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析_黄明理

友善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析_黄明理
友善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析_黄明理

收稿日期:2015-06-26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坚定‘三个自信’与泛道德化批判哲学思维制约研究”(15BKS014);江苏省

社科基金重点委托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友善篇”(14SZA02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黄明理(1961-),男,江苏盱眙人,河海大学公民道德发展与人的现代化研究基地、马克

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伦理学。

友善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析

黄明理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摘要]友善是基于善意之心对他人的宽容友好的态度和助人为乐的行动。将友善与友爱、

善意、伪善等相关概念相互比较时,方能呈现其知行统一性、内容的丰富性和要求的层次性等特征。唯有社会主义社会才能将友善提升为核心价值观,友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在精神世界中的重要表现,也是我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时代要求。友善与公正、平等和诚信等核心价值观是并存共生和相辅相成的关系,置于其中才能理解友善的核心价值观地位。[关键词]

友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

D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182(2015)05-0029-08

第37卷第5期

Vol.37No.5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angx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2015年9月Sep.2015

伴随着我国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村落生活方式向以现代工业化为基础的城镇化生活方式演进,人际交往日益扩大而频繁。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更呈现出利益多元和观念多样,使人际矛盾日益突出。当人际交往中冲突不断、道德冷漠现象时有发生,人际生活的道德弱化成为当今的人们普遍焦虑的问题时,我们便能深切地感受到人们对友善的渴望。如今,友善成为我们生活中的热词,并提升为诸价值观中的核心价值观。那么,何为友善?将友善提升为核心价值观有何特殊意义?友善成为核心价值观又何以可能与必然?这是在践行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所必须深度研究的理论问题。

一、友善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非常令人不解的是,虽然在任何社会里,友善在调节人际关系中都担当着不可或缺的精神润滑剂的重要功能,然而,在以往社会里,友善却都未能提升为核心价值观,甚至友善都未能成为一个独立的范畴得到应有的学理研究。

(一)友善释义及其特征

从词源上考察,友善在古汉语中是由“友”和“善”这两个具有独立含义的字构成的。“友”是象形字,表示握手结交。造字的本义是:两人结交,协力互助。《说文解字》解释说:“同志为友。”“友”的基本意思就是志趣相投,协力互助,相互鼓励。“善”是会意字,由羊和目组成,羊象征吉祥,目表示安详温和。善字本义是:神态安详,言语谦和。因此,善就是两个人互道吉祥话语。正如《说文解字》所释:“善,吉也。”“友”与“善”二字结合,其含义是,在人际交往中基于善良之心所表现出来的友好言行。

有学者将“友善”简单理解为“像朋友一样善良”,“寓意是相互帮助和相互祝福”[1]141。这种理解不尽科学和全面,把“善良”理解为“像朋友一样善良”不仅是同意反复(即善良就是善良),且逻辑不通———与坏人做朋友的人也善良吗?友善不是无原则立场的抽象性存在,善良地对待坏人决不是与人为善而是为虎作伥。再说,如果将友善解读

29——

DOI:10.13624/https://www.360docs.net/doc/fc16858249.html,ki.jgupss.2015.05.006

为“相互帮助”和“相互祝福”,这种理解也较为片面,且不合常理。其不合常理表现在,“相互祝福”只是友善词源学上的含义,在实际生活中这一层含义已经消失。当作者将“相互祝福”理解为“在其他人不需要自己帮助时心态良好”(这相当于“自作多情”或“多管闲事”)时,更是匪夷所思,因为“自作多情”或“多管闲事”与友善无关。上述理解的片面性表现在,友善不仅仅“意味着在其他人处于困境时要助人为乐”,还包括对他人的理解、宽容与尊重等要求。就一般含义而言,将善良解释为像善待朋友一样地善待他人和自然,这样的理解才是相对准确的。

将友善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术界多少有点诧异,这是由于友善范畴在中西方哲学史尤其是伦理学史上并非是一个广泛使用的概念,因而也没有相对共识性的概念解释。当然,与它相近的范畴很多,如,仁爱、友爱、尊重、宽容等。因此,自2001年友善被作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至2013年友善提升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后,学者们对其内涵和外延的解读也便呈现出多种多样、千差万别。有学者认为,友善是一种态度,友善是仁爱,是宽容,是协助,是礼让,是和气。友善是对别人友好而善意,是与人为善、成人之美、救人急难[2]100。有人认为,友善包括公民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关心、相互帮助。有人认为,友善包括以宽广的胸怀关爱他人,有助于他人,其要求是理解宽容、协调合作。有人认为,友善包括待人平等、待人如己、待人宽厚和助人为乐。有人认为,友善的内容包括言语上的理解、宽容、礼貌、赞许性的评价以及实质性的物质帮助。有的人将友善的外延概括为谦敬礼让、帮扶互助;志同道合、携手奋进;珍惜资源、关爱自然。

上述关于友善的概括大同小异,而且,大多不是在严格地界定友善的内涵,而更像是在概括友善的具体表现,即友善的外延。综合上述概括,我们可以将友善一般地理解为,它是基于善意之心对他人的宽容友好的态度和助人为乐的行动。友善的基本要求或外延应当包括以下方面:尊重宽容、谦敬礼让、关爱扶危。

基于对友善的词源学含义和上述内涵和外延的一般性理解,我们认为,友善至少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知行统一性。即使是宽容、尊重和礼让等情感态度方面表现出来的友善,也具有行动的趋向性,而与人为善的实际行动同样蕴含着一定的善良情感。知行分离的“友善”实质上是伪善。二是内容的丰富性。古今中外的哲学史上并没有专门探讨过友善——

—亚里士多德专门探讨的友爱,甚至友善还不是一个基本的哲学、伦理范畴。这可能是由于友善虽然是我们生活中时刻都涉及到的问题,但它的外延过于宽泛(如既有对人的宽容、理解和关爱,还有对自然的尊重和关照),不便于对其内涵加以严格的界定。深入思考,也许正是由于友善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外延,才使它在一般社会里无法普遍地兑现,进而无法提升为核心价值观。三是要求的层次性。友善既有言语上的低要求,也有行动上的高要求;既有不损害他人(如宽容、礼让、尊重)的低标准,也有利他、助人为乐(如关爱扶危)的高境界。平等待人容易,对陌生者理解、尊重与宽容也不难做到,因为这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只要有善意的态度就可以了。但助人为乐则需要道德主体超越个人功利,向与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人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为此需要付出时间成本和物质利益的代价,这就需要行为主体具备更高的道德理性和道德境界。

(二)友善与其他相关概念的比较

要厘清友善的内涵和外延,还需要将其与其他相近或相对的概念进行比较分析,如友善与友爱、友善与善意、友善与伪善等。

就友善与友爱关系而言,友善包括友爱但又不等于友爱。友善是道德上的理性或理智之爱,友善内在地包含对与自己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的亲友的友爱,友爱——

—无论是亲人间的血缘之爱、男女之情爱,抑或是友人间的友情,都是以过去的或未来的互惠性和情感性的体验为基础,友爱本质上是一种带有情感的行为品质,是两个能够相互增益的相似者(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士为知己者死”)之间爱者给予被爱者并得到了被爱者回报的爱,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只是在被爱者对爱者的爱感到愉悦并回应爱者以爱时才存在,显然,在这里,爱是相互的。友爱之爱必定是得到回应的爱[3]53。得不到爱的回报的爱不是真正的友爱。一个为被爱者恨的人不可能是被爱者的一个朋友。友爱不仅仅意味着相互的善意,它同时意味着彼此共享着对方的感情与快乐。典型的友爱具有基于亲密的交往和共同生活的主动性与情感性,友爱本身的直接互惠性(即

30——

友爱者双方互有增益)比较明显。然而,友善不仅涵盖了友爱,还包

括对陌生的他者(友爱只能发生在熟人之间)的理解、尊重以及在必要时的毫无回报可能的救助,包括对宏观的甚至有些抽象的社会群体的关心和对非同类的自然界的保护与爱护。广义上的友善并不一定需要以对被友善者的感情为基础———它可能是以人性的通感和同情为根基。友善也可能只是偶然发生的“表面性的关切”、礼貌性地待人。由于友爱具有情感性、亲密性特点,是以一定程度上的共同生活为基础的,因此,友爱的对象不可能太多,一个人只能同少数几个人相互分享感情和共同生活。可是,友善的对象则可能是无数的。友爱可能发生于两个好人之间,也可能发生于两个坏人之间,前者是因相互的善(互为目的、视人如己)而产生,后者则是因为对方可以利用而产生(仅把对方视为手段和工具)。友善却超越了被友善者对自己是否直接有用这一动机,行动者主要是出于善良意志。从这个意义上讲,友善所包含的爱是超越个体功利性的大爱、泛爱。

友善与友爱的联系还表现在,狭义的友善是友爱的起点,广义的友善包括了友爱。无论是友爱还是友善,它们都内涵着善意,当善意以包含着对对方强烈的情感方式来表达时,便是友爱,当善意以包含着对对方弱情感或非情感方式表达时就是友善。

就友善与善意的关系而言,友善包含善意但又超越善意,即友善是包括善意的行动。善意是指好意、善良的心意,侧重于友善行动前的动机。真正的友善必定是发自内心的仁爱,否则,它可能流于假仁假意。这就是说,友善包含着善意,友善者一定是怀有为对方的益处着想的善良动机,然而,友善本身又不仅仅只是善意这一意识性的主观形态,否则,便陷入了友善问题上的动机论。友善自身不只是道德的善良意志,它更具有实践行动的品质,它是一种去做应当做的事情的德性。友善作为德性,它的存在样态更多地是善意的行动(包括言与行)。友善不完全等同于善意,善意可能只是还未付诸于行动的善良意向,友善则是行动着的善意。

友善与伪善是一对相反的概念。虽然友善有其层次性,不过,友善的不同层次只是价值层次和善境界上的差异性,它们本质上还是善。但有一种基于功利主义的“友善”,这种所谓“友善”的

动机不同于友善所固有的出于功利和超越功利的辩证统一的动因,前者仅仅是出于个人功利性动机,因想着得到对方的好处而没有把对方也视为与自己同样的目的来对待。仅出于个人私利考虑的以友善方式表现出来的行动,只是表面的善,因为,在行为者看来,除非从对方那里获益,否则不会善待对方,这种假借友善之名实与友善相背离、纯粹个人功利性的“友善”本质上属于伪善。真正的友善会使友善者因为对方受惠而感到快乐,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精神性的满足是友善者的追求,伪善者却鲜有精神性的追求),可是,伪善者却总是难免抱怨和怨恨,因为他们在为着自己的好处而利用他人时总在想如何占到对方的便宜,总是难免斤斤计较,认为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亚里士多德称这种友爱为“实用的爱”,是低等的友爱,常常发生于两个坏人之间。伪善者总会被识破,最终也难以达到目的,更享受不到善的幸福。

二、倡导友善核心价值观的必然性及其意义纵然,在任何时代友善都是人们所向往的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但只有在当代中国,友善才有提升为核心价值观的必然性,一方面人际温情的缺失使人们渴望友善,另一方面,社会关系的重构又迫切需要全新的友善理念。

(一)时代变迁和社会关系结构变化吁求友善核心价值观

只有深入分析友善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和重要的解题功能,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将友善提升为核心价值观之必要性。当今的生活一再证明,人们是否友善深刻地影响着个人自身的发展与追求快乐幸福目标的实现,最终也影响着国家和社会能否和谐发展。人人为善,就能够营造家庭和睦、地方安宁、社会和谐、国家强盛;相反,人人为恶,或恶人横行天下,则会邻里纷争、社会混乱、国家衰微。个人的友善也表征着社会和谐发展的状况,人人友好相助,便能够形成齐心向上的社会合力,进而开创出整个社会和谐幸福的良好局面。

然而,在当今中国,人际关系不友善的现象较为严重,如,对他人缺乏应有的礼让与尊重,或为微不足道的小事而爆发激烈冲突,或对他人面临危难态度冷漠等。导致人际关系不友善的因素复杂多样,概括地说,主要有:其一,友善依赖于共同体的存在与认同,但市场经济使个体利益凸

31——

显,集体和集体利益渐隐,人们利益共同体感弱化。同时它又容易滋生个人利益本位论,这与倡导友善的价值取向存在着一定的矛盾性。特别是市场经济在强化个体利益本位倾向的同时,容易滋生丛林法则、人性自私论。兼之,在网媒时代,人的意识越来越网媒化,而网媒为了吸引眼球,放大道德悲情,甚至通过丑化人性导致道德悲观主义和怀疑主义,人与人之间增添了过多的怀疑与猜忌。有调研表明,在回答“当今中国社会实际奉行的义利价值观是什么”的问题时,49.2%认为“义利合一,以理导欲”,43.0%选择“见利忘义”(21.0%)或“个人主义”(21.9%)[4]8。有学者将当代中国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概括为:公共空间里的冷漠症、社会和谐建构上的便车症和助人为乐上的恐惧症。[1]146其二,利益多元化、利益分化日益严重,利益矛盾和由此带来的价值观冲突越来越频繁,这既为友善的倡导提供了机遇,同时它又加深了人际隔阂,增加了人际交往的成本,影响了人际生活,使人们更加渴望友善的出场。其三,市场经济体制使人际关系调节由原来的道德主导型向契约主导型转变,契约关系侧重于法律等刚性力量,利益博弈导致人际关系的情感因素弱化,人与人之间彼此情感寄托得不到应有的满足,使社会生活的幸福指数降低。最后,友善作为调节社会关系的理想性要求,它还需要其他社会条件来保障,如社会制度公正、环境安全、公共生活和谐而有法度等。全面深化改革已经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克难阶段,剧烈的社会关系变动仍在进行中,社会还未能形成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未能最大限度实现社会和谐,这些都使人们常常处于焦虑不安之中,理性平和的心态有待形成。

倡导友善的必要性,特别是将友善提升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有其深刻的人的社会生存方式改变的背景,进而也是深刻的人性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存在及其变化是伦理道德要求及其变化的深刻基础,社会存在中的利益关系是道德价值诉求的直接决定力量,而具体的社会存在和利益关系也就是人的本质和人性(人性是人的本质的具体表现)的具体存在样态,因为社会关系决定人的本质。这样一来,道德与人性便具有了一体两面的关系,我们在考察道德根源时,必然涉及到人的本质和人性,或者说,要从人的本质和人性视角考察道德,这既符合道德这个被人类赋予了独有的人的情感的精神理念之特质,也会因为人性的通感而能够在不同的群体中达成共识和引起道德共鸣。总之,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理论的利益决定论与道德人性论(即从人性视角寻找道德的根源的观点)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主要以道德来规定人性的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度里,从人的本质和人性高度寻找友善的根据不是唯心论,而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方法论体现。

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农业社会里,道德所彰显出的人性是较为狭隘的,主要是以血缘和亲缘为底色和限域,那个时代,人们通常信奉的是“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左传·成公四年》)。友善不可能成为核心道德,即使存在友善的道德要求,也主要限于“亲亲”“兄友弟恭”。当代中国社会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人的社会关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化代替了自然经济,城镇化取代了自然村落,居民聚居取代村落散居,交往范围和公共生活急剧扩展,这为改变人的本质和丰富人性提供了新的要求和新的维度,人性要素得到了新的拓展和丰富,不再固守单一的阶级性的人性观,而是要寻找和弘扬人性中的共同善质,将尊重与关爱等情感投射到所有陌生者,也就是要在全社会倡导友善,弘扬友善精神。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友善既是对传统友善的继承,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要求,如,将友善的对象扩展到陌生的他人甚至是自然界的生命体,克服了传统友善对象的狭隘性。同时,在阶级矛盾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人们的根本利益趋于一致时,人际关系的矛盾总体上不再具有对立、对抗的性质,进而使友善获得了可普遍化的社会条件。

总之,在当代中国社会,友善之所以特别重要并将其提升到核心价值观的高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我国处于重要的社会转型时期,一方面,交往有限的乡村熟人社会向以陌生者聚居的居民社会发展,聚居使不同个性的人们交往空前频繁,居民的公共空间日益增大,由此所产生的摩擦与矛盾日益增多,理解、尊重和宽容他人成为公共生活以及个体生活得以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转型时期,人们的利益分化和差异越来越明显,由此产生的分歧与矛盾日益增多,有了友善这一润滑剂就容易达成共识与和谐共处。

32——

(二)建设友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性,越是共生互助便越能彰显人性的完美,同时越能使人的利益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当我们由建设小康社会向建成小康社会迈进的时候,当我们的生活已经由生存型向发展型提升的时候,我们对建设美好的精神世界的渴望便日益强烈,精神满足的意义日渐超过了物质生活满足的意义。道德是人的精神护身符,在所有道德要求中,友善也许与我们每一个人关系最为密切,它几乎是如影随形,须臾难离。因为人是交往性存在,倘若没有友善这一润滑剂,交往便不可能。社会上对频繁出现的道德冷漠现象的普遍谴责,折射出了人们对友善的珍视与诉求。“友善”包含善待亲友、他人、社会、自然的意义。善待亲人,可以和谐家庭关系;善待他人,可以和谐人际关系;善待自然,可以形成和谐的生态关系;善待社会,可以和谐社会关系。总之,友善利在他人,福在自己,功在社会。建设友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社会历史的一般发展而言,友善是社会稳定与和谐的润滑剂,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但这一结论并不排除其他因素的动力作用,况且,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还要通过其他具体矛盾得以表现和展开,如道德善恶矛盾便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所决定并是后者的具体展开形式。恩格斯关于“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的表现形式”的论断不仅是从辩证的视角揭示了善恶矛盾的历史作用——

—历史上那些被当时统治者视为恶的东西往往实际上是善的表现,而且也揭示了善恶矛盾本质上也是利益矛盾的伦理呈现。任何时代的发展,思想的改变总是起到先锋和号角的作用,特别是道德理念的改变往往成为社会变革得以实现的关键点。当一个社会处于上升时期时,那些适合时代精神的道德推动人们抛弃落后的观念,建构更能促进时代发展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精神,使人们精神面貌焕发青春,激发出巨大的创造力。历史一再证明,一个固守落后道德理念(如原教旨主义道德、享乐主义、等级主义等)的民族和国家最终难免衰败甚至走向灭亡。

其次,友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越来越引起全世界人民的高度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要走的就是一条开放、和平、合作、共赢、和谐、共富之路,其国内目标就是社会和谐与中国梦的实现。友善是和谐社会建设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目标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魅力和优越性不仅体现在物质和制度层面,同时还要有社会关系和精神世界层面的展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公民善良和社会善治是一个社会形态优越性的显性标志。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发展成就举世瞩目,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人民生活改善最大的国家,我们比以往任何时代、也比当今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更加有信心实现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越是富足就应当越是友善的民族,这样才能成为真正幸福的民族。

然而,我们必须正视,改革发展也带来了利益格局的大改革、社会关系结构的大变动,进而也带来了社会心态的失衡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使中国进入了一个社会关系稳定的脆弱期和社会矛盾爆发的高风险期。虽然制度的变革和创新是解决社会矛盾和控制风险的根本,但任何好的和有效的制度都需要好的观念来支撑。同时,由于矛盾和风险的产生还有制度以外的观念和心态上的原因,如,阶层之间、行业之间、职业之间的矛盾等不完全是利益的冲突,或者说是利益的差异因为缺乏善意的沟通和理解所产生的误解而被放大化为对抗性的矛盾。因此,我们必须还要善于利用道德的力量来解决社会矛盾和化解社会风险,比如,增进阶层之间、行业之间、职业之间的善意沟通,增进理解和减少误解,在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合作共赢中协调发展。虽然我们反对友善万能论,可是,从社会关系角度看,我们便能够发现友善对和谐社会建设和中国梦目标的实现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人人心怀友善对待他人和热衷于友善之行,就能够大大地节约解决社会矛盾的时间成本和物质成本,使社会关系更和谐;就能够更加团结,激发出团队和集体的力量;就能够使每个人心态更加阳光,心情更加舒畅,生活态度更积极向上,工作更能发挥潜能;生态环境就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和谐。无疑这些既是实现中国梦所必需的精神条件和环境要件,也是中国梦实现的重要标志。

再次,就个人行为目的实现而言,友善是我们每个人事业有成和幸福生活所不可或缺的精神要件。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

33

——

帮;众人拾柴火焰高。事业有成之人的成功无一不是心怀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并得到他人的帮助而实现的,理想境界有多高,事业之路就能够走多远。如果没有社会创造合理的制度条件和良好的人文环境,如果没有他人特别是身边的同事和亲友支持和帮助,我们将寸步难行。生活中决不会出现这样的例证,即一个对他人和社会心怀恶意甚至处处与社会和他人为敌的人,却能够获得成功并能够快乐而幸福地生活。当我们把别人视为敌人的时候,别人不可能把我们当作朋友;当我们不拔一毛而利天下时,别人必然对我们的苦难无动于衷。如果说我们今天有些人感觉很不幸福,恐怕主要不是他们遭遇了物质上的绝对穷困,或身体上遭受了什么重大伤害,而更多的原因可能是道德心态的不健康所致。孔子曾深刻地指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这里所揭示的正是德性对人的心态和生活感受的影响。友善是一种无欲则刚的良好道德心态,心怀友善的人从不斤斤计较,也不会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而怨天尤人。友善更是一种理解、宽容和助人为乐的道德境界,他能够从善待他人、社会和自然的行动中得到充分的精神满足。尤其是,每当助人为乐者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困难时,道德回报规律便在起作用,即那些曾经受惠于他的人中总有人会雪中送炭,使其化险为夷。生活时时在昭示着一个道德真理:我们善待别人,就意味着别人向我们开启了一扇成功的天窗;我们理解和宽容别人,就意味着给自己开辟了一条通向心灵解放和自由的天路。

三、从友善与其他相关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看友善的地位

友善是文明社会共有的价值诉求,不过,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才能具备将其提升到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条件。因此,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友善与以往时代的友善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唯有将友善置于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并将其与其他核心价值观联系在一起,方能给予科学的解读。

(一)友善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地位认知

有学者质疑说友善并非是社会主义独有的,其他社会形态也倡导友善,并以此证明友善并未能体现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优越性,不能成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这种认识笔者不能苟同,且不论存在着“一词各表”的差异,其实,在不同社会形态里,友善的实现程度和由此决定的它的社会地位是有显著差异的。因为友善特别是友善与幸福之间的规律性显现是需要社会条件的。友善与幸福之间的内在规律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里其实现程度存在着巨大差异,因而,在不同社会形态里,友善的实际调节力量和地位是不同的。在阶级关系对立的社会里,友善具有更多的理想性,它的实际调节力量相当有限,主要是少数德性高尚的人能够奉行,因此,它无法上升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社会里,阶级对抗已经缺乏根本制度的基础,社会矛盾更多地体现为非对抗的性质,建设共同富裕的和谐社会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目标。每个人都是目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人际关系的基调和主流,这就为友善创造了充分的实现条件进而使其调节力量空前加强,友善因而也具有了更多的现实性,更多的人能够在实践中普遍地体验到友善力量的存在和由此带来的益处,友善与幸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得到了最充分的实现,因此,友善也具有了被提升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条件。

友善纵然是世人所渴望的美德,但它并非在任何时候、任何民族都能够变成现实的,至于将它提升为一个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即成为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成为普遍而长期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则更需要优越的制度条件和民族文化传统的支撑。中华民族以礼义之邦闻名于世,她无原教旨主义式的宗教传统,儒家文化和土生土长的宗教都以友善待人为价值理念,友善是国人最重要的道德文化信仰。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公平正义的制度条件正在不断具备,中华民族仁爱精神得到了空前的弘扬,特别是2013年召开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所确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中指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中,小康是所有人的小康,而且每个人不仅物质丰富,而且精神丰富,每个人都有最好的机会和最大限度地活出自己的精彩,这必然为友善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创造更为充分的社会条件。

在理解友善时,不仅要对其作字面上的一般理解——

—但如果仅停留于此就可能将其抽象化,

34——

同时更要将其置于具体的社会制度形态中来理解,才能解读其确切的含义与功能,特别是在当代中国将友善提升为核心价值观,这是其他任何时代都没有的,也是过去的时代里和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无法做到的。在理解友善核心价值观时,必须将它放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来解读,就是说,它的具体内涵都带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质和优势。例如,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目标和核心思想,因此,友善的价值诉求最终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目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味着人类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自由王国则意味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对抗性矛盾的彻底解决。在理解友善的意义和功能时,必须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来认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本质的精神体现。社会和谐发展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

—因为社会主义社会对抗性的阶级矛盾已不存在,而要实现社会和谐,人际友善是必要的精神保障,换言之,友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人际关系上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表现。将友善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之中,彰显了当代中国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友好共处的关系基调,彰显了建设整个社会和谐大同的新局面的信心和期盼。在其他社会形态里,因为缺乏全体国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这一基础,友善的要求更具有理想性,难以普遍化,因而难以上升为国家的核心价值观。

(二)友善与其他相关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

1.友善与公正的内在关系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诸要素中,友善与公正关系最为紧密。公正与友善都依托于国家和社会这一共同体基础,它们是在处理社会关系时共生性的道德要求。不过,相对于友善而言,公正更具有宏观性和基础性,友善则相对更微观。公正表现为国家和社会制度安排合理有序,并得到了大多数公民个人的认同,人们从基于合理制度建构的国家和社会那里获得了应有的发展机会。社会越公正,人们对国家和社会制度的认同度便越高,社会的人际关系便越和谐;反之,社会越不公正,利益矛盾便越尖锐,进而人际关系便越紧张,这时,友善自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可能。换言之,假如人人都态度友善,人际关系和谐,这又必然表征着社会的公平公正。同时,人们如果能够以友善的态度积极地对待社会问题,那么,就能够为社会问题的解决进而为公正制度的建构和社会公正环境的营造创造良好的道德氛围。公正与友善是任何社会健康发展的共有诉求,然而,在过去它们之所以只能是少数人的理想,难以升华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由于这些社会无法使公正与友善兼备,实现二者的相辅相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实现二者的内在协调发展进而为将它们提升为核心价值观创造了可能,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我们的方向就是让每个人获得发展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5]102社会公正公平,便能够保证每个人都有机会活出人生的精彩,精彩的人生是快乐幸福的人生,个人快乐幸福的人际传递便是友善待人。

公正虽然并不比友善更具道德崇高性,但它却比友善更具有基础性,因为,就社会而言,社会越公正,人们心态越平和,心气就越顺,这便为待人以善提供了社会环境条件。如果社会不公正,人们的心态就会失衡,心里就会淤积不满和怨恨,在人际交往中稍遇到不顺心的事便会爆发矛盾冲突。对个人而言,公正的诉求也会比友善更具有基础性意义,因为即使一个非常友善的人,当他遭遇不公正时也不可能表现出友善的态度来,这是由于友善是更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它需要以公正为前提和保障,如果社会不公,便无友善的根基。公正与友善相辅相成,才能避免彼此被抽象化和虚化。在我国社会里,因为有了社会公正的保障,友善才会超越少数个体独善其身的奢望而成为人们普遍性的道德追求,并将其提升为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这在以往的其他社会形态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幻想。

就个人而言,公正是重要的道德品质,公正心是做人的基本良知。一个公正的人也是善良的人,因为如果他是一个公正的人,那么,他一定不想对别人做不公正的事,这种人必然有着强烈的道德正义感,对待他人和外物一定比不公正的人更友善。这就是说,公正品德对友善的价值可以

35

——

从反例得以验证,不公正的人意味着私心杂念太重,这本身就表明其德性不纯正或有问题,他的善良也一定是有局限或有缺陷的,根本不可能时时做到善待他人。即使对他人表现出友善的姿态,也多有伪善的成分。再说,公正地对待他人本身也是友善和善良的重要表现。总之,从理论和生活双重维度我们都能发现,公正和友善是并存共生于同一个道德主体。

2.友善与平等的内在联系

平等是友善得以实现的前提条件,这里的平等主要是指人格尊严的平等与尊重,因为如果人格存在着高低贵贱之别,那么,下对上的友善便变成了逢迎拍马,上对下的友善则成了恩赐。友善不分阶层、不分官民、不分富裕与贫穷,不同阶层和身份的人都有被善待的需要和友善待人的责任。对富贵之人曲意奉承,对贫寒百姓则冷眼相对或冷漠旁观,或者对亲友呵护有加,而对非亲友关系的其他人(包括陌生者)冷漠无情,这便是令人不耻的自私自利而非令人敬重的善良之心。

亚里士多德在谈到友爱与平等的关系时,认为友爱总是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平等,平等的友爱是双方提供同样的东西并相互期求同样的东西,或者以不同的东西平等地交换。如果双方地位不平等,地位高者认为这种交往对于自己不值得,他愿意多“被爱”,而不愿意以爱来回报对方。[3]123总之,如果缺乏平等,友善便蜕变为下对上的献媚或上对下的施舍。

友善与平等的内在关系可以从微观的人际交往中清晰地看出,友善内涵着平等,因为友善具有互惠性,这就是平等性的要求。友善者的友善行为不图回报是高尚的,但受到回报或善意的回应却是有益的,因为这种回报或善意的回应既是对善行本身的价值认可,又是对施善者的激励。因此,从社会意义上看,对友善的回报或善意的回应是对友善者及其行为价值的尊重,是道德公正的要求——

—因为当我们为别人付出时,就意味着把其他人所不能获得的赞誉这一精神性的享受留给了自己(这恰如商品中让渡了使用价值才能获得价值一样),同时也是营造与人为善的必要条件,友善的言行能够产生蝴蝶效应,这是很多人没有认识到的友善的价值。友善者的友善行为未必以回报为目的,但友善者的善意和善行在潜意识中包含着对人际交往中互惠或相互的善意和善行的期待,这种期待是善行可持续的精神动力。我们都渴望他人能以友善的态度待己,但友善是交往过程中的交互性道德,就是说,友善是往来性的关系,倘若有来无往,友善就难以存在和维持。

3.友善与诚信的内在联系

诚信意味着胸怀坦荡,实事求是,兑现承诺,既信任他人又值得他人信任。诚信的人在社会交往中最大限度地节约了成本,因而,我们说诚信也是最为重要的精神资本。诚信又能够使人们消除多余的戒备心理和减少由此带来的不快乐。显然,诚信的要求既是社会友善的基本保证,更是友善社会的具体体现。诚信和友善互为表里、相辅相成,因为,秉承友善理念,就会拉近人们的心理距离,填补情感鸿沟,消除不必要的怀疑与戒备,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换言之,人际关系越是友善,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度就越高。而有了彼此的高信任度,友好相助就顺理成章。相反,低信任度的社会,一定是不友善的社会,彼此高度戒备设防,彼此更不会有善意的表达和互助的行动;如果彼此冷漠和互不相帮,不仅缺少了培养相互信任的基础,甚至这本身就意味着彼此怀疑,互不信任。总之,置于核心价值观中的友善,与诚信是共生互成的关系,缺少一方,另一方也难以存在。诚信为友善创造了人性条件和社会人际基础,友善又提高了诚信度。友善是信任的催化剂,友善的人自然会外显出高尚的道德涵养,而诚信是较低层次的道德要求,与友善者(他是真诚而非伪善)交往,任何戒心都将成为多余,建立彼此间的信任便水到渠成。

总之,友善与其他相关核心价值观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将友善与其他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才能理解友善核心价值观的地位和实现其核心价值观的功能。

参考文献

[1]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马建辉.伦理诉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4.

[3]廖申白.亚里士多德友爱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4]樊浩,等.中国伦理道德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责任编辑:韦航,肖德生)

3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班会活动设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班会活动设计 活动背景: 1、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2、学校围绕核心价值观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其中在“友善”方面,强调队员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 活动目的: 1、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友善”的内涵; 2、体会友谊和协作的乐趣,加强队员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进集体间感情; 3、掌握友善交往的技巧,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 活动准备: 1、收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友善”的相关资料; 2、整理三个团队活动; 活动过程一、看视频,谈友善 1、播放新闻视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哪些内容? 2、视频内容交流:视频中“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有哪些? 3、小队讨论交流:“友善”离我们有多远? 说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

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二、做游戏,寻友善 小队活动—笑容可掬 1、规则和程序 *让小队队员站成两排,两两相对。 *各排派出一名代表,立于队伍的两端。 *相互鞠躬,身体要弯腰成90度,高喊***你好。 *向前走交会于队伍中央,再相互鞠躬高喊一次。 *鞠躬者与其余成员均不可笑,笑出声者即被对方俘虏。 2、相关讨论 1)这个游戏给你最大的感觉是什么?做完这个游戏之后,你有没有觉得心情格外舒畅? 2)本游戏给你的日常生活与学习以什么启示? 3、辅导员总结 1)人们常说,当你面对生活的时候,你实际上是在面对一面镜子,你笑,生活笑,你哭,生活也在哭。面对别人的时候也是这个道理,要想获得别人的笑容,你首先要绽放自己的笑容。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你不想让别人对你绷着脸,为何要对别人绷着脸呢? 2)在团队合作中,彼此之间保持默契,维系一种快乐轻松的氛围,会非常有利于大家彼此之间的沟通,也会加快我们的合作步伐。说明:此环节活动为分组活动,参与者为以小组为单位的每位队员,参与时间为5分钟。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格言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格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富强国家富强是民众幸福的最可靠保证。 民主实行广泛民主,反对任何形式的专制,这是我们正在进行的“伟大的斗争”。 文明讲文明的人越多,这个国家也就真正地文明起来了。 和谐要和谐,不要斗争;谋和谐,不谋纷争;求和谐,不求私利。 自由没有社会自由,无异于困守危城。 平等平等不是别人对你的施舍,打破不平等必须靠自己努力。 公正端平一碗水不难,公正地对待每个人很难,但很值得。 法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法治的国家终究是乌合之众。 爱国中国值得我们爱,爱国是我们自发的情感。 敬业在家孝亲,在外敬业,这是做人的根本。 诚信诚信之所以可贵,是因为我们不愿意受欺骗。 友善以友善的心接人待物,以平凡的情连接世界。 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将对人们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产生导向作用。 当我们追求的目标或自我的认定改变时,人生价值观也会随之改变。 一个人的上进心与之成就决定人生价值。 管理是一种客观职能,它取决于任务,也取决于文化条件,从属于一定社会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习惯。——美国现代管理学之父P·德鲁克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做人最重要的是品格、态度、思想观念和人生价值观! 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 任何事都要自己亲历才能体会人生的喜怒,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观。 决定一个人的人生价值关键是看其有无廉耻之心,其次是看其成就的大小。 为工作烦恼的人是由于在不当的时间对自己的人生价值观的做出的错误的定位。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短短人生,只有知足,才能在自己的人生中活出快乐! 人生价值观相投,文化程度相近,家庭背景相似的恋人,其爱情路上会少坎坷,多幸福。 爱是精神的化身,它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洗涤,让我们更有人生价值观,更有社会责任感…… 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人们的人生价值观,往往是来自他自己的生活历练,所拥有的思维方式,生活模式,处事态度而拓展延长。 时间可以让人忘记原以为不会忘记的事物,可以疏远自己曾经最亲近的人,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 每一个社会都有其赖以支撑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是融汇了理想与现实、核心价值与基本价值的有机整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认识与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得政府与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得价值取向,也就就是共同理想。切中利益得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得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得利益诉求与价值愿望。 党得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得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内核最高抽象,党得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与个人三个层面慨括为“三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与谐、文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建小康、促进社会文明与谐得光荣使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与深刻内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表述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与谐”,这8个字,就是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得发展目标,已经写入党章与宪法,反映了党、国家与人民得共同意志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得光明愿景,就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统领地位;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8个字,既就

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得人类共同价值准则与理想社会目标,又就是我们党与国家始终追求与奉行得核心价值理念,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得价值导向,在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得底线伦理,就是作为价值主体得每个公民所应遵循得根本道德规范,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基础地位。 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抓舆论引导,二要抓学习提高,三要抓实践养成,四要抓文化涵养,五要抓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就是高高在上得教条,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公务员为群众办好得每一件实事,就是敬业得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得每一件商品,就是诚信得代言;瞧见需要帮助得人热心上去搭把手,就是友善得暖流……每个人都就是道德建设得奉献者,也就是道德风尚得受益者、作为城市文明创建一份子得我们,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投身到创建文明城市得工作中,让我们得城市更加美丽。 总之,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项复杂得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会融合,协调发展。 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得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得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得共鸣与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得强大正能量。如何在多元思想得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释?继承了中华文化哪些优秀传统?反映了哪些中国特色社会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10篇完整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代表怎样一种价值理念?它有哪些资料?究竟这种价值理念在当今社会如何指导我们的工作和实践?带着这些问题我认真阅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读本》,有些感想与大家共勉。 我们说,一个人为人处世,总要受必须价值观的影响和支配,它就好象是行动的指南针,不可或缺。同样,我们国家和社会,也需要有一种社会成员普遍认同的价值体系来维系和支撑,在这个体系中居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就是核心价值体系,它是维系社会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推动社会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指引社会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它体此刻社会成员的具体行为中,体此刻现实生活里,和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概括起来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资料,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蕴涵的富强、民主、礼貌、和谐的价值理念,是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联系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向。也能够说,富强、民主、礼貌、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价值目标。 透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我认为我们中共党员务必从其四个基本层面加深理解,并结合实际工作加以践行。 第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才能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构成思想共识,团结不一样社会阶层、不一样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集中地代表了我国各族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爱国者的共同利益和愿望,是保证全体人民在政治上、道义上和精神上团结一致,克服任何困难,争取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透过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增强我们党员干部的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筑牢思想防线,自觉划清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同私有化同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同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界限,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影响,始终持续正确立场、头脑清醒。目前,一些国际反动组织妄图分裂我国,西方资本主义也试图用和平演变等方式同化我国,在这种形势下,我们党员的价值观取向,直接影响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因此,我们务 必坚持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这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他是我们共产党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案

友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主题班会设计的背景 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学生实行友善教育是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为此,我设计了这次主题班会《友善》,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白友善的含义,懂得怎样做才是一个友善的人。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代社会更需要友善。 2、知道友善的含义,学会做友善的人。 3、通过此次班会,增强学生自信,能纠正同学们的错误行为。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搜集大量的和友善有关的资料,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学生准备: 1、课前反思自己友善和不友善的行为。 2、搜集和友善相关的成语、名人名言和小故事等。 四、教学过程 (一)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入新课 1、同学们,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哪24个字呢,谁知道? (生答)

2、课件出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学生齐读。 师:“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对我们小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友善的话题。(板书课题:友善) 3、释题: 友善什么意思? 友:朋友、友谊、友爱;善:善良、善心、善举、行善…… (二)探究主题 1、学生汇报收集的关于友善的成语 2、教师总结,课件出示:彬彬有礼、礼让三先、助人为乐、与人为善、慈眉善目、和蔼可亲、以礼相待、齐心协力、同甘共苦、风雨同舟…… 3、学生汇报收集的关于友善的名人名言 4教师总结,课件出示: 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⑵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⑶做一个善良的人,为群众去谋幸福。——苏联.高尔基 ⑷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唐)李白 ⑸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 ⑹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关于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关于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 我学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后,有以下一些心得体会想要与大家交流一下: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取得了显著成就,经济总量已雄居世界第三,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都已步入关键时期,工业化发展进入起飞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经济成份越来越多样化、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分配方式和利益关系日趋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国内社会转型引起人们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发生多样化,既有积极向上、科学正确、崇尚文明的主流思想,也有过时陈旧的封建残余思想依然存在,还没有从根本上清除,所以在特定的条件、环境下还会沉渣泛起,崇拜皇权的思想、等级社会的残余、职业歧视、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低级庸俗的思想、资本主义高度自由主义也依然存在。国际上,随着各国间文化开放和交流的频繁,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和相互激荡十分突出,不同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十分复杂,也非常尖锐,而且具有长期性。价值观念面临全球化的挑战,西方分化瓦解从未停止,人权斗争愈演愈烈,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利用民族、宗教问题斗争日渐强化。中国威胁论、中国无用论、中国崩溃论、中国不确定

论等西方思潮时刻仇视我国发展壮大。在这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我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时代性和重大意义的,标志着我党对思想文化建设的认识更到位、规划更全面、任务把握更准确。为此在xx届六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任务。党的xx大报告中,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部分里又一次提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时代要求,社会发展的必然。 核心价值体系,也就是在一个多元社会中往往存在多种价值体系,其中与该社会制度的性质相适应的占主导地位、起统领作用的价值观念体系就是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国家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核心部分,它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本质和方向。是否形成明确的核心价值观体系,是表明一个政党,走向成熟的标志。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和要求。我国目前的价值观多元性非常凸现,所以要有一个主流的价值观占主导地位,才能使我国的思想领域有一个更高的认识。 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铸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价值观的变化也是在不断进行的,从传统到现代化的观念变化,旧的价值观被批判,新的还没有出来或者还没被人们接受,所以出现价值观的迷失,出现了黑白颠倒混乱状态。所以尽快用新型的价值观取代旧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迫在眉睫。只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更好地统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友善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篇 导语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流淌着那种自祖先传承意义以来的核心价值观,那就是友善,友善对于社会,对于我们个人的工作生活,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呢? 友善之义 友善,辞海释为交好。友善的本义是指朋友之间亲近和睦,要求以友爱、善良之心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友善既是高尚的个人美德,也是重要的公民道德规范。 人类的社会生活需要并产生了道德,而道德追求的根本价值就是“善”。友善就源于人们对“善”的追求,它一定意义上就是“善”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友爱分为三种:为善的友爱、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他认为,只有为善的友爱才是能够稳定和持久的,才值得人们去追求。在我国道德传统中,“友善”也体现出同样的含义。 友善之重 友善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拥有的基本道德品质。一个人,如果对于他人没有友爱善良的态度,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人的更高的道德境界的追求,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是以相互的良善友爱为基础和起点的,是从友善中引申和发展起来的。人性之所以高贵,人之所以有尊严,不仅在于人的潜能和能力,而且更在于人性的善良和对道德的追求。越是在困难的处境中,越是在不良的社会风气下,一个人对善良和友爱的秉持,就越显得可贵,就越能放射出人性的光芒。 友善是一个人立身和发展的根基。友善包含善待亲友、他人、社会、自然的意义。善待亲人可以和谐家庭关系;善待他人可以和谐人际关系;善待自然可以

形成和谐的生态关系。能否以友善的态度为人处事,不但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同时也体现了社会的和谐程度。 友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形成的基本传统美德。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强调与人为善,都是以善为原则来帮助成就他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善,是对人类以往友善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友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价值准则,是建设和谐家园、实现民族梦想的重要精神条件与价值支撑。个人的友善深刻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友善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有效化解社会生活的张力、调解社会心态、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 我们必须要树立起友善这样的道德价值共识,用一种向上的力量将人拉高,使其挺立,使正气压倒歪风。这种友善,不是空洞的口号,不是虚幻的愿景! 友善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证。人们在社会中共同生活,难免有利益的纠葛、个性的差异、意见的分歧,这就需要相互体谅和关照。友善就是社会生活的润滑剂,它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充满着温暖。假如人们彼此之间没有善意和友爱,甚至充满着猜忌、算计、伤害,那么即使有富足的物质生活,人们也不会有高品质的社会生活,从而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可以说,没有友善,就没有社会和谐,更不会有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友善之殇 近些年来,我们社会中发生了许许多多冷漠、冷血的事情,残酷、残忍的事情。老人倒地不敢扶,小孩子被车轧伤无人救,已非个别现象,至于因为钱财而导致夫妻反目、兄弟失和、亲人形同陌路,甚至对簿公堂的情况,更是屡见不鲜。所有的这一切,都令人唏嘘不已。我们的社会究竟怎么了?我们中国人究竟怎么了?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警醒、反思,都应该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回归善良,回归友爱。

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及你的践行

2015-2016年学年第一学期《形势与政策》考核卷 年级:13级专业:物联网工程班级:13物联网工程 姓名:莫品连任课老师:黄震 在无声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不仅仅是在现代才出现,在我们古老的祖先身上也可以体现出来,这是一种永不腐朽的精神,是一种无形的,却仿佛也有棱角的让人们自觉的去对待和赞扬。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中国对我国的每一个成员的严格要求。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爱国主义是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所以,尽管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一脉相承。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这是古代对爱国主义的诠释。而今我们爱国常常是分很多方面的,像在奥运会上,运动健儿们努力争取奖杯;科技研究人员奋发自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恳待人-友善相处主题班会教案

“诚恳待人,友善相处”主题班会案例 一、教育目的 (一)认知: 1、知道诚恳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应该从小继承发扬。 2、知道待人宽厚要诚恳、友善,在小事上不计较,能谅解别人。 3、懂得待人宽厚,与人为善,有利于个人身心健康,也使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 (二)情感: 1、体会待人宽厚是高尚的。 2、赞同诚恳、友善;厌恶为小事斤斤计较,得理不让人的刻薄行为。 3、愿意培养待人宽厚的好品质,做一个待人宽厚的人。 (三)行为: 1、做到当别人由于误会而冤枉了自己或无意中伤害了自己时,能谅解别人,得理能饶人。 2、做到在批评别人的错误时,态度诚恳、友善,不尖酸刻薄。 二、教育重点和难点 1、重点:使学生懂得什么是诚恳待人?和为什么要友善待人? 2、难点:培养学生待人诚恳友善的好品质,学做一个受大家欢迎的中学生。 三、学生情况分析 如今的学生,大多为家庭的独生儿女,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生长,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大多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性格。这种性格非常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影响和他人的接触和交流,使性格更加孤僻,朋友会越来越少。心里只有自己,没有他人,有很多时候都是斤斤计较。平时同学之间的相处,是孩子接触社会的起点。将来他们从事工作后,需要学会与人合作,互相支持,互相谅解,需要讲点精神或作出某种牺牲。在班集体中,就必须处理好同学之间的关系,学会爱同学爱集体。作为高中的每一名学子,要秉承并且实践这个根本道德规范,使学生懂得在集体中约束自己,从点滴小事做起,学会友善,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四、教育形式

由班主任协助,个别活动与小组活动相结合,培养学生组织能力。 五、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搜集大量的和友善有关的资料,目的在于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2、友情卡 学生准备: 1、课前反思自己友善和不友善的行为。 2、五位同学准备进行小品的表演 五、教学过程: (一)小故事导入,启发思考,引出主题 师:一天,太阳和风争论谁比较强壮,风说:"当然是我。你看下面那位穿着外套的老人,我打赌可以比你更快让他把外套脱下来。"说着,风便用力对着老人吹,希望把老人的外套吹下来。但是它愈吹,老人愈把外套裹得更紧。后来,风吹累了,太阳便从云后走出来,暖洋洋地照在老人身上。没多久,老人便开始擦汗,并且把外套脱下。太阳于是对风说道:温和友善永远强过激烈狂暴。 而如今:有一则报道说,同样一起交通事故,在加拿大,可以不到2分钟就顺利解决,司机会很快下车,视事故的实际情况,以一种友善的态度来协商解决,双方都会向对方认错、道歉,而在中国,不花上一个小时是很难解决争端的,他们先互相指责,推卸责任,再报警等待警察来处理 师:看了这些你有何感想? 生:宽容友善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这节主题班会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关于友善的话题(课件出示课题,板书课题:诚恳待人,友善相处) (二)感悟友善—明白什么是友善 师:生活多姿多彩,人与人之间的小摩擦在所难免,如果你遇到下列场景你将会怎么做?譬如:1、公共汽车上,有人不小心踩了你的脚;2、课间,有同学无意中弄坏了你的书本; 3、雨中行走时,别人不小心溅了你一身泥水;4、食堂吃饭时,有同学不小心将菜汤碰翻到你的衣服上;5、课间同学们言谈中无意间的一句话伤害了你的感情……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口腔141 羊玉婷 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复杂多样的价观、不良社会风气、传统文化的缺失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带来了障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意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周边环境的育人氛围,全方位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体系育人平台,确保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24 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坚定不移地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当前高校面临的紧迫而艰巨的任务,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净化社会风气、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三个层面的内容相互贯通、相互联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结晶,简明概括,内涵丰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当前,我国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与国家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但由于多方面的冲击,非核心价值观不但存在且有蔓延的趋势。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场所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前沿阵地,要率先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实现育人的重要抓手,也是抵御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筑牢思想防线,巩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在高校主导地位的需要。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排除干扰、坚定正确的信仰和理想,才能赢得青年一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当代表达,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但理论的价值魅力并不是停留在它的自身逻辑体系的完美和表面的光鲜,而在于它给予人与社会发展的引领与说服力。要达到该效果,一是要揭示其理论价值内涵,认识其有用。二是情感认同。只有将其理论的真正价值内核入情入理地深刻分析,并从全方位所带来的效应能给多维度合理的揭示,情感认同自然就能发挥作用,并转化成行动的指南。引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也是如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维度在于它将个人、社会、国家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国富则民兴、民诚则和谐。国家的“富强、 民主、文明、和谐”,社会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建立在个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础上的,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大学生若只谈个人的私利要求,所作所为不与国家民族的利益联系在一起而另辟蹊径要想成功只能是纸上谈兵、一事无成。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大学生的根本“小”在于个人能否学业有成、成长成才,“大”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前途与命运。认同是接受的前提和付诸行动的条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教育与大学生的人生发展和国家前途命运、民族的兴旺发达联系起来,找准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其理论也就被真正掌握,并被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不会是一句乏味虚幻的空话。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篇导语 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流淌着那种自祖先传承意义以来的核心价值观,那就是友善,友善对于社会,对于我们个人的工作生活,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呢? 友善之义 友善,辞海释为交好。友善的本义是指朋友之间亲近和睦,要求以友爱、善良之心去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友善既是高尚的个人美德,也是重要的公民道德规范。 人类的社会生活需要并产生了道德,而道德追求的根本价值就是“善”。友善就源于人们对“善”的追求,它一定意义上就是“善”的体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友爱分为三种:为善的友爱、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他认为,只有为善的友爱才是能够稳定和持久的,才值得人们去追求。在我国道德传统中,“友善”也体现出同样的含义。 友善之重 友善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拥有的基本道德品质。一个人,如果对于他人没有友爱善良的态度,就不可能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人的更高的道德境界的追求,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是以相互的良善友爱为基础和起点的,是从友善中引申和发展起来的。人性之所以高贵,人之所以有尊严,不仅在于人的潜能和能力,而且更在于人性的善良和对道德的追求。越是在困难的处境中,越是在不良的社会风气下,一个人对善良和友爱的秉持,就越显得可贵,就越能放射出人性的光芒。 友善是一个人立身和发展的根基。友善包含善待亲友、他人、社会、自然的意义。善待亲人可以和谐家庭关系;善待他人可以和谐人际关系;善待自然可以形成和谐的生态关系。能否以友善的态度为人处事,不但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同时也体现了社会的和谐程度。 友善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形成的基本传统美德。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孟子强调与人为善,都是以善为原则来帮助成就他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善,是对人类以往友善理念的继承和发展,友善是社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呢建设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中国一直在追求共同富裕,让我们不再有巨大的贫富差。邓小平同志提出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多数地区和多数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创新,是共同富裕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一项大政策。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总结起来,总共包含四个层次:一个总目标——实现共同富裕;一项大政策——顺应经济发展规律,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先发展起来;一条主渠道——先富起来的地区和人帮助后富的地区个人,先富带后富,最终共同富;一个大原则——把握适当的力度和时机,解决发展的不平衡和调节贫富差距悬殊问题。只有实现国家的富强,才能实现人民群众的幸福安康的夙愿。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才是我们追求的民主的人民民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人类社会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取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经过长期发展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一个客观必然的历史进程。 “文明”是社会进度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原始社会的生活习性,封建社会的保守思想,资本主义社会的唯利是图,无一不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政府和人民共同为之努力奋斗的价值取向,也就是共同理想。切中利益的关注点,核心价值观才更有吸引力。如果要发展不要环境、讲政绩不讲民生,公众会怎么理解富强文明?如果办事情都得找关系、打官司也要走后门,老百姓又从何感受平等公正?夯实“三个倡导”的社会基础,必须关切人们的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 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全面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慨括为“三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和谐、文明,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大党员干部肩负着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富裕建小康、促进社会文明和谐的光荣使命,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和深刻内涵,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十八大报告表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8个字,是到本世纪中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发展目标,已经写入党章和宪法,反映了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意志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愿景,是国家主导价值观,在核心价值

观中居于统领地位;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8个字,既是引领现代文明走向的人类共同价值准则和理想社会目标,又是我们党和国家始终追求和奉行的核心价值理念,着眼于确立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在核心价值观中发挥着重要支柱作用;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8个字,着眼于构建民间社会的底线伦理,是作为价值主体的每个公民所应遵循的根本道德规范,在核心价值观中居于基础地位。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要抓舆论引导,二要抓学习提高,三要抓实践养成,四要抓文化涵养,五要抓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教条,唯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价值。公务员为群众办好的每一件实事,是敬业的诠释;商家为消费者提供的每一件商品,是诚信的代言;看见需要帮助的人热心上去搭把手,是友善的暖流……每个人都是道德建设的奉献者,也是道德风尚的受益者。作为城市文明创建一份子的我们,更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投身到创建文明城市的工作中,让我们的城市更加美丽。 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与各方面工作有机会融合,协调发展。 在这样一个社会思想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全社会的主动参与,从人们思想的共鸣和交汇处汇聚起发展进步的强大正能量。如何在多元思想的社会中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从理论上进行深入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何从国家、社会、公民三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 姓名: 学号: 班级: 得分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论断表明,在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思想道德建设领域的工作方向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过,审视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现状,可以发现,情况不容乐观。为此,应当从总体规划、制度完善、引领示范等方面加以应对。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培育和践行;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倡导“三个方面”的内容,在理论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提出,表明对相关问题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目标,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认识的深化。有学者将其总结为:改革开放前的一些价值共识诸如“革命与斗争、重义与轻利、集权与人治、身份与等级、崇高与信仰”等在新时期被加以“解构”,而一些全新的价值观如“市场、契约、效率”得到了型构[1]。 第二,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的提出,明确了今后关于思想道德工作的工作目标和努力方向。以前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比较笼统,加之“四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也不好梳理,在实际工作中造成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不好确定的现状,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了从三个层面、三个方面层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要求,这就为实际思想宣传工作者和理论工作者从不同侧面指明了工作方向和目标要求。 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的具体路径的提出,明确了今后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具体举措。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人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这个要求的提出,可以理解为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路径或工作举措一个补充说明。因此,在当前,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问题是思想政治工作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后感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先锋队,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最高愿望。自觉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努力争取做合格的共产党员是我们的崇高目标。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在青年大学生中旗帜鲜明地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更深层次地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认识与行为方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也是调节公民和国家关系的基本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集中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独特性格、价值取向和共同信念。所以,尽管不同的时代,爱国主义具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作为一种正义的力量始终一脉相承。从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趋避之”,都是古代知识分子爱国情怀的生动写照。近年来,我国制定的公民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都把“爱国”放在首位。作为一脉相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绝不能切断历史文化的血脉和传统,只能在继承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予以创造性地发展。 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以人为本既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价值的性质、构成、标准和评价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的比较稳定的立场和观点的总和。以人为本之所以能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就是社会发展再也不能把人当做客体、手段和工具,而要当做起点和归宿,切实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和发展权,切实尊重人的尊严、人的劳动和人的创造,为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属性。它最集中、最鲜明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诉求,是指导社会成员价值选择、行为取向的基本标尺。资本主义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是效益,这是一切逻辑中的首要逻辑。这种价值观虽然能促进经济发展,物质财富增加,但也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和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既是中国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 友善

“我说友善”主题班会教案 班会活动要求: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了解认识同学之间和睦相处友善的重要性; 2、懂得关心别人、将心比心的人际交往常识; 3、促进同学团结,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班会活动形式:游戏活动、短剧表演、生活多棱镜、讨论、歌唱等。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找朋友》《朋友》的音乐。 3、老师根据学段学生实际情况编写同学们人际交往中的正反实例。 4、组织同学排练表演短剧。 4、组织同学排练表演短剧。活动过程: (一)放《找朋友》音乐开场,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游戏。(老师唱着歌去找朋友,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们也可以参与进来。) 同学们,我们全班同学在一起生活学习几年了,有些成为了好朋友,有些却没说过几句话,你受同学欢迎吗?你会和同学交往吗?通过今天的班会活动,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好朋友。多媒体展示班会课题。(板书:我说友善)(二)难忘朋友情: 我们已经相处几年了,一定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吧,请您邀请自己的好朋友上台,说说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或朋友之间一些难忘的事。(大约 2对朋友)(三)将心比心,换位表演。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摩擦,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且看以下几个短剧。 1、一个同学走路,因路滑不小心踩到另一个同学,使得这同学很气愤,结果两人吵起来。 2、一个组长发书,把一本脏书烂书发给同学,大家互不理解,争吵起来。 3、一个同学没带笔,同桌不想把新买的笔借给人,使得这个同学不能完成学习任务。(四)生活多棱镜: 1、镜头一: 课间,楼梯上很多人上上下下,这时五年级(1)班的李某在上楼时不小心碰到了下楼的五年级(2)的万某。 思考:此时两人可能会有怎样的表现,结果可能会怎样? 2、镜头二:万某很气愤的把李某从两阶高的楼梯上推了下去,用手指着李某,并大声说:“跟我说声‘对不起’就算了。” 思考:你如何看待万某的态度,你觉得结果可能会怎样? 3、镜头三:李某很不服气的说:“我又不是故意碰到你的,凶什么凶,好好说还差不多,我就不道歉。”说着也去推了他一下。 思考“你觉得李某是个怎样的人,猜想这件事发展下去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4、镜头四:万某和李某随即大打出手,打得不可开交。 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矛盾步步激化,这件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五)“互相赞美”活动: 同学们自由发言:指出在班中你最想赞美的同学,并说出你要赞美的话,如:“你写的字很漂亮,我一直很佩服你。”“你学习真勤奋,我一直都赶不上你。”等等。接受赞美的同学说:“某某同学,谢谢你。” 写出自己对朋友的真心话……(无论是曾经的误解,还是得到过别人的帮助,还来不及说的……)(在黑板上贴上两颗准备好的心形纸,让同学们把自己写的话贴在上面。) 小结: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适度赞美别人也是一种友善,是进行人际交往、搞好同学关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同学们,人的一生中有许多感情是宝贵的,其中就有“友谊”,李白也告诉我们“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所以,同学们,请敞开你的心扉接受友谊吧,请交出你的真心换来友谊吧,你的一生将获得幸福与财富,同学们,只要我们用眼

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

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 一、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理念的统一体,直接反映核心价值体系的本质规定性,贯穿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深层的精神内核,是现阶段全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最大公约数的表述,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凝聚力和引导力。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进行了凝练,是重要理论创新成果。 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24字,这24字又可分为三个层面: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它们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它们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它们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 二、我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作为当代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着重落实在行动上,我认为,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精神,不断加强业务学习,储备好将来报效祖国的本领。其次要树立服务的理念,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习惯,使其成为一种人生的态度,通过参加各类志愿服务工作等平台,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再次要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英雄集体的行为诠释着青年对社会的责任,我们肩上负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和义务。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我们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管好自己的手和嘴,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乱涂乱画等。大家现在都可以看看自己面前的桌子上、墙壁上,那写的画的,有的同学为应付考试,大段大段的理论概念答案就往上抄,黑漆漆的一片,不堪入目。想想自己要是脸上、衣服上哪脏了,都知道不好意思出去见人,这怎么还下得了手啊,难道就欺负它们不是人吗。 2.我们要学习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我们应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激发爱国热情,使我们一方面以开放的心态,虚心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长处,另一方面树立坚定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 3.我们要以强大心理对待奋斗结果 人只有建立内心的价值系统,才能伸展出生命的张力。像地质队员遍访崇山峻岭、穿梭于悬崖峭壁间寻找矿床,甘于清贫,忠于理想,也许到最后没有任何发现,这种情况是常有的事,但他们不怕失败,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下去了。奋斗是一种心态,一定要对得起自己。对待结果则应换另一种心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要锱铢必较,对不可控因素则随遇而安。如果和不可抗力斤斤计较那就是和自己过不去,最后不但于事无补还恶化了自己的情绪。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