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遥感作业

合集下载

遥感作业

遥感作业

1.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原理遥感图像解译(Imagery Interpretation):是从遥感图像上获取目标地物信息的过程:即遥感图像理解(Remote Sensing Imagery Understanding)分为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解译。

遥感图像目标地物的识别特征1.形状(shape):目标地物在遥感图像上呈现的外部轮廓.遥感图像上目标地物形状:顶视平面图. 解译时须考虑遥感图像的成像方式。

2.大小3色调(tone):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例叫色调(也叫灰度)。

如海滩的砂砾色调标志是识别目标地物的基本依据,依据色调标志,可以区分出目标地物。

4颜色(colour):是彩色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识别的基本标志。

日常生活中目标地物的颜色: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的颜色:地物在不同波段中反射或发射电磁辐射能量差异的综合反映。

彩色遥感图像上的颜色:真\假彩色.真彩色图像上地物颜色能真实反映实际地物颜色特征,符合人的认知习惯。

目视判读前, 需了解图像采用哪些波段合成,每个波段分别被赋予何种颜色5.阴影(shadow):遥感图像上光束被地物遮挡而产生的地物的影子,根据阴影形状、大小可判读物体的性质或高度。

不同遥感影像中阴影的解译是不同的.6水系水系标志在地质解译中应用最广泛,它可以帮助我们区分岩性、构造等地质现象。

这里所讲的水系是水流作用所形成的水流形迹,即地面流水的渠道。

它可以是大的江河,也可以是小的沟谷,包括冲沟、主流、支流、湖泊以至海洋等。

在图像上可以呈现有水,也可以呈现无水。

水系的级序,一般是从冲沟到主流,7. 纹理(texture):内部结构,指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

如航空像片上农田呈现的条带状纹理。

纹理可以作为区别地物属性的重要依据等八、位置(Location)是指地物的环境位置以及地物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在像片中的反映。

也称为相关特征。

它是重要的间接判读特征。

九、土壤、植被标志通过对土壤、植被的相关分析,推断其下伏地物的性质。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

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

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

(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

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

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

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6.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

(完整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答案完整版

(完整版)遥感原理与应用答案完整版

第一章电磁涉及遥感物理基础名词解说:1、电磁波(变化的电场能够在其四周惹起变化的磁场,这一变化的磁场又在较远的地区内惹起新的变化电场,并在更远的地区内惹起新的变化磁场。

)变化电场和磁场的交替产生,以有限的速度由近及远在空间内流传的过程称为电磁波。

2、电磁波谱电磁波在真空中流传的波长或频次递加或递减次序摆列,就能获取电磁波谱。

3、绝对黑体关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所有汲取的物体称为绝对黑体。

4、辐射温度假如本质物体的总辐射出射度(包含所有波长)与某一温度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相等,则黑体的温度称为该物体的辐射温度。

5、大气窗口电磁波经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汲取和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电磁辐射波段。

6、发射率本质物体与同温下的黑体在同样条件下的辐射能量之比。

7、热惯量因为系统自己有必定的热容量,系统传热介质拥有必定的导热能力,因此当系统被加热或冷却时,系统温度上涨或降落常常需要经过必定的时间,这类性质称为系统的热惯量。

(地表温度振幅与热惯量 P 成反比,P越大的物体,其温度振幅越小;反之,其温度振幅越大。

)8、光谱反射率ρλ=Eρλ/ E λ ( 物体的反射辐射通量与入射辐射通量之比。

)9、光谱反射特征曲线依照某物体的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规律,以波长为横坐标,反射率为纵坐标所得的曲线。

填空题:1、电磁波谱按频次由高到低摆列主要由γ 射线、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微波、无线电波等构成。

2、绝对黑体辐射通量密度是温度T和波长λ 的函数。

3、一般物体的总辐射通量密度与绝对温度和发射率成正比关系。

4、维恩位移定律表示绝对黑体的最强辐射波长λ 乘绝对温度T是常数2897.8 。

当绝对黑体的温度增高时,它的辐射峰值波长向短波方向挪动。

5、大气层顶上太阳的辐射峰值波长为0.47μm选择题: ( 单项或多项选择 )1、绝对黑体的(②③ )①反射率等于 1 ②反射率等于 0 ③发射率等于 1 ④发射率等于 0。

2、物体的总辐射功率与以下那几项成正比关系(②⑥)①反射率②发射率③物体温度一次方④物体温度二次方⑤物体温度三次方⑥物体温度四次方。

遥感作业

遥感作业

11城建城规2班遥感作业——高锦军,学号:11202910208金寨县水体专题班级:11城建城规2班姓名:高锦军学号:11202910208老师:解华明遥感作业一.实习目的:了解ERDAS IMAGINE和ArcGIS软件,并掌握其基本用法。

二:操作步骤:1.几何校正影像2.影像裁剪3.利用监督分类的办法分离出水体与非水体4.在ArcGIS中对分类结果进一步整理并将分类结果转为CAD三:成果:出一个水体专题图,并估算出水体面积操作过程:1.几何校正影像。

⑴打开ERDAS IMAGINE,导入原始数据:①启动ERDAS IMAGINE②导入需要校正的影像(彩色)和用来矫正的影像(黑白)③单击ERDAS IMAGINE主界面的DataPreparation图标,调出DataPreparation窗口,选择Image Geometric Correction并单击,将出现Set Geo Correction Input File窗口,选中From Viewer,单击Select Viewer,出现 Viewer Selection Instructions窗口,此时用鼠标单击彩色的那张影像出现Set Geometric Model窗口,在下拉列表中选中Polynomial,单击OK,出现Set Geometric Tools窗口和Polynomial Model Properties窗口,将Polynomial Order的值改为2(二次多项式模型),单击Apply之后再单击Close将其关闭,此时出现GCP Tool Reference Setup窗口,选中ExistingViewer 然后OK,再次出现Viewer Selection Instructions窗口,此时使用鼠标单击用来校正的影像(黑白的),出现Reference Map Information窗口,单击确定按钮。

单击确定按钮后桌面上将多出来两个Viewer窗口和GCP Tool窗口,在原来的两个窗口也会出现两个框(在图中已标出)。

遥感作业——精选推荐

遥感作业——精选推荐

遥感作业第⼀章遥感信息的地学评价1、本章内容概述(1)遥感信息的综合特征:基本概念、遥感信息的特征(2)遥感信息地学评价标准:空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3)地⾯特征的遥感信息分析:地学光谱特征分析、地物空间特征分析2、本章内容●遥感”(Remote Sensing),即“遥远的感知”。

在⼀定距离以外感测⽬标物的信息,通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标物的属性及⽬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是⼀种以物理⼿段、数学⽅法和地学分析为基础的综合性应⽤技术:●物理⼿段——传感器、平台及信息传输●数学⽅法——计算机图像处理、数理统、建模●地学分析——以地学规律为基础的地学处理过程(Geo-Processing)●遥感地学分析是建⽴在地学规律基础上的遥感信息处理和分析模型,是结合物理⼿段、数学⽅法和地学分析等综合性应⽤技术和理论,通过对遥感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获得能反映地球区域分异规律和地学发展过程的有效信息的理论⽅法(陈述彭,1990)。

2.1遥感信息的综合特征(1)基本概念●讲到遥感信息的地学评价,是把遥感作为地学信息源来考虑的。

众所周知,地学信息源除遥感之外还有许多,如野外调查;定位观测、统计数据。

这就是说,遥感仅仅是采集地学信息源的⼀部分。

因⽽就提出了两个问题:⼀是遥感究竟能为地学提供哪些信息,今后是否可能提供更多的信息,⼆是从地学⾓度应如何更充分地利⽤遥感信源,这就是地学评价遥感信息的两个出发点。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先讨论⼀下遥感信息●遥感信息,是指以光或电磁波为载体,经介质传输⽽由航空或航天遥感平台所收集到的反映地球表层系统现象的空间信息。

对⼀个连续、开放、完整、复杂的地球系统⽽⾔,遥感信息是地⾯⽬标离散化、特征化的信息,是通过遥感系统对地表的成像过程获得的反映地⾯物理、化学、⼏何、⽣物及相关地学特征等属性的信息。

●遥感信息中最基本的⼏何单元是像元(pixel),每⼀个像元所载的信息是灰度(gray)。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5章-遥感作业(1)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5章-遥感作业(1)

遥感原理与应用第5章-遥感作业(1)1. 简介本文是《遥感原理与应用》第5章的遥感作业(1)。

本次作业主要涉及到遥感图像的处理和应用,通过本次作业的完成,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遥感数据的获取遥感数据的获取是遥感技术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对地球表面信息的探测手段。

遥感数据的获取主要有以下方式:1.感应遥感:通过地面感应器获取所需数据,如温度、湿度等。

2.摄影测量:通过摄影测量技术获取地球表面的影像数据。

3.雷达遥感:通过信号的反射和散射获得影像数据,主要用于地形测量和军事侦察等领域。

4.卫星遥感:利用卫星对地球表面进行观测和监测,获取影像数据。

3. 遥感数据处理遥感数据处理是将从遥感平台或遥感传感器获取的原始数据转化成可以用于分析和应用的数据的过程。

遥感数据处理通常包括以下流程:1.数据预处理:对原始数据进行几何校正和辐射校正,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数字图像处理:对遥感图像进行增强、过滤、分割和分类等操作,提取所需信息。

3.地理信息系统(GIS)集成:将处理后的遥感图像数据与地理信息进行集成,实现空间分析和决策支持。

4. 遥感数据的应用遥感数据的应用已经涉及到很多领域,如环境监测、自然灾害预警和农业生产等。

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遥感数据应用:1.矢量化:将遥感图像转化为矢量数据,用于地图制图、土地利用分类和资源评估等。

2.地表监测:利用遥感技术监测城市扩张、海岸侵蚀和农业追踪等。

3.环境监测: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空气质量、水质和植被覆盖等。

4.天气预报:利用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引导和辅助,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度。

5.遥感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并且不断在发展和创新。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数据的不断积累,遥感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将会更加普及和深入。

本次作业通过对遥感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应用的介绍,对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遥感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有很大的帮助。

遥感导论-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五章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答案

遥感导论-习题及参考答案第五章 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答案

第五章遥感图像目视解译与制图·名词解释色调:全色遥感图像中从白到黑的密度比纹理特征:也叫内部结构,指遥感图像中目标地物内部色调有规则变化造成的影像结构。

光机扫描成像:依靠探测元件和扫描镜对目标地物以瞬间视场为单位进行的逐点、逐行取样,以得到目标地物电磁辐射特性信息,形成一定谱段的图像。

目视解译标志:直接标志和间接标志.直接标志是地物本身的有关属性在图像上的直接反映。

间接标志是指与地物的属性有内在联系,通过相关分析能够推断其性质的影像特征。

目视解译过程:是解译者通过直接观察或借助一些简单工具(如放大镜等)识别所需地物信息的过程。

遥感制图:通过对遥感图像目视判读或利用图像处理系统对各种遥感信息进行增强与几何纠正并加以识别、分类和制图的过程。

·问答题阐述遥感图像目视解译的方法和具体工作步骤答:遥感图像目视解译步骤:1.目视解译准备工作阶段①明确解译任务与要求;②收集与分析有关资料;③选择合适波段与恰当时相的遥感影像。

2.初步解译与判读区的野外考察①初步解译的主要任务是掌握解译区域特点,确立典型解译样区,建立目视解译标志,探索解译方法,为全面解译奠定基础。

②野外考察:填写各种地物的判度标志登记表,以作为建立地区性的判度标志的依据。

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影像判度的专题分类系统,建立遥感影像解译标志。

3.室内详细判读①统筹规划、分区判读②由表及里、循序渐进③去伪存真、静心解译。

4.野外验证与补判①野外验证包括:检验专题解译中图斑的内容是否正确;检验解译标志.②疑难问题的补判:对室内判读中遗留的疑难问题的再次解译。

5.目视解译成果的转绘与制图一种是手工转绘成图;一种是在精确几何基础的地理地图上采用转绘仪进行转绘成图简述可见光、热红外和微波遥感成像机理答:可见光成像是对目标的反射率的分布进行记录。

热红外成像原理:红外热成像使人眼不能直接看到目标的表面温度分布,变成人眼可以看到的代表目标表面温度分布的热图像。

学习通高分辨率遥感课后作业-第五单元2

学习通高分辨率遥感课后作业-第五单元2

12A1. 必答[简答题]什么是植被指数?答:植被指数指通过多/高光谱遥感数据波段的线性或非线性组合,定量描述地球表面植被状况的一种光谱特征度量指标植被指数是利用遥感光谱数据监测地面植物生长和分布,定性、定量评估植被的一种有效方法。

2. 必答[简答题]植被指数的物理意义是什么?答:植被指数的物理意义:①植被光谱的典型特征是由于叶绿素的强烈吸收,在可见光区域反射率总体很低,在绿波段存在相对峰值,近红外区域出现突然的抬升。

而作为背景的土壤光谱则相对平缓。

②植被指数定义的关键:设计一种数学表达式F,能够反映出反射率从红光区,域到近红外区域的剧烈抬升。

F的计算值越大,说明植被特征越明显。

12B1. 必答[简答题]高光谱矿物定量反演技术主要可以分为那两类?答:根据技术手段原理的不同, 目前高光谱矿物定量反演技术主要分为以下两类: ①基于光谱解混的矿物定量反演算法②基于吸收特征提取的矿物定量反演算法2. 必答[简答题]利用Mustard模型进行矿物含量分析的基本步骤是什么?答:利用Mustard模型进行矿物含量分析的基本步骤: 1、明确分析对象 2、选择光谱区间3、计算特征参量 4、参量分析模型3. 必答[简答题]什么是深空探测?高光谱遥感在深空探测中的作用如何?答:一、深空探测是进入太阳系空间和宇宙空间的探测,它有助于我们更深入了解宇宙的形成、演化和消亡,并对人类自身的起源和发展保持清晰的认识。

二、作用:①对近地行星和卫星表面岩矿成分的探测是目前国际的研究热点,也是巨大的挑战。

目前对大范围地质岩矿信息探测精度最高、最为有效的技术手段是高光谱遥感技术,在深空探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②月球和火星一直以来都是深空探测领域最主要的探测热点,同样需要高光谱遥感的参与。

4. 必答[简答题]好奇号火星车上的探测器可以分为哪几类?答:好奇号火星车上的探测器可以分为以下四类:①遥感探测器②接触式探测器③化验分析仪器④实验室特征分析仪器5. 必答[简答题]高光谱遥感在文物保护和修复领域有何应用?答:高光谱遥感在文物保护和修复领域有以下应用: ①利用高光谱扫描仪获取画面的不同颜料之间的信息,如获取破损的文物画作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遥感图像几何纠正
名词解释:构像方程几何变形RFM 多项式纠正间接法纠正重采样图像配准图像镶嵌DEM
问答题:
1.根据通用构像方程,写出中心投影影像、推扫式影像、逐点扫描影像和侧视雷达影像的构像方程。

2.分别指出Landsat-7、SPOT-5、TERRASAR—X的瞬时等效像点坐标。

3.根据中心投影影像姿态产生的变形误差公式,推导出推扫式影像、逐点扫描影像和侧视雷达影像的像点位移公式。

4.叙述多项式拟合法纠正卫星图像的原理和步骤。

5.直接法纠正和间接法纠正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6.两幅影像进行图像镶嵌应解决哪些关键问题?
7.图像配准和图像镶嵌的异同点是什么?
计算题
若P(i,j)=G表示在影像上第i行第j列的像元灰度值为G。

对于P(101,56)=50、P(101,57)=20、P(102,56)=40、P(102,57)=30的四个像元,分别利用双线性内插和双三次卷积计算像元P(101.6,56.4)的灰度。

名词解释:
构像方程:指地物点在图像上的图像坐标(x,y)和其在地面对应点的大地坐标(X,Y,Z)之间的数学关系
几何变形:原始图像上各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尺寸、方位等特征在与参照系统中的表达要求不一致时的变形
RFM:即有理函数模型,是一种广义的新型传感器模型,是一种能够获得与严格成像模型近似一致精度的、形式简单的概括模型
多项式纠正:利用一个适当的多项式来描述纠正前后的图像相应点之间的坐标关系。

它回避了复杂的成像空间几何过程,直接对图像变形的本身进行数学模拟
间接法纠正:从空白的输出图像阵列出发,按行列的顺序依次对每个输出像素点位反求原始图像坐标中的位置
重采样:当输出图像阵列中的像素在原始图像中的投影点位坐标值不为整数时,必须采用适
当的方法把该点位周围邻近整数点位上亮度值对该点的亮度贡献累积起来,构成该点位的新亮度值。

这个过程称为数字图像灰度的重采样。

图像配准:根据图像的几何畸变特点,采用一种几何变换,将图像规划到统一的坐标系中。

实质就是图像的几何纠正
图像镶嵌:将不同的图像文件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包含感兴趣区域的图像,这就是图像的镶嵌
DEM :即数字高程模型 问答题:
1.答:中心投影:⎥⎥
⎥⎦

⎢⎢⎢⎣⎡-+⎥⎥⎥⎦⎤⎢⎢⎢⎣⎡=⎥⎥⎥⎦⎤⎢⎢⎢⎣⎡f y x A Z Y X Z Y X P S p λ其
A 为由姿态角的方向余弦所构成的旋
转矩阵
推扫式影像: ⎥⎥
⎥⎦

⎢⎢⎢⎣⎡-+⎥⎥⎥⎦⎤⎢⎢⎢⎣⎡=⎥⎥⎥⎦⎤⎢⎢⎢⎣⎡f x R A Z Y X Z Y X t P t S p 0θλ 其中,⎥⎥⎥⎦

⎢⎢⎢⎣⎡-=θθθθθcos sin 0sin cos 00
01R 由于一幅图像内每条图像线的坐标和姿态角是变化的,是时间t 的函数,故用t S ,t A 加以区别
逐点扫描式影像:⎥⎥
⎥⎦⎤
⎢⎢⎢⎣⎡-+⎥⎥⎥⎦⎤⎢⎢⎢⎣⎡=⎥⎥⎥⎦⎤⎢⎢⎢⎣⎡f R A Z Y X Z Y X t P t S p 00θλ其
⎥⎥⎥⎦

⎢⎢⎢⎣⎡-=θθθθ
θcos sin 0sin cos 00
01
R 侧视雷达影像:⎥⎥
⎥⎦
⎤⎢⎢⎢⎣⎡-+⎥⎥⎥⎦⎤⎢⎢⎢⎣⎡=⎥⎥⎥⎦⎤⎢⎢⎢⎣⎡θθλcos sin 0r r A Z Y X Z Y X t P t S p
2.答:LandSat-7:使用的传感器为ETM+,成像方式为逐点扫描式,因而其顺时等效像点坐标为:θtan )(,0)(f y x ==;
SPOT-5的传感器为HRV ,成像方式为推扫式,因而其顺时等效像点坐标为:
θ
θθ
θsin cos sin cos )(,0)(y f f y y x -+=
= ;
TERRASAR —X 装载侧视雷达,属于侧视雷达成像方式,因而其等效像点方程为:
θθcos ,sin ,0r f r y x ===
3.答:(1)推扫影像像点位移公式:在中心投影像点位移公式的基础上,考虑到0=x ,得到
其像点位移公式为:ydk fd dX H
f dx s +--=φ,ωd f y f dZ H y dY H f dy s s )1(22
+--
-=
(2)逐点扫描式:在扫描式像点位移公式的基础上考虑全景畸变,得到其像点位移公式为:
dk f d f dX H
f
x d s θφθθsin cos cos +--=-
ωθθθfd dZ H
f
dY H f y d s s ---
=-
cos sin cos 2 (3)侧视雷达:像点位移为:dk r d r dX H
r
dx s θφθθsin cos cos +--
= ,S S dZ H
r
dY H r dy θθsin cos --
= 4.多项式拟合法纠正卫星图像的原理和步骤:回避成像的空间几何过程,直接对图像变形的本身进行数学模拟
(1)根据纠正图像的要求选定多项式阶数; (2)利用已知地面控制点求解多项式系数; (3)进行遥感图像的纠正变换; (4)数字图像灰度值的重采样; (5)纠正结果评价
5.直接法纠正和间接法纠正的主要区别: (1)所用的纠正变换函数不同,互为逆变换;
(2)纠正后像素获得亮度值的方法不同:对于直接纠正法,方法是亮度重配置,对于间接纠正法,则为亮度重采样
6.两幅影像进行图像镶嵌的关键问题:
(1)如何在几何上将多幅不同的图像连接在一起;
(2)如何保证拼接后的图像反差一致,色调相近,没有明显的接缝 7.图像配准和图像镶嵌的异同点:
相同点:(1)都是对几幅遥感影像进行处理;(2)图像配准的实质就是遥感图像的几何纠正,而镶嵌时消除接缝的过程里也要进行几何纠正;(3)配准的目的是将图像归化到统一的坐标系中,而进行镶嵌的几幅图像一般也要求采用统一的坐标系;
不同点:(1)目的不同:配准是为了便于将多源数据进行比较和分析而将这些多源数据影像进行几何上的“对准”,镶嵌是为了将不同的图像文件合在一起以获得包含感兴趣区域的图像;(2)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同:配准的关键是确定多元图像间的同名像点,而镶嵌的关键是连接和接缝消除;(3)采用的技术方法不同:配准主要采用相关性测度方法,而镶嵌涉及的技术有镶嵌边搜索、边界线平滑等 计算题: 双线性内插:
P(101.6,56.4)=0.4*0.6*50+0.6*0.6*40+0.4*0.4*20+0.6*0.4*30=36.8; 双三次卷积:
P(101.6,56.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