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用例八大设计方法和实例

测试用例八大设计方法和实例
测试用例八大设计方法和实例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1等价类划分

1.1 理论知识

等价类划分是一种典型的黑盒测试方法。这一方法完全不考虑程序的内部结构,只依据程序的规格说明来设计测试用例。

等价类是指某个输入域的子集合。在该子集合中,各个输入数据对于揭示程序中的错误都是等效的。

等价类合理地假设:某个等价类的代表值,与该等价类的其他值,对于测试来说是等价的。

因此,可以把全部的输入数据划分成若干的等价类,在每一个等价类中取一个数据来进行测试。这样就能以较少的具有代表性的数据进行测试,而取得较好的测试效果。

等价类划分是把所有可能的输入数据,即程序的输入域划分成若干部分(子集),然后从每一个子集中选取少数具有代表性的数据作为测试用例.该方法是一种重要的,常用的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1) 分类:

划分等价类: 等价类是指某个输入域的子集合.在该子集合中,各个输入数据对于揭露程序中的错误都是等效的.并合理地假定:测试某等价类的代表值就等于对这一类其它值的测试.因此,可以把全部输入数据合理划分为若干等价类,在每一个等价类中取一个数据作为测试的输入条件,就可以用少量代表性的测试数据.取得较好的测试结果.等价类划分可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

有效等价类:是指对于程序的规格说明来说是合理的,有意义的输入数据构成的集合.利用有效等价类可检验程序是否实现了规格说明中所规定的功能和性能.

无效等价类:与有效等价类的定义恰巧相反.

设计测试用例时,要同时考虑这两种等价类.因为,软件不仅要能接收合理的数据,也要能经受意外的考验.这样的测试才能确保软件具有更高的可靠性.

2)划分等价类的方法:

下面给出六条确定等价类的原则:

①在输入条件规定了取值范围或值的个数的情况下,则可以确立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两个无效等价类.

②在输入条件规定了输入值的集合或者规定了“必须如何”的条件的情况下,可确立一个有效

等价类和一个无效等价类.

③在输入条件是一个布尔量的情况下,可确定一个有效等价类和一个无效等价类.

④在规定了输入数据的一组值(假定n个),并且程序要对每一个输入值分别处理的情况下,可确立n个有效等价类和一个无效等价类.

⑤在规定了输入数据必须遵守的规则的情况下,可确立一个有效等价类(符合规则)和若干个无效等价类(从不同角度违反规则).

⑥在确知已划分的等价类中各元素在程序处理中的方式不同的情况下,则应再将该等价类进一步的划分为更小的等价类.

3)原则:

设计测试用例:在确立了等价类后,可建立等价类表,列出所有划分出的等价类:

输入条件有效等价类无效等价类

... ... ...

... ... ...

然后从划分出的等价类中按以下三个原则设计测试用例:

①为每一个等价类规定一个唯一的编号.

②设计一个新的测试用例,使其尽可能多地覆盖尚未被覆盖地有效等价类,重复这一步.直

到所有的有效等价类都被覆盖为止.

③设计一个新的测试用例,使其仅覆盖一个尚未被覆盖的无效等价类,重复这一步.直到所

有的无效等价类都被覆盖为止.

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程序中对于某一个错误输入的检查,往往会屏蔽对于其他错误输入的检查。因此,必须针对每一个无效等价类分别设计测试用例

1.2 实例

1、保险费率计算

人人保险公司承担人寿保险已有多年历史,该公司保费计算方式为投保额*保险率,保险率又依点数不同而有别, 10 点以上费率为 0.6 % , 10 点以下费率为0.1 % :

输入数据说明

一、分析输入数据型式。

年龄:一或两位数字。

性别:以英文「 Male 」、 Female 」、「 M 」、「 F 」表示。婚姻:「已婚」、「未婚」。

扶养人数:空白或一位数字。

保险费率: 10 点以上, 10 点以下。

二、划分输入数据

三、设计输入数据。

四、根据以上分析设计测试用例:

2边界值分析法

2.1 理论知识

边界值分析方法是对等价类划分方法的补充,也是一种黑盒测试方法,适度等价类分析方法的一种补充,由长期的测试工作经验得知,大量的错误是发生在输入或输出的边界上。因此针对各种边界情况设计测试用例,可以查出更多的错误。

(1)边界值分析方法的考虑:

长期的测试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大量的错误是发生在输入或输出范围的边界上,而不是发生在输入输出范围的内部.因此针对各种边界情况设计测试用例,可以查出更多的错误.

使用边界值分析方法设计测试用例,首先应确定边界情况.通常输入和输出等价类的边界,就是应着重测试的边界情况.应当选取正好等于,刚刚大于或刚刚小于边界的值作为测试数据,而不是选取等价类中的典型值或任意值作为测试数据.

(2)基于边界值分析方法选择测试用例的原则:

1)如果输入条件规定了值的范围,则应取刚达到这个范围的边界的值,以及刚刚超越这个范围边界的值作为测试输入数据.

2)如果输入条件规定了值的个数,则用最大个数,最小个数,比最小个数少一,比最大个数多一的数作为测试数据.

3)根据规格说明的每个输出条件,使用前面的原则1).

4)根据规格说明的每个输出条件,应用前面的原则2).

5)如果程序的规格说明给出的输入域或输出域是有序集合,则应选取集合的第一个元素和最后一个元素作为测试用例.

6)如果程序中使用了一个内部数据结构,则应当选择这个内部数据结构的边界上的值作为测试用例.

7)分析规格说明,找出其它可能的边界条件.

2.2 实例

找零钱最佳组合

假设商店货品价格 (R) 皆不大于 100 元(且为整数),若顾客付款在 100 元内 (P) ,求找给顾客之最少货币个(张)数?(货币面值 50 元 (N50) , 10 元 (N10) , 5 元 (N5) , 1 元 (N1) 四种)

一、分析输入的情形。

R > 100

0 < R < = 100

R <= 0

P > 100

R<= P <= 100

P < R

二、分析输出情形。

N50 = 1

N50 = 0

4 > N10 >= 1

N10 = 0

N5 = 1

N5 = 0

4 > N1 >= 1

N1 = 0

三、分析规格中每一决策点之情形,以 RR1, RR2, RR3 表示计算要找 50, 10, 5 元货币数时之剩余金额。 R > 100R <= 0

P > 100

P < R

RR1 >= 50

RR2 >= 10

RR3 >= 5

四、由上述之输入/输出条件组合出可能的情形。

R > 100

R <= 0

0 < R <= 100, P > 100

0 < R <= 100, P < R

0 < R <= 100, R <= P <= 100, RR = 50

0 < R <= 100, R <= P <= 100, RR = 49

0 < R <= 100, R <= P <= 100, RR = 10

0 < R <= 100, R <= P <= 100, RR = 9

0 < R <= 100, R <= P <= 100, RR = 5

0 < R <= 100, R <= P <= 100, RR = 4

0 < R <= 100, R <= P <= 100, RR = 1

0 < R <= 100, R <= P <= 100, RR = 0

五、为满足以上之各种情形,测试资料设计如下:

1. 货品价格 = 101

2. 货品价格 = 0

3.货品价格 = -1

4. 货品价格 = 100, 付款金额 = 101

5. 货品价格 = 100, 付款金额 = 99

6. 货品价格 = 50, 付款金额 = 100

7. 货品价格 = 51, 付款金额 = 100

8. 货品价格 = 90, 付款金额 = 100

9. 货品价格 = 91, 付款金额 = 100

10. 货品价格 = 95, 付款金额 = 100

11. 货品价格 = 96, 付款金额 = 100

12. 货品价格 = 99, 付款金额 = 100

13. 货品价格 = 100, 付款金额 = 100

3错误推测法

1、定义:基于经验和直觉推测程序中所有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 从而有针对性的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2、错误推测方法的基本思想:列举出程序中所有可能有的错误和容易发生错误的特殊情况,根据他们选择测试用例。

1)例如, 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为0的情况;输入表格为空格或输入表格只有一行。这些都是容易发生错误的情况。可选择这些情况下的例子作为测试用例。

2)例如,前面例子中成绩报告的程序,采用错误推测法还可补充设计一些测试用例:

I.程序是否把空格作为回答

II.在回答记录中混有标准答案记录

III.除了标题记录外,还有一些的记录最后一个字符即不是2也不是3

IV.有两个学生的学号相同

V.试题数是负数。

3)再如,测试一个对线性表(比如数组)进行排序的程序,可推测列出以下几项需要特别测试的情况:

I.输入的线性表为空表;

II.表中只含有一个元素;

III.输入表中所有元素已排好序;

IV.输入表已按逆序排好;

V.输入表中部分或全部元素相同。

4因果图方法

4.1 理论知识

前面介绍的等价类划分方法和边界值分析方法,都是着重考虑输入条件,但未考虑输入条件之间的联系, 相互组合等. 考虑输入条件之间的相互组合,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情况. 但要检查输入条件的组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使把所有输入条件划分成等价类,他们之间的组合情况也相当多. 因此必须考虑采用一种适合于描述对于多种条件的组合,相应产生多个动作的形式来考虑设计测试用例. 这就需要利用因果图(逻辑模型).

因果图方法最终生成的就是判定表. 它适合于检查程序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

利用因果图生成测试用例的基本步骤:

(1) 分析软件规格说明描述中, 那些是原因(即输入条件或输入条件的等价类),那些是结果(即输出条件), 并给每个原因和结果赋予一个标识符.

(2) 分析软件规格说明描述中的语义.找出原因与结果之间, 原因与原因之间对应的关系. 根据这些关系,画出因果图.

(3) 由于语法或环境限制, 有些原因与原因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的组合情况不不可能出现. 为表明这些特殊情况, 在因果图上用一些记号表明约束或限制条件.

(4) 把因果图转换为判定表.

(5) 把判定表的每一列拿出来作为依据,设计测试用例.

从因果图生成的测试用例(局部,组合关系下的)包括了所有输入数据的取TRUE与取FALSE的情况,构成的测试用例数目达到最少,且测试用例数目随输入数据数目的增加而线性地增加.

前面因果图方法中已经用到了判定表.判定表(Decision Table)是分析和表达多逻辑条件下执行不同操作的情况下的工具.在程序设计发展的初期,判定表就已被当作编写程序的辅助工具了.由于它可以把复杂的逻辑关系和多种条件组合的情况表达得既具体又明确.

判定表通常由四个部分组成.

条件桩(Condition Stub):列出了问题得所有条件.通常认为列出得条件的次序无关紧要.

动作桩(Action Stub):列出了问题规定可能采取的操作.这些操作的排列顺序没有约束.

条件项(Condition Entry):列出针对它左列条件的取值.在所有可能情况下的真假值.

动作项(Action Entry):列出在条件项的各种取值情况下应该采取的动作.

规则:任何一个条件组合的特定取值及其相应要执行的操作.在判定表中贯穿条件项和动作项的一列就是一条规则.显然,判定表中列出多少组条件取值,也就有多少条规则,既条件项和动作项有多少列.

判定表的建立步骤:(根据软件规格说明)

①确定规则的个数.假如有n个条件.每个条件有两个取值(0,1),故有种规则.

②列出所有的条件桩和动作桩.

③③填入条件项.

④④填入动作项.等到初始判定表.

⑤⑤简化.合并相似规则(相同动作).

B. Beizer 指出了适合使用判定表设计测试用例的条件:

①规格说明以判定表形式给出,或很容易转换成判定表.

②条件的排列顺序不会也不影响执行哪些操作.

③规则的排列顺序不会也不影响执行哪些操作.

④每当某一规则的条件已经满足,并确定要执行的操作后,不必检验别的规则.

⑤如果某一规则得到满足要执行多个操作,这些操作的执行顺序无关紧要.

4.2 符号

4.3 实例

4.3.1实例一

某软件规格说明中包含这样的要求:

第一列字符必须是A或B,第二列字符必须是一个数字,在此情况下进行文件的修改。但如果第一列字符不正确,则给出信息L;如果第二列字符不是数字,则给出信息M。

分开原因和结果

原因:1----第一列字符是A;

2----第一列字符是B;

3----第二列字符是一数字。

结果:21----修改文件;

22----给出信息L;

23----给出信息M。

4.3.2实例二

此例子是讲解利用因果图设计测试用例的一个小例子。以中国象棋中走马的测试用例设计为例学习因果图的使用方法。

一、分析中国象棋中走马的实际情况(下面未注明的均指的是对马的说明)

1、如果落点在棋盘外,则不移动棋子;

2、如果落点与起点不构成日字型,则不移动棋子;

3、如果落点处有自己方棋子,则不移动棋子;

4、如果在落点方向的邻近交叉点有棋子(绊马腿),则不移动棋子;

5、如果不属于1-4条,且落点处无棋子,则移动棋子;

6、如果不属于1-4条,且落点处为对方棋子(非老将),则移动棋子并除去对方棋子;7如果不属于1-4条,且落点处为对方老将,则移动棋子,并提示战胜对方,游戏结束。

二、根据分析明确原因和结果

原因:

1、落点在棋盘上;

2、落点与起点构成日字;

3、落点处为自己方棋子;

4、落点方向的邻近交叉点无棋子;

5、落点处无棋子;

6、落点处为对方棋子(非老将);

7、落点处为对方老将。

结果:

21、不移动棋子;

22、移动棋子;

23、移动棋子,并除去对方棋子;

24、移动棋子,并提示战胜对方,结束游戏。

添加中间节点11,目的是作为导出结果的进一步原因,简化因果图导出的判定表

考虑结果不能同时发生,所以对其施加唯一约束O。原因5、6、7不能同时发生,所以对其施加异约束E.

可能发生的现象;3、通过中间节点将用例的判定表简化为两个小表。减少工作量。

四、根据判定表写测试用例表(略)

5路径覆盖

熟悉测试理论的人都知道,路径覆盖是白盒测试中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广泛应用于单元测试。那么基于路径覆盖的分析方法是不是只能应用于单元测试呢,能不能将其推而广之呢。一般而言,在单元测试中,路径就是指函数代码的某个分支,而实际上如果我们将软件系统的某个流程也看成路径的话,我们将可以尝试着用路径分析的方法来设计测试用例。采用路径分析的方法设计测试用例有两点好处:一是降低了测试用例设计的难度,只要搞清了各种流程,就可以设计出高质量的测试用例来,而不用太多测试方面的经验;二是在测试时间较紧的情况下,可以有的放矢的选择测试用例,而不用完全根据经验来取舍。下面就具体的介绍一下如何用路径分析的方法编写测试用例。

首先是将系统运行过程中所涉及到的各种流程图表化,可以先从最基本的流程入手,将流程抽象成为不同功能的顺序执行。在最基本流程的基础上再去考虑次要或者异常的流程,这样将各种流程逐渐细化,这样既可以逐渐加深对流程的理解,还可以将各个看似孤立的流程关联起来。完成所有流程的图表化后就完成了所有路径的设定。

找出了所有的路径,下面的工作就是给每条路径设定优先级,这样在测试时就可以先测优先级高的,再测优先级低的,在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考虑忽略一些低优先级的路径。优先级根据两个原则来选取:一是路径使用的频率,使用越频繁的优先级越高;二是路径的重要程度,如果失败对系统影响越大的优先级越高。将根据两个原则所分别得到的优先级相加就得到了整个路径的优先级。根据优先级的排序就可以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测试。

为每条路径设定好优先级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为每条路径选取测试数据,构造测试用例。一条路径可以对应多个测试用例,在选取测试数据时,可以充分利用边界值选取等方法,通过表格将各种测试数据的输入输出对应起来,这样就完成了测试用例的设计。

对于测试人员而言,测试用例的设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工作,而同时测试用例的设计好坏又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设计质量。本文介绍了一种更理论化的设计方法来尽量简化这种工作,将一般应用于单元测试的路径分析方法推广到集成测试、系统测试等后续测试过程中,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6功能图

功能图方法是一种黑盒、白盒混合用例设计方法,是功能图FD形式化地表示程序的功能说明,并机器地生成功能图的测试用例。功能图模型由状态迁移图和逻

辑功能模型构成。

状态迁移图用于表示输入数据序列以及相应的输出数据。在状态迁移图中,由输入数据和当前状态决定输出数据和后续状态。

逻辑功能模型用于表示在状态输入条件和输出条件之间的对应关系。逻辑功能模型只适合于描述静态说明,输出数据仅由输入数据决定。测试用例则由测试中的一系列状态和在每个状态中必须依靠输入/输出数据满足的一对条件组成。

(1)功能图:功能图由状态迁移图和布尔函数组成。状态迁移图用状态和迁移来描述。一个状态指出数据输入的位置(或时间),而迁移则指明状态的改变,同时要依靠判定表或是因果图表示的逻辑功能。例如,一个简化的自动出纳ATM机的功能图。

(2)测试用例生成方法:从功能图生成测试用例,得到的测试用例数是可以接受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从状态迁移图中选取测试用例。若用节点代替状态,用弧线代替迁移,则状态迁移图就可转化成一个程序的控制流程图形式。问题就转化为程序的路径测试问题了。

(3)测试用例生成规则:为了把状态迁移的测试用例与逻辑模型的测试用例相组合起来,从功能图生成生成实用的测试用例,需定义下面的规则。在一个结构化的迁移(SST)中,定义三种形式的循环:顺序、选择和重复。但分辨一个状态迁移中的所有循环是有困难的。

(4)从功能图生成测试用例的过程。

A、生成局部测试用例:在每个状态中,从因果图生成局部测试用例。局部测试用例由原因值(输入数据)组合与对应的结果值(输出数据或状态)构成。

B、测试路径生成:利用上面的规则(3种)生成从初始状态到最后状态的测试路径。

C、测试用例合成:合成测试路径与功能图中每个状态的局部测试用例。结果是初始状态到最后状态的一个状态序列,以及每个状态中输入数据与对应输出数据的组合。

D、测试用例的合成算法:采用合成构造树。

7正交试验设计法

7.1 理论知识

1、什么是因素(Factor在一项试验中,凡欲考察的变量称为因素(变量)

2、什么是水平(位级Level在试验范围内,因素被考察的值称为水平(变量的取值)

3、什么是正交试验设计

是研究多因素多水平的一种设计方法,它是根据正交性从全面试验中挑选出部分有代表性的点进行试验,这些有代表性的点具备了均匀分散,齐整可比的特点,正交试验

设计是一种基于正交表的、高效率、快速、经济的试验设计方法

4、正交表的构成正交表的构成

行数(Runs):正交表中的行的个数,即试验的次数

因素数(Factors):正交表中列的个数。

水平数:任何单个因素能够取得的值的最大个数。

正交表中的包含的值为从最大个数。正交表中的包含的值为从0到数到数“水平水平数-1”或从或从1到“水平数水平数”。

正交表的表示形式:L行数(水平数因素数)

正交表的正交性

整齐可比性

在同一张正交表中,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出现次数是完全相同的。由于在试验

中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与其它因素的每个水平参与试验的机率是完全相同的,这就

保证在各个水平中最大程度的排除了其它因素水平的干扰。因而,能最有效地进行

比较和作出展望,容易找到好的试验条件进行。

均衡分散性

在同一张正交表中,任意两列(两个因素)的水平搭配(横向形成的数字对)是完全相同的。这样就保证了试验条件均衡地分散在因素水平的完全组合之中,因而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容易得到好的试验条件。

三、用正交表设计测试用例

用正交表设计测试用例的步骤

1 有哪些因素(变量)

2 每个因素有哪几个水平(变量的取值)

3 选择一个合适的正交表

4 把变量的值映射到表中

5 把每一行的各因素水平的组合做为一个测试用例

6 加上你认为可疑且没有在表中出现的组

如何选择正交表

考虑因素(变量)的个数

考虑因素水平(变量的取值)的个数

考虑正交表的行数

取行数最少的一个

设计测试用例时的三种情况

1 因素数(变量)、水平数(变量值)相符

2 因素数不相同

3 水平数不相同

因素数、水平数相符因素数、水平数相符

水平数(变量的取值)相同、因素数(变量)刚好符合正交表。

7.2 实例

一、对某人进行查询

1、假设查询某个人时有三个查询条件:

根据“姓名”进行查询

根据“身份证号码”查询

根据“手机号码”查询

考虑查询条件要么不填写,要么填写,此时可用正交表进行设计

2、因素数和水平数

有三个因素:

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

每个因素有两个水平

姓名:填、不填

身份证号:填、不填

手机号码:填、不填

3、选择正交表

表中的因素数>=3

表中至少有三个因素的水平数>=2

行数取最少的一个结果:

4、变量映射

姓名:0....填写,1....不填写

身份证号:0....填写,1....不填写

手机号码:0....填写,1....不填写

5、用L4(23) 设计的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如下:

1:填写姓名、填写身份证号、填写手机号

2:填写姓名、不填身份证号、不填手机号

3:不填姓名、填写身份证号、不填手机号

4:不填姓名、不填身份证号、填写手机号

增补测试用例

5:不填姓名、不填身份证号、不填手机号

测试用例减少数:8 5

6、因素数不相同

水平数(变量的取值)相同但在正交表中找不到相同的因素数(变量)(取因素数(取因素数最接近但略大的实际值的表)

8场景设计方法

8.1 理论知识:

现在的软件几乎都是用事件触发来控制流程的,事件触发时的情景便形成了场景,而同一事件不同的触发顺序和处理结果就形成事件流。这种在软件设计方面的思想也可以引入到软件测试中,可以比较生动地描绘出事件触发时的情景,有利于测试设计者设计测试用例,同时使测试用例更容易理解和执行。

基本流和备选流:如下图所示,图中经过用例的每条路径都用基本流和备选流来表示,直黑线表示基本流,是经过用例的最简单的路径。备选流用不同的色彩表示,一个备选流可能从基本流开始,在某个特定条件下执行,然后重新加入基本流中(如备选流1和3);也可能起源于另一个备选流(如备选流2),或者终止用例而不再重新加入到某个流(如备选流2和4)。

8.2 实例

1.例子描述

下图所示是ATM例子的流程示意图。

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案例

黑盒测试用例设计案例 【例1】假设现有以下的三角形分类程序。该程序的功能是,读入代表三角形边长的3个整数,判定它们能否组成三角形。如果能够,则输出三角形是等边、等腰或任意三角形的分类信息。图9.11显示了该程序的流程图和程序图。为以上的三角形分类程序设计一组测试用例。 【解】 第一步:确定测试策略。在本例中,对被测程序的功能有明确的要求,即:

(1)判断能否组成三角形; (2)识别等边三角形; (3)识别等腰三角形; (4)识别任意三角形。因此可首先用黑盒法设计测试用例,然后用白盒法验证其完整性,必要时再进行补充。 第二步:根据本例的实际情况,在黑盒法中首先可用等价分类法划分输入的等价类,然后用边界值分析法和猜错法作补充。 等价分类法: 有效等价类 输入3个正整数: (1)3数相等 (2)3数中有2个数相等,比如AB相等 (3)3数中有2个数相等,比如BC相等 (4)3数中有2个数相等,比如AC相等 (5)3数均不相等 (6)2数之和不大于第3数,比如最大数是A

(7)2数之和不大于第3数,比如最大数是B (8)2数之和不大于第3数,比如最大数是C 无效等价类: (9)含有零数据 (10)含有负整数 (11)少于3个整数 (12)含有非整数 (13)含有非数字符 边界值法: (14)2数之和等于第3数 猜错法: (15)输入3个零 (16)输入3个负数 第三步:提出一组初步的测试用例,如下表所示:

第四步:用白盒法验证第三步产生的测试用例的充分性。结果表明,上表中的前8个测试用例,已能满足对被测程序图的完全覆盖,不需要再补充其他的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设计思路举例(参考)

ECShop2.7.2用例设计思路举例 说明 用例设计方法的运用非常灵活,没有绝对的套路可言,以下用例设计思路仅供参考。 操作流程举例 参考文档: ?ECShop_2.7.2_简易操作手册V1.0, ?B2C商城ECShop需求规格说明书_2.7.2V1.0 设计思路: 根据操作手册,理清业务逻辑前后关系,再结合SRS文档确定具体的流程细节和分支流程。可以通过画流程的方式梳理流程(流程分析法),下面是部分主流程的案例: ?正向订单流程_余额付款 1)前台页面浏览商品->加入购物车->结算中心->余额付款 2)后台管理中心订单查询->配货->生成发货单->确认生成发货单->去发货->发货 3)前台页面确认收货END ?正向订单流程_货到付款 1)前台页面浏览商品->加入购物车->结算中心->货到付款 2)后台管理中心订单查询->配货->生成发货单->确认生成发货单->去发货 ?逆向订单流程 1)前台页面确认收货->后台管理中心退货->填写退货信息点确定按钮->确认退货 ?商品添加流程_新商品 1)后台管理中心商品管理->新建商品类型/新建商品分类/新建商品品牌->添加新商品(通用信息,详细描述,其他信息,商品属性,商品相册,关联商品,配件,关联 文章) 考虑完所有流程后,再补充考虑部分异常情况,例如:流程中的先后顺序发生变化,或者跳过某个步骤后,系统能否完成后续流程作业。(有些流程是不可能调换顺序或跳过的) Q:流程分析法在设计测试用例的时候会经过很多页面,操作很多字段,这些页面和字段该如何取值呢? A:流程分析法一般考虑页面或字段的有效取值(一般取等价类中最不容易出错的值),测试过程中不关注页面输入域的各种取值情况,特别是错误取值的情况。目的是为了确保流程是可用的。 Q:流程分析法既然不能证明某个页面或字段没有问题,那用此法有何意义呢,为何不直接考虑验证每个页面和模块的各种有效和无效的取值?

系统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系统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王永安

目录 一、测试用例格式以及写作要点 (3) 二、系统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4) 1、等价类划分法 (5) 2、边界值分析法 (6) 3、判定表法 (7) 4、因果图法 (9) 5、状态迁移图法 (15) 6、流程分析法 (20) 7、正交试验法 (35) 8、错误推测法 (42)

一、测试用例格式以及写作要点 测试用例编号 测试用例编号是由字母和数字组合而成的,用例的编号应该具有唯一性,易识别性。比如可以采用统一的约定,产品编号—ST—系统测试项名—系统测试子项名—编号。这样看到编号就可以知道是做的什么测试,测试的对象是什么。也方便维护。 测试项目 你现在这个测试用例所测的项目名,可以是测试用例所属的大类,被测需求,被测的模块,或者是被测的单元。例如:计算器加法功能。 测试标题 测试标题是对测试用例的简单描述。用概括的语言描述该测试用例的测试点。每个测试用例的标题不能够重复,因为每个测试用例的测试点是不一样的。例如:手机在没有SIM 卡的情况下,拨打119。 重要级别 重要级别分为高中底三等: 高:保证系统基本功能、重要特性、实际使用频率比较高的用例; 中:重要程度介于高和底之间的测试用例; 底:实际使用频率不高、对系统业务功能影响不大的模块或功能的测试用例。 注:一般情况下,重要级别为高的测试用例,一个测试子项里有且尽有一个,大多数都是重要级别为中的测试用例。因为一般我们会进行一个系统测试预测试,如果重要级别为高的太多,则就失去了预测试的实际意义。 预置条件 就是执行当前测试用例的前提条件,如果不满足这些条件,则无法进行测试。 输入 测试用例执行时,需要输入的外部信息。例如某一个文件,数据记录等。

白盒与黑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20210110002601)

第 5 章白盒与黑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 5.1 覆盖率的概念 覆盖率是用来度量测试完整性的一个手段逻辑覆盖和功能覆盖 覆盖率=(至少被执行一次的item 数)/item 总数 5.2 白盒测试的测试用例设计 5.2.1 逻辑覆盖逻辑覆盖是以程序内部的逻辑结构为基础的测试用例设计技术,属白盒测试。为了衡量测试的覆盖程度,需要建立一些作为测试彻底度的定量衡量标准。目前常用的覆盖标准是:语句覆盖;判定覆盖;条件覆盖;判定/ 条件覆盖;条件组合覆盖;路径覆盖 一、语句覆盖语句覆盖就是设计若干个测试用例,运行所测的程序,使得每一可执行语句至少执行一次。 二、判定覆盖判定覆盖就是设计若干个测试用例,使程序中的每个判断至少出现一次“真值”和一次“假值”,即程序中的每个分支都至少执行一次。 三、条件覆盖条件覆盖是指利用若干个测试用例,使被测试的程序中,对应每个判断中每个条件的所有可能情况均至少执行一次。 四、判定/ 条件覆盖 判定/ 条件覆盖就是设计足够多的测试用例,使得程序中每个判断条件的所有可能的结果至少取到一次,又使每次判断的每个分支至少通过一次。 五、条件组合覆盖 解决上述问题的新标准是条件组合覆盖。条件组合覆盖就是设计足够多的测试用例,使得每个判断的所有可能的条件取值组合至少执行一次。 六、逻辑覆盖举例 [例1]试用逻辑覆盖测试法为采用冒泡排序(bubble sorting )法进行数据排序的C 程序设

计测试用例。 本例是一个对k 个整数进行升序排序的C 程序,采用的算法是冒泡排序。基 本步骤是: (1)从数组中取出第2 个元素; (2)如果新取出的元素大于等于其前邻元素,则转向第(4)步; (3)如果新取出的元素小于其前邻元素,则与其前邻元素交换位置; (4)将新元素与新的前邻元素比较,若仍小于新的前邻元素,则重复第(3)步; (5)取下一个元素。如果数组中元素已取完则结束排序,否则转向第(2)步。 下面将给出本例的C程序。图2则是排序部分的流程图。 main() { int a[11],i,j,k,temp; scanf(“%d”,k); printf(“input numbers: n”); for(i=1;i<=k;i++) scanf(“ %d”,&a[i]);

白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1白盒测试用例设计方法 1.1白盒测试简介 白盒测试又称结构测试、逻辑驱动测试或基于程序的测试,一般多发生在单元测试阶段。白盒测试方法主要包括逻辑覆盖法,基本路径法,程序插装等。 这里重点介绍一下常用的基本路径法,对于逻辑覆盖简单介绍一下覆盖准则。 1.2基本路径法 在程序控制流图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控制构造的环路复杂性,导出独立路径集合,从而设计测试用例,设计出的测试用例要保证在测试中程序的每一个可执行语句至少执行一次。 在介绍基本路径测试方法(又称独立路径测试)之前,先介绍流图符号: 图1 如图1所示,每一个圆,称为流图的节点,代表一个或多个语句,流程图中的处理方框序列和菱形决策框可映射为一个节点,流图中的箭头,称为边或连接,代表控制流,类似于流程图中的箭头。一条边必须终止于一个节点,即使该节点并不代表任何语句,例如,图2中两个处理方框交汇处是一个节点,边和节点限定的范围称为区域。 图2

任何过程设计表示法都可被翻译成流图,下面显示了一段流程图以及相应的流图。 注意,程序设计中遇到复合条件时(逻辑or, and, nor 等),生成的流图变得更为复杂,如(c)流图所示。此时必须为语句IF a OR b 中的每一个a 和b 创建一个独立的节点。

(c)流图 独立路径是指程序中至少引进一个新的处理语句集合,采用流图的术语,即独立路径必须至少包含一条在定义路径之前不曾用到的边。例如图(b)中所示流图的一个独立路径集合为: 路径1:1-11 路径2:1-2-3-4-5-10-1-11 路径3:1-2-3-6-8-9-10-1-11 路径4:1-2-3-6-7-9-10-1-11 上面定义的路径1,2,3 和4 包含了(b)流图的一个基本集,如果能将测试设计为强迫运行这些路径,那么程序中的每一条语句将至少被执行一次,每一个条件执行时都将分别取true 和false(分支覆盖)。应该注意到基本集并不唯一,实际上,给定的过程设计可派生出任意数量的不同基本集。如何才能知道需要寻找多少条路径呢?可以通过如下三种方法之一来计算独立路径的上界: 1. V=E-N+2,E 是流图中边的数量,N 是流图节点数量。 2. V=P+1,P 是流图中判定节点的数量 3. V=R,R 是流图中区域的数量 例如,(b)流图可以采用上述任意一种算法来计算独立路径的数量 1. V=11 条边-9 个节点+2=4 2. V=3 个判定节点+1=4 3. 流图有4 个区域,所以V=4 由此为了覆盖所有程序语句,必须设计至少4 个测试用例使程序运行于这4 条路径。 在采用基本路径测试方法中,获取测试用例可参考以下方式:

软件测试用例实例非常详细

1、兼容性测试在大多数生产环境中,客户机工作站、网络连接和数据库服务器的具体硬件驱动程客户机工作站可能会安装不同的软件例如,应用程序、规格会有所不同。序等而且在任何时候,都可能运行许多不同的软件组合,从而占用不同的资源。测试目的 操作系统系统软件外设应用软件结果配置说明 Window2000(S) 服务器 WindowXp Window2000(P) Window2003 TestCase_LinkWorks_WorkEvaluate 用例编号LinkWorks项目名称WorkEvaluate模块模块名称研发中心-质量管理部项目承担部门 用例作者2005-5-27 完成日期质量管理部本文档使用部门评审负责人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注:本文档由测试组提交,审核由测试组负责人签字,由项目负责人批准。 历史版本: 备注起止日期参与者作者状态/版本 V1.1 1.1. 疲劳强度测试用例

强度测试也是性能测试是的一种,实施和执行此类测试的目的是找出因资源不足或资源争用而导致的错误。如果内存或磁盘空间不足,测试对象就可能会表现出一些在正常条件下并不明显的缺陷。而其他缺陷则可能由于争用共享资源(如数据库锁或网络带宽)而造成的。强度测试还可用于确定测试对象能够处理的最大工作量。 测试目的 测试说明 用户并发设置添加10连续运行8前提条件小时,输出/响应输入测试需求/动作是否正常运行1 2小时功能4小时6小时8 小时 2小时功能1 4小时6小时 小时8 一、功能测试用例 此功能测试用例对测试对象的功能测试应侧重于所有可直接追踪到用例或业务功能和业务规则的测试需求。这种测试的目标是核实数据的接受、处理和检索是否正确,以及业务规则的实施是否恰当。主要测试技术方法为用户通过GUI(图形用户界面)与应用程序交互,对交互的输出或接受进行分析,以此来核实需求功能与实现功能是否一致。

[方案]编写软件测试用例文档的例子

[方案]编写软件测试用例文档的例子TestCase_LinkWorks_WorkEvaluate 用例编号 LinkWorks 项目名称 WorkEvaluate模块模块名称 研发中心-质量管理部项目承担部门 用例作者 2005-5-27 完成日期 质量管理部本文档使用部门 评审负责人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注:本文档由测试组提交~审核由测试组负责人签字~由项目负责人批准。 历史版本: 版本/状态作者参与者起止日期备注 V1.1 一、功能测试用例 此功能测试用例对测试对象的功能测试应侧重于所有可直接追踪到用例或业务功能和业务规则的测试需求。这种测试的目标是核实数据的接受、处理和检索是否正确,以及业务规则的实施是否恰当。主要测试技术方法为用户通过GUI(图形用户界面)与应用程序交互,对交互的输出或接受进行分析,以此来核实需求功能与实现功能是否一致。 项目名称用例标识 LinkWorks_ WorkEvaluate_02 MIIP 陈谦模块名称开发人员 WorkEvaluate 参考信息工作考核系统界面设计(2005_03_28).vsd 用例作者

设计日期测试人员高珍珍测试类型 2014-8-25 黑盒测试日期测试方法 用例描述 前置条件 编号权限测试项测试描述/输入/操作期望结果真实备注 (并列类别结果 关系) 无列导航栏导航浏览\点击导航连接详细正确导航页面所 00001 表测试在位置 页添加删除修添加修改删除按钮是否不可用 00002 面改按钮可用 接受、汇报按1) 不是自己负责的数据不能 钮未考核之前能否接受 \汇报 2) 属于自己负责的未接能 受之前时候是否可以 接受 00003 3) 属于自己负责的数据能 接受后但未考核能否 可以汇报 4) 接受后的数据没有汇不能 报但考核了,是否仍 可以汇报 考核审核按这俩按钮是否可用这两按钮为置灰,不 00004 钮可用 二级联动下功能下拉列表选择 1)默认为“本月由我

报表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总结

报表测试用例设计方法总结 报表的测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界面,安全性,准确性,展示速度(性能) 数据统计方面 1、报表统计数据的正确性; 2、报表统计数据的完整性; 3、报表统计数据的合法性;比如,统计金额字段需求要求有“$”等; 报表格式 1、表头字段表示的正确性; 2、表头字段表示的完整性; 3、表头字段表示的字体,字号,美观程度; 4、各统计字段的显示是否满足需求;比如:数据过长时要求折行还是缩小; 5、页眉和页角的表示; 报表的预览和印刷 1、预览中的显示完整性; 2、多页情况下,第2页的表头显示; 3、能否实现需求要求的特定印刷情况;(比如,印刷使用指定的模板) 4、预览后印刷; 5、不预览,直接印刷 6、需求规定各类打印机的测试; 数据准确性测试,带有报表测试的系统分为两类,一类是业务系统中,带有统计分析功能模块,该模块中包含分析报表,这个系统的主体是业务系统,报表是为**业务的而提供帮助的。 比如说,应年检统计报表,某月应交罚款车辆统计报表,这样的报表数据准确与否,可通过增加、删减、修改相关业务或相关业务的参数,查看统计报表数据变化,检查数据准确性。

另一类是系统只有统计功能,就是我说的数据仓库展现这类,它与业务系统分离,并且经过多层处理,比如数据仓库的数据,经过抽取,清洗,展现前会经过数据挖掘,数据再处理,有些字段在原始数据表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数据准确性测试比较复杂,当然检查出数据错误,修改定位也是很不容易的。 从整个项目节约成本看,逐层测试效果是最好的。完全修改率也是最高的。 首先建立测试数据模型,模拟所有应用表,建立简单易跟踪的数据用例,底层的数据表测试,方法很原始,嘿嘿,通过SQL语句和手工计算,对数据进行比对。对系统中的报表数据准确性测试方法较为灵活, ①系统中报表重叠的进行比对 ②对子报表汇总与父报表比对,就是对月报表汇总与年报表比对,日报表汇总与月报表比对,这只是一个方面,可以从维度关系考虑,地域,行政级别、时间,个人等方面下手,进行汇总比对 ③这个方法如果延伸点呢,可以将报表间的业务逻辑关系作为比对依据。呵呵,这要看测试人员的需求了解深度个人能力了。插几句不想干的话,做测试工作总让我保持快乐状态,前两天我的一个同事说,公司里一直没有人喜欢做测试工作,这个工作太枯燥。嘿嘿,我当时就说我做了这么多年的测试工作从来没有感觉到枯燥。重复性工作不代表枯燥,编程其实不也是重复嘛,人每天谁不重复昨天的事啊,吃饭,吃这个动作重复一生,有谁觉得麻烦枯燥啦? ④使用SQL和手工计算进行比对。以上是差错方式,接下来讲一下查什么错?哪些地方容易出错 ● 原始表使用错误:因为表比较多,又加上没有统一的数据关系对应表,很容易表使用错误,当然这应该是单元测试检查出来的错误。 ● 数据处理逻辑错误:这一点容易因为测试人员和开发人员对需求理解有偏差造成争执,所以在需求评审时,对数据处理规则用表达式或伪代码表示清楚。还有就是程序员失误,逻辑编写有偏差,边界值、特殊情况处理不当。 ● 数据权限:不同用户对数据有着不同的查看权限。这关系到数据的安全性。 ● 数据误差:数据的保留位数,数据是否是处理计算是否是最后一次计算使用了位数保留和四舍五入。 ● 由于字典表,数据错误,而造成的数据错误,如,根据性别统计,购买量,表中的男女颠倒,或者没有考虑性别缺失项,用了if else,这样就是把表中缺失该项内容的算成了

测试用例设计练习

一、等价类划分法 例子1: 现在有一个档案管理系统,容许用户通过输入年月对档案文件进行检索,系统对查询条件年月的输入限定为1990年1月-2049年12月,并规定,日期由6位数字组成,前4位表示年,后2位表示月。 1,根据需求进行分析,找出有哪些输入条件 年份:【1990,2049】 月份:【01,12】 字符长度:6位 字符类型:数字 2,画出等价类 输入条件有效等价类边界值分析无效等价类 年份【1990,2049】(1)上点:1990,2049(12) 离点:1989,2050 内点:2016 <1990 (2)>2049 (3) 月份【01,12】(4)上点:01,12(13) 离点:00,13 内点:11 <01 (5)>12 (6) 字符长度6位(7)上点:6 离点:5,7 内点:6 <6 (8)>6 (9) 字符类型数字(10)非数字(11)3,为每个等价类规定一个唯一编号(如上图) 4,转换成测试用例 转换测试用例的原则: A,设计一个测试用例尽可能多的覆盖多个有效等价类; B,设计一个测试用例必须对应覆盖一个无效等价类。 有效等价类用例: 用例1:201611 (1)(4)(7)(10) 无效等价类用例: 用例2:198911 (2) 用例3:205011 (3) 用例4:201600 (5) 用例5:201613 (6) 用例6:20161 (8) 用例7:2016113 (9) 用例8:20161a/abcedf (11) 根据边界值分析法分析后补充测试用例 用例9:199001 (12) 用例10:204912 (13) 5,转成正式格式用例(用例写作的8大要素) 用例编号D1223232_ST_Search_Date_001 项目搜索功能 标题输入正确的日期格式成功搜索

测试用例实例—常见功能测试点

测试用例实例--常见功能测试点 笔者在网上看到了一篇文章,个人认为此文对于“软件常用功能测试点”总结的很好,特此摘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1. 登陆、添加、删除、查询模块是我们经常遇到的,这些模块的测试点该如何考虑 1)登陆 ①用户名和密码都符合要求(格式上的要求) ②用户名和密码都不符合要求(格式上的要求) ③用户名符合要求,密码不符合要求(格式上的要求) ④密码符合要求,用户名不符合要求(格式上的要求) ⑤用户名或密码为空 ⑥数据库中不存在的用户名,不存在的密码 ⑦数据库中存在的用户名,错误的密码 ⑧数据库中不存在的用户名,存在的密码 ⑨输入的数据前存在空格 ⑩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密码以后按[enter]是否能登陆 ------------------------------------------------------------------------------------------------------ 2) 添加 ①要添加的数据项均合理,检查数据库中是否添加了相应的数据 ②留出一个必填数据为空

③按照边界值等价类设计测试用例的原则设计其他输入项的测试用例 ④不符合要求的地方要有错误提示 ⑤是否支持table键 ⑥按enter是否能保存 ⑦若提示不能保存,也要察看数据库里是否多了一条数据 ------------------------------------------------------------------------------------------------------ 3) 删除 ①删除一个数据库中存在的数据,然后查看数据库中是否删除 ②删除一个数据库中并不存在的数据,看是否有错误提示,并且数据库中没有数据被删除 ③输入一个格式错误的数据,看是否有错误提示,并且数据库中没有数据被删除。 ④输入的正确数据前加空格,看是否能正确删除数据 ⑤什么也不输入 ⑥是否支持table键 ⑦是否支持enter键 ------------------------------------------------------------------------------------------------------ 4)查询 精确查询:

测试用例实例

测试用例实例 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

测试用例实例 1、一个好的用例的表述要点,即用例中应当包含的信息 一个优秀的用例,应该包含以下信息: 1)软件或项目的名称 2)软件或项目的版本(内部版本号) 3)功能模块名 4)测试用例的简单描述,即该用例执行的目的或方法 5)测试用例的参考信息(便于跟踪和参考) 6)本测试用例与测试用例间的依赖关系 7)本用例的前置条件,即执行本用例必须要满足的条件,如对的访问权限 8)用例的编号(ID),如可以是软件名称简写-功能块简写-NO.。 9)步骤号、操作步骤描述、测试数据描述 10) 预期结果(这是最重要的)和实际结果(如果有BUG管理工具,这条可以省略)11)开发人员(必须有)和测试人员(可有可无) 12)测试执行日期 2、 该测试案例是以一个B/S结构的登录功能点位被测对象,该测试用例为黑盒测试用例。假设用户使用的浏览器为IE6.0 SP4。 功能描述如下: 1.用户在地址栏输入相应地址,要求显示登录界面; 2.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登录,系统自动校验,并给出相应提示信息; 3.如果用户名或者密码任一信息未输入,登录后系统给出相应提示信息; 4.连续3次未通过验证时,自动关闭IE。

取款用例说明: 此用例完成用户利用自动取款机取款的全部流程,分为以下流程:插卡,输入密码,选择金额,取款,取卡等操作。 事件流: 该用例在用户插卡之后启动 1. 系统提示用户插卡; 2. 提示客户输入密码信息; 3. 密码输入完毕后,客户选择“确认”,向系统提交信息;

测试用例范例

讨论用TestDirector管理测试用例 编制时间:2007-03-16 编制部门:测试组 编制人:郭宏元 “测试用例”虽有国标作蓝本,但实际中,一直以来“测试用例”是所有测试人员有争议的地方,此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法无定法,则无定则”,所有的规范与标准都是围绕更适应人们的工作环境而创建。在此,我就我的一些体会在此与大家分享。 一般来说,“测试用例”的编写主要分三大类,贯彻的原则与基本架构如下: 分类: 1、对验证过程的一个记录; 2、展现一个功能; 3、描述一个场景步骤; 原则: 1、有“对象”属性的描述; 2、阐述了某个“对象”的方法或事件。 3、对属性、方法或事件有详细的定义。 基本架构: 1、目的; 2、前提条件; 3、输入步骤(输入动作或数据,预期结果) 以下总结了一些针对测试用例的“编写要点”作出一些较简单的规范。以方便统一测试用例的编写,并保证使用最用效的测试用例来保证测试质量。我们都知道根据详细设计文档编写测试用例的目的不在于验证软件达到的功能,而在于验证软件应该达到的功能,这样可以去除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随意性。所以下面就明确测试用例的“目的”、“范围”、“原则”是什么?以及采用的方法做了一点描述。 1、目的: 围绕测试名称或满足实现测试功能而进行。 2、范围:

适用于所要测试的质检项目。 3、功能测试用例编写原则 3.1单元测试功能用例的编写目的 单元测试用例的目的在于验证单个模块是否达到了详细设计说明书中规定的功能,由于是单个模块所以无法检验关联性,可能会牵扯到数据库的操作,例如:删除时,需要查看数据库是否完全删除了数据。 3.2集成测试功能用例的编写目的 集成测试功能用例的目的在于验证软件连接时,模块的连接是否正确(及数据的传递是否正确)。.我们的软件中体现出来的是,是否正确调用界面,界面之间显示的数据是否正确,特别是财务、费用、数据方面的。 集成测试用例的编写过程中,经常将功能用例与业务流程混合编写,因为在集成测试时需验证业务流程中的数据正确性,以及界面之间的数据传递的准确无误。 3.3系统测试业务流程用例的编写目的 系统测试业务流程用例的目的在于验证软件最终数据的准确性,我们的软件体现为,手工数据与报表数据的一直性。用例与用例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目的性十分明确。 4、测试用例设计的原则 4.1全面性 指编写的测试用例应该覆盖所有的“概要设计文档”或“需求文档”以及“测试申请文档”中描述的功能。 4.1.1数据库程序基本的增、删、改功能 增、改测试用例重点在于数据合法性、正确性的检验和提示信息的正确性的检验。输入的数据可能有无限种组合,此时可以采用等价类划分和边界值法,下面有较详细的说明。 删除的测试用例比较简单,只有操作没有数据的输入,但是应该在“备注”中注明,删除的限制条件,以及数据库中应该删除的表的情况,有条件限制时,测试用例应该包含各种删除条件,必要时在添加或修改的测试用例后面或中间紧跟删除的测试用例。 4.1.2对于无输入的操作,应该详细描述其具体的操作步骤和结果

软件测试用例实例 非常详细

1、兼容性测试 在大多数生产环境中,客户机工作站、网络连接和数据库服务器的具体硬件规格会有所不同。客户机工作站可能会安装不同的软件例如,应用程序、驱动程序等而且在任何时候,都可能运行许多不同的软件组合,从而占用不同的资源。 测试目的 配置说明操作系统系统软件外设应用软件结果 服务器Window2000(S) WindowXp Window2000(P) Window2003 用例编号TestCase_LinkWorks_WorkEvaluate 项目名称LinkWorks 模块名称WorkEvaluate模块 项目承担部门研发中心-质量管理部 用例作者 完成日期2005-5-27 本文档使用部门质量管理部 评审负责人 审核日期 批准日期 注:本文档由测试组提交,审核由测试组负责人签字,由项目负责人批准。历史版本: 版本/状态作者参与者起止日期备注 V1.1

1.1. 疲劳强度测试用例 强度测试也是性能测试是的一种,实施和执行此类测试的目的是找出因资源不足或资源争用而导致的错误。如果内存或磁盘空间不足,测试对象就可能会表现出一些在正常条件下并不明显的缺陷。而其他缺陷则可能由于争用共享资源(如数据库锁或网络带宽)而造成的。强度测试还可用于确定测试对象能够处理的最大工作量。 测试目的 测试说明 前提条件连续运行8小时,设置添加10用户并发 功能1 2小时 4小时 6小时 8小时 功能1 2小时 4小时 6小时 8小时 一、功能测试用例 此功能测试用例对测试对象的功能测试应侧重于所有可直接追踪到用例或业务功能和业务规则的测试需求。这种测试的目标是核实数据的接受、处理和检索是否正确,以及业务规则的实施是否恰当。主要测试技术方法为用户通过GUI(图形用户界面)与应用程序交互,对

测试用例的设计步骤

系统测试之功能测试:测试用例的设计步骤 ——从登陆开始说起 一个完整的software testing life cycle包括诸多内容,本文仅从测试用例的编写开始,聊聊测试用例编写的一般步骤,以使编写的测试用例最大程度上满足完备的要求,而又不产生重复而冗余的负担。 测试用例的来源是产品需求,如果足够幸运,我们应当有一份不错的可依赖的Use Case文档,但大部分情况下,Use Case恐怕是不存在,能有一份不错的PRD文档和原型设计图已经是不错的待遇了,如果可能的话,最好还能够有HLD文档,这些已经足够我们开始写详细的测试用例文档(我相信在这之前无法产出详细的测试用例文档①)。也许LLD文档产生之后或者产品的第一个版本发布之后,我们会不断的更新已有的测试用例,但那将是不断的迭代过程,暂不做讨论。 首先让我们先从理论上了解测试用例编写的一般步骤②: 1、确定测试套件(Test Suite):测试套件是功能上的划分,是相似测试场景的组合,而非技术划分。如果技术设计中各模块耦合度较高(强烈推荐解耦,哪怕复制粘贴代码),可能功能上不相干的模块由于代码重用的原因会在bug fix时互相引致错误,实际上回归测试即是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但是我们在做功能测试划分模块时,还是要从用户的角度出发,按照用户场景划分测试的“模块”。值得庆幸的是,相似或相关的功能总是倾向于在同一组页面出现,按钮和输入框、选择菜单等内容并不是随机组合的一堆零件。 2、针对每一个测试套件,确定一个或多个基本流程(basic flow)和可选流程(alternative flow),即测试场景(Test Scenario):可以借助scenario matrix来清晰地对可能出现的场景进行排列组合。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Use Case或PRD文档中的描述很有可能并没有完整的写尽所有的场景,测试人员尽可能地挖掘测试场景,既有可能是出于测试本身的需要,也可能是基于开发团队的工作;另一方面,在复杂系统中,测试场景不可能覆盖所有可能的场景,这便需要测试人员采用一定的测试策略③,对SUT (System under Testing)进行“足够(adequate)”的测试,而不是完全的测试。 3、针对每一个测试场景,确定一到多个测试用例(Test Case):仍然可以借助matrix来清晰地规划测试用例,每一个测试用例都有其对应的预置条件④、输入和期望结果。测试用例分为Positive Test Ca se和Negative Test Case两种,分别用来测试产品是否完成应当完成的工作和不执行不应当完成的操作。更详尽地说,测试用例一般包括以下列column:用例编号/测试场景/用例描述/需求对应/用例分类(Positi ve/Negative)/用例类型/用例级别/是否自动化/预置条件/测试步骤/测试数据/预期结果/实际结果/备注/ 4、增加测试数据(Test Data)完成测试用例:测试数据是测试用例中很重要的内容,一个用例可能对应多套测试数据,测试工程师根据某种测试技术⑤,将尽可能的设计较少的测试数据完成“足够”的测试。 任何规范、流程都是为了让工作更加可靠,对于项目工程,天外飞仙灵机一动应当放在合适的位置,而不应当成为规范和流程的反例存在⑥。 现在让我们开始从登陆(PC端网页,如果是PC客户端比如QQ或手机客户端则又不同)开始说起。 不打开任何网站的登陆框,想象一下登陆框的样子。 然后对照一下本文最后的附图,一个优秀的登陆框除了基本的用户名/密码输入框、登陆按钮之外、(不考虑注册、找回密码、第三方登陆、登陆版本、帮助),包含的内容有:输入框文字提示/免登陆选项/输入

常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都有哪些

常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都有哪些?请分别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些方法在测试用例设计工作中的应用。 1. 等价类划分 常见的软件测试面试题划分等价类: 等价类是指某个输入域的子集合.在该子集合中,各个输入数据对于揭露程序中的错误都是等效的.并合理地假定:测试某等价类的代表值就等于对这一类其它值的测试.因此,可以把全部输入数据合理划分为若干等价类,在每一个等价类中取一个数据作为测试的输入条件,就可以用少量代表性的测试数据.取得较好的测试结果.等价类划分可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 2. 边界值分析法 边界值分析方法是对等价类划分方法的补充。测试工作经验告诉我,大量的错误是发生在输入或输出范围的边界上,而不是发生在输入输出范围的内部.因此针对各种边界情况设计测试用例,可以查出更多的错误. 使用边界值分析方法设计测试用例,首先应确定边界情况.通常输入和输出等价类的边界,就是应着重测试的边界情况.应当选取正好等于,刚刚大于或刚刚小于边界的值作为测试数据,而不是选取等价类中的典型值或任意值作为测试数据. 3. 错误推测法 基于经验和直觉推测程序中所有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 从而有针对性的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错误推测方法的基本思想: 列举出程序中所有可能有的错误和容易发生错误的特殊情况,根据他们选择测试用例. 例如, 在单元测试时曾列出的许多在模块中常见的错误. 以前产品测试中曾经发现的错误等, 这些就是经验的总结。还有, 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为0的情况。输入表格为空格或输入表格只有一行. 这些都是容易发生错误的情况。可选择这些情况下的例子作为测试用例. 4. 因果图方法 前面介绍的等价类划分方法和边界值分析方法,都是着重考虑输入条件,但未考虑输入条件之间的联系, 相互组合等. 考虑输入条件之间的相互组合,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情况. 但要检查输入条件的组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即使把所有输入条件划分成等价类,他们之间的组合情况也相当多. 因此必须考虑采用一种适合于描述对于多种条件的组合,相应产生多个动作的形式来考虑设计测试用例. 这就需要利用因果图(逻辑模型). 因果图方法最终生成的就是判定表. 它适合于检查程序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情况. 5. 正交表分析法 有时候,可能因为大量的参数的组合而引起测试用例数量上的激增,同时,这些测试用例并没有明显的优先级上的差距,而测试人员又无法完成这么多数量的测试,就可以通过正交表来进行缩减一些用例,从而达到尽量少的用例覆盖尽量大的范围的可能性。 6. 场景分析方法

如何设计和执行测试用例

如何设计和执行测试用例测试需求收集完毕后,开始测试设计。 测试用例是什么?测试用例就是一个文档,描述输入、动作、或者时间和一个期望的结果,其目的是确定应用程序的某个特性是否正常的工作。设计测试用例需要考虑以下问题: 测试用例的基本格式: 软件测试用例的基本要素包括测试用例编号、测试标题、重要级别、测试输入、操作步骤、预期结果,下面逐一介绍。 用例编号:测试用例的编号有一定的规则,比如系统测试用例的编号这样定义规则: PROJECT1-ST-001 ,命名规则是项目名称+测试阶段类型(系统测试阶段)+编号。定义测试用例编号,便于查找测试用例,便于测试用例的跟踪。 测试标题:对测试用例的描述,测试用例标题应该清楚表达测试用例的用途。比如“测试用户登录时输入错误密码时,软件的响应情况”。 重要级别:定义测试用例的优先级别,可以笼统的分为“高”和“低”两个级别。一般来说,如果软件需求的优先级为“高”,那么针对该需求的测试用例优先级也为“高” ;反之亦然, 测试输入:提供测试执行中的各种输入条件。根据需求中的输入条件,确定测试用例的输入。测试用例的输入对软件需求当中的输入有很大的依赖性,如果软件需求中没有很好的定义需求的输入,那么测试用例设计中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操作步骤:提供测试执行过程的步骤。对于复杂的测试用例,测试用

例的输入需要分为几个步骤完成,这部分内容在操作步骤中详细列出。 预期结果:提供测试执行的预期结果,预期结果应该根据软件需求中的输出得出。如果在实际测试过程中,得到的实际测试结果与预期结果不符,那么测试不通过;反之则测试通过。 软件测试用例的设计主要从上述 6 个域考虑,结合相应的软件需求文档,在掌握一定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可以设计出比较全面、合理的测试用例。具体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可以参见相关的测试书籍,白盒测试方法和黑盒测试方法在绝大多数的软件测试书籍中都有详细的介绍。 一般来说,每个软件公司的项目可以分为固定的几大类。可以按业务类型划分,比如 ERP 软件、产品数据管理软件、通信软件、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等等;可以按软件结构来划分,比如 B/S 架构的软件、 C/S 架构的软件、嵌入式软件等等。参考同类别软件的测试用例,会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如果,公司中有同类别的软件系统,千万别忘记把相关的测试用例拿来参考。如果,系统非常接近,甚至经过对测试用例简单修改就可以应用到当前被测试的软件。“拿来主义”可以极大的开阔测试用例设计思路,也可以节省大量的测试用例设计时间。 加强测试用例的评审: 测试用例设计完毕后,最好能够增加评审过程。 同行评审是 CMM3 级的一个 KPA ,如果因为公司没有通过 CMM3 级,就不开展同行评审是不恰当的。测试用例应该由产品相关的软件测试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评审,提交评审意见,然后根据评审意见更新测试用例。如果认真操作这个环节,测试用例中的很多问题都会暴露出来,比如用例设计错

常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都有哪些

常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都有哪些 常见的测试用例设计方法都有哪些? 请分别以具体的例子来说明这些方 法在测试用例设计工作中的应用。 1. 等价类划分常见的软件测试面试题划分等价类: 等价类是指某个输入域的子集合.在该子集合中,各个输入数据对于揭露程序中的错误都是等效的.并 合理地假定:测试某等价类的代表值就等于对这一类其它值的测试.因此,可以把全部输入数据合理划分为若干等价类,在每一个等价类中取一个数据作为测试的输入条件,就可以用少量代表性的测试数据.取得较好的测试结果.等价类划分可有两种不同的情况:有效等价类和无效等价类. 2. 边界值分析法边界值分析方法是对等价类划 分方法的补充。测试工作经验告诉我,大量的错误是发生在输入或输出范围的边界上,而不是发生在输入

输出范围的内部.因此针对各种边界情况设计测试用例,可以查出更多的错误. 使用边界值分析方法设计测试用例,首先应确定边界情况.通常输入和输出等价类的边界,就是应着重测试的边界情况.应当选取正好等于,刚刚大于或刚刚小于边界的值作为测试数据,而不是选取等价类中的典型值或任意值作为测试数据. 3. 错误推测法基于经验和直觉推测程序中所有可能存在的各种错误, 从而有针对性的设计测试用例的方法. 错误推测方法的基本思想: 列举出程序中所有可能有的错误和容易发生错误的特殊情况根据他们选择测试用例. 例如, 在单元测试时曾列出的许多在模块中常见的错误. 以前产品测试中曾经发现的错误等, 这些就是经验的总结。还有, 输入数据和输出数据为0 的情况。输入表格为空格或输入表格只有一行. 这些都是容易发生错误的情况。可选择这些情况下的例子作为测试用例. 4. 因果图方法前面介绍的等价类划分方法和边界值分析方法,都是着重考虑输入条件,但未考虑输入条件之间的联系, 相互组合等. 考虑输入条件之间的相互组合,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情况. 但要检查

用户名密码测试用例编写方法

用户名密码测试用例编 写方法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别小看了这个用户名密码这么简单的输入框。可测试的内容还是很多的,并且引发的问题也有很多种类。下面就说一说他的测试方法。? 一、用户注册 只从用户名和密码角度写了几个要考虑的测试点,如果需求中明确规定了安全问题,Email,出生日期,地址,性别等等一系列的格式和字符要求,那就都要写用例测了~ 以等价类划分和边界值法来分析 1.填写符合要求的数据注册:用户名字和密码都为最大长度(边界值分析,取上点) 2.填写符合要求的数据注册:用户名字和密码都为最小长度(边界值分析,取上点) 3.填写符合要求的数据注册:用户名字和密码都是非最大和最小长度的数据(边界值分析,取内点)

4.必填项分别为空注册 5.用户名长度大于要求注册1位(边界值分析,取离点) 6.用户名长度小于要求注册1位(边界值分析,取离点) 7.密码长度大于要求注册1位(边界值分析,取离点) 8.密码长度小于要求注册1位(边界值分析,取离点) 9.用户名是不符合要求的字符注册(这个可以划分几个无效的等价类,一般写一两个就行了,如含有空格,#等,看需求是否允许吧~) 10.密码是不符合要求的字符注册(这个可以划分几个无效的等价类,一般写一两个就行了) 11.两次输入密码不一致(如果注册时候要输入两次密码,那么这个是必须的)

12.重新注册存在的用户 13.改变存在的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的大小写,来注册。(有的需求是区分大小写,有的不区分) 14.看是否支持tap和enter键等;密码是否可以复制粘贴;密码是否以* 之类的加秘符号显示 备注:边界值的上点、内点和离点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呵呵,这里我就不细说了~~ 二、修改密码 当然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哈~不能一概而论~ 实际测试中可能只用到其中几条而已,比如银行卡密码的修改,就不用考虑英文和非法字符,更不用考虑那些TAP之类的快捷键。而有的需要根据需求具体分析了,比如连续出错多少次出现的提示,和一些软件修改密码要求一定时间内有一定的修改次数限制等等。

测试用例总结

测试用例 一、写测试用例时我们可以侧重从需求上看需要完成的功能方面来写(比如说某一标签或某一按钮点击以后会实现的功能以及页面跳转等) 然后在看输入框界面等 二、测试用例设计考虑的方面 完成了测试需求分析和软件流程分析后,开始着手设计测试用例。测试用例设计的类型包括功能测试,边界测试,异常测试,性能测试,压力测试等。在用例设计中,除了功能测试用例外,应尽量考虑边界、异常、性能的情况,以便发现更多的隐藏问题。 (1)功能测试:测试某个功能是否满足需求的定义,功能是否正确,完备。 适合的技术:由业务需求和设计说明导出的功能测试、等价类划分 (2)边界测试:对某个功能的边界情况进行测试。 适合的技术:边界值划分 (3)异常测试:对某些功能来说,其边界情况无法简单的了解或某些操作不完全是正确的但又是可能发生的,类似这样的情况需要书写相关的异常测试。 适合的技术:由业务需求和设计说明导出的特殊业务流程、错误猜测法、边界值分析、内部边界值测试、 (4)性能测试:检查系统是否满足在需求中所规定达到的性能,性能主要包括了解程序的内外部性能因素。内部性能因素包括测试环境的配置,系统资源使用状况;外部因素包括响应时间,吞吐量等。 适合的技术:业务需求和设计说明导出的测试 (5)压力测试:压力测试又称强度测试,主要是检查系统运行环境在极限情况下软件运行的能力,比如说给一个相当大的负荷或网络流量给应用软件兼容测试:测试软件产品在不同的平台,不同的工具,相同工具的不同版本下功能的兼容性。 三、以登陆窗口为例来设计测试用例 我把这个测试用例分为三层结构,表单测试、逻辑判断、业务流程。 第一层,表单测试为最底层(最基础的)。这部分的测试用例是对登陆窗口这个界面的输入框、按钮功能、界面等最基本功能的测试。一般来说登陆用户名和登陆用户密码是输入框的形式体现,那么,我们需要的是针对这两个输入框进行功能的测试。这时,我们只要考虑这个输入框的功能,而不需要考虑业务方面的内容。这样,我们考虑就是这个输入框的长度限制是多少?能否输入特殊字符?能否输入全角字符?当然,登陆窗口还有其他按钮,例如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