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试卷]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18《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3)(新版)语文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整清全文结构,学习本文的说明顺序。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品味、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点及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特色。
3、学习本课引用古诗文说明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学习说明顺序,体会说明文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掌握说明方法,并运用答题模式解决相关习题。
教学方法:讨论法、自主探究法、讲授法课时:2教材分析:本文是一篇介绍荔枝的科学小品文,属说明文。
文章引用了很多古诗文、谚语和文献资料,课文结构严密语言准确生动。
从幼年疑惑写起,详细的说明了荔枝果形、果实,介绍了荔枝的习性、产地、栽培史,最后展望了荔枝生产的开展前景。
学生分析:学生对于说明方法掌握的并不扎实,需特别强调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宋代的大词人苏轼曾有诗赞叹荔枝:“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焱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抒发了诗人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而远在唐代,贵妃杨玉环喜吃荔枝。
诗人杜牧写诗云:“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无论是诗人的牵肠挂肚,还是贵妃的劳民伤财,说明了荔枝确是果中珍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荔枝也走进了普通人的生活。
请一位同学向大家介绍一下荔枝。
〔同学发言〕二、解题“南州六月荔枝丹〞短短7个字,包含了荔枝生长的地域,成熟时间以及鲜明的色泽.以这句话为标题,能激发人丰富的想象,并且有文学气息,与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是一致的。
三、作者介绍贾祖璋,浙江海宁人,生于1901年,著名生物科普作家。
自1921年起,60多年中他创作了许多科普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他创作、编著、翻译了20多种科学知识读物。
他最擅长写生物小品,是我国老一辈科普作家中劳绩卓著的一位。
科学专著有?鸟类研究?、?普通鸟类?等。
四、重点词语美不胜收价值连城叹为观止锲而不舍五、分析课文结构:〔提问学生答复,教师点拨〕全文可分两个局部第一局部〔1—10〕:介绍荔枝的生态知识。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精选3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精选3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的1、了解荔枝的结构、生长等知识。
2、领悟作者引用古诗文典故的作用。
3、学习本文生动、准确的语言。
4、尝试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说明文。
二、教学设想1、本文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因此本文的重难点应放在对荔枝知识的了解上和一些生动手法的运用上,而对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初中有所提及,故可略及。
2、用文艺性笔调写作,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延伸,对作文要求不应过高,能会一些方法与技巧就行。
3、在教学方法上,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为主,教师适当引导为辅。
4、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教师提问:你吃过荔枝吗?你对它了解吗?学生可能答:吃过。
荔枝表皮粗糙,红色,肉甜。
教师明确:学习本文,了解荔枝。
二、教师明确文体知识1:本文是一篇科学小品。
2:科学小品:多用文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人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一种文体3:特点: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
三、投影打出作者简介,学生阅读了解。
贾祖璋:我国著名的科普作家。
生于1901年,浙江省海宁县人。
早在三十年代,他就有《中国植物图鉴》等专著,193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他的《鸟类概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现代鸟类学著作。
他创作了大量的科普作品,解放前曾写《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活素描》等,解放后出版了《生物学碎锦》。
贾祖璋的科普作品大多以绚丽多彩的生物为写作对象,把丰富的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和文学知识融为一体,有着相当高的思想性、科学性和艺术性。
四、要求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浏览课文,完毕后,以小组形式讨论探究以下两个问题:1、标题给我们提供了荔枝的几点信息?这一标题有何创意?2、作者认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里的“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甘酸浆液如醴酪”的话对吗?学生自主讨论探究后可得:1、⑴标题给我们提供了三点信息: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方。
九年级语文下册18《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新版)语文版.doc

18.南州六月荔枝丹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清文章思路,了解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
(重难点)2.按要求筛选信息,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荔枝,是一种生长在南方的水果,味道鲜美。
宋代诗人苏轼曾有诗云:“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足见他对荔枝的喜爱。
科普作家贾祖璋在《南州六月荔枝丹》中,系统地介绍了荔枝的知识。
二、预习展示1.读准字音。
红^t(zeng)紫绡(xiao)澧酪⑴lao)龟裂(jun)绛(jiang)渣滓(zi)萌藥(nib)啖(dan)2.理解词语。
钻牛角尖:比喻费力钻研无法解决、得不到结果的问题。
术语:某一学科屮的专门用语。
龟裂:呈现出许多裂纹。
绚丽:灿烂美丽。
吹嘘:夸张地宣扬。
萌藥:指植物长出新芽。
不了了指把没有办完的事情或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
三、合作探究(一)精读课文,理清思路和文章说明顺序。
1.精读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明确: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10):介绍荔枝的生态知识。
第一层:(1)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的对象,提出要说明的问题,是全文展开说明的总纲。
第二层:(2-5)介绍荔枝果实的外部形态。
第三层:(6-10)介绍荔枝果实的内部组织。
第二部分(11-14):介绍荔枝的生产知识。
2.小组讨论,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明确:本文是把荔枝作为水果來介绍的,按照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顺序来写。
课文主要介绍荔枝的生态特征,次要介绍荔枝的生产情况。
在介绍果实时,又根据它的结构特点,采用了由外到内,由表及里的空间顺序。
在说明荔枝果实的外部特征吋,又按照壳面构造、色泽、外形、大小、重量的观察顺序来写。
这样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说明了有关它的其他知识。
(二)细读课文,按要求筛选信息,培养学生阅读科技说明文的能力。
结合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分析下列句子正确与否。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了解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简介、特点和流行区域,并能够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描述。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有趣的活动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本地特色产品的认同感和骄傲感,增强集体荣誉感。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简介和特点。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其能够用适当的词汇和句子描述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PPT课件:图片、文字简介和问题。
2. 南州六月荔枝丹样品。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回想一下最近吃到的好吃的水果。
2. 师生讨论各种水果的特点和产地。
Step 2:呈现(10分钟)1. 老师介绍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基本信息,使用PPT课件展示相关图片和文字简介。
2. 学生观看图片和听取介绍时,记录下他们对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印象,并准备提问问题。
Step 3:合作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成小组,共同探究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特点。
2. 老师提供一些问题,学生讨论时尽量使用句子来回答问题。
a.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味道如何?b. 南州六月荔枝丹的外观有何特点?c. 它的产地在哪里?d. 它流行的季节是什么时候?e. 它有何营养价值?3. 每个小组汇报他们的发现和回答问题的结果。
Step 4: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准备的问题和回答,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提问。
2. 老师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多描述南州六月荔枝丹的特点和产地。
Step 5:结束(5分钟)1. 老师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
2. 学生品尝南州六月荔枝丹样品,感受其味道和口感。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和探讨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对本地特色产品的认同感和骄傲感。
通过小组合作和互动评价,激发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和表达的兴趣。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荔枝的生态结构和生长习性。
2、学习本文从不同角度,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介绍事物的特点。
3、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热爱科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掌握本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2、难点理解引用古代诗文在文中的作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众多的水果中,有一种水果被誉为“果中之王”,它就是荔枝。
荔枝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荔枝的文章——《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作者简介贾祖璋(1901 年-1988 年),浙江海宁人,著名科普作家。
他的作品以生动的文笔、丰富的知识和科学的态度,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三)解题“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个标题出自明朝陈辉的《荔枝》诗,原句是“南州六月荔枝丹,万颗累累簇更团”。
“南州”,泛指我国南部地区;“六月”,指明荔枝的成熟期在农历六月;“荔枝丹”,指荔枝成熟时的颜色,鲜艳如丹。
这个标题既点出了荔枝的产地、成熟期和颜色,又充满了诗意,引人入胜。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荔枝?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课文从荔枝的生态结构(外壳、颜色、形状、大小、膜、果肉、果核)、荔枝的花、荔枝的产地和栽培史、荔枝的习性等方面进行了介绍。
(五)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说明顺序(1)提问: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2)学生思考讨论,教师明确:本文综合运用了从主到次、由表及里的说明顺序。
在介绍荔枝的生态结构时,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在介绍荔枝的产地和栽培史时,按照时间顺序。
这样的说明顺序,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使文章条理清晰,易于读者理解。
2、说明方法(1)提问: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2)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打比方:“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特称龟裂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水平。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展示荔枝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荔枝的特点。
(2)简要介绍荔枝的产地和生长环境。
2.自学课文(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课文(1)分析课文第一段,了解荔枝的生长环境。
(2)分析课文第二段,了解荔枝的特点和寓意。
(3)分析课文第三段,体会作者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4.写作方法学习(1)引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如:比喻、拟人等。
(2)举例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5.课堂讨论(1)讨论荔枝在文中所代表的寓意。
(2)讨论作者对荔枝的喜爱之情是如何表达出来的。
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以荔枝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南州六月荔枝丹》,让学生理解了荔枝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学习了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在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荔枝有了更深的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1.在分析课文时,对一些细节的解读不够深入,导致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不够全面。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的参与度有待提高,可以增加一些互动环节,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讨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收获。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1)通过荔枝的生长环境,引导学生理解地理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并能在课堂上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关系。
(2)分析作者情感时,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找出具体语句,体会作者对荔枝的喜爱是如何通过文字表达出来的。
对话示例:教师:“请大家找到课文中描述荔枝生长环境的段落,看看作者是如何将地理环境与荔枝生长联系起来的?”学生甲:“作者提到了荔枝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所以南州这种地方特别适合荔枝生长。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新版)语文版

九年级语⽂下册第5单元第18课《南州六⽉荔枝丹》教案(新版)语⽂版
南州六⽉荔枝丹
教学⽬标
1.了解⽂中介绍的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理解作者引⽤的史料及诗⽂。
2.学会筛选信息和概括要点。
3.激发学⽣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态度。
教学重点
理清⽂章的思路,训练学⽣快速概括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
品读赏析⽂本作为科学⼩品所具有的科学性、思想性、⽂学性。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导⼊
[多媒体展⽰荔枝特写镜头]
⼤家都看到了屏幕上的这种鲜艳诱⼈的⽔果,它就是倍受⼈们喜爱的果中珍品,名叫——(学⽣齐答:荔枝)。
请仔细观看画⾯,并结合⾃⼰的⽣活体验,谈谈你眼中的荔枝,也可以虚拟情境,向从未见过荔枝的⼈介绍荔枝,或向从未品尝过荔枝的⼈推荐荔枝。
(请同学发⾔)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科技说明⽂单元的⼀篇⽂章:贾祖璋先⽣的科学⼩品《南州六⽉荔枝丹》,看看他是如何介绍荔枝的。
⼆、教师明确⽂体知识
1.本⽂是⼀篇科学⼩品。
2.科学⼩品:多⽤⽂艺性笔调介绍科学知识和阐述科学道理,使⼈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某种思想感情的陶冶和艺术上的享受的⼀种⽂体。
1
上⼀页下⼀页。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优秀5篇)

《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优秀5篇)《南州六月荔枝丹》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2、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3、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丰富科学知识。
教学重难点1、本文的结构方式2、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荔枝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水果中的珍品,史传杨贵妃最爱吃鲜荔。
诗人杜牧就曾作诗记之,“长安回望秀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jì)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对荔枝的评价:1、“一果上市,百果让路”2、“饥食荔枝,饱食黄皮”3、果中皇后──荔枝4、荔枝的营养丰富,是一种高级滋补果品,有养血、消肿、开胃、益脾的药用价值。
二、整体阅读1、荔枝是我们平时常见且喜食的水果,课文对它也介绍得最详尽,课文介绍了荔枝的哪些方面?明确:课文介绍详尽到有关荔枝果实的各个方面:外壳的形态,外壳的颜色,荔枝的果形,荔枝果实的大小及重量,壳内的果膜,果肉(假种皮),荔枝的贮藏,荔枝的果核(种子)等,有花才能有果,因而课文还连带介绍了荔枝的花。
课文还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分布,古代讲荔枝的专著(书谱),荔枝的生长习性和生长的北限、(地区限制)以及提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的建议2、与前面介绍荔枝的果实相比较,哪一部分是本文的主体,为什么?明确:很显然,介绍荔枝的果实的部分是全文的主体。
因为它是有关荔枝知识的重点,同时也是一般读者最感兴趣、最乐于了解的知识,因此作者写作时,把它作为主体,进行详细介绍。
这再一次说明作为科普作品,在对某种事物进行介绍说明时,要依据所要说明的。
事物的自身特点和读者的认知需求,来合理安排文章内容的主次和详略。
3、那么课文的第一小节有何作用?明确:用幼年时对荔枝的疑问引出说明的对象,提出要说明的问题,是全文展开说明的总纲。
小结:课文结构顺序图如下:(一)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18南州六月荔枝丹
教学目标:
1、掌握说明文的特点,理解说明文的顺序;
2、理解科学小品是一种用文学来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
3、体会作品中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及文学性。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按要求筛选信息,了解荔枝的生态及其生产情况;
2、学习本文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的说明顺序,并了解其作用;
3、领会本文准确地运用语言和引用古代诗文加强说明效果。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看一组有关荔枝的图片,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
今天,我们来走进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的科普小品文《南州六月荔枝丹》。
二.作者及解题:
1、贾祖璋是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
他创作、编写、翻译了二十九部生物学著作。
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
贾祖章先生虽已八旬有余,但他人老心不老,现在终日伏案著述,陆续写出了许多优秀科普作品。
《南州六月荔枝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都选自他的《生物学碎锦》。
2、“南州六月荔枝丹”语出明朝陈辉的《荔枝》。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
三.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朗读黑板上的几个词语
红缯紫绡醴酪龟裂粗糙绛囊果脐贮藏枕藉吹嘘萌蘖啖
2.快速阅读课文,说说课文分别介绍了荔枝的哪些内容。
注意每段的关键句子,找出关键词来归纳。
……
引用白居易《荔枝图序》,引出话题,总领全文
外壳:龟裂片、片峰(粗糙)
颜色:深红色或紫色
形状:心脏形、卵圆形、圆形
大小: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至二十多克)
——荔枝的生态
壳膜:白色
果肉:颜色、味道、肉质、制作
贮藏:不耐贮藏(与果实关系密切,附带介绍)
花期:花形、花型、花序、花蜜
第三部分: 荔枝的生产
产地:中国南部
果谱:种类、内容、荔枝品种
移植:习性、古荔枝移植情况
产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满足需要
3.分析课文是按何种顺序进行说明的。
明确:先主后次,由表及里,从实到虚。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
1.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文章?这是一篇什么文体的文章?
……
《南州六月荔枝丹》科技小品(科普小品)
2.这篇文章主要从多个方面介绍了荔枝的生态和生产,由主到次,有实到虚,给我们留下来一个荔枝知识的整体形象。
-
其实我们学写文章,就要采用这样的顺序。
比如我们写一个艺术品,我们可以介绍它的来历,形状,特点,功能以及我与它的关系,这样由表及里,从主到次的介绍往往既使文章思路清晰,脉络分明,又会给读者留下一个鲜明的印象。
比如我们写一个小动物,我们可以介绍它的颜色,形体结构,价值以及我与它的关系等。
3.第三,不管说明文还是其他文章,一个好的题目也是什么重要的。
下面我们来思考一下:这篇文章主要是介绍荔枝的,作者为什么不以“荔枝”为题目,却要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目?
……
南州,交代荔枝的产地;六月,交代荔枝成熟期;丹,红色,交代了成熟荔枝的颜色。
短短7个字,写出荔枝的产地,荔枝成熟的时间和荔枝鲜明的色泽;
又是引用明代陈辉的《荔枝》诗,使文章富有了诗意的美;更重要的是这个题目与文章本身的语言风格相一致,都显得生动、活泼。
二.体会本文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准确性与科学性。
前面我们学习了这篇文章说明的内容,分析了文章的说明顺序。
作为一个研究语言的文科学生,我们更要紧的是研究文章是怎么说的,是用什么方法来达到说明的目的的。
恰当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能使文章准确、形象、生动。
1.本文涉及到了哪些说明方法,请找出相关的句子验证?
……
明确:
一是举例子,有历史的,有现实的,也有来自调查材料的。
来自现实的,如“广东产的‘三月红’和‘桂绿’等”;“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一些稀奇的品种,如……‘龙牙’,……‘珍珠’。
”等。
来自调查材料的,如“六十年代,广东调查得知,有鹅蛋荔和丁香大荔,重达四五十克”;
来自史籍和科学专著的,如“据记载,南越王尉佗曾向汉高祖进贡荔枝”;杨贵妃吃荔枝的
事;“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四川果树良种图谱》说它重十九克左右,《中国果树栽培学》则说大的重六十克”等。
二是打比方,在生动的比喻中寄托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直接比喻说明,如说明荔枝壳面形态时,说“荔枝壳表面有细小的块状裂片,好像龟甲”;“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有的尖锐如刺”;说明荔枝的果形时说“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介绍优良的荔枝的种子时说“形状很小,有似丁香”;在说明荔枝外壳的色泽时说“把它比做‘绛囊’、‘红星’、‘珊瑚珠’,都很逼真”等。
引用古籍或诗文作喻,如“至于整株树以至成片的树林,那就成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的绚丽景色了”;“旧记载中还有一些稀奇的品种,如细长如指形的‘龙牙’、圆小如珠的‘珍珠’等”。
三是列数字,准确、科学。
在介绍荔枝的成熟期,果实的大小、重量,荔枝的贮藏,荔枝的花期、花序的主花朵数与结实数,我国栽培荔枝的历史,古籍中所载的荔枝的品种时,都运用了数字。
如:通常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
(作用:准确、客观、具体……)
四是画图表,形象、生动,直观。
五是引用,有故事、史料、诗文,共征引资料二十余条,从唐宋明清至今。
2.接下来我们重点来看看课文的引用说明。
这篇文章的文学性很强,主要是体现在大量引用古代诗词典故上。
下面我们找一些这样的例子,说说作者引用的目的是什么?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
(1)诗歌散文
白居易《荔枝图序》、郭明章《荔枝》、邓肃《看荔枝》、徐勃《咏荔枝膜》、杜牧《过华清宫》、宋徽宗《宣和殿荔枝》、文征明《新荔枝》、苏轼《食荔枝》、陈辉《荔枝》
(2)史书记载
南越王向汉高祖进贡荔枝;《三山志》
(3)科学专著
《四川果树良种图谱》、《中国果树栽培学》、蔡襄《荔枝谱》、陈鼎一谱
……
引用的作用:
(1)充实文章内容,丰富读者知识;
(2)使文字生动活泼,具有文学韵味,引起读者兴趣;
(3)寓科技知识于文学描写,使读者可由文学欣赏而获得科学知识。
附与课文相关的诗文:
1、明朝陈辉《荔枝》:南州六月荔枝丹。
2、徐勃《咏荔枝膜》:盈盈荷瓣风前落,片片桃花雨后娇。
3、白居易《荔枝图序》: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三.小结
本文以短小的篇幅、丰富的知识,饶有兴味地介绍了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既有一般说明文简明准确的特点,又有清新怡人的诗意,知识与思想并重,诗情盎然,是一篇不可多得的科学小品。
四.作业
用文艺性笔调写一篇短文,介绍你家乡出产的一种水果或其他特产,力求写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味。
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准确地加以介绍;妥善安排文章的结构层次,注意写作顺序,写得简单明了,有条不紊;运用说明、描写等多种手法说明事物,有意识地打比方,使文章通俗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