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免疫学重点

食品免疫学重点
食品免疫学重点

食品免疫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获得性免疫2.淋巴细胞再循环3.抗原4.MHC 5.免疫应答6.Fc片段7.补体8.细胞因子9.白细胞分化抗原10.抗体调理作用11.T细胞毒效应12.体液免疫13.免疫乳14.食物过敏反应15.肿瘤抗原16.半抗原17.干扰素18.ADCC作用19.免疫食品20.免疫耐受21.佐剂22.沉淀反应23.多克隆抗体24.抗体或变区25.粘附分子26.细胞免疫27.肿瘤免疫28.类毒素29.单克隆抗体30. 过敏反应

二、选择题

1.最早用人痘苗预防天花的国家是( )

A.法国

B.中国

C.英国

D.美国

E.印度

2.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时易发生( )

A.肿瘤

B.超敏反应

C.移植排斥反应

D.免疫耐受

E.自身免疫疾病3.以下( )细胞因子是Th2产生的。

A. IL-2

B.IFN-γ

C. TNF-α

D. IL-4

E.IL-1

4.血清半衰期最长的Ig是( )

A .Ig G B.Ig M C.Ig E D.Ig D E .IgA

5.发病机制属于Ⅲ型超敏反应的疾病是( )

A. 系统性红斑狼疮

B.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C.肺出血肾炎综合征

D. Arthus反应

E. 类风湿性关节炎

6.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是指( )

A.CD4与MHCⅡ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B.CD8与MHCⅠ类分子间的相互作用C.IL-1与相应受体间的相互作用D.IL-2与相应受体间的相互作用

E.协同刺激分子与相应受体间的相互作用

7.能与肥大细胞高亲和结合的Ig是( )

A.IgA B.IgD C.IgE D.IgM E.IgG

8. 人体受抗原刺激后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主要是( )

A.骨髓B.胸腺C.腔上囊D.淋巴结E.血流

9. 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检测常用的免疫学方法是 ( )

A. 血清学试验

B. 免疫电泳

C. ELISA

D.酶免疫技术

E.放射免疫技术

10. 食物过敏与以下( )无关。

A. 食物形态

B. 个人体质

C. 个体敏感程度

D. 食物摄入量

E. 食物种类

11.半抗原是指()

A.有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B. 有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C.无免疫原性,有反应原性

D. 无免疫原性,无反应原性

E.以上均不是

12.抗原的免疫原性是指()

A.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的性质

B.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

C.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D.抗原与相应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特异性结合的性质

E.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和(或)致敏淋巴细胞的性质

13.免疫学认为的“自身物质”是()

A.异种物质B.同种异体物质C.结构发生改变的自身物质

D.胚胎期免疫细胞接触过的自身物质E.胚胎期免疫细胞未接触过的自身物质

14.初乳中含量最多的Ig 是( )

A. IgG

B. IgM

C. SIgA

D. IgE

E. IgD

15.关于Ⅳ型超敏反应哪一项是正确的( )

A. 以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B. 抗原注入后4小时达到反应高峰

C. 补体参与炎症的发生

D. 能通过血清Ig被动转移

E. 以单个核细胞浸润为主的炎症

16. 补充( )可明显增强Tc细胞和NK细胞的活性。

A. 硒

B. Vc

C. 铁

D. 锌

E. 蛋白质

三、判断题

1. 脾脏属于外周免疫器官。 ( )

2. 减毒活疫苗是用减毒或无毒活病原体制成。( )

3. TD-Ag能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需要其他细胞的辅助。()

4. 抗原与抗体结合的部位是抗体的VH。 ( )

5. 在种系发生中,出现最早的Ig是IgM。 ( )

6.凝集反应和沉淀反应的区别在于检测的抗体和需要的辅助试剂不同( )

7. AFP可作为原发性肝癌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 )

8.与移植排斥反应有关的主要抗原物质是ABO血型系统。( )

9.细胞癌变过程中出现的新抗原物质是肿瘤抗原。 ( )

10.黏附分子具有多种免疫功能,但与淋巴细胞归巢无关。()

11. 胸腺属于外周免疫器官。 ( )

12. B细胞具有“产生抗体、参与细胞免疫、参与调节反应和发挥细胞毒作用”,但没有“提

呈、加工抗原”的功能。( )

13.TD-Ag能刺激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而不需要其他细胞的辅助。()

14. 抗原与抗体结合的部位是抗体的VH与VL区。 ( )

15. 在种系发生中,出现最早的Ig是IgG。 ( )

16.抗原-抗体反应可在体内发生,也可在体外发生。( )

17. 基因的多态性是MHC遗传的重要特点之一。 ( )

18. 抗体工程中附着基因工程抗体出现,多克隆抗体、单克隆抗体已被淘汰。 ( )

19. 黏附分子具有多种免疫功能,但与淋巴细胞归巢无关。()

20. 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污染了食物可用免疫学检测。( )

四、简答题

1.简述MHC分子。

2. 简述抗原加工递呈的过程。

3. 简述简述酶标记免疫技术的原理。

4.何为免疫乳?其特点如何?

5.简述单克隆抗体制备的原理。

6. 影响抗原-抗体反应的因素有哪些?并作解释。

7. 何为免疫耐受?它表现出哪些特征?

8. 简述免疫的三大功能。

五、实践分析题

1.某破伤风患者抗毒素皮试阳性,你应该如何处理?为什么这样处理?

2.青霉素引起的过敏性休克和吸入花粉引起的支气管哮喘属于哪一类超敏反应?其发病机

制如何?.

3. 如何检测食物中污染了伤寒沙门氏菌?

4.举例说明免疫学在保健型食品开发中的应用。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资料-超全

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复习 资料-超全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 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

1、微生物、三大类型微生物、列举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免疫、免疫功能。 答:微生物:一大群微小生物的总称。 三大类型微生物:非细胞型、原核细胞型、真核细胞型 6种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 免疫:指机体免疫系统识别抗原.并通过免疫应答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的功能。(正常时对机体有利.异常时对机体有害。)免疫功能:(1)免疫防御 (2)免疫自稳 (3)免疫监视 2、你对微生物与免疫学的研究内容以及应用意义、研究现状有何认识? 答: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既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也与感染性疾病有关.还与药物生产及药物保存和微生物污染有关。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有利于提高人体免疫功能.保障人类健康;反之则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危机生命.如近年来所出现的药品与食品安全的问题.其中多数都与微生物污染和超敏反应有关。另外.还有众多的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免疫应答的产物等都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研究如何将微生物和免疫应答产物作为药物资源来开发.将为解决与感染有关疾病的防治问题作出大贡献。 第一章思考题 1、抗原 答:抗原是指能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与免疫应答产物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2、抗原的基本特性 答:1、免疫原性 2、抗原性 3、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 答:(一)异物性 (二)理化性状 (三)完整性(进入途径) (四)宿主的应答能力与免疫方法 4、表位 答: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基本结构或化学基团。(是TCR/BCR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单位) 5、异嗜性抗原 答:存在于不同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6、佐剂 答:佐剂是一类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与抗原同时或预先注入体内.可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

食品免疫学论文课稿

食品免疫学导论课程论文 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 专业:12级食品质量与安全 学号:2012112098 姓名:朱丹丹

免疫乳与人体免疫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消费者越来越重视个人的健康,希望食品能够带给他们健康,甚至防止一些疾病。因此,作为乳制品领域的重要分支,免疫乳也受到了国内人的关注。免疫乳是对动物,例如奶牛、奶羊等进行免疫接种所获得的初乳加工制品。免疫乳除含有基本的营养物质之外,还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和多种天然生物活性成分,它们对人体的保健与一些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人体免疫;免疫乳;抗体IgG;作用机制; 正文: 一、免疫乳现状及其背景 免疫乳发展简史免疫乳的发展可追溯到1892年,德国科学家Paul Ehrlich 最先发现母鼠通过其乳汁的被动免疫可使其幼子获得对疾病的抵抗力,他认为人类婴儿也可通过这一方式获得被动免疫能力,并首先提出“免疫乳”这一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当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对免疫乳的营养价值及其免疫功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做一种重要的功能性食品,免疫乳的开发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免疫系统的理论和机制 (一)免疫系统: 免疫系统是覆盖全身的防卫网络,保护身体的第一道防线为皮肤、细胞膜、呼吸道、胃肠道、尿道及肾脏。不过,单纯的屏障和和过滤机制并不能完全保护我们,身体有赖组成免疫系统的血细胞和蛋白质发挥防御能力。免疫球蛋白,在血液及组织内循环以加强身体的防卫能力,是细胞免疫的主要成分,也助白血球发挥作用.淋巴细胞是可以记忆如何保护身体的特殊细胞分为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其中每种淋巴细胞又分为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其中效应B细胞的作用

食品免疫学名词解释

食品免疫学名词解释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名词解释 一、绪论 1.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物功能。大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有利,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对机体的损害。 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2.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増生,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或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 初次应答:指宿主外来抗原后血清中出现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 特点: ①潜伏期比较长,一般为6-10天。 ②初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主要为低亲和力的,后期为IgG。 ③血清中抗体高峰浓度较低,而且维持时间较短。 再次应答: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的首次入侵产生记忆作用,在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产生更快和更强的应答,称之为再次免疫应答。在一感染性疾病中存活的动物常不再感染此病,这是因为它们的快速再次应答,也就是说它们对此病产生了免疫。 特点: ①潜伏期较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一半。 ②抗体浓度增加快,含量比初次应答高,维持时间长。 ③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再次应答。 ④再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为IgM。 ⑤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⑥IgM产生的数量和在体内持续的时间与初次应答时大致相同。 3.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IT):指机体经某种Ag诱导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状态。 4.自身稳定:指免疫具有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组织细胞,维持正常的机体内环境。 5.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体内表达新生抗原的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该功能失调可致肿瘤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侵入时,机体的防御机制,消灭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 6.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又称先天性、固有性免疫(innate immunity)或天然免疫。指生物在种系进化发育中与外界环境接触,逐步建立历来的一种没有针对性的抵抗力。 特点:先天具有;作用无针对性;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但同一种族内个体差异不明显;反映发生快,但无记忆性;能稳定遗传 7.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指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与生物病原体等抗原接触后获得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抵抗力。---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 8.免疫反应(immune reaction):主要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2.免疫器官: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根据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功能差异,可分为中枢神经免疫器官(centralimmuneorgan)和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immuneorgan)两部分。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产生与成熟场所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原理简介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原理简介 20 世纪60 年代即有人利用化学发光法测定水样中细菌含量和菌尿症患者尿液检查。1977 年Halman 等将化学发光系统与抗原抗体反应系统相结合,创建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保留了化学发光的高度灵敏性,又克服了它特异性不足的缺陷。近年来对技术与仪器的不断改进,使此技术已成为一种特异,灵敏,准确的自动化的免疫学检测方法。1996 年推出的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在反应原理上又具有一些新的特点。这两种技术目前已在国内一些大型医院实验室用于常规免疫学检验。 一、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 chemiluminescence immunoassay , CLlA) 是把免疫反应与发光反应结合起来的一种定量分析技术,既具有发光检测的高度灵敏性,又具有免疫分析法的高度特异性。在CLIA中,主要有两个部分,即免疫反应系统和化学发光系统。免疫反应系统与放射免疫测定中的抗原抗体反应系统相同化学发光系统则是利用某些化合物如鲁米诺( luminol) 、异鲁米诺(isolu-minol) 、金刚烷( AMPPD) 及吖啶酯( AE) 等经氧化剂氧化或催化剂催化后成为激发态产物,当其回到基态时就会将剩余能量转变为光子,随后利用发光信号测量仪器测量光量子的产额。将发光物质直接标记于抗原(称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或抗体上(称为免疫化学发光分析) ,经氧化剂或催化剂的激发后,即可快速稳定的发光,其产生的光量子的强度与所测抗原的浓度可成比例。亦可将氧化剂(如碱性磷酸酶等)或催化剂标记于抗原或 抗体上,当抗原抗体反应结束后分离多余的标记物,再与发光底物反应,其产生的光量子的强度也与待测抗原的浓度成比例。发光免疫分析的灵敏度高于包括RIA 在内的传统检测方法,检测范围宽,测试时间短,仅需30 - 60min 即可。试

食品免疫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绪论 1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2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物功能。 特征:1.识别非身抗原的能力 2.对不同抗原的高度特异性 3.免疫记忆能力 4.对自身免疫抗原的耐受 基本功能 (1)自身稳定:指免疫具有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组织细胞,维持正常的机体内环境。 (2)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体内表达新生抗原的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该功能失调可致肿瘤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3)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侵入时,机体的防御机制,消灭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 类型 (1)非特异性免疫(NSI):又称固有性免疫或天然免疫。指生物在种系进化发育中与外界环境接触,逐步建立历来的一种无针对性的抵抗力。特点:先天具有;作用无针对性;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但同一种族内个体差异不明显;反映发生快,但无记忆性;能稳定遗传 (2)特异性免疫(SI):又称获得性免疫、适应性免疫。指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与生物病原体等抗原接触后获得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抵抗力。特点: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 3.免疫应答: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増生、分化或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分为3个阶段:抗原识别,免疫细胞活化,免疫效应。顺序为:吞噬细胞,细胞介导免疫,体液免疫 (1)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活化的效应T细胞核细胞因子,是免疫炎症的应答。 (2)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或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产生抗体。 4.初次应答:指宿主第一次接触外来抗原后血清中出现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 产生针对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分子,效应T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记忆和效应细胞) 5.再次应答: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的首次入侵产生记忆作用,在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产生更快和更强的应答。是疫苗免疫的基础。 抗体分子大量、快速产生,效应T淋巴细胞反应加快 6.免疫耐受(IT):指机体经某种Ag诱导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状态。 7.免疫反应:主要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2.免疫器官: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根据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功能差异,可分为中枢神经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两部分。 (1)中枢免疫器官(central immuneorgan):免疫细胞产生与成熟场所 骨髓:哺乳动物B细胞成熟,直接进行免疫应答,产生大量抗体,约占40%。 胸腺: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T细胞。一般结构:被膜、小叶间隔、实质 禽法氏囊: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为B细胞 (2)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 immuneorgan):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并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等。 3.免疫细胞:主要是指能识别抗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淋巴细胞等各种细胞。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的基本成分,在体内分布很广泛,主要是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而被活化,分裂增殖、发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1)T淋巴细胞:表达T细胞受体和CD3复合物的淋巴细胞。来源于胚肝或骨髓的原T细胞,在胸腺微环境中分化、发育,成熟后迁移至外周血,继而定居于外周淋巴组织,可介导细胞免疫应答,并辅助机体针对T细胞依赖性抗原产生体液免疫应答。 (2)B淋巴细胞:其特征性表面标志是膜免疫球蛋白(即B细胞受体),经抗原激活后可分化为浆细胞,产生与其所表达B细胞受体具有相同特异性的抗体,介导体液免疫。 (3)NK细胞:是细胞免疫中的非特异性成分,它不依赖于胸腺、不依赖抗体或补体、不需要预先致敏,即可直接杀害杀伤或通过分泌细胞毒性因子杀伤多种肿瘤细胞和被病毒感染细胞,起杀伤作用无肿瘤特异性和MHC限制性,是一类在早期抗肿瘤免疫机制汇总起重要作用的效应细胞。 (4)肥大细胞:一类胞质内富含嗜碱性颗粒的细胞。颗粒中有组胺、硫酸乙酰肝素和各种酶类,在炎症和免疫反应时,颗粒被释放。 (5)抗原提呈细胞(APC):能摄取、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递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也称辅佐细胞(accessory cell)。 4.免疫分子:主要指细胞因子,抗体,补体

食品免疫学总结

1.免疫:免疫指机体识别“自己”与“非己”(self-nonself),对“非己”抗原发生清除、 排斥反应,以维持机体内环境平衡与稳定的生理功能,包括免疫防御功能、免疫监视功能和免疫稳定三大功能。 2.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理解其对机体有益的防御功能和有害病理作用及其 机制,以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实现防病治病的目的。 3.淋巴细胞再循环: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和组织间周二复始循环过程。 4.免疫细胞:凡参与免疫应答或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5.黏膜淋巴系统:是指呼吸道肠道及泌尿生殖道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下散在的无被膜淋 巴组织,以及某些带有生发中心的齐冠华淋巴组织,如扁桃体,阑尾,及派氏集合淋巴结等。 6.淋巴细胞归巢: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免疫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于外周 免疫器官的特点区域。 7.细胞因子:由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经刺激而合成分泌的具有生物活性一类小分子 量可溶性糖蛋白。 8. 9. 10. 11. 12.免疫原性:指抗原分子能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产生特异性抗体及免疫效应细胞) 的性质。 13.半抗原载体现象:小分子物质不具有免疫原性,不能诱导产生免疫应答,但当它们与大 分子物质(载体)连接后,就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抗体结合,这种现象称为半抗原—载体现象。 14.异种抗原:自另一物种的抗原物质如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异种血清和蛋白等。 15.免疫反应性: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免疫效应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 的特性。 16.可变区:指轻链和重链中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的区域。 17.自身抗原:能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自身组织成分。 18.,植物及微生物组织之间的共同 抗原。 19.超抗原:某些物质具有强大的刺激T细胞活化的能力,此物质称为超抗原。 20.抗原决定簇:存在于抗原分子表面,具有特殊立体构型和免疫活性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 殊化学基团。 21.抗原结合价:抗原分子表面能与抗体结合的决定簇总称。 22.半抗原-载体效应:在免疫应答中,不同载体与同样的半抗原连接后具有不同的免疫原性, 只有当初次与再次免疫室,将半抗原结合在相同载体上才能产生抗原抗体的增强效应。 23.共同抗原:带有相同或相似抗原决定簇的抗原。分为类属抗原和异嗜性抗原两类。 24.交叉反应:由共同抗原决定基刺激机体产生的抗体分别与两种抗原( 共同抗原) 结合 发生反应,此反应称为交叉反应 25.完全抗原:既具有免疫原性又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如:细菌、病毒及大多数蛋白质。

免疫学检验分析技术

生物医学技术论文 免疫学检验分析技术 姓名:陶晨宇 系部:16级医疗器械工程工程完成日期2017年5月14日

免疫学分析方法(immlmological assay,IA)是以抗原与抗体的特异可逆结合反应为基础的分析技术。它集高灵敏性和强特异性于一体,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于抗生素残留的检测中。IA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asssy,ELISA)、放射免疫分析法(radio immunological assay,RIA)和荧光免疫分析法(fluorescence immunnological assay,FIA)等。目前,应用于抗生素残留分析的主要是ELISA。IA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简便、快速,能同时筛选大量的样品,检测费用低,不需要昂贵的仪器设备,适合推广应用等优点。但同时也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偏多,提取液中杂质成分对检测结果干扰大,通常一次实验仅能检测一种抗生素残留等不足。 目前,IA已用于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和磺胺类抗生素残留的检 测中。用氨苄青霉素作为半抗原通过戊二醛法合成免疫抗原,免疫兔子后获得多克隆抗体,可用于检测牛奶中青霉素类药物残留。应用商品化的cHARMⅡ放射免疫系统可检测动物血清、尿液和组织中青霉素类抗生素残留。应用EuSA检测牛奶和肾脏样品中新霉素、庆大霉素和链霉素残留,其回收率大于80%。以牛血 清白蛋白为载体蛋白合成磺胺甲基嘧啶人工抗原,免疫兔子获得多克隆抗体后,以ELISA可检测乳中磺胺甲基嘧啶残留,检测限为24ng/mL。 今后,抗生素残留免疫学检测技术的发展方向,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需要进一步规范抗生素残留免疫检测方法的操作步骤以及实现试剂的标准化。②将免疫检测方法与其他常规方法相结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例如,先用免疫分析法对大量样品进行粗筛,再用HPLC等方法确证,或首先采用免疫亲和色谱柱对样品进行提取与净化,然后再进行仪器分析,这样可以大大减少分析的时间。③利用抗体蛋白质芯片技术或通用抗体技术实现抗生素多残留的同时分析。④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制备人工抗体。 现代免疫学检验技术源于标记技术在免疫学中的应用。科技的进步推动免疫检验技术的迅速发展,正从单一的免疫诊断技术向单细胞、多基因、微量化等方面发展。而哮喘、器官和骨髓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淋巴细胞和浆细胞的恶性肿移植、瘤以及继发性和原发性免疫缺陷的临床诊断都客观要求免疫学检验技术更加精确,并且能够定量评价临床治疗的有效性。 酶联免疫斑点技术酶联免疫斑点技术是一种用于测定B细胞分泌免疫球蛋白、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功能的分析技术,是定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技术的发展和延伸。 酶联免疫斑点技术的原理是在微孔培养板底部植入抗CK或Ig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待检测样本进入微孔板内培养时,在有丝分裂原或者特异性抗原的作用下,活化记忆型T细胞或B细胞,产生CK或Ig。细胞下方的固相单克隆抗体就会捕获CK或Ig物质。细胞被清洗后,加入生物素化的第二抗体,抗体和CK或 Ig物质结合后,再加以酶做标记的生物素或亲和素反应,以酶 荧光素标记抗体技术是建立在免疫荧光、免疫微球和流式细胞分析等实验技术基础上的一种新的血清学实验方法。利用荧光对抗体进行染色可电以获得所需信息的原理而研制的流式细胞仪,具有激光技术、子计算机技术和单克隆抗体技术特点,主要用于细胞表型、细胞内及核膜成分、DNA含量等领域的分析。它具有在同一试管中同步检测多种靶物质的潜在特征,受到许多临床检验学者的关注。迄今尚未进入临床应用。 四聚体分析技术该技术利用T细胞表面的TCR可与构建的四聚体的表位肽相

知识点整理食品免疫学南农

知识点整理 食品免疫学(南农) 免疫学:研究机体与微生物和外来大分子相遇后发生的广义的“免疫”和细 胞及分子变化的科学. 免疫(immunity )的概念 传统:对自身抗原不产生应答,对于“非己”抗原产生应答,并清除之。 现代:是机体识别“自身”与“非己”抗原,对自身抗原形成天然免疫耐受, 对“非己”抗原产生排斥作用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这种生理功能对机 体有益,可产生抗感染、抗肿瘤等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免疫保护作用。 在 一定条件下,当免疫功能失调时,会对机体产生有害的反应和结果,如引发超敏 反应、自身免疫病和肿瘤等。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免疫功能是免疫系统在识别和清除“非己”抗原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生物 学作用的总称。主要包括: 1、 免疫防御(immune defense ):是机体排斥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 护功能。正常时可产生抗感染免疫的作用,防御功能过强会产生超敏反应,过弱 则产生免疫缺陷(后两种情况均属异常反应)。 2、 免疫自稳(immunehomeostasis ):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的一种生理功能。正常时:机体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血细胞和抗 原-抗体复合物,而对自身成份保持免疫耐受;异常时:发生生理功能紊乱、自 身免疫病等 3、 免疫监视(immunesurveillanee ):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 突变、畸变和病毒干扰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作用。 丧失:机体突变细胞失控, 有 可能导致肿瘤发生;或出现病毒的持续感染。 免疫性疾病: 1 、免疫防御:生理(有益):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病理: 超敏反应(过度),免疫缺陷病(不足)。 2、 免疫监视: 染。 3、 免疫耐受: 4、 免疫调 节: 常见疾病:红斑狼疮、风湿性心脏病、结核病、肿瘤、抗药性。 免疫学发展趋势:应用基础免疫学研究: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疾 病的诊断和防治;生物学基本问题研究:以免疫系统为对象,研究生物系基本问 题,如细胞的发育、分化、活化及其基因的表达、调控;细胞内蛋白质的转运, 膜信号的传递,生长的控制等;免疫生物高技术产业的建立实验室研究转向生物 高技术产品,如重组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将其相应试剂盒,基因工程抗体和疫 苗等。 免疫系统的组成:天然免疫系统(所有动物),获得性免疫系统:鸟类以上 脊椎动物。 天然免疫系统组成:1)完整的皮肤和粘膜,毛发和汗毛,呼吸系统纤毛, 肺内 VCO 3,起机械阻挡和排除作用。泪液、唾液、胃液、汗液等杀菌; 2)血 脑屏障,血胎屏障;3)淋巴组织的过滤;4)炎症反应的病理防御,参与细胞: 巨噬细胞,多形核白细胞,单核细胞,红血球、补体等。 获得性免疫系统:抗原专一的,基于体液或循环物质(抗体和免疫细胞)。 分类:①主动获得性免疫;②被动获得性免疫。T 、B 细胞识别外来抗原,选择性 扩增,效应细胞产生大量的抗体、细胞因子和化学趋化因子。 生理: 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病理:肿瘤发生,病毒持续感 生理: 生理: 对自身物质无应答;病理:自身免疫性疾病。 参与机体整体功能的调节。

免疫学概论讲课重点内容及思考题

免疫学概论讲课重点内容及思考题 2015.12.1 第一章免疫概论 1. 免疫的概念: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维持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2. 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1)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 (2)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 (3)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3. 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的特点: (1)出生时已具备(早) (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 (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 (4)个体差异不大 4.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的特点: (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 (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 (3)一般不能遗传 (4)个体差异大 (5)具有记忆性 5.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功能? 是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组成,前者是由B淋巴细胞,后者是由T淋巴细胞承担。B淋巴细胞形成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可以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功能。 6. 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及其主要特点。 天然免疫是指机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接触外来侵染物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天然防御功能,又称为天然免疫、固有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 特异性的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一种经由与特定病原体接触后,产生能识别并针对特定病原体启动的免疫反应。特点是:(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 7. 免疫细胞有哪些?其主要功能? 8. 免疫学与食品科学的关系? 9.食品免疫学 食品免疫学属免疫学范畴,其侧重点是应用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和探索食品营养与免疫、食品中一些特殊营养素—活性物质和功能因子实施免疫调节的机理,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特点实施对各类物质的免疫检测。 第二章免疫系统 1.免疫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和各自有什么功能?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2.免疫器官的组成以及各免疫器官的特点、功能。

《医学免疫学》-免疫系统的防御、致病双重功能及临床意义分析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 2019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20.2) 《医学免疫学》 主讲教师:王悦 一、请同学们在下列(10)题目中任选一题,写成期末论文。 1、免疫系统的防御、致病双重功能及临床意义分析 2、HLA与临床医学之关系回顾 3、B细胞表面的重要分子及其作用 4、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在免疫耐受中的角色分析 5、巨噬细胞在免疫应答阶段的生物学作用 6、树突状细胞在肿瘤治疗上的应用进展 7、抑制性T细胞的类型、功能及临床意义分析 8、免疫耐受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9、抗体应用于免疫治疗中之进展分析 10、对Th1、Th2、Th17细胞的效应及功能分工的认识进展 二、论文写作要求 论文题目应为授课教师指定题目,论文要层次清晰、论点清楚、论据准确; 论文写作要理论联系实际,同学们应结合课堂讲授内容,广泛收集与论文有关资料,含有一定案例,参考一定文献资料。 三、论文写作格式要求: 论文题目要求为宋体三号字,加粗居中; 正文部分要求为宋体小四号字,标题加粗,行间距为1.5倍行距; 论文字数要控制在2000-2500字; 论文标题书写顺序依次为一、(一)、1. 。 四、论文提交注意事项: 1、论文一律以此文件为封面,写明学习中心、专业、姓名、学号等信息。论文保存为word文件,以“课程名+学号+姓名”命名。 2、论文一律采用线上提交方式,在学院规定时间内上传到教学教务平台,逾期平台关闭,将不接受补交。 3、不接受纸质论文。 4、如有抄袭雷同现象,将按学院规定严肃处理。

免疫系统的防御、致病双重功能及临床意义分析 一、免疫系统的含义 人体内有一个免疫系统,它是人体抵御病原菌侵犯最重要的保卫系统。这个系统由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小肠集合淋巴结、阑尾等)、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碱粒细胞、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血小板等),以及免疫分子(补体、免疫球蛋白、干扰素、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等)所组成。免疫系统是机体防卫病原体入侵最有效的武器,但其功能的亢进会对自身器官或组织产生伤害。免疫系统分为固有免疫和适应免疫,其中适应免疫又分为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二、免疫系统的运行机制 正常人体的血液、组织液、分泌液等体液中含有多种具有杀伤或抑制病原体的物质。主要有补体、溶菌酶、防御素、乙型溶素、吞噬细胞杀菌素、组蛋白、正常调理素等。这些物质的直接杀伤病原体的作用不如吞噬细胞强大,往往只是配合其它抗菌因素发挥作用。例如补体对霍乱弧菌只有弱的抑菌效应,但在霍乱弧菌与其特异抗体结合的复合物中若再加入补体,则很快发生溶解霍乱弧菌的溶菌反应。 当病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进入到人体后,免疫系统中的巨噬细胞首先发起进攻,将它们吞噬到“肚子“里,然后通过酶的作用,把他们分解成一个个片断,并将这些微生物的片断显现在巨噬细胞的表面,成为抗原,表示自己已经吞噬过入侵的病菌,并让免疫系统中的T细胞知道。 T细胞与巨噬细胞表面的微生物片断,或者说微生物的抗原,连着相遇后如同原配的锁和钥匙一样,马上发生反应。这时,巨噬细胞便会产生出一种淋巴因子的物质,他最大的作用就是激活T细胞。T细胞一旦“醒来”便立即向整个免疫系统发出“警报”,报告有“敌人”入侵的消息。这时,免疫系统会出动一种杀伤性T淋巴细胞,并由它发出专门的B淋巴细胞,最后通过B淋巴细胞产生专一的抗体。 杀伤性T淋巴细胞能够找到那些已经被感染的人体细胞,一旦找到之后便像杀手那样将这些受感染的细胞摧毁掉,防止致病微生物的进一步繁殖。在摧毁受感染的细胞的同时B淋巴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细胞内的致病微生物结合使之失

《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课程10514英文名称Immunology课程说明

《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0514 英文名称:Immunology 一、课程说明 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2.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选修课 3. 课程目的 食品免疫学是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验技术;为学习后继的其他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奠定基础。 4. 学分与学时 学分为2学分.学时为33学时,其中理论课24学时,实验教学9学时 5. 建议先修课程 生理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 6. 推荐教材或参考书目 推荐教材: (1)《食品免疫学》,胥传来主编,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 (2)《免疫学原理》,周光炎主编,上海科技文献出版社,2000 年 (3)《功能性食品》,郑建仙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年 参考书目: (1)《食品免疫学导论》,江汉湖主编,化学工业版社2006年, (2)《医学免疫学》,陈慰峰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 (3)《兽医免疫学》,杜念兴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7. 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讲授,采用启发式教学并附课堂讨论。 (2)实验课以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总结为主并附以实验设计。 (3)采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手段直观教学。 8. 考核及成绩评定 考核方式:考查 成绩评定:根据学生平时听课完成实验、实习、调查、课堂讨论、作业、论文等以及平时测验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论文(70%)+实验及平时表现和作业(30%) 9. 课外自学要求 要求上课前先对要学的内容进行预习,自学课程内容中相关的知识,对于不了解的的地方要提前做出标记,同时课外自觉完成布置的作业及实验报告等。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 (1)免疫的概念:免疫概念的变迁,免疫的功能 (2)免疫学发展简史:经验免疫学、科学免疫学,现代免疫学 (3)免疫学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基本要求: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学形成过程,以及当代免疫学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免疫学概念。 第二章免疫系统 (1)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细胞、分子),骨髓、胸腺、法氏囊

食品免疫学复习题

1.简述免疫的概念及功能 答:免疫: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桅顶的一种生物功能。 功能:免疫防御、免疫监视、免疫耐受、免疫调节 2.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答:免疫系统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选择及成熟的场所,它包括胸腺和骨髓。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淋巴细胞定居的场所,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之一。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 3.试述细胞选择学说的基本要点及意义 答:细胞选择学说的要点:胚胎期即存在有针对自身抗原和外来抗原的淋巴细胞克隆,同一克隆的细胞具有单一的特异性抗原受体。由于在胚胎期淋巴细胞尚未发育成熟,与相应抗原接触后发生死亡。胚胎期只有自身抗原有机会与相应的淋巴细胞接触而致使自身反应的淋巴细胞克隆清除,出生后只剩下针对外来抗原的淋巴细胞。 细胞选择学说的意义:解决了适应与选择的问题,使免疫学的概念从抗感染免疫转到现代免疫上来;解释了自身耐受问题;解释了抗体生成的特异性及多样笥问题;为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4.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各有哪些特点? 答:固有性免疫又称非特异性免疫或天然免疫,是种系进化发育过程中与外界环境接触,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没有针对的防御机制。 特点:先天具有;作用没有针对性;有明显种族差异,但是同一种族个体差异不明显;反映发生快,但没有记忆性;能稳定遗传适应性免疫又称特异性免疫或获得性免疫,指机体在生命过程中与生物病原等抗原接触后获得的一种具有针对性抵抗力。 特点:一般而言,出生后获得;有明显针对性;发挥作用较晚,有记忆性;每个个体在同种个体间有明显差异 5.试述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两者之间的关系 答:非特异性免疫是特异性免疫建立的基础,非特异性免疫决定特异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强度;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可相互协作,共同发挥作用 6.简述适应性免疫的获得方式 7.抗原物质有哪些基本特性? 答:抗原的基本特性:免疫原性( immunogenicity) 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最终产生免疫效应物质 (抗体或效应T细胞)的特性。

食品免疫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一、绪论 1.免疫(Immunity):机体识别“自己”和“非己”,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物功能。大多数情况下对机体有利,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造成对机体的损害。 免疫学:研究免疫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学科。 2.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増生,分化或无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细胞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体液免疫应答: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或抗体介导的免疫应答 初次应答:指宿主外来抗原后血清中出现抗原特异性抗体的过程。 特点: ①潜伏期比较长,一般为6-10天。 ②初期产生的特异性抗体主要为低亲和力的,后期为IgG。 ③血清中抗体高峰浓度较低,而且维持时间较短。 再次应答:免疫系统对感染病原的首次入侵产生记忆作用,在相同病原体再次入侵时,产生更快和更强的应答,称之为再次免疫应答。在一感染性疾病中存活的动物常不再感染此病,这是因为它们的快速再次应答,也就是说它们对此病产生了免疫。 特点: ①潜伏期较短,大约为初次应答潜伏期的一半。 ②抗体浓度增加快,含量比初次应答高,维持时间长。 ③用较少量抗原刺激即可诱发再次应答。 ④再次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主要为IgG,而初次应答中主要为IgM。 ⑤抗体的亲和力高,且较均一。 ⑥IgM产生的数量和在体内持续的时间与初次应答时大致相同。 3.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IT):指机体经某种Ag诱导后形成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的状态。 4.自身稳定:指免疫具有清除体内衰老或损伤的组织细胞,维持正常的机体内环境。 5.免疫监视:机体免疫系统可识别和清除体内表达新生抗原的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该功能失调可致肿瘤发生和持续性病毒感染。 免疫防御:病原微生物侵入时,机体的防御机制,消灭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 6.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又称先天性、固有性免疫(innate immunity)或天然免疫。指生物在种系进化发育中与外界环境接触,逐步建立历来的一种没有针对性的抵抗力。 特点:先天具有;作用无针对性;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但同一种族内个体差异不明显;反映发生快,但无记忆性;能稳定遗传 7.特异性免疫(specific immunity):又称获得性免疫(acquired immunity)、适应性免疫(adaptive immunity)。指机体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与生物病原体等抗原接触后获得的一种有针对性的抵抗力。---特异性、记忆性、多样性 8.免疫反应(immune reaction):主要指免疫应答过程中所产生的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所发生的反应 二、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1.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和免疫功能的组织系统。由免疫器官和组织、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组成。 2.免疫器官:指实现免疫功能的器官或组织。根据发生的时间顺序和功能差异,可分为中枢神经免疫器官(centralimmuneorgan)和外周免疫器官(peripheralimmuneorgan)两部分。 中枢免疫器官:免疫细胞产生与成熟场所 骨髓:长骨髓源生各种免疫细胞。哺乳动物B细胞成熟,直接进行免疫应答,产生大量抗体,约占40%。 胸腺: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T细胞 禽法氏囊:诱导淋巴干细胞成熟为B细胞 外周免疫器官:成熟淋巴细胞定居并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包括脾脏、淋巴结和黏膜免疫系统等。 淋巴器官:淋巴细胞在其内发生、分化、发育、定居并对抗原产生特异性应答的结构性淋巴组织,包括中枢淋巴器官和周围淋巴器官。

免疫学概论讲课重点内容及思考题

免疫学概论讲课重点内容及思考题 第一章免疫概论 1. 免疫的概念: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维持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的功能。 2. 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 (1)免疫防御:清除病原微生物及其它抗原性异物; (2)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细胞 (3)免疫监视:清除突变或畸变细胞,防止肿瘤发生、杀伤病毒感染细胞。 3. 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免疫)的特点: (1)出生时已具备(早) (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 (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 (4)个体差异不大 4.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的特点: (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 (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 (3)一般不能遗传 (4)个体差异大 (5)具有记忆性 5.特异性免疫的组成和功能 是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组成,前者是由B淋巴细胞,后者是由T淋巴细胞承担。B淋巴细胞形成浆细胞,进而产生抗体,发挥体液免疫功能;T淋巴细胞可以形成致敏淋巴细胞和淋巴因子,发挥细胞免疫功能。 6. 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及其主要特点。 天然免疫是指机体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在接触外来侵染物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天然防御功能,又称为天然免疫、固有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点:(1)出生时已具备(早);(2)可稳定性遗传给后代;(3)作用广泛:无特异性;(4)个体差异不大。 特异性的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是一种经由与特定病原体接触后,产生能识别并针对特定病原体启动的免疫反应。特点是:(1)出生后受抗原刺激产生;(2)具有特异性(针对性);(3)一般不能遗传;(4)个体差异大;(5)具有记忆性。 7. 免疫细胞有哪些其主要功能 8. 免疫学与食品科学的关系 9. 食品免疫学 食品免疫学属免疫学范畴,其侧重点是应用免疫学理论和技术,研究和探索食品营养与免疫、食品中一些特殊营养素—活性物质和功能因子实施免疫调节的机理,利用抗原-抗体反应特点实施对各类物质的免疫检测。 第二章免疫系统 1. 免疫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和各自有什么功能 免疫器官: 免疫细胞: 免疫分子: 2.免疫器官的组成以及各免疫器官的特点、功能。 免疫器官包括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完美版)

《医学免疫学》基本知识汇总及案例分析 一、基本概念 1、免疫:免除疾病,对某种疾病具有抵抗力,能识别清除 抗原性物质,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 2、免疫系统:机体执行免疫应答与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系 统。 3、Cytokine (CK):细胞因子。是由免疫细胞及组织细胞分 泌的在细胞间发挥相互调控作用的一类小分子可溶性多肽 蛋白,通过结合相应受体调节细胞生长分化和效应,调控免 疫应答。 4、免疫球蛋白 (Ig):是血清中一类主要的蛋白,由α1,α2,β和r球蛋白等组成。将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 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5、黏附分子 (CAM):是介导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 互结合的分子。 6、抗体:是免疫系统在抗原刺激下,由b淋巴细胞或记忆b 细胞增值分化成的浆细胞所产生的、可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 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分布在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外分泌液及某些细胞膜表面。 7、抗原:指所有能激活和诱导免疫应答的物质,通常指能被 t,b淋巴细胞表面特异性抗原受体(tcr或bcr)识别及结合,激活t,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效应产物(特

异性淋巴细胞或抗体),并与效应产物结合,进而发挥适应 性免疫应答效应的物质。 8、Incomplete antigen:不完全抗原,某些小分子物质,其 单独不能诱导免疫应答,即不具备免疫原性,但当其与大分 子蛋白质或非抗原性的多聚赖氨酸等载体交联或结合后可 获得免疫原性,诱导免疫应答。这些小分子物质可与应答效 应产物结合,具备抗原性,称半抗原又称不完全抗原。 9、抗原决定基 (抗原表位):是存在于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 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 10、内源性抗原:指在抗原提呈细胞内新合成的抗原。(如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肿瘤抗原 等,)在胞质内被加工处理为抗原肽,与mhc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8+t细胞的tcr所识别。 11、外源性抗原:指细菌蛋白等外来抗原,其通过胞吞胞饮 和受体介导内吞等作用进入apc,在体内溶酶体中被降解为抗原肽并与mhc二类分子结合为复合物,提呈于apc表面,被cd4+t细胞的tcr所识别。 12、Complement:即补体。是存在于人和脊椎动物血清、组 织液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 13、异嗜性抗原:指存在于人、动物及微生物等不同种属之 间的共同抗原。 14、调理作用:抗体和补体等调理素能够覆盖于细菌等颗粒

核酸生命科学的伟大发现

核酸-- 生命科学的伟大发现 2009年10月7日三位科学家文卡特拉曼?拉马克里希南(美国)、托马斯?施泰茨(美国)和阿达?约纳特(以色列)因"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而获得今年诺贝尔化学奖。从原子水平破译生命体核糖体结构图。 他们伟大的研究成果使我们认识了核糖体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的场所。核糖体是生命体中最小的细胞器,由蛋白质(40%)和RNA(60%)构成。 "核糖体"--一座无比复杂而极其精密的制造蛋白质的场所。"核糖体"的微型工厂几乎遍布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生命体就像一个极其复杂而又精密的仪器,不同"零件"在不同岗位上各司其职,有条不紊。而这一切,要归功于扮演着生命化学工厂中工程师角色的"核糖体"。核糖体制造的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物质,是重要的生命活性物质。 1868年瑞士科学家米歇尔发现细胞里有一个神秘的物质--核酸,很长一段时间科学界认为核酸也许是细胞中最没用的东西。直至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提出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从此,揭开了核酸研究的新序幕。把生命科学研究从细胞水平推向分子水平。 DNA双链结构的意义:有自我复制、自主修复的能力。DNA双链结构:认识了基因、了解了基因。随着对核糖体的研究,我们认识到RNA中,80%的RNA构成了核糖体RNA(rRNA)。 (RNA包括信使mRNA、哺乳动物等真核细胞生物的核糖体包含4种rRNA和80多种蛋白质。 转运tRNA、核糖体rRNA三种) 在核糖体中每秒钟大约合成100多万个肽链。如:谷光甘肽-3肽、促肾上腺皮质激素-39肽、胰岛素-51肽等。 蛋白质和核酸是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RNA主要用于蛋白质合成,DNA主要用于细胞分裂。在细胞中核糖体的水平与合成蛋白质有直接关系,核糖体的数量与蛋白质合成的质与量密切相关。 核苷酸是体内合成核酸的前体。核苷酸是RNA和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体内合成核酸的前体,并作为核酸的组成成分参与生物的遗传、发育、生长等基本生命活动。 外源核酸影响生物RNA合成,《高级营养学》p63-74 "无核苷酸饮食喂养实验动物证实:实验动物的肝细胞内RNA含量明显减少,核糖体数量减少,核仁缩小,其改变程度与膳食中核苷酸含量呈量-效关系。核糖体前体物质降解及合成减少是蛋白质组装机器数量减少,使蛋白质合成障碍及细胞因子等减少。......提供并保持满足组织增长所需求的核酸水平,影响着一些组织细胞的RNA含量和增殖细胞DNA水平。" 外源核(苷)酸作为体内合成DNA及RNA的前体,不仅为基因(DNA)提供了自我复制及自主修复的原料,并为RNA提供了前体,有效促进了核糖体的构建并按"指令"合成相关蛋白质和保证细胞的正常分裂等基本生命活动。 可以说核(苷)酸充足--核糖体数量增加--细胞结构功能正常--新陈代谢动态平衡--机体健康 破解核糖体结构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回答了生命过程的基本问题,而且人类可以调节核糖体功能,这将是人类自主调节自己生命质量的重要开始。 对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成果再次从原子水平证明核酸是细胞的核心成分。核酸携带着生命活动中的所有遗传信息,直接指导并参与蛋白质的合成,主宰所有生物体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控制、调节细胞分裂、生长,供给细胞营养和能量,即生命由诞生一直到死亡都由核酸来支配、调控。核酸是生命之本,生命之源。 核酸创造生命 核酸保护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