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肇庆市实验中学高中历史必修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三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1)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课标解读】课标阐述: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课标领会:本课通过从“西汉初的黄老之学”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两个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为正统思想的过程。
它继承了先秦孔孟儒家思想,又对后世儒学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历史史实:理解概念: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大一统”学说、三纲五常、太学、董仲舒。
理解记忆:董仲舒对儒家思想的改造内容,西汉儒学教育的发展.2、历史史论:分析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与时代需要,探讨儒学在西汉“独尊”的因素. 从秦“法家治国"到汉“儒家治国”的变迁,探讨其体现的治国理念的变化.3、历史史识:探讨“大一统"学说及其对中华民族的深远影响.分析董仲舒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
【本课分析】一、知识能力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及其影响;探究儒家思想的产生、发展过程与封建统治之间的关系以及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
二、过程方法运用典型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归纳总结考点,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认识其进步思想对稳定社会、增强民族自尊心和历史责任感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
重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及影响。
难点: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新闻报道:2009年11月8日儒学大师董仲舒的故乡河北衡水举行公祭大典,纪念这位上伟大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诞辰2200周年。
董仲舒在历史上有何作为?后人为何如此尊重他?同时,运用课件展示西汉印象图片。
北京奥运西汉丝绸之路电影《汉武大帝》董仲舒公祭大典1★“设计小贴士":把久远的历史人物运用新闻视频和文字报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历史问题探究的主动性。
二、讲授新课(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的背景(板书)思考:汉初统治者采用何种方式治理国家?为什么采用这种方式?该方式有何特点?学生总结:①汉初,社会经济困难,百废待兴(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相争,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汉高祖推行休养生息政策;②汉初的统治者吸取秦亡(重税、酷刑、徭役兵役繁重)的教训,采取了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
【2019年整理】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生:一定文化是一定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
教师一边引导学生总结,一边(点击课件)
(点击课件)本课重点:(学生讨论填表)
原因内容本质作用特点
加强中央集权
大一统
天人感应
三纲五常
文化专
制
政治:正统
文化:主流
外儒内法
济之以道
(点击课件)归纳儒家思想的发展线索:
生:春秋时期:产生
战国后期:发展
秦朝时候:受到打击
西汉初年:不受重视
汉武帝以后:正统思想,地位独尊
(点击课件)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参考答案:(1)理论的重点:先秦儒学重视现实问题(仁、仁政),而汉代新儒学把儒学神学化。
(天人感应、君权神思维训
练
授)
(2)地位:先秦儒学只是百家之一,而汉代新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
(3)汉代新儒学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融入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和改造。
板书设
计
补充资
料
君为臣纲——君臣义
父为子纲——父子亲
夫为妻纲——夫妻顺。
2021-2022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一单元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教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但在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思想统治下,终于画上了句号。
秦实行暴政,二世而亡,代秦而起的是西汉王朝。
西汉统治者又如何吸取秦亡的教训,稳固民心呢?带着这样的疑问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1、兴起的原因教师:汉初,到底是什么样的状况呢?我们来看幻灯片上的这那么材料:汉初,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谨。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
…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通过材料分析出汉初经济残破,百废待兴。
同时讲解汉高祖参加过农民战争,了解农民的力量,这也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一个重要原因,再次还有吸取秦亡的教训。
2、何为黄老之学问:什么是黄老之学?生通过看书作答其内容简单讲述黄老之学,分析其特点:理论上博采众长,政治上“积极无为〞。
〔具体做法:与民休息,轻徭薄赋,减轻刑法〕3、黄老之学的演变及影响出示材料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那么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不可食。
—?后汉书·食货志?实行黄老之学的休养生息政策之后,起到了什么作用?生:西汉经济得到恢复,国力增强,秩序稳定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新儒学确立的背景师:既然黄老之学如此有利,为何会被后来的新儒学所取代呢?让学生看学案中的三那么史料:材料一: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那么骄奢易为淫乱,急那么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那么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材料二:“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材料三:及今上〔汉武帝〕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而上亦乡〔向〕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
高二历史岳麓版必修3教学教案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_1

课题名称: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教学背景分析1.课题及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课的课程标准要求是:“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这一要求并不高,仅就教材内容来看,就是汉初的黄老之学至武帝时独尊儒术。
但我觉得应该和之前的百家争鸣相联系,将思想的历史演进告诉学生,使学生不仅能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而且还要知道历史为什么会选择儒学。
我设计用三个问题作为主线,用适当的历史材料作为辅助,使学生尽可能依靠自己的能力,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解决这三个主干问题。
这样不仅能很好的完成课标要求,也能在教学过程中提升2.学生情况分析学生经过高一一年的历史学习,已经基本适应高中历史学习。
有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方法,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
但思想史对学生来说有些枯燥难懂,但如果能选择与学生认知能力相适应的历史材料,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使他们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有所提升。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历史材料的分析了解西汉初年为什么选择黄老之学;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分析历史材料等方式理解汉武帝为什么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尝试评价“独尊儒术”,教师对法家、道家、儒家进行比较,使学生通过对比加深认识,更深刻的认识到儒家成为正统是历史的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联系西汉初70余年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和黄老之学的内容分析说明其兴衰过程从背景含义内容作用等方面,综合分析儒学能够取代黄老之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统思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对董仲舒改造儒学并使其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思想的学习,认识思想学说应随社会发展而变化,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董仲舒的新儒学为汉武帝接受,“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成为正统主流思想。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3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案(1)

教学设计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从容说课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董仲舒兼纳百家思想,使它成为新儒学,实现了汉代思想的大一统,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王朝统治的正统思想。
因而,“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在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教材导语部分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了解黄老之学在汉初处于支配地位的背景,同时深入思考,社会现实的需要是思想文化产生发展的主要原因。
思想文化是人类发展深层次的胎记。
本课内容简洁,思想深奥。
教学方法上,要增加图文等形象性材料,加深对黄老之学与新儒学思想内容的识记与理解,通过设疑激发学生探究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正统思想的原因、影响,从而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教学重点汉代思想的大一统。
教学难点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和影响。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2.有关黄老之学和新儒学的图片与文字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并识记黄老之学、新儒学的主要观点,熟悉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过程。
2.通过对黄老之学盛行以及新儒学产生的原因、条件与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阅读、理解、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电教手段(投影、多媒体),为学生提供直观材料,加大对学生的刺激强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2.设疑讨论,引导学生在疑问中探究,在讨论中完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黄老之学、新儒学分别盛行于汉初和汉中期,对汉代不同时段的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
2.汉代儒学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是中国封建统治延续持久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原因。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一:由复习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思想史导入。
导入二:师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
它的创立者是谁?有哪些主要观点?后来还有哪些主要代表?他们怎样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生春秋时期的孔子。
主要思想有:①核心——“仁”。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三3第一单元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设计

1.导入:以问题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汉代思想大一统的原因和意义。
2.讲解:详细讲解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内容、代表人物及其影响,穿插历史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较先秦诸子百家与汉代思想的异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4.分析:通过史料分析,让学生深入了解汉代思想大一统的具体表现,提高学生的历史分析能力。
3.针对汉代思想大一统的现象,结合现实社会,谈谈你对文化传承与创新、思想多元化与统一的认识。要求:观点独到,分析深入,字数在800字左右。
4.请同学们分组,选择一个汉代思想家,为其制作一份简介,包括生平、主要观点、代表作品等。要求:内容准确,形式美观,字数不限。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思想大一统对后世的影响,并从个人角度谈谈如何在学习、生活中践行汉代思想家们的优秀品质。要求:结合实际,具有启发性,字数在800字左右。
作业要求:
1.作业内容要紧扣教材,结合课堂所学,注重史论结合,体现历史思维。
2.字迹工整,语言表达清晰,符合学术规范。
3.请同学们认真完成作业,按时提交,教师将及时批改反馈。
3.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汉代思想家的思考过程,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形式,让学生站在汉代思想家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结合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鼓励学生关注现实社会,思考汉代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如如何看待文化传承与创新、思想多元化与统一等,使历史学习更具现实意义。
5.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完成课题研究、讨论等任务,使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教育学习文章】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教学案课程标准要求、知识与能力●了解黄老思想在汉初兴起的背景,黄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掌握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汉朝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统治思想的原因,培养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汉初政治思想的学习,认识汉初政治的特点,认识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对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的理解,培养对劳动人民的尊敬之情。
知识梳理一、黄老之学、背景2、时间3、内容4、作用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原因2、主张3、作用4、影响重点难点解析、新儒学(1)主要: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和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
(2)主要内容: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认为“人君受命于天”,所以应当“曲民而伸君,曲君而伸天”。
如果人君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果人君面对灾异而不思悔改,就会出现“伤败”,因此人君必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3)作用:对巩固国家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这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天人感应”学说,对限制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例题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A完全继承B因循守旧c继承和发展D外在形式的变化答案c规律方法总结汉代儒学继承了先秦儒学的仁政和正名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的新思想。
2、分析汉初至武帝时社会经济的变化与汉初统治思想的变化有什么关系?汉初至武帝时,社会经济出现了由残破不堪到一定程度上国富民丰的变化。
与此相对应的是统治思想的变化,即汉初盛行黄老之学,汉武帝时期儒学却取得了独尊地位。
经济的变化为统治思想的变化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统治思想的变化正是适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例题下列有关黄老之学的介绍,不正确的是A黄老之学适应了西汉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要B黄老之学,对西汉迅速恢复元气起了积极作用c黄老之学的内容包括“养身”和“治国”两个方面D黄老之学不仅包括道家理论,还融入了儒、道、法等各家内容答案A规律方法总结黄老之学适用于汉初经济残破的局面。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说课稿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思想与科技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好!我说课的课题是《》,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教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首先,说教材:从教材的空间角度讲,本课是高二历史必修3(岳麓版)第一单元第3课。
经过汉代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新儒学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政治上确立起统治地位。
汉代新儒学的形成是儒学发展史的重要阶段,此后,儒学在宋明时期又得到进一步发展。
所以,本课在第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高考的时间角度讲,本课在高考中占有较为重要位置。
自2007年新课改高考以来,全国共考过5道选择题,1道简答题。
山东0道选择题,0道简答题。
具体题目是1.(2010·北京文综·13)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综上,高考题万变不离其宗,掌握基础知识才是硬道理。
二、结合教材分析,说一下教学目标本课教学要达成的三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的提出、内容以及影响。
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和综合归纳及分析探究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新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于价值观通过对汉代社会由黄老之学占主导地位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发展状况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相连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重点、难点:重点:黄老之学的特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难点: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实现: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
议,
被确立为中
央王朝的统治思想。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
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
4.影响 (1)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道,人异 论,百家殊方,指 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
(2)确立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儒学成为中国 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
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政治与思想是紧密
项链的,对一种思想的评价要考虑到它与整个社会背景的关系。
重点
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
难点
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课 型 □讲授
□习题
□复习 □讨论
□其它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
因材施教
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 (2)内容: ①天人感应 学说:君权神授、仁政(理论基础) ②提出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③“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④强调君主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 天子”。…… “国家将有失 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 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 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 至。”
【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回顾第 1、2 课的知识,简单梳理春秋到秦朝儒家
演变的线索,即春秋时期应运而生——战国时期初步发展
——秦朝时遭到打击,再提出“西汉时期儒家是继续遭受打
击还是得到复兴”一问,来进入新课的学习。
典故:萧规曹随
【教授新课】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1、背景:①百废待兴 ②巩固统治 2、内容养生、治国 3、影响:恢复元气,发展经济
汉景帝:七国之乱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中外朝制度、推恩令、设置刺
史。
黄老之学弊端:地方势力的发展,严重地威胁了西汉的 中央集权。(汉初统治者实行的是“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政 策,中央的丞相、地方的郡守、王国的诸侯权力很大,不同 程度地影响了中央集权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构成了对最高统 治者的严重威胁。如:汉文帝时淮南王刘长骄淫逾制,汉景 帝时七国之乱,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和衡山王刘赐与中央政 权对立等。)
传统文化中的统治思想思想。
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
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归纳总结】儒家思想在不同时期的地位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
在春秋战国时期不受重视;在秦朝则遇到“焚书坑儒” 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的厄运;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独
尊地位。影响儒家思想地位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社会发展的
需要;二是思想自身的变化。
课后探究 1、汉代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区别:
汉儒将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的思想纳入自己的理论体 系,发展与改造了先秦儒学;
汉儒承认现实社会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 从批判时政转为维护现实统治。 2、儒家思想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
儒家思想本身的改造;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 教学后记:
(二)思想大一统 1.背景 (1)汉初的黄老之学已不适应强化中央集权形势发展的需 要。 (2)儒家学说整合出一整套为中央集权服务的新的理论体 系。 (3)汉武帝即位后,进一步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2.理论——董仲舒的新儒学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
因材施教
学生阅读书本,总结以下内容: (1)特点: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
历史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日期:
年
月
日 星期
班级
)
授课题 目
第三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1、知识与能力: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了解“罢黜百家,独尊
儒术”主张的
提出、内容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了解董仲舒及其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社会历史背景,培
三维目标
养学生
的概括归纳能力,通过比较黄老之学与董仲舒儒学的不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