结构。内在结构的建立关键在于为自己的人格、智力、能力、知识寻求最优化的结构——核心是思维方式或思维结构,并将这种结构的建立和优化作为一个永续的过程。在此前提下,方能实现人生向着新的高度不断叠加、不断超越。正如建设者要建筑一座大厦要先立框架,一个人要想构筑一座生命大厦也必须先立框架。因而,尽早为自己构建一个优化的内在框架,同样至关重要。 一个人如何为生命建立最优化的外在结构与内在结构?首先需要完成两项工作,一是解构你所处的特定社会大系统,包括宏观环境、中观环境与微观环境,从中为自己找到最合适的定位。王志纲老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策划人最要紧的基本功就是庖丁解牛。这种庖丁解牛的功夫其实就是对一个企业、一个产业、一座城市、一个区域、乃至一个国家进行解构的能力。所谓解构就是将事物作为一个系统整体,对其结构进行层层解剖,包括这个结构的构成要素,这些要素的质和量,尤其是这些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这是战略定位的前提。二是解构那些成功者、卓越者的人生结构——他们拥有怎样的外在结构与内在结构;然后去芜存精、去伪存真,作为参照,为我所用,从而为自己的人生建立最科学、最优化的内外结构。为什么那些杰出人物的优秀传记作品魅力不衰,其奥妙正在于此——它们提供了一幅幅最值得参照的人生建构图。 解构与建构是对立的统一体。一方面,解构是建构的前提,没有科学的解构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建构;只有被科学解构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被建构。另一方面,解构又以建构为目的,没有建构也就不需要解构。建构的水平直接决定于解构的水平,解构愈深入、愈精准,建构就可能愈完善。反之亦然。就像一个好奇的孩子,只有一次次将他的玩具拆解开来,弄清其组合方式,最终才能重新将它拼装起来;其拼装的水平完全取决于他拆解的水平。 在走出王门的众多弟子中,为何华杉成就最为卓著?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他是一个“拆解和拼装玩具的高手”——既善于解构,也善于建构。在工作室期间,他所做的最重要、也最得意的一项工作就是,解构王志纲老师的思维方式。面对王老师把握大势、解剖问题、找魂定位的超强能力,在经历了最初的惊叹之后,他开始解构王老师把握问题时运用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教案讲课教案

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教案

课题第四章:几何图形初步 4.1.1 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主备人李莉 参备人解天江、肖爱华、张小莉备课日期2014年11月23日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概念,2、能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等立体图形;能举出类似长方体、正方体、球、圆锥、棱锥、棱柱的物体实体。 过程与方法:1、过程:在探索实物与立体图形关系的活动过程中,对具体图形进行概括,发展几何直觉,2、方法:能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图形,并用几何图形描述一些现实中的物体。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主动探究的意识,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对几何图形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把握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常见几何体的识别。 难点:从实物中抽象几何图形。 教学手段运用及分 析(教具的准备及使用的意义) 现代课堂教学手段、采用“有效课堂”模式教学,提高学生合作学习意识,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中,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 运用及分 析 启发式教学 重点教学 环节设计 导 入 设 计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北京奥运会奥运村模型图.(出示章前图) 展示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

新课教学设计直观感知,识别图形: (1)对于各种各样的物体,关注是它们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2)展示一个长方体,让学生分别从整体和局部抽象出几何 图形.观察长方体教具的外形,从整体上看,它的 形状是长方体,看不同的侧面,得到的是正方形 或长方形,只看棱、顶点等局部,得到的是线段、点. (3)观察其他的实物教具(或图片)让学生从中抽象出圆柱,球,圆等图形. (4)引导学生得出几何图形、立体图形、平面图形的概念. 我们把从实物中抽象出的各种图形统称为几何图形.比如长方体,长方形,圆柱,线段,点,三角形,四边形等.几何图形是数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 有些几何体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立体图形.如长方体,立方体等. 有些几何图形和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它们是平面图形.如线段,角,长方形,圆等. 重点教学环节设计师 生 互 动 设 计 实践探究. 引导学生观察帐篷,,金字塔的图片,从面抽象出棱柱,棱锥.

性别的建构与解构_张爱玲《茉莉香片》分析

性别的建构与解构3 ———张爱玲《茉莉香片》分析 鲍昌宝 吴丹凤 (肇庆学院,广东肇庆526061) 摘 要:《茉莉香片》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具有独特的异类地位,她以男性叙述主角设置文本结构与叙事技巧,在聂传庆这个童男的视角与张爱玲的全知全能叙事态势中,性别的政治性被有意识凸现出来,体现了作家心灵、作品内涵及文本技巧互相纠结的张力。 关键词:《茉莉香片》;女性主体;男性视角;性别政治中图分类号: I 207142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06(2006)05-0007-06 一、文本设置与技巧化叙述 《茉莉香片》是张爱玲于1943年7月发表在《杂志》月刊上的一篇小说。在张爱玲研究中,它一直不被重视,但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作品,因为它是张爱玲以男孩为叙述视角进行创作的唯一一篇小说。一个女性作家选择以男性视角结构文本,本身就含有强烈的性别政治意义,而本文的奇特之处并不仅仅在于此,“男孩”二字既有性别指向又超越了性别指向,其间产生的叙事张力有待我们重视。 首先,主角的这一性别设置让我们拉开了与张爱玲其它小说距离的感觉。显然,《金锁记》、《倾城之恋》、《怨女》、《十八春》等等这些以女性为叙述视角的文章更能在第一时间唤起我们对张爱玲的记忆。《茉莉香片》在张爱玲小说中具有一种异类地位,而这一异类文本设置意味着文本本身与张爱玲作为女性作家这一身份所流露出来的女性意识之间似乎存在着一定的悖论。但这种表面的似是而非所带给我们的距离感和疏离感又正是作家在《茉莉香片》中的追求所在。悖论意味着纠结和丰富,因此聂传庆这一男孩叙述视角的确立比张爱玲以女性叙述视角的其它作品所流露出来的信息更为丰富和复杂。 其次,聂传庆这一人物设置实际是一种多重性别设置,一旦我们意识到这点,前面的悖论也就得以开始消解。因为这种多重性别设置使文本在建构本身的同时被文本自身所消解。而这种多重设置又是如何进行的呢?作为全知全能的上帝式叙述者,作者在运用语言天分描摹出一幅幅画面来给读者视觉冲突的同时,又在不停地利用人体眼睛的缺陷,运用幻觉代替视觉———实际上这种画面视觉也是经过了读者的阅读参与而自我营造的———制造出全篇的扑朔迷离、雌雄难辨的氛围: 开车的身后站了一个人,抱着一大捆杜鹃花;人倚在窗口,那枝枝丫丫的 第二十一卷第五期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ol 121 No 15 2006年5月 JO URNAL O F CHUX I O NG N O R M AL UN I VERS I T Y M ay 12006 3 收稿日期:2006-03-15 作者简介:鲍昌宝(1964—),男,安徽庐江人,肇庆学院中文系教授,博士,主要研究中 国现当代文学。

优秀课堂教学标准

优秀课堂教学标准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全面、广泛、深入地展开,此次课程改革从课程理论到课程标准,从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从课程管理到课程评价,都进行了深刻的变革。课程评价改革既是此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改革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是实施新课程的主渠道,课堂教学评价也是课程评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搞好课堂教学评价,对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改革乃至课程改革都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引导教师更新观念,把新课程理念内化为课堂教学行为,使新课程的改革目标真正得以落实。所以,在一定意义上说,课堂教学评价的改革是关系到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根据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标准,面对具体的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应该评什么,怎样评,如何把课堂教学评价作为课程改革的导航器、助推器,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评价引导教师主动接受新课程理念、自觉改革课堂教学,重建课堂教学文化等,都是需要探讨的新问题。我就新课程下,优秀的课堂教学标准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度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3个方面的整合,是新课程根据现代人的培养目标以及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所提出的教学目标,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是各学科教学评价中必须首先予以关注的。知识与技能是最基本的教学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内容。深厚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重要基础。任何一门学科,其探究过程和探究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与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同时,教学过程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教学智慧、教学风格和教学艺术。情感态度价值观是造就人格的主要方面,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必须以人为本,不仅强调学科的价值,更要强调学科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断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整合起来,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在课堂教学评价中要关注教师对章节知识的理解是否深透,能否抓住重点、难点及各章节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采取有效措施,使之为学生所理解、掌握。当前,要特别注意克服一些教师忽视知识与技能教学的倾向。要关注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否适合教学内容,适合教学对象,要做到既实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目的,又

文本的解构与建构_文本的解构与结构

《恶搞反叛与颠覆》恶搞文化的另外一个走向是粗俗化,越粗俗越容易吸引注意力。但问题在于,对粗俗的围观并不等于人们会认同这个粗俗。因“红十字会事件”而成为网络名人的郭美美,最近在自己的微博上写了一段无论是文法还是词法都破绽百出的中式英语。这引发了网友的围观,好事者还把这段英语翻译成中文。没过多少时间,微博上掀起了各种翻译郭美美微博的狂潮,仅仅一个晚上,就冒出了包括诗经版、唐诗宋词版乃至元曲版的数十种翻译方法,郭美美那条微博被转发20 万次以上。如果要说那天晚上是微博用户的一场小小的狂欢,我倒以为殊无夸张之处。 我昔日的一位同学对这个现象表示了不满。她这样写道“我只是觉得,深深的难过。尤其当女人们也加入进来,一起调笑男人们对一个女性的语言性攻击,这‘被伤害感'蔓延到我身上来了。”——这段话里已经将女性置入,颇有一丝女权的色彩了。 但郭美美这条微博的事,其实在我看来和性别关系非常之弱。“郭美美” 三个字其实代表着一份对红十字会的不满和疑云。红十字会官方微博至今还保持这样一个记录被呸最多的微博(号称10 万次)。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份不满和疑云并没有被消解掉。似乎人们不再关注此事,并不意味着人们完全遗忘了这件事。稍有风吹草动,立刻就会翻卷出来。 这起小小的翻译事件倒是和“恶搞”非常有关联,或者这么说,这是典型的恶搞。读一读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曾一果副教授的《恶搞反叛与颠覆》,相信对 这类恶搞会有更好的理解。

文本的恶搞 一个文本(包括文字、图片乃至视频)一旦存在于网络上,它就是一个开放性文本,因为网络赋予了大众书写的权利,从而使得恶搞和互联网几乎是同时诞生并一起成长的。开放性文本,在媒体研究学者费斯克的笔下,就是所谓“生产者式文本”。曾一果这样写道 “(它)是一种自由、松散型的文本,受众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和介入到这些大众文本中去,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重新拼贴、组合,创造出无数新的大众文本,大众不断参与、介入,深入到这些文本内部,任意肢解文本,也可以将文本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起来,不断生产出新的意义来。” 当我们把这段文字投射到郭美美中式英语被恶搞翻译之上,就会发现是多么的契合和富有解释性。在互联网上,任何一段文本都有被解构恶搞的可能——试想一下小胖头像恶搞,连这么一张平常的照片都可以被恶搞成互联网上的知名事件,如果被恶搞对象本身足够知名、足够具有象征性,那么在短期内引发恶搞狂潮,真的是一点都不奇怪的。毕竟,中国到今天,已经拥有了约五亿网民。 整体而言,中国网络人口的年龄层相对于整个中国人口是年轻的,30 岁以下网民占据了一半。年轻人对恶搞的热衷丝毫不奇怪,于是在网络上随处皆可见到恶搞。互联网的开放性、匿名性,又为恶搞推波助澜。在互联网上,亚文化几乎成了主流文化,便是这样的原因。

第四章图形的相似教学设计与反思.docx

2020年XX市初中教师职务培训 教学设计

(1)如图,已知 2 1 ==AE CE AD BD ,你能求出AE AE CE AD AD BD += +的值吗?如果CE AB BC AB = ,那么CE CE AC BD BD AB -= -有怎么样的关系?在求解过 程中,你有什么发现? (2)已知,a ,b ,c ,d ,e ,f 六个数。

,a d c b =如果 成立吗?和那么d d c b b a d d c b b -=-+=+a 为什么? (3)如图,HG AD FG CD EF BC HE AB , ,,的值相等吗? HG FG EF HE AD CD BC AB ++++++ 的值又是多少?在求解过程中,你有 什么发现? (4)已知,a ,b ,c ,d ,e ,f 六个数。 ),0(a ≠++==f d b f e d c b 如果 成立吗?为什么?那么 b a f d b e c =++++a 活动内容: 例题: ; 与求、已知b b -a b b a ,32)1(+=b a 中, 与、在DEF ABC ??)2( ,4 3===FD CA EF BC DE AB 若 ,的周长为且cm 18ABC ? 的周长。 求DEF ?

反思: 优点方面: (1)本节课学生活动充分,积极探究,合作意识强,格式书写基本规范,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交流时同学们准备充分,表达清楚,思路清晰,能够积极思考和提问。老师对学生能够及时指导,进行激 (七)作业 的值)的值()求(c a c b b c b +-+++32a 2a 1 4、如图,已知每个小方格的边长均为1,求AB,DE,BC,DC,AC,EC 的长,并计算△ABC 与△EDC 的周长比。 1.习题4.2第1-3题。 2、《导学全程练》中《图形的相似》的第2课时。 七、教学评价设计 本节课学生活动充分,积极探究,合作意识强,格式书写基本规范,提高了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交流时同学们准备充分,表达清楚,思路清晰,能够积极思考和提问。老师对学生能够及时指导,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观得到提升。很多学生表现出对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八、板书设计 §4.1.2成比例线段(二) 1、合比性质 2、等比性质

观看优质课堂教学视频心得体会.doc

观看优质课堂教学视频心得体会 本周我们观看了四位老师的优质课堂录像,他们分别是李哲,魏一鸣,徐莹,余佳艳老师。他们的教学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使我们受益匪浅。并且经过这次的优质课堂学习,我对英语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比较直观的理解,也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我谈谈自己的几点心得体会。 听了几位老师的课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充满激情。我被她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先用情感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她们不只是上课,更是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用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探讨问题,课堂效率很高。这四位老师的英语课堂,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老师自上课至课终,老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老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炒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克分“离”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学习方式生活化、芝木化,使学生感受到英语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处处可以学英语。在们日常生活中布满着很多英文知识,在教学时融进生活中的英语,使他们到生活与英语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英语就在身边,对英

语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发现英语的趣味。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英语对话用学生熟悉的、爱好的,贴近于他们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take a trip时,徐莹老师以深圳的各种游玩场景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再陌生,不再感到枯燥,体现了教学内的生活化,缩加了教学的攻效性。 此外,这些老师都具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摆脱传统的知识授课,而是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们去多说英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及各种现代化优秀资源,通过说一说,听一听,唱一唱,玩一玩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英语的快乐,从而慢慢培养起对英语的兴趣,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中用流利标准的口语快的的学习着。这一点,对于英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学重个体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可能每个学生都一学就会,一点就通,不可能每个学生都优秀,都爱积极表现。所以针对不同的差异,作为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多鼓励,在课下也得多沟通多表扬,需要付出更多的心,细心去帮助学生。

优质课堂教学的十大特征

优质课堂教学的十大特征 优质课堂应当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认知学习,同时也能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社会性学习。包括:民主的课堂氛围、以教育任务为基础、师生协作、创建意义的教学导向(唤醒学生的判断力、培养其审美观和诚实正直的品质)、长远的能力发展(系统地构建知识和能力体系)、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 优质课堂教学的十项特征: 一、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 1.过程明了,目标明确,内容清晰; 2.师生角色分配清楚,师生双方协商好规则、程序及自由空间。 二、高比例的有效学习时间 1.时间安排得当,守时; 2.拨冗去繁,日程安排有节奏。 三、促进学习的课堂气氛 1.互相尊重,互相信任; 2.遵守规则,承担责任; 3.公正,关怀。 四、清晰明确的教学内容 1.任务设置明确易懂; 2.教学主题的展开合力可靠; 3.课堂教学成果能得到明确的保障,保障措施具有约束力。 五、创建意义的师生交流 1.引导学生参与课题规划,营造良好的讨论氛围; 2.举行交流研讨会,鼓励学生写学习日记,征集教学反馈意见。

六、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1.丰富的组织技巧,多样化的行为模式; 2.教学流程不拘于一格。均衡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七、促进个体发展 1.给与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给与学生时间和耐心; 2.对学生进行内部的区分和整合; 3.分析个体学习水平,调整个体促进方案; 4.对于风险学生群体给予特别的帮助。 八、“巧妙”地安排练习 1.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2.布置明确有效的教学任务; 3.有针对性地提供辅导; 4.创造有助于学生完成练习任务的框架条件。 九、对学习成果有明确的期望 1.学习内容要以教育方针或教育标准为导向; 2.学习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 3.检查测试学习情况后及时给予反馈,并给与帮助和促进。 十、完备的课堂教学环境 1.教学秩序井然; 2.教学设备和教具能正常使用。 优质课堂教学十项特征的衡量指标 特征一:“清晰的课堂教学结构”的衡量指标 一级指标(直接观察到的指标)

教学的“解构”与“建构”

教学的“解构”与“建构” 摘要:关于教学,理论界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从语词含义的角度审视教学,通常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指称和用法,即从“教”的意义上使用并界定“教学”、从“学”的意义上探讨“教学”、从“教”和“学”的协同活动中探讨“教学”、从“教学生学”的角度阐释“教学”、强调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而赋予教学新的意义和内涵。 关键词:教学;解构;建构 教学,因其是课程与教学论的一个基本问题,所以一直都是人们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但由于研究者所持有的立场和角度的不同,导致其关于教学的研究成果也各不相同。如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看,教学强调应促进学生认识的发展;从社会学的立场看,教学则主要表现为师生间的人际交往;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学更加强调认知;而从控制论、信息论的角度看,则将教学界定为教与学之间、师生及外界环境之间信息的传递与反馈。此外,从教学的逻辑归属看,有学者认为教学最主要的属性是其教育属性,因而将其归属于“教育活动”;有学者强调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及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因而将其归属于“认识活动”;还有学者认为教学始终离不开实践,学生的发展既是实践的过程,也是实践的结果,因而将教学归属于“实践活动”;近年来有学者从教学的存在形态出发,将教学归属为“交往活动”。通观各种观点,不论研究者从哪一角度或层次对教学进行界定,最终都会有一个落脚点,或落脚于“教”,或落脚于“学”,或是二者的综合。从语词含义的角度审视教学,通常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指称和用法。 一、从“教”的意义上使用并界定“教学” 如“教学是传授知识与技能”、“教学是经验的传递”、“教学是教师根据社会需要,按照确定的教育目的,通过向学生传授知识,实现教学任务的双边活动[1]”。将教学归属于“教”的观点可谓源远流长,甚至可追溯至教育的起源。如古人的口耳相传,就是“教”的最原始形态。时至今天,这种观点虽受到很多的批判,但在我国的教育实践中仍普遍存在。不过当我们仅从语词意义上进行探讨时,就会发现“教”与“教学”的显著差异。 1.“教”的对象与“教学”的对象的差异 从可能性与现实性上看,“教”的对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如生活中驯养员对动物的各种训练,虽然动物的“学”只是一种简单的“刺激—反应”,但对于人类而言,这种活动可以被看作广义的“教”,或者说,这是“教”产生的另外一种语境。而“教学”的对象只能是人,确切地说是学生,而且是有学习能力的、可对所学内容进行内化、再加工的学生。 2.“教”的内容与“教学”的内容的差异

信息概念的解构与建构

“信息”概念的解构与建构 王平 2012-12-17 16:33:58 来源:《情报资料工作》2011年05期【英文标题】The De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作者简介】王平,女,1979年生,郑州大学信息管理系讲师(河南450001)。 【内容提要】文章对现有“信息”概念进行解构,提出信息概念化路径从本体到相关性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是被建构的,并分析其建构的话语、情景和认知三大路径。 The paper firstly puts forward the transition of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from ontology to relevance.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thinks the concept of information also can be constructed and its paths from discourse, situation and cognation. 【关键词】信息/建构/情景/话语/认知 information/construction/situation/discourse/cognition 1 引言 身处日益变化与复杂的信息时代,“信息”本身一直被人们时刻重视(利用层面),却又时刻被忽视(研究层面)。从信息系统和信息活动的层面看,人类社会中信息系统的多样性(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系统、基于纸质材料的信息系统、

基于话语的信息系统等)使得人们对作为其处理和传递对象的信息的认知多种多样,伴随其中的社会活动也日渐复杂,而信息系统的高效性和与信息相关的社会活动的展开需要有一种理论来解释其中的“信息”。从学科发展的层面看,图书情报学所面临的实践问题和生存空间也在不断变化,研究者有必要对学科基石不断进行重新思考并促使其调整定位。从信息概念研究本身看,概念界定和认知的作用还应包括为理论整体提供认识论层面和方法论层面的指导。由此,对现有“信息”概念进行解构和对预期“信息”概念进行建构都是有必要的。 “信息”概念的现状纷繁复杂。一方面,人们赋予其多种含义;另一方面,却又没有一种解释得到共同认可,而且人们对“信息”的解释还随着时间和背景的变化而变化。那么,人们在探讨“信息是什么”之前需要明确:“信息”不能简单等同某个物体,回答“信息是什么”的前提是回答“使用‘信息’一词的前提是什么”。在这种思路指引下,本文首先对现有的“信息”概念进行解构,即对概念化路径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信息是被建构的,并分析其建构的若干路径。 2 “信息”概念的解构 人们通常把信息和数据、知识联系在一起,并在“数据—信息—知识—智慧”的阶梯链中对信息进行界定,认为信息是数据处理的结果和知识形成的诱因。在布鲁克斯方程中,信息还被赋予了改变人的知识结构的力量。在此认识论指导下,信息本身居于概念核心。但我们不禁要问,如果人没有利用信息或对信息有作为,信息是否还具有这种能力?信息概念本身除了信息之外,还应包含什么应有之意?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对现有信息的概念化路径进行分析。

五步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五步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试行稿) 立足以学定教,打造高效课堂,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学生置于教学主体位置,教师成为学生的“帮促者”,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地探究知识。借鉴优秀学校的课改实践经验,积极构建有辽核希望小学特色的“五步优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五步”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引导为前提,以学生自学、合作、交流、应用、反思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思路。教师为学生构建学习的平台(知识、环境和程序等),通过师生、生生的互动促进全体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创新、共同提高,实现将知识、能力和情感内化升华的目的。 “五步”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是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反思升华。需要明确的是,五个环节并不是将课堂简单区划为五个时段,既可以将一堂课整体分成五个环节,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将内容分割后,对每个任务根据“五步”的思路组织教学。教师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积极创设有利于新知识学习的教学情景,具体包括知识的铺垫、新知识的引入激疑、学习热情的激发等。“五步优质高效课堂”流程要求 一、自主学习。学生根据教师预设的导读提纲,进行自主学习,当堂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内容。教师必须预先制定合理的学习提纲,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带着问题对教材进行预习,引导学生根据提纲阅读

教材并有针对性地了解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一定要边看边想,反复推敲,顺着导学提纲的思路开拓思维,展开联想,弄清知识的提出、发展和形成过程,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来回巡视,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对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要做到心中有数。“让学生学会学习比传授知识更加重要”,从教学目的上看,此环节的设置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在自学实践中猎取、掌握知识,理解、运用知识。学生要对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做好记录,为提交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打下基础。 二、合作探究。学生把自主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提交给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共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学习小组也可依托教师预设的问题讨论解决,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交流展示中出现的问题,准确把握各小组在合作学习中遇到的疑点、难点、重点问题,为精讲点拨做好准备。 首先、合理组建学习小组,强化角色意识。 教师要了解学生,将学生按隐性动态分出不同层次。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分组要坚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学生分组以4—6人为宜,小圆桌式座位安排。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换制,如组长、记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由每个成员轮流做。从组织形式上保证了全

自我的建构与解构

自我的建构与解构 畏因——荣伟玲的博客https://www.360docs.net/doc/f315242623.html,/weiyinjushi 在讲无我之前,我们先讲自我是如何建构出来的。 以一个小婴儿为例,他从妈妈肚子里呱呱落地,这个时候,他是没有“自我”这个概念的。一切分别心他都还没有产生。他不会想,啊,我是个早产儿,我自卑;我有九斤,我自豪;或者我有个高鼻子,我漂亮,我唇裂,我丑。这些想法他都没有。有这些想法的,是抱着他看的父母、医生、护士。是这些已经习惯以分别心来观察别人的成年人。 当然,你知道,最后他会向这些人的投射认同。但这个过程在刚刚出生的几个月里,还不会发生。 心理学认为,婴儿大约在十八个月左右,开始产生“我”的意识。他开始认识到,他跟妈妈并不是一体的。他饿了,妈妈不一定马上来喂;他不舒服,妈妈也不一定马上知道。他会玩一个游戏,就是用手打妈妈的脸,然后再打自己。他发现打妈妈的时候,她疼我不疼;打自己的时候,我疼她不疼。 这样,最重要的二元分别观念建立了。有人(客体),有我(主体)。 既然有了我,也就有了“我的”。我的玩具,我的妈妈,我的一切。现在他开始有自我边界了。 现在他有了一点烦恼了。不过,跟着他的烦恼会变得更多。因为他开始向父母的价值观认同。 “你是一个乖宝宝。” “你是一个坏孩子。” “我家孩子太调皮了。” “我家姑娘长得不好看。” “我这个娃娃就是聪明。” 现在,在他的内心,开始有一对一对相对而成的东西了。既然有聪明,就有不聪明;有漂亮,就有不漂亮;有听话,就有不听话。 老子说,高下相形,难易相成。

所有的分别观念都是在比较中形成的。他开始寻求自身的位置。 如妈妈所说,我是一个丑姑娘,隔壁的翠花才漂亮。这样,她分别投射出这一对客体给别人,给自己(即自体客体)。 我是一个聪明孩子,我弟弟就没我那么聪明。 注意了,他永远不可能说,全世界的人都聪明。这不可能。因为聪明是个相对的概念,你必须把不聪明这个概念投射给别人,你才能占有聪明这个概念。 所以,人有了所谓的自信,和所谓的自卑。 不管是自卑还是自信,都是相对比较的结果,都是苦。 自卑固然是一种苦,难道优越感不是一种苦吗? 如果你妈妈总说你聪明,你也总以为自己聪明,你就得非常努力,让自己在任何事情上都表现出这种聪明。因为毫无疑问,不聪明是可耻的,妈妈暗示了这一点,不聪明不配得到妈妈的爱。 总有一天,有一两件事让你觉得自己真的很愚蠢,周围的人也都觉得你很愚蠢,那时候你的痛苦就大了。 父母的分别心越重,就是我们说的越走极端,孩子的心理问题就越大。 这就是二元对立的痛苦。 非得聪明可以变成强迫症,疑病症或忧郁症。而一个可以聪明也可以不聪明的孩子,一个对聪明不聪明不太在乎的孩子,就可以从这样的强迫性努力中解脱出来。 我们仔细观察周围的人,你就会很清楚,凡是极端地看问题的人,喜欢用“他很坏,她很可怜,他是魔鬼,她是天使”一类词语的,都是内心冲突很大,心境不平和的人。 而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不会极端地看问题,也没有过于激烈的情绪。 他会说,可能他有什么苦衷吧,可能她也有她的理由吧!或者他说,我们都不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人家心里怎么想的,只有他自己知道。 这样的人,不会有太大的心理问题。 好,现在我们换一个角度来说。

Web程序设计课堂教学教案(第四章)

洛阳理工学院课堂教学教案 教师姓名:课程名称:Web程序设计授课时数:6 第7、8、9次课

以下内容属于第7次课: 第4章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5242623.html,服务器控件 [主要介绍HTML服务器控件、标准服务器控件、验证控件和用户控件] 4.1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5242623.html,服务器控件概述 在网页上经常看到填写信息用的文本框、单选按钮、复选框、下拉列表等元素,它们都是控件。控件是可重用的组件或对象,有自己的属性和方法,可以响应事件。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5242623.html,服务器控件是服务器端https://www.360docs.net/doc/f315242623.html,网页上的对象,当用户通过浏览器请求https://www.360docs.net/doc/f315242623.html,网页时,这些控件将运行并把生成的标准的HTML文件发送给客户端浏览器来呈现。 在https://www.360docs.net/doc/f315242623.html,页面上,标准服务器控件表现为一个标记,例如。这些标记不是标准的HTML元素,因此如果它们出现在网页上,浏览器将无法理解它们,然而,当从Web服务器上请求一个https://www.360docs.net/doc/f315242623.html,页面时,这些标记都将动态地转换为HTML元素,因此浏览器只会接收到它能理解的HTML内容。 在创建.aspx页面时,可以将任意的服务器控件放置到页面上,然而请求服务器上该页面的浏览器将只会接收到HTML和JavaScript脚本代码,如图4-1所示。 Web浏览器无法理解https://www.360docs.net/doc/f315242623.html,。Web浏览器只理解HTML,可能也理解JavaScript——但它不能处理https://www.360docs.net/doc/f315242623.html,代码。服务器读取https://www.360docs.net/doc/f315242623.html,代码并进行处理,将所有https://www.360docs.net/doc/f315242623.html,特有的内容转换为HTML以及(如果浏览器支持的话)一些JavaScript代码,然后将最新生成的HTML发送回浏览器。 https://www.360docs.net/doc/f315242623.html,服务器控件主要类别有HTML服务器控件、标准服务器控件、验证控件、用户控件、数据控件、导航控件等。 4.2 HTML服务器控件 [描述如何使用VWD2008工具箱的“HTML”选项卡上的https://www.360docs.net/doc/f315242623.html,服务器控件] 4.2.1 HTML元素 在VWD2008中,从工具箱添加到页面上的HTML服务器控件只是已设置了某些属性的HTML元素,当然也可通过输入HTML标记在“源”视图中创建HTML元素。 默认情况下,https://www.360docs.net/doc/f315242623.html,文件中的HTML元素作为文本进行处理,并且不能在服务器端代码中引用这些元素,只能在客户端通过javascript和vbscript等脚本语言来控制。

结构游戏桥教案与反思

结构游戏桥教案与反思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结构游戏:桥(一) 游戏目标: 1.学习各种拱桥的拼插。 2.利用两到三种雪花片颜色进行拼插。 游戏准备: 公园场景图、各种拱桥图。 游戏过程: 一、观看图片:美丽的公园 1.师:这是什么地方公园里有什么是怎么样的你最喜欢公园里的什 么地方 二、出示拱桥图片,引导幼儿观察: 1.师:请你们认真观察下,公园里的拱桥长啥样如果让你们用雪花片来插,你会插吗 2.师:你还会插什么树是怎么插的花呢 三、讲解拱桥的插法: 引导幼儿说出拱桥是由哪些图形构成的,插时可以用什么形状拼合 四、提出要求: 1.玩的时候,别把雪花片丢的到处都是。 2.提醒幼儿要互相帮助,能力若的幼儿要认真学,不要灰心。 3.组织幼儿参观,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幼儿欣赏和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作品. 4.请幼儿认真收拾玩具并归类放好. 五、幼儿游戏,教师指导。 重点指导幼儿利用两到三种颜色进行有序的拼插。 六、游戏评价。 针对幼儿游戏的情况,给予评价,鼓励能力较弱的幼儿。 发生了什么 活动“桥”来源于孩子的现实生活,也来源于孩子的兴趣。这样活动的源材是幼儿生活感兴趣的建筑物,便自然地调动起幼儿主动建构的内在动力,激发主动探索的愿望。活动一开始,幼儿们纷纷拿起雪花片拼了起来,肖雄特别兴奋,他说:“老师我不想拼拱桥,我能拼直直的桥吗”我没有否定,于是他快速的拼了起来,过了一会儿,他的桥拼好了,但他还是没有停下动作。只见他在桥面上立起了柱子,我问:“你

要干嘛啊”他边拼边说:“我要给桥做屋檐。”我问:“为什么啊”他满怀信心的回答:“这样下雨的时候,我的木桥就不会坏掉,人也不会被雨淋到。” 学习了什么 从肖雄的游戏中,我感受到孩子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是特别的。活动“桥”来源于孩子的现实生活,也来源于孩子的兴趣。这样活动的源材是幼儿生活感兴趣的建筑物,便自然地调动起幼儿主动建构的内在动力,激发主动探索的愿望。通过对桥结构、形态的观察,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一部分幼儿能够拼搭出拱桥的外形明显特征,特别是男孩子对结构游戏的兴趣特别高,拼搭出来的桥形状各异。有部分幼儿还能为主题拼花朵、椅子、喷泉等。 下一步策略: 1.加大难度,引导能力较强的幼儿拼插连拱。 2.教师适当出示范例,让能力较弱的幼儿模仿。 结构游戏:桥(二) 游戏目标: 1.运用已有经验与同伴协商合作选择适宜的材料解决桥面加宽桥面的问题。 2.能大胆运用各种材料进行色彩搭配及整体布局。 3.能将多余的材料放回原处,体验搭桥的乐趣。 游戏准备: 上次搭桥的图片,各种接插玩具,废旧材料。 游戏过程: 一、观看幼儿上次拼插的作品课件。 引导语;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我们上次搭建的桥,你觉得搭建的怎么样为什么 提问:设计图一样吗你们能从设计图中看出它是什么桥吗它们有什么是相同的什么是不同的呢 二、调动幼儿的想象力,激发操作愿望 1.引导语:小朋友想了很多的方法可以把我们家乡的桥搭建的更美,你们想不想当小小设计师搭建我们家乡的桥 2.师出示材料,引导幼儿展开想象。 引导语:今天,我就为你们准备了许多的建筑材料,我们来看看吧!(引导幼儿观察材料。)

观看优质课堂教学视频心得体会

编号:_____ 观看优质课堂教学视频心得体会 学校: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 ____年___月___日 (此文内容仅供参考,可自行修改) 第1 页共4 页

观看优质课堂教学视频心得体会 听了几位老师的课后,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充满激情。我被她们上课的那种激情所感染,在课中老师先用情感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她们不只是上课,更是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用自己的那份热情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积极配合,探讨问题,课堂效率很高。这四位老师的英语课堂,让我体会到课堂教学的灵活性、灵动性、老师自上课至课终,老师始终围绕学生运转,学生一直环绕老师运行,老师对学生并没有过多的限制和束缚,学生的想象、讨论、联系是自由进行的,学生占据了课堂的主阵地,但是,学生没有脱离轨道,没有脱离教师精炒设计的运行轨道,教师充分“放”了学生,学生克分“离”老师,而结果是圆满的,成功的,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达成了“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 学习方式生活化、芝木化,使学生感受到英语与生活的联系,生活中处处可以学英语。在们日常生活中布满着很多英文知识,在教学时融进生活中的英语,使他们到生活与英语密切相关的道理,感到英语就在身边,对英语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英语、发现英语的趣味。借助于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英语对话用学生熟悉的、爱好的,贴近于他们际生活的素材来取代,如:学习Take a Trip时,徐莹老师以深圳的各种游玩场景进行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再陌生,不再感到枯燥,体现了教学内的生活化,缩加了教学的攻效性。 此外,这些老师都具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摆脱传统的知识授课,而是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们去多说英语, 第 2 页共 4 页

STEAM教育的解构与建构

STEAM2教育站在核心素养的肩头看未来 “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从被评为2015年最具情怀的辞职信的火爆传播,到古人真正意义上以修身修心为己任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间,差的不止是一个罗永浩。 在“百年树人”的前哲之言的召训下,教育的意义与内涵一次又一次被解构。育重在育人,对人格情怀的塑造和精神世界的升华,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百年历程仍令人壮怀激烈;教更侧重于知识的积累与思维方式的建构升级,背后更是被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所加持。时代与知识在变化,对应的方法论也在不断更新。 西风东渐,中体西用的时代已经渐渐远去,STEAM学科教育以其高度的跨学科整合特征,且本身仍在自洽与迭代中,快速冲击我们既有的教学体系与理念,给从业人员带来了种种思考与焦虑。而顺势而生STEAM2正是中西贯通,紧扣时代脉搏,以中国人才走向全球必备的核心素养作为学科体系的底层架构,大力融合STEAM教育的核心理念,以综合素质教育的学生发展观,走出的虚实结合,实现理想与梦想的未来之路。 纵观古今格局,我们面对的是非线性的、非连续的发展之路,但有两大线索纵穿其间,一个是“人的延伸”,一个是“跨界协作”;二十世纪伟大的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认为,科技的发展,包括媒介,有清晰的规律,就是对人不断的延伸替代。互联网时代信息的连接与聚集已经对人们的认知体系和与外界万物的关系产生的巨大的改变。宗教是秩序,科技是力量,STEAM2正是顺应人与科技之间的新型关系,试图与世界友好相处,让科技成为一种可感知的体验,产生更

高效的互动,提升人才的能动性与适应性,与科技和世界共同成长。 正如,我们的社会在进行转型,一切似乎充满着矛盾,无论是系统化VS碎片化,个性化VS标准化,其实都或多或少的都反映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带来的社会结构与工作生活方式的变化。未来成年人之间真正的差距源自认知差距,带来认知差距的不是信息本身,而是其背后的利用科技工具思考解读信息的效率和观察问题的视角及方法。教育的本质是人类文化的传承,核心是认知问题,而非简单的分层,STEAM2将以科学的方法开启认知模式的升级,避免基础教育领域知识结构的不均衡性,毕竟人类未来要和机器人在某些方面比拼学习能力。 STEAM2的内涵应该这样理解,即STEAM+MAKER+AI, STEAM的精髓在于跨学科的整合思维,不仅是学科群,更是方法论;MAKER强调自主学习,合作分享,创造性地独立解决问题;而AI则是在大数据与云计算的基础上,通过机器深度学习和自适应机制,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完全打通,对教育的泛场景化与个性化产生深远的影响,后二者作为强化因子与催化剂,将与前者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跨学科知识体系,整合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多维度连接产生化反效应。STEAM2将三者的内生性激活,打破彼此边界,未来将发生1+1+1>3的几何效应,产生的增量就是在连接价值之上的聚合协作的放大效应。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STEAM2的学科本质是以未来创新教育观为着眼点,面向21世纪全球化发展的核心素养为导向,是用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和思维框架体系,培养未来具有普适竞争力的泛精英类世界村公民。她的第一要义就是建立人与科技的高度协同与跨界(学科界与族群届)融合。她的组块式学科体系至少要包含科学探索类、数学逻辑类、创新思维类、人文艺术类、智能制造创新类、国际理解类等,打破学科之间的孤岛效应,通过底层的打通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