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原典导读(3)

合集下载

经典老子《道德经》(诵读释义)

经典老子《道德经》(诵读释义)

经典老子《道德经》(诵读释义)《道德经》简介:《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道德经》被誉为万经之王,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

老子《道德经》全文及释译(全81章)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解释】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无,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生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行。

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一切奥妙的总门。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无互助产生,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高和下互相包容,音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人以无为处理事务,实行无言的教导,万物自己发生变化而不为它开头儿。

生长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抚育了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成功了而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老子真经轻松读(全文)

老子真经轻松读(全文)

老子真经轻松读(全文)由于出土时竹简的次序被扰乱,整理小组拼合的顺序并不一定与实际次序符合。

文物整理小组对郭店《老子》甲本分为5组,这5组的内在结构并不连贯,显然不符合实际的顺序,本人认同李零教授对郭店《老子》甲本释文的顺序调整。

第一章:有将成有将成,先天地生。

悦穆,独立不改,可以为天下母。

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天大,地大,道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焉,王居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一个终极的先在的东西混同而成,先于天地而存在。

整全而隐微(无声无形),独自存在永不改变,可以作为现象世界的本原。

不知道它的名称,给它取个字(别名)叫做道,我勉强为它命名叫伟大(完满)、叫流逝(运动)、叫深远(永恒)、叫对反(相反相成)天大,地大,道大,王也大。

世界中有这四大,王居于其中之一。

人以地为法则、以天为法则、以道为法则、以自然(自身的本然)为法则。

第二章:天地之间天地之间,其犹橐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与地之间,这不像风箱一样吗?虚空却用之不尽,使用起来却力量无比。

第三章:至虚,恒也至虚,恒也;守中,笃也。

万物方作,居以须复也。

天道员员,各复其根。

达到虚空的状态,是恒常无变的;坚守清静的状态,是始终如一的。

万物生长不息,其中坚持着循环往复的规律。

天之道运动不息,各自重复着自身的根本规律。

第四章:含德之厚者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蛇弗,攫鸟猛兽弗扣。

骨弱筋柔而捉固,未知牝牡之合怒,精之至也。

终日呼而不,和之至也。

和曰常,知和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

含蕴厚德的人,就像质朴的婴儿一样。

毒蝎虫蛇不去蜇伤他,爪鸟猛兽不去进攻他。

婴儿筋骨柔弱而拳头握紧,不知道男女相合而小雀雀翘起,精气无比充足。

整天哭叫但嗓子不会嘶哑,和气非常纯厚。

和气就是自然,知道和气就是明道。

贪生就是病变,就是强为。

物盛就是衰朽,这就远离道了。

第五章:名与身孰亲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厚藏必多亡。

《老子名著导读》PPT教学课件(小学语文人教版)

《老子名著导读》PPT教学课件(小学语文人教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 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内容分析.
本章内容分两层次。 第一层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本章参考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好的,这就有了丑陋了; 都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这就有了恶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依存,难和易互相造成,长和短由互相对立而体现, 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从。 所以有德的圣人看待万物都是顺其自然,实行不用言辞的教育, 万物兴起而顺应不加干涉,生发而不去占有,有所施为, 但是不依赖,大功告成却不居功。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永远不会离开功。
一、认为“小”和“寡”是“国”和“民”的定语。照这一解释,“小国寡民”的意思是指“小的国家,少的人民”。 二、认为“小”和“寡”是“国”和“民”的谓语。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 是指“国家小,人民少”。 三、认为“小”和“寡”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 是指“使国小,使民 四、认为“小”和“寡”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照这种解释,“小国寡民” 是指“以国为小,以民为少”。
作品鉴赏
第一层意思现象及日常:活经验中矛盾对立面相互依存乃至转化的例子, 集中鲜明的体现了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他通过日常的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阐述了世间万物存在, 都具有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 论说了对立统一的规律,确认了对立统一的永恒的、普遍的法则。

道德经《三章-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三章-老子》原文及鉴赏

道德经《三章-老子》原文及鉴赏(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道德经《三章-老子》原文及鉴赏【导语】: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老子 道德经(国学经典上课用)

老子 道德经(国学经典上课用)
老子《道德经》
——原典解读
1
2
老子其人
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俗称老子。楚国苦县
(今河南鹿邑县东)厉乡曲仁里人。曾任周 朝守藏室的史吏。
孔子问礼,评价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著书始由
3
老子其书——《道德经》
《道德经》
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被奉为道 教最高经典。
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 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 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老子的思想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 展。《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 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7
《道德经》文本解读
论常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 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 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0
小结
在对立面如何转化这个问题上,老子提出了 另外一个命题:柔弱胜刚强。老子认为,柔 弱是生命的一个特征。凡具有生命,表现为 柔弱,凡丧失生命,表现为坚硬。水最柔弱, 却具有克制坚强的巨大力量。事实上,自然 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以柔弱战刚强,实 现转化的事例不少,但并不是所有的柔弱都 能胜过刚强,这里需要条件。
②二:指阴气、阳气。“道”的本身包含着
对立的两方面。阴阳二气所含育的统一体即
是“道”。因此,对立着的双方都包含在
“一”中。
10
③三:即是由两个对立的方面相互矛盾冲突 所产生的第三者,进而生成万物 。
④负阴而抱阳:背阴而向阳。
⑤冲气以为和:冲,冲突、交融。此句意为 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 从而形成新的统一体。

《老子》导读概论课件

《老子》导读概论课件

唐初李延寿《北史》:
“李氏之先,出自帝颛顼高阳氏。 当唐尧之时,高阳氏有才子曰庭坚, 为尧大理,以官命族,为理氏。历 夏、殷之世,其后理征字德 灵,……以直道不容,得罪于纣。 其妻契和氏,携子理贞逃隐伊侯之 墟,食木子而得全,遂改理为李氏。 周时,裔孙曰乾,娶于益寿氏女婴 敷。生子耳,字伯阳,为柱下史。”
《老子》解读
中文学院
罗小东
导论:
一 老子其人 (一)老子的姓名 (二)老子的籍贯 (三)老子的官职 (四)老子的传说 二 老子其书 三 老子的思想 五、老子的影响 六、《老子》的海外传播
一 老子其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 思想家。生卒年约为前 571~前470,为春秋末期 人。《史记·老子列传》: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 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 字伯阳,谥曰聃。周守藏 室之史也。”
英国科学家、汉学家李 约瑟(1900-1995)著有多卷 本《中国科学技术史》专著 。他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 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 的根在道家。李约瑟晚年自 称“名誉道家”、“十宿道 人”。李约瑟的最大贡献是 发现了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从而为上个世纪后半叶世 界“老子热”的形成做出了 历史性的贡献。
(一)老子的姓名:
1、“老”和“李”是老子的姓或氏。 一说,先秦时“老”是一个姓 ,老子即姓老,人们对先秦思想家的 尊称多为在姓氏后加“子”,如孔子 、墨子等,老子亦不例外。而古时“ 老”“李”同音,后人把“老”写作 “李”。
一说,先秦贵族有姓有氏,如屈 原姓屈,为楚国王族芈(mǐ)姓之后 ,其祖先为楚武王之子瑕,封地在屈 ,因以为氏。对于老子而言,“老” 可能为其姓,“李”可能为其氏。
老子主张“小国寡民”,“邻国相 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 来”。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 已。” “欲的思想

老子导读

老子导读

《老子》其书
《老子》又称《道德经》,共分八十二章,
五千余字。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三十七章, 下篇四十四章。
《 老 子 》
马 王 堆 帛 书 本 《 老 子 》 乙 种
郭 店 简 《 老 子 》
《老子》导论
《老子》王弼注
《老子》河上公注
《老子》导论
梁武帝《老子讲疏》六卷
梁简文帝《老子义》二十卷、《பைடு நூலகம்子私记》四卷
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76章)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弱 者,道之用。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夫唯不争,故无尤。 柔弱胜刚强。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 以易之。
守柔守弱的思想
治国理论:无为而治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所居,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有果 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 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 道,不道早已。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居。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 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 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 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 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 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31章)
知足谦退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12章)
治国理论:无为而治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治大国若烹小鲜。(60章)

《老子》原典导读 (2)

《老子》原典导读 (2)

第二十三章要点: 1、“德”是一事物得以生存的内在依据和外 在条件,是一事物的特性。一事物之所以 为此事物而非彼事物,正因有这个“德”, 因其所“德——得”而存在,即“德者, 同于德”。 2、事物是变化的,在失去已有的同时,会有 新的到来。故“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
第二十四章 : 企(踮起脚跟) 者不立;跨(跃) 者不行;自见(自 逞己见)者不明; 自是(自以为是)者 不彰;自伐(自我夸 耀)者无功;自矜 (自我矜持、自重 自大)者不长。
故道大,天大, 地大,人亦大。域中 有四大,而人居其一 焉。 人法地,地法天, 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要点: 1、道是混一不可分的。 2、道是周而复始地运行着的(逝、远、 反)。 3、“域中有四大”,但道的大是无形无声 的,而天、地、人则不是,故它们不同于 道的层次。 4、“道法自然”,即道就是自然。人最终 要到达“人法道”、“人法自然”,才能 达到高度自由。
第三十章 :
以道佐人主者, 不以兵强(逞强) 天下。其事(用兵 之事)好还(物极 必反)。师之所处 (经过之地),荆 棘生焉。大军之后, 必有凶年。
善(用兵之最好 结果)有果而已,不 敢以取强。果而勿矜 (骄矜自大),果而 勿伐,果而勿骄,果 而不得已,果而勿强。 物壮(强盛)则 老(衰老),是谓不 道(不合于道),不 道早已(速亡)。
第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无色); 听之不闻名曰希(无声); 搏之不得名曰微(无形)。 此三者,不可致诘(追问推 究),故(本来) 混而为一。其上不皎 (明亮),其下不昧(阴暗)。 绳绳(mǐn众多)兮不可名,复归 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 象,是谓惚恍(若有若无)。迎 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第十章要点: 1、此章主要讲修身的功夫。 2、修身首先要排除杂念,做到精神和身体的 合一,柔顺和谐如婴孩一般。这时,身体 的五官是处于自然的状态,没有过多的欲 求;对于世间的事情,也能用自然的态度 去对待,不会使用智巧企图占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潜伏)。孰知其极(边 界)?其无正(准则)也。 正(正常)复为奇(反 常),善复为妖(恶)。 人之迷,其日固久。
第五十八章(3): 是以圣人方(方 正)而不割(伤害 人),廉(有棱角、 锐利)而不刿(guì刺 伤) ,直而不肆(放 肆),光(光亮)而不 耀(不耀眼)。
第四十八章 :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 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治理)天下者常 以无事(清静无为),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 下。
第四十八章 要点: 1、此章讲“为学”的弊端和“为道”的好处。“益” 则盈、则满,满则亏、则不得。“损”是减损自 己的欲望,从治理国家的角度,则是减少政令。 2、人如果不减损自己的欲望,就会和各种人事发生 冲突,最后导致祸害和灾难。 3、损比益更需要人战胜自我的勇气。
第三十八章(3): 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仁是出 于内在的仁爱好恶之情 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义是出 于宜或不宜的判断) 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 (伸出手臂)而扔(扔:强 拉)之。
第三十八章(4):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失仁 而后义,失义而后 礼。夫礼者,忠信 之薄(衰减),而 乱之首。
第三十八章(5):
第四十二章(3): 强梁者(强 悍勇敢者)不得 其死(不得自然 而死)。吾将以 为教父(始)。
第四十二章要点:
1、道是万物之始,并与万物合一。阴阳不独立于万 物之外。 2、“益之而损”如“揠苗助长”。常人重“益”, 以为可以通过“益”来增加幸福;老子重“损”, 希望通过减少欲望、减少痛苦来增加幸福,无痛 苦即幸福。 3、“损”是要减少违反自然的人为。
第五十章(1): 出生(出世为生)、入死(入地为 死)。生之徒(寿终正寝者)十有三; 死之徒(夭死者)十有三;人之生,动之 于死地(自己走向死路者),亦十有三。
第五十章(2): 夫何故也?以其生 生之厚(对于自己的生命 奉养过厚)。盖闻善摄生 (养生)者,陆行不遇兕 (犀牛)虎,入军不被 (遭受)甲兵(兵器); 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用 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 何故也?以其无死地(没 有进入死亡之地)。
第四十七章 : 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 牖(窗户),见天道(自然 之道)。其出弥(越)远, 其知弥少。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 见而明,不为而成。
第四十七章 要点:
老子认为,道是最自然、最质朴的。对 于道的体悟,可以在自己的内心来实现。出 户和窥牖,都意味着欲望和知识的增加,而 这些恰恰妨碍了对道的认识。
第八十章 :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指各种各样)之器而不 用;使民重死(不轻易冒生命危险)而不远徙;虽 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 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第七十六章 :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故坚强处下,柔 弱处上。
第七十七章 : 天之道,其犹张弓欤? 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 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 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 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 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五十章要点: 1、此章通过生死讲无为。 2、生命是一个自然的过程。过于奉养自己,追求长 生,可能是适得其反。 3、“善摄生者”并非真的是虎犀不伤,刀枪不入, 而是说他们柔顺、不强悍,生活中远离危险之地, 自然无为地生活。
第五十八章(1):
其政闷闷(昏昧,含有宽厚之 意),其民淳淳(质朴);其政察 察(明察繁细),其民缺缺(奸诈 狡猾)。
前识(指先知先 识,)者,道之华(表 面现象),而愚(愚昧) 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 其厚(立身敦厚),不 居其薄;处其实(立身 笃实),不居其华。故 去彼取此。
第三十八章要点:
1、“道”和“德”是《老子》一书的两个重要概念。 第一章,老子着重讲“道”,本章着重讲“德”, 后人据此把第一至三十七章称为“道经”,把三 十八至最后一章称为“德经”,合称《道德经》。 2、“道”是全,“德”是偏,“上德”的特性是不 执于偏,但和“道”的全比,它仍只是“道”的 一个方面。 3、“道之华、愚之始”的“华”和“始”并非不好, 但它们都只是“道”之表,不是“道”之本。
第六十四章(2):
民之从事, 常于几(几乎、 接近)成而败之。 慎终如始,则无 败事。
第六十四章要点:
强调凡事都是从“小”开始,要慎始,更 要慎终。
第七十五章: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妄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夫唯无以生为者(不以求生之厚为务),是贤 (好)于贵生。
第三十八章(1): 上德不德(通“得”, “不德”即不持其得), 是以有德(“有德”即拥 有) ;下德不失德(“不 失德”即执著其得),是 以无德(“无德”即最终 失去)。
第三十八章(2):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无以为”即无 心而为、自然而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有以为”即有心讲无为,执着于无 为)。
本章要点: 烹小鱼不能过多翻动,否则小鱼会烂; 治理国家同理。
第六十四章(1): 其安(安稳)易持(保持),其 未兆(变化未显露)易谋(谋划)。 其脆(脆弱)易判(分化),其微(微 小)易散(消散)。为之于未有,治之 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细小的萌 芽);九层之台,起于累(堆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四十二章(1): 道生(化生)一, 一生二(阴、阳),二 生三(阴阳相合而成的 和谐状态),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背阴 向阳,此指万物中所蕴 含的阴阳之气),冲气 (阴阳之气互相激荡交 融)以为和。
第四十二章(2): 人之所恶,唯孤、寡、 不谷(不善),而王公以 自称。故物(也指人)或 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
第五十八章要点: 1、物极则反是老子的一个基本思想。没有纯粹的福、 也没有纯粹的祸。 2、企图辨识福祸、正奇、善妖的边界而避免祸、奇、 妖,从长远和整体上看是无益的,徒劳的。 3、方、廉、直、光和不割、不刿、不肆、不耀,体现
了老子辩证做人、做事的思想;既不要无原则,也不 要咄咄逼人。
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小鱼)。 以道莅(lì治理)天下,其鬼不神(灵 验)。非其鬼不神,其神(神灵)不伤人。 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 伤(指鬼神和圣人都不扰乱和伤害百姓), 故德交归焉。
第四十四章(1): 名(名誉、名声) 与身(身体)孰亲 (珍爱)?身与货 (财货)孰多(重 要)?得(名利财货) 与亡(丧失自我)孰 病(使自己忧虑)?
第四十四章(2): 甚爱必大费 (劳心费神);多藏 必厚亡(损失更多)。 故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危险), 可以长久。
第四十四章要点: 1、老子拿名利、财货来与身体(自我)对比,强调 后者的重要性。“我”是不可以用名利、财货来 替代的,而“达官贵人”、“百万富翁”是可以 替代的。 2、“重生”重的是个体的生命和价值。“我”的丧 失往往是由于不知足、不知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