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对称综合孔径光学系统的调制传递

轴对称综合孔径光学系统的调制传递
轴对称综合孔径光学系统的调制传递

 

 

?550?应用光学

2008,29(4)

孙江芹,等:轴对称综合孔径光学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和成像性质

单环结构轴对称综合孔径光学系统

研究首先从简单的单环结构轴对称综合孔径

开始,如图3(a)所示(两孔径结构)。设每个子孔径的直径为d,包围这2个子孔径的大圆的直径为D,它的调制传递函数为

MTF—MTFd+丢[MTFd(享+望孚,7)+

厶^J

n一,,

MTFd(搴一等,】7)]

(1)

7~J

从图3(b)中MTF的分布可以看出:中心零频处MTF的值较大,它由2个子孔径的子调制传递函数MTFd叠加而成,两边对称地分布着2个子调制函数,与数学表达式(1)相符。

图3两子孔径综合孔径系统及其MTF分布图

Fig.

Image

of

correspond

MTFfor

synthetic

aperturesystemwith

twO

sub—apertures

图4列出了两子孑L径结构综合孔径光学系统在不同填充因子的情况下,对辐射形图进行模拟成像所得到的图像。可以看出:填充因子F越大,图像越清晰,且分辨率也越高,对比度也增大。

式中:m为子孑L径的个数;(丑一z,,y;一j,,)为子孔径间的相对位置。

从轴对称综合孔径的调制传递函数MTF的数学表达式或者从二维MTF图可以看出,在中央零频处,MTF是由数个子孔径MTFd叠加而成,而在零频处以外的频率处,调制传递函数的分布与子孔径空间分布有关。子孑L径之间的相对距离决定子调制传递函数在频率域内分布的径向位置;子孔径之间的相对方位决定子调制传递函数在频率域内分布的角度方向[9]。这一结论给设计综合孔径光学系统提供了依据,我们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即由不同空间频率处所需的分辨率来设计子孔径的相对分布。

下面对子孔径个数不同的单环结构综合孔径光学系统进行比较,如图5所示。从图5可以看出,在相同填充因子条件下,单环结构子孔径个数越多,调制传递函数的分布越密集;子调制传递函数的个数=子孑L径个数的平方;零频外子调制传递函数的分布数一子孔径个数的平方一子孔径的个数一相同方位子孔径对的个数。

图5填充因子为20%时,4种单环结构的综合孔径和

对应的二维调制传递函数图

Fig.5Syntheticaperturesystemswith

fourkindsOf

singIe

ringconfiguratiOns

andimages

oftheir

correspond

MTFs弱fiIlingf觚toris20%

双环结构轴对称综合孔径光学系统

为进一步讨论较轴对称综合孔径光学系统,我

们将单环复杂为双环进行研究。双环结构由一系列

图4不同填充因子F时?两子孔径

子孑L径绕半径不同的2个圆对称排列而成。设子孔综合孔径系统的模拟成像围

径的半径为r,子孔径所绕的内圆半径为R1,子孔Fig.4

s‘m“18‘‘。n5‘m89ing0f8yn恤。‘‘。8pen“’。5y5‘。mw‘恤

径所绕的外圆半径为尺。本文简称内外环半径之比。w。8”“一8penure5

8‘o‘‘fe7。砒例ing‘戤‘吣

为环比点,忌:R1/R。图6表示内环子孔径个数为综合孔径MTF的一般表达式为

2,外环子孔径个数为4的4+2双环结构轴对称综MTF:MTFd+去MTFd*∑∑d(亭一

合孔径光学系统。

,竹

寻旷学一

㈣双环耄蒿誊享嚣器翟篡淼躲罂豢

 

应用光学2008,29(4)孙江芹.等:轴对称综合孔径光学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和成像性质?551?

像图清晰度的变化如图7所示。

图64+2双环结构轴对称综合孔径光学系统

Fig.64+2axialIysymmetricaIsynthetic

aperturesystemwithdualrings

图7不同环比情况下,4+2综合孔径系统的

MTF及其模拟成像图的变化

Fig.7

MTFsandVariatiOnOfcOrrespOndsimuIation

imagesOf4+2syntheticaperturesystemsat

differentringradiusratiO

当志=O.3651时,内环的2个子孔径刚好相切;当是=1时,R=R1,这时内环与外环为同一环,即是单环的情况。从模拟实验可以看出,当正为O.4357时,二维MTF分布比较均匀,冗余度较小;当矗在o.6~o.9时,冗余是相当大的,五一o.7606时冗余度最大,二维MTF呈3行平行的斜线排列着,这就使得二维MTF在45度的方向上的值较大,图像在此方向上成像具有较高的对比度,这一点与模拟成像图是一致的。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根据需要来调节环比是的值来实现特定的需要。

在实际应用中,子孔径个数的多少影响着工艺和组装的难易程度,子孔径个数越多,相互间位置误差也就越大,这将影响成像质量。因此,有必要研究相同个数子孔径系统的成像质量,下面对由6个子孔径组成的单环结构、4+2双环结构(是=0.4357)以及Golay6进行比较,如图8所示。它们的共同点是,均由6个子孔径组成,且填充因子F都为20%。

图8F=20%时,由相同个数的子孔径构成的

不同结构系统的MTF和模拟成像图

Fig.8ComparisonOfMTFsandsimulationimagesofdifferentstructureaperturesystemswiththe

samequant“y0fsub-aperturesasF一20%从另一个角度来比较,即从三维MTF的剖面图(如图9)来看,单环6个子孔径结构与4+2双环结构在归一化频率为O.65~1之间是相互重叠的,这是由于它们都含有距离相同且方向相同的子

图9F一20%,由相同个数子孔径构成的

不同系统的MTF剖面圈

Fig.9MTFcurVesofdiffe他ntstructuresynthetic矗perturesystemswithsamesub—apertu他s舾F=20%

2●0

●0

k卜= 

?552?应用光学2008,29(4)孙江芹,等:轴对称综合孔径光学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和成像性质

孔径对,它们的子调制传递函数在此处叠加形成峰值;4+2双环结构比单环6个子孔径结构的MTF值的分布更加平稳,在截止频率范围内未出现零值,即具有较大的有效截止频率;Golay6在三者中,MTF值分布最平稳,但它在高频处(归一化频率为o.82~1),MTF值为O,这使得Golay6对高频成像质量很差。

4综合孔径光学系统的图像复原由于综合孔径光学系统的孑L径仅对其等效的单个大孔径成像光学系统部分填充,因此填充因子下降,此种系统的点扩散函数会有一定程度的扩展,与等效的单个大孔径成像光学系统相比,综合孔径光学系统对部分频率处的响应将下降,使得系统所成图像出现模糊现象,这需要通过图像复原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以便恢复图像质量,传统的方法是采用维纳滤波(实际上它是一个去卷积的滤波器)[10|。

下面以4+2双环轴对称综合孔径结构为例,其填充因子F=20%,环比矗=O.4357,对其成像图进行图像复原。如图lO所示。从图10可以看出,虽然综合孔径系统因为填充因子下降。造成了成像质量下降,但是通过维纳滤波的方法,使得综合孔径系统清晰成像成为可能。

(a)目标原始图(b)4+2双环结构综合光(c)维纳滤波后得

学系统的成像图到图像复原图图10目标原始图及不同方法处理后得到的图像

Fig.1OOriginaIimageandtwoimagesobtained

bydifferentmethods

5结论

综合孔径光学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由子孔径的调制传递函数组合而成,其分布与子孔径在空间分布有关。相同方向和间距的子孔径对出现,使冗余度提高,但在局部频率处会有较大的MTF值,能增大图像局部频率的对比度和清晰度。Golay6这种非轴对称结构系统没有出现相同间距和方向的子孔径对,是一种非冗余结构,它在高频处(归一化频率为O.82~1)。4+2结构在环比志=O.4357时,调制传递函数分布最均匀,但是,在志=o.7606时冗余度最大,可以结合改变环比和填充因子来达到实际运用的要求;采用常规的维纳滤波方法可以提高图像质量。

参考文献:

[1]周华鹏,陈文建,唐绍凡.相对孑L径为lt1镜头的光学系统设计[J].应用光学。2007,28(1):55.57.

ZHOUHua—peng,CHENWen—jian,TANGShao—

fan.0pticalsystemdesignforlenswithrelative

apertureof

1;1[J].JournalofApplied0ptics,2007。28(1):55—57.(inChinese)

[2]MEINELAB.Aperturesynthesisusingindepen—denttelescope[J].Applied0ptics,1970,9(11):

2501—2504.

[3]续强,王延风,周虎,等.空间光学遥感器主反射镜轻量化及支撑设计口].应用光学,2007,28(1):43.

46.

XUQiang,WANGYan—feng,ZHOUHu,eta1.

£,esignandanalysisofIightweightstructureand

supportforprimarymirrorofspaceopticremote

sensor[J].JournalofApplied0ptics,2007,28(1):

43—46.(inChinese)

[4]HARVEYJE,KOTHAA,PHILLIPSRL.Imagecharacteristicsinapplicationsut订izingdilutesub—aperturearrays[J].AppliedOptics,1995,34(16):

2983—2992.

[5]NAKA儿MAT,MATSUHARAH.Sensitivityofanimagingspaceinfraredinterferometer[J].Applied

Optics,2001,40(4):514—526.

[6]龙伟军,王治乐。周彦平.光学综合孔径望远镜成像分析及计算机仿真D].光学学报,2004,24(8):1009.

1014.

LoNGWei—jun?WANGZhi—le,ZHOUYan—ping.

Imaginganalysisandcomputersimulationofoptical

syntheticaperturetelescope[J].Acta0pticasinica,

2004,24(8):1009—1014.(inChinese)

[7]吴泉英,钱霖,沈为民.稀疏孔径系统的成像和图像复原研究[J].激光杂志。2005,26(6):40一42.

WUQuan—ying,QIANLin?SHENGWei—min.

1magingandimagerecoVeringofsparse—apterture

systems[J].LaserJournal,2005,26(6):40一42.(in

Chinese)

[8]钱霖,吴泉英,吴锋,等.复合三子镜的成像研究[J].光学学报,2005,25(8):1030一1035.

QIANLin,WUQuan—ying,WUFeng,eta1.Study

onsparse—apertureimaging

ofdualthreesubaper—turesdesign[J].ActaOpticaSinica,2005,25(8):

1030一1035.(inchinese)

(下转第564页) 

 

轴对称综合孔径光学系统的调制传递函数和成像性质

作者:孙江芹, 钱霖, 吴泉英

作者单位:孙江芹(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6;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6), 钱霖(苏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6), 吴泉英

(苏州科技学院,数理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刊名:

应用光学

英文刊名:JOURNAL OF APPLIED OPTICS

年,卷(期):2008,29(4)

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10条)

1.周华鹏,陈文建,唐绍凡.相对孔径为1:1镜头的光学系统设计[J].应用光学.2007,28(1):55-57.ZHOU Hua-peng,CHEN Wen-jian,TANG Shaofan.Optical system design for lens with relative aperture of

1:1[J].Journal of Applied Optics,2007,28(1):55-57.(in Chinese)

2.MEINEL A B.Aperture synthesis using independent telescope[J].Applied Optics,1970,9 (11):2501-2504.

3.续强,王延风,周虎,等.空间光学遥感器主反射镜轻量化及支撑设计[J].应用光学,2007,28(1):43-46.XU Qiang,WANG Yan-feng,ZHOU Hu,el al.Design and analysis of lightweight structure andsupport for primary mirror of space optic remote sensor[J].Journal of Applied Optics,2007,28 (1):43-46.(in Chinese)

4.HARVEY J E,KOTHA A,PHILLIPS R L.Image characteristics in applications utilizing dilute subaperture arrays[J].Applied Optics,1995,34 (16):2983-2992.

5.NAKAJIMA T,MATSUHARA H.Sensitivity of an imaging space infrared interferometer[J].Applied

Optics,2001,40(4):514-526.

6.龙伟军,王治乐,周彦平.光学综合孔径望远镜成像分析及计算机仿真[J].光学学报,2004,24(8):1009-1014.LONG Wei-jun,WANG Zhi-le,ZHOU Yan-ping.Imaging analysis and computer simulation of optical synthetic aperture telescope[J].Acta Optica Sinica,2004,24 (8):1009-1014.(in Chinese)

7.吴泉英,钱霖,沈为民.稀疏孔径系统的成像和图像复原研究[J].激光杂志,2005,26(6):40-42.WU Quan-ying,QIAN Lin,SHENG Wei-min.Imaging and image recovering of sparse-apterture systems[J].Laser Journal,2005,26 (6):40-42.(in Chinese)

8.钱霖,吴泉英,吴锋,等.复合三子镜的成像研究[J].光学学报,2005,25(8):1030-1035.QIAN Lin,WU Quan-ying,WU Feng,et al.Study on sparse-aperture imaging of dual three subapertures design[J].Acta Optica Sinica,2005,25 (8):1030-1035.(in Chinese)

9.王海涛.周必方.光学综合孔径望远镜阵的光束组合器[J].光学学报,2002,22(9):1109-1115.WANG Hai-tao,ZHOU Bi-fang.Beam combiner in optical aperture synthesis telescope array[J].Acta Optica Sinica,2002,22

(9):1109-1115.(in Chinese)

10.王大勇,伏西洋,郭红锋,等.光学稀疏孔径系统的成像及其图像复原[J].光子学报,2005,34(10):1447-1560.WANG Da-yong,FU Xi-yang,GUO Hong-feng,et al.Imaging and image reconstruction of optical sparse-aperture systems[J].Acta Photonica Sinica,2005,34(10):1447-1560.(in Chinese)

相似文献(6条)

1.期刊论文文建国.金声震.宁书年突破望远镜口径限制的一种高分辨率成像方法-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版)2004,19(2)

将数个小口径望远镜对准观测目标,测量两两小口径望远镜之间相干强度的大小和相位,只要得到足够数目的相干强度值.就可以借助傅里叶逆变换来得到观测目标的图像,所得图像的分辨率大大高于单口径望远镜的分辨率.光综合孔径成像原理及实现过程可以用图示法清楚地表示出来.图3,参6.

2.期刊论文刘忠.金振宇.林京.李焱.许骏.LIU Zhong.JIN Zhen-yu.LIN Jing.LI Yan.XU Jun30m环形干涉望远镜

-天文研究与技术-国家天文台台刊2006,3(1)

简要介绍了云南天文台对下一代地面大型天文光学望远镜进行的初步研究,依据这些研究结果我们提出研制一个新概念的大型地面望远镜:30m环形干涉望远镜(Ringy Interferometric Telescope),它既有单口径望远镜那样的直接成像能力和分辨率,又可以进行综合孔径模式的高分辨率成像,该计划显著地不同于经典的地面大型望远镜,对其中关键技术的研究正在积极进行之中.

3.学位论文马仑分布式小卫星SAR宽域、高分辨率成像方法研究2008

更广阔的观测区域、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更逼真的三维地形获取是星载SAR系统永无止境的追求。传统的单星SAR系统越来越受到很多制约,包括成本、可靠性和基线难以做长等。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人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天基雷达体制,即利用多颗小卫星构成超稀疏雷达阵列进行编队飞行。小卫星具有重量轻、体积小,研制周期短、成本低,发射灵活等一系列优点,而且还可以形成批量生产,因此利用小卫星组成星座的成本会低于一颗传统的大卫星,而其整体功能则远远优于一颗大卫星。

利用多颗小卫星编队飞行在具有单航过优点的同时,能够提供多个空时自由度,可以大大提高综合孔径雷达(SAR)的性能,包括:宽域、高分辨率SAR成像,低速地面运动目标检测,多基线、单航过干涉SAR等。然而分布式小卫星雷达具有很多优点的同时也面临着问题和挑战,例如空间阵列超稀疏分布、回波信号存在距离或/和多普勒模糊以及存在多种误差源等等,必须克服这些困难才能充分发挥分布式小卫星雷达的优势。

本论文从信号处理的角度,针对小卫星发射-小卫星接收体制,主要研究解决多普勒模糊、实现宽测绘带和高分辨率SAR成像处理的数据处理方法。包括分布式小卫星的阵列构形为沿航向线阵以及三维超大立体阵列两种情况下的地面场景重构以及误差估计问题。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可以总结如下:

1、小卫星分布式雷达沿特定的轨道超稀疏分布,这相当于在空间中形成一个多通道采样系统。而且,由于最小天线面积条件的限制,单颗小卫星的空间采样是欠采样的。为了消除距离\多普勒模糊的影响,通过联合其它小卫星来增加空间采样率,这实际上与时域多通道采样方法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对多通道采样与信号重构方法的研究将为解决多普勒模糊提供理论基础。沿用时域多通道采样方法将宽带信号进行多通道延时采样的思路并且结合频域多通道采样方法中频带分割的基本思想,提出了一种对通道增益误差及时延误差稳健的重构完整宽带信号的新方法。该方法在频域利用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来恢复宽带信号的完整带宽。由于采用了稳健的自适应处理技术,在各通道存在误差的情况下,该方法仍然能够稳健地恢复宽带信号的完整带宽。

2、小卫星的天线孔径较小,不满足最小天线面积约束,其接收的回波信号会存在距离/多普勒模糊。因此必须展开或抑制距离/多普勒模糊才能获得无模糊、高分辨率的SAR图像。而且,相对于上述的时域多通道采样系统,小卫星分布式SAR系统将引入更多的误差源,如三大同步误差(时间同步误差、频率同步误差和波束同步误差),基线误差、通道误差和偏航(导致各个子孔径天线非沿航向直线排列)等等。本论文对分布式SAR系统中存在的各种误差源进行分析、根据它们对多普勒模糊抑制的影响进行分类并给出相应的补偿方法;并给出了一种对补偿残留误差稳健的多普勒模糊抑制方法,该方法能提高空域导向矢量对残留误差的稳健性;最后利用一组实测的多通道机载数据验证了以上方法的有效性。

3、如果仅仅实现SAR以及GMTI功能,则编队小卫星沿航向直线分布(具有很短的垂直航向基线)为最佳构形。由于沿航向直线分布的阵列在地形高度方向不具有分辨能力,用于自适应处理的样本不会受到地形起伏的影响。然而,这种卫星编队构形不具有地形高程测量(InSAR)功能。分布式小卫星InSAR系统不但可以获得大观测带和高方位分辨率的二维SAR图像,而且还可以获得地形高程信息。然而,在InSAR卫星编队构形(即具有长垂直航向基线)下获取大测绘带、高分辨SAR图像面临很大的挑战。其中,地面单元的阵列导向矢量随地形高度和距离的剧烈变化对于获取足够的独立同分布样本

(i.i.d)进行自适应处理带了挑战性。另一个关键挑战是宽带阵的包络配准与回波信号的采样模糊耦合在一起,使得包络配准与解决模糊变得更加困难。为解决分布式小卫星InSAR系统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提出了利用该系统重构宽测绘带、高分辨率三维地形的新方法。该方法利用高分辨SAR成像技术来获取足够多的样本,然后利用空-像域联合子空间正交投影技术获得SAR图像中所有模糊分量的高度信息,根据高度信息对所有像素中的每一个模糊分量进行包络配准,最后利用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取出所有多普勒模糊分量实现宽广地面场景的高分辨率三维重构。

4、分布式SAR系统中存在多种误差源,而偏航以及波束指向误差是影响SAR图像聚焦的主要因素。如何消除以上误差的影响进行SAR聚焦是分布式SAR系统实现宽测绘、带高分辨率SAR成像处理、GMTI以及InSAR测高的基础。从图像域出发,提出了两种新的SAR自聚焦方法,分别为基于最大全变差准则和基于DCT准则的SAR图像自聚焦算法。它们分别利用信号的最大全变差以及DCT估计相位误差系数。与其它图像域自聚焦方法相比,以上两种方法计算量较小,更易实现,并且可以通过多维搜索估计任意阶次的相位误差。

4.会议论文周必方.蒋筱如.王海涛.陈汉良.范伟军.朱永田光学综合孔径技术2003

1995年,英国J.E.Baldwin等与美国J.A.Renson等分别完成了COAST and NPOI光学综合孔径成像望远镜阵,成功地观测与图像重构处理,标志着天文光干涉技术发展的新里程碑.之后,CHARA阵、VLTI阵、KECK阵……计划的实施,象征着光学综合孔径技术已经成熟了.高分辨率成像观测将为天文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手段.

5.期刊论文江月松.王海洋.邱志伟.张莉.周波.Jiang Yuesong.Wang Haiyang.Qiu Zhiwei.Zhang Li.Zhou Bo地

球静止轨道光综合孔径相机的能耗与(u,v)覆盖研究-光学学报2009,29(1)

围绕高分辨率对地观测实时成像需求,研究了地球静止轨道分布式卫星光综合孔径相机的能耗情况和空间频谱(u,v)覆盖情况.从静止轨道卫星动力学特性出发,分析了在天底对地观测和斜向对地观测两种情况下,维持分布式卫星编队飞行组成的光综合孔径阵列的收集器卫星的能耗情况,并给出仿真计算结果;从高质量成像需求出发,研究了实时成像情况下,对地面天底观测和对地面纬度为20°情况下的斜向观测两种情况下,不同时刻的(u,v)覆盖变化情况.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也可以扩展应用到其他天基轨道(如低轨道、深空探测轨道)的不同波段(如毫米波、微波)的综合孔径成像情况,对于发展中国空间对地观测高分辨率成像遥感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会议论文李青侠.陈萍.何方敏.董健.陈良兵.熊祖彪.倪炜.吴露露.靳榕.张祖荫.朱耀庭.郭伟.胡飞.陈柯.郎量.

张靖.桂良启.黄全亮.谭萍毫米波综合孔径辐射计仿真和实验2009

综合孔径辐射计可以有效解决被动微波遥感的高分辨率成像问题。本文介绍了我们研制的毫米波综合孔径辐射计和仿真系统,将辐射计与仿真系统连接,可构建一个半实物仿真的通用平台。仿真结果表明:仿真系统可有效地对综合孔径辐射计的成像性能及误差的影响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毫米波综合孔径辐射计具有良好的成像性能。

本文链接:https://www.360docs.net/doc/ff18418222.html,/Periodical_yygx200804015.aspx

下载时间:2010年6月19日

光学合成孔径成像技术简介

光学合成孔径成像技术简介 机械电子工程 201028013919088 李 鹏 一.光学合成孔径成像的研究意义 高分辨率目标成像对航天遥感和军事应用有着重要意义,根据波动光学理论,传统光学成像系统角分辨率为[1]: 1.22/D θλ= 分辨率受波长和光学系统口径的限制。对于一定的工作波段,若要提高系统的角分辨率,则只能增大系统口径。而在实际应用中很多因素限制了系统孔径的增大。高分辨率成像需要长焦距、大口径光学系统,但其成本高、材料制备困难、制造技术难度大,这些因素制约着大口径光学系统的发展。于上世纪70年代提出的多孔径成像技术为提高分辨率提供了新的方法。如何用小口径系统来达到单个大望远镜的分辨本领,就是多孔径成像的目的。与传统的光学系统相比,多孔径成像技术具有如下特征和优点[2]:①降低了光学元件的加工制造难度;②光学元件体积小,重量轻,系统可以设计成为折叠式,有利于减小发射体积和重量,节约发射费用;③系统设计和组装灵活多变,特别适用于各种空间光学系统。为了提高成像系统的分辨率,光学多孔径成像技术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壮大,可以肯定地说,随着技术的发展,多孔径成像技术将被应用到更多的成像领域。 二. 光学合成孔径成像原理 1.光学成像原理分类[3] 光学成像原理可分为三大类,一类是几何光学、像差理论成像原理,通常的光学系统设计按此理论基础进行的;一类是衍射成像原理,它以波动光学的衍射理论为基础,结合通信理论中线性系统的方法,把成像系统视为空不变的线性系统,成像系统的特性用相干传递函数(相干照明)或光学传递函数(非相干照明)来描述,衍射成像原理在像质定量评价和成像系统分辨率的研究以及实现高分辨率成像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另一类成像理论是干涉成像原理,它认为成像过程本质上是干涉过程,像面上任何一点的光扰动必然是出瞳上各点光扰动贡献的

合成孔径雷达概述(SAR)

合成孔径雷达概述 1合成孔径雷达简介 (2) 1.1 合成孔径雷达的概念 (2) 1.2 合成孔径雷达的分类 (3) 1.3 合成孔径雷达(SAR)的特点 (4) 2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历史 (5) 2.1 国外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5) 2.1.1 合成孔径雷达发展历程表 (6) 2.1.2 世界各国的SAR系统 (9) 2.2 我国的发展概况 (11) 2.2.1 我国SAR研究历程表 (11) 2.2.2 国内各单位的研究现状 (12) 2.2.2.1 电子科技大学 (12) 2.2.2.2 中科院电子所 (12) 2.2.2.3 国防科技大学 (13) 2.2.2.4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13) 3 合成孔径雷达的应用 (13) 4 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趋势 (14) 4.1 多参数SAR系统 (15) 4.2 聚束SAR (15) 4.3极化干涉SAR(POLINSAR) (16) 4.4合成孔径激光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Ladar) (16) 4.5 小型化成为星载合成孔径雷达发展的主要趋势 (17) 4.6 性能技术指标不断提高 (17) 4.7 多功能、多模式是未来星载SAR的主要特征 (18) 4.8 雷达与可见光卫星的多星组网是主要的使用模式 (18) 4.9 分布SAR成为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星载合成孔径雷达 (18) 4.10 星载合成孔径雷达的干扰与反干扰成为电子战的重要内容 (19) 4.11 军用和民用卫星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显 (19) 5 与SAR相关技术的研究动态 (20) 5.1 国内外SAR图像相干斑抑制的研究现状 (20) 5.2 合成孔径雷达干扰技术的现状和发展 (20) 5.3 SAR图像目标检测与识别 (22) 5.4 恒虚警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向 (25) 5.5 SAR图像变化检测方法 (27) 5.6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 (31) 5.7 机载合成孔径雷达技术发展动态 (33) 5.8 SAR图像地理编码技术的发展状况 (35) 5.9 星载SAR天线方向图在轨测试的发展状况 (37) 5.10 逆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动态 (38) 5.11 干涉合成孔径雷达的发展简史与应用 (38)

光学信息技术原理与应用

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 光学信息技术原理及应用 陈家璧苏显渝主编 2001年4月

面向二十一世纪课程教材 光学信息技术原理及应用 陈家璧苏显渝朱伟利孫雨南陶世荃吴建宏编 2001年4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本书是上海理工大学、四川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工业大学、苏州大学、南开大学等校教授依据多年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并参考国内、外优秀教材编写而成。本书分为两部分。前五章介绍光学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包括二维线性系统理论、光的标量衍射理论、光学系统频谱分析、部分相干理论和光全息术。后六章介绍它的主要实际应用,有光学信息存储、光学信息处理、图象的全息显示、光学三维传感和全息散斑干涉计量。本书的特点一是用线性系统的傅里叶分析方法光学问题,把光学看做信息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研究,二是密切联系实际,讨论了光学信息技术的各种已经实现和正在发展的应用。三是配有许多独具匠心的习题,附有大量期发表在国内外科技刊物及学术会议的有关文献,可以引导读者自学,启发读者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及其他有关光学和光学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教材,也可以供社会读者阅读。

前言 作为自然现象,光是最重要的信息载体。据统计,人类感官接收的客观世界总的信息量的90%以上要通过眼睛。早在三千年前人类就开始研究光学,但是光学发展最快的时期还是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下半叶。近代光学对信息时代的到来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40年代末提出的全息术、50年代产生的光学传递函数、60年代发明的激光器、70年代发展起来的光纤通信、80年代成为微机标准外设的光驱、航天航空事业中应用的空间光学等近代光学技术对信息产业的高速成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此同时,近代光学也成为电子信息科学的最重要基础之一。因此在高等院校电子信息学科的有关专业开设光信息处理技术理论与应用的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光信息处理的理论基础是将信息科学中的线性系统理论引入光学中形成的。光学成像系统实际上是一种二维的图像信号的传输和处理系统。传统的光学仅在空域中研究光学现象,信息光学将研究方法扩展到空间频域,对光学成像系统进行空间频谱分析,并由此发展出全息术与光信息处理的各种方法。这些方法使光学系统的单一成像功能扩展到信息处理的许多方面,有二维信号(图像)的各种运算方法,有图象处理与识别技术,有高密度信息存储的光学方法,有三维面形测量及全息散斑干涉技术,等等。本书的重点是介绍光学信息处理的理论基础以及近年来发展很快的相关应用和方法。 本书的前五章是理论基础部分。第1章的主要内容是二维线性系统分析,以及为之服务的二维傅里叶变换和信息科学的另一基础——抽样定理。对于学过“信号与系统”课程的读者,复习一下并推广到二维情况也是不无补益的。与以往同类的教科书不同,这一章不再详细介绍有关数学预备知识。这是由于近二十年来几乎所有开办本专业的高等院校都开设含积分变换的数学课程,再从基础讲起已无必要。第2章关于标量衍射理论的讨论不讲述物理光学或工程光学中已经讲过的惠更斯原理及基尔霍夫衍射公式的推导,而是由波动方程的平面波解及平面上复振幅分布的傅里叶分析与综合导出近场及远场衍射公式。在介绍分数傅里叶变换基础上,讨论菲涅尔衍射的分数傅里叶变换表示,从而将衍射现象完全与傅里叶变换联系在一起。第3章关于光学系统的频谱分析与以往多数教材不同,对透镜的傅里叶变换性质给出一个统一的表达方式,并得出不同情况下的结果。由此出发进一步分析相干与非相干成像系统,给出成像系统的相干传递函数与光学传递函数。第4章综合各种教材对光的相干性理论的阐述,由时间相干性、空间相干性到准单色光的相干性,全面介绍了光的相干性的概念,以此为基础讨论了部分相干光的传播及其光学系统的频谱分析的影响,为近代光学将许

基础光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基础光学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 -----合成孔径光学系统与太空望远镜 2009级中法班学号: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基于三反消像散系统的大视场长焦子孔径合成光学成像系统的设计方法,通过阅读本文,我学习到可通过将多块小口径子镜拼接成为合成孔径光学系统,实现单一大口径光学系统的功能,使用此方法可制成高分辨率大视场的太空望远镜,相比于单一大口径望远镜,具有体积小、质量轻、口径大、分辨率高等优点。 关键词:光学设计;拼接镜面;非序列面;太空望远镜 随着对地光学成像观测要求的逐步提高,迫切需要效费比更高的高分辨率大视场太空望远系统。由多子镜拼接的合成孔径光学系统在空间观测中将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种形式的太空望远镜与普通光学系统在结构和成像性质上类似,其技术的关键是子镜制造、拼接和展开。子镜的面形误差、失调误差会大幅改变系统的光瞳函数,对像面复振幅分布和MTF 造成较大影响,且由于它的超大口径和超长焦距,相对于传统光学系统,从加工、检测到装配都成为瓶颈技术。因此,光学设计时需要着重考虑拼接镜面对系统的影响,并对拼接镜面进行全面模拟,尽可能降低光学系统的加工和装调难度。 在NGST 光学设计中,曾考虑了同轴三反、四反等方案,最终采用了同轴三镜离轴,并形成JWST 的18子镜拼接三折叠方案,以获得较小体积、更大视场、更小次镜以及更小的加工难度。其三镜皆为二次曲面,在光学设计中考虑了系统的在轨自动装调和检测、波前探测和波像差校正等技术,其设计思想是通过微纳米主动光学技术来实现苛刻的公差要求。其光学设计则是在常规三反消像散系统设计的基础上对主镜的拼接和模拟。设计过程中,没有把误差分析和像质评价的结果放在比常规光学系统设计更重要的角度来规划并指导整个系统的优化。 本文基于三反消像散系统,讨论了基于非序列面的光学设计和基于菲涅尔直接衍射积分对子镜出瞳波前进行像质评估,并通过误差分析结果修改原始设计,不断迭代以获得适于子孔径合成光学成像系统的设计方法。 光学系统初始结构 三反消像散系统TMA(Three Mirror Anastigmatic)由于其独特优势,可满足空间相机在多光谱范围内,高分辨率、大视场、小体积、轻质量且为平像场等要求,以此为初始结构,使用矩形视场,可较好地满足空间相机的要求。 衡量系统成像质量的MTF 主要取决于光学系统的F数。F数越小,MTF 越高,但较小的F数会使增加相机尺寸和质量。因此光学系统应与接收器的像元大小相匹配,在适当留出公差余量后尽可能选择较大F数系统。目前国外采用空间三反系统的相机F数普遍在14-20,可有效降低相机质量和装调难度. 相关文献指出,即便使用探测灵敏度较高的TDI CCD型器件,光学系统的静止传函应在0.15-0.20左右才能使入轨后观测到的地面像元分辨率达到几何光学分辨率计算的结果。但此时,较大F数(14-20)的光学系统对应空间频率恰在下降幅度最大的中高频部分。选用较小F数的光学系统时,接收器对应的光学系统空间频率在中低频,系统可留较大的误差允限,有利于降低对系统结构的要求。考虑到目前使用的成像器件像元大小(10μm×10

30m环形干涉望远镜

CN 53-1189/P ISSN 1672-7673 30m 环形干涉望远镜Ξ 刘忠,金振宇,林京,李焱,许骏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云南天文台,云南昆明650011. E 2mail :lz @https://www.360docs.net/doc/ff18418222.html, ;kim @https://www.360docs.net/doc/ff18418222.html, ;linjing @https://www.360docs.net/doc/ff18418222.html, ;ly @https://www.360docs.net/doc/ff18418222.html, ;xj @https://www.360docs.net/doc/ff18418222.html, ) 摘要:简要介绍了云南天文台对下一代地面大型天文光学望远镜进行的初步 研究,依据这些研究结果我们提出研制一个新概念的大型地面望远镜:30m 环形干涉望远镜(Ringy Interferometric T elescope ),它既有单口径望远镜那样的直接成像能力和分辨率,又可以进行综合孔径模式的高分辨率成像,该计划显著地不同于经典的地面大型望远镜,对其中关键技术的研究正在积极进行之中。 关键词:干涉成像;望远镜;环形孔径;高分辨率成像 中图分类号:P 1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673(2006)01-0064-09 为满足地外行星探索、黑洞探测以及其它在近红外波段和光学波段的极限天文观测的需求,30m 以上口径的巨型光学(近红外)望远镜已经成为大型地面天文光学计划的首选[1,2]。目前,干涉成像理论日趋成熟,新一代地面大型天文望远镜和综合孔径成像干涉阵列之间的界线正趋于模糊,两者之间仅仅具有的技术手段的区别也正在逐渐消失。 基于最近两年云南天文台南方基地对环形孔径以及环形排列的稀疏孔径干涉阵列的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建造一架直径约为30m ,有效环宽1m 的光学环形干涉望远镜,这架望远镜的结构显著不同于国际上流行的E LT 方案(例如欧洲的EROU50和美国G MT ),由于环形孔径所具有的全空间频率覆盖特性以及其它一些特点,这架望远镜所拍摄的图像经过简单处理后可以达到30m 全孔径望远镜同样的分辨本领,其极限分辨率(FWH M )可达到0.003″,等效面积相当于10m 望远镜,由于结构相对简单,建造这样的30m 干涉望远镜所需经费不会显著超出建造一架10m 拼接镜面望远镜所需的经费。 其实,对下一代地基巨型天文望远镜(E LT )成像行为的研究都更多地基于干涉成像理论,可以将全孔径的拼接镜面看作是一个空间频率高度冗余的干涉阵列。同理,将望远镜的主镜设计为一个封闭的圆环的概念与将光学综合孔径系统(光学成像干涉阵)设计为一个环形排列[3]是等价的,这就是将环形望远镜称为干涉望远镜的原因,这样的概念在射电综合孔径成像系统中有过,典型例子是俄罗斯的RAT AN600[4],这是一架600m 直径的厘米波环形射电望远镜,有效环宽3m 左右。在仔细研究了环形的衍射和干涉成像特性,并在云南天文台1m 望远镜进行了有关试验后,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得到了 V ol.3 N o 11Mar.,2006 天文研究与技术(国家天文台台刊)ASTRONOMIC A L RESE ARCH &TECH NO LOGY 第3卷 第1期2006年3月Ξ收稿日期:2006-01-05;修订日期:2006-01-09 作者简介:刘忠,男,研究员,研究方向:天文仪器和方法

天文望远镜技术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未来发展的思考

. 天文望远镜的发展 【关键词】天文设备,天文望远镜,天文技术 1天文学研究与天文技术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1.1 天文学研究成果极大丰富了现代知识体系天文学研究宇宙中各种不同尺度天体的运动、结构、组成、起源和演化,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自古以来,天文学知识和技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历法的制订、测绘、授时、导航等都应用了天文学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文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例如,地球气候变化记录中的天文周期,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在全球变化中怎样发生作用,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导致恐龙灭绝,地球上多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所呈现出的周期性可能与 太阳系穿越银河系旋臂的周期有关。此外,对太阳系和空间环境的研究,在人类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保障作用。 1.2 天文技术方法是高技术发展的创新源头之一天文学家为探测宇宙最暗弱信号而发展出来的技术和方法已在关乎国家战略发展的诸多高科技领域得到重要应用,成为高技术发展的创新源头之一。例如,为发展 X 射线天文学而组建的小型高技术公司美国科学与工程公司(American Science & Engineering,AS&E)现已发展成为一家国际著名企业,其X 射线成像技术和X 光检测仪器等工业产品被广泛用于科学、国防、教育、医药和安全领域。该企业创建者之一,里卡尔多·?贾科尼博士,因其对X 射线天文学发展的先驱性贡献,获得了200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再如,为克服大气湍流对天文望远镜成像干扰而发展的自适应光学技术,已迅速向其他领域推广,在我国也已成功应用于激光核聚变装置波前校正系统,以及人眼视网膜成像。另外,澳大利亚天文学家将傅里叶变换用于射电天文数据分析,从而得到更清晰的黑洞观测图像,这种处理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通讯领域,成为无线上网技术WiFi的核心技术。1.3 天文应用观测强力支撑国家导航与空间探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等发达国家最具影响力的宇航与空间探测项目,几乎都与天文观测密切相关,并依靠地面观测手段给予强大支撑。例如,国际大型射电望远镜均承担重要空间探测活动的精密测定轨任务;天文学家发明了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综合孔径射电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遥感、雷达等领域,赖尔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我国天文学研究的长期积累以及设备发展,在服务国家导航与空间探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天文事业是伴随着国家在国防安全和经济建设中的战略需求任务,特别是“两弹一星”任务而发展起来的。通过一系列工程建设,国家授时、航天历算、卫星动力测地、人造卫星观测网等服务体系分别在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北京天文台、陕西天文台、新疆和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等单位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为国防安全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我国天文学家自主提出并验证了基于通信卫星的转发式卫星导航系统,综合利用天体精密测定轨技术、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精密时间测量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中

Ka波段毫米波综合孔径辐射计成像研究

文章编号:1005-6122(2010)02-0085-05 Ka波段毫米波综合孔径辐射计成像研究* 陈柯朱耀庭郭伟李青侠桂良启靳荣 (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武汉430074) 摘要:华中科技大学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中心已经设计并研制出一套工作于K a波段的16阵元一维毫米波综合孔径辐射成像系统HU S T-A SR,样机采用了最小冗余稀疏直线阵列以及先进的数字相关技术。阵列幅相误差对综合孔径辐射计成像会产生严重影响,文中提出一种不增加系统硬件复杂度、易于实现的单外部辅助源校正方法,给出在辐射计低信噪比条件下的校正算法,并进行了成像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校正方法能够有效校正毫米波综合孔径辐射计的幅相误差,经过校正后的成像系统对自然场景实现了非常清晰的毫米波综合孔径亮温图像,空间分辨率达到0.64b,证明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成像性能。 关键词:毫米波辐射成像,综合孔径辐射计,校正 Ka-BandM illi m eterW ave Aperture Synt hesis Radio m eter I magi ng Research CHEN K e,ZHU Y ao-ting,GUO W ei,LI Q ing-x i a,GUI L iang-q i,JIN R ong (E lectronics an d Information Eng i neering D epart m ent,H uazhon g Universit y of Science and T echnology,W uhan430074,Ch i na) Abstract:A n1-D(one-di m ensi onal)16-e l em ent K a-band m illi m eter w ave aperture synthesis radi om eter(A SR)i m a- g i ng sy stem,HU ST-A SR,w as deve l oped by C enter f o r E lectro m agne ti c F i e l d and M icro w ave T echno l ogy,Huazhong U n i ve r- sity of Science and T echno l ogy,w hich used m i ni m u m-redundancy thi nned li near array and advanced d i g ita l co rre lati on tech-no l ogy.Phase and a m plit ude errors of t he array have great i nfl uence on the A SR i m ag i ng.In t h is pape r,a si m p l e and effec-ti ve ca libration approach t hat m akes use o f si ng l e ex ternal source i n a known locati on and a cali brati on algor it h m for the low SNR conditi on of rad i o m e ter are proposed to ca li b rate the e rrors,wh i ch i s ver ifi ed by i m ag i ng exper i m ents.T he exper i m ent resu lts,som e good m illi m e ter w ave ape rt ure syn t hesis bri ghtness te mperature i m ages,show that phase and a m plitude ca libra-ti on are suffi c ientl y accura te to satisf y for the m illi m e ter w av e A S R requ ire m ents,and t he HU S T-A S R w i th0.64b sp ita l reso-luti on has good i m ag i ng pe rf o r m ance. K ey word s:M illi m e ter w ave rad i om etr i c i m ag i ng,A pe rt ure synthes i s rad i ome ter,C ali brati on 引言 毫米波辐射成像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工作能力,可以提供红外、光学探测器不能提供的特殊信息,因而在遥感和军事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1]。但是传统的单孔径、机械扫描成像方式在灵敏度和分辨率等方面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近年来随着毫米波器件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综合孔径阵列成像技术从射电天文领域引入到辐射成像领域[2],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毫米波辐射成像方式。 综合孔径辐射计的基本思想是用稀疏排列的小孔径天线阵列合成大的实孔径天线,不同于传统辐射计,它应用了干涉测量的原理,利用不同基线的双通道相关辐射计对视场内场景亮温的空间频率域进行采样测量)))天文学上称之为可见度函数V,然后对其进行逆傅立叶变换得到场景亮温图像。综合孔径技术可以解决天线口径对空间分辨率的限制问题,而且无需扫描即可对视场瞬时成像,具有实时成像潜力。但是综合孔径辐射计这些技术上的优点是 第26卷第2期2010年4月 微波学报 J OURNA L O F M I CROW AV ES V o.l26N o.2 A pr.2010 *收稿日期:2009-07-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906089,60705018)

激光全息技术及其应用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1全息术的发展 (1) 1.1 全息学理论的提出 (1) 1.2 激光记录激光再现时期 (2) 1.3 激光记录白光再现时期 (2) 2 激光全息术原理 (2) 2.1 全息照相和普通照相 (2) 2.2 菲涅耳全息 (3) 2.3 彩虹全息 (5) 3 激光全息术的应用 (5) 3.1 全息干涉计量 (6) 3.2 全息存储 (6) 3.3 模压全息术 (7) 4 展望 (8) 参考文献 (9)

激光全息技术及其应用 学生姓名:关延杭学号:20085040151 学院:物理电子工程学院专业:物理学 指导教师:冯一兵职称:讲师 摘要:自激光问世以来,激光全息得到迅速发展和应用,本文主要对激光全息技术的发展、原理以及应用作一下论述,另外就激光全息术未来的应用作出展望。 关键词:激光全息术;全息照相;全息干涉计量;全息存储 Laser Holography And It’s Application Abstract:With the advent of laser , laser holographic gets a quick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in the world. This papper maily present the development ,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about laser holography. Last I also look into the future of the laser holographic application in the article. Key words:laser holography; holography ; transient holographic interferometry; holographic storage 引言 全息术是利用光的干涉和衍射原理,将物体发射的特定光波以干涉条纹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在一定条件下衍射再现,形成原物的三维像。由于记录的是物体的全部信息(振幅和相位),故称全息术或全息照相[1]。 1 全息术的发展 1948年,英籍物理学家伽博(Gabor)首先提出了全息学原理,从而为全息术的诞生奠定了理论基础。 1.1 全息学理论的提出 全息术的发展至今已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全息术的初始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理论研究和少量的实验。 光全息术是由 D.Gabor发明的。他早期的工作是致力于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那时科学家们认为新的显示时代已到来。1947年D.伽柏从事提高电子显微镜分辨本领的工作,受W.L.布喇格在X射线金属学方面工作及F.泽尔尼克的关于引入相干背景来显示位相的工作的启发[2],伽柏提出了全息术的设想以提高电子显微镜的分

空间目标探测雷达技术发展及启示

空间目标探测雷达技术发展及启示 空间目标探测是利用各种天、地基探测设备(卫星、光电、雷达等)对所有人造天体向空间进入、在空间运行及离开空间的过程进行探测、关联、特性测定和测轨,并结合情报资料,综合处理分析出目标轨道、功能、威胁等信息,掌握空间态势,向各类航大活动等提供空间目标信息。主要探测特点是非合作性、完备性及长期性等。目前,仅有美国和俄罗斯具备对空间目标编目数据进行定期更新能力。欧洲正在讨论未来空间目标探测系统多项计划,最终将建成‘空间态势感知系统“。 应用雷达成像结果分析卫星失效原因 雷达以其固有特点,在空间目标探测技术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实时性强、探测信息丰富,可以全天候、全天时对空间目标进行探测、识别和编目。在美国空间监视网中大量使用了地基探测雷达,像位于夸贾林的ALTAIR、ALCOR、MMW和TRADEX以及林肯实验室空间目标探测站的Haystack、HAX和Millstone(MHR)等雷达。欧洲也建设了GRA VES系统和TIRA雷达并充分利用法国Monge测量船Armor雷达以及英国用于大气层和电离层研究的Chilbolton 雷达开展空间目标探测活动。 美国空间目标探测雷达技术发展

进入20世纪90年代,关国先后对夸贾林的ALTAIR、ALCOR、MMW和TRADEX以及林肯实验室空间目标探测站的Haystack、HAX和MilIstone(MHR)雷达进行了技术升级改造,使其现代化。目前正在对Haystack雷达进行更人的技术升级改造,完成后称为HUSIR(Haystack Ultra-wideband Satellite Imaging Radar),即Haystack超宽带卫星成像雷达。Haystack超宽带卫星成像雷达 这些雷达技术升级主要措施为:> ALTAIR雷达建立了一套用于区分、辨别和跟踪中高轨目标的高分辨波形; >TRADEX雷达改进实时积累算法、增加了凝视方式(Stare Mode)和凝视追踪方式(Stare-and—Chase)、使用更大功率速调管;> ALCOR雷达更新信号处理器支持相参积累和实时成像、使用扩展交互作用速调管(EIK)替换原行波速调管、采用GaAs FET低噪声放人器改进灵敏度;> 毫米波雷达(MMW)35GHz采刚波束波导天线馈源替代了波导馈线、增加了第二部发射机,95GHz系统采用先进的低温致冷固态技术与准光学馈源单元组合,有效提高系统灵敏度;>HUSIR 雷达增加了W频段,雷达同时工作在X频段(10GHz频率,1GHz带宽)和W频段(96GHz频率,8GHz带宽),成像分辨率小于3cm。主要更新升级包括天线、伺服控制、发射机、信号处理等。 欧洲空间目标探测雷达技术发展

天文望远镜技术发展现状及对我国未来发展的思考

天文望远镜的发展 【关键词】天文设备,天文望远镜,天文技术 1天文学研究与天文技术在国家科技发展中的战略地位 1.1 天文学研究成果极大丰富了现代知识体系天文学研究宇宙中各种不同尺度天体的运动、结构、组成、起源和演化,对 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有着多方面的重要影响。自古以来,天文学知识和技术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历法的制订、 测绘、授时、导航等都应用了天文学方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天文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例如,地球气候变化记录中的天 文周期,有助于我们了解其在全球变化中怎样发生作用,小行星撞击地球可能导致恐龙灭绝,地球上多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所 呈现出的周期性可能与 太阳系穿越银河系旋臂的周期有关。此外,对太阳系和空间环境的研究,在人类开发和利用太空的活动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保 障作用。 1.2 天文技术方法是高技术发展的创新源头之一天文学家为探测宇宙最暗弱信号而发展出来的技术和方法已在关乎国家战 略发展的诸多高科技领域得到重要应用,成为高技术发展的创新源头之一。例如,为发展X 射线天文学而组建的小型高技术公司美国科学与工程公司(American Science & Engineering,AS&E)现已发展成为一家国际著名企业,其X 射线成像技术和X 光检测仪器等工业产品被广泛用于科学、国防、教育、医药和安全领域。该企业创建者之一,里卡尔多·?贾科尼博士,因其对X 射线天文学发展的先驱性贡献,获得了2002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再如,为克服大气湍流对天文望远镜成像干扰而发展的自适应光学技术,已迅速向其他领域推广,在我国也已成功应用于激光核聚变装置波前校正系统,以及人眼视网膜成像。另外,澳大利亚天文学家将傅里叶变换用于射电天文数据分析,从而得到更清晰的黑洞观测图像,这种处理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通讯领域,成为无线上网技术WiFi的核心技术。1.3 天文应用观测强力支撑国家导航与空间探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和欧洲航天局等发达国家最具影响力的宇航与空间探测项目,几乎都与天文观测密切相关,并依靠地面观测手段给予强大支撑。例如,国际大型射电望远镜均承担重要空间探测活动的精密测定轨任务;天文学家发明了全球定位系统技术(GPS);综合孔径射电成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遥感、雷达等领域,赖尔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我国天文学研究的长期积累以及设备发展,在服务国家导航与空间探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中国天文事业是伴随着国 家在国防安全和经济建设中的战略需求任务,特别是“两弹一星”任务而发展起来的。通过一系列工程建设,国家授时、航天历算、卫星动力测地、人造卫星观测网等服务体系分别在紫金山天文台、上海天文台、北京天文台、陕西天文台、新疆和长春人造卫星 观测站等单位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为国防安全和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我国天文学家自主提出并验证了基于通信 卫星的转发式卫星导航系统,综合利用天体精密测定轨技术、微弱信号检测技术、精密时间测量技术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中国二 代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托国家天文台的科研力量,在国家天文台和云南天文台分别建立了“嫦娥”工程地面接收系统,圆满完成了绕月及深空探测系列工程的数据接收、解译与发布任务。此外,射电天文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VLBI)也成功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