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捺钵制度研究

合集下载

简述辽代四时捺钵制

简述辽代四时捺钵制

简述辽代四时捺钵制作者:常媛媛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2期摘要:辽代的捺钵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颇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一项政治制度。

它起源于契丹民族传统的游猎生活方式,立国后经久不衰。

所谓捺钵制度主要是指以辽代皇帝为中心,以狩猎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巡守制度和游幸活动。

在政治上四时捺钵与北南面官制相互呼应,是契丹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辽代社会的缩影。

关键词:捺钵;游猎;政治制度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6-0102-02捺钵,契丹语,又作“纳拨”“纳钵”“纳宝”,汉意为“行宫”或“行在”,是辽国皇帝四季出行所在之地及政治中心。

《辽史·营卫志》载曰:“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

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

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可见捺钵与契丹民族传统的游猎生活方式,是辽代颇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一项政治制度。

契丹立国前生息于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仑河与老哈河一带,高山、平原相间,森林、草原相间,因此,狩猎生活是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的一种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是狩猎应是捺钵制度赖以产生并在契丹立国后长盛不衰的基础。

弋猎是契丹人生活的重要补充,尤其是在经济遭遇困境或游徙转场中更是不可或缺的保障。

从意识形态和宗教观念方面残存的有关资料来看,狩猎在契丹人维持生计与立国中都承担着重要角色。

狩猎经济是契丹人由来已久的一项生产活动,而且始终是契丹人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旧唐书·契丹传》载契丹人“逐猎往来,居无常处”。

《辽史·游幸表》序曰:“朔漠以畜牧射猎为业,犹汉人之劭农,生生之资,于是乎出。

”《辽史·食货志》开卷即曰:“契丹旧俗,……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

”所谓“生生之资”“以给日用”等语反映了狩猎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张舜民在《使北记》中指出:“北人打围,一岁各有处所,正月钓鱼海上,于冰底钓大鱼;二、三月放鹘子海东青打雁;四、五月打麋鹿;六、七月于凉淀坐夏;八、九月打虎豹之类,自正月至岁终,如南人趁时耕种也。

辽代的春捺钵

辽代的春捺钵

地 表 暴 露審 石 器 残 块


铁器
计埤

陶 器 戌




等 遗物



化遗存
具 t 重要解 术研 究 价 值

辽代 春 捺 钵 文 化 遗 址

大 安 东山 头 城 遗 址
辽 代春 捺钵 文 化 遗 址

大 安 半 拉 城碑







c f



大安 尹 家 窝 棚 辽 金 时 期 制 盐 遗 址
猎 生 产 是 契丹 人 生 计 来 源 之
60

非遗
纳 水春 宴 图

孔 令海 画

大 安 出 土 的 辽代 契 丹纹 铜 镜 吉 林 省 博物 院
參¥

现收 藏 于
大 安 酒 厂 出 土 的辽 金 时 期 的 酿 酒 器 具



大安
_
辽 代 春捺 钵



u—— i

春 钵 捺 虽然 是契 丹 皇 帝 和 贵 族 游 猎 与 大 宴 群 臣 的 礼 仪
59


▲ 二夂
丨 丨

_
- .



丨 |
辽 代春 捺钵 文化 地 区

洮儿河
河冰 未解 酒 张宴



干 人 马则 屯营冰 上


凿 冰钩 鱼

钩 得鱼 后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辽代四时捺钵再探讨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辽代四时捺钵再探讨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辽代四时捺钵再探讨辽代的四时捺钵,是钦定、确认辽王所在地的一项仪式,同时也是关系到辽王和各族首领之间的一项重要仪式。

根据《辽史》的记载,辽代四时捺钵,每年春季在大梁城,夏季在景州,秋季在燕京城,冬季在遂城举行。

四季分别捺钵,在不同时间和地点进行。

在四时捺钵的仪式过程中,辽代皇帝会先在大殿坐在宝座上,吸取琼浆,准备进行占卜。

然后,皇帝手中拿着金杯,往地上敲击三次,以示命令诸侯出列。

诸侯们听到敲击声便前去大殿,跪拜在皇帝面前,皇帝会用金杯斟酒给他们,要求他们接受命令。

接下来是捺钵环节,皇帝用笔点在四方所代表的‘春、夏、秋、冬’ 四个字上,以示平定了四季。

皇帝还会带着诸侯祭天,祈求天神保佑辽朝经营的国运昌盛。

四时捺钵的重要性在于,它具有代表“治国平天下”负责任的象征意义。

通过四时捺钵,皇帝表示自己会按时按地执行职责,管理好国家大事,同时也教育诸侯,使他们认识到辽王的地位和权力。

而在每一次的四时捺钵当中,诸侯们都要誓言忠诚辽王,积极协助辽朝管理各地事务。

值得注意的是,四时捺钵不仅仅是政治活动,也是促进辽朝各族人民相互交流、沟通的机会。

通过四时捺钵,不同的族群可以在不同的时空中聚集,互相了解、包容和交流。

这种交流不仅有助于加强辽朝的统一和稳定,也有助于促进族群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总之,四时捺钵在辽朝的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周年的捺钵,辽王能够稳定统治大地,同时也能够增强边地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诸侯和各族群众可以在四时捺钵活动中加强联系与沟通,实现文化融合和交流。

这种“治国平天下”的理念,是辽代捺钵活动的重要内涵,也是值得我们深思和传承的。

考古学视阈下的辽代捺钵制度研究

考古学视阈下的辽代捺钵制度研究

[收稿日期]2018 ̄04 ̄10[作者简介]路辰ꎬ女ꎬ山东淄博人ꎬ山东大学博物馆助理馆员ꎮ第34卷第4期2018年7月(社会科学版)JournalofShandongUniversityofTechnology(SocialSciences)Vol 34ꎬNo 4Jul.2018考古学视阈下的辽代捺钵制度研究路㊀辰(山东大学博物馆ꎬ山东济南250100)[摘㊀要]㊀捺钵制度是辽代社会创造的一项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政治制度ꎬ集政治㊁军事㊁经济㊁文化㊁娱乐功能于一身ꎮ辽代捺钵制度在考古遗存中多有反映ꎮ依据已发表的辽代遗址㊁墓葬材料及相关遗物ꎬ结合历史学资料ꎬ从民族性与国家性两方面对捺钵制度进行考察ꎮ分析表明ꎬ辽代捺钵制度既保持了契丹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ꎬ同时也注重对整个国家的统治与管理ꎮ辽代实行捺钵制度对于巩固统治ꎬ维护集中统一的皇权ꎬ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ꎮ[关键词]㊀辽代ꎻ契丹ꎻ捺钵制度ꎻ政治制度[中图分类号]D691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 ̄0040(2018)04 ̄0052 ̄04一、引言辽代是契丹族在我国北方建立的多民族政权ꎬ与北宋㊁西夏并立ꎬ曾缔造 东朝高丽ꎬ西臣夏国ꎬ南子石晋而兄弟赵宋ꎬ吴越㊁南唐航海输贡 [1]828的盛况ꎬ雄踞北方草原二百余年ꎮ辽代政权的建立者为契丹人ꎮ 契丹 一词最早见于«魏书 契丹传»ꎬ«辽史 地理志»记载: 辽国其先曰契丹ꎬ本鲜卑之地ꎬ居辽泽之中 南控黄龙ꎬ北带潢水ꎬ冷陉屏右ꎬ辽河堑左ꎮ [1]828契丹人自十六国时期开始活跃于西拉木伦河及老哈河流域的森林草原ꎬ以游牧为生ꎬ 马逐水草ꎬ人仰潼酪ꎬ挽强射生ꎬ以给日用 [1]1547ꎮ为了更好地利用草场及渔业资源ꎬ契丹人四时迁徙ꎬ逐水草而居ꎮ辽代建国之后ꎬ虽设有五京ꎬ但契丹皇帝仍保持着按季节迁徙的旧俗ꎬ居处无常ꎬ四时各有行在之所ꎬ称为捺钵ꎮ捺钵 一词也写作 纳拨 纳巴 纳宝 ꎮ«辽史 营卫志»这样记载: 有辽始大ꎬ设制尤密ꎮ居有斡鲁朵ꎬ出有行营ꎬ谓之捺钵 ꎬ又载:秋冬春夏 四时各有行在之所ꎬ谓之捺钵 [1]705ꎮ可知捺钵是行营㊁行在之意ꎮ«辽史»各帝本纪中虽不见 捺钵 字样ꎬ但是常有 如春水 或 幸秋山 的记载ꎮ据傅乐焕先生考证ꎬ 春水 秋山即代表捺钵的地点[2]40-42ꎮ据此可知捺钵制度的主体是辽代皇帝ꎮ皇帝所在的地方即是国家之中心ꎬ因而捺钵是指辽代的朝廷所在ꎬ故不能把捺钵看作是一般意义上的出巡ꎮ概括地说ꎬ捺钵制度的参与者是中央政府㊁皇室成员㊁部族首领及各地方官员ꎻ捺钵在一年四季中ꎬ周而复始ꎬ每季三个月ꎬ称为春捺钵㊁夏捺钵㊁秋捺钵㊁冬捺钵ꎬ其地点在前期变化较大ꎬ在圣宗后期逐渐固定下来ꎮ捺钵的内容ꎬ既有相对固定的政治㊁军事㊁经济㊁文化㊁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ꎬ又有随季节和地域变换而改变的部分ꎬ如春季的钓鱼猎雁ꎬ秋季的伏虎射鹿等ꎮ四时捺钵制度的出现并非偶然ꎬ其历史基础是契丹族长期的游牧生活及狩猎经济ꎮ辽代创立的四时捺钵制度ꎬ对其后的金㊁元㊁清均产生了一定影响ꎮ金代的捺钵一般称为 春水秋山 ꎬ在制度化方面虽不如辽ꎬ但对金代政治㊁经济㊁社会生活的影响不容忽视ꎮ金代捺钵内容除围猎㊁避暑等活动外ꎬ皇帝亦需在此处理国家政事及外交关系ꎬ捺钵之地的行宫市场也间接促进了经济发展ꎮ元代的捺钵名为 北巡 ꎬ其规模不亚于辽代ꎬ元代政治中心亦随 北巡 地点变更而移动ꎮ清代的 木兰秋闱 在一定程度上体现25了辽代捺钵制度的遗风ꎬ演兵习武的同时加强了与蒙古诸部落贵族的外交联系ꎮ对辽代捺钵制度的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ꎮ日本学者池内宏㊁岛田正郎等在著作中最早对辽代捺钵活动有所论证[3]1-16ꎮ傅乐焕先生的«辽代四时捺钵考»依据文献资料详细考察了辽代春捺钵㊁秋捺钵的具体地点及活动[2]36-172ꎻ谷文双先生辨析了 捺钵制度 与 捺钵文化 二词的内涵ꎬ对捺钵制度的形成及功能进行了阐释[4]93-98ꎻ李锡厚先生分析了捺钵与斡鲁朵㊁中京的关系ꎬ指出斡鲁朵与中京均隶属于捺钵这一政治中心[5]95-100ꎮ还有众多学者对捺钵的词源及捺钵活动的性质㊁演变㊁影响作了详细阐述ꎮ毫无疑问ꎬ这些论述对我们全面认识辽代捺钵制度大有裨益ꎮ除史料记载外ꎬ辽代四时捺钵在考古遗存中也有体现ꎮ20世纪80年代以来ꎬ随着辽代考古资料的不断积累ꎬ辽代考古学研究日益丰富ꎮ通过对辽代墓葬㊁遗址及出土物分析ꎬ结合«辽史»等文献资料ꎬ可对辽代捺钵制度形成更为完整确切的认识ꎮ二、捺钵制度的民族性与文化性从现象看ꎬ辽代捺钵制度是传承了契丹作为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㊁车马为家㊁毡帐为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形成的ꎬ其主体是辽朝皇帝及贵族㊁大臣等统治阶级上层ꎬ从辽代墓葬考古遗存中可得到印证ꎮ视死如生 是古人的基本观念ꎬ墓葬的情形往往是其生前环境的再现ꎬ古人希冀在墓葬中延续生前的生活ꎮ契丹贵族的墓葬形制㊁壁画㊁出土物等都反映出这方面的信息ꎮ(一)墓室形制契丹贵族墓的墓室形制保持了契丹民族传统的毡帐形式ꎬ反映其生前住所是毡帐ꎮ学界一般认为契丹贵族墓葬可分为三个时期ꎮ早期墓葬平面有方形和圆形ꎬ中期以圆形为主ꎬ晚期以六角形和八角形为主ꎮ方形墓葬主要是承袭了唐代风格ꎬ而圆形㊁六角形㊁八角形的墓葬平面形制则是其毡包式住所的反映ꎮ典型代表有陈国公主墓[6]4-24㊁床金沟五号墓[7]51-64㊁关山萧和夫妇墓[8]33-50㊁库伦一号墓[9]2-18㊁叶茂台萧义墓[10]324-330等ꎮ且中㊁晚期方形墓室的贵族墓葬数量少于早期ꎬ似乎说明本民族的文化影响力相较于早期更大ꎮ(二)庆东陵壁画中的四季图有学者认为庆东陵四季图是四季㊁四方㊁四神关系的另一种表现形式ꎬ似乎欠妥[11]127-149ꎮ首先ꎬ四时捺钵的地点在圣宗后期基本固定下来ꎬ捺钵也成为一种不可变更的制度而存在ꎬ这时在帝陵墓葬壁画中出现四季风景ꎬ体现的应是其生前对捺钵制度的遵循和重视ꎻ其次ꎬ契丹民族在一年中捺钵渔猎的历程和生活状况ꎬ与四季山水图所描绘的景色基本一致ꎻ而且从绘画风格上看ꎬ季节特征鲜明ꎬ鸟兽形象生动ꎬ应属于契丹民族的精神产物ꎬ所以基本可以认为四季山水图即是表现 四时捺钵 的绘画ꎮ这也反映出四时捺钵是辽代皇帝和贵族政治生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ꎬ故而在墓葬壁画中着重体现ꎮ(三)动物元素墓葬中出现众多动物形象元素ꎬ对动物形象细致入微的描绘说明其生前过着与动物息息相关的游牧生活ꎮ1.海东青和天鹅ꎮ据«辽史»记载ꎬ春捺钵的一项重要活动就是利用海东青捕杀北归的天鹅ꎬ设 头鹅宴 ꎬ祭告祖先ꎬ宴请属国首领ꎮ海东青的形象在墓葬壁画中出现很多ꎬ如韩匡嗣及萧氏合葬墓ꎬ其西耳室门北壁有两侍者擎海东青相对[12]19-42ꎻ床金沟五号辽墓天井西壁侍者右肩上擎一只海东青[7]51-64ꎻ库伦六号墓墓道北壁绘有足上系链的海东青[13]43-45ꎻ敖汉旗二号墓西北壁有两只灰色鹰上下排列立于台架上[14]46-52等ꎮ天鹅的形象较少ꎬ陈国公主墓出土了两件交颈天鹅的玉佩ꎬ天鹅呈交颈而卧状ꎬ活灵活现ꎬ生动逼真ꎮ2.猎犬ꎮ辽代贵族墓葬壁画中多有猎犬的形象出现ꎬ如库伦六号墓壁画«出行图»中绘有一只灰犬ꎬ长腿㊁细身㊁做回首张望状ꎻ敖汉旗喇嘛沟辽墓壁画中也绘有一只细腰高腿的白色奔犬[15]90-97ꎮ除此之外ꎬ辽祖陵清理中发现了石雕卧犬ꎬ推测为祖陵神道两旁放置的石像生之一[16]46-53ꎮ用狗的石像生陪葬ꎬ也是契丹民族所独有的葬俗ꎮ契丹人的游牧生活离不开猎犬ꎬ这些都反映出契丹民族对猎犬的深厚感情ꎮ3.马ꎮ契丹贵族墓葬中马的形象比比皆是ꎮ敖汉旗北三家子一号墓墓道两侧壁画«备马图»中各有一匹马[17]1003-1011ꎬ辽宁法库叶茂台萧义墓[10]324-330㊁内蒙古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18]330-334㊁库伦旗七号墓[19]74-84等壁画都有马的35形象出现ꎮ冯恩学先生依据辽墓壁画中的马图ꎬ辨识出辽代饲养的马匹主要包括改马㊁高头骏马㊁果下马三个品种[20]88-91ꎬ其足可见对马的描绘多么细致入微㊁写实传神ꎬ这是契丹人游牧生活中与马朝夕相处㊁倾注感情的表现ꎮ(四)随葬器物用与游牧生活有关的器物作陪葬ꎬ反映出围猎活动在契丹贵族生活中的重要地位ꎮ赤峰大营子辽墓[21]1-26㊁翁牛特旗解放营子辽墓[18]330-334㊁敖汉旗李家营子二号辽墓[22]117-118㊁克什克腾旗二八地一号辽墓[23]80-90㊁察右前旗豪欠营子六号辽墓[24]1-8及陈国公主墓[6]4-24都出土了完整或不完整的蹀躞带ꎬ在腰带上佩挂刀㊁弓箭等狩猎用具以及生活中随时可用到的磨石㊁解锥㊁针筒等生活用具ꎬ是游牧民族生活习俗和游牧生活方式的体现ꎮ马具作为随葬品也是契丹族游牧生活习俗在墓葬中的具体反映ꎮ陈国公主墓中出土了目前所见最完备的辽代契丹族马具ꎻ同时ꎬ陈国公主驸马左臂载的玉臂鞲ꎬ是架鹰之物ꎻ腰带上佩挂的玉柄银锥ꎬ据孙机先生考证ꎬ就是史书中记载的猎雁时所用的 刺鹅锥 [25]36-37ꎬ这都是游牧生活的真实写照ꎮ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ꎬ即便契丹已经立国ꎬ但在四时捺钵制度的约束下ꎬ契丹贵族仍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猎生活ꎮ第一ꎬ这是出于契丹族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独到理解ꎮ 大漠之间ꎬ多寒多风ꎬ畜牧畋猎以食ꎬ皮毛以衣ꎬ转徙随时ꎬ车马为家 ꎬ保持固有的游牧传统ꎬ是契丹人顺应气候条件㊁有限开发利用资源的智慧ꎬ是耕战结合的军事斗争要求以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ꎻ第二ꎬ契丹统治者通过四时捺钵ꎬ保持发扬了本民族固有的社会经济文化传统ꎬ强化了契丹人的民族意识ꎬ从而团结部族成员ꎬ减少行政阻力ꎬ巩固政权ꎬ维护统一ꎻ第三ꎬ契丹统治者可以随时随地处理本民族的事务ꎬ突出北面官的决策地位ꎻ第四ꎬ契丹统治者通过这种方式保持契丹人崇勇尚武的精神ꎬ使自己的民族免于在长期和平条件下㊁在农业文明冲击下丢掉传统ꎬ流于文弱ꎮ三、捺钵制度的国家性和政治性需要注意的是ꎬ契丹的捺钵活动ꎬ只是中央政府办公地和皇城的流动与迁徙ꎬ而中央政府的性质㊁职能与任务并未改变ꎮ因此ꎬ不能仅关注四时捺钵制度对于契丹民族性的尊重和保存㊁对于契丹民族内部团结的作用ꎬ而应看到契丹统治者作为一国之君对整个国家的管制ꎬ并不受皇城迁徙位置变动的影响ꎮ迄今为止ꎬ考古工作者已对辽代春捺钵遗址群进行了调查和小规模发掘ꎬ具体地点位于吉林省乾安县赞字乡花敖泡南侧后鸣字村㊁让字镇藏字村北侧和正东位置以及查干湖西南地字村附近[26]71-88ꎮ春捺钵遗址分为后鸣字区㊁藏字区㊁地字区㊁腾字区四个片区ꎬ各片区内均发现几百余座大小不等的土台ꎬ规模极为宏大ꎬ研究者认为土台为春捺钵驻跸时搭建帐篷使用ꎮ后鸣字区遗址内发现有道路㊁院落址㊁夯筑台基ꎬ出土建筑构件㊁陶器㊁瓷器㊁钱币等辽代器物ꎬ遗址年代及特点均符合春捺钵营地的性质ꎮ对这一遗址进行考察ꎬ可充分认识捺钵活动本质是辽代帝王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选择的流动式的国家管理方式ꎮ(一)地理位置从地理位置上看ꎬ春捺钵遗址群一带地处大辽帝国东部ꎬ东北是室韦诸部落ꎬ东部是女真各部族ꎮ这些少数民族部族虽臣属辽国ꎬ但在政治㊁经济㊁军事上仍有很大独立性ꎮ对此ꎬ辽朝统治者采取一些安抚政策ꎬ但更多的是防范和镇压ꎮ辽朝皇帝选择这里作为春捺钵之地ꎬ包含了视察防务㊁检阅军队㊁考察属国对辽国的臣服程度等诸多方面ꎮ从考古发掘看ꎬ遗址群位于大安市及周边诸县海拔较高处ꎬ可以一览查干湖及嫩江的大片流域ꎻ此处又恰在花敖泡㊁查干湖等地中间ꎬ正是水路交通咽喉要冲ꎮ另外ꎬ据史料记载ꎬ月亮泡地区是在圣宗后期才作为春捺钵的固定地点ꎬ圣宗在统治前期出于对辽宋紧张关系的考虑将春捺钵之地选在南京地区[2]88-89ꎬ从中可看出春捺钵的政治目的ꎮ(二)出土遗物春捺钵地点作为春季的全国性首都ꎬ辽代皇帝亦需在此处理财政问题ꎮ«辽史 食货志»记载辽代曾在这里设置钱帛司ꎬ开采㊁冶炼并将全国的货币及时缴入国库ꎬ同时支付百官奉银㊁各级政府经费和军费ꎬ实现支付职能ꎮ这里也曾设立国贮粮库ꎬ由钱帛司管理ꎮ吉林省大安市曾发现有辽代白酒酿造作坊遗址[27]14ꎬ出土锅灶㊁铁质锅㊁六耳锅㊁勺形器㊁瓷瓮等制酒遗物ꎬ证实这里曾经粮食充盈建有粮库并酿造白酒ꎮ同时ꎬ文献记载中还有 行宫市场 的存在ꎬ反映出捺钵之地是国45家的经济中心ꎮ(三)钓鱼猎雁春捺钵特有的季节性活动是因春水而生的钓鱼㊁猎雁两项内容ꎬ其过程在«辽史»中有详细记载ꎮ春捺钵遗址群后鸣字区遗址一号建筑内出土了佛教造像头部残件ꎬ建筑规模小ꎬ室内无火炕㊁灶台等居住设施ꎬ但却安装有鸱吻㊁凤鸟㊁滴水等建筑构件ꎬ表明此建筑具有较高的等级规格ꎮ发掘者认为此建筑的性质为宗教祭祀庙堂ꎮ这一发现印证了«辽史»中 皇帝得头鹅ꎬ荐庙 的记载ꎬ也侧面说明文献所载的 头鹅宴 确有其事ꎮ春捺钵所进行的钓鱼猎雁活动及 头鹅宴 头鱼宴 ꎬ除了保持民族性外ꎬ还有更深刻的政治意义:一方面帝王亲自纵鹰猎雁挥叉叉鱼ꎬ体现了帝王对渔猎活动的重视ꎬ是统治阶层对于生产的号召与鼓励ꎬ与中原天子孟春之际所行的籍田礼相类ꎻ另一方面ꎬ宴会需要各部落首领参加ꎬ帝王通过宴会与之商议与部族有关的国家大事ꎬ同时考察其臣服之心ꎮ夏㊁秋㊁冬捺钵之地并没有在考古上得到明确证实ꎮ文献记载ꎬ夏捺钵避暑 与北㊁南臣僚议国事ꎬ暇日游猎 ꎬ秋捺钵 入山射鹿及虎 ꎬ冬捺钵与北㊁南大臣会议国事ꎬ时出校猎讲武ꎬ兼受南宋及诸国礼贡 [28]99-103ꎮ从中可以推测辽代的四时捺钵大体上分为两类:冬㊁夏捺钵为一类ꎬ其间召集北㊁南臣僚会议ꎬ处理包括汉族事务在内的辽国全境范围内的军国大事ꎻ春水㊁秋山则为另一类ꎬ其间专门处理部族事务ꎮ不管怎样ꎬ捺钵之地都是朝廷所在ꎬ其中心事务是全国的政治㊁经济㊁军事管理ꎬ而非金人所认为的 打猎游弋 ㊁ 无以为事 ꎮ由上可见ꎬ四时捺钵制度作为辽朝政治制度的创新之举是成功的ꎬ它使契丹皇帝以契丹人的方式管理契丹这个国家ꎬ体现了辽朝统治者高超的智慧和创造力ꎮ一方面ꎬ四时捺钵制度保持了契丹民族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ꎬ在团结契丹内部的同时还可以随时随地料理契丹内部事务ꎬ既体现了民族性ꎬ又传承了文化性ꎻ另一方面ꎬ统治者对不同文化本着包容㊁尊重㊁整合的精神ꎬ在捺钵的同时也注重对整个国家的统治㊁管理ꎬ反映出捺钵的国家性和政治性ꎮ[参㊀考㊀文㊀献][1]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ꎬ1974.[2]傅乐焕.辽史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ꎬ1984.[3]汪澎澜.契丹捺钵文化研究[J].地域性辽金史研究ꎬ2014ꎬ(1).[4]谷文双.辽代捺钵制度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ꎬ2002ꎬ(3).[5]李锡厚.辽中期以后的捺钵及其与斡鲁朵㊁中京的关系[J].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ꎬ1991ꎬ(1).[6]孙建华ꎬ张郁.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发掘简报[J].文物ꎬ1987ꎬ(11).[7]孙建华ꎬ苗润华.巴林右旗床金沟5号辽墓发掘简报[J].文物ꎬ2002ꎬ(3).[8]万雄飞ꎬ郭天刚ꎬ海勇ꎬ等.阜新辽萧和墓发掘简报[J].文物ꎬ2005ꎬ(1).[9]陈相伟ꎬ王健群.吉林哲里木盟库伦旗一号辽墓发掘简报[J].文物ꎬ1973ꎬ(8).[10]温丽和.辽宁法库县叶茂台辽肖义墓[J].考古ꎬ1989ꎬ(4).[11]张鹏.辽代庆东陵壁画研究[J].故宫博物院院刊ꎬ2005ꎬ(3).[12]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ꎬ赤峰市博物馆ꎬ巴林左旗博物馆.白音罕山辽代韩氏家族墓地发掘报告[J].草原文物ꎬ2002ꎬ(2).[13]冯恩学.内蒙库伦六㊁七号辽墓壁画的人物身份[J].北方文物ꎬ1999ꎬ(3).[14]邱国彬.内蒙古敖汉旗皮匠沟1㊁2号辽墓[J].文物ꎬ1998ꎬ(9).[15]敖汉旗博物馆.敖汉旗喇嘛沟辽代壁画墓[J].草原文物ꎬ1999ꎬ(1).[1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代祖陵陵园遗址[J].考古ꎬ2009ꎬ(7).[17]邵国田.内蒙古昭乌达盟敖汉旗北三家辽墓[J].考古ꎬ1984ꎬ(11).[18]项春松.内蒙古解放营子辽墓发掘简报[J].考古ꎬ1979ꎬ(4).[19]齐晓光.内蒙古库伦旗七㊁八号辽墓[J].文物ꎬ1987ꎬ(7).[20]冯恩学.辽墓壁画所见马的类型[J].考古ꎬ1999ꎬ(6). [21]郑绍宗.赤峰县大营子辽墓发掘报告[J].考古学报ꎬ1956ꎬ(3).[22]邵国田.敖汉旗李家营子出土的金银器[J].考古ꎬ1978ꎬ(2).[23]项春松.克什克腾旗二八地一㊁二号辽墓[J].草原文物ꎬ1984ꎬ(1).[24]陆思贤ꎬ杜乘武.察右前旗豪欠营第六号辽墓清理简报[J].文物ꎬ1983ꎬ(9).[25]孙机.一枚辽代刺鹅锥[J].文物ꎬ1987ꎬ(11). [26]冯恩学ꎬ王中军ꎬ郝军军ꎬ等.乾安春捺钵遗址群后鸣字区遗址调查简报[J].边疆考古研究ꎬ2016ꎬ(2).[27]冯恩学.吉林省大安辽金酿酒遗址调查[R].北京:科学出版社ꎬ2012.[28]黄凤岐.契丹捺钵文化探论[J].社会科学辑刊ꎬ2000ꎬ(4).(责任编辑㊀鲁守博)55。

简述辽代四时捺钵制

简述辽代四时捺钵制

简述辽代四时捺钵制作者:常媛媛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2期摘要:辽代的捺钵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颇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一项政治制度。

它起源于契丹民族传统的游猎生活方式,立国后经久不衰。

所谓捺钵制度主要是指以辽代皇帝为中心,以狩猎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巡守制度和游幸活动。

在政治上四时捺钵与北南面官制相互呼应,是契丹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辽代社会的缩影。

关键词:捺钵;游猎;政治制度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6-0102-02捺钵,契丹语,又作“纳拨”“纳钵”“纳宝”,汉意为“行宫”或“行在”,是辽国皇帝四季出行所在之地及政治中心。

《辽史·营卫志》载曰:“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

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

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

”可见捺钵与契丹民族传统的游猎生活方式,是辽代颇具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一项政治制度。

契丹立国前生息于辽河上游的西拉木仑河与老哈河一带,高山、平原相间,森林、草原相间,因此,狩猎生活是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的一种政治制度和文化形态,是狩猎应是捺钵制度赖以产生并在契丹立国后长盛不衰的基础。

弋猎是契丹人生活的重要补充,尤其是在经济遭遇困境或游徙转场中更是不可或缺的保障。

从意识形态和宗教观念方面残存的有关资料来看,狩猎在契丹人维持生计与立国中都承担着重要角色。

狩猎经济是契丹人由来已久的一项生产活动,而且始终是契丹人获取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旧唐书·契丹传》载契丹人“逐猎往来,居无常处”。

《辽史·游幸表》序曰:“朔漠以畜牧射猎为业,犹汉人之劭农,生生之资,于是乎出。

”《辽史·食货志》开卷即曰:“契丹旧俗,……马逐水草,人仰湩酪,挽强射生,以给日用。

”所谓“生生之资”“以给日用”等语反映了狩猎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张舜民在《使北记》中指出:“北人打围,一岁各有处所,正月钓鱼海上,于冰底钓大鱼;二、三月放鹘子海东青打雁;四、五月打麋鹿;六、七月于凉淀坐夏;八、九月打虎豹之类,自正月至岁终,如南人趁时耕种也。

辽代墓葬艺术中的捺钵文化研究以内蒙古地区辽代墓壁画为中心

辽代墓葬艺术中的捺钵文化研究以内蒙古地区辽代墓壁画为中心

辽代墓葬艺术中的捺钵文化研究以内蒙古地区辽代墓壁画为中心1. 本文概述捺钵文化,作为辽代独特的文化现象,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社会生活,而且在辽代墓葬艺术中留下了丰富的痕迹。

本文旨在通过对内蒙古地区辽代墓壁画中的捺钵文化元素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捺钵文化在辽代墓葬艺术中的表现形式、内涵及其在辽代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捺钵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然后重点分析捺钵文化在辽代墓壁画中的具体表现,包括壁画中的捺钵场景、人物形象、服饰器物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捺钵文化在辽代墓葬艺术中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以及其对现代辽代文化研究的启示。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辽代捺钵文化的全貌,也能为辽代社会文化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考。

2. 辽代捺钵文化的概述捺钵文化是辽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体现了辽代社会的风俗习惯,还反映了辽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捺钵,又称“捺麻”,是辽代特有的一种葬俗,主要流行于辽代的贵族阶层。

这种葬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辽代早期的契丹族,后来逐渐影响到其他民族。

捺钵文化在辽代墓葬艺术中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壁画、雕塑和随葬品等方面。

壁画是捺钵文化最直观的载体,其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人物、动物、植物、神话故事等。

这些壁画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为我们了解辽代的社会生活、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捺钵文化的核心是灵魂观念和祭祀仪式。

辽代人认为,死者的灵魂不灭,可以通过祭祀仪式得到安抚和超度。

捺钵仪式是辽代贵族墓葬中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为了确保死者的灵魂得到安宁,同时也是一种维护社会秩序、强化家族观念的手段。

捺钵文化的流行,还与辽代社会的政治制度密切相关。

辽代实行世袭制,捺钵仪式成为贵族维护家族地位、传承权力的重要方式。

捺钵文化还受到佛教、道教等宗教的影响,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

捺钵文化是辽代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体现了辽代社会的风俗习惯,还反映了辽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辽代四时捺钵再探讨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辽代四时捺钵再探讨

人地关系视角下的辽代四时捺钵再探讨辽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其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其中四时捺钵作为辽代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文化活动,是人们表达感情、交流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

本文从人地关系视角出发,探讨辽代四时捺钵的文化内涵。

首先,辽代四时捺钵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辽代社会,自然环境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四季更替、日月星辰的运行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因此,辽代人民在实际生活中对于自然现象有着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同时,他们也认为自然是由神灵所主导,需要尊重和崇拜。

四时捺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一种文化现象。

在四时捺钵活动中,人们通过表达对自然的感激之情、对自然所赐生命的珍视之心来表达他们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其次,辽代四时捺钵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

辽代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时期,各地民俗文化有别,然而作为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四时捺钵也成为了辽代各族人民之间交流情感、沟通感情的重要方式。

通过四时捺钵活动,人们借助于社交场合来表达对家人、亲友、官员等社会角色的回应,展现自己的文化魅力和社交能力。

在四时捺钵中,人们的言谈举止、态度表现、诗文歌赋等方面都会受到现场观众的评价和享受。

这也促进了辽代社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辽代四时捺钵是一种具有多重文化内涵和背景的文化现象,它既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宗教之间的微妙关系,也促进了辽代社会的和谐稳定。

随着时代演进和文化发展,四时捺钵在文化产生、传播、影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继续深入研究和探讨辽代四时捺钵,对于了解辽代文化、推动文化交流和传承有着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简述辽代的四时捺钵

简述辽代的四时捺钵

文章编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0 1 3 ) 1 2 — 0 0 1 3 — 0 2 同, 长达数月 ; 故“ 捺钵 ” 之际, 也同时临朝听政 , 接 见外国来使 , 或举 办“ 头鹅宴” 、 “ 头鱼宴” 等娱乐活 动, 规模盛大。 所 以, 契丹皇帝的捺钵行宫与中原皇 帝的皇宫大 内发挥着 同样 的作用。 契丹辽朝虽然也 有五京之制 , 但契丹皇帝一年 四季都巡幸于捺钵之 间, 政 务 皆在 捺钵 中处 理 , 捺 钵 之 地 实 际成 为 契 丹 政权 的政治 中心。 而五京只是汉人宰相以下官僚处 理政务的场所 , 这是契丹立国以后政治统治的一大 特色。 契丹辽朝的四时捺钵制度 , 既继承了契丹祖先 的游猎生活传统, 又能够在各个地点驻守加强对少 数民族地区的监督 , 同时还保证了国家正常运转和 政令 畅通 , 不失为两全其美之策。 因此 , 在契丹统治 者的大力推动下逐渐完善定型 , 发展成为有别于其 他民族政权的创制。 关于四时捺钵的时间、地点和内容 , 《 辽史》 等
秋山 , 冬夏捺钵” , 它是契丹皇帝 出行时的临时居住 处和政治活动的中心。由于契丹人世代从事“ 畜牧
区集 宁市东南黄旗海 ) ; 夏捺钵地在永安山( 在今内 或炭山( 今河北省沽源县黑 畋渔 以食 , 皮毛以衣 , 转徙随时 , 车马为家 ” 的游牧 蒙古乌珠穆沁旗东境 ) ; 秋捺钵在庆州伏虎林( 在今 内蒙 生活, 故“ 捺钵 ” 已经成为事关 国家政体 的一种规 龙山之支脉西端 ) 古巴林左旗西北察哈木伦河源白塔子西北 ) ;冬捺 制 。凡契丹皇帝 出行 , 例有文武百官、 妃嫔宫女陪
长城 以 南 , 多 雨 多暑 , 其 人 耕 稼 以食 , 桑麻 以
衣, 宫 室以居 , 城 郭 以治 。 大漠之 间 , 多寒 多风 , 畜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 础 。从 意识 形 态 和 宗 教 观念方 面残 存 的有 关 资
代社 会 产 生 了 十 分 深 远 的影 响 , 而且 也 影 响到 了
后 世 的金 、 、 三 朝 。金 代 的 春 水 秋 山 、 元 清 冬夏 捺
钵 , 代 的春 秋 出塞 狩猎 和清 代 的热 河避 暑 、 兰 元 木
民族 的深 远影 响 。
要 表现 形 式 的 巡 守 制 度 和 游 幸 活 动 。 它包 括 j 守
猎 、 天射 柳 、 山 祀祖 、 讨 国事 、 理 政 务 、 拜 祭 商 处 接
见外 国使 臣 、 纳 附 属 国和 附属 部 族 ( ) 接 落 的贡 品 等 内容 , 是 辽 朝 政 治 体 制 的 集 中体 现 和 契丹 族 既
狩猎 文 化 的重 要 载 体 , 是 辽 代 社 会 历 史的 一 个 也
缩影。
辽 代 的 四时捺 钵 制 度 是在 狩猎 经济 的基 础 一 £
形 成 的一种 政 治制 度 和文 化形 态 。虽然 自然 环境 与契丹 人 的 尚 武 精 神 与 撩 钵 文 化 的形 成 密 切 相
关 ,¨ 是 . 、但 狩猎 经 济 才 是 捺 钵 文化 赖 以辛 生 的
料来 看 , 狩猎 经 济 曾 为契 丹 人生 活之本 。
马克思 曾指 出 : 劳动 生 产力 处于低级 发展 阶 “
段 . 此 相 应 , 们 的 物 质 生 活 生 产 过 程 内部 的 关 与 人
系 . 他 们 彼 此 之 间 以 及 他 们 同 自然 之 间 的 关 系 即 是 很 狭 隘 的 这 种 关 系 的 狭 隘 性 , 念 地 反 映 在 观
《 丹 国志 > 辽史 》 指 以辽 朝 皇帝 为 中心 、 以狩猎 活动为 主
民族 的政治 、 济 、 化 以及 社会 发展 产 生 了深 远 经 文 的影 响 。辽 代 的 四 时 捺 钵 源 于 契 丹 人 的 四季 游 猎, 这从 一 定程 度 上 反 映 了 狩猎 经 济对 中 国北 方
秋 猎 , 受 到 了 辽代 捺钵 文 化 的深刻 影 响 。因此 , 都
深 入 地探 讨 捺 钵 文 化 , 具有 重要 的学 术 价值 。


捺 钵 制 度 的 形 成
狩 猎经 济 是 中 国北 方 民族 的 一种传 统 经济 形 式 。在 肃 慎 、 胡 、 奴 、 东 匈 乌恒 、 卑 、 娄 、 吉 、 鲜 挹 勿
[ 者 简 介 ) 文 双 (9 4一) 男 ( 族 ) 黑 龙 江 省 安 达 市 人 。 ' 江 省 民族 研 究 所 嗣 研 究 员 . 要 从 事 文 化 人 类 学 ( 作 谷 16 , 国 , 纂龙 主 民族 学 ) 北 方 和 民族史研究 。

9 ・ 3
维普资讯
古代 自然宗教 和 民 间 宗教 中。 因此 , ¨J 古代 的 契
丹 人 曾 以狩猎 为业 , 必 然 在 契丹 人 的 意识 形 态 这
和宗 教观 念 中有 所 反 映 。
棘辐、 韦 、 丹 、 真 和 蒙 古 诸 民族 的 经 济 结 构 室 契 女
中 . 猎经 济 始 终 占据 着 极 其 重 要 的地 位 。在 漫 狩 长的历 史 发 展 过 程 中 , 猎 经 济 不 仅 为 这 些 民族 狩
历 史 基础 。
辽 代 的撩 钵 制 度 是 中 国历史 上颇 富 民族特 色
和地域 特 色 的 政 治 制 度 和 文 化 制 度 , 不 仅 对 辽 它
首先 , 早期 的契 丹 人 曾 以弋猎 为业 、 以狩猎 经 济 为衣 食 之源 , 为 捺 钵 文 化 的 产 生奠 定 了 历史 这
维普资讯
黑 龙 江 民族 丛 刊 ( 刊 ) 季
20 0 2年 第 3期 ( 第 7 总 0期 )
民族 历 史
辽代捺钵 制度研 究
谷 文 双
( 龙 江 省 民族 研 究所 . 龙 江 啥 尔滨 1 0 4 ) 黑 黑 5OO
( 擅
要 ] 代 的捺 钵 镧 度 是 中 国 历 史 上 颁 富 民族 特 色 和 地 域 特 色 的 一项 政 治 { , 起 源 于 契 丹 人 的 游 猜 生 活 所 辽 舅度 它
谓 捺 钵 1 主 要 是 指 以 辽 代 皇 帝 为 中心 . 圄度 以狩 獠 活 动 为 主 要表 现 形 式 的 遥 守 镧 度 和 潞 幸 活 动 。 四 时 捺 钵 是 辽 代 政 治 体 翩 的
集 中体 现 和 契 丹 族 狩 猜 文 化 的重 要 载体 , 是 辽 代 社 会 历 史 的 一 个 缩 影 。 作 为一 硬 政 治 { 也 舅度 . 时 捺 钵 不 仅 对 辽 代 社 会 产 四
( 史・ 辽 国语 解 ・ 狍 鹿 神 》 : 辽 俗 好 射 绝 祭 云 “
鹿 , 出猎 必 簪 其 神 以 祈 多 获 。 天 显 三 年 ( 2 四 每 ” 98
的生存 和 发展 提 供 了衣 食 之所 需 . 且 也 对这 些 而
【 穑 日期 ]0 2一O 收 20 2一l 8
月 已卯 , 辽太 宗 耶律 德 光 “ 祭狍 鹿神 3 统和 四 1
生 了深 远 的 影 响 , 且 也 影 响 蓟 了 后世 的 金 、 、 三 朝 。 而 元 清
( t 词 ] 钵 翩度 ; 季潞 猎 ; 乐 项 目 ; 兵 习 武 : 元政 体 关 捺 四 娱 演 二 ( 圈分 类 号 ] 8 中 K2 9 【 t标识码] 文 A ( 文章 编 号 ]0 4—4 2 l 02l3~0 9 —0 10 9 2 20 0 03 6
年 ( 8 ) 一 月 甲 午 。 圣 宗 耶 律 隆 绪 “ 狍 鹿 96 十 辽 祭
说 , 猎 经济 的长 期 存 在 正 是捺 钵 文 化 赖 以 产 生 狩 的经济 基础 和 物 质前 提 。 其 次 ,捺钵 ” 词 的最初 含 义是指 “ “ 一 狩猎 ” 这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