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第二篇-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生态学案例-海南大学(共十一篇)

02-第二篇-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生态学案例-海南大学(共十一篇)
02-第二篇-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城市生态学案例-海南大学(共十一篇)

第二篇城市水生态环境建设

案例一成都市滨水区域水生态环境建设

水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资源,是人口、产业结构、工业布局、生产规模和发展方向的重要约束因子,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调控作用。城市是经济的中心也是污染的中心,城市是水污染的排放源也是受害者。在我国,城市水环境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问题,如何加强城市水环境保护力度,是城市各级政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成都市水环境概况

成都市位于长江上游,境内河流纵横,水网密布,有大小河流150余条,总长约1500公里,水域面积8323公顷,绝大多数为岷江、沱江水系,少数为清衣江水系,均为长江中上游水系。岷江干流自汶川县流入成都市后,经都江堰工程分成内江和外江两大水系。岷江内江水系由在都江堰市分水而成的蒲阳河、柏条河、走马河、江安河及其人工建造的农田灌溉渠和分布于平原上的大、小自然河道组成。流经城区的“三河”(府河、南河、沙河)源于柏条河和走马河。府河在城区汇集了南河和沙河后,在双流县黄龙溪流出成都市域进入眉山市境,于彭山县双江镇汇入岷江干流;岷江外江水系主要由岷江干流金马河及发源于西部山区的黑石河、沙沟河、出江河、西河、斜江河、蒲江河等支流组成,金马河在成都市境内汇集这些支流后在新津县岳店子流出成都市进入眉山市境。沱江水系分布在成都市与德阳、资阳毗邻的东北部和东部地区,由北河、中河和毗河三条上游支流在金堂县赵镇以下汇合为沱江的干流,沱江干流于金堂县五凤进入内江简阳市境。

2005水质监测结果平均值显示,岷江水系都江堰水文站入境断面水质达到划定的Ⅱ类水域标准,岷江(内江)双流县黄龙溪出境断面水质为劣Ⅴ类;岷江(外江)新津县岳店子出境断面水质为劣Ⅳ类;沱江水系北河入境金堂县201医院和中河入境金堂县清江大桥水质均为Ⅳ类。

目前,市区50余条河流有80%以上(42条)河流为轻重度污染。府河、南河、沙河的水质多为Ⅴ类和劣Ⅴ类,部分区段达到Ⅲ类或Ⅳ类,总体水质较差。中心城区污水排放总量约210万吨/日,其中城区污水110万吨/日,近郊区(市)县每天汇入中心城区的污水约100万吨,虽然部分污水得到有效处理,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污水直排入河道,加重了中心城区主要河道的污染负荷。

二、成都市中心城区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一)污染物排放量大

目前,全市每天排入水体的各种污水316万吨。其中,生活污水180万吨/日,工业废水85万吨/日,农村面源(化肥、农药,养殖、屠宰,农家乐)废水51万吨/日。据统计测算,全市农田径流和散居农户、“农家乐”年排COD 69万吨、氨氮248万吨;全市养殖猪、牛、鸡、鸭等畜禽折算成猪约625万头,每年排放畜禽粪便660万吨(粪249万吨、尿411万吨)、COD 166万吨、氨氮12万吨;全市规模屠宰场(点)564家,平均每年屠宰牲畜700多万头,COD年排放量0.5万吨、氨氮170吨。

(二)污水收集和处理能力不够

目前,城区已建成污水处理厂5个,设计处理总规模达94万吨/日,实际收集处理约75万吨/日,处理能力达82%。但这些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布设在城市的东南面,而城市的西北、西南尚没有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加之这些片区污水干管建设不配套,致使大量污水未经有效

处理直排入河道。

另外,成都市第一、二污水处理厂由于建设较早,原设计标准为二级排放,若按一级A 类排放则现有两个污水处理厂必须进行技术改造。改造后每年可削减COD12775吨,氨氮5110吨,将使成都市出境断面的水质情况得到极大改善。

(三)周边区(市)县的污水排放和面源污染影响成都市水环境质量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增加,目前,近郊区(市)县每天汇入中心城区的污水约100万吨(主要来自龙泉、新都、郫县和温江),这些污水目前尚未得到有效的收集和处理,加重了中心城区水污染形势,也成为成都市城区水污染状况未能得到根本性改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面源污染主要是由于降雨冲刷街道、建筑物形成的地表径流和城市中小店铺的生活污水等进入城市雨水管道,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造成的。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畜禽自然放养,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公共卫生设施和地下管网通道,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畜禽粪便处于自然排放状况,污染治理难度相当大。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畜禽养殖业的关停并转,中心城区农村面源污染相对较少,污水主要集中在生活污染和餐饮服务业污染上。

(四)水资源严重不足,自净稀释能力极差

岷、沱江流量逐年呈递减趋势,远远不能满足成都市对水资源的需求。30年代,岷江的年径流量为1877亿立方米,而90年代以来,只有120亿立方米。在来水量减少的同时,而都江堰灌区面积却增加了3倍多。特别是成都市府河,50年代,年平均流量为40立方米/秒,而90年代以来,年平均流量约为6立方米/秒,且多为生活污水,年断流期近6个月。由于水资源严重不足,河道自净及稀释能力极差,直接造成了成都市地表水出境断面的超标。

三、成都市水环境治理与城市生态建设

1980年代以来,成都经济迅速发展,而城市环境质量则在不断恶化。其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水生态的失衡和水环境的不断恶化。至1990年代初期,流经城区的所有数十条河流,全部受到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严重污染。大小河渠沿岸,均为城市环境恶化最严重的地区。水环境的严重恶化,使城市的生态卫生和生态安全面临严峻的挑战。

1992至1997年,成都市实施了府南河综合整治工程(以下简称府南河工程)。工程收到良好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府南河沿岸地带,由过去的肮脏破败一变而整洁优美,清新雅致,成为市民休闲和居住的最佳去处。“以人为本”这个抽象的概念在两河之滨变成了鲜活生动的形象。

府南河工程可以说是现代成都城市建设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工程的实施及其结果,使成都人从感性和理性两个方面真切而深刻地理解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此后,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成都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成为城市建设者的共识,得到自觉贯彻。以水环境治理为龙头,带动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模式,在此后的城市环境治理中得到更大力度的推行。

进入21世纪,成都市又启动了沙河综合整治工程(以下简称沙河工程),这是成都市继府南河工程后的又一个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沙河是府河、南河之外另一条流经成都城区的主要河道,与府河、南河并称“三河”。沙河由北向南流经城市东部,是成都市最主要的工业供水、排洪、防汛、农田灌溉河道。市区工业及生活用水总量的90%都由沙河供给。因此,沙河可谓成都当之无愧的“生命河”。

沙河在成都城市生态环境中占有重要地位。沙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是城区的北偏东方

向,正好是城市常年风向所在区域,即城区的上风方向,这一地区的环境特别是大气环境状况,将通过北偏东的风直接影响城区的大气质量。1970年代以来,沙河流经地区的环境质量日渐恶化。河流沿线的许多大型企业大量排放废水、废渣和废气。河水污染严重,河道淤积,河堤失修,基础设施落后。沿河区域乔本植物较少,林木损毁现象极为严重,生态环境极差。由此造成的区域热状况和大量废气的排放,对城区的温度环境和大气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沙河区域环境恶劣状况,既直接影响到城市整体环境质量,又阻碍和钳制了成都城市向东发展的总体战略。只有进对沙河行综合治理,城市环境才能得到根本改善,成都的城市化进程才能得以健康发展。

2001年11月28日,沙河工程正式开工。工程主要内容包括截污、河堤整治、绿化、基础设施、文化设施、拆迁改造等沙河工程的内容与府南河工程基本相同,但其规划理念,较之府南河工程更加清晰和完整。

沙河工程本着生态性、自然性、亲水性及休闲性的原则,对沙河流域进行全程综合治理。工程一期总投资达32.5亿元,其中13.3亿元规划用于环保和生态建设,占工程总投资的49.5%。按照规划,沙河的源头处,将建设生态化的水源湿地林区。河道宜宽则宽,宜窄则窄,尽量保持自然状态。河道断面和河堤设计以生态型河堤为主。沿河多处河段,利用自然河道开凿水湾,增大水面,并引入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沿岸重要结点,将修建多处水绿一体、环境优美、特色鲜明的以风景林带为主体的生态型、开放式的滨河带状公园。随着工程完成,沙河将成为水质良好、环境优美的生态园林型城市河道,遭到严重破坏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最大程度的修复。污染严重,破败不堪的沙河沿岸和区东部工业区将建成一个真正的生态性河居环境。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将得到更加生动的体现。

府南河工程虽然对沿岸环境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但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特别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太多,沿河仍有多个排污口向河中排污。加之都江堰来水很少,因而河水质量的改善程度很小。沿岸地区环境同河水质量形成很大反差,严重制约着工程总体环境效益的发挥。直至今日,城市绝大多数街道雨水和污水均排入合流排水单元。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道,致使城区各中小河道全部都是污水。雨污合流的城市排水管网系统,成为城市水环境改善的瓶颈,严重制约着成都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

为改善府南河水质,在对上游地区污染源进行综合整治的同时,成都市于2001年开始实施中水回用工程。该工程一期于2002年12月开始通水。每天30万吨经过三瓦窑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由专用的输水管道逆流而上,于清水河注入南河。2003年冬季枯水期,府南河水质已有明显改善,南河水面提高20厘米,河面景观和沿河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中水工程二期目前正在实施之中,建成后,每天还将有10万吨中水用于人民南路南延线两侧约36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办公楼、住宅小区、工厂等处的生活杂用、市政园林绿化、公园景观用水等方面,服务人口达60万。

为彻底解决成都城区河道污染状况,成都市政府组织编制了《成都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根据规划,近代成都最大的治水工程——成都市中心城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于2003年2月开工。工期预期两年,总投资将达60亿元。包括中心城区300多条中小街道、50条河流的治理和新建四座污水处理厂和7000多户合流排水单元改造。至2003年底,已完成改造6500余户,余下600余户将于2004年底完成改造。工程全部完成后,成都二环路内的300多条中小街道将实现雨污分流,三环路内的50多条河流得到整治。全市污水处理率将由现在的36%提高到80%以上,城区主要河道将达到国家地表水III类水体标准。

地下管网改造,将与道路改造、道路绿化以及公共开放空间的建设同步进行。因此,随着成都水环境质量的根本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将得到根本改善,城市景观将变得更加美好。

从府南河工程到沙河工程和中心城水环境综合整治工程,成都环境保护和建设经历了一

个从感性到理性,从模糊到清晰,从局部到系统的过程。如果说,整治府南河的时候,成都人是在“摸着石头过河”。那么,“过了河”的成都人,已经从摸索中逐渐找到一条清晰的理念——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它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成都的水环境将得到系统、全面的治理。成都城市环境质量也将随之跃上一个新的台阶。滨水区域的综合整治,将带动整个城市生态状况的良性循环。因水立市,治水兴市的成都城市发展轨迹,将在新的世纪实现更高层次的提升。

四、弘扬滨水文化———以滨水绿带为依托的公共环境艺术

河流是城市文明的摇篮,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城市的滨水区域,常常承载着经济、交通和文化等多种功能。由于人们天然生就的亲水、乐水的习性,城市滨水区域往往成为市民娱乐休闲,旅游观赏的主要去处。滨水区域因而成为城市文化积淀最深厚的地区之一。对于具有深厚“水文化”传统的成都来说,滨水文化的弘扬,对城市经济文化复兴和发展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府河和南河集中了成都城市历史文化的精髓,是形成“两江抱城”城市风貌的载体。府南河工程以府、南两河滨水绿带为载体,修建了一大批或拥有历史文化内涵,或具时代特色和生活气息的园林小品、建筑小品、城市雕塑、喷泉广场和各具特色的小景园。并将望江楼、武侯祠、杜甫草堂等名胜古迹以及80年代兴建的滨江公园等串连起来,形成一条包含城市历史文化精华和浓厚巴蜀文化底蕴的绿色文化景观带。

如果说,府南河沿岸的公共景观是以散点的方式表现成都城市的生态特点和历史文化内涵,沙河工程公共景观,则体现了一条更为明晰的思路,景点在“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的基础上,讲求个性化、多样化,特别强调自然性和休闲性。着力表现自然的水生态,表现水与城市经济文化的协调与互动,表现成都城市,特别是东部地区的历史文化脉络。

从沙河源头到与府河汇流处,正在建造八处水绿一体的以风景林带为主体的开放式的带状滨河公园。依循中国古典城市的“八景”传统,这些景点统称“沙河八景”。从上游到下游,依次为:北湖凝翠、新绿水碾、三洞古桥、科技秀苑、麻石烟云、沙河客家、塔山春晓、东篱翠湖沙河上游段的景点,突出表现水生态和水文化。源头的北湖凝翠,将扩大现有湖面,建立亲水性的湿地森林公园。新绿水碾,着力创造水与绿自然结合的水湾和生态植物群落,形成一个环保示范区,景点建筑的风格以传统川西民居为特色。已经建成的三洞古桥,对现存的古桥进行修复改造,尽量表现自然古朴的意趣。上游段的这三个景点已于2003年底基本建成。中游段的景点,重点展示现代科技文化和建国以来成都东郊工业区发展历史。位于电子科技大学一带的科技秀苑,着力表现以IT业为标志的现代高科技。麻石烟云,则以不同风格的雕塑小品表现人类发展各时期工业文明,以体现这片土地上成都现代工业文化的积淀。沙河客家,以主题公园的形式表现聚居在成都东部地区的客家人的建筑风格、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下游地区的景点,风格逐步由人文气息浓厚的园林向自然野趣的田园风光过渡。塔山春晓以塑造传统园林景观形象为重点,形成一个传统气息浓郁的绿化环境。同时把公园景观和城市东入口形象景观结合起来。东篱翠湖将和东湖市政公园连成一体,形成优美、宁静的郊外田园景观。

这样,“沙河八景”就由上而下形成自然——自然与人文的早期融合——人类文明——人类向自然的回归,既表现出成都城市文明的发展历程,更表现出生态文明向现代人类社会的召唤。桥梁和亭台楼阁,是滨水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城市景观的表达重点之一。与河流伴生的名楼名桥,往往成为标榜城市独特性的,甚至唯一性的象征。自古以来,成都两江及其他河流上建有众多桥梁,著名者有驷马桥、万里桥、九眼桥、安顺桥、濯锦桥等,这些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得到古桥,是成都水文化的重要内容。从1980代开始,先后在府南河边重建了具有和深厚城市文化内涵的合江亭和散花楼。府南河工程完成后,成都有关部门着手规

划设计具有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景观桥梁。1990年代后期以来,先后在南河上重建了万里桥、安顺廊桥、仿古九眼桥、风雨廊桥和锦绣桥。其中,安顺廊桥最具代表性。该桥位于南河与府河交汇处,主体建筑为明清风格的仿古景观桥。画栋飞檐,曲栏回廊,桥壁立体浮雕反映府河两岸民俗风情及饮食文化。安顺廊桥建成后,与相邻的合江亭、思蜀园、音乐广场、水井坊和九眼桥相互映衬,共同组成府南河风景带上具有标志意义的文化景观区。2003年,成都市又在南河虹桥下游修建具有浓郁蜀文化风格的万里码头。对历史建筑景观的重建,既保存了独特的城市景观,又重现了城市的历史风貌。这是延伸城市文脉的一种有益的尝试。

资料来源:

1、许蓉生.在环境建设中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都市复兴滨水区域的探索与成就[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6,14(2):62~64.

2、城环办.关于改善我市中心城区水环境的调查与思考[Z].成都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专委之窗.2006-12-01.

案例二桂林城市化水文效应分析

一、桂林城区自然概况

桂林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北部,城区土地面积为54km2。桂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气温宜人。年平均气温为19.1℃,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889.8mm,历年最大年降水量2658.7mm。在季风气候的影响下,降水量的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汛期3~8月占年降水量的76%,非汛期仅占年降水的24%以下。

桂林市地处桂林碳酸盐岩海相沉积的盆底北缘,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城区地面高程150m 左右。峰林平原地貌,水网比较发育,城区有桃花江、小东江、南溪河、小东江与漓江交汇,反映古洪水对城区石灰岩山体存在强烈的侵蚀与溶蚀,形成许多孤峰溶洞,山峰相对高差不足100m,具有“城景交融”的城市风貌。城区无高山,地形不应对降水的空间分布产生明显的影响。城区古人类遗址甑皮岩洞内达2m厚黏土覆盖文化层,说明一万二千年以来,城区受洪水淹没、淤积,地貌缓慢上升。如1998年大洪水,淹没近1/3城区。

上世纪80年代以前,桂林城区湖塘较多,随着近20多年城市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城区逐渐扩大,填塘建房,城市内水面积明显减少。

二、城市化对降水的影响

城市化对降水量的影响,是城市水文学中的一个重要课题。随着城市的扩大和下垫面的改变,城市的生活、生产活动和特殊的地面结构共同作用于大气,使大气边界层的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城区的气流、温度、降雨等,形成与邻近乡村不同的气候特征。由于城市的热岛中心上升气流,且湍流多,加上空气中凝结核极多,因此云量比郊区多,故城市降水量相应要比郊区降水量多。当然,引起城市降水量变化除了城市化的因素外,也还有地形和区域气候的变化因素。桂林城区无高山,可忽略地形差异对降水影响;即使存在区域气候变化,对于不足60km2的城区面积而言也可忽略差别。因此,可利用同一时期城市与其附近郊区降水资料进行对比。现将桂林市城北区气象局降水资料作为城市降水资料、郊区渡头村桂林水文站的降水资料作为郊区降水量资料,采用1954~2000年同期降水资料进行对比分析(表2-2-1)。

表2-2-1 桂林市区与郊区多年平均年降水量(mm)

年份1954~1960 1961~1970 1971~1980 1981~1990 1991~2000 气象局1860.6 1819.6 1964.2 1891.3 2000.5 水文站1851.5 1779.4 1900.2 1728.4 1970.9 城郊差/% 0.5 2.3 3.4 9.4 1.5

(引自罗春玲,2005)

桂林市气象局与桂林水文站相差10km左右,在上世纪50年代,城区面积不足8km2,人口9~15万主要集中在旧城中心区。从表2-2-1看出1954~1960年城市郊区差别并不明显说明当时城市对大气降水作用不大。上世纪70年代人口与面积较上世纪50年代增加了一倍,两站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差异明显增强。随着城市的扩大城郊降水量差别逐年增大,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加快,上世纪80年代新城区(如高新区)建设使城区面积达36km2,人口42万,1981~1990年城郊降水差别增加到9.40%,特别是1992年,气象局年降水量为2023.5mm,而水文站年降水量为1686.4mm,相差达20%,成为有资料记载之最。1991~2000年城郊降水量相差为1.5%,上世纪90年代城区的扩展使渡头村接近城市边缘,因此城郊降水量的差别逐年减小。

三、城市化对径流的影响

城市化改变了流域自然面貌,直接影响降雨径流的形成,增大了洪水总量,加快了汇流速度,使洪峰增高及峰现时间提前,加剧了洪水的威胁,也是近年来各大城市洪灾频繁的原因之一。

由于城市的下垫面为不透水层及下水管道汇流,城市降雨径流过程实际上是排水系统中的雨洪过程,绝大部分为地表径流,过程线的历时短且涨落幅度大,基流也很小。因此,城市地区的产流计算应着重于地表径流部分,对于壤中流不予考虑,把地下径流作为损失来处理。而城市的汇流特点是从屋顶、路面和一切铺砌面上产生的径流,进入人工砌筑的沟、渠道,再汇入下水道系统,最后进入河道。这与天然河流有较大的区别,一般说来,城市的降雨径流过程按其水流方式可分为地表径流和下水道传输两个子过程。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区土地利用情况的改变,如清除树木、平整土地、建造房屋街道以及整治河道,兴建排水管网等,直接改变了当地的雨洪径流形成条件,使水文情势发生变化。根据桂林水文站实测雨洪资料分析,20世纪90年代几乎每2年出现1次147.00m以上的大洪水。现将该站1999年4月26日与1965年4月26日两次雨洪过程进行比较,两次洪水的流域平均降水量十分接近(见表2-2-2),但990424洪峰流量比650426洪峰流量大1080m3/s。650426从降雨到洪峰出现时间超过40h,而990424峰现历时为24h左右,随着流域内城市化面积增加,降雨径流量增大,洪峰水位加高。峰现时间提前原因一是城市化对径流形成的影响,流域部分地区为不透水层所覆盖,如屋顶、街道、停车场等,不透水层的下渗率几乎为零,降低地下水位而增加雨季径流和减少基流;二是城市中的天然河道往往被裁弯取直、疏浚整治,并设置道路边沟、雨水管网和排洪沟,使河槽流速增大,导致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增加、洪峰流量提前出现。

表2-2-2 桂林水文站两次雨洪情况表

洪水编号流域平均降水量/mm 最大24h降水量/mm 洪峰流量/(m3·s-1) 650426 210.4 180.1 3110

990424 208.9 151.4 4190 (引自罗春玲,2005)

四、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

人类赖以生存的水环境不断地遭受污染是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过去人口少且分散,人类活动能力较弱,当时排放的有机物和无机物量少且为易降解物质,水环境有自净的能力。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人类活动所排放污染物不仅远远超过水环境的自净能力,而且大部分都是难以降解的物质,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带来水环境污染。河水流速加大,径流中悬浮固体和污染物含量也增大。在两次暴雨之间,大气中沉降和城市活动产生的尘土、杂质及各类污染物积聚在这些不透水面积上,最后在降雨期被径流冲洗掉,进入雨水管道;即使城市中有山地、绿地,坡底水泥地面,也能将地表污染物带入城市雨水管道。城市雨水管道中大量污染物排入城市的河溪沟,造成城市水域污染,环保部门的监测表明水体污染最严重的是久旱后的大暴雨所形成的地表水。

根据桂林市社会经济统计:1980~2000年桂林市污水量逐年增加。1980年桂林市区污水量为62.05×104m3,而2000年城市污水量相当于1980年的196倍。1980~1985年城市污水量无变化,1985年后出现了3次小峰,1995年城市污水量最大为13961×104m3,相当于桂林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的3.4%。这都充分表明城市化进程加速了水资源的污染。

五、城市用水量增加导致枯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在枯季径流十分有限的条件下,随着桂林市人口逐年增加、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漓江的耗水量大幅度增加。根据桂林市自来水公司1950~2000年供水量资料统计,从图中看出1950~1970年供水量缓缓上升,1971年后供水量逐年增大,1980年后供水量上升趋势更为明显。1999年向漓江抽取自来水为8053×104m3,2000年为8868×104m3,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到2003年全市日用水量达55×104m3,仅此一项向漓江抽水相当于2001年最枯日径流量的60%左右,如果枯季连续3个月无雨,流量将减少到5.3m3/s,日径流量为45.8×104m3。那么漓江的水均为城市排水,局部河段就有断流的可能。

六、城市化中水资源问题的对策

一个自然流域的变化是缓慢的,可用地质年代来衡量其水文过程也可作为平稳过程来进行研究。但城市是一个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社会和经济耦合而成的大系统。由于城市迅速扩大,人口和物质高度集中,使城市水文、水环境快速变化。在城市建设、水文及水环境动态变化中如何建立彼此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这是城市水文水资源研究的重大课题。首先要建立城市发展与水资源利用之间正确的价值观水资源不仅是城市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在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过去许多人对水资源利用价值认识不足,长期掠取而无补偿,随意浪费而不节约,四处污染而未净化。其结果是城市环境恶化,服务功能下降,经济效果衰减,更为严重地导致水旱灾害。现代化城市建设需要重新认识水资源价值观,确立水资源保护利用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建立城市建设与城市水文水环境协调发展的相互关系。目前急需通过以下三大工程解决已经严重失调的城市水资源问题。

(一)供水工程

由于城市是一个高度集中且持续供水、耗水的系统,靠河流供水由于存在气候连续干旱枯水和水环境问题,要满足城市长久的稳定的需水,除了在现有的城市水文系统内新建、扩建蓄水引水工程外,在整个流域兴建城市专用供水工程是未来城市发展之需求。同时还需采取“开源节流”及水重复利用等节水工程措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与进步。

(二)水环境净化工程

研究城市水污染的理化和生物过程,测定和预测各排污点及下游各河段的水量水质过程;研究面源污染物的集聚、冲洗和传输过程。加快水处理工程建设,改进净化设备和健全城市水环境管理法规,严格控制城市水污染。

(三)防灾减灾工程

过去城市建设盲目侵占水面、绿地,填塘堵沟,严重削减了城市水域调节洪水、抗御干旱的能力。为缓解雨洪灾害对城市的威胁,城市建设中多留水面,扩大绿地,调节水量,改善人居环境。城市排水方式由单纯的排水管网发展为地面滞蓄与地下水回灌相结合,减少地表雨洪径流强度。

资料来源:罗春玲.桂林城市化水文效应分析[J].人民珠江.2005(1):60~62.

案例三北京市清河污水处理厂(一期)项目

一、项目周边环境概况

(一)自然环境

北京平原是由永定河、温榆河、潮白河等几条大河联合作用而形成的冲洪积平原。永定河冲洪积扇是在新构造运动的控制下,由不同地质时期古河道迁移摆动堆积形成的。在大约7000年以前,永定河从石景山出山后,曾往东北方向流,经海淀、清河镇到砂子营注入温榆河,此即为古清河。此后永定河南迁,相继形成了古漯水和古无定河等。现在的清河就是沿永定河古河道、古清河的河道流动。沿途流经闻名中外的名胜古迹颐和园、圆明园,有全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还有中关村科技园及奥林匹克公园,由于流域范围的重要经济和文化地位,使清河治污改善生态环境成为迫在眉睫之事。

清河流域第四纪地层的分布情况受到古清河的明显影响。清河流域第四纪地层的厚度一般都>100m。从地层剖面图可以看出,清河沿岸地表20m左右以上基本由砂黏、黏砂等黏性土层组成,以下为砾卵石层,单层最大厚度可达15.8m。从砾卵石层的颗粒直径来看,位于上游的剖面卵石最大粒径可达250mm,一般为15~60mm。这种特点明显反映出古清河活动的影响。正是受古清河的影响,使清河沿岸具有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清河沿岸的地下水为潜水—承压水和承压水类型。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从西苑、北京大学一直到洼里,水源井多为自流井。清河污水处理厂位于清河中游的河北岸,地面自北向南倾斜,坡度为1‰~3‰。

清河镇以西、包括万泉河沿岸,由于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高,主要发育了湿潮土和潮土型水稻土。清河镇附近及其以东的清河沿岸,主要发育了潮土和潮褐土。清河污水处理厂流域的农业用地,基本为一等地,多以种植水稻和蔬菜为主,是本市重要的蔬菜基地之一。

(二)社会环境

清河污水处理厂流域以南为以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为主体的文教区,并相应建设了与之配套的居住和社会服务设施;清河以北的清河镇及其附近,是本流域较集中的工业区,有毛纺和建材工业。总之,清河污水处理厂流域社会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地区差别,这种区域特点对流域内的污水水量和水质产生明显的影响。

(三)清河概况

清河属于平原河流。历史上,清河的功能主要是排泄流域内雨季的沥水和溢出的地下水,河道水质较好。近年来,随着城市和农村用水量的增多,流域内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已经没有溢出的地下水补给河道,除雨季以外,已经没有天然水补给,在一年的绝大多数时间内,河道内完全被污水所填充,己使清河失去了作为天然河道的特征。

1980年代曾对清河干流进行了整治,整治后的清河上共建有5座节制闸和一座橡皮闸,以维持河道中的水位和农灌。在京密引水过安河桥处设有闸门,以便向清河补给指标水。清河整治工程按20年一遇洪水设计,50年一遇洪水校核。整治后的清河,平直宽阔,沿河部分河段建有滨河公路,并建有绿化带。

(四)环境现状监测

1.清河水量、水质现状

清河污水处理厂污水系统流域1998年的污水总量为41.453万m3/d,占城近郊污水总量的16.05%,这些污水全部排入清河。肖家河污水处理厂污水系统,1998年排入清河的污水总量为2.081万m3/d,使1998年,排入清河的污水总量达到43.534万m3/d。其中清河污水

处理厂系统占95.22%,可见该系统污水是清河污水的基本来源。清河污水处理厂污水系统的污水中,工业污水占17.12%,生活污水占76.69%,冷却水占6.15%。

清河污水处理厂污水系统的污水量近年来逐渐增加,而污水水质的变化相对较小,基本稳定。该厂系统污水的酚、氰和各种重金属的含量很低,符合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IV类和V类水体标准。但SS、COD Cr、BOD5、油类的含量大大超过北京市排入二类水体的水质标准。

从河水水质监测结果来看,在检测的22个项目中,大多数项目的实测值都低于标准,而与城市污水排放有关的项目含量则明显超标。未达到标准的项目有COD Cr、BOD5、DO、石油类、NH3-N和TP,它们是清河的主要污染物。本评价选用COD Cr、BOD5、石油类、NH3-N和TP 等五项的实测值,评价清河的水质污染程度。采用标准指数法对单项水质参数进行评价。

考虑到清河闸以上河段的两岸为名胜古迹和文教区,该河段水体为非直接接触的;景观用水,因此选用1999年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IV类标准做为该河段地表水的评价标准;清河闸下河段为一般景观用水,因此用V类标准做为评价标准。

为了进一步说明清河的污染程度,还作了清河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的调查,沿河共设置6个调查点。调查结果表明,1、3、4、6各点均未检出底栖大型无脊椎动物,说明上述各点所在河段为无大型无脊椎动物生活带,即过去所说的α—多污带,属于严重污染河段。2号点检出水丝蚓和尾鳃蚓2种,生物膜丰富,说明树村闸以下到铁路跌水之间的河段为有寡毛类生活带,污染程度明显低于前述河段,属于β一多污带。位于清河南大桥附近的4号点,检出水丝蚓1种,密度为1000尾/㎡。这说明排入清河的万泉干管污水流到该桥附近时有一定的净化,污水中的生物开始恢复,但生物量不大,生物膜也已出现。该段虽然可以划入有寡毛类生活带,但污染程度高于铁路跌水以上河段。从水质监测结果来看,清河闸以下虽然河水的耗氧物质有所降解,但该河段接纳了清河工业区的污水,使下游河段成为无大型无脊椎动物生活带,为严重污染河段。

监测结果表明,清河河道的污染物虽然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主要指COD Cr、BOD5、石油类),但在本河流长度范围内不可能降解到国家V类标准的水平。清河水中的NH3-N和TP含量对河水综合污染程度起决定作用,它们的河道自然降解能力很低。

2.恶臭监测

评价中对清河沿线及厂址区共设11个恶臭监测点。监测结果表明,在秋季条件下,当河水流动时,河岸边的臭气浓度不超过三级标准。距岸10m臭气浓度大幅度下降,在河道跌水处,跌水处岸边的臭气浓度骤然升高,往往超过标准。其中下清河闸处跌水深2m,闸上臭气浓度290,清河闸处跌水深1.5m,闸上为146,即使树村闸上排出的表曝处理出水BOD5和COD cr含量很低(4.58mg/L和38.87mg/L)时,跌水处(跌水1.0m)的臭气浓度也达到47。厂址处臭气浓度为7.2。

3.大气环境监测

监测结果表明,总悬浮颗粒物(TSP)是本厂址附近空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日均值接近环境标准,日均值超标率为20%;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和一氧化碳(CO)小时平均值和日平均值均不超标。

评价区(外延1km的范围)内的大气污染源主要为企事业单位的燃煤锅炉房,有锅炉32台,大型茶炉8台。此外,厂址附近的自然村冬季以燃煤采暖为主。所以,厂区附近大气环境影响主要以燃煤污染物排放为主。

4.厂址及其附近地区环境噪声监测

监测表明,各监测点的平均等效声级Leq都分别低于国家二类混合区环境噪声标准(昼间60dB(A),夜间50dB(A))。

二、项目环境影响分析

(一)施工期的环境影响分析

一期工程建设期间将有相当大的土方工程、土建工程、安装工程以及大量的运输工作量。因此在施工期间,可能对环境造成粉尘和施工噪声的影响。影响的主要对象是黑泉村和武警部队营房,其次是西小口村。主要评价因子为扬尘和等效声级Leq。

(二)处理厂生产对水环境的影响

1.处理出水对水环境的环境影响识别

入厂污水经过处理,水污染负荷明显减少,出厂的水质得到改善。

2.超负荷污水溢流和事故排水对水环境的影响

处理厂超负荷污水的溢流和事故泄水,只对清河闸下游河段的水量和水质产生影响。

(三)清河污水处理厂工程对沿岸污灌农由的环境影响识别

由于改用处理厂出水灌溉,将使原污灌农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四)处理厂固体废物最终处理的环境影响

处理厂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格栅栅渣、曝气沉砂、沉淀池的浮渣和脱水后的污泥。栅渣将与沉砂(6t/d)一起送垃圾填埋场处理,不会造成值得重视的环境影响。

一期工程日产剩余脱水污泥167t/d(含水率80%)。规划上将该污泥的消纳场确定在昌平县北七家乡境内,但存在污染农田生态环境的可能性。

(五)处理厂其他生产活动对厂区附近环境的影响分析

主要表现在下述四个方面:

1.锅炉造成的影响。一期工程锅炉燃气可能对周围环境产生微弱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大量恶臭逸入环境,可能对环境造成恶臭污染。其中,产生恶臭的污染环节主要是提升泵房、曝气沉砂池和曝气池,影响对象主要是黑泉村和武警营房的人群。

2.含菌气溶胶的环境影响。污水处理厂在进行污水曝气处理过程中将产生气溶胶。有可能影响周围人群的身体健康。

3.厂区生产噪声的环境影响。污水处理厂的噪声主要来自泵房和鼓风机房,生产噪声影响的对象主要是黑泉村和武警营房。

三、环境影响分析

(一)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可行性分析

1.关于污水处理工艺的评价

一期工程采用污水处理工艺曝气活性污泥法,即SBR工艺。目前大部分SBR工艺应用于有机物降解、硝化和反硝化以及生物除磷等过程。由于SBR工艺可省去独立的二沉池系统,布置紧凑、基建和运行费用低,处理效果好,尤其是具有除磷脱氧功能,从而越来越受到重视。天津纪庄子污水处理厂采用的渐减曝气活性污泥法与本厂选用的工艺相近。根据纪庄子污水处理厂的实践,清河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选用曝气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是可行的,处理出水的BOD5、COD Cr和SS含量能够达到设计出水水质。

无论是普通活性污泥工艺还是SBR工艺,都具有生物脱氮和除磷功能,特别是SBR工艺脱氮除磷的效果更佳,因此越来越被广泛采用。在初步设计中,由于设计进水磷含量过高,为达到磷的排放标准,增设了化学除磷工艺,有可能使处理出水的磷含量达到或接近

0.2mg/L。但采取该工艺后,处理出水的氨氮含量不会降低,仍保持在15mg/L。要想使氨氮含量降到1mg/L,按目前己有的技术有可能达到,但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将会提高。由于采用化学除磷工艺以后,处理出水总磷和氨氮污染水平不匹配,出水的总体污染水平没有明显改变;同时化学除磷有可能使污泥中的有效磷变为无效磷,降低污泥的肥分。

2.关于污泥处理工艺的评价分析

清水河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采用中温厌氧消化脱水机脱水工艺。初步设计指出,一期工程该厂剩余污泥的处理选用直接浓缩、脱水的处理工艺;而40万t/d规模处理厂的污泥处理工艺,将采用中温厌氧消化、浓缩脱水工艺。

中温厌氧消化、浓缩脱水工艺,是国内外大多数城市处理厂采用的污泥处理工艺。采用该工艺处理过的污泥,生物活性更加稳定,污泥含水率可降至80%以下。该厂污泥的最终处置,将是做农肥施用。国家《农用污泥中污染物控制标准》(GB4285-84)的其他规定项目指出,“生污泥须经高温堆腐或消化处理后才能施用于农田。污泥可在大田、园林和花卉地上施用,在蔬菜地和当年放牧的草地上不宜施用”。该厂污泥选用中温厌氧消化、浓缩脱水工艺,是可行的,并且能满足标准对污泥消化的要求。

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污泥的处理采用直接浓缩脱水工艺。该污泥仍属于生污泥,由于其中含有高浓度的耗氧物质,处于不稳定状态。由于受到农作物生长周期的限制和污泥中速效性养分含量低的限制,污泥只宜作基肥施用。对大田来说,每块农田大多每年施用一次。在这种情况下,大田施用污泥大多经过干化,干化后的污泥已不具有不稳定性。在污泥施肥的实践中还没有因污泥不稳定给农作物生产造成影响的事例。

(二)污水处理厂水污染负荷削减量的分析

1.分析内容和方法

项目为BOD5、COD cr和SS。预测范围包括清河污水处理厂流域、入厂污水负荷和处理厂处理负荷等。预测时段为污水处理厂投产第一年的2003年和期工程投产的2006年。

2.分析模式

采用完全混合模式:C=∑CQ i/Q

式中,Q,C——完全混合后的污水水量和污染物浓度;Q i,C i——各排放口的污水量和污染物浓度;Q=∑Q i

3.分析结果

2003年、2006年清河污水系统水污染物负荷预测分析结果列于表2-2-3。

表2-2-32003年、2006年清河污水系统水污染负荷预测

系统

污水量

(万m3/d)

SS(t/d)COD Cr(t/d)BOD5(t/d)石油类(t/d)2003 2006 2003 2006 2003 2006 2003 2006 2003 2006

清河处理厂系统万泉河 15.536 16.245 27.032 28.266 56.394 58.970 20.041 20.956 1.099 1.151 清河25.440 26.602 45.284 47.352 74.431 77.812 38.085 39.824 2.743 2.868 小月河 3.681 3.849 5.484 5.735 5.853 6.120 2.510 2.625 0.401 0.419 小计44.657 46.697 77.800 81.354 136.661 142.902 60.636 63.405 4.245 4.438

肖家河处理厂

系统入清河

2.242 2.344 1.551 1.622 5.305 5.547 2.354 2.461

清河总计46.899 49.041 79.352 82.976 141.966 148.449 62.990 65.866 4.245 4.438 (引自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6)

一期工程可削减水污染负荷:SS 32.86t/d、COD Cr59.756t/d、BOD525.802t/d,占入厂负荷总量的45%~50%,占清河流域污水负荷总量的41%。到2006年二期工程投产后,该厂

可削减负荷:SS 64.636t/d、COD Cr113.737t/d、BOD553.737t/d,占入厂负荷的80%~87%,占清河流域污水负荷总量的75%~81%。这一结果表明,在清河污水治理当中,它的建成和投产将使清河污水系统的水污染状况得到根本的改善。

(三)对清河的影响分析与评价

1.对清河闸以上河段的影响分析和评价

2002年底以后,清河北岸污水截流管、清河污水处理厂已建成并投入运营,肖家河污水处理厂也将投入运营。届时清河闸以上河段将没有城市污水排入,除雨季排水期河中有水之外,其他时期河道中将没有水流,该河段将变成一条干河道。

清河自安河闸至立水桥为市区风景观赏河道。为了能满足风景观赏水体的水质要求,最好用京密引水渠的水由安河闸处补给。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科学的管理和现有闸坝的控制,该河段河水水质能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1999)中的IV类水体标准。如果用常规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出水补给,虽然河水比较清澈,但COD cr超标1倍、BOD5超标2.3倍,而NH3-N和TP将超标10倍左右。即使二级出水经过中水处理排入该河段,使河水水质进一步改善,也不能满足IV类水体标准的要求。

2.对清河闸以下河段的影响预测与评价

(1)对入河水源构成的预测

在2003年清河污水处理厂投产以后,清河闸以下河段的污水来源由三部分组成:处理厂超负荷溢流污水、小月河污水和水源九厂污水。此外是二级处理出水。其中,溢流污水17.019万m3/d,小月河污水3.681万m3/d、水源九厂污水3.957万m3/d,合计24.657万m3/d。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中有5000m3/d经中水处理后回用,排入清河的水量最多19.5万m3/d,在农灌期间,如果二级出水全部排入清河灌渠,则闸下没有二级出水补给。

到2006年40万m3/d规模污水处理厂运营以后,闸下入河污水由两部分组成,超负荷溢流污水和水源九厂污水。此外将有相当数量的二级处理出水。溢流污水2.538万m3/d,水源九厂污水4.183万m3/d(可能少于此数),合计6.721万m3/d,占该厂系统城市污水总量的14.4%。也就是说,到二期工程投产以后,该厂系统城市污水共由100%排入清河,变到只有14.4%排入清河。其结果将会基本改善清河的水污染状况。2006年以后,超负荷溢流污水量还会逐年增加,但增幅将会变小。随着科学上术的进步,现有污水处理构筑物处理能力的提高或扩建与新增污水量相适应的处理构筑物,并将水源九厂污水截入处理厂。届时该厂系统的全部城市污水都得到处理,清河将没有城市污水排放,清河的水污染状况将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2)清河闸以下河段水质预测

现根据前述各时段入河水量,采用完全混合模式预测该河段的水质。选择SS、COD Cr、BOD5和石油等四项作为预测项目,选2003年、2006年、未来三个时段为预测时段。其中,2003年分两种情况,其一为只有溢流污水、小月河污水和水源九厂污水补给时的河道水质,其二为有上述污水和19.5万m3/d二级处理出水补给时的河道水质;2006年也分两种情况,其一为有溢流污水和水源九厂污水补给时的水质,其二是有上述污水和39.5万m3/d二级处理出水补给时的水质;未来是指该河段没有污水补给只有二级处理出水补给时的水质。预测结果列于表2-2-4。

表2-2-4清河闸以下河段2003年、2006年水质预测

时段补给水入河水量(万m3/d)SS(t/d)COD Cr(t/d)BOD5(t/d)石油类(t/d)

2003 全污水24.657 182.6 305.8 135.8 8.9 有二级出水44.157 108.3 194.1 82.2 5.4

2006 全污水 6.676 175 191.7 82.1 5.2 有二级出水46.176 37.5 72.8 24.2 1.5

只有二级出水补给20 60 20 0.9 (引自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6)

(3)对清河闸以下河段水质的环境影响评价从预测结果来看,在没有二级处理出水补给的情况下,2003年河道水质更趋恶化;到2006年,由于入河污水只有6.676万m3/d,在有39.5万m3/d二级出水补给的情况下,闸下河段的水质将得到基本改善。河道水质的完全改善,有待于河道中完全没有城市污水补给,而只有二级处理出水补给。在该河段完全由二级出水补给时,二级出水的水质将成为该河段可能达到的最佳水质。按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ZB1-1999)中的V类标准衡量,COD cr,BOD5和石油类略有超标,而NH3-N,TP则超标10倍多。从北京市天然水资源现状和我国国情来分析,很难使该河段的水质达到V类标准水平。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议将二级处理出水水质作为该河段的水质标准。

(四)对清河污水处理厂系统污灌区的环境影响分析

清河污水处理厂系统污灌区主要有三大片:清河闸闸上片、清河导流渠片和清河灌渠片。污灌面积近万亩。清河污水处理厂投产前,闸上片和清河灌渠片都用清河闸以上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导流渠片用文教区干管污水灌溉。该厂建成后灌溉用的污水全部截入处理厂,将使该污灌区结束污灌历史。在这种情况下,灌区农田环境将不会再受城市污水污染的影响,灌区土壤重金属含量不会再增加,土壤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地下水也不再受污灌的影响。

(五)清河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置与利用分析

城市污水处理厂外排的固体废物,有栅渣、沉砂、浮渣和污泥。其中,栅渣、沉砂和浮渣的数量较少,大多运往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理,通常不会造成值得重视的环境污染影响。

污泥是处理厂外排的主要固体废物。它数量大,含水率高,而且有含量不同的:种病原体、病毒和重金属,是一种固体污染物,处置不当就可能造成二次环境污染。

1.污泥的最终处置方式

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最终处置,通常采用下列四种方式:土地施用、陆地填埋、焚烧和海洋处置。国外实践表明,就土地施用、陆地填埋和焚烧三种方式来说,其费用比为1:2:4。土地施用是最经济的最终处置方式。农田施用是土地施用的一种,普遍被采用。特别是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绝大多数都采用农田施用。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最终处置没有列入设计内容。

目前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的委托设计内容中,普遍没有污泥最终处置的设计内容。由于没有该项内容,处理厂工程设计对污泥的最终处置通常只用“可外运作农肥或非娱乐场所的绿化用肥”等一带而过。

污泥是处理厂排出的最主要的固体污染物,最终处置通常要在处理厂厂区以外主行,是处理厂工程可能影响环境的最主要环节。根据国家“三同时”制度,处理厂污泥的最终处置,应与处理厂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2.污泥农田利用的主要设计内容

污泥的农田利用是我国最广泛采用的污泥最终处置方式。污泥农田设计可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出厂污泥的转运、干化场的选择、污泥干化处理工艺和干化污泥

的贮存等;第二部分的设计是污泥农田利用设计的核心,主要设计内容包括农田场地和作物类型的选择,确定出既不污染环境又能充分利用污泥中养分的污泥农田施用率,按地块安排农田施用计划,污泥农田施用的环境影响预测等。

3.清河污水处理厂污泥农田施用的预可行性分析

清河污水处理厂污泥最终将运至昌平区北七家乡地区作农田施肥处置。

(1)污泥性质及污泥成分的预测

清河污水处理厂污泥为生污泥,产量为167t/d(含水率80%)。

根据天津纪庄子污水处理厂几年的监测资料类比预测清河污水处理厂污泥的组成,预测结果列于表2-2-5和表2-2-6。

表2-2-5 清河污水处理厂污泥养分含量预测

项目

纪庄子污泥/%

清河污泥预测值/% 国外资料/% 1985—1990年资料本次测定

有机质46~54 49.9 50.0 30~50

有机氮(以N计) 1.82~5.47 2.46 3.0 1.6~60 有效氮(以N计) 1.10 0.5

总磷(以P2O5计) 1.2~1.9 3.14 1.5~4.0 有效磷(以P2O5计)0.435 0.4

总钾(以K2O计) 1.37~0.43 0.436 0~30

有效钾(以K2O计)0.0954 0.1

(引自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6)

表2-2-6 清河污水处理厂污泥重金属含量预测

项目Hg Cd Zn Cu Pb Cr As

纪庄子处理厂

1985—1990平均值/(mg/kg)7.88 5.0 1349 470 522 590 192 重金属处理率/% 81.4 44.4 62.1 62.8 65.4 71.5 41.3 本厂水质(1998年值)/(mg/L)0.001 ND 0.22 0.11 0.06 0.006 0.005 本厂污泥预计值/(mg/kg) 4.9 低818 414 23.5 26 12

(引自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6)

(2)污泥农业利用场地概况

根据规划,该厂污泥拟在昌平区北七家乡农田施用。北七家乡及其南侧的燕丹乡位于昌平区的东南部,东隔温榆河与顺义县相望,南隔清河与朝阳区相邻。该乡分布在温榆河与清河之间的河间地上。在地貌上该乡位于微倾平原,地面起伏,标高30~38m,土壤类型为砂质潮土和潮褐土。该处远离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和开发区,具有作为污泥农田施用场地的条件。由于该处有相当多的砂质土地,施用污泥可以起到改良土壤和防风固砂的作用。

(3)污泥农田施用的预可行性分析

从预测结果可以看出,该厂污泥有机质含量在50%,有效氮、磷(以P2O5计)、钾(以K2O计)的含量分别为10kg/t,4kg/t和1kg/t(干泥),污泥中重金属含量均在标准范围之内,因此可以作基肥在大田中施用。选择的场地与处理厂相距约17km,道路通畅,运输便利。该场地远离地下水水源保护区和开发区并有大面积砂质潮土分布,适于作污泥施用场地。以场地服务年限30年计,年施用率按(干泥)37.5t/hm2计,约需大田330hm2。该地区砂质砂壤质土的面积达187hm2,其中耕地(指大田作物)973hm2能够满足施用污泥的要求。因此认为污水处理厂污泥在北七家乡大田施用是可行的。但必须选择适宜施用的农田,并编制污泥农业利用设计方案,在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后方能实施。

(4)关于污泥处置建议

污泥的最终处置是清河污水处理厂工程的组成部分,是独立发挥防治污染的措施。应尽早安排污泥转运与干化工程的设计,尽早安排污泥农田施用规划设计和工程设计,应尽早安排编制污泥农业利用环境影响报告书,以适应处理厂主体工程的建设计划。

(六)处理厂生产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分析

1.大气环境影响预侧与评价

一期工程采用燃气锅炉,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强度比燃煤锅炉大大减少。根据项目污染源分析,项目燃气污染物排放SO2只有0.023㎏/h、NO x 0.225㎏/h、CO 0.045㎏/h。预测结果表明,处理厂采暖期燃气不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影响。

2.处理厂内生产噪声的环境影响分析

清河污水处理厂主要噪声污染源有三个,即风机房、污水泵房和沼气发动机房,对这三个噪声源进行影响预测。根据测定,风机房外噪声级昼间为81.4~91.4dB(A),夜间为77.8~82.9dB(A);污水泵房外昼间为78~86.5dB(A),夜间为73~87dB(A);沼气发动机房外昼间为80.2~86.8dB(A),夜间为52.8~84.7dB(A)。

经预测,各评价点的环境噪声预测值均没有超过国家二类混合区环境噪声标准昼间60dB(A),夜间50dB(A)的限值。

3.处理厂工程恶臭及含菌气溶胶的环境影响分析

(1)处理厂工程恶臭环境影响分析

污水处理厂产生恶臭和含菌气溶胶的工程环节主要是曝气沉砂池、曝气池、污水泵房及污泥脱水机房。为了确定处理厂投产后上述部位的恶臭强度和含菌气溶胶的污染情况,以天津纪庄子污水处理厂作为类比厂,对该厂进行实地监测,监测结果见表2-2-7。

表2-2-7纪庄子处理厂恶臭监测结果

取样地点臭气浓度/无量钢恶臭强度/级

泵房进口41.6 3.5

曝气沉砂池65.0 4.5

曝气池56.0 4.5

污泥脱水机房14.6 2.5

处理厂正门 1.5

(引自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06)

从表2-2-7监测结果可以看出,处理厂工程产生恶臭的主要工程部位是曝气沉砂池和曝气池,其次是泵房。其中曝气沉砂池和曝气池的臭气浓度分别达到65.0和56.0,恶臭强度达到4.5级。类比监测结果表明,位于曝气沉砂池正东约100m,曝气池东北约140m的纪庄子污水处理厂正门处,臭气浓度只有1.5,恶臭强度小于2级。清河污水处理厂的曝气池距黑泉村200m以上,距武警部队营房400m以上,在静风条件下处理厂恶臭不会对其产生明显的污染影响。处理厂曝气沉砂池距冶金试验厂围墙100余米,对该厂也不会产生明显的污染影响。位于厂北的西小口村不会受到处理厂恶臭的影响。

为减少恶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初步设计将在敞开式曝气沉砂池上加建阳光板房屋,并将池内排出的臭气抽出,送地下木屑生物脱臭池脱臭。预计处理厂投产后,厂界周边的恶臭浓度将不会超过标准限值。

(2)处理厂工程含菌气溶胶的环境影响分析

在污水曝气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有害物质有可能随气溶胶一起排入环境,从而对环境产生影响,为此引起人们对气溶胶污染的关注。近年来人们力图以生物指标的测定结果来判

断气溶胶的污染影响,例如科比.F.F于1985年发表了《活性污泥污水处理厂对周围空气中含菌和病毒气溶胶密度的影响》。该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敞开式活性污泥法处理城镇污水,厂内含菌气溶胶颗粒数和空气中的细菌总数,较开工前高,但与距曝气池的距离和风向无关。为了解曝气池曝气可能产生的含菌气溶胶的影响,对纪庄子污水处理厂曝气池含菌气溶胶总数和空气中的细菌总数进行了测定。除此之外,在北京昌平秦城附近选了5个对照点,测定了空气中的细菌总数,也对高碑店污水处理厂试验厂曝气池、宿舍区和空旷地的含菌气溶胶总数、空气中细菌总数等进行了测定。监测结果表明,在曝气池上的空气中均未检出沙门氏菌和志贺菌,各点含菌气溶胶总数与距曝气池的远近无决;曝气池处夜晚空气的细菌总数高达534个/m3,但离开曝气池,细菌总数很快降下来,细菌总数与距离不存在相关关系,且各点所测细菌总数大多在对照点含量的变化范围内。上述测定结果与科比.F.F所测结果大体相同。因此,目前还不能确认曝气池曝气会对环境产生含菌气溶胶的污染。考虑到黑泉村和武警部队营房距处理厂太近,为防止处理厂可能产生的含菌气溶胶的污染影响,厂区周围应设有较宽的防护林带,厂内绿地面积应适当增多。

四、环境管理

城市污水处理厂工程是治理水污染的环境工程,但是在工程施工期和运营期的生产活动中,也有可能造成周围环境的污染。环境管理的目的就是保护环境,预防和削弱这种影响。

对本工程来说,施工期影响环境的工程环节主要为两个方面:(1)土方开挖、堆放回填、建筑材料的堆存,以及运输过程造成的扬尘污染,环境因子为扬尘;(2)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造成噪声污染。运营期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环节,有泵房、污水污泥处理构筑物、鼓风机房、溢流井和退水口。主要影响因子为臭气浓度、噪声和污泥。应该指出,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和超负荷污水溢流、事故溢流,均会对清河水质产生巨大影响,尤其是超负荷污水溢流、事故溢流将对清河下游水质造成污染,事故溢流是污水处理厂遭遇故障,如设备故障、停电等所致,这种情况的发生几率一般都很小。这些均属处理厂职责管理范围,因此未列入本环境管理内容。运营期的环境管理内容主要是厂区臭气和噪声。对处理厂污泥的环境管理留待《清河污水处理厂污泥农田利用环境影响报告》确定。

建立专门的环境管理机构是实施环境管理的组织保证。

在处理厂建成投产前,安排恶臭和噪声的背景监测。

(一)噪声监测位置为主要噪声源和厂界敏感点

主要噪声源包括:进水泵房、鼓风机房、曝气沉砂池、污泥回硫泵房。主要敏感点包括:处理厂进水泵房西的厂界处、处理厂东的靠黑泉村的厂界处。测定方法按标准执行。

(二)恶臭监测位置

进水泵房外、曝气沉砂池外、曝气池边、沉淀池边、污泥堆置棚外、进水泵房西的厂界、南马坊西路的污水溢流井处和退水方沟在清河上的出口处及靠近黑泉村的东厂界,共8个点。测定方法按标准执行。根据监测结果由持证评价人员作出背景评价,并归档以备以后项目验收应用。

运营期的环境监测,按下述时段进行:初期(生化处理正常运转后的一个月内);试运营期(一年内);正常运营期。

运营初期至少检测一次,包括全部测点。如果厂界监测点仍未超标(臭气浓度≤20,昼间噪声≤60dB(A),夜间≤50dB(A),生产照常运营;如果出现厂界超标,应查找污染源,并向处理厂领导报告。此后每半月在厂界敏感点监测一次,连续监测10次。在试运行期内只在敏感点处检测4次即可。试运行期结束后,应由厂长和上级主管领导提出试运行期环境管

理报告。在运营期,只在敏感点每季度监测一次,如发现超标现象,应适当增加监测点位和监测次数。每年编出当年的环境管理报告,上交处理厂领导和上级主管领导。

五、环境保护建议

(一)关于污水处理工艺中增加化学除磷措施

采用化学除磷可以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V类水体标准,但要使二级出水的NH3—N达到V类水体标准则不具有技术经济可行性,单纯除磷而NH3—N污染水平不变,处理出水的总体污染水平没有明显改变,同时会降低污泥的肥分。因此,在研究增加化学除磷的必要性以后,再确定是否增加化学除磷工艺。

(二)关于二期工程的污泥处理工艺

项目一期工程污泥处理采用直接浓缩脱水工艺,二期工程全部改为中温厌氧消化机械脱水工艺。采用什么样处理工艺处理污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污泥的最终处置方式。处理厂污泥在昌平区北七家乡作大田基肥施用,直接浓缩脱水处理过的污泥在大田上施用是可行的。因此建议二期工程的污泥处理工艺仍采用直接浓缩脱水工艺。

(三)关于清河的水质标准问题

规划上清河为风景观赏水体,河道水质应执行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IV类或V 类水体标准。用二级处理出水补给清河能够满足风景观赏水体的要求。在难以实现用引水渠水补给清河的情况下,可用处理厂二级处理出水补给清河,并以清河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处理出水水质作为清河的临时水质标准。

(四)关于原污灌区灌溉水源问题

一期工程投产后,原污灌区将结束40年的污灌历史。但没有灌溉水源又将对农业生产带来一系列问题。在工程投产后,清河灌渠和导流渠则没有入流水,有可能出现用水纠纷。因此,建议在一期工程期间,部分二级出水能够补给清河灌渠以备农灌。

(五)关于施工期的扬尘问题

在施工期,搅拌机、水泥、白灰和砂石等易扬尘物料尽量安置在场地北半部,并配备设施;在施工期应采取抑扬尘措施;为防止运输车辆遗洒污染交通沿线的环境,车辆应严密苫盖,出工地的车辆要清扫车轮,防止把泥土带入城市道路;施工现场要围挡或部分围挡,以减少扬尘的扩散范围等。

(六)关于退水口臭气污染

清河沿岸恶臭监测表明,凡是跌水处和污水干管排口处,臭气浓度明显增加,清河闸和万泉干管排口处臭气浓度高达1460为防止臭气污染,建议处理厂溢流井采用密封措施,在退水方沟入河口处减缓坡度以减低因水力冲击增加臭气排放强度,并在排口处至少设5~10m宽的防护栏。

案例点评:

一、北京市拟在清河沿岸建三座污水处理厂,清河污水处理厂是其中之一。案例中首先分析了清河污水处理厂项目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项目的建设将使北京中心区北部的大部分污水得以治理,可有效地改善当地的环境和清河水质,其建设符合规划。

二、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本身就是环境保护项目,但其自身也会对环境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环境影

响识别中,分别提出运行期(正常、事故)排放对清河水环境、污灌农田的影响以及项目产生的浮渣、锅炉烟气、恶臭、含菌气溶胶、噪声和施工期等方面的环境影响。由于污水处理厂是环境改善项目,在环境影响识别中负面影响不为重视,容易丢项。通过对本案例的分析,应该掌握此类项目影响因素,正确筛选评价因子。

1.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分析,可从两个方面考虑:

(1)当污水处理厂运转正常,处理过的污水达标排放,进入河流与河水混合后,河流水质的改善情况;

(2)超负荷污水溢流和事故排水对河流水质的影响,其影响和改善的程度应通过模式计算分析得出。

2.对污灌农田的影响分析:污水处理厂建成后,原来用污水灌溉的农田改用污水处理厂出水灌溉,对农田土地环境的改善和影响分析。

3.污泥的处置和利用:污泥是污水处理厂的主要外排固废,污泥处置是污水处理厂评价的重要内容,很容易被忽略。污泥处置有多种方式,在我国以农田施用为主。这部分分析应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1)污泥运输和干化的影响分析;

(2)对农田和作物的选择和影响分析。应对污泥养分含量、重金属含量进行类比分析,对受纳的农业土壤土质、面积进行分析,最终给出污泥的农田施用是否可行的结论。知果污泥处置场所另择地建设或规模较大,也可以单列评价。

4.恶臭是污水处理厂的重要污染因素,其对周边敏感点的影响应做重点分析。分析可用类比法,也可用公式计算法,并注意厂内合理布局,尽量减11,对周边敏感点的影响。

5.其他:污水厂的锅炉房烟气、污水处理厂设备噪声、污水处理厂含菌气溶胶及污水处理厂施工期等的影响,也要进行适当的分析。

三、因为项目周边环境较为简单和明确,案例未对污水处理厂的选址和景观进行分析。如果附近有敏感点,还需增加选址可行性分析。选址应有1~2个备选地进行比选,尽量避开居民区和敏感点。如果周边还有文物、重要景点,还要做景观分析。

四、案例在预测与评价中对污水SBR处理工艺,尤其对磷与氨氮去除效果等达标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并对进水含磷量过高而工艺中增设化学除磷措施后,对出水水质及肥分的影响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这对污水处理厂的工艺可行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本案例的特色之处。

五、案例的不足之处是没有提出污水处理厂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这是污水处理厂评价中一个较大的遗漏。此外,宝盛里小区是距清河污水处理厂最近的住宅区,为环境敏感点,应预测污水处理厂对其影响,或考虑小区选址的合理性;案例中多次提到的敏感目标—武警部队营房,却在污水处理厂周边关系图上未予列出。这都使其完整性受到影响。

六、如果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包括污水管网部分,应对污水管网部分进行环境影响专题评价;如果污水管网的建设不包含在项目之内,或污水管网规模很大,涉及到大面积的城区,环境敏感点和环境保护目标都有较大的变化,也可单做环境影响评价。污水管网建设的评价重点在施工期。

注:后续报道:《让城市河流还清清河污水处理厂为生态北京保驾》

北京北部有条清河,近年来污染严重,然而最近清河终于变清了,这个变化源自清河污水处理厂。清河发源于西山碧云寺,经海淀、昌平、朝阳、顺义汇入温榆河,全长23.6公里,是京西北地区重要的排水行洪河道。为此今年市政府确定的60项重大工程中,就把清河污水处理厂作为其中一项。

清河污水处理厂位于清河北岸,服务流域面积107平方公里,服务人口81.4万人,也就是说,今后它将每天处理80万人日常生活产生的污水。现在清河处理厂建成了,两条污水截流干线做成了,这样可以把所有排放的污水通过污水干线,收集到污水处理厂里进行污水处理。浑浊腐臭的城市污水顺着清河流畅进清河污水处理厂,经过去除大型杂物,水中有机物等20多道复杂工艺,最后变成达到排放标准的清水,也就是无色无味,清澈透明,被称为二级水的中水,回灌进清河,清河就此被还清了。

清河污水处理厂的建成不仅改善了清河水质,让周边居民受益,它在提高城市污水处理水平,以及北京的城市生态建设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去年北京市的污水处理率是42%,到今年年底,北京市可以使污水处理率达到45%,明年北京市污水处理率还可以进一步提高。

作为奥林匹克公园重要水源之一的清河污水厂中水回用工程,正在进行前期规划,清河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也开始了招商引资,力争明年开工建设。清河流域另一座污水处理厂北苑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也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到2008年两座污水厂建成后,清河水质将彻底还清。

资料来源:

1.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分析[Z]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6:333~350.

2.北京电视台.让城市河流还清清河污水处理厂为生态北京保驾.2002-9-26.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生态学与城市建设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步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再发展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大进步。目前的工业文明虽取得很大成就,但因其固有问题的严重化,已经开始走向衰退,当前一种新的文明,作为工业文明的替代力量正在兴起,这就是说现在面临着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过渡,这种新文明即为生态文明。人类社会也将从工业社会转向生态社会,从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生态化发展模式。 生态化发展模式是在工业化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辩证否定,它扬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人类福利和生态后果的唯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持续发展的,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生态化发展模式是人们对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是人类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开拓新文明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城市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据历史资料和考古的研究,城市的出现至少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自从工业化以来,城市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个集中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市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 国内外城市的发展表明,城市化具有正、负两个方面的效应。一方面,城市化可以促进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能集约地利用土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同时能促进教育、就业、健康和社会服务的进行。 另一方面,城市化在为人们带来许多益处的同时,又产生一系列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民健康产生影响。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市的气候变化(如热岛效应)和环境污染,包括水、空气、噪声和固体废弃物污染等;二是自然资源的耗竭与短缺,特别是淡水、化石燃料、耕地的过度利用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三是城市人口的增加导致大量的社会问题,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绿地减少、教育与卫生滞后,其中住房问题一直是许多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2.城市生态学的形成与发展 正是因为上述原因,世界各国都开始重视城市的生态建设问题。特别是从1992年的联合国环发大会后,人居环境问题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近代城市的发展正在摆脱过去传统的以建筑和视觉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生态城市建设应运而生。新的城市历年对生态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生态学也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取得了新的发展,以至于形成了一门新的分支学科———城市生态学。 众所周知,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一门科学。长期以来,生态学是以自然界的有机体或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世界上人口的增长和资源与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益激化,生态学家在投身解决社会问题的过程中,逐渐摆脱了其初期的狭隘的纯自然的倾向和学科局限,把人类活动包括在其研究的范围之内,把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系统作为宏观领域的发展方向,在理论和研究方法方面都有了明显的发展,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以崭新的面目跻身于现代科学之林。 城市生态学是生态科学和城市科学的交叉学科,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但是古代的中国人居环境、欧洲城市和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的村庄都体现了城市生态学的思想理念。 20世纪70年代一批生物学家开始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城市。他们的研究重点在于城市环境影响下动植物区系的变化历史。20世纪70年代初,罗马俱乐部发表的第一篇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其对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前景所做的估计,进一步激起了人们

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1、生态城市的基本概念 1.1生态城市的概念的演化过程 现在,国内外都在建设生态城市,由于各地对生态城市的理解不同,所以会有不同的表现和内涵,同时受各城市地理、空间、位置的限制,其规模、资源和环境特征不一样,也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但有一个原则,就是生态城市必须保持系统的健康和协调,具有高效率的物流、能流、人口流、信息流和价值流,具有持续发展和消费的能力,具备高度生态文明的生活空间。生态城市在维护本城市生态环境的同时,也要注意保持相关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协调。因此我们必须对生态系统作进一步的了解。 什么是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应该是指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以及生物种群相互之间密切联系、相互作用,通过物质交换、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成为占据一定空间、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的动态平衡整体。生态系统是现代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生态学的国际研究计划均把焦点放在生态系统,如国际生物学研究计划(IBP)其中心研究内容是全球主要生态系统(包括陆地、淡水、海洋等)的结构、功能和生物生产力;人与生物圈计划(MAB)重点研究人类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4个国际组织成立了“生态系统保持协作组(ECG)”,其中心任务是研究生态平衡及自然环境保护,以及维持改进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并因此给我们带来生态城市的概念。 生态城市,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经出现,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关于生态城市的概念众说纷纭,虽然至今还没有公认的确切的定义。但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应是一种理想的城市模式,其中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保护。同时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认为,生态城市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包含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提高人类对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修复、维持和发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惠共生。 1.2 生态学对生态城市的观点 从生态学的观点而言,城市是以人为主体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由社会、经济和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一个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应该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关系协调的城市生态系统。这里所谓结构合理是指适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环境质量,充足的绿地系统,完善的基础设施,有效的自然保护;功能高效是指资源的优化配置、物力的经济投入、人力的充分发挥、物流的畅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关系协调是指人和自然协调、社会关系协调、城乡协调、资源利用和资源更新协调、环境胁迫和环境承载力协调。

城市生态学试题

一、选择题(20×2分) 1、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为标志,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人类共同追求的实际目标 A、《执行计划》 B、《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承诺》 C、《我们的共同未来》 D、《21世纪议程》 2、我国城市工业职能分类,采取()的方法。 A.多变量分析B.统计分析C.多变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D.统计描述 3、城市时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一个时代的()和生态环境发展与变化的焦点和结晶体。A政治B经济C科学D文化 4、一次能源经过加工,转变为另一种能源后称为二次能源,下列不属于二次能源的是() A、电力 B、石油 C、煤气 D、柴油 5、属于城市给水工程系统分区规划内容深度的是()。 A.平衡供需水量,选择水源,确定取水方式 B.确定水源地卫生防护措施 C.估算分区用水量 D.进一步确定供水设施规模,确定主要设施位置和用地范围 E.布置给水设施和给水管网 6、水环境主要由地表水环境和()两部分组成。 A湖水B地下水C降水 D 江水 7、普通环境按环境性质的不同分为三类,下面不属于的一类是() A、人文环境 B、半自然环境 C、社会环境 D、自然环境 8、按照起源,可将斑块分为:() A干扰斑块B残余斑块C环境资源斑块D陆地斑块 9、城市热岛效应会表现出一定的时空分布特点,一般会在人口密集、建筑密度大、工商业最集中的地区,下面热岛效应最不明显的是()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五指山 10、城市消防站与医院建筑应保持()m以上的距离。 A.120 B.100 C.80 D.50 11、在我国东部地区,丘陵区和农田区一般占总土地() A、10~50% B、25~30% C、10~30% D、50~60% 12、衡量中心地重要性,确定其等级的指标是()。 A.职能单位B.门槛人口C.中心度D.K值 13、( )是指人类在开发利用、干预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构造出来的有别于原有自然环境的新环境,或称次生环境。 A自然环境B原生环境 C 再生环境D人工环境 14、城市土地总供给是()。 A.完全弹性的B.非弹性的C.弹性的D.不完全弹性的 15、()的发展状况可以作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A城市B乡村 C 群落 D 物种 16、关于城市生态学的论述,下列()项不妥。 A.城市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它们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B.城市生态学可分成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城市社会生态学三个分支

城市生态规划的理论、途径与案例研究

摘要:本文论述了国际城市生态规划研究的背景、理论、科学内涵及城市生态规划与建设的内容,并以上海市和崇明绿华阳光生态示范区规划为例,从城市的结构、功能和城乡生态关系协调性等方面,探讨了城市生态规划和生态示范园区规划建设的途径与措施。 关键词:城市生态规划建设途径与措施上海崇明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与进展 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的概念约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虽然时间不长,但其学术思想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过“理想国”的设想,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M.Vitruviius)在《建筑十书》中总结了希腊、伊达拉里亚和罗马城市的建设经验,对城市选址、城市形态与规划布局等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把对健康、生活的考虑融汇到对自然条件的选择与建筑物的设计中。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阿尔伯蒂(L.B. Alberti 1452)、费拉锐特、斯卡莫齐等人师承维特鲁威,发展了“理想城市”的理论。16世纪英国摩尔(T.More)的"乌托邦",18-19世纪中,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Rowen,1852)的"新协和村",西班牙索里亚(A.Soria,1882)的“线状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 19世纪末叶,以玛希(Geoge Marsh)为代表的生态学家和规划工作者的规划实践,标志着生态规划的产生,玛希(1864)首次提出合理地规划人类活动,使之与自然协调而不是破坏自然;鲍威尔(Powell 1879)在规划实践中指出,要制定法律和政策,促进与生态条件相适应的发展;英国霍华德(E.Howard,1898)的"田园城", 法国柯布西埃(Le Corbusier,1930)的“光明城”,英国恩维(R.Unwin,1922)的“卧城”,赖特(F.Wright,1945)的“广亩城”等工作丰富了生态规划的内容。后来的芝加哥大学人类生态学派在城市和区域规划中均进一步强调了发展要与自然相协调;美国景观生态学家麦克哈格(McHarg,I.L.)在1960年代指出, 生态规划(Ecological planning) 是在没有任何有害的境况下或在多数无害的情况下,对土地的某种用途进行的规划。后来直至1980年代,包括日本学者在内的大多数人所认同的生态规划仍大部分倾向于土地的生态利用规划,王祥荣(1995,1998)提出,从区域和城市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特点、发展趋势和生态规划所应解决的问题来看,生态规划应不仅限于土地利用规划,而是以生态学原理和城乡规划原理为指导,应用系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学科的手段辩识、模拟、设计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内的各种生态关系,确定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生态适宜度,探讨改善系统结构与功能的生态建设对策,促进人与环境关系持续协调发展。从以上学者的论点可以认为,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城市生态规划的关键是要塑造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关系协调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这也是当前人们对现代城市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城市规划所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就目前我国的总体情况而言,城市化水平虽然仅达30%左右,处于初始阶段,但作为全国经济改革开放龙头的上海以及整个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则已进入了城市化的“超速阶段”,城市建设、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前景广阔。但是,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同时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的行为,缺乏远景规划和生态规划。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的基础上,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是我国在新世纪城市建设中所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生态城市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将为此提供科学的依据。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题

现代城市生态与环境学考试试题1 在对长江水质进行观察的时候,先设立观测点进行观测,再和历年的水质状况进行对比的研究方法是()。 1.0分 ?A、 个案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 ? ?B、 资料统计与现场观察资料相结合 ? ?C、 对比研究和定位研究相结合 ? ?D、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 ? 我的答案:B 2 绿化植物的美学不会通过下列哪种途径表现出来?() 1.0分 ?A、 大小和形状的搭配 ? ?B、 地形和品种 ?

色彩和质地的搭配 ? ?D、 光影和声音 ? 我的答案:B 3 数理模型分析是利用特征方程、公式,结合()分析、综合系统分析,再利用系统模型、仿真模型分析城市水温、气候等的变化。 1.0分 ?A、 因素 ? ?B、 因子 ? ?C、 个体 ? ?D、 差异 ? 我的答案:B 4 现代城市生态学自然生态所研究的核心有气候特点、水温特点、生物特点、()。 0.0分

环境容量和自净能力 ? ?B、 环境现状 ? ?C、 环境污染和修复能力 ? ?D、 环境修复和容纳能力 ? 我的答案:D 5 现代生态设计的自然做工原理包括自然界没有废物、自然的自我组织和能动性、生物多样性和()。 0.0分 ?A、 设计和自然相协调效应 ? ?B、 生态位效应 ? ?C、 边缘效应 ? ?D、 最优设计效应

我的答案:A 6 城市生态系统是人类()和()自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经济——自然——社会”三者合一的复合系统。 0.0分 ?A、 改变、顺应 ? ?B、 改造、维护 ? ?C、 改造、适应 ? ?D、 改变、协调 ? 我的答案:D 7 下列不属于城市人口承载力特点的是()。 1.0分 ?A、 多因素制约 ? ?B、 不确定性

城市生态学试题补充和答案(复习资料).doc

什么是城市化 ? “人口向城镇或城市地带集中的过程”(简明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篇) 城市 集中居住人口达两万以上的地点?以非农业生产活动为主的集中居住区域 城市居民 城市化包括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居住方式的转变 城市的优越性和人们的认识 ?城市的密度越大,多样性越丰富,对机动运输的依赖性就越小,对资源的需求越小,对自然的影响就越小。。。。效率就越髙。。。。循环利用资源的网络,生态系统也如此。 ?人类的聚集和追求:食物、住所、安全、好奇心、爱情、性、繁衍后代、个人和社会的价值实现(金钱地位)、娱乐的动力和时空距离的影响: ?城市提供了最好的场所,大城市机会更多?城市化是人类的进步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特别创造物,综合体,有机体、幽灵和复合机器 ?“城市是人类为实现最大交换量和最小交通的创造物”(David Engwight);交换的内容包括一切:观念、商品、食物、金钱、友谊、希望、恐惧、基因一人类文化、经济、遗传和进化的一切东西。是一个交换中心和集散地。--还包括科学技术、信息, 还有文明和犯罪。 城市化的几大过程 一、城市化是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 二、城市化是地域产业结构转换的过程 三、城市化是城市物质文明、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扩散过程 四、城市化是地域性质和景观转化的空间过程 城市化的动力 一、产业的空间集聚与结构转换 二、城市间的相互作用 ?1、大城市的辖射作用 ?2、城市间交通线的导向作用 ?3、小城市的向心作用 三、技术的进步 ?1、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转换与演进的主要力量 ?2、技术进步改变了劳动力职业结构 ?3、技术进步促进了城市经济増长 城市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 1、人和人类活动占主导地位的人工生态系统 2、服从人类滯要为第一性的人工环境建设

城市生态学大纲

第一章生态学基础 1.1 生态学的发展 1. 生态学的概念 2.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分类 1.2 生态系统(ecosystem ) 生态系统、生物圈、生态系统结构、生态系统功能、群落演替、生态平衡、干扰、稳态机制 1.3 生态学一般规律及实际意义 (1)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规律(2)物质循环与再生规律(3)物质输入输出的动态平 衡规律(4)环境资源的有效极限规律 第二章城市化及其生态后果 城市、城市化(概念、特点、标志、利弊、标准)、存在问题、城市化所带来问题、城市污染、城市问题的生态学实质 第三章城市生态系统与城市生态学 3.1 城市生态学(urban ecology)的概念 3.2 城市生态学的发展 3.3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城市生态系统 3.3.1 城市生态系统的概念 3.3.2 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1)城市是人类为主体的生态系统 (2)城市是具有人工化环境的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系统是依赖性强、独立性弱的系统 (4)城市是人类自我驯化的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与其它生态系统的不同点: (1)它是人工生态系统,人是这个系统的核心和决定因素。 (2)它是消费者占优势的生态系统。 (3)它是分解功能不充分的生态系统。 (4)它是自我调节和自我维持能力很薄弱的生态系统。 (5)它是受社会经济多种因素制约的生态系统。 3.3.3 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内容 1、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 ①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②城市化对生物的影响以及生物的反应;③城市 化对人群的影响 2、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 3、城市生态系统的动态 4、城市生态系统的系统生态学研究 5、城市的生态规划、生态建设和生态管理 6、城市生态系统与周围农村生态系统间关系的研究 3.4 城市生态学的研究特点 3.5 城市生态学研究重点 第四章城市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 4.1 城市气候 城市气候的概念

生态文明试题答案

生态文明试题答案 1. 过度强调均衡发展,将(A)市场竞争力。(单选) A削弱 B增强 C不改变 D不确定 2. 气体废弃物的特征有(D)。(单选) A来源广泛,成分复杂 B空间层次性 C造成多种典型污染 D以上都是 3. 属于二次能源的有(D)。(单选) A海洋能 B小水电 C地热能 D氢能 4. (B)年出台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和2008年出台的《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也都着眼于环境污染的溯源式预防。(单选) A2000 B2002 C2004 D2008 5. 在生态公正前提下的社会公正,就是(ABCD)。(多选) A财富不能为少数人积累和占有 B不能光考虑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C要考虑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D保护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 6. 新疆资源税改革的主要内容有(ABC)。(多选) A原油、天然气资源税以其销售额为计税依据,实行从价计征 B对稠油、高凝油和高含硫天然气和三次采油实施减征资源税的政策 C对开采稠油、高凝油、高含硫天然气和三次采油的纳税人暂按综合减征率的办法落实资源税减税政策 D对有色金属从价计征 7. 属于可再生资源的有(ABCD)。(多选) A土地资源 B水资源 C气候资源 D生物资源 8. 有经济学家称:“现在新能源企业没有一个可以不靠补贴生存,这样的行业要想成为主流是不可能的。”(判断) 正确 9. 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制度,是现代政府采用市场竞争的逻辑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发明。(判断)

正确 10. 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辅相成,不可偏废。(判断) 正确 11. 社会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发展包括所有的发展方面,广义的社会发展是指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发展。(判断) 错误 12. 新能源的主要特点有哪些(简答) 答:(1)能量密度较低,并且高度分散。 (2)资源丰富,可以再生。 (3)清洁干净,使用中几乎没有损害生态环境的污染物排放。 (4)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资源具有间歇性和随机性。 (5)开发利用的技术难度大。 13.自然资源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与能量,它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填空) 14. 低碳经济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会带来许多重大投资机会,高能效的电力、交通、建筑、工业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这五个方面将会产生重大投资机会。(填空) 15. 科学发展观是一个系统整体,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填空) 1. (A)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与环保意识、生态意识、生命意识等绿色理念相关的,以绿色行为为表象的,体现了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进共荣共发展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单选) A绿色文化 B绿色富国 C绿色惠民 D绿色发展 2. (B),指个人或群体之间调整行为以适应他人或环境的过程。(单选) 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 C保护自然 D征服自然 3. 微小水滴或已湿的吸湿性质粒所构成的灰白色的稀薄雾幕,使水平能见度大于等于(C A1;2 B1;5 C1;10 D2;5 4. (C)可以通过影响大气污染的光化学反应来影响大气的污染程度。(单选) A相对湿度 B地理位置 C日照强度 D大气运动

城市生态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生态学:是一门多学科的自然科学,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及 其机理。 生态学新的理念:1)把研究生物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拓展到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的相互关系。2)人类是生命系统中最重要的部分。3)人类具有生物的一切基本属性。 4)解决人类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2、生态系统:在任何规模的时空单位内由物理—生物—化学学活动所组成的一个系统。 3、“生物圈”:是指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圈层,其范围在地表以上可达23km高空,在地表 以下可延伸至12km的深度,包括大气圈层的下层(对流层)、水圈和岩石圈的上层 (风化层)。 4、一个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有生命的生物成分,即生物群落,以及无生命的非生 物成分,即自然环境 5、生物群落:是指一定空间内全部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同住结合,他们之间构成一定 的相互关系。根据各类生物之间的营养关系可以把他们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6、生态系统发展:常常被称为生态演替,它是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或者说一个生 态系统被另一个生态系统代替的过程。 7、种群:是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集合,也就是它是在一定空间中、特定的时间内一起 生活和繁殖的同种个体的总称。 8、种群的大小和密度:一个种群全体数目的多少,即种群的大小,如果采用单位面积或 容积的个体数目来表示种群的大小,即为密度。 9、生态平衡:是指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各部分的结构及相互作用的平衡,物质和能 量流入和流出的平衡,物质产生和消耗的平衡,有机体和环境的协调一致。 10、抵抗力:它是生态系统抵抗外部干扰、维持系统结构原状的能力。 11、恢复力:它是指生态系统遭受外部干扰后,系统恢复原状的能力。 12、自治力:它是指生态系统对发生在内部的各种现象的自我控制能力。 13、稳态机制:是指内部组织和结构的一种调节功能,即调节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能力,调节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之间的营养关系的能力。 14、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指能量通过食物网在系统内的传递和耗散过程。 15、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生命活动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通过食物链各营养级的传递 和转化。 16、生态系统中的信息流:是指生态系统内各生命组分之间的信息传递。 第二章 1、城市化:人口向城市地区集中和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指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的过程。 第三章 1、城市生态系统:是人为改变了结构、改造了物质循环和部分改变了能量转化的、长期受人类活动影响的、以人为中心的陆生生态系统。 2、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自然三个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 3、城市生态学:是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应用生态学的方法研究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动态,以及系统组成成分间和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景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景观生态学 一.名词解释 1.景观:是一个由不同土地单元镶嵌组成,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它 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兼具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2.斑块:是外观上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地表区域。 3.斑块化:是指斑块空间格局及其变异,通常表现在斑块大小,内容,密度, 多样性,排列状况,结构,和边界特征等方面。 4.廊道:是指不同于两侧基质的狭长地带,可以看作是线状或带状的斑块。 5.基质:景观中面积最大、连通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如广阔的草原、沙漠 等 6.景观异质性:景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上的变异性,或者说景观异质性是景 观要素及其属性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和复杂性。 7.景观空间格局:一般指大小和形状不一的景观斑块在空间上的配置 8.景观多样性: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 功能方面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反映的是景观的复杂程度。 9.内缘比; 斑块内部与外侧边缘带的面积之比 10..网络:网络通常由结点和连接廊道构成分布在基质上 11.干扰:系统中一个偶然发生的不可预知的事件,是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发生的 现象(不用背) 12.景观破碎化: 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的干扰所导致的景观由简单趋于复杂 的过程,即景观由单一、均质和连续的整体趋向于复杂、异质和不连续的斑块镶嵌体的过程 13.景观连接度:是描述景观中廊道或基质在空间上如何连接和延续的一种测定 指标。 14.生态流:景观中物质、能量和物种在景观要素之间的流动 15.meta种群:同种的局域种群在不同斑块上分布的总和 16.景观生态分类:根据生态系统内部水热状况的分异物质能与能量交换形式的 差异以及反映到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差异,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指标,把一系列相互区别、各具特色的景观生态类型进行个体划分和类型归并,揭示景观的内部格局、分布规律、演替方向。(未知) 17.景观生态规划:指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一区域景观生态系统整体优化为目 标,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生态系统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模式。 18.最佳的景观结构:含有细粒区域的粗粒景观最有利于获得大型斑块带来的生 态效应,也有利于包括人类在内的多生境物种生存,并能提供比较全面的环境资源和条件,具备了粗粒和细粒的有点 二.填空 19.景观要素的三种类型:斑块、廊道、基质 20.斑块的分类:干扰斑块、残存斑块、环境资源斑块、引进斑块 21.廊道的类型:A)按起源可分为:环境资源廊道、干扰廊道、残存廊道、 引进廊道 B)按宽度分:线状廊道、带状廊道 C)按构成分:绿道、蓝道、灰道、暗道、明道、(必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城市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原理与思路 (一)基本原理 1、“生态位” 生态位:物种在群落中在时间、空间和营养关系方面所占的地位。 生态位的宽度据该种的适应性而改变,适应性较大的物种占据较宽广的生态位。 城市生态位(urban niche):城市给人们生存和活动提提供的生态位。 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现状对于人类经济活动,生活活动的适宜程度,既城市的性质、功能、地位、作用及其人口、资源、环境的优劣势。 2、多样性与稳定性 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保持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的能力,是同生态系统物种及结构的多样性、复杂性呈正相关的。 生态系统的结构愈多样、复杂,则其抗干扰的能力愈强,因而也愈易于保持其动态平衡的稳定状态。 在结构复杂的生态系统中,当食物链(网)上的某一环节发生异常变化,造成能量、物质流动的障碍时,可以由不同生物种群间的代偿作用给予克服。 人力资源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土地的多样性,保证了城市各类活动的展开; 城市功能与交通方式的多样性,使城市具有更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 行业和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使城市经济稳定,整体经济效益提高等。 3、食物链(网)原理 食物链: 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 食物网:生物群落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而成的复杂营养关系。 ●用于城市系统时,各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生产原料,某一企业的产品是另一企业生产 的原料;某些企业生产的“废品”也可能是另一些企业的原料。如此可以对城市食物网“加链”和“减链”。减链:除掉或控制那些影响食物网传递效益,利润低、污染重的链环。加链:增加新的生产环节,将不能直接利用的物质、资源转化为价值高的产品。 食物链(网)原理表明:人类居于食物链的顶端,人类依赖于其他生产者及各营养级的“供养”而维持其生存;人类对其生存环境污染的后果最终会通过食物链的作用(即污染物的富集作用)而归结于人类自身。 4、系统整体功能最优原理 ●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1>1/2+1/2. ●子系统功能和系统整体功能相辅相成; ●子系统都有无限制地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而不顾其他个体的潜势存在。 ●城市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并非总是协调一致的。 ●理顺系统结构,改善系统运行状态,要以提高整个系统的整体功能和综合效益为 目标,局部功能与效率应当服从于整体。 5、环境承载力原理 环境承载力: 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有害变化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 体现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三者的限制,是环境本身具有的有限性自我调节能力的量度。 环境承载力原理具体内容: (1)环境承载力会随城市外部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城市生态学简答题

简答: 1简述系统的特征 1 整体性或称集合性 2 关联性 3 目的性 4 环境适应性 5 反馈机制 2 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哪几种? 1)系统研究思路一般可分为黑箱,白箱和灰箱三种 2)黑箱研究思路是完全忽略系统内部结构,只通过输入和输出的信息来研究系统的转化特性和反应特性 3)白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的组分构成及其相互联系有透彻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功能来认识包括输入和输出在内的整体特性 4)灰箱研究思路是建立在对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只有部分已知,而其余部分未知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析系统 3 何谓还原者?其基本功能是什么? 1)还原者属于异养生物,主要是细菌和真菌,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 2)还原者是把杂交的动植物有机残体分解为简单的化合物,最终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被生产者再次利用,所以还原者的功能是分解,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简述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1)生态系统的成分可分为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两类 2)生命类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三种 3)无生命类可分为太阳辐射能,无机物质,有机物质三种 5 简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类型 1)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根据循环的属性可分成水循环,气态循环,沉积循环三种类型2)水循环:水是自然的驱使者,没有水的循环就没有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3)气态循环:主要蓄库是大气和海洋,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循环性质 4)沉积循环:主要蓄库是岩石圈和土壤圈,具有循环缓慢,非全球性,不显著的特点6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何联系和区别? 答:1)生命的存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二者密切不可分割地构成一个统一的生态系统功能单位 2)能量流经生态系统,沿食物链营养级向顶部方向流动,能量都以自由能的最大消耗和熵值的增加,以热的形式而损耗,因此能量流动是单方向的,生态系统必须不断地由外界获得能量 3)物质流动是循环的,各种有机物最终经过还原者分解成可被生产者吸收的形式重返环境,进行再循环 7 简述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答:1)综合作用2)主导因子作用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因子作用的阶级性5)生态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8 如何理解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答:1)环境中各种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其重要性,尤其是作为主导作用的因子,如果缺少便会影响生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甚至疾病残疾,所以说总体上生态因子是不可代替的,但在局部能补偿 2)在一定条件下的多个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过程中,由于某一因子在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生态因子来补偿,同样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3)但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只能在一定范围内做部分补偿,而不能以一个因子代替另一个因子,且因子间的补偿作用也不是经常存在的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 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 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城市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城市生态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 城市化: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域,以及随之引起的相关人员的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转变的过程。 2. 城市生态系统:间范围内的居民与自然环境系统和人为建造的社会环境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体。 3. 城市人口容量:特定的时期内,在城市这一特定空间区域能相对持续容纳的具有一定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水平及具有一定活动强度的城市人口数量。 6. 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谋求区域生态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为目标,以各种模拟、规划方法为手段,在景观生态分析、综合及评价的基础上,建立区域景观优化利用的空间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地域规划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方案、对策及建议。 7. 城市生态评价:在老城市改造与新城市建设中,根据气象、地理、水文和生态等条件,对工业区、居民区、公用设施、绿化地带做出的环境影响评价。 8. 城市生态建设:按照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应用工程性的和非工程性的措施建立合理的城市生态系统结构,提高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促进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合理流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类在城市空间的利用方式、程度等方面与生态系统的发展过程相适应。 9. 生态城市:从城市生态系统着手,实现上台系统良好运行的城市。 11. 网络治理:以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通过有效的协调与及时的信

息沟通,推动政府、非营利组织、私营部门和公众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城市管理模式。 12. 整体性公理: 13. 生态足迹:1:维持一个人、地区、国家或者全球的生存所需要的以及能够吸纳人类所排放的废物、具有生态生产力的地域面积。是对一定区域内人类活动的自然生态影响的一种测度。2:指生产区域或资源消费单元所消费的资源和接纳其产生的废弃物所占用的生物生产性空间。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5分。 1.并试图应用整体、综合有机体等观点去研究和解决城市生态问题。 2.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形态,其主要功能是生产、工作、休息和生活。 3.人类既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生态系统的消费者,还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管理者。 4.根据人口过渡理论,正处于加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为高出生率- 死亡率- 高增长率类型。 5.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的现象。 6.酸雨是指pH值小于的天然降雨和降雪。 7.城市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包括人工食物链和自然食物链两种类型。 8.能源结构是指能源总生产量和总消费量的构成及比例关系,可反映一个国家和城市生产技术发展水平。我国城市以煤为主要能源。

南林园林城市生态学概念

城市生态学概念 1.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人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一门科学。 2.生态学起源:生态学来源于生物学,尤其是基础生态学,是生物学的基础的 学科之一。 3.生态学发展四个阶段: ①萌芽阶段——17世纪以前,观察描述为主(鸠占鹊巢、螳螂捕蝉,黄雀 在后、24节气等),个体特征。 ②初创阶段——19世纪,个体、种群2个层次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标志 性著作有二:1895年丹麦植物学家E.Warming《以植物生态地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分布学》、不久德国植物地理学家 A.F.W.Schimper 《以生理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学》)。 ③形成阶段——20世纪前半叶。 ④发展阶段——20世纪后半叶以后。 4.形成阶段的特点: 1 地植物学或植物群落学的理论、方法和学术派别的产生、完善和发展已到了极成熟阶段,并在植物群落研究中也有了很多重大进展。 4 基本的生物生态学学科体系的建立。 6 生态学专门研究机构和学术刊物的涌现。 5.发展阶段的特点:吸收其它学科的理论、方法及先进科学技术成就,从而拓宽了生态学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同时生态学向其它学科领域扩散或渗透,促进了生态时代的产生,以至生态学分支学科大量涌现。 6.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人类活动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 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城市生态学可分为城市自然生态学,城市经济生态学和城市社会生态学三个分支。 7.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是城市是一个高度集聚与高度稀缺的统一体。 二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错误认识。 8.城市的稀缺性:指城市在多个自然环境因素方面的稀缺与紧缺特征。如城市中动植物、水、光、清洁空气、能源、土地及分解者微生物等。 9.城市绿地:市中最具良好生态效益和观赏、游憩功能的地块是生长成片绿色植物的绿地。 园林上来说: 一是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用于绿化的土地; 二是城市建设用地之外,对城市生态、景观和居民休闲生活具有 积极作用,绿化环境较好的区域。 10.生物:在自然界中由活质所构成的,具有生长、发育、繁殖能力的物质,并能通过自身的新陈代谢与外界发生能量与物质的交换 11.环境:指围绕生物生存及活动空间所有自然因素的总和。 12.环境问题:广义上:是因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生态平衡破坏,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一切客观存在的问题。 狭义上:只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使自然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反过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问题

生态学硕士培养方案

生态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学科简介 本专业学科名称为生态学,它是理学类生态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生态学学科是我校的重点学科之一,是我校最早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位点之一,为我国热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学科的发展,它紧紧围绕我校“热带、海洋、特区”的办学理念和特色定位,全面系统地开展热带森林生态学、热带农业生态学、热带环境生态学、热带病虫草害生态防控等多个方向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具有鲜明的热带特色与区域特色,我校生态学学科点具有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强大的支撑平台:本学科相关的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作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以及植物学国家重点学科及其植物学二级学科博士点,极大地促进了本学科点的建设和发展;本学科拥有的热带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热带生物资源和热带作物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海南省热带水生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级海洋生物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平台,为本学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本学科拥有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企事业单位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品学兼优的生态学方面的高层次学术型和应用型的专门人才。具体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具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和团结协作的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系统的专业知识与研究技能,了解所研究领域的新动态;具有从事生态学及生物学、环境科学、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的科学研究、业务管理和教学工作等或独立承担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及创新意识;具备理论联系实际,能解决生产实践和社会实践中面临的一些具体问题的能力。 3、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学论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4、身心健康,吃苦耐劳,乐观进取。 三、研究方向 本学科下设4个研究方向: 1、热带林生态学

城市生态学知识点整理

1、什么是海绵城市? 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二元水循环 水在社会经济系统的运动过程与水在自然界中的运动过程一样,也具有循环性特点。社会水循环通过取用水、排水与自然水循环相联系,这两个方面相互矛盾,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矛盾着的统一体—水循环的整体,即二元水循环系统 3、什么是城市的雨岛效应? 雨岛效应,,城市中高楼大厦密度不断地增加,尤其一到盛夏,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更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热气流越积越厚,最终导致降水形成。这种效应被称之为“雨岛效应”。 4、城市内涝发生的原因 ①城市化导致不透水面积增加 ②城市化的水文效应,改变了局部气候和下垫面条件,出现“雨岛效应”现象。 ③城市排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④下凹式立交桥等设施增加 ⑤城市排水设施维护管理不善 5、什么是LID?LID实现的措施。 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ID):采用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的方法进行渗透、过滤、蓄存和滞留,防治内涝灾害。

①保护和修复城市天然河湖:划定河湖蓝线,立法禁止围填河湖及天然湿地。对已渠化的河道进行生态修复 ②修建生物滞留池:一般修建于流域上游,通过植物、微生物和土壤的化学、生物及物理特性储蓄水量并清除污染物,从而达到水量和水质调控目的。 ③湿滞带:是一种狭长的渠道,对来自于停车场、人行道、街道以及其它不透水性表面的径流进行过滤和入渗,与传统渠道区别的是其表面铺设有植被。 分为湿滞水池、干滞水池、人造湿地 ④植被覆盖:在不透水性建筑的顶层覆盖一层植被,是由植被层、介质层、过滤层以及排水层等构成一个小型的排水系统。 ⑤透水性地面:表面由透水结构铺装,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能够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6、核心思想“一片天对一片地”,实现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 在基本遵循自然产汇流规律的基础上,城市建成后实现“一片天对一片地”,利用城市空间对降雨“化整为零”进行收集和储存。具体“滞、渗、蓄、净、用、排” 立体多层次多功能分流分滞的竖向剖面结构 1.生态屋顶 2.绿化建筑立面 3.生态景观 4.生态道路 5.生态水池 6.生态广场 7.生态公园 8.强渗透地面 9.天然洼地蓄滞 滞:降低雨水汇集速度,延缓峰现时间!既降低排水强度,又缓解了灾害风险。 “渗”,是利用各种路面、屋面、地面、绿地,从源头收集雨水。 蓄: 降低峰值流量,调节时空分布,为雨水利用创造条件 净:是通过一定过滤措施减少雨水污染,改善城市水环境 用:利用雨水资源化,缓解水资源短缺,提高用水效率。 排: 构建安全的城市排水防涝体系,避免内涝等灾害确保城市运行安全 7、建设目标(最根本目标就是:要尽量减少社会水循环对自然水循环的冲击。) ①缓解洪涝灾害:通过保护、恢复和修复天然河湖水域空间,把城市排水系统从“区域快排、末端集中”转变为“源头分散、慢排缓释” ②增加雨水利用:针对洪涝雨水的利害两重性,构建“格局合理、蓄泄兼筹、引排得当、环境优美、综合利用”的城市水系统。 ③降低径流污染:城市初期雨水中轮胎细末、生活垃圾污染、大气降尘、铅/镉重金属等污染严重。宜在表面铺装透水结构,让初期雨水入渗,下部填筑多孔结构材料制成的垫层,让垫层具有吸附降解功能,消纳初期雨水的污染。 8、三大任务 (1)海绵体建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