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讲课提纲)

湖南省委党校教育长、教授周正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今天,我们所讲的内容就是这八个大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深刻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内涵

1、含义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代表并致力于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就是党的全部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要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反映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执政为民”,就是我们党利用政权的力量,组织和引导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促发展,求富强,谋幸福,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社会发展进步和现代文明的成果。

“立党为公”,表明了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代表人民利益。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党没有自己丝毫的特殊利益。“执政为民”,决定了我们党执政服务的对象只能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不能是只为一部分人服务、为少数人服务,更不能只为几个人服务,在执政党内绝不能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立党为公,还是立党为私;执政为民,还是执政为己,历来是检验一个执政党能否站稳脚跟的基本尺度。

突出“公”、“民”之重的“三个代表”的本质,就是强调党和政府要对人民负责,其重点要求似可作如是理解: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公共权力的代行人、公共财产的代理人的党政机关及其个人必须真正当好公仆角色,不行公益私分、公权私用、公产私占等公器私利是铁的准则。

2、渊源

从传统文化的渊源来说, 我国古代亦有“天下为公”

的思想,“立党为公”是“天下为公”思想的升华。

“执政为民”思想是源于中国传统民本主义政治理念中“重民”、“惠民”、“养民”之说。

执政为民理念作为我们党的民本观,与传统的“民本思想”有本质区别: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而不是属于哪个人、哪个政党;人民才是社会政治主体,国家应该“由民作主”,而不是“为民作主”;群众是真正的

英雄,人民有能力当家作主;执政者与人民是“鱼水”关系,必须相信、依靠和为了人民,并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执政者始终以“为民”为惟一、终极目标,而不是作为手段或权宜之计。毫无疑问,执政为民理念是真正、彻底的民本主义。

3、依据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和党的建设的角度看,主要是以下四大因素或依据决定的:第一,这是由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决定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和社会制度变革的决定力量。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群众是我们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的主体。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事业,它更需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团结和带领亿万群众为之而奋斗。

第二,这是由“政”和“民”的辩证统一关系决定的。“政”和“民”,即政权与民众,一方面,民众决定政权的建立及其巩固与发展。没有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党的执政地位(即政权)就不可能取得;即使取得了,也不可能得到长期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政权也会反作用于民众、回报于民众,为广大民众谋利益。

第三,这是由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的委托——代理关系决定的。中国共产党人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是公共权力的委托人,处于“主人”地位。党员干部是公共权

力代理人,处于“公仆”地位。根据社会主义国家公共权力的这种委托——代理关系,我们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就必须始终按照委托人——民众的意志行使公共权力。

第四,这是由我们党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色决定的。我们党要永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一如继往地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经受住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大考验,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

4、意义

(1)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的现实意义:其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革命和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要求。

其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客观需要。

其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时代赋予的光荣使命,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

(2)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的理论意义:第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推进理论创新的一致性。

第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致性。

第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一致性。

第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弘扬时代精神的一致性。

二、努力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实践要求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需要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与实施各项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1、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定与实施各项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

路线、方针、政策对党和国家的全局起指导和推动作用,是影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的基础性因素,是实现执政为民的重要环节。

(1)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就制定方针政策来说,各级领导机关就是一个“加工厂”,不从实际出发,不是从群众中来,就不能制定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方针政策。

(2)要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在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过程中,如果不注重原则性,那

么方针政策容易走样、变形:如果不注重灵活性,那么方针政策容易脱离实际,难以贯彻执行。

(3)要坚持群众路线来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必须以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知民之所想,察民之所虑,亲民之所爱,为民之所需”。

2、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

要以“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要求,规范和约束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为。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主体,是影响“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贯彻落实的关键性因素。

(1)正确对待权力,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第一、要解决好权力的来源问题。第二、要解决好权力的目的问题。第三、要解决好对待权力的态度问题。

(2)正确对待群众,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心中有民,方能为民。各级领导干部只有在思想上充分认识人民群众的重要性,并同人民群众结下深厚感情,才能在行动中自觉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3)正确对待利益,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领导干部能否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是其能否真正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关键所在。

3、落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

(1)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为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创造必要的物质条件。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和实现执政为民的宗旨,就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

(2)协调各方利益,关注困难群体,为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营造安定的社会环境。必须科学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同时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3)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为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提供思想基础。要体察民情,提高“知民度”;优化服务,提高“满意度”;解决突出问题,提高“信任度”。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力去办。

三、着力强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保障机制

我们之所以强调制度的重要性,并不是否定人的自律、自觉的作用,而是说,在制度与人的自律之间,我们更应该注重制度,因为制度更带有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缺乏制度上的保障,“三个代表”也就无法真正落实。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充分依法执政,发扬民主,加强监督。

1、依法执政

要以“放权、亮权、制权”为原则,架设保证公共权力始终沿为人民谋利益的运行轨道,规范权力行为,制约权力运作。

(1)依法放权以减少以权谋私的机会。腐败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滥用。权力越大,以权谋私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要减少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就必须创新体制,下放权力。

(2)依法亮权以提高用权行为的透明度。腐败是办事不公开、权力运作缺乏透明度的结果。因此,反腐败斗争必须实施“阳光工程”,将决策和办事的依据、程序和结果等向社会公开,防止“暗箱操作”。

(3)依法制权以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约束力。要建立包括使领导干部“不能腐败”的防范机制、“不敢腐败”的惩治机制、“不需腐败”的保障机制和“不愿腐败”的自律机制在内的完备制度体系,从制度上防止以权谋私。

2、发扬民主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制度支撑。要把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落实到党的政策和行动中去,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保障。

(1)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进一步完善现行民主选举的各项制度,充分体现民主选举。

(2)搞好民主管理,整章建制,健全组织。

(3)健全民主决策机制,通过制度创新拓展社会协商在决策中的作用。

(4)加大民主监督力度,保证执政党将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服务。

3、加强监督

一是加强制度监督。围绕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和对人财物管理及使用的监督这两个重点,建立和完善一套便利、管用、有约束力的监督制度,坚持用制度制权管人,管住权、管好人。

二是加强党内监督。建立健全党内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监督的机制,落实好民主集中制,加强党代会及其代表对党委及其部门领导成员的监督制约,逐步推行党务公开,完善和创新党内监督制约机制。

三是加强职能监督。充分发挥纪检、司法、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职能作用,整合监督权力运行的有效资源,树立专门监督机关的权威,从而产生更大的震慑、惩戒和预防作用。

四是加强程序监督。完善重大事项和重要干部任免决定的程序,规范行政权力运作程序,加快行政审批、财政管理等项制度的改革,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程序监督,健全

监督程序,推进党依法执政、各级政府和部门依法行政,防止和纠正滥用权力。

执政为民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这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根本要求落到实处的重要体现。

四、切实加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主体修养

1、加强党性锻炼

共产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是党员的本质改造,是用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优良特性来改造自己,使自己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无产阶级的一切优良品质。

一要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二要树立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绩效观。

三要树立为民、爱民、敬民的群众观。

2、加强道德修养

(1)经受锤炼,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做人总是要有理想信念、有寄托追求、有精神支柱的。要常想人民的养育之恩,常想集体力量的扶助之恩,常想党组织的培育之恩,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努力为社会多做贡献,为人民多办实事,在实现社会价值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生命没有草稿,篇篇都是正文;人生没有彩排,处处都是现场直播。

(2)耐住艰苦,牢固树立正确的名利观。唐代诗人白居易说:“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淡泊明志,抛开名缰利索的束缚,决不为个人的蜗角虚名、蝇头小利而丧失原则,丧失自我人格。

(3)严格要求,牢固树立正确的亲情观。人都是有亲情的,讲亲情是人之常情。“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讲的大抵也是人情难却。

(4)把好闲暇,牢固树立高尚的情趣观。“情趣观”是关于人们生活中的个人爱好和兴趣的看法。毛泽东早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就号召我们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可是,在我们的同志中,偏偏有那么一些人对社会上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不以为庸俗,反视为时尚,钟爱有加,极力追崇,如江湖习气,哥儿们义气;说荤话,讲黄段;打牌赌博等等,不一而足,严重地败坏了党的形象。

构筑思想道德防线,提升人生境界,是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从善如登,从恶如崩。”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操守,坚定的政治信念,刚正不阿的凛然正气,都不是天生的,而是靠长期的教育、学习和实践培养而成的。

3、加强能力建设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五大能力,这是大家所熟知的。

如果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论的角度看,特别要注意提高以下四种能力:

一是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是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三是提高研究问题的能力。

四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我们归纳、总结一下:

(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

(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勤劳为民、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核心。

(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提高执政意识、解决人民群众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基点。

(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发展作为第一要务。

(五)“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发扬人民民主为实现途径。

(六)“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反对官僚主义、反腐倡廉为根本保证。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法理基础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法理基础 摘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对我国宪法序言规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其实践的一个法理解释。从“朋党”意识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本质差异和西方政党的局限性看,中国共产党与其它政党存在本质上的差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法理问题主要是党与法律的关系、党政现实与执政理念的差距问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社会实践是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规律的法理学阐释。 关键词:三个代表,法理学,中国共产党,西方政党 胡锦涛同志在20XX年“七一”讲话中强调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这一点,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思想最重要的标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丰富了“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和执政规律。从法理学的角度看,它又是对我国宪法规定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阐释,在世界各国政党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 一、从“三个代表”的宪法思想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法理 回顾“三个代表”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说它是从党的方针政策上升到法律的全国人民意志的时代体现。20XX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在广州市主持召开党建工作座谈会,面对新情况新任务,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 20XX年7月,在庆祝党的80周年纪念会上,江泽民正式提出了“三个代表”的理论。20XX年11月,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三个代表”思想的诞生也引起了外国学者的热烈评论。有的学者认为,中国1979年以后的经济发展“生产”出了一个“新的家阶级”,或说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他们迫切要求在权力中取得份额、参加意思决定机关和政治生活,“三个代表”的思想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有的认为,由于过去二十年中,中国社会经历了“脱意识形态”的困惑,因此人民需要国家的最高领导为之确立一个

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党建研究》邹发生 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内涵是什么?应该如何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与实现方式、发展道路的历史辩证统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精辟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居于这一认识,以及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分析,邓小平提出分“三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不仅仅是经济目标,而且也是重要的政治目标,因为能不能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是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检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决策的是完全正确的。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党和国家的其他事务都要围绕这个“第一要务”来进行,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

前进中的问题,发展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是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发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实现方式之间关系的正确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发出的现代化进军号角,提出的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对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目标和步骤的进一步具体化这一新的战略规划,是历史的必然和现实要求,表明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始终决策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以兴国为己任,以富民为目标,说明党在面临各种繁重任务中发展始终是第一位的任务、根本的任务、中心的任务、压倒一切的任务。 总之,发展才是硬道理。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地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紧把握住这一点,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 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揭示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必须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执政为民,就是支持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共产党执政,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立党为公 执政为民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宗旨,也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正因为如此,党中央在部署先进性教育活动时,把“进一步增强宗旨观念,改进作风,提高本领,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四项目标要求中很重要的一条提了出来。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必须“认认真真做事,干干净净干事”,努力增强宗旨意识,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贯彻到自己的实际行动中,“解放思想”、“转变作风”、“讲党性、重品行”,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多的贡献。 一、坚持党的宗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先进性的根本要求,同时也是党的生命所在。在中国的历史上,不独有共产党出现,大大小小的政党曾经不下几百个,但它们最终都没能站住脚,绝大部分成为了历史的匆匆过客。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这些政党都仅仅是代表少数人利益的,因此自然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哪个政党又能发展壮大并有所作为呢?大浪淘沙,为什么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为什么共产党能够长久地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确定为自己的根本宗旨和行为准则。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代表人民利益者,必为人民利益而存在。特别是在当前,我们党所坚持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本质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今天,已经走过了80多年的历程。但是我们党的宗旨始终没有变,那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无论进行武装斗争、还是开展经济建设,无论改革开放,还是建设和谐社会,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始终如一地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党的先进性。实践证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先进性的最集中、最具体的体现。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是党永葆先进性的根本保证。我们现在是执政党,而且看起来地位是稳固的。但是,全党同志切不可因此而掉以轻心,必须要有紧迫感、危机感和使命感。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要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关键取决于我们党能否保持先进性。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变质、垮台的严酷事实告诉我们,一个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并不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愿望,而取决于人心的向背。如果一个执政党丧失了民心,同时也就丧失了先进性,人民群众就会抛弃你。要永葆党的先进性,就要永远把人民群众放在我们的心上,永远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到高于一切的位置,要永远地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落实在实际行动上。 二、增强党的宗旨意识是共产党员的终身课题 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一个党员是否合格的根本标尺。人们常说,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个根本的问题。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的生活目的都不尽相同,甚至根本对立。真正的共产党员又是什么样子呢?当然是那种时刻把人民群众利益看得高于自己的利益,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都应该把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天,高于己”,把群众的呼

如何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如何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深刻揭示了我们党执政的本质特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键是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宗旨意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根本上说,就是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根本依据,为中国人民的美好幸福生活而不懈奋斗。这就要求广大党员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增强宗旨意识。党性是政党本质属性的集中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先进性质对党员的党性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广大党员只有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才能牢记党的性质,严守党的纪律和规定,切实做到立党为公。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执政党。坚持执政为民,必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切实增强宗旨意识,牢记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全心全意用来为人民服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第一位,坚持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始终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 提高执政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仅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更是一种艰辛的实践,需要有实实在在的执政业绩。这对领导干部的执政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广大人民群众更加拥护党的领导,使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更加牢固。为此,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把方针政策制定好,把干部队伍建设好,把工作作风改进好,把体制机制完善好,把内外部环境营造好,把人民群众组织好,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尤其要始终坚持人民创造历史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中实现党的领导,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始终坚持人民群众是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既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群众前进,又从人民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动力。 着力改善民生,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决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要化为实际行动,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带领人民经过浴血奋战推翻三座大山,在新中国成立后开展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进行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些都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践行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也必须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着力改善民生,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给人民群众带来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惠。为此,应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切入点,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当前,重点是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等问题,特别是要千方百计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贫困居民等困难群体解决实际问题。同时,积极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 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 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 通通了。 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本练案用时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5分) 1.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表明() ①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②中国共产党认真履行经济管理、社会服务的职能 ③中国共产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④党和政府努力争取更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 A.②③ B.③④ C.①③ D.①② 1.C(②说法错误,中国共产党不是国家机关,不具体履行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 ④材料未体现。) 2.要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 ①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②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两个务必” ③对民主党派的领导 ④共产党员要抛弃所有的个人利益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A(③与题意不符,排除,④说法错误,作为共产党员也有个人利益。) 3.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是() A.看其是否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名称 B.看其是否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纲领 C.看其是否有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宗旨 D.看其是否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3.D(本题考查课本基础知识。) 4.下列对邓小平理论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实现什么样的发展的问题 B.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C.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它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4.B(A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容;C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D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5.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集中体现了() A.党的基本路线 B.党的先进性 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 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而那些身材健壮如虎的成年人则是一阵笑骂,数落着自己的孩子,拎着骨棒与阔剑也快步向自家中走去。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增强服务群众造福于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核心,也是我们党的政治理念和政治优势。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通过认真学习胡锦涛同志的专题报告和《江泽民论加强和改进执政党建设〈专题摘编〉》,我深切地感到,党以民为本,国以民为基。人民群众是共产党人的血脉和根基,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员先进性就无从谈起。共产党员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心系群众,为民谋利,不断增强服务群众,造福于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强化以民为本观念,政为民执、利为民谋 一切为了群众,是我们党同资产阶级政党最根本的区别,也是共产党员先进性最本质的体现。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无往而不胜,重要的经验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最现实的危险,也在于脱离群众。求木之长必固其本,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必须牢固树立以民为本的观念,坚持一切为了群众,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 牢固树立群众利益至上的思想。“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永恒追求。江泽民同志指出,“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作为党员领导干部,要不断强化人民利益至上的思想,做决策、办事情,无论遇到多么复杂的情况,都要坚定地站在群众的立场上,把群众利益作为第一目标,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既要体现对群众长远利益、根本利益高度负责的精神,又不能忽视部分群众正当的现实利益需求。当我们的所作所为与群众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服从群众利益,以群众的利益需求定取舍。 善于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社会越进步,群众利益愈呈多元化。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就要最大限度地兼顾好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的群众利益,这是时代发展向共产党人提出的新要求、新课题。一切为了群众,就要认真研究并尽快适应这种要求,正确反映、妥善协调、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充分考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问题,尽可能使更多的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不能照顾了一部分群众的利益,却又损害了另一部分群众的利益。要通过执政决策的公开与透明,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从而把党的先进性与人民性、时代性有机地统一起来。 坚决摒弃损害群众利益的各种行为。坚持一切为了群众就要努力为民谋利,而不能有损民利。为民谋利则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对领导干部来讲,要把为民谋利作为谋求发展、追求政绩的最终目的,切不可追求一时表面繁荣,搞劳民伤财的短期行为、政绩工程。实践证明,那是对人民群众利益的最大侵害。要注意防止把领导者个人或单位部门的利益当成群众的需要,为了跟形势、赶潮流、求政绩而上项目、搞建设,把所谓的政绩变为留给后人的沉重包袱,直接损害群众利益。要防止追求形式上的一时轰动,搞花架子,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知识目标:明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 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领会创新精神对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个人成长的 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了解郑培民等共产党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 感人事迹,使学生对党的认识升华,进而更加信赖和热 中国共产党,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坚定走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教学难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讨论与讲授法相结合 教具多媒体、白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以及党的执政方式的内容,导出本节的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出示当代中国的一些先进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的图片,例如有任长霞、史来贺、郑培民、周国知、牛玉儒等的先进事迹,引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可以长期执政,从只有几十个人发展成为拥有6800多万人的大党的就在于党具有先进性,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总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讲授新课】 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党 的指导思想 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历史知识列举出党的指导思想, 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并由学生列举出这些指导思想包括什 么内容,在中国的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例如毛泽东思 想是中国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其中农村包围城市,武 装夺取政权,建立抗战爱国统一战线等是重要内容;邓 小平理论是中国建设时期的指导思想,包括改革开放、“一国两制”、“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等就是其中 重要的内容,指导中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时期对党的新要求的产物,引出本节 课的知识点。 2、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意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讲课提纲) 湖南省委党校教育长、教授周正刚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胡锦涛同志指出:“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重要的标志。”今天,我们所讲的内容就是这八个大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一、深刻理解“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科学内涵 1、含义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始终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代表并致力于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就是党的全部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都要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共同利益,反映全体人民的共同愿望和要求。“执政为民”,就是我们党利用政权的力量,组织和引导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促发展,求富强,谋幸福,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使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充分享受社会发展进步和现代文明的成果。

“立党为公”,表明了我们党来自于人民,根植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代表人民利益。除了人民的利益之外,党没有自己丝毫的特殊利益。“执政为民”,决定了我们党执政服务的对象只能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不能是只为一部分人服务、为少数人服务,更不能只为几个人服务,在执政党内绝不能形成既得利益集团。 立党为公,还是立党为私;执政为民,还是执政为己,历来是检验一个执政党能否站稳脚跟的基本尺度。 突出“公”、“民”之重的“三个代表”的本质,就是强调党和政府要对人民负责,其重点要求似可作如是理解: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言人、公共权力的代行人、公共财产的代理人的党政机关及其个人必须真正当好公仆角色,不行公益私分、公权私用、公产私占等公器私利是铁的准则。 2、渊源 从传统文化的渊源来说, 我国古代亦有“天下为公” 的思想,“立党为公”是“天下为公”思想的升华。 “执政为民”思想是源于中国传统民本主义政治理念中“重民”、“惠民”、“养民”之说。 执政为民理念作为我们党的民本观,与传统的“民本思想”有本质区别: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而不是属于哪个人、哪个政党;人民才是社会政治主体,国家应该“由民作主”,而不是“为民作主”;群众是真正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