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三国鼎立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____三国鼎立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8课____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况;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自主学习两次战争中都有一个共同人物,你能找出来吗?他在两次战争中得结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局呢?在戏剧舞台上,曹操一般以白脸奸臣的形象出现。

我们来认识下历史上真正的曹操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

字孟德,小名阿瞒。

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步扩充军事力量。

192年(初平三年),占据兖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打败青州黄巾军,选其精锐,编为“青州兵”。

196年(建安元年),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昌布等割据势力。

200年官渡之战大败袁绍以后,逐步统一黄河流域。

208年(建安十三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在赤壁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打败。

216年封魏玉。

他在北方实行屯田,兴修水利,解决了军粮缺乏问题,对农业生产的恢复有一定作用。

用人唯才,整饬吏治,抑制豪强兼并。

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

善诗歌,写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今尚存有乐府诗二十余篇。

他用诗抒发自己革新政治、统一全国的抱负,对当时军阀割据混战,加以揭露批判,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207年(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写了《龟虽寿》一诗。

诗中说:“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传说中的神龟,可以活3000年,但终有死亡的一天;能够腾云驾雾的蛇,也免不了化为尘土。

伏在马棚里的老骥,志在千里;年迈的战士,壮志不减当年)。

表现出为统一大业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

子曹丕称帝后,被追尊为武帝。

课堂小结①一种局面:②两大战役:③三分天下:④四个人物:⑤五个时间:达标检测1.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A.211年B.222年C. 220年D. 263年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A.刘备B. 曹操C.诸葛亮D.孙权3、杜甫的诗句“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赞扬的是A.刘备B.孙权C.曹操D. 诸葛亮4、三国时期的夷州指的是今天的A.台湾B.海南岛 C西藏 D. 广州5、三国鼎立形成的标志是A.曹操劫汉献帝到许,挟天子以令诸侯B.官渡之战曹操战败C.赤壁之战结束后D.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建立6、吴国都城建业在今A.江苏省境内B.湖北省境内C. 江西省境内D.安徽省境内课后拓展自己动手设计一个表格,统计我们学过去的历史中以少胜多的战役。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8课三国鼎立主备人:于晓慧副备人:日期:【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立,三国经济概况;2、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3、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学习过程】一、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一)官渡之战1.背景:(1)__________末年,军阀割据,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__________占据河南一带,实力不断增强。

(3) __________盘踞在河北一带,势力很大。

2.时间:__________3.交战双方:__________和__________4.结果:曹操采纳谋士的计策,火烧袁绍的__________,以少胜多,打败袁军。

5影响: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1.背景:(1)曹操基本统一了_______________,想要统一_______________。

(2)南方_________依附于荆州的割据势力,请_________辅佐。

________割据江东,统治比较稳固。

(3)在诸葛亮的努力下,孙权与刘备结成联军,与曹操在长江沿岸的______________一带对峙。

2.时间:________________ 3.双方:曹军和孙刘联军。

4.结果:________________指挥联军用_____________得办法,大败曹军。

5.影响: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1.背景:(1)曹操退守____________流域一带(2)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3)刘备乘机占领____________的大部分地区2.形成:3.经济基础:(1)魏:魏国修建许多____________________,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2)蜀:蜀国的____________兴亡,________________行销三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课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课件

魏 吴
222年,孙 权称王, 国号吴, 定都建业

三国鼎立
政权名称 时间
220年 221年 222年
创建者
曹丕 刘备 孙权
定都
洛阳 成都 建业
魏 蜀 吴
■赤壁之战
三国鼎立图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赤壁之战
时间:208年 交战双方:孙刘联军——曹操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作用: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基础
曹 刘 刘 刘


赤壁
大战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遗址 (今湖北蒲圻县西北约八十里处的赤壁山 )
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220年, 曹丕称帝, 国号魏, 定都洛阳 221年,刘 备称皇,国 号汉,史称 蜀汉、定都 成都
袁绍(10万人)
公元200年
官 渡
官渡
夜袭乌巢,烧 毁袁军粮草
乌巢
之 战
曹操(3、4万人)
以少胜多
曹 操
袁 绍
思维延伸
在民间传说和戏曲舞台上,曹操一直被塑造成奸 臣形象而遭贬斥。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 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 统一了北方,结束了黄河流域的长期混战,他的 所作所为促进了社会进步,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历 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善诗歌, 写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诗篇,今尚存有乐 府诗二十余篇。他用诗抒发自己政治统一全国的 抱负,对当时的军阀割据混战,加以揭露和批判, 反映了东汉末年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 慨悲凉。
第18课
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
背景:东汉末年,军阀长期混战 时间:200年 交战双方:曹操与袁绍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作用: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8课PPT

再见
第18课 三国鼎立
中国历史纪年表(部分)
(前2070年——前1600年) (前1600年——前1046年) (前1046年——前771年)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前476年)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 (前221年——前207年)
(前202年——9年)
(25年——220年)
2.采取火攻,战术得当 3.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水 土不服
曹 操
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 轻敌;战术失误
你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 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 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呢?
历 史 使 人 智 慧
1、应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骄傲自满 必然失败; 2、合理利用自然条件; 3、培养善于观察、思考的好习惯; 4、团结可以战胜强大的敌人。
吴国船只
三国
吴-青瓷灯
造船业发达,船队到达夷洲(今台湾)
图示小结
曹操(官渡之战 统一北方) 魏
军东 阀汉 混末 战年
孙权
赤壁之战 ( 208年) 联合抗曹


刘备
课堂练习
1、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C )
2、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B、昆阳之战 D、巨鹿之战
结果: 曹操失败退回北方 特点: 以少胜多 意义: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战役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公元208年
时间 公元200年
交战 袁绍和曹操 曹操和孙刘联军 双方
战争 以少胜多 特点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结果 曹操胜利
思考: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 的曹操为何会失败?
1.组成联军,战略得当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18课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18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

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

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背景、特点、影响)。

【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视频剪辑,让学生在熟悉的旋律中,走进那段充满了硝烟智谋和英雄的年代。

学生说三国时期的一些历史人物。

教师板书:第19课三国鼎立二、第一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官渡之战(—)多媒体课件展示: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课堂设问一:那些军阀势力比较强大?谁最有可能统一北方?2、超链接曹操《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出示探究(1):东汉末年呈现一种什么样的格局?假如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的生存环境昰什么样的?你的愿望是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后学生代表发言。

3、史料阅读现在你觉得谁有可能统一北方?4、官渡之战形势图欣赏学生的评书官渡之战5、探究2:官渡之战让曹操名扬天下,只有3万兵力的曹操,为什么能打败拥兵10万的袁绍而统一北方呢?说明了什么道理?(双方、多角度)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学生代表发言,然后归纳总结。

三、第二回战长江孟德败绩据长江公瑾纵火—赤壁之战1、播放视频《火烧赤壁》2、探究3:赤壁之战中军事实力雄厚的曹操为什么反而失败了?教师指出思路同官渡之战学生相互交流,后归纳。

七上册 第 18 课 三国鼎立

七上册 第 18 课 三国鼎立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导致大规模的农民 战争爆发,东汉政权名存实亡。黄巾军 起义后出现了较大的军阀,各自割据一 方。
三国鼎立
匈奴 马腾 刘璋
袁绍 曹操
袁术 刘表
孙策
形 势 : 东 汉 末 年 军 阀 割 据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匈 奴
袁绍
曹操
刘璋 袁术
曹操势力日益壮大的原因:
(xié)
政治上:(1)“挟天子以令诸侯”
A、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B、赤壁之战 D、牧野之战
2、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 到达 夷洲
一、 选择题(第一关)
3、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的战役是 A、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B、昆阳之战 D、巨鹿之战 (
C


A
4、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A、220年 B、208年 C、221年
评论历史人物,应当从有关的可靠记述中归纳出 居于主流的东西(如德、才、功、过、善、恶、 作用、影响等),从而得出确切的结论。不仅要 把这一人物与他同时的人相比较,也要放在历史 的长河中与同一类型的人相比较,这样便不难估 计其在各方面的价值,以确定其历史作用。
• 评价(同步学习P39页): • 曹操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 他统一中原,实行屯田制,对社会的发展, 疆土的巩固,做出了一定贡献。文学上开创 建安文学新气象,作品流传千古,如《短歌 行》等,但在《三国演义》和戏曲舞台上的 曹操,由于受正统观念的影响,把他写成了 一个篡夺汉室天下的奸臣。对曹操的评价应 将历史上的曹操与文学作品中的曹操区分开 来.当然曹操也有过失,如用法严厉,矫枉过正, 生性多疑,残害无辜。但功过相比,曹操这 人可以说是“乱世之枭雄,治世之能臣” 。

第十八课三国鼎立PPT课件

第十八课三国鼎立PPT课件

蜀吴
三国恢复和发展经济
魏:兴修水利 蜀:丝织业兴旺,
蜀锦行销三国。
吴:造船业发达,
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230年,孙权派卫温 率船队到达夷洲,这是 大陆与台湾联系的最早 记录。同时也说明了台 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 可分割的一部分。

课堂小结 袁绍
三国鼎立
公元200年 官渡之战
曹操
曹操
公元208年 赤壁之战
许攸:忠言逆耳,竖子不足与谋!
许攸见袁绍骄傲轻敌,注定失败,就去投奔曹操。 曹操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着脚跑 出来迎接。
曹操:您远道而来,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请先生教我破绍良策。
许攸:我有一个计策,不出三日,就可以使袁绍 百万之众,不战自破。
曹操:愿闻良策。
许攸:袁绍军粮全部屯积在乌巢。您可选精兵假 扮成袁绍的部下要护送粮食,乘机烧其粮 草辎重,这样一来袁绍的军队不出三日, 将不战自乱。
曹操统一北方
袁绍
曹操
曹操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客观方面: 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统一成为
历史发展的趋势。
主观方面: 曹操顺应民心,采取了适应统一发展趋势的正
确的政策措施。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重视人才 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
赤壁之战
曹操
20多万大 军
刘备
曹操进军路线 刘备败退路线 孙权进军路线 孙刘联军进军路线

220年 曹丕
洛阳

221年 刘备
成都

222年 孙权 建业(南京)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 军事家。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 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第18课 三国鼎立

第18课 三国鼎立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2、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主要原 因是什么?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2)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 (3)孙刘联军采用正确的战术。
3、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对比图表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战役 公元208年 时间 公元200年 作战双方 曹操和袁绍 曹操和孙刘联军 曹操胜利 曹操失败 结果 特点 以少胜多 作用 奠定了曹操统 奠定了三国鼎立 一北方的基础 局面的形成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曹操 1、背景:赤壁之战后, 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 孙权 刘备 下。 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乘机占领湖北、湖南 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曹丕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20 年,曹操的儿子 废掉汉献帝的, 魏 洛阳 刘备 成都 自称皇帝,国号 ,定都 ;吴 221年, 在 称帝,史称 ; 蜀 孙权 建业 222年, 称王,国号 ,后定都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3、三国经济的发展:三国的统治者都注重发展生产。魏国修建 许多____________ ,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蜀国 业 水利工程 丝织 兴旺,吴国 造船 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吴国船队曾到 达 夷洲 ,加强了内地与 台湾 地区的联系。
三四 万人

以少胜多
官 渡 之 战
时间 交战双方
公元200年
袁绍和曹操
以少胜多 曹操胜利
战争特点
结果
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是我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二、赤壁之战

刘 刘 刘
赤壁

孙、刘联军 孙 大战
火烧赤壁
赤 壁 之 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三国鼎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三国鼎立
知识梳理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实力不断增强。

盘踞在河北一带的袁绍,想消灭曹操。

2经过: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袁军所在地官渡。

曹操采纳谋士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

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奠定了
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背景:官渡之战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208年,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

当时长江中下游一带有两个军阀势力有所发展,一个依附于荆州割据势力的刘备,请来有才能的诸葛亮辅佐他;一个是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

2经过:刘备联合孙权组成五万人的孙刘联军,在长江沿岸的赤壁一带和曹军对峙。

周瑜指
挥联军用火攻的办法,大败曹军。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背景: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经过赤壁之战,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1形成: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

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南京)。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三国鼎立的形成的标志:魏、蜀、吴三国政权的建立。


2三国经济发展:三国的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

魏国修建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明显恢复和发展起来。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

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课堂预习
知识点一官渡之战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公元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

曹操采取谋士建议,袭击
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

知识点二赤壁之战
2.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想要统一全国,诸葛亮建议联合孙权共同抗曹。

3.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的办法,大胜。

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

知识点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4.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除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5三国时期,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

互动课堂
知识点一官渡之战
1.200年,曹操以少胜多的战役是(B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淝水之战
D.巨鹿之战
2.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军阀是(A )
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刘备
C.刘备和孙权
D.曹操和孙权
知识点二赤壁之战
3.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战役是(A )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4.向刘备提出占据荆、益两州,谋取西南各族统治者支持,对抗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即
著名“隆中对”的人是(C )
A.关羽
B.赵云
C.诸葛亮
D.许攸
知识点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5.废除汉献帝,建立魏国的是(B )
A.曹操
B.曹丕
C.曹植
D.曹爽
6.三国时,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夷洲”是今天的(A )
A.台湾
B.澳门
C.日本
D.爪哇
7.“三国”真正形成的标志是(D )
A.曹操把汉献帝挟持到许
B.官渡之战曹操取胜
C.赤壁之战孙刘联军打败曹军
D.魏、蜀、吴三个政权建立
课堂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赤壁之战双方的主要人物是(C )
A.曹操、刘备——孙权
B.曹丕、袁绍——刘备
C.曹操——孙权、刘备
D.曹操——袁绍、刘备
2“三顾茅庐”的故事发生在襄樊隆中,下列与故事相关的历史人物是( B )
A.袁绍 B.诸葛亮 C.孙权 D.曹操
3.2009年12月28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经考证研究,确定为曹操高陵,一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下列与曹操有关的是( B )
A.淝水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220年建立魏
二非选择题
4.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

答:官渡之战中,曹操战术运用得当;赤壁之战中,曹操骄傲自大,指挥失当,孙刘联军利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
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南,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
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1)材料中提到的人物是谁?
答:诸葛亮。

(2)材料一中“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答:“东和北拒”是指确定联孙抗曹的战略;“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赤壁之
战,火烧曹军。

(3)材料二中最能高度概括他的功劳的是哪一句?
答:功盖三分国。

(4)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三个成语。

答: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孟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

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曹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己历三
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材料二: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操”与“天子”各指谁?“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什么作用?
答:“操”指曹操;“天子”指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作用是:可以取得政治上的主动权,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

(2)从材料一可以看出这是诸葛亮说给谁的建议?此建议是否正确?结合史实说明。

答:刘备;此建议正确;在随后的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取得胜利。

(3)材料二中三国之间的关系是:并立,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