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似相溶原理

合集下载

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相溶原理、定义及解释like dissolves like相似相溶原理是指由于极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使得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如abc三种物质,ab是极性物质,c是非极性物质,则 ab之间溶解度大,ac 或be之间溶解度小。

(1)相似相溶原理是一个关于物质溶解性的经验规律。

例如水和乙醇可以无限制地互相溶解,乙醇和煤油只能有限地互溶。

因为水分子和乙醇分子都有一个一0H 基,分别跟一个小的原子或原子团相连,而煤油则是由分子中含8个〜16个碳原子组成的混合物,其烃基部分与乙醇的乙基相似,但与水毫无相似之处。

(2)结构的相似性并不是决定溶解度的唯一原因。

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和大小相近的物质,往往可以互溶;溶质和溶剂分子的偶极距相似性也是影响溶解度的因具体可以这样理解:1•极性溶剂(如水)易溶解极性物质(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的极性物质如强酸等);2•非极性溶剂(如苯、汽油、四氯化碳等)能溶解非极性物质(大多数有机物、 Br2、12 等)3•含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互溶,如水中含羟基(一 0H能溶解含有羟基的醇、酚、羧酸。

另外,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中,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中。

二、更高更妙的相似相溶原理溶液中溶质微粒和溶剂微粒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解。

若溶质、溶剂都是非极性分子,如I2和CCI4,白磷和CS2,相互作用以色散力为主;若一种为极性分子,另一种为非极性分子,如I2和C2H5OH相互作用是分子间作用力;在强极性分子间以取向力为主;若一种溶剂微粒是离子,在水中形成水合离子,在液氨中则形成氨合离子,其他溶剂中就是溶剂合离子。

简单地讲,若溶质微粒和溶剂微粒间相互作用和原先溶质微粒间、溶剂微粒间作用相近,则溶解的就会较多。

这应当是相似相溶规律的基础,但是上述规律并不方便判断。

于是人们总结出一个简易判断的规律:相似相溶规律通常的说法是“极性相似的两者互溶度大”。

相似相溶原理教学文案

相似相溶原理教学文案

相似相溶原理相似相溶原理一、定义及解释like dissolves like相似相溶原理是指由于极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使得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如abc三种物质,ab是极性物质,c是非极性物质,则ab之间溶解度大,ac或bc之间溶解度小。

(1)相似相溶原理是一个关于物质溶解性的经验规律。

例如水和乙醇可以无限制地互相溶解,乙醇和煤油只能有限地互溶。

因为水分子和乙醇分子都有一个—OH基,分别跟一个小的原子或原子团相连,而煤油则是由分子中含8个~16个碳原子组成的混合物,其烃基部分与乙醇的乙基相似,但与水毫无相似之处。

(2)结构的相似性并不是决定溶解度的唯一原因。

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和大小相近的物质,往往可以互溶;溶质和溶剂分子的偶极距相似性也是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之一。

具体可以这样理解:1.极性溶剂(如水)易溶解极性物质(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的极性物质如强酸等);2.非极性溶剂(如苯、汽油、四氯化碳等)能溶解非极性物质(大多数有机物、Br2、I2等)3.含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互溶,如水中含羟基(—OH)能溶解含有羟基的醇、酚、羧酸。

另外,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中,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中。

二、更高更妙的相似相溶原理溶液中溶质微粒和溶剂微粒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解。

若溶质、溶剂都是非极性分子,如I2和CCl4,白磷和CS2,相互作用以色散力为主;若一种为极性分子,另一种为非极性分子,如I2和C2H5OH,相互作用是分子间作用力;在强极性分子间以取向力为主;若一种溶剂微粒是离子,在水中形成水合离子,在液氨中则形成氨合离子,其他溶剂中就是溶剂合离子。

简单地讲,若溶质微粒和溶剂微粒间相互作用和原先溶质微粒间、溶剂微粒间作用相近,则溶解的就会较多。

这应当是相似相溶规律的基础,但是上述规律并不方便判断。

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相溶原理是化学中的一个重要原理,它指的是在溶液中,相似的物质更容易相互溶解。

根据这一原理,当溶质和溶剂具有相似的分子结构、化学性质和极性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对较弱,从而更有利于相互溶解。

相似相溶原理是通过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解释溶解现象。

在溶液中,溶剂分子通过吸引和包围溶质分子,从而使溶质分子分散均匀地分布在溶剂中。

而相似的物质结构和性质能够使这种相互作用更有效,因此更有利于溶解。

例如,在水中溶解氨气时,由于氨分子和水分子都是极性分子,具有类似的结构,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弱,氨气能够较容易地溶解在水中。

又如,乙醇和甲醇这两种相似的有机溶剂,它们能够相互溶解,是因为它们之间的分子结构和性质非常接近。

相反地,如果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结构和性质差异较大,则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溶解的难度就会增加。

如在水中溶解非极性分子如石油醚或矿物油,由于水分子是极性的而石油醚和矿物油是非极性的,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较强,因此需要外界提供一定的能量才能使它们相互溶解。

总之,相似相溶原理通过解释溶解现象的机制,揭示了溶解能力和溶质与溶剂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在实际应用中,这一原理为我们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溶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为我们理解溶液的性质和变化提供了基础。

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相溶原理

相似相溶原理一、定义及解释like dissolves like相似相溶原理就是指由于极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使得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如abc三种物质,ab就是极性物质,c就是非极性物质,则ab之间溶解度大,ac或bc之间溶解度小。

(1)相似相溶原理就是一个关于物质溶解性的经验规律。

例如水与乙醇可以无限制地互相溶解,乙醇与煤油只能有限地互溶。

因为水分子与乙醇分子都有一个—OH基,分别跟一个小的原子或原子团相连,而煤油则就是由分子中含8个~16个碳原子组成的混合物,其烃基部分与乙醇的乙基相似,但与水毫无相似之处。

(2)结构的相似性并不就是决定溶解度的唯一原因。

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与大小相近的物质,往往可以互溶;溶质与溶剂分子的偶极距相似性也就是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之一。

具体可以这样理解:1.极性溶剂(如水)易溶解极性物质(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的极性物质如强酸等);2.非极性溶剂(如苯、汽油、四氯化碳等)能溶解非极性物质(大多数有机物、Br2、I2等)3.含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互溶,如水中含羟基(—OH)能溶解含有羟基的醇、酚、羧酸。

另外,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中,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中。

二、更高更妙的相似相溶原理溶液中溶质微粒与溶剂微粒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解。

若溶质、溶剂都就是非极性分子,如I2与CCl4,白磷与CS2,相互作用以色散力为主;若一种为极性分子,另一种为非极性分子,如I2与C2H5OH,相互作用就是分子间作用力;在强极性分子间以取向力为主;若一种溶剂微粒就是离子,在水中形成水合离子,在液氨中则形成氨合离子,其她溶剂中就就是溶剂合离子。

简单地讲,若溶质微粒与溶剂微粒间相互作用与原先溶质微粒间、溶剂微粒间作用相近,则溶解的就会较多。

这应当就是相似相溶规律的基础,但就是上述规律并不方便判断。

相似相溶定义及原理

相似相溶定义及原理

相似相溶定义及原理
定义:即极性物质和极性物质相溶,非极性物质与非极性物质相溶,而极性物质与非极性物质不相溶。

例如:碘(非极性分子)易溶于四氯化碳(非极性分子),但是在水(极性分子)中溶解度很小。

原理:当把两种不同的极性物质放在一起时,由于两者都是极性分子,除了各自分子间存在着取向力外,两种不同分子间还存在着取向力。

依靠不同分子间的取向力,两种不同的极性物质相互混溶。

把两种不同的非极性物质放在一起,相同分子之间和不同分子之间都没有取向力和诱导力,分子间作用力较弱,两种分子倾向于无秩序地扩散,以达到最大混乱度,最终形成均匀的溶液。

当把极性物质与非极性物质放在一起时,极性分子本身之间有取向力、诱导力和色散力,而极性物质和非极性物质之间没有分子取向力,仅有诱导力和色散力,而且极性物质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大于极性物质和非极性物质分子之间的吸引力,所以两者不相溶。

相似相溶的原理

相似相溶的原理

相似相溶的原理
相似相溶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在混合时能够形成均匀溶液的现象。

它的原理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解释:
相似性原理:相似性原理认为,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相似或兼容时,它们更容易相互溶解。

这是因为相似的物质在分子结构、极性、分子量等方面具有相似性,从而增加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力和相容性。

例如,两种极性分子或两种非极性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较为相似,因此它们更容易相溶。

溶剂-溶质相互作用:溶剂和溶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也是影响相似相溶的重要因素。

当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足够强大,能够克服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就会发生相溶。

这种相互作用力可以包括氢键、静电作用、范德华力等。

如果溶剂和溶质之间存在相似的相互作用模式和适配性,相互吸引力就会增强,有利于相似相溶的发生。

总而言之,相似相溶的原理涉及到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容性。

这些相互作用力和相容性使得不同物质在混合时能够形成均匀溶液,其中相似性原理和溶剂-溶质相互作用是关键因素。

相似相溶”是重结晶过程中溶剂选择的一个基本原则

相似相溶”是重结晶过程中溶剂选择的一个基本原则

相似相溶”是重结晶过程中溶剂选择的一个基本原则
相似相溶原则是一种溶剂选择的重结晶方法,它要求混合物的汽相
和固相必须有一定的相似性,这样才能保证其有效地分离出来。

一、相似相溶的主要原理:
1. 慢溶原理:含有某种混合物的汽相和固相,如果溶剂的相似性足够强,则混合物的部分成分有可能被较慢地溶解。

2. 相容原理:在大多数情况下,混合物的汽相和固相必须有一定的相
似性,以便混合物的汽相成分能够更容易地与溶剂相溶,也就是相容
性较好。

二、相似相溶的益处:
1.能够有效地分离混合物:相似相溶原则使得溶剂具有足够的可溶组分,能够有效地分离混合物,使分离过程加快。

2.受暴露的毒素少:所选择的溶剂具有较低的毒性或毒副作用,更能保证不受混合物中有毒成分的污染,从而减少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3.用量节约:相似相溶原则可以使用少量的溶剂,对混合物进行有效地分离,从而降低成本,节省能源。

三、相似相溶的不足之处:
1.难以控制混合物的分离效果:如果混合物的汽相和固相相似性较弱,则可能会对混合物的分离产生不利的影响,从而降低混合物的分离效率。

2.极易产生溶出现象:假如溶剂的相似性不够,则可能使混合物极易溶出,或者部分混合物出现溶出现象。

3.容易发生二次污染:如果混合物中含有有毒成分,溶剂的抗污染能力不足,很可能会发生二次污染,污染环境,造成巨大损失。

总结:相似相溶原则是溶剂选择分离混合物的一种重要手段,具有易操作、低毒性、低成本等优点,但也会存在一些问题,要求操作者全面考虑并进行有效的控制。

相似相溶原理名词解释

相似相溶原理名词解释

相似相溶原理名词解释相似相溶原理指的是物质在溶液中的相互溶解行为,它是溶液的形成与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有关。

具体来说,相似相溶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溶剂溶剂相互作用:相似相溶原理认为,两种相似型的溶剂(如两种不同的有机溶剂)在混合时会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溶液。

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有吸引力的静电吸引力,也可以是分子间的键合作用。

这一原理解释了为什么两种相似型的溶剂可以相互溶解。

2. 溶质溶剂相互作用:相似相溶原理还认为,在溶质和溶剂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

溶质与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溶质分子被溶剂包围,从而溶解在溶剂中。

这种相互作用的强度与溶质和溶剂的相似程度有关,相似程度越高,相互作用就越强,溶质溶解在溶剂中的能力也就越强。

3. 极性溶质与极性溶剂:对于极性溶质和溶剂,相似相溶原理认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加复杂。

极性溶质的分子中存在两极性,可以与极性溶剂中的极性区域相互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有助于极性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

然而,如果溶质和溶剂之间的极性差距太大,相互作用就会很弱,导致极性溶质难以溶解在极性溶剂中。

4. 非极性溶质与非极性溶剂:相似相溶原理也适用于非极性溶质和非极性溶剂之间的溶解现象。

非极性溶质在非极性溶剂中溶解主要是由于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作用。

这种相互作用的强度与分子之间的体积、形状和分子极性等因素有关。

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作用越强,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就越高。

综上所述,相似相溶原理是描述溶质在溶剂中溶解行为的基本原理。

它涉及到溶剂溶剂相互作用、溶质溶剂相互作用以及极性溶质和溶剂、非极性溶质和溶剂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

这些相互作用的强弱决定了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度和溶液的形成。

相似相溶原理的理论基础为我们理解溶液的形成和溶解过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定义及解释
like dissolves like
相似相溶原理是指由于极性分子间的电性作用,使得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难溶于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如abc三种物质,ab是极性物质,c是非极性物质,则ab之间溶解度大,ac或bc之间溶解度小。

(1)相似相溶原理是一个关于物质溶解性的经验规律。

例如水和乙醇可以无限制地互相溶解,乙醇和煤油只能有限地互溶。

因为水分子和乙醇分子都有一个—OH基,分别跟一个小的原子或原子团相连,而煤油则是由分子中含8个~16个碳原子组成的混合物,其烃基部分与乙醇的乙基相似,但与水毫无相似之处。

(2)结构的相似性并不是决定溶解度的唯一原因。

分子间作用力的类型和大小相近的物质,往往可以互溶;溶质和溶剂分子的偶极距相似性也是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之一。

具体可以这样理解:
1.极性溶剂(如水)易溶解极性物质(离子晶体、分子晶体中的极性物质如强酸等);
2.非极性溶剂(如苯、汽油、四氯化碳等)能溶解非极性物质(大多数有机物、Br2、I2等)
3.含有相同官能团的物质互溶,如水中含羟基(—OH)能溶解含有羟基的醇、酚、羧酸。

另外,极性分子易溶于极性溶剂中,非极性分子易溶于非极性溶剂中。

二、更高更妙的相似相溶原理
溶液中溶质微粒和溶剂微粒的相互作用导致溶解。

若溶质、溶剂都是非极性分子,如I2和CCl4,白磷和CS2,相互作用以色散力为主;若一种为极性分子,另一种为非极性分子,如I2和C2H5OH,相互作用是分子间作用力;在强极性分子间以取向力为主;若一种溶剂微粒是离子,在水中形成水合离子,在液氨中则形成氨合离子,其他溶剂中就是溶剂合离子。

简单地讲,若溶质微粒和溶剂微粒间相互作用和原先溶质微粒间、溶剂微粒间作用相近,则溶解的就会较多。

这应当是相似相溶规律的基础,但是上述规律并不方便判断。

于是人们总结出一个简易判断的规律:相似相溶规律通常的说法是“极性相似的两者互溶度大”。

例如,非极性、弱极性溶质易溶于非极性、弱极性溶剂,如I2(非极性)分别在H2O(强极性)、C2H5OH(弱极性)、CCl4(非极性)中的溶解度(g/100g溶剂)依次为
(25℃)、(15℃)、(25℃)。

又如O2(非极性)在1mLH2O、乙醚(弱极性)、CCl4中溶解的体积(已换算至标准状况下体积)依次为:(20℃)、(25℃)、(25℃);白磷P4(非极性)能溶于CS2(非极性),但红磷(巨型结构)却不溶。

大家可能已经看出:相似相溶规律是定性规律,通常仅能给出难溶、微溶、可溶的判断,如O2、I2易溶于弱极性、非极性溶剂,但不能认为非极性的O2、I2在CCl4(非极性)中最易溶!!
再举一个例子:蒽和菲分子式相同,但前者为三个苯环“直”并,无极性,而后者为三个苯环“弯”并,稍有极性。

现分别溶于苯中,若完全按照“相似相溶规律”判断的话,似乎蒽在苯中的溶解要多些,实测结果:蒽在苯中溶解度%),菲在苯中溶解度%)。

如何理解呢?(是不是觉得很高深很玄妙?)恩,请看更高更妙的解释——蒽,正因为是“直”的,所以分子间结合得紧,不容易分开,表现还有蒽的沸点较菲高,其摩尔体积小于菲的……
其实,相似相溶规律还有一种表述:“结构相似者可能互溶”,HOH、CH3OH、C2H5OH、n-C3H7OH分子中都含-OH,且-OH所占“份额”较大,所以3种醇均可与水互溶,n-C4H9OH中虽含-OH,因其“份额”小,水溶性有限。

可以料想,碳数增多,一元醇的水溶度将进一步下降。

丙三醇(甘油)中含有-OH且“份额”较大,与水互溶。

C6H12O6(葡萄糖)中含5个-OH,因分子比H2O大了许多,只是易溶于水。

高分子淀粉(C6H10O5)n的“分子”更大,只能部分溶解于水;而纤维素更大更高更妙,干脆难溶于水了。

甲苯稍有极性,却与非极性的苯混溶;萘能溶于苯和甲苯……
含有相同官能团,且分子大小相近,则它们的极性相近,例如CH3OH、C3H7OH偶极矩分别和,所以,结构相似有时也反映在极性上,但极性相似却不一定是结构相似的反映!!!如硝基苯C6H5NO2、苯酚C6H5OH的偶极矩分别为和,极性算是相近,但两者的20℃水溶度分别%、%。

又如C3H7Br、C3H7I、C3H7OH,极性相近,但20℃水溶度分别%、%、无穷。

可见,结构相似对溶解度的影响强于极性相似!!
顺便说一个金属互溶的问题:
(1)两种金属A、B晶体结构类型相同,原子半径差值小(一般<15%),如Ag和Au都是面心立方堆积,半径相似,两者无相互溶;
(2)半径差>15%时,金属间部分溶解,如Mg在Cu或Ag中部分溶;
(3)价相同,金属间互溶度大,钾钠合金互溶为导热系统,伍德合金(Sn+Pb)互溶制保险丝;
(4)电负性相近,金属间互溶度大。

Cr、Mo、W在Na、K中难溶在Cu、Ag中较“易”溶
金属互溶的问题是不是也可以看做是一种“相似相溶”呢,但这时,相似的不是极性,而主要是结构方面。

相似相溶规律应当从也需要从结构角度解释。

虽然热力学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但是主要是将现象赋予数学化和理论化,若继续追问起来为什么,如“为什么KNO3溶解焓是负值?而KOH的溶解焓为正值(吸热)?”“为什么溶解熵效应是这样如此这般的?”……恐怕还是要求助于结构理论,上溯到更为深刻的道理上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