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考复习正午太阳高度洋思
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 试卷第一章 第二节 课时4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课时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课程标准结合实例,说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目标1.观察某物体一段时间内日影的变化,体会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两个概念及其时空变化。
(地理实践力)2.结合示意图,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季节变化规律。
(综合思维)1.太阳高度角(1)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叫作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如图甲所示)。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是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2)正午太阳高度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如图乙所示)。
2.变化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方降低。
如下列图、表所示:日期太阳直射的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春分日和秋分日赤道由赤道向南北两方降低夏至日北回归线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冬至日南回归线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方降低(2)季节变化规律地区达全年最大值达全年最小值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日冬至日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日夏至日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赤道至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时(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达90°)冬至日赤道至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时(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达90°)夏至日赤道春分日、秋分日冬至日、夏至日(1)“远小近大”: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距离越近,则越大。
(2)“来增去减”:太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3)“同线相等”:同一纬线上,同一日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4)“对称规律”:以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如下图所示:4.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1)公式:H=90°-两点纬度差。
(2)含义①H:观测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②两点:太阳直射点、观测点。
正午太阳高度(知识分析)

地球运动-正午太阳高度及其变化(常考知识点)一,日出,日落,正午,太阳的方位和物影的方位及朝向,影长地方时与太阳的位置北0点北12点西18点东6点西18点东6点南12点南0点北回归线以北南回归线以南原理:北半球夏半年--日出6点以前(南半球冬半年--日出6点以后):东北升,西北落。
(极昼区除外)如例1,2题。
北半球冬半年--日出6点以后(南半球夏半年--日出6点以前):东南升,西南落。
(极昼区除外)同一地点,一年中有两天日出,日落的方位角相同。
二分日,全球各地日出6点:东升,西落北半球的切点,日出,日落方向为正北。
南半球的切点,日出,日落方向为正南。
北半球某地南半球某地(北半球节气)正午太阳方位: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在南方。
南回归线以南,正午太阳在北方。
南北回归线之间,正午太阳有时在南,有时在北,若在北的时间长于在南的时间,为南半球。
反之在北的时间短于在南的时间,为北半球。
影子朝向总是背向太阳,且太阳高度越大,影子越短。
影子在地面转动角度与昼夜长短有关。
当地昼越长,影子在地面转动角度就越大。
如例4题第2小题(太阳照射与影子关系的一般规律是,若太阳从正东照,影子在正西;从正南照,影子在正北;从东北照,影子在西南。
只有南北极点是太阳从什么方向照来,影子就向什么方向延伸,这是因为北极点周围的任何方向都是正南,南极点周围的任何方向都是正北。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日影朝北,夏至日(6月22日)最短,冬至日(12月22日)最长;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正午日影可以朝北,也可以朝南,且直射时无影子。
)例3题第2小题。
例4题第1小题注:一天中影子最短,或影长为0,地方时为12点。
如例3题第1小题例1.6月上旬某地约5时(地方时)日出,该地看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分别为( )第1页A.正东,正西 B.东南,西南 C.东北,西北D.东南,西北例2, 2013年4月5日,我国帆船物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国人民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行。
正午太阳高度笔记

正午太阳高度笔记一、概念。
1. 定义。
-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当地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角,也就是一天中太阳高度的最大值。
- 例如,在北半球夏至日,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90°。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1. 计算公式。
- H = 90°-|φ-δ|- 其中,H表示正午太阳高度,φ表示当地地理纬度,δ表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
- 当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在同一半球时,φ-δ取正值;当当地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纬度不在同一半球时,φ - δ取负值。
2. 举例计算。
- 例如,北京(φ = 40°N)在冬至日(δ=- 23.5°S)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首先确定φ-δ = 40°+23.5° = 63.5°。
- 然后根据公式H = 90° - 63.5°=26.5°。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一)时间变化规律。
1. 季节变化。
- 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冬至日达到最小值。
-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夏至日达到最小值。
- 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地区):- 一年中有两次太阳直射,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90°。
2. 日变化。
- 日出、日落时太阳高度为0°,正午(地方时12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
(二)空间变化规律。
1. 同一时刻。
- 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 例如,当太阳直射赤道时,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向南北两极逐渐减小。
四、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 确定地方时。
- 当某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正午太阳高度)时,当地地方时为12时。
- 例如,在一个不知道具体经度的地区,如果观测到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就可以确定此时当地地方时为12时,从而根据与已知经度地区的时间差计算出该地的经度。
【地理】高考高频考点九: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素材)

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导航】太阳高度图: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即图1中的H。
若是当地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一天中正午时太阳高度最大,日出和日落时太阳高度为0。
IH2 二如陵的正午•郑存度【要点】:(如图2)(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往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因此:已知某一正午太阳高度角,一般有两条纬线等于此度数)。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夏至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冬至时最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冬至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夏至时最小;南北回归线之间,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并且该地若在北半球则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若该地位于南半球则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3)最值: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相反,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地区达一年中最大值,整个北半球达一年中最小值。
(4)计算公式:H=90°-1@-61中中与6符号很关键,此外,两点间的正午太阳高度差等于纬度差。
中表示当地纬度,6表示直射点纬度。
(5)影子的长短变化与方向: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影子变短;方向由太阳 的位置确定。
若太阳位于南方时,影子朝向北方。
反之则影子朝向南方。
(6)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倾角、楼间距的计算等要抓住正午太阳高度角大 小。
【深度链接】1、 热水器集热板倾角与太阳光线之间的关系图:太阳能明水期柒热板优忖加,,与北午比阳瑞度第£•'』.台、 的,国此啡引,I 午大川力度小3小时,忙例/治妻大 ift.匐书谢小,《注此相澳自。
勺正午太阳高度曲” 亲的.旦iE 午太阳宫度用挂■临祖拉.可推由超角-L 就等 「出地Ia (IFI1相点的帆支加. “M 徐一隼中离北方川北方塔用3地扑其力.• 汴度iff 依旧海厚H 米)时.次母行度他而成槎的 底3"}^T 中班铁IB 理[内"只府,二棋'dlli £r•年中却.度收低的横的最佳影即1.一律如 'Fi®,点地心位F 北I-南州以北电区:4号配学至 日1E 午太阳匍!0曲卷七叫的慢同距汨:HMmi [SD L - c* FZ3"暗 》1, 啦馀地若Ct 于*刖刖蚊/地反,C*曲夏至 日正午太前离at jf#i 故之时的楼HBi 为,HXioi [go 1 - (t f 23" 2D' > |. JUI'R" +?h- J 源是力兄-<|: ||«小帕二千人川育度・2、楼间距与楼高、太阳高度的关系图□ □ □ □3、太阳高度日变化曲线图(使用地方时):莫本上出司庭小在生播式图i图5中用H曲雄出小1显1、的摩附卷底,并且金用t甲故骞于90*(潸考点计度>.?*S 日出时辄口时财正t时分,Q表示日常时间+若山他府于M 同15忖,EL3% 若嗣也十%亦揖J州b-*可大于12小时.由可小干12小时.若惶于鬟圈上.叫&出观R)时、皿时博配杆在际阳和极点上回,剧叶般11堪如图6所示归依大值H小于做“ 5J r+某地太阳宫虎口变ft囤4、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图(这里所说的二分二至,均指北半球。
202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 -正午太阳高度

(1)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北回归线向 南 、
北两侧递减,如图中 c折线所示。
(2)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南回归线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a ___折线所示。 (3)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 赤道 向南、北两侧递减,如图中 b折线所示。
深化整合
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确定地方时
某日,手表为12:28,此时该地太阳高度达 到一天中的最大,求该地经度?
决定地面 所获光热
2.H=90°-【 Φ(当地纬度)±θ(太阳直射纬度)】
3.L(楼间距)=
h
(H该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
tan(H)
4.太阳能集热板倾角(α)和正午太阳高度角(h)的关系:α+h=90°
四季和五带
知识梳理
1.四季更替 (1)四季的成因:一年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 (2)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
夏季:一年中白昼最 长 、太阳高度最 高 的季节 四季 冬季: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季和秋季: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许多国家的四季:3、4、5月为 春季 ,依此类推,每三个月为一个 季节。
更符合气候实际的四季划分
知识梳理
2.五带的划分 (1)五带成因: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有规律地减少。 (2)五带划分:
2.读图,试求30°N、45°S的 正午太阳高度角,并总结春 分日正午太阳高度(H)的 计算公式。
60° 45° H=90°-Φ(当地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分布规律和计算方法
1.右图为夏至日光照图,读图总结该日的正午太阳度分布规律。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2.读图,试求30°N、45°S的 正午太阳高度角,并总结夏 至日正午太阳高度(H)的 计算公式。
太阳高度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

太阳高度高考地理必背知识点太阳高度必背知识点一、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极递减。
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越远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1、夏至日:直射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及其以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赤道以南)达到最小值。
2、冬至日: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赤道以北)达到最小值。
3、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二、日出、日落时日影朝向在北半球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阳从正东面升起,正西面落下。
因此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
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于夜,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升起,西北方落下。
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南。
从春分日至夏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升起和落下方向也逐渐北移;从夏至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向南移。
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在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短于夜,南半球反之。
全球各地(极昼区域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升起,西南方落下,因而日出时日影朝向西北,日落时日影朝向东北。
从秋分日至冬至日,随着太阳直射点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南移;从冬至日至第二年的春分日,太阳直射点北移,太阳的升落方向也逐渐北移。
由此可见,太阳的升落方向(日影的朝向与升落方向相反)不仅随空间,而且随时问的变化而变化。
从赤道开始,随着纬度的升高,太阳的升落在南北方向上的变化幅度也逐渐增大。
三、其他知识点1、极点:在极点上看太阳,太阳在地平圈以上作圆周运动,表现为不升不落。
这是因为一天中极点离太阳的距离都相等的缘故。
(1)极点上,一年中在极昼期太阳高度在0到23.5间变化。
(2)极点上所见的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纬度度数相等。
如:若太阳直射21°N,则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21°;反之,北极点上看到的太阳高度为21°,则可知道太阳直射21°N。
2023届高三二轮复习专项思维导图:正午太阳高度

思维导图:正午太阳高度【思维导图】[考点精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看直射点的位置,比较正午太阳高度大小记忆口诀“远小近大”:即距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距离越近,则越大。
2.看直射点的移动,确定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记忆口诀“来增去减”:即直射点向本地所在纬线移来,则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移去则减小。
如图所示:3.看区域位置,归纳不同区域的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每年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之间年中有两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为90°,一年中只有一次太阳直射现象,即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回归线至极点之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小于90°,一年中只有一个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看纬度位置,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1)南北回归线之间: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大(由23°26′增大到46°52′),赤道上为23°26′,回归线上为46°52′。
(2)回归线至极圈之间: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相同(均为46°52′)。
(3)极圈以内地区: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越小(由46°52′减小到23°26′),极圈上为46°52′,极点上为23°26′。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公式:H=90° -两点纬度差。
“两点”是指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
两点纬度差的计算遵循“同减异加”原则,即两点同在北(南)半球,则两点纬度“大数减小数”,两点分属南北不同半球,则两点纬度相加。
如图所示:当太阳直射B点(10° N)时,A点(40° N)正午太阳高度:H=90°-AB纬度差=90°-(40°-10°)=60°。
C点(23°26′S)正午太阳高度:H=90°-BC纬度差=90°-(10°+23°26′)=56°34′。
一轮复习正午太阳高度

一般情况下,由于向阳坡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太阳光 热多,背阳坡得到太阳光热少,因此在相同高度,阳坡温度较高,阴坡温度较低,从而同一自然带在阳坡的分布高度较高,在阴坡的分布高度较低。
02
判断山地自然带在阳坡和阴坡的分布高度
01
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的日影全年朝向正北(北极点除外),冬至日日影最长,夏至日最短。
例4.某地一幢楼,冬至日正午影长与楼高相等,据此完成 下列各题。 ⑴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是--------------------------------( ) A.23º26′ B.66º34′ C.90º D.45º ⑵该地的纬度是--------------------------------------( ) ① 23º26′N ② 21º34′N ③ 25º26′S ④ 68º26′S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解:冬至日当地正午太阳高度α为 24º 34′ 热水器集热管的倾角 β=90º —α 即 β =90º —24º 34′ =65º 26′
α
水箱
集热管
调 节 杆
β
2、房地产开发中前后楼间距与楼高的关系 楼高H与楼间距最小值L(保证冬至日后楼能够得到光照)的关系是:tanα= H/L H L α 前楼 后楼
03
影子长度
04
60°
05
2m
06
2m
07
4.影子长短问题
5.楼间距问题
太阳高度越低,楼距越远
底楼终年采光条件:太阳高度最小时也有光线照射
01
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楼间距越大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楼间距越小;
02
纬度高的地方楼间距大些
在我国,纬度低的地方楼间距小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
0°
南回归线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影子朝向 正北 , 夏至日时影子最 短 ,冬至日时影子最 长 。 南回归线及其以南情况相反。
(2)计算楼距。
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 区,楼距较大。算最小楼距关键是计算当地冬至日的正 午太阳高度时的楼距。。
L=
h
tanH
h
H
L
(3)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读右图,思考怎样最大程度的利用太阳能?
N点为中心呈同心圆状呈同 心圆式向四周递减。 B “中心点”的太阳高度为90 ° , 最大圆圈的太阳高度是0 ° 。
A
90° 60 ° 30 ° 0°
S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应用
(1)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3.21
6.22 9.23
次年6.22
次年3.21
12.22
N
北回归线
例.某校所在地(120º E、40º N)安置一台太阳能热水器, 为充分利用太阳能,根据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调整 其支架倾角。通过计算判断下列四图做法是否正确。
A
16º 34′
B
63º 26′
C
40º
26′ D 23º
(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的纬线向南北两侧
正午太阳高度由 递减。
总结太阳高度空间分布规律
(1)纬度变化
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为90° ,全球各地正午太阳 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 (2)经度变化 某一时刻,太阳高度以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为对称 轴向两侧递减 。
看图思考太阳高度的空间分布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太阳高度(角)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 1、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
• 太阳高度: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
• 正午太阳高度:地方时12时的太阳高度, • 一天太阳高度的最大值。
同一纬度太阳 高度日变化规律:
昼半球:大于0°; 夜半球:小于0°; 晨昏线:等于0°。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太阳能热水器的安装角度 安装角度a=90°-H(正午太阳高度角)
例: 在北纬30°附近的日光城拉萨安装太阳能 热水器,为了充分利用太阳能,冬至日集热板 与地面夹角的为( ) A.6.5° B.30° C.53.5° D.60°
a=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
隔
a =30°+ 23.5°
冬至
= 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