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思考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1), 81-86 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8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f615541042.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f615541042.html,/10.12677/ass.2018.71014 Research on the Caus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y Yida Cao School of Marxism,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Received: Jan. 3rd, 2018; accepted: Jan. 15th, 2018; published: Jan. 23rd, 2018 Abstract At present, with the annual expansion of colleges, the number of university graduates has dramat-ically increased. Every year, a large number of graduates face the awkward situation of finding a job.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social competition is getting fiercer and the 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whole society. Faced with the curr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undergraduates,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udy and discuss the causes of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graduates and to find effective measures to solve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undergraduates. In this paper, the actual problems,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of college students,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help better solv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Causes, Countermeasures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曹以达 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州贵阳 收稿日期:2018年1月3日;录用日期:2018年1月15日;发布日期:2018年1月23日 摘要 目前,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每年大量毕业生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境况。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择业渠道不够畅通,已是不争的事实。以下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进入2010年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屡次受到全社会的关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社会就业压力很大,加之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失业率将进一步加剧。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因此,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存在的外在因素有: 1、用人单位和大学生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 我们知道,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择业与就业。大部分在校大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夕由于这些方面的忽略使择业、就业时走很多弯路。 2、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不及时 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再者,很多同学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是人才交流市场,这在渠道上就有局限性,因为人才交流市场开放的时间和地点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择业信息的筛选。因此,信息渠道的局限导致了信息获取不及时。 (二存在的内在因素有:

1、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也有很多同学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能力,且缺乏自身能力与实际就业形势相联系。一个人只有通过自我评估,正确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对就业做出最佳抉择,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是大学生就业的最终目标。 2、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有些在校大学生“不清楚”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有同学对个人的职业生涯是“有一定的规划但不完全”,很多同学对职业生涯规划不够重视。因此职业目标的制定不够合理。 职业目标的制定是需要从大学生个人价值观进行分析考虑的问题。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非常时期,往往会有部分大学生一毕业就面临失业。因此进行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将直接影响大学生对毕业后的计划,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的前程,避免大学生在盲目求职过程中造成人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3、期望和实际现状不符,就业时一味追求稳定和高收入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差、离职率高此类问题。多数大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精神,薪酬期望值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不愿从基层做起,宁愿等待,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作;人际沟通能力差,缺乏团队合作能力,“有业不就”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 不少大学生只盯住“三大”(大城市、大企业、大机关、“三高”(高收入、高福利、高地位。很多同学理想的就业单位是国家机关,也有同学理想或期望从事的职业是经营管理类,且期望薪酬很高。这些选择仅仅局限在个人理想职业目标,缺乏对现实就业情况的了解,存在理想发展方向和现实形势不相符的问题,且没有考虑自身能力限制与缺乏经验带来的不利影响,势必造成在求职过程中受挫。

建筑学大学生就业论文1500字

建筑学大学生就业论文1500字 篇一:大学生当前就业形势论文1500字 剖析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策略民以生为本 以业为基 有业为乐 无业为祸 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 为社会做贡献 实现自身价值 进入21世纪后 世界各国的大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 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一.当前就业面临的形势 (一)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 (二)是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 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 (三)是随着改革的深化 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 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

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 (四)是近年以来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 使全球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当前 全球金融危机正加速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 我省经济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 (五)是全国高校大规模扩招太急促 一些学校由于扩招造成学校升格或教学条件下降而导致教学质量的滑坡 人才培养没有与社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 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二.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一)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 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 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 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 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 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 (二)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分析

个人都是学业能力相差无几的人,那么岗位只有一个,那么就要必然淘汰9个人。10个都是人才,如果其他9个人因为丧失了这次就业机会而没再找到更好的就业岗位,是不是耽误了人才?前提是10个人相差无几,这个情况是很常见的。 为什么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更多背后的是社会岗位的制约,毕业生多,岗位少,必然会造成人才积压,而这部分人才何去何从?我们不否认自身问题的存在性,毕竟岗位还是择优录取,但是我们更多的要考虑,如果这样下去读大学还有多大意义?会为大学生带来多大的心理负担?能考上大学并顺利毕业,这本身就是对大学生的肯定,如果一个人他连在社会生存的机会都没有,那么大学对任何人来说还有什么更多的意义呢? 每年有多少大学生从学校毕业,又有多少大学生真正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有多少大学生能真正地为国家服务?如果不能的话,国家培养大学生还有什么用?也社会制约着大学生的就业,如果说是自身问题,那么,10个人竞争一个岗位,假如这10许大学生的能力有差别,但我们也不否认在当今的教育体制下毕竟还有很多东西不够完善,教学的环境,软硬件设施,师资力量以及社会实践的参与程度等。这些都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在校期间的能力培养。这不也是一定程度的社会因素么? 有多少大学生报国无门,有多少大学生怀才难遇?很多人才也会往往被埋没在拥挤的人群当中,社会的某些腐败现象,个人歧视也严重限制了人才的发掘。当人才不能学有所用的时候,心理调节能力差的人也许会堕落下去,甚至会放弃自己的理想混日子,这样的人不是没有,那这又是不是仅仅的个人问题呢? 当然自身问题严重的人必然会被社会淘汰,但是我们更多的是不是要关

注这些在课堂里书本中奋斗十几年的人呢?难道到头来让他们说:“念不念书没什么用,反正都是失业”么? 固然现在是弱肉强食的社会,但是对于那些“白白”奋斗了这么多年的大学生,我们是应该冷嘲热讽,还是报以关怀的态度呢?社会是不是更多的要有些人道主义呢? 就业难的分析: 大学以基础设施和师资为依托,以大学精神为共同愿景,在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中培养专业人才。衡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指标之一就是学到了什么、掌握了什么、学会并转化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能力是什么。在对近2000多名已毕业的大学生调查,30%的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较远;30%的学生认为所学知识沉旧,要想在所学专业掌握更前沿的知识,还得自己通过上网、到书店、去企业、进图书馆、听讲座来补充新知识。据国内一所较为知名大学计算机和外语两个专业学生抽样调查反映,部分教师的实际知识占有量不如应届的学生。计算机专业学生讲,摩尔定律9个月一个周期,不到社会上学习,毕业后所学知识多数都过时了。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大多数学生反映,在校学习多数精力都应付考试,考试结束后,知识都忘得差不多了。上大学学什么,读大学读什么,多数大学生都没思考过这个较为深层的问题。 农业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体力,工业经济时代就业靠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就业靠知识转化率的高低,大学生在市场中与各群体人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岗位,核心竞争力是学得多、学得快、转化率高。当代大学生要学会鉴别知识(哪些是基础知识,哪些是应用知识,哪些是当今世界前沿知识),敢于抛弃知识(筛掉过时知识、垃圾知识),善于转化知识(把握知识点,形成量到质的转变),用智慧统帅知识才能在现实社会中靠自己的实力生活,用自己的能力 原因一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今年大学生就业困境尤其明显。通过对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大学毕业生的供需失衡、学校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就业观念误区等都是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下面给大家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希望能帮到大家。 原因一高校扩招影响 虽然国家已经停止了扩招,但是这几年扩招的影响依然存在。2001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115万,2002年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80万,4年内增加了223万。仅就广东省而言,2004年高校毕业生为13.2万人,2005年为16.5万人,今年广东省内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首次突破20万人,加上来广东“淘金”的外省院校毕业生,预计今年在省内求职谋业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将超过30万人。 再来看全国大学生待业的人数:2001年34万大学生待业,2002年37万,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达到79万,今年还是一个不容乐观的未知数。 原因二学生就业渠道不畅 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

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原因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 记者采访发现,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原因四高校专业设置错位 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 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原因五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摘要】:如今,我国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大学生的人数成倍的增长, 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出现。首先应该全面的分析这个矛盾,包括国家政策,教育体制,就业机制和个人的原因。然后要发挥好主观能动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出相对应的措施。 【关键字】:大学生;就业;原因;措施 前言:如今,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是是一个引人深思的 事。每年有许许多多的大学生就不了业,从而给社会带来了许许多多的不稳定的因素,同时也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因此如何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难点和热点。 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高校的招生规模也进一步扩张。2003年是中国高等学校扩招后迎来的第一次就业高峰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212万人,比2002年(145万人)增长了46.2%,直到今年已经增长到680万。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却在逐步下降,每年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越来越多。据教育部门统计,近几年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呈不断上升的趋势,2001年待业人数34万人,2003年待业人数52万人,2005年待业人数79万 人,2007年待业人数144万人。近几年,初次就业率一直只能保持在70%左右。所以,积累的未就业的大学生越来越多。 1.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 政府原因:

1.1.1 户籍制度 我国户籍制度我标准的二元化结构,造成了许多社会不公,经济也呈二元化。不发达地区的收入低,社会保障体系不配套,相对发展空间较小的问题等。从而使毕业大学生都选择在经济发达的城市。[1] 1.1.2 产业结构调整 目前中国正在经历一个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过程。产业结构调整包括“产业结构的均衡化过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结构的高度化过程”,以上两点都将对就业产生直接而重要的影响。[2] 1.1.3 人才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 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政府逐步建立起“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制度。双向选择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显得很不适应。而政府并没有做好思想宣传和政治鼓动,加之经济调控手段的强度和力度不足,难免出现宏观调控乏力的问题。从而导致“有工作没人,有人没工作”问题的出现。 1.1.4 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大学生就业市场并不完善。 例如在就业市场上,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学历歧视、地域或户籍歧视、乙肝等慢性病患者受到录用歧视等屡见不鲜。这些背离市场经济优化配置劳资源的要求,扭曲了就业市场,在一定程度上使就业市场走向异化。某些就业潜规则仍在大行其道,造成了劳动力供求有效匹配的下降。 1.2 社会原因:主要是用人单位存在的用人观念问题。 单位在选择人才时设立较高的学历门槛,单纯地依学历高低为判断依据,过分注重文凭。许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不是客观地与需求进行对接,而是片面追求高学历、高文凭。甚至有的用人单位还有名校情结,不太考虑个人能力,明确指出“名校毕业生优先录取”。另外,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过分看重工作经验,希望大学生上岗就能给企业带来变化,而经验不足是应届大学生最大的劣势,往往无法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有部分用人单位还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因考虑女性的生理、婚姻、生育等不愿招收女大学生,有的还存在生源地域歧视,这导致了很多优秀大学生就业受到歧视,无法发挥自己的专业才能和智慧。 1.3 高校原因: 1.3.1 专业设置功利、课程设置陈旧、办学定位不明 不少院校开设新专业缺乏对社会需求及就业前景的深入调研和科学预测,热衷于投入少。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陈旧,与用人单位和社会发展要求脱节。同时,高校办学定位不明,人才培养模式滞后,本科院校人才培养受普通高校水平评估体系的影响明显要大于就业市场指向的作用。总得来说,高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教学过程与就业指导脱节,招生与就业脱离。[3] 1.3.2 高校教育内容偏向于为城市服务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的教育内容表现出很强的服务城市的特点,使受教育者形成了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而这些专用性人力资本在农村很可能并无用武之地,出现了学历越高,在农村反而越无法找到匹配岗位的问题。与此同时,当前的教育体制又是定位于为城市。在农村就业并不具有比较优势,所以城市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存在无形中强化了大学生就业偏好于城市的倾向。 1.3.3 盲目扩招导致产品质量下降,有业不能就 调查表明因“专业技能较弱”而导致就业困难的占48.41%,居首位。由此

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黑龙江大学就业指导教师访谈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当前,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择业渠道不够畅通,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既有社会, 又有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 改革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求职意识; 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一方面急缺大学生人才,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问题已成重中之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着劳动者、企业、乃至国家的未来。 我们最近找到社会黑大知名专家给我们分析了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同时也给我们大学生以后的就业给出了建议!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动。21 世纪头20 年,中国16 岁以上人口以年均550 万的规模增长,到2020 年劳动年龄总人口将达到9.4 亿。但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就业弹性系数大的第三产业比例偏小,整体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偏低,因此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未来十年内,就业将始终是个大问题,这其中就

包括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01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 万,待业人数约为30 万。到了2005 年,待业人数增加到93 万,比2001 年增加了三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2010 年将有630 多万名大学生毕业,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总数将超过700 万,就业形势依然很不容乐观。预计今后三年内高校毕业生还将以每年50 万的速度增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自我定位不准确, 对工作期望值过高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 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了。从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来看, 也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然而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 中国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社会需求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不愿意到基层、艰苦岗位工作, 一些大学生往往不切实际地盲目与别人攀比, 简单地从“我想干什么”出发, 拼命去挤“独木桥”。大学生在就业时自我定位不准确, 对工作期望值居高不下, 无形中形成了好高骛远的心理, 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 (二)大学生就业的自身“硬件”不硬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改组以及国际资本和技术的进入, 形成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局面, 导致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本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和企业的员工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 还要求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以

大学生就业形势论文

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认识 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 [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2]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贯通的性质和趋势。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随着高校扩招以后毕业生人数创出新高,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然而同时许多企业因为就业市场的不完善,就业信息的不畅通,大学生眼高手低等问题而招不到满意的人才。从对立统一角度看,大学生就业难与公司招不到满意的人才这两个问题统一存在于社会中,就业难和招不到人本是统一的可以相互补充的。然而大学生多反而造成了招人市场的混乱,再加上很大一部分大学生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挑拣工作,使一些普听岗位遇到人才稀缺的情况,这体现了矛盾的斗争性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矛盾的普遍存在,但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从以前看起,大学生还寥寥无几的时候,市场上高科技人才紧缺,当时大学生是供不应求的。而现在,在高校普遍扩招的当下,大学生并不罕见。但从以前到现在,人才市场的需求结构已经发生了剧烈的变化。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人才结构也要随之调整。而很多专业课程设置长期不变,与现实需要结合比较差。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快,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不断加强,传统的专业课程设置已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 就业问题这一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而不同时期则有不同时期的特殊性,高校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若不改变,则难以解决这一矛盾。 二、从量变和质变的角度分析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着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还是从以前到现在看,也许曾经学历高就代表着好工作,但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和升级。终于,量变引发质变,新形势下,一纸文凭已经不足以成为就业的通行证。用人单位对专业知识技能、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等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要想就业能力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自身也要发生质变,不能平时只死啃书本,也要不断积累市场需求的专业能力,量变引发质变,这样才能使自己成为新时代满足市场需求的人才。而许多大学生只是学课上知识,在当今发生了质变的社会,对就业风险缺乏必要的准备。

试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一)

试论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一) 摘要:近年来,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多,大学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加之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毕业生的就业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顺利就业,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既有社会原因、政策原因,也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事关大学生的切身利益,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原因;对策 曾几何时,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找工作时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可如今这种优越感几尽消失,面对就业却眉头紧皱。以2006—2007年大学生就业情况为例,200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30%没有找到工作,就是有120多万大学生在离校时还没有就业,2007年有100万左右毕业生未实现就业,加以中国数以万计的民工和下岗再就业人员,即便政府每年提供900万的就业机会,还是不能较好地解决就业问题。总的来说,大学生的就业前途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0年平均新增1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0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145万,2003年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将超过30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2] 第三,社会发展的区域存在不平衡,东部发达地区为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较好回报发展的前景,成为人才输入省。在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很多学生未能有效就业,即使处于失业状态也不愿去西部地区就业。在西部地区,却存在大量的岗位找不到毕业生。 2.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所带来的就业难。首先是大学生不合时宜的职业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大学生作为公认的精英阶层,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制起来的“精英情结”深深的束缚了他们的观念。“北京社会经济科学研究所‘当代大学生就业状态研究’课题组在《中国教育报》上公布了他们的调查,大学生目前的择业观念,在单位的选择上:选择科研结构、党政群体、中外企业占总人数的63%,而选择乡镇企业、大中学校、集体企业的,只有7%,在地区的选择上,选择大城市的有20.8%,而选择小城镇、农村、老少边地区三项仅有5%。”3]其次,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不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差,难以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一些大学生在学校里只满足所学课程,缺乏广博的知识积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之语言表达能力不足,在应聘场合紧张、胆怯,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从而错过了许多工作机会。另外,大学生在择业时,缺乏对自己的清晰定位,择业缺乏目的性也导致成功率不高。 3.用人单位盲目设置的各种条件带来的就业难。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经验障碍,很多用人单位特别是企业动辄要求求职者二至三年的工作经验,许多应届毕业生往往因缺少实际工作经验而难以落实工作。另外,有些用人单位盲目提高选才标准,追求高学历。相当多的用人单位存在着重学历而轻视实践的倾向。 4.高校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利于大学生就业。一些学校的办学方法和观念

谈谈你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看法

谈谈你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大学生需提高自身的能力“考试能抄就抄抄不到就补考补考不过还有重修大不了就是交钱……”我曾经在网上看到网友这样说很多大学生素质低学生目标不明确、混日子、谈恋爱……却很少想过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这样的大学生在职场上不可能有竞争力。大学生就业难很大程度上和高校扩招有关自从扩招以后大量生源涌入高校可以说水平是参差不齐的。我想优秀的毕业生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应该是不难的。第二我认为在高校扩招的同时有些高校忘记了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这就造成了学生的书本知识和初中相脱离。学生只有书本知识动手能力却不强、在社会上缺乏竞争力。另外有些学生眼高手低总想找一个非常好的职业对自己的毕业远景高估 不能脚踏实地地干工作于是就处在待业状态 第三大学生就业中存在很多不公平竞争。例如一个单位就写到“本单位招办公室工作人员一名要求男性身高1.75米以上”。这样的岗位和身高、性别并没有太大的关系。很多大学生反映在求职过程中或多或少受到过性别、年龄、形体相貌、地域等方面的歧视。一些人情招聘和灰色招聘也屡见不鲜 可见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一个多方面的综合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关系到我们的将来和祖国的未来作为一名中学生我要从现在就开始脚踏实地地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为自己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得看法 大学生就业成为了社会一大矛盾,仔细想想,为什么会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呢?首先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精兵简政,私有企业虽不断增加,但就业岗位少,不能从更本上解决问题。 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年年在扩招,毕业生的数量一年比一年多,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加上往年未就业的待业毕业生,这个将会是一个盘大的数据,给就业带来严峻的考验。 再次是扎堆现象严重。专业扎堆:高校纷纷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同学们也纷纷报考,导致大家一起来哄抢就业机会,而有些就业机会却受到冷落。 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我觉得,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要遵循“开阔眼界、面对现实、正确定位”的原则。 首先,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在心理上必须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参加竞争的准备。 其次,要学会正确对待挫折在求职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失去信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冷静思考,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争取在下次中取得胜利,迎接新的挑战。相信一句话:平平淡淡的一生干不出什么丰功伟绩,只有不断在挫折与困难中磨练,你才会成长,才会使我们的人生达到生命的制高点。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看法 近几年来有关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报道越来越多,大学生就业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

当代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当代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21世纪初,随着高等学校相继开始大规模扩招,越来越多的高中学子获得了步入大学殿堂的机会,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这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高层次人才,也促进了社会的迅速发展。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也从原来的天之骄子一落千丈,变得越来越普通。而随着改革的不断开展,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也由原来的包分配转为自主择业。这就使得毕业大学生数量远远超了社会的需求数量,因而使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变得异常严峻,也带来了巨大的教育资源浪费,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一现象不仅潜在地影响着社会的持续发展,也对现实社会的稳定提出了挑战。 一、应届生就业现状 2001年—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与未就业人数对比 从上图可以看出,自2001年—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以大于10%的幅度增长,未就业大学生人数以大约20%的幅度增长,为何应届生就业压力还是如此严峻?原因是未就业应届大学生人数约占全国高校毕业生总人数的百分比成增加趋势,如2001年所占比重为10%,2002年—2003年所占比重分别是20%、30%,从2004年—2007年此比重的增长幅度稍微放缓一些,但是应届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幅度并没有放缓,这就意味着未就业的大学生人数还是在大幅度增长,也就意味着就业人数所占的比重成下降趋势。 据相关调查,2010年总共有630万大学生毕业,就业压力之大,其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大学生,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就业数量之

多可想而知。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数量虽然呈大规模增长趋势,但其素质却没有大的提高,很多大学生在学校没有学到深入精通的知识,只是拿到一张文凭而已,这就导致了中国市场上对普通职业需求的饱和和对高、精、尖端职业的极度缺乏。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虽然中国现在是经济以高速度增长,但是经济增长带来的通货膨胀使物价上涨,人民币贬值,同时加大了企业的投资,房地产业迅崛起,但是这并没有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这又是为什么?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即使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没有解决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应届大学毕业生自身问题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 应届毕业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不均。大学毕业生是就业的优势群体,他们有思想、有知识,而且年轻,身体好,接受新生事物快。然而,由于这些年来大学的一再扩招,导致大学生从生源的质量、培养的水平都有所下降,一大批拥有“真毕业证、假能力”的学生走向社会。通过调查,发现当代大学毕业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欠缺: (1)专业知识不够扎实,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多毕业生对专业是一知半解,大部分还需要企业培训来完善和提高,而企业需要的是招之能用,而且是能够很好用的人才,因此,造成有“中间差”的局面。一方面是大量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 (2)能力水平低下,特别是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很多毕业生的能力停留在书本上、思想上,真正要解决实际问题就不行。 (3)综合素质不高,难以胜任更高层次职位的需要。 2.大学毕业生就业心态不好是造成就业难的另一方面。 (1)浮躁、急功近利的就业心态。主要表现在:一毕业就想拿高工资,谋好职位,出人投地,人为地造成就业难。 (2)没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目前,大部分高校学生没有自己职业目标和规划。据一项调显示,在“你清楚考虑过自己以后的职业生涯吗”一题中51.4%的人对此“只存在模糊的想法和原望。”17.0%的人感到茫然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形势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3000字)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字:经济原因社会原因自身原因政府方面社会方面大学生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