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王国维出入说的悲剧精神

合集下载

王国维的悲剧观

王国维的悲剧观

深受大河文 明熏 陶的中国古典悲剧 ,展现更多 的还是
种情感 的悲剧 , 侧重于渲染人物情感 。它并不注重紧张的
场面和惨不忍睹 的生死搏 杀 ,而是调动艺术 手法去营造 一
种悲剧情感的氛围。 王国维在 《 宋元戏剧 史》 中称: “ 关汉卿之 《 窦娥冤 》纪君祥 之《 氏孤儿 》剧 中虽 有恶人 交构其 间 , , 赵 ,
关 键 词 王 国维 宋 元 戏 曲史 悲剧 亚 里 士 多德
W a g Gu we ’ De n to f Tr g d / n o i f i n o a e y /W a gW e z e S i i n nh Ab t a t W a g Gu w i a h r t c o a o p o o e h sr c n o e s t ef s h lrwh r p s d t e w i s c n e t f r g d . a g w sd e l nl e c d b c o e h - o c p a e yW n a e p y if n e y S h p n a ot u H ra d Ni ts h . a w i a g c u d ’a o d t ei a t f e n ez c eMe n h l W n o l nt v i mp c e h o C i e e c l r . e c n s y t a a gS d f i o f ta e y h n s u t eW a a h t W n ’ e i t n o r g d u n i wa h u i n o h n s a d W e tr u t r .T i a e s t e f so f C i e e n se n c l e h s p p r u

浅谈王国维先生的生命意识

浅谈王国维先生的生命意识

浅谈王国维先生的生命意识自古以来,生命的存在是一个复杂而又永恒的话题。

而由生命引发的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根本性思考就是生命意识。

生命的存在问题之最大障碍就是生命的悲剧意识,即生命一旦降临,其最终的结果必然是走向死亡。

人生来是要死的,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对于王国维先生之死,不少人认为与叔本华的悲观哲学是分不开的。

而我认为是王国维先生生命里的悲剧意识,让他很容易地接受了叔本华哲学中的悲观意识。

在《人间词话》之四十四,他说:“词人之忠实,不独对人事宜然。

即对一草一木,亦须有忠实之意,否则所谓游词也。

” 这里就通过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中来透视他的生命意识,并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一、对生命存在的认识《蝶恋花》:“袅袅鞭丝冲落絮,归去临春,试问春何许?小阁重帘天易暮,隔帘阵阵飞红雨。

刻意伤春谁与诉?闷拥罗衾,动作经旬度。

已恨年华留不住,争知恨里年华去。

”人间最是“春”留不住,柳絮飘落,落花瞬间如急雨洒在人间。

人生辗转间,年华已逝,亦如付水东流。

生命何其仓促,何其短暂!在《采桑子》中,他写到:“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飘零,悲也飘零,都作连江点点萍。

”“高城鼓动兰釭灺,睡也还醒,醉也还醒,忽听孤鸿三两声。

”城池鼓动,油灯残照,蜡烛已燃成灰烬,远处传来孤鸿悲切,人却辗转难眠。

人的一生,清醒着或是糊涂着又有什么区别呢?“人生只似风前絮,欢也飘零,悲也飘零,都作连江点点萍。

”人的一生只不过如风中的飘絮,沉沉浮浮,进进退退,显达或是无名,得志抑或失落,又有什么区别呢?到头来,还不是如柳絮浮萍一般消逝在历史的烟河之中吗?人生苦短,何必非要为声名所累。

人不能太过于计较自己的得与失,取与舍之间应该让自己平静如水。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不择手段地追名逐利,沽名钓誉,却忘了自己只不过如“风中絮”、“雨中萍”一般渺小。

借用其《点绛唇》一语:“聊复浮生,得此须臾我。

”王国维先生正是看透了生命短暂之轮回,所以才自沉于昆明湖畔,让粼粼湖水伴随他恪守生命最后的宁静。

王国维的悲剧观

王国维的悲剧观

对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启示
珍惜生命与直面挫折
王国维的悲剧观提醒人们要珍惜生命,认真 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个阶段,同时也要直面生 命中的挫折和困难,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 解决它们。
审视命运与追求真实
王国维的悲剧观让人们重新审视命运和人生 价值,认识到人生的不完美和苦难是常态, 但我们要追求真实的人生价值,不断探索和
对现代文学的启示
要点一
拓展文学题材
王国维的悲剧观为现代文学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题材和 表现手法,使得文学作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深入探 讨人类内心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要点二
深化文学内涵
王国维的悲剧观使得现代文学更加注重表现人类在面 对命运和现实时的内心挣扎和抗争,深化了文学作品 的内涵,提高了文学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
要点二
必然性
王国维认为,悲剧的必然性在于它所 表现的事件和人物的发展是不可避免 的。这种必然性通常是由命运的安排 和社会现实所决定的,使观众能够深 刻认识到悲剧所表现的人生困境和痛 苦是不可避免的。
要点三
崇高性
王国维认为,悲剧的崇高性在于它所 表现的人性和情感是高尚和神圣的。 虽然悲剧表现的是人生的痛苦和苦难 ,但它同时也展示了人类在面对困境 时的勇气和尊严,表现出一种崇高的 精神品质。
王国维的思想背景Biblioteka 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 对东西方文化融合的探索
02
王国维的悲剧观概述
悲剧的定义
悲剧的定义
王国维认为悲剧是表现人生中不可解的冲突和苦难,并引起人的悲悯和同情。它通过展示悲剧主角与现实环境的 矛盾,揭示出人生中不可避免的痛苦和挫折,引发观众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悲剧的本质
追求有意义的人生道路。

王国维悲剧观念的戏剧阐释——《宋元戏曲史》中的悲剧思想

王国维悲剧观念的戏剧阐释——《宋元戏曲史》中的悲剧思想

1913年4月,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开始在《东方杂志》上连载,两年后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单行本。

《宋元戏曲史》是近代我国戏曲史研究的开山之作,也是从事戏曲研究必须诵读的经典。

王国维给予我国戏曲极高的地位,一改以往文人士大夫所不为的“小道”“末技”观念。

在《宋元戏曲史》中,王氏不仅肯定了戏曲这一门独立艺术,而且尤为其推崇元杂剧,认为元曲即元杂剧是“活文学”,而明清传奇则是“死文学”。

王氏对于元杂剧的赞赏主要是两方面:一是肯定元杂剧的语言是“自然”,指出元曲的“意境”是其所独具,即直率俚俗而不趋于华丽;二是从“悲剧”的角度来肯定元曲的艺术特色,认为“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1]。

在此后的研究中,王国维有关元杂剧的第二个论断被认为是受到西方美学观念的影响而提出的观点,这一点在学界已无太大争议;同时,由于王国维的个人经历加之时代背景,他极为推崇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因而将悲剧美学推至无以复加的地步,其人生观也深受悲剧渗透:“人生之命运,固无以异于悲剧。

”[2]可以看出,王国维的悲剧理念是其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而,本文从《宋元戏曲史》的悲剧观念出发,来分析王国维所持的悲剧思想。

一、王国维的悲剧思想中国的“大团圆”结局历来都遭到不少文人的诟病,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人从来没有悲伤过”。

纵观中国文学史,彻底的“悲剧”似乎确实凤毛麟角。

这一观点是其将“结局”作为考察作品悲喜的唯一条件,如果善恶有报,那就是喜剧;如果好人死无复生、坏人不遭惩罚则是悲剧。

在近代研究中,王国维率先将悲剧思维引入元杂剧的品评中,却并非是由结局来作为论断,而是提高到形而上的角度,即延伸至有关悲剧精神的讨论中。

明以后传奇,无非传奇,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

就其存着而言,如《汉宫秋》《梧桐雨》《西蜀梦》《火烧介子推》《张千替杀妻》等,初无所谓先离后合,始困终亨之事也。

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王国维悲剧观念的戏剧阐释——《宋元戏曲史》中的悲剧思想■ 张慧怡摘 要:国学大师王国维于1913年开始连载并于1915年成书的《宋元戏曲史》,奠定了我国近代戏曲学研究的基石。

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观

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中的悲剧观

纯考证式红 学研 究。《 ( 红楼梦) 评论》虽存在无法 回避 的先 天理论缺 陷, 却仍是红 学史上极具启 蒙意义的开先河之作 。
[ 关键词 ]王 国维 ; 《 ( 红楼 梦> 评论》 ; 叔 本华 ; 悲剧
[ 中图分类 号】I 2 0 6 . 5 [ 文献标 志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8 — 5 8 2 3 ( 2 0 1 5 ) 0 6 - 0 0 1 9 - 0 3 [ 收稿 日期]2 0 1 5— 0 2— 2 1
剧下 定义 , 认为“ 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 、 完整 、 有 一 定 长度 的行 动 的摹 仿 ” _ 2 J , 悲 剧 通 过 经 润 饰 的语 言摹 仿 究超 越 了其他 理 论 家 , 悲 剧 的本 质 是 “ 表 现 两种 对 立 苦痛 , 还 有欲 望无 法满 足 的苦 痛 。直 言生 活 的本 质 就 的普 遍伦 理力 量 的 冲 突及 其 和 解 ” _ 3 J , 悲剧 根 源 于 矛 是“ 欲” , 即苦痛 , 认为人生如钟表般往复于苦痛 和倦 盾 冲突 。黑格 尔 的“ 冲突说 ” 将矛 盾学 说运 用 于 悲剧 , 厌间, 生活、 欲 望 与苦痛 三者 同一 。第 二 章 探讨 《 红楼 具有 强烈 的思辨 色彩 。与 黑格 尔 的辩 证 观 点 相 左 , 同 梦》 之精神 , 提出解脱苦痛之道存于遁人空 门, 一切艺 时代 的思 想 家叔本 华 则从 极其 消 极 的立 场 阐释 悲剧 。 术的 目的在于描写人生苦痛及解脱方法 , 令人暂离桎 叔本 华悲 剧 理论建 立 在主 观 唯心 主义 唯意 志 论 之上 , 梏世 界 , 暂 离生 活 欲望 的彼 此 争 斗 , 获 得 暂 时 的平 和 强调 世界 的本质 是 主体 意 志 , 《 作 为 意 志 和 表 象 的 世 状态 。第 三章 分析 《 红 楼梦 》 的美 学 价值 , 与传 统 乐天

试论王国维的悲剧观_王良彬

试论王国维的悲剧观_王良彬

第26卷第4期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月20日Vol.26No.4Journal of Kaifeng Ins ti tute of Educati on Dec.202006试论王国维的悲剧观王良彬(西南大学新诗所,重庆400715)摘要: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封建社会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即将土崩瓦解。

作为为封建阶级服务的一分子,王国维的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精神上经历了痛苦的折磨。

康德、叔本华哲学引起了他内心的强烈共鸣,他深深沉醉其中。

王国维的5红楼梦评论6就是运用叔本华哲学阐释的一篇论文,它主要论述人生)))欲望)))痛苦的关系及两种不同的解脱方式,并强调了第三种悲剧,反对自欺欺人的乐观主义,这在客观上促成了王国维悲剧观的形成。

关键词:苦痛;解脱;第三种悲剧观及渊源;悲剧观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640(2006)04-0015-02一、人生苦痛说及解脱之道王国维把悲剧看成由生活的欲望而造成的一种人生的苦痛。

他引用了老庄的话:/人之大患,在我有身0,/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0。

在西方有原罪的说法,意思是说/一个人最大的罪,就在他被生了出来。

0112为什么生下来就是罪过呢?因为生命和意志是一起降临的,而意志就是人们追求生活的意志,它的本质就是欲。

人们的欲望很多,欲望得不到满足,便是痛苦。

一种欲望满足之后,还有更多的欲望。

假设人们的欲望都能满足,这当然是一种理想状态。

当人们没有欲望,就会产生厌倦的情绪。

于是人生总是被意志的永无休止的欲求所统治,而不可能获得持久的欢乐与安宁。

/心病仍需心药医,解铃还须系铃人。

0既然痛苦由我们自身引起,其解脱之道还需要我们从自身去寻求。

王国维在5红楼梦评论6里谈到有两种解脱方式:一是我们沉浸于艺术作品而得到暂时的解脱;另一种方式是从根本上拒绝一切生活的欲望,从而达到根本的解脱。

王国维指出/根本解脱0的两种途径:/一存于观他人之苦痛,一存于觉自己之苦痛。

王国维悲剧思想之转变的分析

王国维悲剧思想之转变的分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受到了西学思想的强烈冲击,许多西方的概念、理论于这时期涌入中国,西方的悲剧理论也在此时由王国维于《<红楼梦>评论》中首先引入。

王国维写《<红楼梦>评论》时正耽读于叔本华,受到其生命意志说的影响,将悲剧的起源与本质归结于生活之欲,认为悲剧的效用与价值在于对生命苦痛的解脱。

此后数年,王国维对中国文学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其悲剧思想也在发展演变。

1913年,王国维完成其曲学研究的巅峰之作《宋元戏曲考》,此后其学术兴趣发生转向,对文学及戏曲的研究也基本结束。

从《<红楼梦>评论》到《宋元戏曲考》,王国维的悲剧思想在考察视角的选择、悲剧精神的阐释和结构标准的界定等方而己经有了一些转变。

一、考察视角:从先验的哲学研究到立足中国古典戏曲的文学研究。

王国维的悲剧思想首先在《<红楼梦>评论》中开始较为系统地展开。

在《静庵文集自序》中说:自癸卯(1903)之夏,以至甲辰(1904)之冬,皆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也。

早年的王国维深契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思想,认为人生的本质是悲剧性的。

这种人生观在《六月二十七日宿砍石》一诗中表现得非常明显: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

《<红楼梦>评论》完成于1904年,正是王国维深受叔本华影响的时期,所以叔本华思想的印记十分明显。

在《<红楼梦>评论》中将生活的本质归之于欲,并且认为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

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

一种欲望得到满足,这种欲望暂时终结了,但还有更多的欲望接踵而来,无法满足,于是苦痛不己,即使有一种理想状态存在,即所有欲望都得以实现,那时又将产生倦厌之情,因此人生就如钟摆一般往复于苦痛与倦厌之间,而倦厌固可视为苦痛之一种,所以在王国维看来,生活归根结底就是苦痛,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一而己矣。

这种无休无比令人痛苦的生活之欲便是悲剧的根源,悲剧所表现的便是生活之欲破裂后的矛盾冲突及其产生的痛苦。

悲剧意识的觉醒——《红楼梦》

悲剧意识的觉醒——《红楼梦》

悲剧意识的觉醒——《红楼梦》——论王国维《〈红楼梦〉评论》在中国悲剧理论史上的地位引文悲剧精神是人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的展现,悲剧关乎个体的情感体验,因而是美学领域中极有意义的一个话题。

在西方文化中,悲剧被认为是最高的文学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里本没有西方意义上的悲剧,更没有系统的悲剧理论。

王国维首先掀开了近代中国悲剧论坛的帷幕,对王国维悲剧思想影响最大的西方哲人就是叔本华。

本文通过对叔本华和王国维在各自文化中地位的揭示和比较,考察王国维悲剧思想的意义。

一、从西方悲剧理论的发展看叔本华悲剧理论的地位西方文化向来是理性主义主导的文化,作为哲学分支之一的美学,早期就染上了浓重的理性色彩,正如哲学在中世纪曾经是神学的婢女那样,美学很长时间是形而上学的婢女,近代的唯意志论者才开始摆脱理性的主宰,强调情感意志的因素。

作为美学之一部分的西方悲剧理论也经历了从理性向情感的回归历程。

柏拉图是最早系统探讨美学问题的哲学家,他没有悲剧理论,以其理性中心主义的立场对史诗诗人和悲剧诗人进行了猛烈的攻击。

他的“剧场政体”说指出,戏剧迎合观众的低级趣味造成伤风败俗,危害社会秩序和正义。

他认为现实世界模仿理念世界,艺术作品模仿现实世界,所以是“摹本的摹本”。

摹本的真实性低于原本,艺术品是真正的美的“影子的影子”,所以艺术不表现真理。

悲剧诗人和史诗诗人最善模仿人性中“无理性”的部分,他们败坏品德,摧残理性,应从他所设计的理想国中赶出去。

被柏拉图极力贬抑的悲剧,很快在其弟子亚里士多德那里得到平反。

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美学观点与其师针锋相对。

针对“艺术模仿说”,亚里士多德将诗与历史作对比指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诗比历史是更哲学的,更严肃的:因为诗所说的多半带有普遍性,而历史所说的则是个别的事。

”他在《诗学》中第一次对悲剧下定义,针对柏拉图的“剧场政体”提出悲剧“借引起怜悯与恐惧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 周两位先生认为理解“ 出人说” 的关键在于理解 “ 宇宙人生” 的涵义。他们在《 人间词话导读》 上海古籍 ( 出版社) 中指出:“ 我们必须明白王国维关于‘ 宇宙人生’ 的概念同我们所说的社会生活根本不同” 11( P32) 由 。[ 于深受尼采、 叔本华的影响, 王氏所看待的“ 宇宙人生” 的 本质是指纯粹的意志世界, 而在悲观主义哲学看来, 意志 世界的表象就是欲望, 就是痛苦。因此, 王国维所谓的诗 人要面对的“ 宇宙人生”就是纯粹的意志, , 就是生活的痛 苦表象。“ 生活者非他, 不过自吾人之知识中所观之意志 也。“ ” 生活之本质何? 欲而已矣……故欲与生活, 与苦
态度的相似。 游戏时“ 必以热心为之” 是所谓的“ ’而 人, ;
其他一切外物皆视为“ 游戏” 之材料, 正是其所谓能 “ 。而在《 出” 王国维诗学研究》 佛雏先生认为“ 与 中, 人”
收稿日 2005 一 - 05 期二 10 作者简介: 窦晓书( 1984 一 , 四川省成都市人, ) 女, 南开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2006 级现代汉语专业硕士研究
王国维的( 人间词话》 60 条说 : 第
“ 诗人对宇宙人 生, 须入 乎其 内, 又须 出乎 其外。入乎其内, 故能写之。出乎其外, 故能观
之。入乎其内, 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 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 于此二事皆未梦
见。 ”
这段话精辟的阐释了王国维对于诗人的内在修养的 态度。在他看来, 好的诗人应该同时兼具“ 能人” 能 和“ 出” 的两种能力, 才能够达到对宇宙人生的写之观之。王 氏的论断就字面是针对文学的创作而言, 指作家的创作 过程要经历“ 观察— 体验— 表现” 三个阶段, 这种理 解在当今的学术界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同。但从更深的 层次来说, 他的“ 出人说” 和他所因袭的尼采、 叔本华的 “ 悲剧说” 有着一脉相承之处,出人说” “ 的内在本质与悲 剧和悲剧精神有着深刻的逻辑关联。
2006第 l 卷期 年第 3 9 总8 期 / 3 .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 RSIT Y
No . 3 20 0 6
Ge neral No. 83
( Social Sciences)
Vol . 19
试议 王 国维 “ 出人说 ” 的悲剧精神
窦 晓 书
( 南开大学 汉语言文化学院, 天津 300071)
摘 要:对于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 提出的“ 出人说”各家向来有不同的解释。本文试从王国维的悲剧观角度重 , 新阐释他的“ 出人说”论证这两个方面的紧密相关性, , 寻求蕴涵在其“ 出人说” 中的悲剧精神。 关钮词:出人说;悲剧说;悲剧精神 中圈分类号;I 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 - 223X(2006) - 03 - 0100 - 04
痛, 一 三者 而已。 所以, 周二位先生认为 ’ , ① 黄、 在这个基
础上再来看他的“ 入乎其内”就是指最终让人们能体验 , 到生活的本质是欲, 在于苦痛, 以求解脱。所谓“ 洞观宇 宙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之本质, 始知生活欲痛苦之不能相离, 由是求绝其
生活之欲 , 而得解脱之道。 “ ” 出乎其外” 则就是指能摆脱
生。
①《 叔本华之哲学 及其教育学 说》转引自 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 《 , 版社, 第犯 页。
10 0
生活之欲, 忘掉物我关系, 从而对审美对象进行“ 静观” , 创造给人以暂求解脱的艺术美。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观 “ 之” 就是超然物外的审美静观,高致” “ 则是排除了生活 之欲的暂时解脱。 黄、 周二位先生的说法深人王国维思想的根髓, 从 “ 宇宙人 生” 的角度 出发 阐释 了更深 于 “ 察一一体 观 验— 表现” 的文学创作活动的观点, 比起叶氏和佛雏的 观点更显确凿。而叔本华对于“ 解脱” 的定义也给了黄、 周先生的论述以有力的证据。在叔氏玄想里, 解脱了的 人是“ 没有意志:没有表象, 没有世界。[21( P531) “ ” 斩断 了把我们跟这个世界绑在一起 的意欲之千万根绳索” [21(P504) “ 生活及其形形色色此刻打他的面前过, 就 像一个转瞬即逝的幻影, 像一个轻渺的早晨的梦在一双 半睡半醒的眼睛前。[21( P505)这不正是“ 出乎其外, 故 能观之” 所达到的静观的世界吗? “ 是体验了生活之极 , 出” 入” “ 则是超脱了生活之 极。那么由“ 到“ 的途径, 入” 出” 或者说是必要的条件是 什么呢? 诗人怎样才能在“ 、人” 出” “ 间游刃有余? 由于 篇幅所限, 导读》 在《 中未就此问题再做详述。笔者认为, 以黄、 周二位先生的观点为基础, 我们可以试从王氏的 “ 悲剧说” 角度来对“ 出人说” 进行再次解读 , 通过找出 “ 悲剧说” 出入说” 和“ 的理论印证关系, 探究“ 、入” 出” “ 的本质, 进而发掘深藏在悲剧中的悲剧精神, 指引我们寻 求王氏理想中的由“ 到“ 之途。 人” 出”
更为准确。
要深刻理解出人说和悲剧精神的关联 , 必须先明确 王氏理论中“ “ 的深刻含义。对于王氏的“ 出” 人” 出” “ 内在含义, 人” 学术界向来有着不同的解释。叶嘉莹先 生认为“ 出人说” 和西方文论的游戏说有着密切的关联, 王国维在《 人间嗜好之研究》 中引席勒之说, 以为文学艺 术是剩余精力之表现, 而且游戏时的兼有诙谐与严肃之 二种态度, 与文学艺术创作时之兼有“ 与“ 之两种 出” 入”
一 体验与超脱生活之极的’ 、入” ‘ “ 出”
“ 是摆脱俗“ , 出” 我”回到“ 自我” 的问题。“ 人乎其内” 指 “ 体物人微”“ ,以无厚入有间” 出乎其外” ;“ 指诗人的“ 自 我” 主宰万物, 诗人就外物本身的美加以升华, 使之与 “ 的某种襟度、 人” 风致自然谐和, 使人观之既似其物, 又 若不似其物, 具有比此物更多的东西, 于是呈现一种令人 玩味不尽的特殊情味, 而诗人的自我也在其中。 以上两种说法, 都有各自的独特创意, 但也似乎都有 欠妥之处。“ 游戏说” 的确是王国维“ 出人说” 理论形成 的一个参考因素, 但和“ 出人说” 的本质不尽相同;佛雏先 生对“ 出人” 的解释是对“ 观察份 体验— 表现” 一一 的深 化, 但也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一些申发 , 仍觉浅 显, 且对出人来源、 本质等诸多问题皆有不明。综观之, 复旦大学黄霖和周兴陆两位先生对“ 出人说” 的理解显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