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四堂与甲骨研究

甲骨四堂与甲骨研究
甲骨四堂与甲骨研究

论郭沫若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

论郭沫若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 摘要:郭沫若是卓越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在甲骨文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编写了多种甲骨文论著,不仅开创了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指导下,运用甲骨文资料对中国古代社会进行系统研究的风气,而且把甲骨文和古代社会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关键词:郭沫若;甲骨文;商史研究 甲骨文是商朝晚期(公元前十四——前十一世纪)遗留下来的珍贵历史资料。从1899年被发现以来,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被誉为“甲骨四堂”之一的郭沫若(字鼎堂)从1928年开始研究甲骨文,共经历了整整五十个年头,无论是在早期紧张的革命环境里,还是在建国后繁忙的公务活动中,一直没有间断过对甲骨文和古史的研究,并在这一领域内屡创新说,成为甲骨文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 目前关于郭沫若的研究很多,但大多将眼光集中在他的诗歌、戏剧及他的个人生活(如他的日本夫人金娜和他的感情生活),对于他在甲骨文方面的研究并不太多,一般局限在胡厚宣等学者对他的回忆、评价等,较为系统研究其甲骨文方面的是曾参与编著《甲骨文合集》的王宇信先生。本文在王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加入本人的一些浅见,希望能对郭老在甲骨文研究和古史研究方面的贡献能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 一、在生活的重压下闯入艰深的学术领域 (一)早期革命生涯 郭沫若(1892—1918),字鼎堂,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是一位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时期,他的白话文诗集《女神》气势磅礴,豪情激荡,洋溢着渴望自由、追求光明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理想,强烈地表现出了“五四”时代那种彻底的、不妥协的精神,教育了千百万青年。1926年夏,郭沫若投笔从戎,参加了北伐战争,从广州到武汉,再到南昌,他踏遍了关山险阻,经受了战争的考验。就在安庆“三·二三”惨案之后,郭沫若满怀无产阶级革命义愤,奋笔疾书了《请看今日之蒋介石》。随后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并在南下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由于蒋介石通令缉捕郭沫若,在党组织的安排下,郭沫若于1928年2月东渡日本,开始了十年的政治流亡生活。 由“五四”时期的诗人,北伐时期的军人,在被迫流亡日本后,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逐渐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古文字学家、史学家,一名享誉学术界的大师。 (二)流亡中闯入艰深的学术领域 正是在日本流亡期间,郭沫若于1928年6月在东京的书店拿到了王国维写作的《殷墟书契考释》,从此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虽然他对甲骨文一字不识,但他坚信通过对地下出土的古代文字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是一条正确的途径。他以异乎寻常的勤奋和坚韧不拔的毅力,从入门书看起,没有老师的指导,全靠自己摸索。当时,他住在乡间,图书资料奇缺,因此天天要跑到东京借书。而且因为没有职业,生活极端困难,全靠朋友接济。自己只能搞点文学创作、搞点翻译,来挣些微薄的稿费糊口,有时甚至连一只毛笔都买不起,要向朋友求助。但就是在生活这样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每天从住处跑到东京,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释和言》

甲骨文字研究上册沫若手书 中华民国二十年五月印刷 中华民国二十年五月刻版发行所大东书局 甲骨文字第十二释郭沫若譔述 释和言 说文“和”、“龢”异字。“和”在“口”部,曰:“相应也,从口禾声”。“龢”在“龠”部,曰:“调也,以龠禾声,读与和同”,“是许以唱和为‘和’”以调和为‘龢’。然古经传中二者实通用无别,今则“龢”废而“和”行,疑“和”“龢”本古今字,许特强为之别耳。卜辞中有“龢”字,文曰:“贞甲龢罪唐”(前二卷四五叶二片)。罗释“龢”谓“从龠者”是矣。案“龠”字《说文》以为“从品侖,侖理也”,然考之古金文,如克鼎之“锡女史小臣龠鼓钟”作龠。而 从龠之龢字,如王孙遣诸钟【氵允】儿钟子璋钟公孙班钟之作 , 钟之作,鲁钟之作,虢叔钟之作,君妇壶之作, 字均不从品龠。谛观之,实乃从“ ..”象形,象形者象编管之形也 .............。金文之作若者,实示 .管头之空 ....,示此为编管而非编简,盖正与从“”册之龠字有别,诗书反以龠理释之,大悖古意矣。 龠字既象编管,与汉,以后人释龠之义亦大有别。后人均以为单独之乐管注似笛,然或以为三孔,(说文解字,郑玄《周礼·笙师》《礼记·少仪·明堂位注》,郭璞《尔雅·释乐注》)或以为六孔(《毛诗》邶风简兮“左手执籥”传)或以为七孔(《广雅》)是皆未见古器

之实状而悬擬之耳。形之相悖如彼,说只参差复如此,故置汉人龠之似笛之说全不可信。 《尔雅·释乐》云“大籥谓之产,其中谓之仲,小者谓之箹”,而《说文》“籁”字注云“籁,三孔龠也,大者谓之笙,其中谓之籁, 小者谓之箹”,是则龠之与籁是一非二。庄子《齐物论》云“人籁则 ... 比竹是矣”,籁为比竹 ..................,与龠之字,形正相一致。许知籁龠为一而不 知龠 ..。故以“三孔龠”释籁,其误与龠下注云“乐之竹管,三孔”者正同。知龠、籁为比竹则知其大者自当为笙,《尔雅》“产”字盖形而讹,不则当因后人不识龠而妄改者也。(仲籁之异其理亦同,盖后人以籁为箫疑中龠名籁与龠不合也。)知此则诗简兮“左手执龠,右手秉翟”,而后方可说明,诗之意,殆言万舞者,以乐器自为节奏,右手秉翟而舞,左手持籥而吹,龠而果似笛。或乃六孔七孔则双手不能成节奏,而左(右?)手尤不能也。疑三孔之说即为调和此诗而生,盖三孔则左手勉强可能也,然《说文》于笛,字注下云“羌笛三孔”, 则知中国古无三孔之笛,今之龠本比竹,于诗之义乃豁然贯通。盖比 .. 竹如今之口琴 .., ........乐器 .....,舞者自吹此单纯之......。双手优能吹之,在狂舞之时 节奏亦容易构成,(向?)非笛之比矣。故此诗于此(讁?)可为互证,盖由龠始得解诗,亦可以知龠也。 知龠则知龢,龢之本义必当为乐器 .........,由乐声之谐始能引出调义, 由乐声之共鸣始能引伸出相应义,亦由(犹)乐字之 ...本为琴 ...(罗说,“象丝附木上,其加白者乃象调丝之器”案即琴矣。)乃引伸而为“音乐”之“乐”与“和乐”之“乐”也,引申之义行而本义转废,后人

甲骨文的五个时期

甲骨四堂和甲骨文的五个时期 一、甲骨四堂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甲骨四堂:董作宾(彦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及郭沫若(鼎堂)合称“甲骨四堂”(他们的名字里面都有一个“堂”字)。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唐晓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雪堂罗振玉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罗振玉自幼研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铁云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认识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学部参事官,不仅广为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罗振玉将甲骨文的出土地考订为河南安阳小屯村,并确定小屯村即为商代晚期都城。这是他对甲骨学和殷商考古研究的重大贡献之一。罗振玉对甲骨文字的考释和篇章的通读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1914年写出了6万余字的《殷虚文字考释》。仅其个人破译的甲骨文字就有561个。他以一人之力共征集甲骨30000余片,先后编印出《殷虚书契》等多种著录书,为甲骨文的搜集、拓印、流传和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 观堂王国维 王国维(1877年12月2日-1927年5月3日),字静安,号观堂,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学者之一。1917年,王国维登上了甲骨学研究的高峰。他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一书,王国维最早进行甲骨断片缀合工作。他发现了甲骨文中先公先王的世次与史记不合,纠正了《史记》中记载的个别错误,证明了司马迁的《史记》的确是一部信史。被誉为甲骨文发现19年来第一篇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科学论文。郭沫若曾评价说:“卜辞的研究,要感谢王国维。是他,首先由卜辞中把殷代的先公先王剔发了出来。王国维的业绩,是新史学的开山。”他做学问的最大特点,不是就甲骨文字本身去研究,而把古文字学与古代史一起研究,充分利用最新的甲骨材料,去对照历史。

刘钊专家:甲骨文研究的春天来了

古建家园-开启建筑+互联网+文化的新纪元! 刘钊专家:甲骨文研究的春天来了 早在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地上的不同地域和文化中,就已萌生文字的雏形。其中既有与汉字有承续关系的,也有与汉字无关的其他民族的雏形文字,这些文字雏形被称为“文字画”或“图画文字”。因为它们还不能逐词地记录语言,因此也不能视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字。成熟汉字约形成于夏商之际,而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是汉字的童年时期。虽然甲骨文中还残留一些早期文字不规范、不严密、不准确的地方,但已经属于可以严格记录语言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汉字记录汉语,同时也记录汉语所表现出的思维。中国古代一切思想观念、文化、文明,都通过汉字这一载体才传布久远,保留至今。而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成系统的汉字的最早形态,因此说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文明的早期结晶,一点都不为过。 甲骨文的形体结构体现“六书”的造字理据,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字形。其造字方法甚至有超出“六书”的地方,体现出古人的独出机杼和奇思妙想。甲骨文总字头数已经达到400 0多,可以自由记录汉语。甲骨文中常用字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这些字经过几千年演变,虽然笔势笔意屡有变迁,但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如其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一样,承传有序,源远流长。 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其中有不少还保留着早期形态,这是古人采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手段,借助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所得,从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如“尹”字为一只手拿着笔的形状,因此“尹”在古代用为官吏的通称;“得”字像手持贝,表明古代的“贝”为宝物或用作货币;“獲”为手持一只鸟形,表示俘获的“获”;“穫”像一把镰刀在收割庄稼,表示“收获”的“获”;“粪”字的本义为垃圾,用作动词为扫除,甲骨文的粪字就像一个箕中有垃圾的形象;“馘”字像带有头发的头皮形,体现出古代杀敌后割下头皮计数献功的习俗;“监”字是人用器中之水照面的形象,表示的是古人以“水”为镜的习惯;“休”字像人在树荫下休息,所以古代“休”字有休息、止息和“荫”的意思;“保”字像一个大人背着一个孩子,从大人的角度讲是对孩子的保护,从孩子的角度讲是对大人的依仗,所以“保”字古代有“保护”和“依仗”两个意思。 甲骨文记载的汉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词汇,其所记载的内容也包罗万象。有些文字较多的记事刻辞更是具有一定的情节,甚至富有故事性,完全可以视为最早的文学作品。 甲骨文已经是符号化的文字,古代“书画同源”,因此甲骨文也具有一定装饰性和美化倾向。很多形体犹如美术作品中的速写,在构字时尽量采用简单的线条,抓住描写对象的典

浅谈对甲骨文作出贡献的几个人

浅谈对甲骨文做出贡献的几个人 一、甲骨四堂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地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 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 1、郭沫若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字鼎堂。四川乐山县人。1928年6月,在日本东京的书店,他拿到了罗振玉所著《殷墟书契考释》,开始了他的甲骨文研究。郭沫若几乎访遍了日本所有的收藏者,掌握了大量的实物资料。1929年8月1日,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正式完成。在这以前,他出版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就已经收录了他的《卜辞中之古代社会》一文。从此,郭沫若的甲骨文研究走上了颠峰时代。几经周折,他的另一部著作《卜辞通纂》也问世了。郭沫若从事甲骨文研究主要是在日本十年流亡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后。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高,方法新,因而一出手就高屋建瓴地超过了前人。1959年8月郭沫若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甲骨文出土地——安阳殷墟。晚年,主编的大型甲骨文汇编《甲骨文合集》,收入41956片甲骨,被誉为新中国古籍整理的最大成就。使甲骨文的研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2、董作宾 董作宾(1895年3月20日-1963年11月25日),字彦堂。河南南阳人。1928年10月,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广州成立。董作宾被聘为通讯员,受命到安阳进行殷墟调查。回到北京,汇报了在安阳的考察情况,立即得到蔡元培院长的重视。几天后,董作宾再次来到安阳,中国文物考古史上首次对殷墟的科学发掘拉开了序幕!从1928年至1937年科学发掘15次,董作宾参加了前7次和第9次发掘。奠定了我国田野考古学的基础,培养了一大批考古学专家。他1933年发表的《甲骨文断代研究例》,公认是一部中国甲骨文史上划时代的名著。他对甲骨学最大的贡献,是创立了甲骨断代学。董作宾重视对甲骨的描摹,他的甲骨书法,为世界许多名家所收藏。 3、罗振玉 罗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字叔蕴,号雪堂。浙江上虞人。罗振玉自幼研读古籍,对文物古董造诣很深。1902年罗振玉第一次在刘铁云家看到甲骨文字的墨拓本,认识了甲骨文字,1906年,他任学部参事官,不仅广为收集古物,也着手调查甲骨的真正出土地。他对甲骨学的重大贡献是他最早探知了甲骨文的出土地,并考证其地为“武乙之都”;他将甲骨文中的人名与《史记.殷本记》中商王名相比较,发现其大部分相同;他在考释文字的基础上注意了对整条甲骨文卜辞的通读;在考释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2016年全国I卷高考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着。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往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星期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编程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王国维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贡献

王国维在甲骨文研究方面的贡献 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11自动化2班宋宇光111102101 在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一带,出土有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我们称之为甲骨文。1899年,开始认识到甲骨上刻的是古文字,这是二十世纪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发现。可以这样说,殷墟的发现是新史学的开端,王国维对甲骨卜辞的研究是新史学的开山。王国维是使甲骨卜辞成为一种新的学问的奠基人之一。王国维对甲骨文研究的贡献且看他的自述:“辛壬之交初抵日本,与叔言参事整理其所藏书籍,殆近一年,此时无书可读,故得诗二三十首。嗣是以后始得重理旧业,数年零星纂述共得四十余卷,皆系小品,且涉各方面,无足以就正宏达者。惟有一二事堪以奉告者,叔言前撰《殷墟书契考释》,于殷先王之名已十得八九,前年维复于甲骨中考得王亥一人(即《史记·殷本纪》之振、《世本·帝系篇》之核、《作篇》之赅。)乃与《大荒经》称正同。今年复考上甲微以后六世,系统与《世本》略殊。后复见一骨折为二者,合之,乃证明此事。”关于甲骨文资料的整理,王国维有《哈同氏之寿堂所藏殷虚文字》,其中“余亦有考释”。“余复据此种材料作《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以证《世本·史记》之为实录。作《殷周制度论》以比较二代之文化。”从王国维的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到,王国维对甲骨学研究的独创性贡献,主要在于用甲骨卜辞这种考古发现来探讨和印证商周历史和典章制度。其中主要文章有《殷墟卜辞所见地名考》、《鬼方昆夷考》、《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殷周制度论》、《古史新证》等。 《殷墟卜辞所见地名考》是王国维依据甲骨卜辞所见地名与古文献相印证而撰写的。共考定龚、孟、雍、亳、曹、祀、雇等处地名,并指出“此八地皆在大河南北千里之内,又周时亦有其地,殆可信为殷天子行幸之地矣。”这篇文章与王国维主要用文献和金文资料所写的《三代地理小记》、《鬼方昆夷考》以及《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说商》、《说亳》、《说耿》、《说殷》等文,对包括都邑在内的方国地理的研究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以及《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是我国甲骨学发展成为一门成熟学科的标志,也为王国维本人奠定了在这个学科中的领先地位。他考证殷代先公先王,首先从王亥开始。卜辞中屡见王亥之名,并且是殷人的祖先,祭礼特别隆重。在《山海经·大荒东经》中有王亥其人,《世本》亥作胲,《帝系篇》作核,《楚词·天问》作该,《汉书·古今人表》作垓。可见胲、核、该、垓皆亥之通假字。《史记》于《殷本纪》及《三代世表》两处均作振,与核、垓二字形近。《吕览》作王冰,冰字篆文作,亦与亥字相似。经他这样一考证,先公王亥就被确定下来了。接着他又考证卜辞中的王恒。《楚辞·天问》有“该秉季德,厥父是臧”和“恒禀季德”等语。王亥即该,则王恒即恒,两人为兄弟,其父季亦见于卜辞,应即《殷本纪》之冥。然后考证上甲。在卜辞中数十次出现,应即《殷本纪》之上甲微。总之,经过王国维考证,有商一代的先公先王,多数得到甲骨卜辞材料的证明。王国维通过研究还发现卜辞中王恒之祀礼与王亥相同,大丁之祀礼与大乙、大甲相同,孝己之祀礼与祖庚相同,因而知道商人兄弟无论长幼与已立未立,其名号典礼盖无差别。王国维的研究成果证明了《世本》《史记》之为实录,确实可信。在当时疑古之风盛行,学术界对古籍普遍产生怀疑的时候,王国维文章的问世,证明了《世本》及《史记·殷本纪》

浅析甲骨文象形字的特点及分类

浅析甲骨文的象形字的分类及其特点 摘要: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成体系的文字中最早的一种,象形成分仍相当重。在现在掌握的资料中,象形字在甲骨文中占很大的比重。象形字所象形的内容非常广泛,就目前我掌握的资料分为以下几方面:与人有关; 与动物有关;与植物有关;与自然现象有关。甲骨文象形字有两个结构特点,即象形性;整体方向或偏旁位置不固定,异体字多。 关键词:甲骨文象形字分类特点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是扩大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际功能的辅助工具。甲骨文作为文字中的一种,它是我们现在可以确认的最早的文字,并不是说它是最早的或最原始的文字,它只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成体系的文字中最早的一种。今天我们所说的“甲骨文”,不仅指商代的也包括周代刻在(偶尔也有写的)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在这里我们只讨论殷墟出土的甲骨文。 殷墟出土的甲骨,都是第二十个商王盘庚到末代商王帝辛时期的遗物。 甲骨文毕竟是离原始文字较近的字体,与后世文字相比,自然会保留不少早期文字的特征。象形成分仍相当重,在甲骨文中,大约保留百分之三十以上的直接象形字。孙诒让在《名原》中提出文字“本于图像”。象形字作为一种造字方法,东汉的许慎下的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也就是说直接幕拟某种图画物体的形象而产生。甲骨文的日是“”写成圆圆的外廓, 正是太阳的形状,中间的黑点,大概就是强光之所自出了。月是“”,月亮缺 多于圆,用一弯新月来表现他的特征自然是最为合适的。 一、甲骨文中象形字的分类 今观甲骨文中的直接象形字,或取天象,或取地理,或取植物枝干,都来源于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幕拟,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和原始图绘性质。容庚先生在谈甲骨文中的动物象形字时,亦明确指出了这一点:“羊角像其曲,鹿角像其枝,象像其长鼻,家像其竭尾,犬像其修体,虎像其巨口·一因物赋形,恍若与图画无异。”因此有“文字权舆,始于图象”、“书画同源”等说法。但是,甲骨文的象形,又决非原始图画,决不能等同于对客观物象的单纯幕拟,它实际上提取典型特征予以形象化、简化。 象形字所象形的内容非常广泛,就目前我掌握的资料分为以下几方面:与人有关;与动物有关;与植物有关;与自然现象有关。下面就试着谈一下这四方面: (一)与人有关的字 这类字如:口,齿,舌,眉,目,自,首,父,言,人,儿,女,母,子,

甲骨文浅谈

甲骨文浅谈 摘要: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卜辞”、“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是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汉字样品。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它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主题词:甲骨文简介发掘历史特点 简介 甲骨文于1899年被古董商、金石学家、学者王懿荣所识别,盛行于殷商时期,之后在殷墟(河南安阳小屯村)大规模挖掘,有大量的龟甲和兽骨出土,加上别地的零星采集,至今已收集十几万片,其中单篇文章最长者达百余字,可以看出应用文雏形。

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是以人将它们命名为“甲骨文”,研究它的学科就叫做“甲骨学”。 目前发现有大约15万片甲骨 在总共10余万片有字甲骨中,含有4千多不同的文字图形,其中已经识别的约有2500多字。 甲骨文中形声字约占27%,可见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文是中国的一种古代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早期形式,有时候也被认为是汉字的书体之一,也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甲骨文又称契文、龟甲文或龟甲兽骨文。甲骨文为一种很重要的古汉字资料。绝大部分甲骨文发现于殷墟。殷墟是著名的殷商时代遗址,范围包括河南省安阳市西北小屯村、花园庄、侯家庄等地。这里曾经是殷商后期中央王朝都城的所在地,所以称为殷墟。这些甲骨基本上都是商王朝统治者的占卜纪录。商代统治者非常迷信,例如十天之内会不会有灾祸,天会不会下雨,农作物是不是有好收成,打仗能不能胜利,应该对哪些鬼神进行哪些祭祀,以至于生育、疾病、做梦等等事情都要进行占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凶。占卜所用的材料主要是乌龟的腹甲、背甲和牛的肩胛骨。通常先在准备用来占卜的甲骨的背面挖出或钻出一些小坑,这种小坑甲骨学家称之为“钻凿”。占卜的时候就在这些小坑上加热使甲骨表面产生裂痕。这种裂痕叫做“兆”。甲骨文里占卜的“卜”字,就像兆的样子。从事占卜的

《甲骨文研究的春天来了》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甲骨文研究的春天来了 刘钊 ①早在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地上的不同地域和文化中,就已萌生文字的雏形,而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是汉字的童年时期。 ②汉字记录汉语,同时也记录汉语所表现出的思维。中国古代一切思想观念、文化、文明,都通过汉字这一载体才传布久远,保留至 今。而甲骨文是目前 ..已知成系统的汉字的最早形态,因此说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文明的早期结晶,一点都不为过。 ③甲骨文的形体结构体现“六书”的造字理据,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字形。其造字方法甚至有超出“六书”的地方,体现出古人的独出机杼和奇思妙想。甲骨文总字头数已经达到4000多,可以自由记录汉语。甲骨文中常用字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这些字经过几千年演变,虽然笔势笔意屡有变迁,但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如其所记载的中华文化一样,承传有序,源远流长。 ④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其中有不少还保留着早期形态,这是古人采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手段,借助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所得,从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的立意和取象。如“尹”字为一只手拿着笔的形状,因此“尹”在古代用为官吏的通称;“监”字是人用器中之水照面的形象,表示的是古人以“水”为

镜的习惯;“休”字像人在树荫下休息,所以古代“休”字有休息、止息和“荫”的意思;“保”字像一个大人背着一个孩子,从大人的角度讲是对孩子的保护,从孩子的角度讲是对大人的依仗,所以“保”字古代有“保护”和“依仗”两个意思。 ⑤甲骨文记载的汉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词汇,其所记载的内容也包罗万象。有些文字较多的记事刻辞更是具有一定的情节,甚至富有故事性,完全可以视为最早的文学作品。 ⑥甲骨文已经是符号化的文字,古代“书画同源”,因此甲骨文也具有一定装饰性和美化倾向。很多形体犹如美术作品中的速写,在构字时尽量采用简单的线条,抓住描写对象的典型特征,凝练生动,概括传神。其形体体现出的布局上的穿插避让和形象上饱满匀称的追求,更是凸显出古人朴素的美的感觉和观念。 ⑦经过海内外几代学者的刻苦努力,目前甲骨学早已成为一门显学。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项目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可以想见,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甲骨文研究将是学术界的一个热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34.第①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135.第②段中加点的“目前”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36.第④段主要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37.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甲骨文有哪些特点? 【答案】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 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从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中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刘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了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辩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历史因素对近代考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造。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的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释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自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 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 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中国历史上存在一 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 由于缺少成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 致可从西周时代开始进行。 D. 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 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一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 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 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 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 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 历史文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 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 这使它在解释字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 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明商王朝的存在。 B. 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 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 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 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国历史的材料。 D. 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 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甲骨文工具书

第十一章 甲骨学与殷商史研究要籍 一、甲骨文字考释的专书 1.《契文举例》孙诒让,撰于1904年,但直到1913年此书原稿才在上海被王国维发现,后方得到出版。是甲骨学史上第一部研究著作。该书所据材料,仅《铁云藏龟》一书。1917年《吉金盦丛书》本一册,1927年上海蟫隐庐石印本二册。 《契文举例》共分十章。即: 月日第一贞卜第二卜事第三 鬼神第四卜人第五官事第六 方国第七典礼第八文字第九 杂例第十 这是将甲骨文按内容进行分类的最早尝试。《契文举例》一书所考释的文字,在今天看来,基本已无可取,但从历史的发展观点来看,此书“在甲骨学史上筚路蓝缕,它的草创之功是不能抹煞的”。 2.《殷墟书契考释》罗振玉,1914年石印本一册,1927年东方学会石印增订本三卷三册。他在文字考证的基础上,结合史籍,再考求商代典制,“所得则有六端”:“一曰帝系”,“二曰京邑”,“三曰祀礼”,“四曰卜法”,“五曰官制”,“六曰文字”。共考释并加以解说四八五字。至1927年有将其增订出版,《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增至五七一字。罗振玉《殷墟书契考释》及《增订殷墟书契考释》在甲骨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续考》及《戬寿堂所藏殷墟文字考释》《先公先王考》及《续考》,王国维1917年发表,收入《学术丛书》及《观堂集林》卷九。此二文不仅考证了甲骨文中所见殷代先公先王,而且是“把甲骨文学研究推向一个新阶段,标志着‘文字时期’进入了‘史料时期’”的重要论文。 4.《甲骨文字研究》郭沫若,1931年大东书局石印本二册,1982年科学出版社合《甲骨文字研究》、《殷契余论》、《安阳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辞》等为一编,以《甲骨文字研究》为书名,作为《郭沫若全集》考古编第一卷出版。郭沫若此书,不仅对断片缀合、残辞互补、缺刻横划、分期断代等方面多有发现,而且在文字考释方面也颇有创获。此书开辟了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甲骨文字的新途径,在甲骨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5.《双剑誃殷契骈枝三编》于省吾,初编1940年石印本一册,续编1941年石印本一册,三编1944年石印本一册。全书共收考释文章98篇,文字考释简练、精到、严谨,并将所释就之字再放到有关卜辞中去核校,做到了文从字顺,在学术界有重大影响。 6.《甲骨文字释林》于省吾,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本书上卷是将《双剑誃殷契骈枝三编》所收98篇论文加以删订,共存53篇而成。本书的中、下卷,一部分是经过删削的作者解放前所写《骈枝》四编中的文章,有十篇是重新改写的。另一部分是改写、改定的解放后在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字考释论文。全书共收入文字考释之作190篇。《甲骨文字释林》一书是于省吾研究甲骨文的总结,考证并加以解说了300个甲骨文字,为甲骨学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7.《积微居甲文说卜辞琐记》杨树达,中国科学院1954年出版。该书卷上说字的论文共三三篇,分识字、说义、说通读、说形等四类。卷下考史论文共二〇篇,分人名、国名、水名、祭祀、杂考等五项。《卜辞琐记》之部则收入考证四九条。书中所考文字及史事皆较允当,而且文字精练,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8.《耐林庼甲文说卜辞求义》杨树达,1954年群联出版社印行。本书《耐林庼甲文说》之

《甲骨文研究的春天来了》阅读练习及答案(20200916220117)

甲骨文研究的春天来了 ①早在新石器时代,在中国大地上的不同地域和文化中,就已萌生文字的雏形。其中既有与汉字有承续关系的,也有与汉字无关的其他民族的雏形文字,这些文字雏形被称为“文字 画”或“图画文字”。因为它们还不能逐词地记录语言,因此也不能视作严格意义上的文字。 成熟汉字约形成于夏商之际,而甲骨文是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成熟的文字系统,是汉字的童年时期。虽然甲骨文中还残留一些早期文字不规范、不严密、不准确的地方,但已经属于 可以严格记录语言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字。 ②汉字记录汉语,同时也记录汉语所表现出的思维。中国古代一切思想观念、文化、文明, 都通过汉字这一载体才传布久远,保留至今。而甲骨文是目前..已知成系统的汉字的最早形态,因此说甲骨文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中华文化之源、中华文明的早期结晶..,一点都不为过。 ③甲骨文的形体结构体现“六书”的造字理据,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字形。其造字方法甚至有超出“六书”的地方,体现出古人的独出机杼和奇思妙想。甲骨文总字头数已经达到4000多,可以自由记录汉语。甲骨文中常用字的结构已经基本定型,这些字经过几千年演变,虽 然笔势笔意屡有变迁,但其基本结构没有变,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如其所记载的中华文化 一样,承传有序,源远流长。 ④甲骨文中有很多象形字和会意字,其中有不少还保留着早期形态,这是古人采用“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的手段,借助日常生产生活中的经验积累所得,从中可以体会出古人造字时 的立意和取象。如“尹”字为一只手拿着笔的形状,因此“尹”在古代用为官吏的通称; “得”字像手持贝,表明古代的“贝”为宝物或用作货币;“獲”为手持一只鸟形,表示俘获的“获”;“穫”像一把镰刀在收割庄稼,表示“收获”的“获”;“粪”字的本义为垃圾,用作动词为扫除,甲骨文的粪字就像一个箕中有垃圾的形象;“馘”字像带有头发的头 皮形,体现出古代杀敌后割下头皮计数献功的习俗;“监”字是人用器中之水照面的形象, 表示的是古人以“水”为镜的习惯;“休”字像人在树荫下休息,所以古代“休”字有休息、止息和“荫”的意思;“保”字像一个大人背着一个孩子,从大人的角度讲是对孩子的保护,从孩子的角度讲是对大人的依仗,所以“保”字古代有“保护”和“依仗”两个意思。 ⑤甲骨文记载的汉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词汇,其所记载的内容也包罗万象。有些文字较多的记事刻辞更是具有一定的情节,甚至富有故事性,完全可以视为最早的文学作品。 ⑥甲骨文已经是符号化的文字,古代“书画同源”,因此甲骨文也具有一定装饰性和美化倾向。很多形体犹如美术作品中的速写,在构字时尽量采用简单的线条,抓住描写对象的典型特征,凝练生动,概括传神。其形体体现出的布局上的穿插避让和形象上饱满匀称的追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