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水长流中的融合——近代私塾的改良之路
私学的发展——精选推荐

私学的发展课程:中国教育史指导老师:***班级:07级教本二班*****学号:************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
历时2000余年,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漫长的东方教育历史上,中国私学以其独特的教育方式、丰富的教育文化和优良的教育传统闻名于世,对整个人类文明,尤其是东方文明产生过并将继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私学——源于家教,受益军训。
早在春秋时期的教育史籍文献,就记载了私学兴起的有关情况。
由生儿育女的家庭结构和启蒙教育的起源分析,家庭和家庭教育应是私学的发源地。
家庭教育方式的职业化、教学内容的专业化以及组织形式的规模化,是私学的最早雏形。
此时的家庭教育具有明显的规划性和教育目标上的倾向性,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一个基础性环节。
私学兴起的历史原因有多种,首先是当时士阶层的变化与教育的新需求,改变了“学术官守”和“学在官府”的教育格局。
同时,也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为私学的发展开辟了相应的市场。
其次,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养士成风。
大批的自由民向往加入士阶层,学习文化,就成为改变身份、实现理想的一个重要途径,能适应这种社会新需要的,就是新的教育组织机构——私学。
创办私学,开展私学讲学活动,专门训练士的大师先后出现。
春秋私学的兴起,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时代的到来奠定了教育基础。
首先是适应了当时政治变革的需求。
同时,为士阶层向统治者们宣传各自的主张,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搭建了桥梁,提供了舞台。
私学逐渐形成了自由办学、学术自由的新风尚,形成了以郑国的邓析、鲁国的少正卯、孔丘等为代表的私学教育家和学术思想流派。
私学的规模和影响力也日益壮大。
二、战国时期的私学——诸侯争雄,乱世繁荣。
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是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在战国私学发展中,有多少家私学就产生出多少个学派,但对后世教育影响较大的有儒、墨、道、法四大家私学。
中国近代的私塾改良

The Modern Si-shu Reform in China 作者: 田正平[1];杨云兰[1]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教育学系,浙江杭州310028
出版物刊名: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5-13页
主题词: 私塾;改良;中国初等教育;近代化
摘要:私塾改良是中国初等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过程反映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特点.近代私塾的改良主要从管理体制、课程、教学内容、塾师、教学方法几个方面展开,体现出传统私塾与近代小学并存及两者间既互相排斥、又互相融合的特点.这种改良先是自下而上进行,但最终还是通过自上而下实现的.近代教育教学观念的变革是促进私塾教育近代化的重要动因.。
25二、推进私塾改良的措施民国成...

近代广西私塾改良探研研 究 生:黄向辉 导 师:黄振南 教授专 业:中国近现代史 研究方向:社会研究年 级:2007级中文摘要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私塾改良是一个较重要的事件,它打破了传统教育制度的束缚,使教育内容、教育方向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对我国近代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因此,私塾改良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关于私塾改良研究的文章也逐渐增多。
但因各人研究的方向和侧重点不同,对近代广西私塾改良的问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有鉴于此,笔者拟对此问题做些粗浅的探讨。
引言部分首先就私塾改良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然后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的运用。
第二部分从私塾的类型及特点、私塾的教材及课程安排、教学方法、塾师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4个方面勾勒广西传统私塾教育的概况。
第三部分对清末新政时期广西私塾改良的活动作具体分析。
从改良的背景、改良的措施、有关各方对改良私塾的的态度以及改良私塾效果不明显的原因等方面来展开。
这一时期是广西私塾改良的启动阶段。
第四部分分析旧桂系时期私塾改良的活动。
这一时期是广西私塾改良的推进阶段。
在推进私塾改良的过程中,尽管面临着着诸多问题,广西当局还是采取了一些措施推进私塾改良的进行。
但在旧桂系时期,由于政局动荡、经济困难以及新式教员稀缺等诸多因素,私塾改良的效果并不大。
第五部分分析新桂系时期私塾改良的活动。
这一时期是广西私塾改良的强化阶段。
新桂系时期,政府加大了私塾改良的力度,强化了措施。
在广西当局的努力下,私塾改良取得良好效果。
由于诸多原因,私塾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
第六部分分析近代广西私塾改良与四川私塾改良的异同。
第七部分具体阐述私塾改良对广西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
其贡献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第一,在对私塾的改良中形成了管理近代初等教育的行政机构;第二,私塾教学内容的变革促进了近代初等教育学科体系的建立;第三,加强塾馆的改造奠定了近代初等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第四,加强塾师的培训为近代初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中国近代的私塾改良

主题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走向与变革[收稿日期]2004-06-14[本刊网址 在线杂志]http: www.journals.z soc[作者简介] 1.田正平(1944-),男,山西应县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教育近代化及中外教育交流史等方面的研究; 2.杨云兰(1978-),女,江西丰城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教育近代化及中外教育交流史等方面的研究。
编者按:19世纪60年代开启的中国教育的早期现代化(或称近代化)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有着丰富的内涵。
西方学者一般把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当然也包括教育现代化)概括为 冲击!反应∀、 传统!现代∀、 帝国主义论∀以及 在中国发现历史∀等几种模式。
作为一种分析框架,这些模式确实各有其可取之处,但是,对于丰富多彩的历史进程而言,任何试图用单一的模式来 剪裁∀历史的主观愿望可能都会难以自圆其说。
本期发表的#中国近代的私塾改良∃和#论20世纪初叶中国乡间私塾的文化地位∃两篇论文,讨论的都是私塾问题,研究视角和采用的方法虽然不同(后者主要是采用社会学的视角和方法),但得出的结论却殊途同归,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一个共同的问题:在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新式学校和旧式教育机构之间矛盾、斗争、改造、趋同的复杂性与长期性。
#晚清中国人眼中的异域教育∃一文,梳理了19世纪60年代以后部分中国人对西方教育的考察和认识,认为这些介绍文字虽然大多失之肤浅,但毕竟是中国人主动走出国门,了解和认识域外教育的最早纪录之一。
研究中国教育现代化问题,发掘、整理这些久被湮没的史料并作出科学的说明,应该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
2003年,本刊创办了 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走向与变革∀栏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今后,本刊仍将不定期地推出该主题研究栏目,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发表各自的看法与见解。
本栏目特约主持人:田正平教授中国近代的私塾改良田正平,杨云兰(浙江大学教育学系,浙江杭州310028)[摘 要]私塾改良是中国初等教育近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过程反映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一些基本规律和特点。
近代天津私塾改良略述

A Brief Account of the Reform of Si-shu in Modern
Tianjin
作者: 岳红廷
作者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天津300387
出版物刊名: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53-5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天津 私塾改良 学堂
摘要:清末开始,随着新式教育的兴起,天津出现改良私塾的舆论,私塾改良开始起步。
民国初年,在政府的推动下,私塾改良有所进展,但在初级教育中仍占有相当的份额,与学堂形成了对峙之势。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对私塾采取严格的取缔政策,进一步压缩了私塾的生存空间。
至抗战前,新式学堂已基本取代私塾的地位。
在近代天津的教育变革中,私塾改良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试析清末民初江西私塾的现代化改良(1901—1927)

( 一) 新 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育的发 展
1 . 废 科 举 兴学 堂 。鸦 片 战争 之后 。 民族 危 机 日 益 加深 , 清政 府 的统 治也 处于 风雨 飘摇 之 中 为 r挽
进行改造 , 改 变 私 塾 教学 活动 等 措 施 , 江 西 私 塾 改 良取得 了一 定 成 绩 , 但 由 于种 种 原 因 , 改 良成 绩 收 效 甚 微 。
关键词 :江西 ; 私塾 ; 改 良; 学 堂 中图 分 类 号 : G 5 2 9 ( 2 ) = 6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 1 0 0 5 — 3 6 3 8 ( 2 0 1 4 ) 0 1 —0 1 6 0—0 4
D y n a s t y . T h e p r i v a t e s c h o o l i n J i a n g x i p r o v i n c e t e n d e d t o t a k e me a s u r e s t o i mp r o v e t h e t e a c h i n g a c t i v i t i e s .T h e c h a n g i n g
Ab s t r a c t :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p i r v a t e s c h o o l s t a  ̄ e d t h e m o d e ni r z a t i o n f r o m t h e e n d o f Q i n g D y n a s t y a n d b e g i n n i n g o f Mi n g
h a d a c h i e v e me n t s b u t d i d n o t ma k e a b i g d i f e r e n c e b e c a u s e o f mu l t i p l e x r e a s o n s .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私塾的改造(1949-1952)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私塾的改造(1949-1952)
吴修申
【期刊名称】《安徽史学》
【年(卷),期】2014(000)005
【摘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私塾在中国城乡依然大量存在.新政权从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积极实施改造私塾的政策,到1952年底农村私塾基本绝迹,私塾改造取得了很大成效.建国初期的私塾改造与清末以来的私塾改良一脉相承,符合小学教育现代化的趋势.新政权在改造私塾方面取得不俗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忽视私塾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和普及文化知识、不利于农民文化水平的提高等问题.
【总页数】8页(P86-93)
【作者】吴修申
【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安徽阜阳2360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7
【相关文献】
1.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对农村的文化改造政策探析 [J], 王凤青;
2.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公私关系的认识及其政策分析——以1949-1952年间的南通地区为例 [J], 缪昌武
3.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的私塾改造初探 [J], 吴修申
4.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私营经济政策——以1949-1952年期间的南通地
区为例 [J], 缪昌武
5.新中国成立初期湖北省的私塾改造初探 [J], 吴修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清末民初私塾改良看平民教育的普及———以宁波为例

从清末民初私塾改良看平民教育的普及———以宁波为例作者:寇晓菲来源:《名作欣赏·评论版》 2018年第2期摘要:教育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对于近代私塾的研究更是教育史和近代史的热点。
近代私塾的研究有对其历史沿革、文化传承和历史价值的详细探究,还有不少对于其与近代新学之间的问题研究和其自身的改良问题探讨。
私塾教育自古以来,都是由民间发起的填补官方对于平民教育的空缺,在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清末民国时期,其对于平民基础教育的普及作用依旧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对于近代私塾对平民教育的普及研究仅在对于义务教育和近代私塾的研究中有所涉及。
本文着眼于近代宁波私塾教育状况,研究其对于平民的教育普及意义。
关键词:清末私塾改良新学平民宁波教育普及一、清末民初的私塾教育发展概况古代中国教育制度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政府部门或官方对普通民众一般不提供基础教育,只为那些经选拔出来的士子(俗称生员)提供高层次教育。
普通民众只能依靠民间私塾来满足基础教育,但是晚清至民国初在国家动荡不安的年代,教育方式、内容等随着社会变化也在不断的改革,育人为本的教育当然也在改革浪潮中。
一直在平民教育中起着关键作用的私塾教育,面对大量新式学堂的出现对其形成巨大冲击,在夹缝中求生存,不断改良,对平民教育的普及做出了贡献。
近代中国最早的教育改革,应该是从洋务运动开始的,洋务派在全国修建了三十余所近代新式学校,用来培养科学、军事、翻译人才,包括著名的在1862年建立于北京的翻译机构同文馆,还有培养翻译人才的广方言馆等。
清朝在1872 年至1875年间每年向美国派遣三十名幼童留学,他们大多成为日后中国的重要人物,其中著名的有国内阁总理唐绍仪与铁路专家詹天佑。
但是总体来看,洋务运动期间的改革特点是注重外语学习以及实业和军事,并未涉及平民的基础教育层面,洋务之后才开始正式改革教育系统。
1901年新政,“兴学育才”被提到首要地位,清政府开始重视教育对于整个国家兴盛、民族存亡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1月 Vol. 32 No. 6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Nov. 2010 ────────── 收稿日期:2010-06-28作者简介:暴玉谨(1985-),女,河北高邑县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
-58-西水长流中的融合—— 近代私塾的改良之路暴玉谨(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摘 要:私塾这一最古老的启蒙教育方式,伴随着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经历了一样的变革和变迁历程。
因外部的西方冲击私塾从最初洋务运动时期的被迫改良,到民国时期建设性、自主性的改革和改造,中国私塾这一教育形式完成其华丽的变身,新式教育成为其社会的主流。
关键词:私塾;变迁;改良 中图分类号: K 25; G5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6-0058-03The Integration of the West Flows—— The Transition of the Old-Style Private Schools in Modern ChinaBAO Yu-jin(School of history, Hebei University, Baoding 071000, China)Abstract: As the changes of society in modern China, the old-style private schools in China also experience the same reformation and transition. The old-style private schools were forced to be reformed by the government in the westernization move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This kind of the reformation gradually becomes the constructive and independent transform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 the process of the transition the old-style private schools complete its magnificent change. The new-style education gradually replaced the position of the private schools and become the main stream of society.Key words: the old-style private schools; transition; reformation私塾这一名称通常认为是从孔子兴办私学开始,一直作为中国社会各阶级最基础的启蒙教育,承担着传播传统礼仪教导、日常杂字、简单的算数记账等基础文化知识和传统思想意识的任务,传统意义上是各朝代对中国人民进行文化输入的基本保障。
但自近代新式教育开始出现后,伴随着中国第一部实质性的学制—“壬寅学制”的颁布,私塾的命运也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动。
私塾从最初的民间个体设立的教学组织结构,开始成为近代教育及社会落后的代名词,改良的呼声也伴随着社会的改良开始讨论和变革私塾的命运。
一、裂变社会中的私塾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新旧因素的变化融合逐渐由政治渗透到教育、社会各领域,新式学校教育制度在中国最早由传教士引进。
《南京条约》签定后,教会学校逐渐发展起来。
这些学校虽有浓郁的宗教色彩,但其学制、课程和教科书都移植于西方,代表现代取向。
不过由于它与当时中国主流教育方式大相径庭,长期居于边缘而不为人重视。
洋务运动后,兴办洋务的诸多实际需要充分表明,重在人文的、与农业社会相适应的传统教育需要更张易弦,中国屡次败于外国的命运,使得国人发现只有采取与战胜国一样的教育体制才能挽救危亡,“教育救国”的呼声日高,渐成朝野的共识。
王韬、郑观应等早期改良主义者纷纷著书立说批判传统教育制度,呼吁西式教育。
郑观应在《易言》和《盛世危言》等著作中抨击科举制度,介绍西方教育,主张改革暴玉谨:西水长流中的融合-59-传统教育,特设西学科,“敦请精通泰西之天算、地舆、农政、船政、化学、医学之类,及各国语言、政事、文字、律例者数人为之教习,或即以出洋官学生之学成返国者为之”,强调“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非强于人也”,建议各省改革传统教育,实行西方教育方式[1]。
戊戌维新之时,倡导兴办新式学堂也是维新派的重要举措之一,康有为曾在甲午战后上书光绪帝说:“近者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
吾国任举一政一艺,无人通之。
盖先未尝教养以作成之,天下岂有石田而能庆多稼者哉?今其害大见矣,不可不亟设学以育成之矣。
”但是,“顾以中国现时力量及人民程度,而欲大兴教育,广设蒙小学堂,恐无此量数之经费,亦无此数量之教员,则莫如先就旧有之数百万私塾而改良之……变旧习为新法,化私塾为学堂,为今日过渡时代之简易办法”[2,p150]。
虽然维新时的举措收效甚微,但却是第一次以国家法令的形式颁布了教育改革政策,其改革的经验教训则对清末“新政”中的教育举措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因此戊戌之后伴随着1905年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兴办学校的热潮,改良私塾的倡议也虽之而起。
二、自下而上的萌动私塾虽然在社会变动中发生阵痛,不得不发生转变力求发展,但这一变动却不是由国家自上而下开始的,也未发生在上海、北京、天津等开放城市,而是从民间启动,进而推之全国,形成私塾改良的热潮。
1904年6月,江苏学务处委员沈戟仪在川沙龚镇首创私塾改良会,拉开了延续半个世纪的私塾改良的序幕。
沈戟仪在苏州醋库巷开设私塾改良社,每月招集学生考试,定期举行考核,颇有成效,在沈戟仪的倡导下,六、七月间法华、黄渡、南翔、嘉定、太仓、刘河、常昭、新桥、虹桥等处也设立了私塾改良会。
半年后,苏州成立私塾改良总社,至1905年改革私塾教育已蔚成风气,进而得到上海开明绅士的极大关注。
1905年6月上海成立私塾改良总会,1906年6月上海私塾改良学会联络各乡各邑官商学界,本着“化新旧于无形,免官私之交哄”的宗旨,争得了“前两江督宪周札饬”、“两江学务处”、“今督宪端札”的支持,正式立案改良私塾,且简定《私塾改良会章程》[2,p103]。
既而私塾改良有规可循,使得改良运动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
同期,天津绅士、小学堂教习王新铭(吟笙)发起组织广育学会,为天津私塾改良之发端。
1905年北京也设立京师私塾改良会并引起了官方的注意,并催生出主管北京私塾改良的中央教育机关——学部酝酿而生,因此北京地区的私塾改良意义超出了本身的意义,正式拉开了全国性私塾改良运动的序幕。
邻近京师的直隶首先按照学部的指示,着手改良私塾。
此时直隶新式教育虽已有所发展,但数量不仅有限,“于私塾比较,尚不敌其十分之一”;而且质量也多不合宜,“教授得法者不过十之一、二”。
造成这种状况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塾师之阻力甚大,听之不可,禁之未能”。
而此时“私塾改良一法,己为学界所公认”,鉴于兴办新式教育的诸种困难,提学司决定改良私塾,简定改良办法,通饬各属劝学员绅,“一面整顿已设立学堂,一切规模、课程悉臻完善,使之有所观感而起则效之心;一面调查现时所有之私塾,查照以上办法,相与联络实行改良之法,以为教育之补助”[3],自此,直隶一地踏上了兴办学堂与改良私塾并行的道路。
在京师、直隶地区私塾改良运动的影响下,河南、吉林、湖南、湖北、浙江、宁波等地陆续开始了私塾改良运动。
各地轰轰烈烈的私塾改良运动使学部逐渐意识到了私塾对于普及教育的重要性,“朝廷振兴学务,实以初等小学为普及教育之基。
惟我国地大人众,固贵有完全之小学以养其道德知识之源,而公家之财力有限,自不可无私塾以资辅助”,“私塾所以辅助小学之不及应改良,不应歧视,庶国内多一就学之人,教育即有一分起色”[3,p309]。
为使全国的私塾改良更加规范,更深、更广的开展,学部于1910年7月总结各地私塾改良的经验教训,颁布了《宣统二年六月二十二日(1910年7月28日)学部通行京外学务酌定方法并改良私塾章程文》,谕令在全国范围内改良私塾[3,p310-322],至此,改良私塾得到官方正式认可。
但此时的清政府统治已摇摇欲坠,此章程并未发挥它应有的效用,收效甚微,但至此私塾拉开了持续变动的序幕。
三、清末民初时的二元格局中华民国建立后,继续清末改良的余热,1912年教育部颁布京师私塾整理办法四条,与清末改良措施相比,此次改良明显侧重于对塾师的甄别改造,并且对不符合标准的塾师采取的措施由原来温和的劝导变成了严厉的干涉解散,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良试验,京师的改良“确收改良之效也”。
为使京师成为全国改良的典范,1912年底,教育部再次申明改良京师私塾的政策。
至于其他省份,无特别规定,但须以整理为主旨。
在其精神的指导下,各地因地制宜制定了地方性的私塾改良办法,“安徽省订有私塾办法五条”、“湖南订有私塾暂行规程十七条”、“吉林省订有私塾考查规程十三条”、“贵州省订有改良私塾章程十二条”,民国初年的全国性私塾改良运动逐渐铺开[2,p113-115]。
清末民初十几年的私塾改良运动在教育领域影响可谓深远,它揭开了完全意义上的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型,也是这一社会转型期不可或缺的方面。
但众所周知,社会转型、传统变迁是一个循环反复、不断推进的过程,完成这一过程的时间较为漫长。
私塾改良既而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他的新陈代谢。
北京地区作为全国的政治、教育中心,其成效性也极具代表性。
据1907年的调查,“下学期查得京内私塾能按照简易小学课程办理者仅有十二处,学生止三百余人,而未经改良者不啻倍蓰,因筹给名誉金以奖励之,颇著奇效。
第32卷第6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11月-60-至三十四年上学期查得各处改良私塾共四十二处,学生一千余人,下学期增至八十九处,学生二千二百余人。
迨乎宣统元年末,京内私塾之改良者已有一百七十二处,学生达四千三百余人”[4]。
故至民初时,北京仍是“私塾无虑数百,旧习未除,教程颇多违谬”。
从1912年到1918年,北京地区再次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私塾改良运动。
但1917年6月,劝学员长祝椿年曾对京师十年的改良状况做过总结:“自京师设区劝学以来,即力筹改良,舌敝唇焦者己十载。
于兹惟是义务教育迄未施行,学校扩充限于财力,儿童荒学无校可归者尚不可胜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