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P=V-(E+T)

按照杜能理论的假设前提进一步分析,“孤立国”中的唯一城市是全国各地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要由这个城市市场来决定。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应是固定的,即V是个常数。杜能还假定,“孤立国”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产同一农产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即E也是个常数。因此,V与E之差也是常数,故上式可改写成:

P+T=V-E=K

上式中K表示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其意义是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2.杜能圈。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区。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本圈主要生产粮食。

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

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

第六圈为放牧区,或叫畜牧业区。

3.杜能圈的修正模型。杜能根据假设前提,得出的农业空间地域模型过于理论化,与实际不太相符。为了使其区位图式更加符合实际条件,他在《孤立国》第一卷第二部分中将他的假设前提加以修正,指出现实存在的国家与“孤立国”有以下区别。

(1)在现实存在的国家中,找不到与孤立国中所设想的自然条件、土壤肥力和土壤的物理性状都完全相同的土地。

(2)在现实国家中,不可能有那种唯一的大城市,它既不靠河流边,也不在通航的运河边。

(3)在具有一定国土面积的国家中,除了它的首都,还有许多小城市分散在全国各地。

针对以上情况,杜能根据市场价的变化和可通航河流的存在对“孤立国”农业区位模式产生的巨大影响,对“杜能圈”进行了修正。他假设当有一条通航河流可达中心城市时,若水运的费用只及马车运费的1/10,于是一个距城100英里,且位于河流边上的农场,与一个同城市相距10英里远,位于公路边上的农场是等同的。这时,农作物轮作制将沿着河流两岸延伸至边界(如图所示)。

杜能还考虑了在孤立国范围出现其他小城市的可能。这样大小城市就会在产品供应等方面展开市场竞争。结果根据实力和需要形成各自的市场范围。大城市人口多,需求量大,不仅市场范围大,市场价格和地租亦高。相反,小城市则市场价格低,地租亦低,市场波及范围也小。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杜能根据其理论前提,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费用又决定着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因此,某个经营者是否能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最大利润(P),将由农业生产成本(E)、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和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费用(T)三个因素所决定,它们之间的变化关系可用公式表示为: P=V-(E+T) 按照杜能理论的假设前提进一步分析,“孤立国”中的唯一城市是全国各地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故农产品的市场价格都要由这个城市市场来决定。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应是固定的,即V是个常数。杜能还假定,“孤立国”各地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所以各地生产同一农产品的成本也是固定的,即E也是个常数。因此,V与E之差也是常数,故上式可改写成: P+T=V-E=K 上式中K表示常数,也就是说,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其意义是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为最小,才能将利润增至最大。因此,杜能农业区位论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为一点,就是如何通过合理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节约运费,从而最大限度地增加利润。 2.杜能圈。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其《孤立国》一书中提出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而每个区域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是著名的“杜能圈”。 第一圈为自由农作区,是距市场最近的一圈,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 第二圈为林业区。本圈主要生产木材,以解决城市居民所需薪材以及提供建筑和家具所需的木材。 第三圈是谷物轮作区。本圈主要生产粮食。 第四圈是草田轮作区。本圈提供的商品农产品主要为谷物与畜产品。 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区,即本圈内1/3土地用来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 第六圈为放牧区,或叫畜牧业区。 3.杜能圈的修正模型。杜能根据假设前提,得出的农业空间地域模型过于理论化,与实际不太相符。为了使其区位图式更加符合实际条件,他在《孤立国》第一卷第二部分中将他的假设前提加以修正,指出现实存在的国家与“孤立国”有以下区别。 (1)在现实存在的国家中,找不到与孤立国中所设想的自然条件、土壤肥力和土壤的物理性状都完全相同的土地。

阿朗索农业区位论的发展

威廉·阿朗索,美国地理学家,世界知名的区域科学专家,现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于1964年出版《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一书,将冯·杜能的关于孤立国农业土地利用的分析引申到城市,以解释城市内部的地用与地价的分布,目前已由梁进社,等(2007)译成中文。书中集中论述了城市活动的租地竞价曲线的构建和在土地供求平衡中地价和地用的决定。阿朗索是世界知名的区域科学专家,《区位和土地利用》一书是他的成名之作,其主要贡献是将冯·杜能(von Thunen)的关于孤立国农业土地利用的分析引申到城市,以解释城市内部的地用与地价之分布 像冯.杜能一样,阿朗索假设城市活动--包括居住和产业--在地形和交通方面都是各向同性 的平原上进行,越接近城市中心(唯一的就业中心或市场中心)支付的交通成本越少。他的 问题是:从城市中心向外,城市活动和地租分布如何变化? 一种资源有多少被何种经济活动所利用以及这种资源的回报(或价格)取决于社会对它的 需求和它本身的供给。土地也不例外,但有其特殊性,这就是土地的不可移动性,在特定位 置上具有固定的数量。换言之,土地在某一位置的供给曲线是一条处于极端状态的垂直线。

它被何种经济活动所占据取决于经济主体人所处的租价。显然,地主愿意把地块租给出价最高的人。因此,对各个区位上土地使用者的租地竞价的分析是建立城市及周围土地利用模型的基础。 译者前言 威廉·阿朗索(William Alonso),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出生于阿 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阿朗索于1954年、1956年和1960年分别获哈佛大学建筑学学 士、哈佛大学城市规划硕士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区域科学博士学位。 之后,他作为教授和系主任在印度尼西亚万隆理工学院城市与区域 规划系工作,1962年在委内瑞拉中央大学做访问教授,1963~1965 年,任哈佛大学城市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在随后的十多年问,阿朗索 曾任教于美国耶鲁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斯坦福大学等校; 1976年又回到哈佛,任人口研究中心主任,被命名为理查德·萨尔 顿斯塔尔人口政策教授,1983~1984年,任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除了学术工作外,阿朗索还是众多机构,包括美国商务部、农业部、住 房与城市发展部以及世界银行、联合国人口行动基金会、美国福特基 金会等机构的咨询专家和顾问。阿朗索曾于1993年10月来中国北 京参加发展中国家区域科学国际会议,作学术报告,并在那一届的区 域科学国际研讨班上授课。1999年2月11日,威廉·阿朗索去世, 享年66岁。 阿朗索是世界知名的区域科学专家,《区位和土地利用》一书是 他的成名之作,其主要贡献是将冯·杜能(yon Thtinen)的关于孤立 2 区位和土地利用——地租的一般理论 国农业土地利用的分析引申到城市,以解释城市内部的地用与地价 之分布。他的学术兴趣还包括人口统计变化动态,尤其是高度城市 化地区的人口问题,比如第三世界的城市化和健康,欧洲的区域一城 市人口迁移模式,美国社会种族统计调查等。为激励区域科学同仁 以阿朗索的精神承担创新性工作,国际区域科学协会于1999年11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习题 一、填空题: 1、杜能的,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2、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的目的在于。 3、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认为: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的增加将呈结构。 4、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在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在于,它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 5、杜能农业区位理论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在于,它首次将方法引入经济研究,对之后的经济学家产生了非常有益的影响,对现代经济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6、按照廖什的理论,区位空间达到均衡时,最佳的空间模型是正六边形。 7、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称为,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称为。 8、作物的地租曲线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 9、韦伯在构建工业区位时,将不与区位发生直接关系的因子逐步排除在外,将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区位因子最终确定为和两种。 10、韦伯在构建工业区位时,分成、、三个阶段逐步构筑其工业区位理论。 11、韦伯将集聚分为和两种类型。 12、帕兰德把的概念引入区位论研究,以价格为变量研究区位空间的均衡,并在运费分析上,提出了,对区位论发展做出了一大贡献。 13、胡佛对韦伯区位理论中的运费计算方法作了重大改进,他将运费分为和两个部分,并指出总运费是一条的曲线而不是直线。 14、以廖什为代表的利润最大化区位理论从需求出发,认为最佳区位不是也不是,而是。 二、名词解释: 1、地租曲线 2、区位因子 3、区位条件 4、普雷德行为矩阵 5、集聚因子 6、分散因子 7、经济人 8、满意人 9、临界等费用线 10、杜能环 三、简答题: 1、简述杜能农业区位论的圈层结构。 2、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3、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4、简述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 四、论述题 1、分析并论述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2、试述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

杜能的农业圈层理论.doc

、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杜能(Johan He inrich von Thu nen, 1783—1850)于1826 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19 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 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 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 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民, 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尽管这种农业制度改革, 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 但贵族却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 并由此成了独立的农业企业家。同时,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 因此可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那么企业型农业建立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又是什么呢?这是杜能试图要解答的主要问题。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A.D.Thaer, 1757—1828)的合理农业论占主导地位。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农业的落后状况, 应该在普鲁士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针对上述泰尔的合理农业论,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这一观点。从而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为了弄清这一问题,从一个假想空间,即“孤立国”出发,探索合理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原则。为了研究的需要,杜能本人从 1 8 1 0年起在德国梅克伦堡购置了特洛农场。十多年的农业经营数据他都详细地记载下来, 成为他用来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说的数据基础。根据农场水平的数据检验后, 杜能建立起了著名的农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一)理论前提 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 1 .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 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杜能农业区位论概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民,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尽管这种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但贵族却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成了独立的农业企业家。同时,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因此可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那么企业型农业建立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又是什么呢?这是杜能试图要解答的主要问题。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A .D.Thaer,1757—1828)的合理农业论占主导地位。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农业的落后状况,应该在普鲁士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针对上述泰尔的合理农业论,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这一观点。从而提出合理经营农业的一般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为了弄清这一问题,从一个假想空间,即“孤立国”出发,探索合理农 业生产方式的配置原则。为了研究的需要,杜能本人从1810年起在德国梅克伦堡购置了特洛农场。十多年的农业经营数据他都详细地记载下来,成为他用来检验自己提出的假说的数据基础。根据农场水平的数据检验后,杜能建立起了著名的农业区位论。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一)理论前提 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古典区位理论

古典区位理论 一、区位及区位理论的概念 区位是指人类行为活动的空间。具体而言,区位除了解释为地球上某一事物的空间几何位置,还强调自然界的各种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间位置上的反映。区位就是自然地理区位、经济地理区位和交通地理区位在空间地域上有机结合的具体表现。 区位主体是指与人类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如企业经营活动、公共团体活动、个人活动等。区位主体在空间区位中的相互运行关系称为区位关联度。区位关联度影响投资者和使用者的区位选择。一般来说,投资者或使用者都力图选择总成本最小的区位,即地租和累计运输成本总和最小的地方。 区位理论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及其空间中的相互关系的学说。具体地讲,是研究人类经济行为的空间区位选择及空间区内经济活动优化组合的理论。 二、农业区位理论 农业区位理论的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26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 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土地。农村只与该城市发生联系,即城市是“孤立国”中商品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而农村则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孤立国”内没有可通航的河流和运河,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联系的唯一交通工具。 3.“孤立国”是一天然均质的大平原,并位于中纬,各地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等都完全相同,宜于植物、作物生长。平原上农业区之外为不能耕作的荒地,只供狩猎之用,荒地圈的存在使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关系。

杜能农业圈理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 德国经济学家杜能1810年在德国梅克伦堡附近购置一块146hm2的土地,经过多年的记载研究,与1826年完成名著《孤立国同农业及国民经济的关系》,创立了农业区位理论。 (一)基本假设 杜能对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以下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无山脉、河流,土壤与气候 条件一致,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2、居民接受同等教育,掌握同等劳动技能和生产工具。 3、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运费与运距成正相关。 4、农产品主要用于销售,以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为其经营的最 终目的。 5、城市为产品交换的市场和消费中心,为农村提供全部的生产 与生活资料。农村除中心城市外,不与其他任何市场发生经济联系。 6、民生产的驱动因素是获取最大的区位地租,他们根据市场的 供求关系调整产品类型。 7、场的农产品价格、农业劳动力工资、资本的利息率都固定不变。 (二)形成机制 根据前述假设,杜能给出一般地租收入公式: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 农产品的生产费用 Q农产品生产量(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地租的收入R对同样作物而言,随距市场的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

而减少,当地租收入为0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成为这种作物的耕作极限。 把这种作物的地租最大点(市场点)的地租收入与耕作极限点(地租收入为0)连接的曲线称为地租曲线。 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的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大,相反则较小。 图 距离 自由、林业、轮作、谷草、三圃、畜牧 (三)杜能圈 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者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是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以某种作物同心圆结构。 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通常称为杜能圈。 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

经济地理学之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经济地理学之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0资环黄振伟1014021028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古典区位理论中的农业和工业区位理论,重点介绍一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理论及其核心思想。杜能农业区位论的作用及意义,韦伯工业区位论的三阶段理论—运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集聚指向论。 关键词:杜能农业区位论、孤立国、形成机制、地租曲线、杜能圈、韦伯工业区位论、运费指向论、劳动费指向论、集聚指向论。 正文: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1)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2)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1.理论前提 (1).杜能关于“孤立国”的假定条件 a.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b.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惟一的交通工具; c.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d.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e.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f.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此外,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2)杜能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3)杜能的研究方法 “孤立化的方法”: 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 2.形成机制 (1)地租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2)地租曲线 概念: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

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理论前提 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于是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换句话说,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孤立国的前提条件除上述给定的六个外,从需要解答的问题中可知,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 杜能考察问题的方法是“孤立化的方法”。利用这一方法是为了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即我们通常所利用的两种基本科学方法(演绎和归纳法)之一的演绎方法。 (二)形成机制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地租收入R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的结果,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图3-1上部)。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三)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则 如图3-1所示,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试述区位理论及发展

经济地理学 试述区位理论及发展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因此可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 (二)目的: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A.D.Thaer,1757—1828)的合理农业论占主导地位。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农业的落后状况,应该在普鲁士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式农业生产方式。针对上述泰尔的合理农业论,杜能的《孤立国》试图论证对于各地域而言,并非轮作式农业一定都有利这一观点。 二、杜能农业区位论概要 (一)理论前提 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于是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换句话说,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 杜能考察问题的方法是“孤立化的方法”。利用这一方法是为了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即我们通常所利用的两种基本科学方法(演绎和归纳法)之一的演绎方法。 (二)形成机制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教案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教案10级人文地理一班 杜志伟

2011.10.24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 授课时间:10.25 第九周星期二1、2节 授课班级:10级人文一班 授课类型:理论课 教学目标:了解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与目的,理解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以及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应用研究,认识其重要意义和局限性。 教学重点: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概要(1、理论前提;2、形成机制;3、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原理。) 教学难点:杜能给出的地租收入公式 R= PQ – CQ – KtQ = (P – C – Kt)Q

教具准备:1、多媒体教室 2、关于本课的部分课件 参考资料:《经济地理学》 教学过程: 1、复习 (1)提问问题:区位的概念、区位的几何要素、区位地理实体有哪些、影响区位的 因子有哪些、区位论的定义、区位论的 发展。 2、呈现新课 (1)师生观看课件。课件的内容为杜能的个人简介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教师利用和 教材相同的课件,使得学生一目了然。(2)教师提问问题:哪本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背景

是什么?目的? a.答案:杜能(Johan Heinrich von Thunen,1783—1850)于1 826年完成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b.答案:求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19世纪初,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民,可独立支配属于自己的农场。尽管这种农业制度改革,取消了贵族阶级的许多特权,但贵族却成为大的土地所有者,并由此成了独立的农业企业家。同时,由于土地的自由买卖关系,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农业劳动者。由农业企业家和农业劳动者构成的农业企业式经营在此时期出现,因此可以说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是企业型农业建立的时代。那么企业型农业建立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又是什么呢?这是杜能试图要解答的主要问题。 c.答案: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杜能著《孤立国》的时代,在普鲁士的农业领域,著名的农业学家泰尔(A.D.Thaer,1 757—1828)的合理农业论占主导地位。泰尔提出为改变普鲁士农业的落后状况,应该在普鲁士全面取代三圃式农业生产方式而改为轮作

杜能农业区位论研究范式

杜能农业区位论研究范式: 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采取抽象法,或称“孤立化”方法,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周围为其农业腹地,平原被未能开垦的荒野所包围并与外界完全隔绝;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4.距城市4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 于是产生了下面两个问题:第一,在这样一种关系下,农业将呈现怎样的状态;第二,合理经营农业时,距离城市的远近将对农业产生怎样的影响。换句话说,即为了从土地取得最大的纯收益,农场的经营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将如何变化。孤立国的前提条件除上述给定的六个外,从需要解答的问题中可知,企业经营型农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即合理的)的农业,因此,追求利益最大化也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杜能考察问题的方法是“孤立化的方法”。利用这一方法是为了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这种研究方法即我们通常所利用的两种基本科学方法(演绎和归纳法)之一的演绎方法。 各同心圆圈境作物带到城市的最大距离受市场的价格、产地的生产成本和两地间的运费三个要素决定。农民获得的利润取决于上述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如下式: P+T=V-E P为利润,V为农产品的市场价格,E为农业生产成本,T为把农产品从产地运到市场的运费。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C农产品的生产费;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农产品的运费率。地租收入R对同样的作物而言,随距市场距离增加的运费增多而减少。当地租收入为零时,即使耕作技术可能,经济上也不合理,而成为某种作物的耕作极限。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一般斜率较大,相反则较小。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的结果,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图3-1上部)。因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所以农场主选择最大的地租收入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1.第一圈——自由式农业圈。为最近的城市农业地带,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产品,如蔬菜、鲜奶。由于运输工具为马车,速度慢,且又缺乏冷藏技术,因此需要新鲜时消费的蔬菜,不便运输的果品(如草莓等),以及易腐产品(如鲜奶等)等就在距城市最近处生产,形成自由式农业圈。杜能还把这个农作区分成内外两层,内层紧靠城市,主要发展鲜嫩易腐蔬菜,外层则主要生产比较便与保管和运输的土豆、卷心菜等。这一农作区突出的特点是集约化程度高。本圈大小由城市人口规模所决定的消费量大小而决定。 2.第二圈——林业圈。供给城市用的薪材、建筑用材、木炭等,由于重量和体积均较大,从经济角度必需在城市近处(第二圈)种植。在杜能时代,城市主要燃料是木柴。这一区的外限,根据城市对木材的需求量而定。 3.第三圈——轮作式农业圈。采用轮栽作物制,没有休闲地,在所有耕地上种植农作物,以谷物(麦类)和饲料作物(马铃薯、豌豆等)的轮作为主要特色。杜能提出每一块地的七区轮作,第一区为土豆,第二区为燕麦,第三区为苜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 1)基本经济分析 农业经营者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获得的最大利润为:P 农业生产成本为: E 农产品的市场价格:V 农产品的运输费用:T 他们之间的关系为:P=V-(E+T) 由于V(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是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同一种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相同的)和E(发展农业生产的条件完全相同,即均质的假设)是常数,因此V-E也是常数,故有: P+T=V-E=K=常数 意义:要想利润最大化,只有将运费最小化。 由此得出杜能农业区位理论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布局,使农业生产达到运费最小,从而使利润最大化。 2)杜能圈的六种耕作制度 由内而外划分为六个区域: 自由农作区,林业区,谷物轮作区,草田轮作区,三圃农作制区,畜牧业区 3)修正模型 修正原假设1:农业生产的条件不均质 修正原假设3:交通工具多样化,除了马车外还有河运等 修正原假设1:大城市周围除了农村外,还有许多的小城市(城市不唯一 工业区位理论 奠基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 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相互作用的分析与计算,找出工业品的生产成本的最低点,作为配置工业企业的理想区位。 假设条件 1)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均质的国家或地区 2)原材料产地已知 3)消费为已知 4)劳动力已知且充足 5)运费是重量和距离的函数 6)同一产品 以运输成本定向的工业区位分析 前提假设:影响因素只有一个即运费 韦伯认为:工业企业应选在原料和制成品两者的总运费最小的地方 运费的大小取决于:运输距离和货物重量 比例关系:运费与运输距离和货物重量成正比关系 韦伯将工业原料分为:遍布性原料(到处都有的原料):对工业区位影响不大;限地性原料(分布在某些固定地点的原料):对工业区位模式产生重大影响。 韦伯提出原料指数的概念:指需要运输的限地性原料及其重量和制成品重量的比值,即有: 原料指数=限地性原料总重量÷制成品总重量

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1.关于杜能 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unen)于1783年6月24日生于德国,1850年9月22日, 杜能因脑溢血死于特洛。他的墓碑上刻着他用以表示自然工资的数学公式 重视他的工资理论,生前就要人在他死后这么做。 杜能早年丧父,他父亲当时以数学和机械学著称,本来可以是杜能的良师益友。杜能的母亲容德兼备,能干而有教养,对子女的教育完全独立自理。杜能幼年就好深思,严肃认真,他母亲对他影响必定很深。杜能在中年回忆童年时说:是我母亲的泪水培育了我。 1789年,母亲改嫁。继父冯·布特尔是个商人,喜好数学,这对杜能的影响很深,后来在杜能学术著作中起了颇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不久杜能须接管父亲的田产,这也正符合他的志向,所以1799年起就埋头学习农业,杜能二十岁时向他的兄弟抱怨说,学校布置的作业太多,学术研究则太少,颇为遗憾。直到1803年杜能遇到德国伟大的农业理论家阿尔布雷希特·特尔,他的求知欲才得到满足。除了亚当·斯密之外,特尔是杜能毕生敬崇的老师。 杜能的理论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一般经济理论,另一部分是农业和农业经济理论。就思想来源来说,杜能的一般经济理论较多受亚当·斯密的影响,而农业和农业经济理论则受到特尔的很大影响。杜能在其《孤立国》里说:“在国民经济学方面亚当·斯密是我的师表,在科学的农业方面则是特尔先生。 特尔,特尔的四卷本专著《合理的农业原理》是德国的农业理论从官房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杜能在谈到特尔对自己的影响时说:“我所尊敬的老师??特尔先生??对我所研究的整个农业方向及我的造就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斯密和特尔的理论。他说:“在我看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学说有未完善的地方,这些地方难以满足我探求真理的需要,因而迫我自行研究。”杜能对斯密和特尔深表尊敬,同时又对他们持批判态度。 1810年,他在德国梅克伦堡购置并经营特洛庄园。杜能亲自管理帐目。凡是能登记和合乎计算目的的,他都详细而精确地加以记载和计算。这种日常的经营业务,为他以后写作《孤立国》一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关于这一点,杜能后来回忆说:“在我开始作为田庄主的务农生涯时,我就精细地治理会计,力求获得在不同谷物产量和不同谷物价格时农业成本和纯收益的计算数据。这类数据经五年的汇集,我获得了一个概貌,以此作为基础开始我的、也就是第一卷中所叙述的研究工作。” 1826年,杜能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出版。此后,杜能逐渐闻名于德国。杜能被推崇为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的鼻祖、农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 2.时代背景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正在蓬勃发展,但普鲁士统治下的德国仍然是一个典型农业国。为保存地力,德国仍延续早期普遍实行的三圃式耕作制,有1/3农地处在休耕状态。三圃制是一种典型的西方农庄的轮耕制度。耕地大致被分为春耕、秋耕、休闲三部分,轮流用于春播、秋播、休闲。每一块土地在连续耕种两年之后,可以休闲一年。 受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普鲁士进行了农业制度改革,所有的国民都可拥有动产,并可自由分割及买卖。取缔了所有依附于土地所有者的隶属关系,农民在法律上成为自由农

资料杜能农业区位论

资料杜能农业区位论 杜能农业区位论 一、杜能农业区位论的背景与目的 (一)背景:寻求企业型农业时代的合理农业生产方式 1.关于杜能 杜能(Johann Heinrich von Thunen)于1783年6月24日生于德国, 1850年9月22日,杜能因脑溢血死于特洛。他的墓碑上刻着他用以表示自然工资的数学公式:,因为杜能最ap重视他的工资理论,生前就要人在他死后这么做。 杜能早年丧父,他父亲当时以数学和机械学著称,本来可以是杜能的良师益友。杜能的母亲容德兼备,能干而有教养,对子女的教育完全独立自理。杜能幼年就好深思,严肃认真,他母亲对他影响必定很深。杜能在中年回忆童年时说:是我母亲的泪水培育了我。 1789年,母亲改嫁。继父冯?布特尔是个商人,喜好数学,这对杜能的影响很深,后来在杜能学术著作中起了颇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不久杜能须接管父亲的田产,这也正符合他的志向,所以1799年起就埋头学习农业,杜能二十岁时向他的兄弟抱怨说,学校布置的作业太多,学术研究则太少,颇为遗憾。直到1803年杜能遇到德国伟大的农业理论家阿尔布雷希特?特尔,他的求知欲才得到满足。除了亚当?斯密之外,特尔是杜能毕生敬崇的老师。 杜能的理论体系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一般经济理论,另一部分是农业和农业经济理论。就思想来源来说,杜能的一般经济理论较多受亚当?斯密的影响,而农业和农业经济理论则受到特尔的很大影响。杜能在其《孤立国》里 说:“在国民经济学方面亚当?斯密是我的师表,在科学的农业方面则是特尔先生。

特尔,特尔的四卷本专著《合理的农业原理》是德国的农业理论从官房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杜能在谈到特尔对自己的影响时 说:“我所尊敬的老师??特尔先生??对我所研究的整个农业方向及我的造就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 但是他并不满足于斯密和特尔的理论。他说:“在我看来,这两位伟大人物的学说有未完善的地方,这些地方难以满足我探求真理的需要,因而迫我自行研究。”杜能对斯密和特尔深表尊敬,同时又对他们持批判态度。 1810年,他在德国梅克伦堡购置并经营特洛庄园。杜能亲自管理帐目。凡是能登记和合乎计算目的的,他都详细而精确地加以记载和计算。这种日常的经营业务,为他以后写作《孤立国》一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关于这一点,杜能后来回忆说:“在我开始作为田庄主的务农生涯时,我就精细地治理会计,力求获得在不同谷物产量和不同谷物价格时农业成本和纯收益的计算数据。这类数据经五年的汇集,我获得了一个概貌,以此作为基础开始我的、也就是第一卷中所叙述的研究工作。” 1826年,杜能的《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以下简称《孤立国》)一书出版。此后,杜能逐渐闻名于德国。杜能被推崇为经济活动区位理论的鼻祖、农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 2.时代背景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是当时德国(普鲁士)社会经济背景下的产物。 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正在蓬勃发展,但普鲁士统治下的德国仍然是一个典型农业国。 为保存地力,德国仍延续早期普遍实行的三圃式耕作制,有1/3农地处在休耕状态。三圃制是一种典型的西方农庄的轮耕制度。耕地大致被分为春耕、秋耕、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