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的思考

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问题的思考

摘要政治参与是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也是其政治社会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政治参与等方式进行政治实践,大学生能够获得政治参与经验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适应今后的政治生活而打下坚实的基础。大学生参与政治无论对自身的发展还是对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参与意识,引导大学生理性的政治参与行为,建立公正的政治参与制度,形成有序的政治参与秩序,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本文分为个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对政治参与的概念做出界定,阐释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内涵,论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义。第二部分:分析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状尤其是其中的问题。有其积极的方面,如多数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较高的政治鉴别力。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政治认知模糊、政治参与冷漠、政治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存在差异等。第三部分:探讨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因素。本文认为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从大学生自身、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四部分:针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导致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对策:社会要为大学生政治参与营造良好宽松的氛围;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教育和引导;大学生要加强自身政治参与方面的建设。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参与,对策

政治参与亦称参与政治,是现代民主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衡量民主的一个重要尺度。

政治参与的定义由于国内外学者的政治环境、政治视角、思维方式不同,因而对政治参与的内涵界定也有所不同。《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认为,政治参与是指“参与制订、通过或贯彻公共政策的行动.这一宽泛的定义适用于从事这类行动的任何人,无论他是当选的政治家、政府官员,或是普通公民,只要他是在政治制度内以任何方式参加政策的形成过程”。亨廷顿等认为,政治参与“是指平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诺曼·H.尼等认为,政治参与是“旨在影响政府决策的行为”,“企图影响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平民或多或少以影响政府人员的选择及他们采取的行动为直接目的而进行的合法活动”。这些定义说明政治参与是个人或个人组成的团体为了改变或维护一个政府或团体的一些公共政策进行的有意或无意地反对或支持政府或团体的一切行动,对政治参与的主体、作用、对象,政治参与途径和方式等,作出了不同的界定和概括,赋予了政治参与不同的内涵与外延。中国学者对政治参与也进行了概括,《中国大百科全书》认为政治参与是指“公民自愿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与政治生活的行为”。《当代世界政治实用百科全书》将政治参与定义为,“社会成员按照一定的法律程序参与政治生活的政治行为”

2、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概念

所谓大学生政治参与,是指作为参与主体的大学生在基本了解和认识国家政治、社会状况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程序参加社会政治生活,表达个人或集体的意愿,从而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作方式、规则和政策过程的政治行为。它包括政治参与意识和政治参与行为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大学生政治参与是大学生主动或动员的运用法律所赋予公民的权利,充分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对国家的政治生活合法进行参与的活动。“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方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政治本身蕴含了政治参与的基本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当代大生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具有一定的知识底蕴,必然会要求进行政治利益的表达。随着生力和时代的变化与发展,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内涵及方式也会发生变化。大学生的政治参的广度和深度,也会随之丰富而日益完善。

3、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意义

大学生是当代中国政治参与主体中极为重要的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是衡量我国国家政治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尺。因此,研究大学生政治参与

问题不仅在理论有助于拓宽民主政治的研究范围、深化民主政治理论的认识,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更有助于在实践中引导大学生积极有序地参与政治,既为政治统治的合法性、政治秩序的稳定和政治管理的民主化提供保障,有利于大学生表达其利益要求,实现其合法权利,也为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增强政治责任感提供借鉴,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

一、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评析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时期,承担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函待解决的问题。

(一)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特点

1、政治参与的自主性增强

在法制基础上的大学生自主性参与行为日益增多,特别是政治参与自主性增强。他们不再迷信权威,喜欢独立思考,有强烈的平等意识和主体意识,如投票选举、投诉等屡见不鲜。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态度整体上积极健康。大部分大学生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对于国家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市场供应、经济状况、物价、文化生活水平提高持肯定态度,对中国社会发展充满信心,对政治事务“感兴趣”。调查显示:%%的大学生是因为受身边的老师、同学、家长影响,认为党是先进组织才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这说明,我们党是完全可以吸引青年、凝聚青年并且最终赢得青年、赢得未来的。党组织在大学生中的感召力近十几年越来越强,这一点可以从逐年递增的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人数上得到印证。

2、政治参与层次的不均衡性

大学生政治参与呈现出多层次和在高低层次上不均衡的特点,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

子以及社团的组织者在参与热情、参与程度以及参与水平上都显得高一些。这些学生参与程度和水平较低,据调查资料显示,对政治活动积极主动参与的大学生占36%,属于动员参与的大学生占34.7%,对政治参与漠不关心甚至逃避的大学生占292%,不少大学生还缺乏明确的政治参与意识,没有把参与政治当作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不能自觉地、经常性地进行政治参与。

3、政治参与心理的不成熟性

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心态是复杂的,政治逆反化、政治恐惧化、政治回避化和政治狂热化等心理并存,严重影响到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水平。所谓大学生政治逆反心理,是指大学生往往由于先入为主的思想成见而对于社会政治、宣传教育等产生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向力量,认为这些社会政治、宣传教育夸大、不真实,误导思想。当代大学生要成为“与时代同步伐、与祖国同命运、与人民齐奋斗”的优秀人才,不仅需要具备很高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需要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政治参与能力。目前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不再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些偶然现象,它迫切要求我们重视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健全政治参与渠道,激发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热情,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

4、政治参与渠道多样化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国家和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政治参与途径呈现出多样化。

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有:选举、集会、参加社团组织、游行示威、利用媒体、参加听证会等。主要介绍以下几种:

(1)参加社会政治团体

高校大学生最常见的参政渠道是参加各类政治团体,比如共青团、共产党、九三学社等知识分子团体,通过这些团体和党派表达利益愿望和政治诉求。一些调查问卷显示,大部分学生都想要加入中国共产党,而在毕业时入党人数基本达25%。对于参加区(县)人大代表的投票选举类活动以及政治类的学生社团,大学生都愿意参加”。(2)法律渠道随着法律制度化

和民主化、程序化制度的健全,法律途径是最具有强制力和影响力的参政渠道。广大青年学生己经认识到一个国家的法治意识和法治水平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当他们的个人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会自觉地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3)利用大众传媒(包括报刊、广播、网络等)大众传媒既能为公民提供及时便利的各类信息,又能为公民发表言论、意见提供一个便捷的窗口,具有及时性、公开性和广泛性等特点。随着社会向工业化和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大众传媒日益成为高校青年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主要渠道和手段。例如报纸、杂志、电视、广播、网络等。其中互联网成为了大学生政治信息的最主要来源渠道,同时,当代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媒体来表明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并将此作为最现实可靠的一种途径。例如:大学生在校园BBS上发表“反日”、“反台独、藏独”、呼吁“关注弱势群体”等匿名文章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

(二)大学生政治参与中的积极方面

1、多数大学生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

多数大学生有较高的政治责任感,在政治思想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有明确的政治观。同时能客观评价政府工作,并结合现实理性思考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国家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据孙丽芳对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大学生思想滚动调查报告显示: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总体上呈现出健康、积极、稳定的发展特点。对国家在建设过程中稳定压倒一切的调查中,大学生认为当前影响我国社会稳定最主要的因素是“‘三农’问题”,第二因素是“腐败问题”,第三因素是“就业难,无业、失业人口多”问题。大学生非常关注就业问题,它也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有较强的政治责任感,政治立场鲜明,政治意识形态坚定。

2、多数大学生有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

多数大学生关心国家大事,政治参与态度积极。他们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政治意识坚定,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的思想意识占主导地位,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中能坚持主流的价值观。多次调查显示:青年对祖国和民族的认同感达九成以上,对于如果国家遇到危险或困难(自然灾害、敌人入侵)应持什么态度,有1/3的青年认为如需要可献出自己的一切,有2/3的青年表示要“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9。近年来,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原则,以“文化、科技、卫生”为内容的“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是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形式。通过这些活动,引导大学生特别是党员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在实践中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责任使命,服务农村两个文明建设。这表明了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已普遍提高。

3、多数大学生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

新时期的大学生不仅有与其知识水平相称的政治素养,同时还具有较高的政治鉴别力,并且随着社会和当代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会不断增强。调查显示有69.7%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有能力把自身建设搞好”,66.7%的大学生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77.8%的大学生认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73.7%的大学生认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88.9%的大学生认为“我们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的成果,但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说明当代大学生在意识形态领域仍然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正确、合理地分析国内外重大热点问题,通过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自身政治思想水平,从而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三)大学生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新时期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效果总体上是良吐的,整体政治素质水平是值得肯定的。与此同时,大量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了某些当代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的实际效果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偏差,这也是不容忽视的。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部分大学生政治认知模糊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的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在受到错误政治思潮的影响时,相当部分大学生很容易放弃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信仰,转而接受另外一些不同的政治理论观点,从而产生对社会主义的动摇与怀疑。如一些学生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存在一些模糊认识,对一些理论问题的认识尚存在分歧,对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社会主义民主与西方议会民主的界限、社会主义思想与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界限等问题分辨不清。因此,有的学生不能客观和理性地对待改革中出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对我国社会发展往往产生悲观情绪和疑惑的论调有的大学生受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影响,而发达的互联网使资本主义国家更为便利地输出其制度和文化,个别大学生甚至崇拜西方所谓的“民主制度”,使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冲击。模糊的政治认知势必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自觉性。

2、部分大学生缺乏政治兴趣,政治情感冷漠

在一次全国大学生社会政治心态的调查中显示大学生缺乏政治兴趣,政治情感冷漠。当问及“您是否关心国内外政治大事”时,有近20%的大学生回答“说不清”和“不太关心”;当问及“您认为政府宣传对您的行为有多大影响”时,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回答“说不清”及“比较小””。这种对政治冷漠的现象反映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从思想意识上表现出漠视政治的心态。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学业压力,所以部分大学生很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对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则表现出一定的冷漠。不少大学生就有“政治上过得去,业务上过得硬”的观念。另一方面,在行为上,表现出被动和盲从。动员型参与多于自觉型参与,大学生的主动参政的意识不够。抱着“随大流”的心态被动参与。另外,部分大学生缺乏政治参与需要的最基本的主体意识和批判精神。大学生出现政治盲从现象,一是不能独立思考,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不能做出理性的选择,只能盲目跟从;二是现实社会的同化,对商业和金钱的极度追逐,正义和理性声音的黯淡,对贪官酷吏的容忍和钦羡,对社会生活不公的逆来顺受,对“沉默是金”的信守与奉行;三是懒惰,‘懒于思考,懒于勤力,选择盲从省心省力;四是迷信,盲目迷信权威,迷信领导。大学生政治盲从危害极大,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也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有序的政治参与。

3、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与参与行为存在较大差异

“一个人确信他应当参与其共同体或国家的政治生活,并不意味着他将在事实上这样做川“这一方面表现为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较强,但实际政治参与行为投入较少,另一方面对社会有基本的政治认知和政治评价,这表明当代大学生有一定的政治参与基础,但实际上并没有相应的实际投入,甚至将会出现与认知相反的行为,比如,在各种调查中,大学生反映最强烈的社会问题是“贪污腐败”,总是把“反腐败”作为当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但在实际生活中少数大学生却崇拜权力,仍然采取或理解用请客、送礼等方式来促成奖学金或就业等问题。政治参与实践的缺乏,使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目标难以实现,因为大学生在政治教育中所获得的政治观念、政治知识、政治技能和政治经验,只有通过实际的参与才能真正内化为自身的政治素质。

4、部分大学生政治参与目的信念性同利益性并存

所谓的信念性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为了实现某种理想、原则而参与政治生活的实践。所谓的利益性政治参与是指公民为了获得某种利益而参与政治的实践。当代大学生出生和成长于改革的时代,他们用自己的身心切实感受着改革的每一步。改革取得成就时,他们就欢呼雀跃、互相转告;而当改到难点、困惑时,他们又都愁眉紧锁、寻找对策。入党来说,现在各个高校入党人数不断增多,学生入党积极性不断增强,但其中有些学生参与的内在动因是利益需要而不是精神需要,他们受市场经济功利思想的影响,把入党作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或增加就业祛码的手段。这种状况一方面是青年大学生道德滑坡的表现,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市场经

济所蕴涵的负面效应。在利一益的驱动下,部分大学生开始了为维护自己单方面的物质利益、精神利益,通过政治参与的方式对党和政府进行索求,对之我们一定要警惕。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面临挑战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是双重的,它既为政治参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也使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一,互联网络的发展容易造成大学生政治态度的畸形和政治行为的失范。二,易引发大学生非理性的政治参与。三,大学生依赖网络进行政治参与,可能导致大学生依赖简单的“人机关系”。

(一)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自身因素

1、生活压力

大学生怀抱着求知济世的理想来到知识殿堂,受着良好的高等教育,他们理应比一般人更有机会和条件学习和实践政治技能。然而,求学期内缺乏必要的经济来源,父母的资助和不丰裕的打工所得,以及以银行贷款维持着学业,他们的经济地位很难超过在职的成年人,有限的经济地位影响着他们的参与热情。生活的压力对于规范政治行为进行适度的政治表达产生了一些难度。第一,经济压力。学生上学的费用包括吃饭、住宿、生活用品、和其他开销,基本来自家庭。由于近年来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所需要费用明显提高。第二,自理自律压力。自从我国把“独生子女政策”定为基本国策至今,现今城市中的青少年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独生子女,这一群体在当代大学生中也占相当比例。独生子女的成长环境是特殊的,被冠之于“小皇帝”、“小公主”的独生子女从小普遍在“四二一”式家庭环境中长大,集两代人宠爱于一身。已经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忽视一般的基本的生活技能,缺乏自理自律能力,很多人不善于独立生活和为人处世。

2学习压力

大学生既是承载家长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也是承载社会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当前这一种群体承载着巨大的学习压力。大学生在校期间为了将来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为了毕业能找到满意的工作,能功成名就,就热衷于学习专业课知识,期望在毕业成绩单上能够拿到好成绩,给招聘人员留下好印象。考英语四、六级证、考研,热衷于学外语、学电脑等实用的知识,过头的学习任务,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这使得他们在主观上不愿占用有限的时间参加各类政治活动,而在客观上又没有精力深入思考政治问题,不能有效地进行政治参与实践。

3、就业压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毕业生不再由国家统筹分配而是直接面对人才市场,自主择业,尤其是高校扩招以后,大学生切实感受到来自社会竞争和就业的压力。这样,现实生存压力使实用主义在大学生中普遍盛行,他们的政治参与程度以及方式难免会以自身利益为衡量标准。社会竞争加剧,职位少,毕业生多,竞争上岗,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整个社会处于激烈竞争之中。在这一大背景下,连续多年的大学本科、研究生扩招已经加大了大学生竞争就业的力度,2006年3月,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一项调查显示:2006年,进城务工农民的月薪平均预期是1000多元,而应届大学毕业生对月薪的平均预期仅为800元。其他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意识到就业的紧张形势,其中,六成受访者认为自己刚毕业工资将在800至1200元左右,两成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工资在2000元左右”。今年全国毕业生人数约630多万,预计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约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4。就业问题己经成为大学生普遍关注的话题,也是形成大学生诸多压力最主要的压力来源。一年高过一年的就业压力使得大学生在有限的四年大学生活中无心去顾及政治参与等方面的问题。

4、大学生自身素质普遍下降现象

中国的高等教育,自1977年恢复高考招生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事件可以和1999年的高等教育扩招相比。按照维基百科对于1999年大学扩招背景的介绍—扩招源于1999年教育部出

台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文件提出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15%。此后高等教育的规模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短短的五六年中,大学招生扩大了将近3倍,“大众化教育”取代了“精英教育”。直至2005年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内地适龄青年高校在校人数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但近些年扩招所带来的大学《湖南大学生月薪预期底线800元,不如农民工》.新华网.2006一11一1,《2010年毕业生人数630万,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河南省人民政府网.2009一12一14.生整体素质普遍下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不断突现出来。加之全国民办高校急增,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招生分数不断降低。在大众教育的背景下,中国的大学和大学生史无前例的发生了自身内涵的变化,突出表现在其对于大学和大学生本质的社会先进知识与能力的代表的变更,而完成变成了流水线式的培养模式,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普遍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这样使部分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认知和行动都有了阻碍。

5、大学生不成熟的政治素质

大学生不成熟的政治素质,主要表现在个人主义特征明显,信奉“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在集体主义行动原则受到挑战,个人主义价值观被逐渐接受的背景下,动员型参与多于自觉型参与,大学生主动参政的意识不够,政治冷淡在一定范围存在。与政治冷淡相对应的是伺机而动的非理性参与行为的存在,并影响政治判断。他们对政治评价多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对于社会问题多从现实生活中去认识、去理解,从自己实际感受到的利益中去评判、去思考;而对政治理论学习表现得相对冷淡,政治认知非常直观。尽管有时他们整体的政治认知方向无错误,却不会深入,甚至存在许多模糊观念。其次,在拜金主义影响下,导致部分大学生对金钱的向往和物欲的追求取代了对政治地位的崇拜和参与政治的热忱,仅仅关心自己的利益,对公共利益漠不关心,甚至丧失国格和人格。再次,由于政治上的幼稚,部分大学生极容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和丑恶现象的影响,价值判断标准出现偏差,有时还会出现认同“轻度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的实际做法,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大学生通过参与政治改变社会现实的激情和动力。

6、同辈群体的影响-

“同辈群体又称同辈集团或同龄群体,是指在相同年龄层次上,由地位、兴趣、爱好价值观等大体相同或相近的人组成的关系密切的非正式群体。”’5“同辈群体是一个人成发展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尤其是在青少年时期,同辈群体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思想和行为发展的影响日趋重要,甚至有可能超过父母、老师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从家庭逐步走向社会,首先就是进入同辈群体。由于自我价值观念和人格初步形成,出于相同的价值趋向和共同兴趣爱好的追求,缘于性格相近或互补,因模仿、崇拜和暗示等意识心理促使大学生同辈群体的形成。在大学生同辈群体中,群体成员交往频繁,他们自由探讨经济、政治、文化等话题,这必然激发他们参与政治讨论和政治生活实践的热情。但同辈群体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并非都是积极的,比如同辈群体所承载的文化与社会文化相悖的亚文化,在某种情况下也可能造成破坏性的消极影响,导致大学生的逆向发尤其是在我国社会生活多元化和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大学生同辈群体的交往方式、活间多样化,价值追求多元化,其中也难免有一些不良的因素,如与主导政治文化不相相违背的政治观念,会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产生消极的影响,使某些同辈群体成员出极的政治参与意识或偏激的政治参与行为。可见,同辈群体环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是双重的,积极和消极的影响并存。

(二)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学校教育因素

教育是社会环境中影响人的发展的一种自觉因素;环境,则是影响人的发展的一种自发因素。l、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发展

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基本知识缺乏足够的了解,对政治参与的方式和效能感也缺乏足够的认同,这都需要加强政治参与知识的教育。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和功能特点来看,

其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提高政治觉悟,激发政治参与热情;二是通过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制知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三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环节,扩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接触活动范围。如组织学生到法庭旁听审判活动、收听收看“两会”的现场直播、与人大代表进行座谈等。但是,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涉及到政治民主参与的知识还是很少,有不少学生根本不知政治参与为何物。

2、学生党建工作的推进

学生党建工作的推进对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一是党的思想建设的不断加强,尤其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使大学生党员的党性观念、民主观念和政治参与意识普遍增强。二是党组织建设的不断加强,尤其是把“学生党支部建在班上,使低年级有党小组,高年级有党支部”,使更多的大学生党员得到了更多在党组织中实现政治参与的机会。三是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的不断创新,尤其是各种主题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拓宽了大学生党员政治参与的渠道。

3、大学生社团的改革和发展

学生社团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大学生学习、生活方式出现新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促使他们根据自己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爱好自愿组织和参加活动,寻找各自的舞台和位置,以求最大限度地锻炼自己,努力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大学生的这种内在的需求与社团活动的性质、目的、功能是基本吻合的。但是,学生社团对大学生的影响决不仅仅限于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方面,虽然很多人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社团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积极影响,但这种影响的确存在,而且不容忽视:一是学生社团的群众性、民主性有于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无论社团负责人的选举还是社团管理工作的运行,在一定程度上都效仿了党政群工工作,社团成员对这些活动和工作的直接参与和自治行为,为他们的政治参与奠定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二是学生社团组织的社会性、活动的实践性拓宽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渠道。如党组织对学生会、学生社团的领导和团组织对他们的具体指导,使他们有机会在参与学校决策和民主管理的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实现政治参与。而学生联合会、社团联合会等跨院校的联盟组织的成立,使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范围得以扩大。三是学生社团的多样性、教育性,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通过学生社团这一重要的“中介”,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在这方面,理论学习类社团、社会科学类社团、志愿服务类社团对大学生的影响更为明显。4、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校园文化是置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征的亚文化,是大学校园里师生长期共同创造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渗透着教育目的,对大学生具有明确的导向作用,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能力和丰富政治参与经历,有助于培养政治参与的意识和精神。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四个层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层表现,包括教学科研设施、工作生活场所以及校园绿化环境等,体现着大学理想和人文精神。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动态层面,包括教学科研活动、组织管理工作、课外文化活动,乃至后勤服务等,体现着校园文化的独特风貌。制度—方式文化是一种规范和习俗文化,包括教学科研的规章制度、组织管理的规范条例、学生的行为准则和要求,另外还有习惯、礼仪、校风、班风和学风等。制度—方式文化反映了高校的文化准则,它在发挥规范作用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导向、调控和纪律训导。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内核,其核心是校园精神。它是“前三层文化的具体外化”。’7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既是学校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行为文化、

制度—方式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次上。从行为文化来看,大学生在校园中发生的所有政治参与行为,如前文所述的加入党团组织、参与人大代表选举和班干、团干、学生会干部及其他社团干部选举、竞选活动等,以及他们对学校管理活动的积极参与,都会对他们走上社会以后的政治参与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从制度—方式文化来看,主要是通过校纪校规的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和严格执行,培养和强化大学生的民主和法制观念。从精神文化来看,一所高校历史传统、精神氛围、理想追求、人文气象是最具凝聚力、向心力和生命力的,是该校最具特色的标志。它最深刻地、稳定地体现了校园群体的共同价值、理想、信念和情操,也最能在学生心灵上刻上印痕,让学生有种归属感、自尊感和使命感。’

(三)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社会环境因素

1、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

2、市场经济的正负效应

3、社会主义政治参与体制不完善政治参与自身既是一种政治价值,也是一种政治制度或行为,上的结合。总体体现了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是明确的、一贯的。是民主政治在两个层这就是建立和完善体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当家作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但是达到高质量的人人参政议政的民主是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的。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完善不仅影响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且也制约着我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正常发展。这种制约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政治参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其次,权力垄断造成政府与民众、上层和基层之间的鸿沟,这是现实的体制原因’。国家长时间对大学生政治权利、政治自由的漠视和参政渠道的阻塞等大大地挫伤了大学生的参政热情。

3、传统政治文化的制约上现实中的“腐败现象”、“社会不良风气”、“官本位思想”等社会

弊端,使一些大学生对政治产生无力和无奈感,甚至对政府的公信力也产生怀疑,导致消极的政治参与。

5、大众传媒的迅速扩张

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己经成为社会主导价值观宣传的主渠道和主要阵地,影响其政治知识、政治参与态度和政治参与行为的极为重要的因素。

三完善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对策思考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当代大学生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机会不断增多,其政治表达的欲望不断增强,但我国目前的政治参与渠道与途径相对狭窄与缺乏,还不能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要求。因此,提高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需要在各方面进行努力。

(一)社会要为大学生政治参与营造良好宽松的氛围

1、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建设,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创造良好的环境氛

(l)要发挥新闻媒体、互联网以及其它各类社会舆论的作用

毫无疑问,大众传播媒介在当代的政治思想教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传播媒介中的政治倾向性、政治价值判断的标准,对青年的政治观念与态度都有影响。另外,大众传播媒介也是政治知识的传播者,并通过经常的传播来诱发和提高青年的政治兴趣。因此,必须整合大众传媒各类资源,加强对大众传播媒介的管理,净化传播内容,多向大学生传播健康、科学的节目知识,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对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的导向作用,尤其是网络的积极作用。

(2)弘扬主流政治文化,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我国的政治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核心的,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体制相符合,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直接服务的政治文化。全社会必须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核心的政治文化

主旋律,为当代大学生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首先,要继承和弘扬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民族特性的政治价值成分,使之-与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相结合,完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其次,要认真分析传统政治文化,批判传统政治文化中的糟粕,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创造性地实现传统政治文化向现代政治文化的转换。最后,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结合起来,确保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健康发展,切实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主旋律。

(3)改进高校组织管理方式,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民主管理环境

大学政治参与意识的健康程度,与其学习和生活的高校民主管理氛围密切相关。因此,在高校自身的建设和发展中,必须深入推进管理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学校要通过课堂教育、课外活动、实践环节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民主政治文化灌输和弘扬,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艺术、体育、政治、经济、文化等主题的校园活动,形成科学、民主、健康活跃的校园主流文化,使大学生接受熏陶,逐步形成健康向上的积极参与意识和豁达开朗、自由民主的精神面貌。

(4)加强社会网络管理和建设,对大学生网上政治信息获取和网络政治参与进行引导

当今网络已成为公民特别是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重要渠道。但是,互联网在改变政治参与结果和模式,推进政治参与的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健全网络政治参与渠道,运用各种社会力量加强网络信息的监控和管理,用社会政治文化主旋律充实网络阵地,把互联网作为当代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新平台,加强正面宜传和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行为。

3、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完善政治参与渠道,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制度保障

加强政治参与的法律化和制度化建设,大力拓展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学校应促进大学生政治组织社团的完善和发展,使其履行更多的政治功能,成为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现实有效途径。应重视大学生的信访、申诉、举报等常规政治参与渠道。另外,充分重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作用。对大学生的参政行为给予支持,同时健全上传下达和反馈渠道,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公民意识,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效能感。(l)完善政治参与制度和相关法律,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创造制度条件,加强政治参与制度化建设。(2)大力拓展大学生政治参与渠道

政治参与渠道是否畅通,直接影响着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近年来,许多地方的人大、法院开始邀请大学生和社会人士旁听、咨询,征求他们的意见。一些地方的政府还开辟出新的公民参与政治的途径,如网上投票、网上协商对话,以及网上民意测验等,为大学生多层次、多方位、多样性的政治参与创造充分的条件。疏通、拓宽乃至开辟更多的可供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途径,把大学生中的利益群体联结进来,并融入政治体制改革中,不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民主氛围,培养大学生的政治共识和政治文化的一致性,也可以使掌权者与政治参与主体实现政治沟通,达到观点、态度、行为方式的统一,进而增强大学生对政治参与的信心。

(二)学校要加强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教育和引导

1、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能力

(l)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2)加强政治参与知识的教育,提高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自觉性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都开展了法律基础课,系统地对大学生进行民主法制知识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除了加强学生课堂教育外,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引导,加强宣传教育的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政治民主参与的基本知识,达到教育的目的。

(3)提高教育者的品德修养,充分发挥其对大学生政治人格的教育作用“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因

此,“全社会尊重教师,广大教师更应该自励,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

2、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l)建立专门网站,利用网络手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如学生工作信息的发布、学生社团开展活动都可以利用校园网。还可以开展“网页设计’夕、“心理调查”、“虚拟家庭”等活动,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热情和兴趣,把主旋律唱到网络上来。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心理咨询网站,利用网络具有超时空、速度快的特点,及时地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隐私问题。

(2)关注网络,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和自律教育爱因斯坦曾指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使用它,究竟是给人类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因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教育,教育他们依法使用网络,做“文明网民’,。

(3)建立高素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

3、发挥党团组织积极作用,正确引导大学生有序政治参与

(l)加强党员的先进性教育,发挥骨千党员的模范作用

(2)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作用,拓宽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实践途径

4、加强对同辈群体的引导,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政治参与中的积极作用

(l)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大学生同辈群体交往提供价值导向

(2)丰富同辈群体的交往实践活动形式,提高大学生的政治鉴别力

(3)加强正面典型人物的人格魅力教育,引导大学生政治参与行为良性发展

(4)加强同辈群体成员的自我教育,促使大学生由动员式参与向自主式参与转化

(三)大学生加强自身建设

1、加强自身政治理论的学习,准确定位“自我发展”

2、提高自身政治素质,不断增强自身主体意识

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激励能力。大学生还要加强自身的主体意识,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加入到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来。温家宝总理在2006年3月15日答记者提问时说“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只有人人负起责来,各项事业才能顺利发展。我从群众的意见中感受到大家对政府工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了一种信心和力量。”这些都要求大学生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加入到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3、加强政治参与实践的自我锻炼,积极主动地参与政治当代大学生要积极的进行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调查、生产劳动、政治知识法律知识宣传等各种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使得自身在社会实践中进行道德体验,产生政治认同,做出正确道德选择,进而在实践中使其思想得到熏陶、政治认识得到深化、政治觉悟得到提高。

4、培养社会生存的本领,主动担负政治参与的义务新时期的大学生都应具备“以天下兴亡为已任”的思想,要主动担负起政治参与的义务。要主动回应民主政治化和政治参与法治化的前进趋势,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主动承担政治参与的义务。

结语

蔡元培说过“欲知明日之社会,先看今天之校园”,所以对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相应的对策,对真实了解当代大学生政治思想状况,合理引导大学生参加政治生活,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特别是推进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现代化、制度化都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在总结大学生政治参与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关注大学生政治参与现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从社会、学校等方面着手,保护和激发大学生政治参与的热情,.促进整个社会和谐发展。我们相信,在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下,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参与一定会朝着理性、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