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学(学生整理)

环境管理学(学生整理)
环境管理学(学生整理)

第一章 绪论

1.环境问题的分类:环境问题分为1)原生环境问题——自然因素;2)次生环境问题——人为因素

2.环境问题的根源:不正确的三观(自然观、人-自然关系观、支配人类社会行为的基本观念)

3.

4.环境管理定义(叶文虎):环境管理是运用多种手段更新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观念,调整人类的社会

行为,协调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

1)宏观环境管理:以国家的发展战略为指导,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制定一系列具有指导性

的环境战略、政策、对策和措施的行为总体。

2) 微观环境管理:在宏观环境管理指导下,以改善区域环境质量为目的,以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为内

容,以执法监督对基础的环保部门经常性的管理工作。

总体:宏观环境管理是从参与综合决策入手,解决发展战略问题,其实施主体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微

观环境管理是从执法监督入手,解决具体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破坏问题。

6.环境管理的根本目的:改变自身一系列的基本思想观念,从宏观到微观对人类自身的行为进行管理,

控制人与环境系统之间的物质流,以尽可能快的速度逐步恢复被损害了的自然环境,并减少甚至消除

新的发展活动对环境的结构、状态、功能造成新的损害,保证人类与环境能够持久地、和谐地协同发

展下去。

7.环境管理的主体(三大):政府(主导)、企业、公众与非政府组织

0.环境管理的对象: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公众行为 0.环境管理的内容:

1)环境质量管理

a.环境质量管理:为了保证人类社会生存和健康 所必须的环境质量而进行的各项管理工作。

b.环境质量:适宜程度

c.评价依据:环境质量标准

d.核心:主要是浓度管理, 现逐渐由浓度管理→总量控制管理 2)生态环境管理 生态环境管理:人类对自己参与开发自然资源的 行为的管理 8.环境问题的三个阶段: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2)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

第九章 我国的环境管理

1.32字方针: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

2.同步发展指导方针(“三同步,三统一”方针):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

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3.几个里程碑: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第一座里程碑)

.: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第二座里程碑)

4.三大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污染者付费”政策;“强化环境管理”政策(核心)

5.六次会议:1973年8月,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5.六次会议:1983年12月,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同步发展指导方针)

5.六次会议:1989年5月,召开的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五项新制度)

5.六次会议:1996年7月,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

5.六次会议:2002年1月,第五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召开

5.六次会议:2006年4月17日至18日,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

环境质量管理 生态环境管理 生产部门 环境要素

区域类型 大气环境管理 水环境管理 声环境管理 土壤环境管理 固体废物环境管理 城市环境管理

农村环境管理 流域环境管理

开发区环境管理

农业环境管理 工业环境管理 商业、服务业环境管理 水资源管理 土地资源管理 矿产资源管理 生物资源管理

6.新五项、老三项

老三项: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排污收费制度

新五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和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

7.三大方针:“三十二字方针”、“三同步、三统一”方针、可持续发展战略

8.可持续发展战略:发展不能仅局限于经济发展,不能把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割裂开来.更不应

对立起来,发展应是社会、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既

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9.老三项——三大法宝

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

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首创:美国)

2)“三同时”制度:指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以及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污染治理设

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制度。(首创:中国)

作用:它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相辅相成,是防止新污染和破坏的两大“法宝”,是我国预防为主方针的

具体化、制度化。

"三同时"制度尚存在的问题:以单项治理为主;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一般只限于搞治理设施;

忽略了对污染物总量的降低

解决方法:总量控制与污染集中控制

3)排污收费制度:是对于向环境排放污染物或超过国家排放标准排放的污染物的排放者,按照污染

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根据规定征收一定的费用。

排污收费制度基本政策:缴费不免除治理责任的原则;排污费强制征收原则;新污染源收费从严的原则;

排污费与超标排污费同时征收的原则;排污费可计入生产成本的原则;

10.新五项排污费专款专用原则;排污费的补助原则

1)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是一种具体落实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污染的单位对

环境质量负责的行政管理制度。

2)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考核对象是人民政府

3)排污申报登记与排污许可证制度

排污申报登记制度定义:凡是排放污染物的单位,须按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所拥有

的污染物排放设施,污染物处理设施和正常作业条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浓度。

排污许可证制度定义:排污许可证制度规定排污单位许可排放什么污染物,许可污染物排放量,许可

污染物排放去向等,是一项具有法律含义的行政管理制度。

4)污染集中控制制度:污染集中控制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为保护环境所建立的集中治理设施和

采用的管理措施,是强化环境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5)污染限期治理制度:限期治理是以污染源调查、评价为基础,以环境保护规划为依据,突出重点,

分期分批地对污染危害严重、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物、污染源、污染区域采取的限定治理时间、治理

内容及治理效果的强制性措施和法律手段。

四要素:治理时间、治理范围、治理内容、治理效果;两个阶段:点源治理阶段、区域综合防治阶段

三种类型(范围):区域性限期治理、行业性限期治理、污染源限期治理

11.其它制度

1)落后工艺和设备限期淘汰制度

到目前为止,国家经贸委已经发布了三批“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工艺和产品的目录”。

2)区域限批:是指如果一家企业或一个地区出现违反环评法的事件,环保部门有权暂停这一企业或

这一地区所有新建项目的审批,直至该企业或该地区完成整改。

第二章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

1.环境管理的政策方法(定义):指政府将各种法律、法规、政策、制度、规则、规范、标准,作为环境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去调整、控制、引导人类社会各个主体作用于环境的行为,达到环境管理目标的方法

2.环境管理五大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教育手段、技术手段

法律手段(最基本手段)<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

环境管理法律手段的基本内容:法律规范的构成包括条件、行为规则、法律责任

行政手段<命令型和控制型的政策方法>

环境管理行政手段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以制定行政控制措施为主要内容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环境标准

经济手段<经济型和激励型的政策方法>

定义:经济手段是指运用价格、税收、补贴、押金、补偿费等货币或金融手段,引导和激励社会经济

活动的主体主动采取有利于保护环境的措施

我国政府环境管理的现行经济手段:排污收费制度、减免税制度、补贴政策、贷款优惠政策

宣传教育手段(战略手段)<经济型和激励型的政策方法>

由于信息不准确或不足,许多人不理解人类活动和环境的紧密关系。有必要增加人们对环境和发展问题的敏感性,并参与其中,找到解决办法。教育可以向人们提供可持续发展所需的环境和伦理意识,价值观和态度,技能和行为。为此,教育有必要不仅解释物理和生物环境,还要解释社会-经济环境和人类发展。

我国加强环境管理教育的几方面: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注意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注重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

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加强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

科学技术手段<经济型和激励型的政策方法>

环境信息公开、环境绩效:<鼓励型和自愿型的政策方法>

环境信息公开(定义):简单地讲,就是政府、企业和公众主动公开自身或自身掌握的环境信息,如区

域环境质量信息、污染物排放、突发环境事故信息、企业产品环境信息、企业环境行为等。

环境绩效(定义):是组织通过一系列环境管理措施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所获得的环境改善的成效。

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估方法:生态效益= 产品与服务的价值/ 环境影响

第三章环境管理的基本理论

1.三种生产理论(物质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

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

程。该过程生产出生活资料去满足人类的物质需求,同时

产生加工废弃物返回环境。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质

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

力资源以支持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

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

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

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相互关系:三种生产的关系呈环状结构,任何一种“生产”不畅都会危害世界系统的持续运行;反过

来可以说,人和环境这个大系统中物质流动的畅通程度取决于三种生产之间的和谐程度。

2.基本参量

社会生产力(物质生产):社会生产力对应于生产生活资料的总能力。

资源利用率(物质生产):资源利用率表示“物质生产”从环境中索取的资源和从“人的生产”环节取得的

消费再生物被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比例。

人口数量(人口生产):环境的人口承载力,环境所能支持的人类“自然”人口,有一个确定的总量。

人口素质(人口生产):涵盖人的科技知识水平和文化道德修养,不但应决定人参加物资生产、环境

生产的态度和能力,而且还应表现为调节自我生产和消费方式的能力。

消费方式(人口生产):包含消费水准、消费入口比和消费出口比三个基本分量。

污染消纳力(环境生产):环境消解从物质生产环节返回的加工废弃物和从人口生产环节返回的消费

废弃物的能力极限。

资源生产力(环境生产):环境产生或再生生活资源和生产资源的速度也有极限,称为资源生产力。

3.环境生产处于最根本的地位,它是另外两种生产产生和发展的基础。

环境生产环节是人口生产环节和物质生产环节存在的前提和基础

物资生产在本质上是物质形态与结构变化的反应转化器

人口生产则是这个世界系统运行的原动力

4.环境生产的两出两进:(两出:生活资源、生产资源;两进:消费废弃物、加工废弃物)

5.环境管理的方法:要使物质在三种生产子系统之间的流动畅通,人类社会所应采取的方法就必须且只能是协调和协同。

环境管理的理论基础:把人类社会涉及到三种生产运行的行为协同起来,把三个生产子系统自身的利益追求与世界系统物流畅通的要求协调起来。

6.两种生产与三种生产理论比较

两种生产理论三种生产理论主导文明工业文明环境文明

发展模式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

环境意识自然资源无限自然资源有限

追求目标物资生产与人的生产之间的协调物资生产、人的生产与环境生产之间的协调消费特征强调物质消费强调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统一

技术重点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技术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生态环境建设伦理原则人定胜天天人合一

7.管理的五项基本职能: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中心地位)

计划:制定目标并确定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必须的行动,计划职能包括定义目标、制定战略和子计划以及必要的协调活动等具体内容。

组织:为了实现计划目标,对需要做什么,怎么做,谁去做等问题进行安排的一种行动。计划的执行需要多人的合作,通过组织的行动,具有比各个个体行动的总和更大的力量、更高的效率。

领导:管理者通过指导和激励整合组织中所有群体和个体的行动,以实现组织的目标的职能。

控制:通过监控、评估等活动,并排除各种因素的干扰,以保证计划得以实施的行动。

创新: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各种管理活动中,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时采取的新方式和新方法。

8.环境管理学的三个阶段

1)科学管理阶段:在19世纪末管理科学理论形成的初期。被称为管理科学之父的泰勒强调科学管理,他主张采用科学方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并着重从工业工程和经济学的角度来观察和分析各种物质因素,使资本家降低成本、增加利润。以泰勒、法约尔、韦伯为代表,他们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管理过程理论”、“行政组织理论”,形成了管理科学的第一个学派,即科学管理学派。

2)行为科学阶段:开始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梅奥等人着重研究影响生产力的人的因素,尤其是生产中的人际关系,其代表人物有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麦格雷戈等。他们研究生产组织中人的行为及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涉及人的需要、动机、内驱力、个性、情绪、思想,特别是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系等。由此,把管理科学从“科学管理”推进到“行为管理”,并形成了行为科学学派,

3)管理丛林阶段: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这一阶段,西方各种管理学派纷纷涌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另外,在这一阶段,管理科学重点发展了运用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管理科学几乎成了系统工程、运筹学的同义语。

9.现代管理理论丛林

1.管理过程学派、

2.人际关系学派、

3.群体行为学派、

4.经验(或案例)学派、

5.社会协作系统学派

6.社会技术系统学派、

7.系统学派、

8.决策理论学派、

9.数学学派或“管理科学”学派、

10.权变理论学派、11.经理角色学派

群体行为学派:它关心的主要是一定群体中人的行为

经验(或案例)学派:该学派主张通过分析经验(通常是一些案例)来研究管理

决策理论学派:该学派的基本观点是,由于决策是管理的主要任务,因而应该集中研究决策问题,而管理又是以决策为特征的,所以管理理论应围绕决策这个核心来建立。

10.行为科学理论

个体行为:个体对当前情境和其他先行原因作出的反应,是所有人类行为的基础行为。

群体: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群体行为: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区别在于是否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目标

群体冲突理论:是关于群体内部(包括同一群体中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和群体间发生冲突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的理论。

群体竞争理论:关于群体之间的竞争及其对群体影响的学说。

群体分类理论:关于群体如何构成及其性质的理论。

11.需求层次理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

12.共赢原理: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

共赢原理是环境社会系统发展中各个行为主体的根本行为准则。

共赢原理要求在具体环境管理活动中能使政府、企业和公众达到共赢。

从物质流动的角度,一般性的共赢原理还可以具体化为“三生共赢”原理。就是将人类社会的发展目标定位于生活、生产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生活提高、生产发展与生态改善。

13.中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共赢策略(例子)

社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探索生态经济型模式,一些地区走上了“粮下川、林(草)上山、羊进圈”的良性发展轨道。

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退耕还林使2000多万农户9700多万农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人均获得生活费补助40元、粮食补助494斤。

生态:生态面貌得到改善,退耕还林地区林草覆盖率平均增加2个多百分点,先期开展退耕还林的地区,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减轻,输入江河的泥沙量减少。

投入产出效益

中央政府财政补贴近3000亿元

获得整体上的生态效益;

帮助农民脱贫;传统林业转型

生态社会效益远大于经济投入

农民失去了粮食收益改种地为种树、管树,不用种地;

领取国家补贴

退耕还林的经济收益明显大于种地收

地方政府管理成本通过组织协调退耕还林项目获得

项目管理费等收益

地方多了一条财路;

本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自然力自然力由于森林覆盖率的增加得到明显改善

退耕还林共赢策略的内部机制分析

1)制定以“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为核心的《退耕还林条例》;

2)制定了合理的共赢规则,使所有的参与主体,国家、农民、地方政府都得到了合理的经济利益;同时

也都享受到了一定的环境和社会效益。这种政策的结果对于生态环境而言,则是产生了巨大的生态效益。3)避免以前有人种树、有人砍树,没有人管树的问题。

4)积极落实资金、技术和管理,防止出现口惠而实不至的问题。

退耕还林共赢策略的外部环境条件分析

1)多年来的绿化造林声势浩大但没有成效,反而森林资源大量破坏,特别是天然林的破坏,逐渐加重;

2)中国总体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恶化、98年长江流域大洪水引起并强化的全国人民特别是中央领导

的生态环境危机感;

3)传统以木材砍伐加工为主体的森林工业举步惟艰,陷入困境,不彻底改革没有出路;

4)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

5)中央正在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国债项目;

6)中国粮食产量的持续增长,使中国有史以来可能是第一次从心理上消除了对粮食短缺问题的担心,

因此才可以下决心大规模退耕;

14.界面活动控制论原理

界面: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共同的部分或联系渠道,它可以是空间上的、也可以

时间上的,甚至可以是其他形态上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三种生产的界面

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环境系统要素自然资源,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表征环

境状态的环境质量。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的界面是商品,三种生产之间的共同界面是废弃物。

15.冲突协同理论:指在人类社会理性行为的作用下,子系统之间的协同。

冲突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追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获得最大的份额。

协同任何一个系统,在无外界干预的情况下,系统中各要素的运动、变化呈现出一种被称之为“自组织”的规律。

冲突和协同:冲突和协同是系统中同时存在的两种现象。冲突——竞争、对立;协同——统一整合。

排污许可证交易制度(例子):政府—> 排污许可证/ 消减污染物量—> 市场/ 企业

排污总量的分配和可交易量的地域限制是两个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也是调节全地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的杠杆。

16.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六条):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1)全过程控制原则:环境管理的全过程控制是指对人类社会活动的全过程进行管理控制。

三种工具:生命周期管理思想、环境标志、清洁生产

环境标志:是对在产品生命全过程中所产生的环境影响不超过某一规定限度的产品颁发的标志,表明

该产品是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

清洁生产:是从技术管理角度对产品生命全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或环节所提出的要求。

2)双赢原则:是指在制定处理利益冲突的双方(也可以是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双方都

得利,而不是牺牲一方的利益去保障另一方获利。双赢是冲突协同理论的具体化。规则是协调冲突,

达到双赢的保障。

第四章环境管理的技术方法

1.特尔菲法是一种定性预测方法。

特尔菲法,以匿名方式征询专家的意见,预测领导小组对每一轮意见都进行汇总整理,作为参考资料再发

给每个专家,供他们分析判断提出新的论证,如此多次反复,专家的意见日趋一致,使结论可靠性增大。

三大特点:不记名、反馈性(3、4轮)、统计性(预测结果)

2.地方环境标准

环境质量标准: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控制)标准:a.未作规定;b.已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c.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

政府制定机动车船大气污染物地方排放标准严于国家排放标准的,须报经国务院批准。

3.环境标准之间的关系:国家标准是指导标准,地区标准是直接执法标准

质量标准和排放标准是环境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

4.环境标准的法律意义

1)环境质量标准是确认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的根据

2)污染物排放标准是确认某排污行为是否合法的根据

3)环境监测方法标准和环境基础标准是证据是否是合法

4)环境标准样品标准是标定环境监测仪器和检验环境保护设备性能的法定依据。

最佳可行技术(BAT)、最佳实用技术(BPT)

5.

6.问卷调查方法:通过设计、发放、回收问卷,获取某些社会群体对某种社会行为、社会状况的反映

的方法。研究者可以通过对这些问卷的统计分析来认识社会现象及其规律。

问卷调查的问题(三大类):某一人群的社会背景、某一人群的社会行为和活动、某一人群的意见和态度

7.实地研究方法:一种深入到研究对象生活背景中,以参与观察和无结构访谈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

这些资料的定性、定量分析来理解和解释现象的研究方法。“参与观察”,指研究者必须深入到研究对象

所处的真实社会生活之中,通过看、听、问、想,甚至体验、感受、领悟等进行观察。特征:实地

研究方式:观察、访谈

8.三大类无干扰研究方法

研究方式:文本分析方法、现有统计数据分析方法、历史比较分析方法

第五章区域环境管理

1.区域的范围:区域是相对的,可以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一个省,一个市,一个流域,一个乡镇

而不是一块地,一间房。区域必须有一定的大小面积和相对独立的自然生态系统。

2.“33211”工程:“九五”,期间,污染防治以水和大气为主,水污染防治重点抓三河(淮河、辽河、海

河)、三湖(太湖、滇池、巢湖),大气污染防治重点抓“两控区”(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城市

环境保护重点抓北京,海洋环境保护重点抓渤海。

3.城市环境问题有哪些:空气污染、水质恶化、水资源短缺、地面沉降、噪声污染、电磁污染、绿地

减少、光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耕地过度占用、有毒化学品导致的突发事件

4.中国环境管理:“以管促治,管治结合”方针

5.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5.生态城市包含:生态安全、生态卫生、生态产业代谢、生态景观的整合、生态意识培养

6.城市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1)城市环境管理的机构;2)制定城市环境规划;3)城市污染物浓度指标管理;4)城市污染物总量

指标管理;5)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及其定量考核制度;6)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活动

7.农村环境问题的主要特征:1)农村环境问题的凸显是农村整体落后于城镇的表现;2)农村环境问

题的几个明显特点;3)农村环境问题受到城市污染转移的压力;

8.农村环境问题的几个明显特点:1)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2)随机性和不确定性;3)不易监测性

9.农村环境管理落后的原因:1)农村环境管理体系缺;2)失财政渠道的污染治理资金来源不够;

3)政策扶持措施不利;4)污染治理模式与技术不适

10.农村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与内容:1)加强农村环境管理的机构建设;2)指定农村及乡镇环境规划;

3)加强对乡镇工业的环境管理(调整乡镇工业的发展方向、合理安排乡镇工业布局、严格控制新的污

染源和制止污染转嫁);4)推广现代农业、防治农药和化肥的污染;5)创建环境优美乡镇

11.流域的概念:流域一般以某一水体为主,包括此水体邻近的陆域,它往往分属于多个同一级别和层

次的行政单元管辖,如省、市、县直到村。

12.流域环境问题:1)流域水量过多导致的洪涝灾害等问题;2)流域水量过少导致干旱和生态缺水等问题;

12.流域环境问题:3)流域水污染问题。

13.中国流域生态环境问题:1)部分流域水资源短缺;2)一些流域洪涝灾害频繁;3)部分流域水质较差

14.中国流域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1)缺乏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有效监测的机制;

14.中国流域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2)流域水资源管理手段单调;3)流域水资源管理的内涵不全面。

15.广义流域环境管理: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技术和教育等手段,对流域环境各组成部分的功能进

行统一安排,对状态进行及时监测并依据目标和现状的差异进行系统管理。

15.狭义流域环境管理:人们为科学、有效地开发、利用和保护流域水资源而建立的一系列管理制度。

在流域环境管理中,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的各种人类行为是流域环境管理与协调的主要对象,流域水

资源循环(包括自然水循环和社会水循环)是流域环境管理所要控制的环境物质流动。

16.流域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1)界面控制原则;2)冲突协同原则;3)共赢原则

开发者保护,损害者负担;享用者付费,整治者得利。

17.生态需水: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

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8.流域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建立新的流域环境管理体制;2)指定全流域环境规划;3)建立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污染补偿机制;

4)建立流域水事纠纷裁决制度;5)加强流域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应急管理。

19.区域开发行为环境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1)重大区域开发行为的科学决策;2)开展战略环境评

价;3)制订环境规划;4)开展环境监测和预警及监察和审计工作

第六章产业环境管理

1.政府对企业进行环境管理;政府对行业进行环境管理;企业对自身进行环境管理

2.“德明”模式:PDCA,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

3.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环境管理行为可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消极的环境管理行为,具体表现为企业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不遗余力地降低成本,不重视或

忽视环境问题。这种现象在很多中小企业中大量存在,引发了众多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问题,问题十分严重。

二是不自觉的环境管理行为,在政府越来越严格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及消费者对绿色产品越来

越多的需要的双重作用下,企业为了提高竞争能力,会努力变革传统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通过加

强管理、改进技术等措施实现节能降耗和生产绿色产品的目的。这样,企业在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同

时,在一定程度上也不自觉地保护了环境。

三是积极的环境管理行为,一些企业,特别是大企业为了达到企业可持续发展,主动承担起企业

的社会责任。在这种趋势下,先进的企业环境管理体系成为了一个企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和重

要标准,也成为企业自身发展内在追求。

4.绿色设计和制造:采用生态、环保、节约、循环利用的理念和方法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生产(绿色),

以减少产品在生产、流通、消费、废弃等过程产生的资源消耗、废物排放和生态破坏。

5.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龙头标准:ISO14001

6. 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定义:根据ISO14001中的定义,环境管理体系是一个组织内全面管理体系

的组成部分,它包括为制定、实施、实现、评审和保持环境方针所需的组织机构、规划活动、机构职

责、惯例、程序、过程和资源。还包括组织的环境方针、目标和指标等管理方面的内容。

7.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特点:1)以消费者行为为根本动力;2)自愿性的标准,不带任何强制性;

3)没有绝对量的设置;4)强调持续改进和污染预防;5)强调管理体系,特别往重体系的完整性;

6)强调生命周期思想的应用

8.ISO14000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各种性质、类型和规模的组织,也适用于不同地理、文化和社会条件,

还适用于组织的各种活动,包括产品的生产和提供的服务。(组织控制、影响的因素。没有要求组织一定

要在整个公司或集团的层次上实施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1是唯一能用于第三方认证的标准)

9.ISO14000的要求: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环境管理体系。

建立:包括体系的策划、设计和体系文件的编写,组织机构的配置和人员、资源的安排等。

保持:指体系运转过程中实施监督和纠正措施,并通过审核和评审促进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10.产品的生命周期:是指产品的生产、销售、使用和后处理这四个阶段

11.产品的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对一种产品从加工制造到废弃分解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的环境影响分析和评估。

12.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组成部分:定义目标,确定范围、影响评价、改善评价、清查分析

13.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的过程:1)确定目标和范围;2)生命周期清单分析;3)生命周期影响分析

(最重要、难度较大);4)生命周期改善分析

14.清洁生产的对象:组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其他)

15.清洁生产的定义:对污染来源、废物产生原因及其整体解决方案的系统化的分析和实施过程,实行预

防污染分析和评估的程序。

16.清洁生产的分类:强制性、自愿性

17.实行强制性——“两有两超”

1)污染物排放超过排放标准或者超过地方人民政府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

2)使用有毒、有害原料进行生产或者在生产中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

18.清洁生产的3个层次:1)Where判明废弃物的产生部位;2)Why分析废弃物的产生原因;

(清洁生产的审计思路).3)What提出减少或消除废弃物的方案

19.清洁生产的8个途径:通过从原辅材料和能源、工艺技术、管理、过程控制、设备、职工、产品和废

物八个主要方面,分析产生废物和问题的原因。(分析废弃物的产生原因)

20.清洁生产的7个阶段:1)筹划与组织;2)预评估;3)评估;4)方案产生和筛选;

5)可行性分析;6)方案实施;7)持续清洁生产

第七章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

1.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人类可以利用的、天然形成的物质和能量。

2.自然资源的特点:1)可用性;2)整体性;3)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严格的区域性

3.我国自然资源优势:1)资源总量大;2)种类多,类型齐全

4.我国自然资源劣势:1)土地利用率低;2)时间分布不协调;3)质量差异悬殊;4)人均资源量少

5.开发自然资源的态度:不要擅动

6.自然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1)有偿使用;2)谁开发利用,谁保护;

3)以生态理论为指导,保证生态平衡;4)节约资源,综合利用

7.广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它是由大气、地貌、岩石、土壤、

水文、水文地质、动植物等要素组成的综合体。

7.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不包括水域,它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的部分。

8.土地资源的特性:1)土地资源是在自然力作用下形成和存在的,人类一般不能生产土地,只能利用

土地,影响土地的质量和发展方向;2)土地资源占据着一定的空间,存在于一定的地域,并与其周围

的其他环境要素相互联系,具有明显的地域性。3)土地资源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物质基础,基本生

产资源和环境条件,其基本用途和功能不能用其他任何自然资源来替代。

9.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1)土地类型复杂多样;2)土地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小;3)山地多,平原少;

4)农用土地比重小,分布不平衡;5)土地后备资源潜力不大

10.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1)水土流失;2)土地沙化;3)土地盐渍化;4)土壤肥料下降;

.5)土壤污染;6)城乡建设用地逐年扩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11.水资源的特点:1)循环再生性与总量有限性;2)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3)功能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 4)利弊两重性

12.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及特点1)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2)地区分配不均,水土资源配置不平衡;

3)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很大;4)部分河流含沙量大

13.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环境问题:1)河流、湖泊面积日益缩小,水文条件改变较大,从而使调

洪、泄洪能力减弱、洪涝灾害加重、通航里程缩短,水产资源和风景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2)

水体污染日益严重,水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影响了人体健康和生存质量,约束着流域社会经济的

发展;3)地下水量日渐枯竭,地面沉降现象屡见不鲜。

14.水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砍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造成水土流失、水源枯竭,使河水的水

量减少输沙量增加,河道和湖泊於塞;2)围湖造田,使湖泊数量、面积均大幅度减少;3)人口增加,

工业、农业、生活的用水量(包括地下水的抽取量)与污水排放量均迅速增加。

15.水资源环境管理的途径和方法:

1)水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

①严格保护水源,包括严禁在水源地和水源补给区砍伐森林、硬化路面,排放有毒、有害废水和生活污水等。

②加强对合理分配用水的宏观调控。在用水水量上注意在生活用水、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

等几方面的分配;在地域上注意上、下游的分配;在时间上要注意丰、枯期之间的分配。

③鼓励节约用水,提高水量的利用率;④综合整治受污染的水体;⑤不断完善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严格执法2)完善管理体制和管理组织机构,加强水资源的统一管理

3)树立水环境资源有偿使用的水权观念,并将其引入水资源管理

4)实行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推行许可证制度,实现水量与水质并重管理

5)大力发展水资源的安全保障和循环再利用系统6)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积极开发新水源

16.狭义海洋资源:是指生存于海水中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运动(如波浪、

潮汐、海流等)所产生的能量,海水中贮藏的热量,深海底蕴藏的矿物资源,以及在深层海水中形成

的压力差和海水与淡水之间的浓度差等。总之,指的是与海水水体本身有着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16.广义海洋资源:除去狭义海洋资源所指的物质和能量之外,还把海洋上空的风,海底的地热,海上

航运能力与景观以及各种海上设施的功能等都包括在内。(有直接和间接关系的物质和能量)

17.海洋资源的特点:1)种类多,储量大;2)开采技术难度高;3)地域差异性;4)利弊两重性

18.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1)过度捕捞降低了海洋生物资源的生产能力

2)盲目围海造地破坏了海涂生态系统(“三无”:无偿、无序、无度)

3)无节制的污染物排放严重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19.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和方法

1)海洋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

①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的原则;②协调各部门、单位需求,合理安排开发活动的原则;

③海上、陆上开发活动统筹规划布局的原则;④综合开发利用和综合治理的原则

2)加强对海洋资源储量、功能的调查,建立海洋资源环境管理信息系统

3)合理利用和精心保护近海海洋生物资源,逐步发展外海远洋渔业

4)大力发展海洋科技,积极开发利用海洋资源

5)建立海洋污染监控网络,加强海洋环境保护,防止海洋污染

6)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

7)控制陆地开发行为对海洋环境的破坏

日月峡国家森林公园

20.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森林(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林地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生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林业用地包括乔木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林中空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苗圃和国家规划的林地等。

21.森林资源的特点:1)空间分布广,生物生产力高;2)结构复杂,多样性高;3)再生能力强。

22.我国森林资源的特点:1)自然条件好,树种丰富;2)森林资源绝对数量大,相对数量小,分布不均;3)森林资源结构欠佳,采伐利用不便;4)森林资源质量较差,利用率低

23.森林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1)导致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引发洪水灾害;2)引发水土流失,导致土地沙化;3)导致调节能力下降,引发气候异常;4)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丧失,生物多样性锐减 (从2000年开始,我国实施了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为代表的中国林业发展的六大生态工程)

24.森林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1)森林资源保护利用的原则

①生态功能与经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②行政手段与市场运作手段相结合的原则;

③坚持“生态优先、采育平衡、多种经营、综合利用”,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的原则

2)实行森林资源有偿采伐,建立林业投入补偿机制

3)利用森林景观优势,发展森林旅游(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

4)改革林业经营与管理的机制 25.草原资源的概念:草原是在温带干旱气候下,以丛生禾草为主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群落分布的地区。它是半干旱地区把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的巨大能源库,同时也是丰富宝贵的生物基因库。草原适应性强,覆盖面积大,更新速度快,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的功能,有着重要的生态作用。另外,草地也是一种可更新、能增值的自然资源,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并能提供丰富的野生动植物、名贵药材、土特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26.草原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1)草场退化严重;2)不少地方出现沙化;3)部分草场盐碱化;4)水土流失加剧;5)珍稀动植物减少,鼠、虫害增加;6)工矿业发展引起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27.草原资源环境管理的途径与方法

1)草原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原则

①草原地区产业结构生态化原则和高增殖原则;②对草原坚持养、用、管、建结合原则;

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完善草场经营机制,使草原得到有效的利用和保护。

2)促进草原地区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现代化

3)因地制宜保护和利用草地资源

4)解决草原地区农村的能源短缺问题

5)积极发展草地林业

28.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体及其赖以生存环境的丰富性和变异性。

遗传多样性:生物体内遗传信息的多样化。 物种多样性:生物有机体的复杂多样化。

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圈内生物群落及其生境的多样性及差异。

景观多样性: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或生态系统构成的景观的多样性或变异性。

29.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选择价值(或潜在价值)

30.生物多样性破坏的主要原因:1)生物生境(栖息地)的破坏;2)生物资源过度开发利用;3)环境污染的影响;4)外来生物入侵的危害;5)生物样性丧失的其他原因

31.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管理:1)积极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2)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3)生物多样性的迁地保护;4)开展物种编目,确定保护优先序;5)社会共同参与、积极保护

32.就地保护:就是在被保护的生态系统和物种的原先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包括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 .迁地保护:是指将濒危动植物迁移到人工环境中或实施易地保护的一种方式。

.建立植物园、动物园、水族馆和基因库等是实施迁地保护的主要手段。

33.自然保护区的概念有两个含义:一是指具体的特定的某一保护区;

.二是指所有具有保护性质的区域的总称,即各种保护区的总称。

.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4.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具有代表性的、自然的、近自然的、半自然的、人工的以及破坏或退化后能够恢复的生态系统;保护濒危、孑遗、珍稀的遗传物种资源;保护山地、河流、

水源;保护国家和地方公园及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

35.自然保护区类型的划分:

依据按保护广度,可分为:①全面保护对象(保护生态系统);②部分保护对象(保护遗传资源);

③特别保护对象(保护濒危、孑遗物种等)。

36.在我国,根据主要保护对象,将自然保护区分为以下三个类别九个类型。

第一类别是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主要以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

第二类别是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主要以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保护对象。

第三类别是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主要以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等作为保护对象。

37.自然保护区管理的主要途径与内容:

1)建立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体系;2)制定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政策法规体系;

3)妥善处理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合理开发经营的关系;

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利用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开发利用活动必须严格限制在实验区范围内;

②严禁各种破坏自然资源和景观的开发活动;

③采集、驯养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应经有关部门批准;

④要综合考虑开发项目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效益,

不能过分强调经济效益;

⑤任何开发利用活动都应缴纳管理费和资源补偿费。

4)努力协调自然保护区和周围居民生产生活的矛盾

38.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方法

1)制定自然保护区的区划和宏观规划;2)自然保护区规划;3)自然保护区的分区管理

①核心区: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是未受人类干扰或仅受最低限度干扰的、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最好的地方以及珍稀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在核心区内一般禁止任何人类活动或只允许进行经批准的科学研究活动。核心区的主要任务是保护生态系统尽量不受人为干扰,使其在自然状态下进行更新和繁衍,保持其生物多样性,成为所在地区的一个遗传基因库。

②缓冲区:缓冲区一般位于核心区的外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性的生态系统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次生生态系统,也可包括一些人工生态系统。缓冲区一方面可以防止核心区受到外界的影响和破坏,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不破坏其群落环境的前提下,开展某些试验性或生产性的科学试验研究。在缓冲区内可以从事教学实习、参观考察和标本采集等不影响核心区保护的活动,但禁止狩猎和经营性的采伐活动,一般也不开展旅游活动。

③实验区: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荒山荒地等,也包括传统利用区和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区,它的地域范围一般比较大。实验区可推动(执行)生物圈保护区具有的许多特色功能,特别是发展的功能。

第八章外国的环境管理

1.根据美国的联邦环境法规,国家环保局和州环保局的关系:一是州在环境保护方面负有主要责任。二是联邦政府在环境保护各主要领域(尤其是在污染控制方面)享有对州和地方政策的监督权,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替代州的执行。三是州和地方政府不得制定和执行比联邦政府规定的环境标准更低的环境标准,但可以制定并执行比联邦标准更高的环境标准。

总之,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职能是相辅相成的。联邦政府具有主导地位和优先权,又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州和地方政府的特殊权力,以保证联邦政府所规划的区域环境目标的实现。

2. 排污交易制度:美国是排污交易制度的诞生地。所谓“排污抵消”是指以一处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削减量来抵消另一处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量的增加量或新源的污染物排放量。

3.美国环境管理的主要特点:1)通过改革行政决策的方法和程序来实现国家环境保护目标

.2)将法律与技术相结合来控制污染

.3)将行政管理与公众参与相结合以提高管理效率

4.欧盟环境管理的主要特点:1)通过制定共同的环境保护政策来解决环境问题

2)注意处理欧盟与各成员国之间的关系

直接使用原则:欧盟环境法直接效力于成员国国内法律秩序,欧盟各基础条约中的某些条款和各机关所制定的法令在成员国中直接适用,不必事先采取立法措施。

优先适用原则:直接适用原则在成员国内造成欧盟法与国内法两种不同法律秩序并存时,如发生效力竞争或抵触,则适用欧盟法优先于成员国国内法的原则。

3)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5.日本环境管理的制度与基本策略:1)环境影响评价制度;2)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3)无过失责任

制度;4)公害纠纷处理制度;5)加强环境法制;6)加强环境监测和科学技术研究;7)加强企业内

部的环境管理;8)大力治理污染源;9)加强环境教育

6.日本环境管理的主要特点:1)具有较完备的环境管理机构

.2)适时修改法律,以适应环境管理的需要

.3)以环境标准作为政策的目标和手段

.4)地方政府的行为超前于中央政府

.5)企业环境管理重在“防”

7.澳大利亚环境管理的主要特点:1)建立全流域管理模式

全流域管理要坚持四个方面的原则:1)全局和局部要同样关注;2)动员所有社会成员(包括政府和

一般公众);3)在所有的相关者之间合作;4)作出合理长远规划。

2)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3)重视培养幼儿及青少年的环境意识

第九章全球环境管理

1.全球环境问题可以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2.全球环境管理的对象是全球“人-环境”系统。

3.全球环境管理的内容:一是污染控制管理;二是资源管理。

4.全球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1)国家环境主权原则;2)国际环境合作原则;

.3)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4)预防原则

5.《保护臭氧层公约》:该公约是UNEP首次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全球性国际环境法文件

也是第一部全球性的大气保护公约。

6.《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是《公约》的补充,它与《公约》的

最主要区别是,《公约》鼓励发达国家减排,而议定书强制要求发达国家减排,具有法律约束力。

7.议定书允许采取以下四种减排方式:

1)两个发达国家之间可以进行排放额度买卖的“排放权交易”,即难以完成削减任务的国家,可以花钱

从超额完成任务的国家买进超出的额度。

2)以“净排放量”计算温室气体排放量,即从本国实际排放量中扣除森林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的数量。

3)可以采用绿色开发机制,促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减排温室气体。

4)可以采用“集团方式”,即欧盟内部的许多国家可视为一个整体,采取有的国家削减、有的国家增加

的方法,在总体上完成减排任务。

8.《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于2009年12月7-18日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

商讨《京都议定书》一期承诺到期后的后续方案,即2012年至2020年的全球减排协议。

9.在所有公约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92年6月在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上签署的《联合国生物多样化公约》。

10.中国对于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原则立场:

1)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在保护环境的国际合作中,必须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特殊情况和需要

3)不能抽象地谈论保护地球生态环境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应明确导致目前地球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

责任和治理这一问题的主要义务

4)在国际环境保护合作中,应充分尊重各国主权,互不干涉内政

5)应确保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有效参与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1环境管理环境管理是指人们依据各种信息,对全社会的环境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实施)、监督、调节和评价,实现环境资源的有效整合,以达到特定的管理目标的一系列活动之总和。2共赢原理是指在制定处理涉及环境利益冲突的双方,多方关系的方案时,必须注意使各方的合理利益都能得到尊重和照顾,而不是牺牲一些方面的利益去保障另外一些方面的利益。3环境标准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群健康,社会物质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制定的标准。 4环境绩效管理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环境管理方法。 5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6环境统计是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包括为了取得环境统计资料而进行的设计、调查、整理和统计分析等各项工作。 7环境绩效管理就是以改善和提高各种组织的环境绩效为目标的一种管理方法。 8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惜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9生态需水是指为了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所需的水量。 10三种生产理论人与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本质上是一个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自称的复杂巨系统,在物质运动的基础层次上,它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物资生产子系统,人口生产子系统和环境生产子系统。 11环境管理的主体?(1)政府(2)企业(3)公众和非政府组织 1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持续性原则(2)公平性原则(3)共同性原则 13环境监测类型?(1)常规监测(包括环境要素监测和污染源监测)(2)特殊目的的监测(包括研究性、事故和仲裁监测) 14环境信息的特点?(1)时空性(2)综合性(3)连续性(4)随机性 14城市污染物总量指标管理的内容?(1)排污申报(2)总量审核(3)颁发排放许可证和临时排放许可证 15环境绩效评估的方法?(1)基于ISO14031标准的环境绩效评价方法(2)企业环境绩效的生态效益评价方法 16土地资源环境管理的原则?(1)以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为目标,全面规划,合理安排(2)以提高土地资源的质量为目的,合理调配土地利用的方向、内容和方式(3)以防止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为墓地,综合运用政策的、经济的和技术的手段,严格控制各种形态污染物向地下转移 17环境管理的内容?(1)按管理领域划分,所谓管理领域,是指环境管理行动要落实到的地方,是指在自然环境中的什么地方、人类活动中的什么方面(2)按环境物质流划分:①自然资源环境管理②产业环境管理③废弃物环境管理④区域环境管理 18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一半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特点:(1)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2)它是综合性科学(3)它是正在发展的科学 19人与环境和谐的五种环境需求?(1)适应生存(2)环境安全(3)环境健康(4)环境舒适(5)环境欣赏 20环境管理实证方法实验方法、问卷调查方法、实地研究方法、无干扰研究方法和案例研究方法。 21管理的基本职能有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

环境管理学考试资料

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酸雨区的扩展、自然资源的耗竭、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固体有害废弃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5错误的消费观 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简述三种生产理论 环境生产: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源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再生物,并将它们转换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三种生产理论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简述界面活动控制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概念: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事物或系统之间的共同部分或联系渠道 特征:界面只存在于相互联系的事物之间、界面是相互作用事物之间的通道,它是相互作用的事物或系统所共有的 一般说来,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作为环境系统要素的自然资源,人口生产和环境生产之间的界面是表征环境状态的环境质量。而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则是商品,而三种生产之间的共同界面则是废弃物。 简述冲突协同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冲突:冲突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面对同一个有限的利益目标,追求的各方都想以最小的支出

20XX环境管理学第三版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环境问题与环境管理 一、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不包括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变化,所指的是狭义环境问题。 二、环境科学与环境管理 1?环境科学的产生:环境科学是伴随着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研究而诞生和发展的。环境科学是一门以交叉为特点的综合科学,它以环境学位核心,包括环境自然科学、环境工程科学、环境社会科学、环境人文科学、环境管理科学等主要分支学科。 2?环境科学的内涵、功能与作用:环境科学不仅要研究自然环境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变化规律,更重要的是要研究调整和控制人类行为的方法以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和谐、协同演进的目的。从根本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类非常重要的关于人类活动的组织、协调、控制活动的全过程。 三、环境管理任务 1.转变环境观念 2?调整环境行为 3?控制“环境一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4?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第二节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

一、政府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1 / 34 二、企业 1?作为管理主体的企业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 三、公众 1?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公众 2?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 第三节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于发展 一、环境管理学的形成 1、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以治理污染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 段: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末 2?把环境问题作为经济问题,以经济刺激为主要管手段的阶段:20世 纪70年代末~~ 90年代初 3?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社会发展问题,以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 系为主要管理手段的阶段:_____ 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出版《我 们共同的未来》;_____ 年,又通过了《里约宣言》4?把解决环境问题作为人类文明演替推动力的新阶段 、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1?环境管理学: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科学。环境管理所需要解决的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也不是单纯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叶文虎著)课后答案下载

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叶文虎著)课后答案下载 《环境管理学)》是环境科学与管理科学相互交叉的综合性学科,下面是由分享的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叶文虎著)课后答案下载,希望对你有用。 ???点击此处下载???环境管理学第二版(叶文虎著)课后答案环境管理学以生态——经济——社会系统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这些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矛盾运动。环境管理学认为,环境管理的本质是“运用各种有效管理手段,调控人类行为,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环境管理学包括区域环境管理、部门环境管理、资源环境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环境计划管理等各部分内容。 书名:环境管理学 作者:沈洪艳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xx年11月1日 ISBN:9787302234487 开本:16开 定价:38.00元 《环境管理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教 科书,或作为非环境类专业选修、培训教材,同时对环境保护部门和

企事业单位环境保护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及相关人员也有参考价值。环境管理学是环境科学体系中重要的分支学科。作者从兼顾环境管理学教学需要和满足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安排全书的体系和内容。《环境管理学》对我国环境管理基本理论、环境监督管理体制、环境政策、环境法、环境管理制度、区域和自然资源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与清洁生产、环境监察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进行了全面的阐述。 作者在多年从事环境管理学教学与科研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环境管理学领域的理论和实践,兼顾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核心课程的要求,编著了此书。全书包括绪论、环境管理学基本理论、环境监督管理体制、中国环境政策。环境法、环境管理制度、工业企业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自然资源保护与管理、环境监察10章内容。全书的体系和内容安排注重环境管理学理论与环境保护实践相结合,突出科学性与实用性,并注意全书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以便读者把握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和行政方略。 《环境管理学》可作为高等院校环境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科技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1.管理学答案 2.《信息管理系统》试题及答案 3.《管理学基础》试题及参考答案

环境管理学复习资料

环境管理学 一、选择 1、环境日:6月5日 2、BOD:生化需氧量 3、COD:化学需氧量 二、填空 1、环境管理的分类: (1)从范围划分:1)资源管理;2)区域环境管理; 3)专业环境管理 (2) 从性质划分:1)环境规划管理;2)环境质量管理; 3)环境技术管理 2、环境管理三大基本政策: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政策; (2)“谁污染谁治理”的政策; (3)强化环境管理的政策 3、环境影响评价概念 4、“三同时”制度 5、三种生产理论:物资生产;人口生产;环境生产 6、环境监察分类:事前监察;事中监察;事后监察 7、环境监察依据:法律依据;标准依据;事实依据 8、限期治理对象: (1)位于特别保护区域内的超标排污的污染源; (2)造成严重污染的污染源 9、环境保护法概念 三、名词解释 1、环境管理学:以缓解管理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 理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 2、环境管理: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 行为。通过全面规划和有效监督,使经济发展与环境协调,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 标。 3、环境保护法:是指调整因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 治环境污染和其他公害而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4、环境政策:是国家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而对一切影响环境质量的人为活动所规定 的行为准则。 5、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为基础,由排 污单位的申报登记、排污指标的规划分配、许可证的申请和审批颁发、执行情况 的监督检查四部组成的一项环境管理制度。 6、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环境的开发利用之前,对政府职能部门制定的各种规划方案 或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施工和建成后将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拟采用的防 范措施和最终不可避免的影响所进行的调查、预测和估计。 7、“三同时”制度:指建设项目中的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 工、同时投产使用的制度。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 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汇编

学习-----好资料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保的先进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 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

环境管理学复习习题(学生版)

《环境管理学》考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5分,共30分) 1. 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的著名国际公约是( B ) A《气候变化框架公约》B《京都议定书》 C《维也纳公约》D《蒙特利尔议定书》 2. 下面哪一项不是ISO14000的审核准则?( D ) A.ISO14001标准 B.适用于组织的环境法律、法规及其它要求 C.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 D.国家环保法律法规 3. 酸雨通常指PH值低于( C )的降水 A、5.0 B、3.6 C、5.6 D、4.5 4.城市环境质量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的考核对象( B ) A.地方环保部门 B.城市政府 C.城市环境质量 D.城市污染防治水平 5. 下面哪一项( B )不属于三同时制度中的规定。 A. 同时设计 B. 同时规划 C.同时施工 D. 同时投产使用 6.下面不是评价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是( D ) A、环境管理体系 B、环境审核 C、环境表现评价 D、环境标志 7. 发布限制治理企业名单的部门是( A ) A、城市政府 B、发改委 C、环保局 D、环境监察部门 8. 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D ) A、环境计划管理 B、环境质量管理 C、环境技术管理 D、环境设备生产 9.国家环保局成立于( B )年 A、 1982年 B、 1983年 C、 1984年 D、 1985年 10.海洋环境污染的特点是( C ) A、污染物量大但种类单一 B、海水容量大容易治理 C、污染危害大但即时性强 D、海水流动性强污染容易扩散 11.现行中国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分为 ( C ) 级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新换教材)

《环境规划与管理》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54118 课程名称:环境规划与管理 学时/学分:36/2.0 先修课程:环境保护概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水污染控制工程 适用专业:环境工程 开课系或教研室:城建学部环境工程系 一、课程性质与任务 1.课程性质: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方法和内容。比较系统的掌握环境规划与管理及相关基础学科与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获得较宽的环境学科与环境规划学、环境管理学的专业知识,提高环境规划制定、环境工程决策、污染预测和防治、环境经济分析和系统分析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1.学时:理论学时36。 2.作业次数:5次 3.考核方式:闭卷考试。 三、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环境规划与管理概述 1.基本内容 1)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2)环境规划和管理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 2.基本要求 了解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思想与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对象和手段以及研究内容的基本框架。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思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政策、法规、制度、标准和管理体系 1.基本内容

1)我国环境保护方针政策体系 2)环境保护法规体系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法律制度体系 4)环境标准体系 5)环境管理机构体系 2.基本要求 了解在我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的构成和环境管理机构体系的发展;掌握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掌握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理解环境标准体系的概念和分类,作用和意义。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保护法规体系,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规划法律制度。 难点:我国环境保护基本方针和政策,八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环境标准体系。 第三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理论 1.基本内容 1)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 2)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3)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系统论原理 4)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2.基本要求 理解各个理论基础(管理科学和现代管理理论、生态学原理、系统论原理、经济学原理)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则,各个理论基础与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相关关系。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生态学原理。 难点:环境规划与管理的经济学原理。 第四章环境规划与管理的数学基础 1.基本内容 1)环境数据处理方法 2)最优化分析方法 3)常用决策分析方法 4)环境数学模型 2.基本要求 了解数据处理方法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最优化分析方法(线性规划)、常用决策分析方法(决策树)的应用,理解环境数学模型的基本步骤。 3.重点和难点

环境管理学课后答案

第一章 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其分类: 环境问题是指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包括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2、环境问题的发展历程包括哪几个阶段? 各阶段环境问题的特点是什么?a远古时代:基本上不存在环境问题b农业文明: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问题c工业文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d当代文明:环境文明全球化、多样化、复杂化。 3、当代全球环境问题包括哪些?简单介绍一下。 a局部污染和生态破坏:局部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们生活和生产造成的影响更为直接,更为严重。b温室效应: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碳、水蒸气、氟利昂等,温室气体能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同时强烈吸收地面和空气放出的长波辐射,从而造成近地层增温的作用称为温室效应。c臭氧层破坏:人类过多地使用氟氯烃类化学物质(CFCS)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臭,氧层破坏的危害-损害人类健康和破坏生态平衡,控制臭氧层破坏的方法是找到氟利昂等的替代物质和替代技术。d酸雨:引起酸雨的物质是SO2和氮氧化物,酸雨的危害包括1.形成酸湖,鱼虾难存2土壤酸化,农作物减产3危害动植物4腐蚀建筑材料5影响人类健康。e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f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减少。g固体废弃物堆弃 4.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 a人类思想或人类哲学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和人-地关系观。b在这些基本观念的支配下,人类的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学观和消费观等都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和弊端。 第二章 1.环境管理的概念、目的和任务。概念 :依据国家的环境法律、法规、政策和标准,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入手,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技术和教育等手段,调控人类的各种行为,协调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以维护区域正常的环境秩序和环境安全,实现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行为总体。 目的:通过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使人类社会的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以至管理部门和生产部门的决策、计划和个人的日常生活等各种活动,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协进的要求,并以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社会体制和思想观念的形式体现出来。具体说来就是创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和新的发展方式。 任务:转变人类社会的一系列关于自然环境基本观念;调整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建设人类环境文明。 2.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什么?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个人(公众)行为企业行为,政府行为 3.环境管理包括哪些内容?a 从环境管理的范围来划分:资源(生态系统)管理区域环境管理专业环境管理b 从环境管理的性质来划分:环境计(规)划管理环境质量管理环境技术管理c按环境物质流划分:自然资源管理(环境管理的起点和首要环节)产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环境管理学的核心内容,是环境管理工作的重点和中心) 4.环境管理学的概念和特点?概念:环境管理学是综合运用管理科学和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管理过程和运动规律,以调整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关系,优化资源配置,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各社会团体和个体间有关环境问题的一门学科。特点:综合性:内容与对象的综合复杂性发展性 5.我国环境教育的种类?a基础环境教育b专业环境教育c成人环境教育d公众环境教育 6.环境管理包括哪些政策和方法?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环境信息公开、环境绩效管理 7.环境监测的定义、目的、分类、特点、基本原则、质量保证和技术进展。定义:环境监测:就是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代表值的测定,确定环境质量(或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也可表示为用科学的方法监测和测定代表环境质量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的全过程。 目的:a、测定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质量b追寻污染源--监督管理控污染c收集、积累数据-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d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资源--制订环境法规、标准、规划 分类:按监测目的分类a、监视性检测(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b特定目的性监测(污染事故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c研究性监测(标准方法标准样品研制监测、污染规律研究监测、背景调查监测、综合研究监测)按监测介质分类a大气污染监测b水质污染监测c土壤和固废监测d生物污染监测e生态监测f物理污染监测(噪声振动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电磁辐射监测、其它) 特点:a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监测手段: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监测对象: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监测数据的处理: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b 环境监测的连续性(时序性);c. 环境监测的追踪性。 基本原则:环境监测的原则——优先监测 质量保证:(1)准确性:测量数据的平均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2)精确性:测量数据的离散程度;(3)完整性:测量数

环境管理学(第三版-叶文虎)期末要点整理

环境管理学复习内容整理 第一章绪论 1.环境问题P1 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狭义) 2.中国环境管理的任务P14-16[(四)为目的,非任务] 环境管理的基本任务为:转变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基本观念,调整人类社会直接和间接作 用于自然环境的社会行为,控制人类社会与环境系统构成的“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动,进而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需求。 (一)转变环境观念;(二)调整环境行为;(三)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 3.环境管理的主体与对象P17-25 一、政府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政府 在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社会行为主体中,政府是整个社会行为的领导者和组织者,同 时它是各国利益冲突的协调者和发言人。政府能否妥善处理政府、企业、公众的利益关系,促进保护环境的行动,对环境管理其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作为环境管理的主体的具体工作主要包括制定恰当的环境发展战略,设置必要的专 门环境保护机构,制定环境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具体的环境目标、环境规划、环境 政策制度,提供公共环境信息和服务,开展环境教育,以及在以国家为基本单位的国际社会中,参与解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管理等。 (二)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 要防止和减轻政府行为造成和引发环境问题,主要应考虑三个方面。 第一是政府决策的科学化。要建立科学的决策方法和决策程序,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是一个好的开端。 第二是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公众能否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决策和操作进行有效的监督,具有最根本和决定性的意义。 第三是政府决策的法制化。特别是要不折不扣地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二、企业 (一)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企业 对企业而言,环境管理一词本质上是一种“环境经营”的含义。从环境经营角度看,企业环境管理第一层次的要求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遵守政府的环境法律法规标准和公众 的环境要求,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第二层次的要求,是要承担包括环境在内的企业社会责任。而第三层次的要求,是企业还可以进一步通过“环境经营”,将“环境”纳入经营活动 本身,做到既能创造经济效益,又能保护环境,甚至通过保护环境而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通过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经营,如果能够将“破坏自然环境而赚钱”的产业活动,改变 为“保护自然环境而赢利”为特征的绿色产业活动,那么,就可以真正使保护自然环境与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和谐统一。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这样的企业环境经营,无疑将成为 推动绿色文明发展的重要力量。 只有企业能够设计和生产出绿色产品,公众才能使用;只有大量的企业不断开发绿色环 保的先进技术和经营方式,才能推动政府在完善法律、严格标准等方面加强环境管理。企业

环境管理学各章试题

1.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愈演愈烈的(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全球性问题之一。 2. 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从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上分,(农业环境问题)(工业环境问题)(生活环境问题)。 3. 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从环境问题的介质上分,(大气环境问题)(水体环境问题)(土壤环境问题)。 4.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一书,该书通过对全球经济增长模型的计算分析出, 5.人类的社会行为可分为(行为主体)、(行为对象)、(行为本身)6.人类的社会行为主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7.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8.环境管理根据“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划分,分为(资源)环境管理、(产业)环境管理、(废弃物)环境管理和(区域)环境管理四大领域。 9.环境问题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从环境问题的地理空间上分,(局地环境问题)、(区域环境问题)和(全球环境问题)。 10.纵观人类发展史,在原始文明时期(不存在当前所说的)环境问题,在农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只是(局部的零散的),在工业文明时期,环境问题已经上升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11.政府作为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主体,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的行政机关。

12.(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是以追求利润为中心的独立的经济单位。13.(参与)是公众作为环境管理主体的主要“管理”形式。 14.环境管理行动落实在环境管理的主体上,可以分为(政府)环境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公众)环境管理。 名词解释 1.环境问题: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成为环境问题。但环境科学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不包括由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起的环境变化。 2.废弃物: 3.环境管理学: 简答题 1.环境问题出现和不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根源? 2.环境管理的目的 3.环境管理的任务 论述题 1.请论述环境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五,判断题 。1环境科学中所说的环境问题,包括自然因素如地震,火山爆发等引发的环境变化。 2.环境问题是自工业文明时期开始出现的。 3.进入20世纪以来,环境问题呈现出地域上的扩张和程度上恶化的趋势。4.环境问题发展到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程度,根源在于人类社会的生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环境管理学复习要点 一、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1)当今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区域环境质量的下降; 2、温室效应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 3、南北极上空臭氧层的破坏; 4、酸雨区的发展; 5、自然资源的耗竭; 6、全球性生物多样性减少; 7、固体有害废气物的大量产生和堆弃。 (2)、产生这些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错误的发展观(将发展观实际上作为增长观且仅仅是经济增长观导致经济增长方式与环境不协调) 2、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缺乏人与生物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道德准则) 3、不正确的价值观(认为自然资源和要素是无价值的) 4、不正确的科学观(认为认识、改造、征服自然的水平和能力是衡量科学的唯一价值尺度,提取自然资源越快的技术是好技术) 5、错误的消费观 (3)一次污染和二次污染区别是什么?分别包括哪些? 一次污染是指直接由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包括: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等(这个应该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次污染是指在大气中一次污染物之间或一次污染物与大气正常成分之间发生化学作用生成的污染 物。包括:因为CO 2的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因氟利昂而破坏臭氧层、含硫燃料燃烧生成的SO 2 同水 蒸气结合而形成酸雨等等。(这个应该也可以自己判断吧?) 二、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基本原则? 全过程控制原则、双赢原则综合性原则、区域性原则预测性原则、规划和协调原则 (2)环境管理对象和手段分别包括哪些? 1、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类作用于环境的行为,具体可分为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对象: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政府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企业行为、作为环境管理对象的公众行为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经济手段、科学技术手段、宣传教育手段 三、什么叫环境生产?什么叫物质生产?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1)环境生产 指在自然力和人力共同作用下环境对其自然结构、功能和状态的维持与改善,包括消纳污染(加工废弃物、消费废弃物)和产生资源(生活资源、生产资源)。 (2)物质生产 P39 物质生产指人类从环境中索取生产资料并接受人口生产环节产生的消费在生物,并将它们转化为生活资料的总过程。 PS:三种生产理论,还有一种叫人口生产:指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总过程。该过程消费物资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料和环境生产提供的生活资源,产生人力资源以支持物资生产和环境生产,同时产生消费废弃物返回环境,产生消费再生物返回物资生产环节。 (3)简述三种生产理论及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 P43 (一)阐明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本质 (二)揭示出了环境问题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 (三)指明了环境管理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四)明确了环境管理的主要领域和调控对象 (五)奠定了环境管理学的方法论基础

环境管理作业及答案

1-4章 1. 什么是环境问题?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当前主要全球性环境问题有哪些?答:1)一切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环境结构或状态的变化,均应称为环境问题。(或: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 2)人类将自己异化于大自然,以自己为中心,按照自己的尺度和意志对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随意操纵,最终使自然界走向退化毁灭。所以说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在于人类思想深处的不正确的自然观。在这些概念的支配下,人类的发展观、伦理道德观、价值观、科学观、消费观等无不存在根本性的缺陷和弊端。这些观念最终导致了人类行为的失当。 3) a. 水污染和淡水资源危机; b. 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气候的变暖; c. 臭氧层的破坏; d. 酸雨区的扩展; e. 自然资源的短缺和耗竭; f. 生态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减少; g. 森林面积减少; h. 有毒化学品污染及有害废物的越境转移 i.土地荒漠化 j. 海洋污染和海洋的过度开发 2.环境管理的目的和任务是什么?环境管理的主体和对象是什么? 答:1)转变环境观念,调整环境行为,控制“环境-社会系统”中的物质流,创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存方式,更好地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需求。 2)主体是政府、企业和公众;对象是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 3.什么是环境管理学?它的特点有哪些? 答:1)环境管理学是以环境管理的实践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以研究环境管理的规律、特点和方法学为基本内容的科学。它着重研究管理人类作用于环境的社会行为的理论和方法,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指导。 或:环境管理学是一门为环境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据、技术依据的科学。 2)特点:a.环境管理学是在传统学科交叉、综合基础上形成的一门新学科; b.环境管理学是综合性的科学; c.环境管理学是新兴的、正在发展的科学。 4.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什么?它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答:1)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 2)主要原则有: a.持续性原则; b.公平性原则,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

环境管理学题库

一、选择题: 1、环境管理主要是针对而言的一种管理活动。 C、次生环境问题 2、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包括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属于审批-阶段,第三阶段属于审批阶段。 A、竣工验收 B、施工 3是宏观环境管理的实施主体并对区域环境质量负责。B B、地方政府 4、一般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与废物进口项目环境管理的最大区别在 于后者的审批权 归 国家环保总局 5、环境影响评价 是建设项目施工 审批的一项管理 制度,因此要在建 设项目可行性研 究阶段。B、完成 6、环境总是相对 于某个而言的,因 此说环境是一个 概念。 A、主体D、相 对 7、环保部门在海 洋建设项目管理 方面具有权。C监 督 8“以新带老”的 原则就是以新建 项目管理带动老 污染治理 9、具有中国特色 的环境政策是。C 强化管理 10、推动环境保 护事业的直接动 力是国家政府,而 根本动力是。A社 会公众 11、环境管理的 核心是对的管 理。B人 12中国的领海宽 度为。() C、12海里 13城市环境综合 整治定量考核制 度是考核() D、市政府 14在环境民事诉 讼中,举证责任原

则应为( ) B、举证责任倒置15在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所有权的规定是( ) C、归国家所有14水土保持工作的主管部门是各级人民政府的( ) C、水行政主管部门 14对“三同时”制度作出具体规定的法律、法规是( )。 D、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8一般说来,人口生产和物资生产之间的界面是() C、商品19、一般而言, 环境权是指() C、公民享有在优 美、舒适的环境中 生活的权利 20、提出“人类 有权在能够过尊 严和福利生活的 环境中,享有自 由、平等和良好生 活条件的基本权 利”的国际环境宣 言是() B、1972《斯德 可尔摩宣言》 21、环境影响评 价制度体现了生 态学基本规律中 的() A、“物物相关” 律 22、一般说来, 三种生产的共同 界面是() B、废弃物 23、“将收集到 的审核证据与审 核准则进行比较 所得到的评价结 果”是() B、审核发现 24、《水质值 的测定—玻璃电 极法》6920-86 是() C、国家环境监测 方法标准 25、环境管理对 象是() D、人类的社会行 为 26、环境法律关 系的客体一般包 括()

《环境管理学》练习题 (1)

学习资料,收藏必备 一、1. 固体废物污染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其防治设施的“”制度。 2. 流域环境问题包括:①流域水污染;②水资源短缺;③和④。 3. ISO14000标准是(EMS)标准的总称。 4.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主要工作内容有三个方面:①、②制定综合整治方案、③建立环境管理体制。 5. 城市环境系统中的自然生态系统内部的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相比数量明显不足, ()有机体严重缺乏。 6. 工矿企业、城市或社区的集中排放-般被认为是。而在流域集水区和汇水盆地,通过地表径流污染水体的方式称为。 7. 环境指数评价模型的数量有3种,分别叫单因子指数评价模型、多因子评价模型、评价模型。 8. 编制开发区环境规划的具体原则第一条是,原则。 9. 的要点是将众多专家对事物的未来所做估计进行综合分析,从而对未来做出预测。 10. 由于中国农村污染治理体系能力较低,这些、的企业给农村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11.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在各地陆续试点,总计已向24万家企事业单位发放。 12. 环境管理是运用等手段,为达到预期环境目标以及协调好各的关系而进行的一项综合性的活动。 13. 市级环保部门的主要领导由环保厅局提名市级人大任免。 二、1. 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主要有那几个方面? 2. “三同时”制度。 3. 中国环境管理的“新五项”制度? 4.可口可乐公司的产品“水足迹”将水分为几类?分别是什么? 三、1.环境保护责任书的周期为()年。A.0.5 B.1 C.1.5 D. 2 2. 农村环境问题的特点是:排放主体的分散性和隐蔽性、()和不确定性。 A. 随机性 B.经常性 C.规划性 D. 协调性 3. 不属于行政手段的基本特征()。A. 持续性 B.规范性 C.强制性 D. 权威性 4.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 A. 环境 B. 空气 C. 昆虫 D.微生物 5. 点源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与点源本身的()密切相关A.大小 B. 历史 C.性质 D. 发展 6. 旨在打破现有不合理,从源头防止地方保护。() A. 企业管理 B.区域管理 C. 属地管理 D. 垂直管理 7.环境管理实验可分为哪两种类型()。 A. 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 B. 城市实验和农村实验 C.企业实验和现场实验 D. 仿真实验和现场实验 8.不属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则是()。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保护性原则 9. 以上的城市垃圾是在郊外农村地区填埋或堆放()A. 70% B. 80% C. 90% D. 100% 10. 企业在环境管理上主要存在的问题是机构不健全和。() A.措施不完善 B.设施不完善 C.制度不完善 D.人员不完善 11. 美国是世界上第()个把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的国家。A.一B.二C.三D. 四 12. 统计分析方法的要点是在掌握大量()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统计方法进行处理,从而揭示这些数据所反映的内在客观规律,并据此对未来的情况进行预测。 A. 当前 B. 历史 C.全面 D. 科学 13.广西环境督查隶属于生态环境部督查中心。()A.西南 B. 华南 C. 华东 D. 西北 14.()是日本环境保护的职能机构,直属首相领导。A. 环境部B. 环境厅C.环境局D. 环境省 15.华为在产品、技术、服务方面持续努力,进行全流程()管理。 A. 视频监控 B. 5G网络 C. 全球战略 D. 节能减排 四、有关近海水污染治理

环境管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环境监测:环境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技术手段测定环境质量要素的代表值以把握环境质量的状况,这是获取环境管理基础数据的基础性工作。 2、环境监测的特点:系统性、综合性(检测对象的综合与监测手段的综合)和时序性 3、环境标准:是为了保护人类健康社会财富和维持生态平衡,对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对污染源的监测方法以及其他需要所指定的标准。 4、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六类(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环境基础标注、环境方法标准、环境标准物质标准和环境保护仪器设备标准);二级(国家级标准和地方级标准,地方标准要严于并且高于国家标准);两种执行规定(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 5、环境统计:用数字表现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化及对人类的影响的反映。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统计数字资料;二是统计分析报告。 6、环境评价模型:就是通过一些定量化的指标来反映环境的客观属性及其对人类社会需要的满足程度,并将这些定量化的指标利用数学手段构建起相应的数学模型,从而定量评价和反映环境的优劣和满足人类社会需要的程度,并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7、环境规划:是指为使环境社会系统协调发展,对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作出的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安排,其实质是一种克服人类社会活动和行为的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而进行的科学决策活动。 8、环境规划模型:就是在环境模型、预测和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选用一些反映人类社会未来活动和行为的强度、性质的定量化指标构建的数学模型。 9、环境信息:是在环境管理的研究和工作上应用的经收集、处理而以特定形式存在的环境意识。 10、区域:是指其面积必须有一定的大小,同时其自然环境还必须能够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 11、生态城市:是在20 世纪70 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中提出来的,其概念是指符合生态规律、结构合理、功能高效和生态关系协调的城市。 12、生态需水:是指为维持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人们在开发利用流域水资源时必须为生态系统的发展与平衡保证其需水量。 13、废弃物:或称环境废弃物,是指人类将从自然环境中开采出的自然资源进行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与过程结束后产生并排放到自然环境中的物质。 14、土地的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和陆内水域,不包括海洋;狭义的土地概念,是指地球表面陆地部分,它是由土壤,岩石及其风化碎屑堆积组成 15、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层土地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经济价值部分 16、森林资源的概念:森林资源是森林,林地及生活和生长在林地上的生物的总称,包括,林木,林下植物,野外动物,微生物,土壤和气候等自然资源 17、环保投资的概念:环境保护投资是指社会各有关投资主体从社会的积累资金和各种补偿资金中拿出一定的数量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及于其相关的经济活动。 18 全球环境问题的概念:全球环境问题是指超越一个以上主权国家的国界和管辖范围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换问题。 19、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生物多样性是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有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0、核心区的概念:核心区是自然保护区内最重要的区域,是未受到人类干扰或紧受到最低限度干扰的,具有典型性的代表性,原生性生态系统保存做好的地方以及珍稀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 22、缓冲区的概念:缓冲区一般位于核心区的外围,可以包括一部分原生行动额生态系统和由演替类型所占据的次生生态系统,也可以包括一些人工生态系统。 23、实验区的概念:实验区位于缓冲区的外围,包括部分原生或次生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荒山,荒地等,也包括传统利用区和受破坏的生态系统的恢复区,它的地域范围一般较 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