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生理学课件第六章 呼吸 4学时
合集下载
《生理学》呼吸 ppt课件

各组成气的分压混合气总压力该气体的容积百分比159mmhg760mmhg21co03mmhg760mmhg004气体的扩散速率与分压差成正比肺泡气肺泡气动脉动脉混合静脉血混合静脉血组织组织popo221391331391331041001041005353404040403030pcopco53535353404040406161464666665050在肺部o分压差为6mmhg在气液相或液液相气体的扩散速率与溶解度成正比由于co溶解度515021124综上所述分压差溶解度分子量co容易扩散故临床上缺o潴留常见
上皮基底膜
间隙
毛细血管基膜 毛细血管内皮
(0.2~1m)
2.呼吸膜的面积: 正比; (70㎡,安静时仅用40 ㎡)
肺泡上皮 含肺泡表面 活性物质的 液体分子层
肺泡 CO2 RBC 毛细血管 O2
• 3.通气/血流比值( V
•) / Q A
ppt课件 40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
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
量的比值
2.肺泡通气量比每分通气量更能反应肺通 气的 真实效能.
ppt课件 33
呼吸气体的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气体分子不停的进行着无定向的 运动,其结果是气体分子从分压高 处向分压低处发生净转移,这一过 程称为气体扩散。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就是物理性的 扩散过程。
ppt课件 34
(一)气体的分压差 混合气体的总压力是各组成气体的分压力的 总和。 各组成气的分压=混合气总压力×该气体的 容积百分比 O2 159mmHg=760mmHg×21% CO2 0.3mmHg= 760mmHg×0.04% 气体的扩散速率与分压差成正比
ppt课件
17
液层表面张力沿曲面的切线分向拉紧 液面,指向肺泡中心,使肺泡趋于缩 小,构成肺的回缩力,约占总回缩力 的2/3。
上皮基底膜
间隙
毛细血管基膜 毛细血管内皮
(0.2~1m)
2.呼吸膜的面积: 正比; (70㎡,安静时仅用40 ㎡)
肺泡上皮 含肺泡表面 活性物质的 液体分子层
肺泡 CO2 RBC 毛细血管 O2
• 3.通气/血流比值( V
•) / Q A
ppt课件 40
通气/血流比值:每分钟
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
量的比值
2.肺泡通气量比每分通气量更能反应肺通 气的 真实效能.
ppt课件 33
呼吸气体的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原理 气体分子不停的进行着无定向的 运动,其结果是气体分子从分压高 处向分压低处发生净转移,这一过 程称为气体扩散。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就是物理性的 扩散过程。
ppt课件 34
(一)气体的分压差 混合气体的总压力是各组成气体的分压力的 总和。 各组成气的分压=混合气总压力×该气体的 容积百分比 O2 159mmHg=760mmHg×21% CO2 0.3mmHg= 760mmHg×0.04% 气体的扩散速率与分压差成正比
ppt课件
17
液层表面张力沿曲面的切线分向拉紧 液面,指向肺泡中心,使肺泡趋于缩 小,构成肺的回缩力,约占总回缩力 的2/3。
第六章:呼吸与运动《运动生理学课件》

四、肺换气功能的评定
肺换气功能可用氧扩散容量来评定。 氧扩散容量:是指肺泡膜的氧分压差为1mmHg时每分钟
可扩散的氧量。值大。说明肺换气效率高。 肺的高扩散能力能够保证加快氧从肺泡中扩散到肺毛细 血管,并使它在负荷强度很大时迅速饱和。
在静息情况下,青年男子氧扩散容量为20~33ml/min.mmHg;运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二)通气/血流比值(VA/Qc)
VA/Qc=(4200/5000)=0.84:恰好使静脉血全 部动脉化,肺换气效率最高; VA/Qc <0.84:通气不足,血流过剩,部分静 脉血通过通气不良的肺泡,使气体未充分更新, 未能变成动脉血就流回心脏,造成功能性“动- 静脉短路”; VA/Qc >0.84:通气过剩,血流不足,使静脉 血充分动脉化后仍能有部分肺泡气未能与血液交 换,形成肺泡无效腔。
1、肺通气:是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实现肺通气的结构:呼吸道、肺泡、胸膜和胸膜腔。 (1)呼吸道是气体进出肺泡的通道 (2)肺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3)呼吸运动(胸廓的节律性运动)是实现肺通气的动 力
一、肺通气功能的评定
(一)肺容积
肺容量:肺能容纳的最大气体量,正常人约为
3900~5200毫升。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潮气量:每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补吸气量:平静吸气后,做最大吸气增补吸入 的气量; 3、补呼气量:平静呼气后,做最大呼气增补呼出 的气量; 4、余气量:尽最大力呼气后仍留于肺内的气量;
(一)呼吸方法
正常人安静时的呼吸是经过鼻呼吸的方法 进行的,鼻腔对空气具有净化、湿润和温暖的作 用。但在运动时,为提高呼吸的效率,增加散热 途径,常采取嘴鼻共用的呼吸方法。 当人体进行慢跑时,对氧需求量不是太大 时,采用以鼻吸气、嘴吐气的方式为佳。随着速 度的加快,可增加嘴吐气的深度和频率。对于健 身锻炼者来说,主观感觉必须使用嘴帮忙吸气时, 说明跑步速度太快,此时应适当放慢运动速度。
运动生理学课件呼吸与运动

PART 02
呼吸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时的呼吸变化
呼吸频率加快
呼吸节奏变化
运动时,为了满足身体对氧气的需求 ,呼吸频率会相应增加。
运动过程中,呼吸节奏会根据运动强 度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长跑过程中 ,呼吸节奏会与步伐相匹配。
呼吸深度加大
为了获取更多的氧气和排出更多的二 氧化碳,呼吸深度也会在运动时加大 。
呼吸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01
02
03
供氧能力
呼吸为肌肉提供足够的氧 气,对于耐力和力量表现 至关重要。
疲劳程度
呼吸能够影响身体的疲劳 程度,良好的呼吸可以减 轻肌肉疲劳。
运动恢复
正确的呼吸有助于加速运 动后的恢复过程。
不同运动项目的呼吸特点
பைடு நூலகம்
有氧运动
如长跑和游泳,需要保持 较均匀的呼吸节奏,以最 大限度地提高氧气摄取。
03
解决方案
为了预防和缓解呼吸肌疲劳,可以进行适当的呼吸肌训练,如腹式呼吸
、吹气球等。此外,保持充足的休息和合理的运动计划也是非常重要的
。
运动中的呼吸调整与控制
呼吸调整
在运动过程中,为了保持最佳的运动表现和避免不必要的能量消耗,需要合理地调整呼吸 频率和深度。
控制方法
通过有意识的控制呼吸节奏和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运动表现和耐力。例如,在长跑过程 中,采用深呼吸和慢频率的呼吸方式可以减少能量消耗和提高运动耐力。
吸的节奏感。
深呼吸
深呼吸可以增加氧气和二氧化碳 在肺部的交换量,提高摄氧能力
。
呼吸训练的实践与应用
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练习腹式呼吸和节奏呼吸来提高心肺功 能和运动表现。
在不同运动项目中的应用
生理学(Physiology)PPT课件

G.J. Tortora & S.R. Grabowski, HarperCollins Pub.Inc. 1996
6. Human Physiology: the mechanisms of body function, 7th ed,
A. Vander, J. Sherman & D. Luciano, McGraw-Hill Co. Inc., 1998
3
实验课内容(21学时)
实验1. 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制备 骨骼肌的单收缩与复合收缩(蛙)
实验2. 皮层运动区刺激效应、去大脑僵直(兔) 实验3. 小白鼠脊髓半横切术与观察、毁小脑术 实验4. 离体蛙心灌流 实验5. 动脉血压的神经体液调节(兔) 实验6. 呼吸的反射性调节(兔) 实验7. 尿生成的影响因素(兔)
11. 生理学实验指导 赵轶千 王雨若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5
12. 生理学实验
解景田 谢申玲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7
13. 生理学方法与技术 周衍椒 赵轶千 王雨若 科学出版社 (第一集) 1984; (第二集) 1984; (第三集) 1987
14. 现代生理学实验教程
沈岳良
科学出版社 2002
更接近生理情况。
11
第二节 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生物体(包括人体)的活动有三大基本 特征:
新陈代谢 兴奋性
生殖(自我繁殖)
12
一. 新陈代谢(新老交替,不断地自我更新) • 同化作用:
– 机体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营养物质合成 自身物质的过程
• 异化作用:
– 机体分解自身物质,把分解产物排出体外, 并在物质分解时释放能量,供机体生命活动 的需要
17
生物体对环境变化作出适宜反应,是一切 生物体普遍具有的功能,也是生物能够生存的必 要条件。
运动生理学_06呼吸

一定时间内所能呼出的气量占肺活量的百分比。第l 秒末:83%肺活量;第2秒末:96%肺活量;第3秒 末:99%肺活量。 时间肺活量是一个评价肺通气功能较好的动态指标, 它不仅反映肺活量的大小,而且还能反映肺的弹性 是否降低、气道是否狭窄、呼吸阻力是否增加等情 况。
(四) 每分通气量和每分最大通气量 1 每分通气量: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四、肺通气功能的评定
(一)肺总容量
1.潮气量: 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补吸气量:平静吸气之末,再做最大吸气时,增补吸 入的气量
3.补呼气量:平静呼气之末,再做最大呼气时,增补呼 出的气量。其大小反映了呼气的贮备能力。
4 余气量:尽最大力呼气之末,仍贮留于肺内的气量。 正常男性为1500ml,女性为1000ml。老年人大于 青壮年,男性高于女性。
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
肺换气—肺泡与肺泡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组织换气—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第六章 呼吸
目的要求:掌握肺通气、肺换气的原理 掌握运动时呼吸功能的变化规律
第一节 肺通气 第二节 气体交换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一节、肺通气
呼吸: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一 肺通气原理
肺通气:肺与外界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胸廓的节律性扩大和缩小。构成肺的通气动力。
二、 呼吸过程 (一)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 肺内压:肺泡内的压力。
还可用通的实际能与血液进行
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呼吸深度-生理无效腔)×呼吸频率 在一定范围内,深慢呼吸比浅快呼吸有利??
(六) 肺总容量 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为肺总容量,肺总容量是
肺活量和余气量之和。
五 肺通气功能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一)肺通气功能对运动的反应 运动时功肺呼吸频率↗ 12~18次/分↗ 50次/分 通气↗呼吸深度500mL↗ 2000mL
(四) 每分通气量和每分最大通气量 1 每分通气量:单位时间内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四、肺通气功能的评定
(一)肺总容量
1.潮气量: 每一呼吸周期中,吸入或呼出的气量
2.补吸气量:平静吸气之末,再做最大吸气时,增补吸 入的气量
3.补呼气量:平静呼气之末,再做最大呼气时,增补呼 出的气量。其大小反映了呼气的贮备能力。
4 余气量:尽最大力呼气之末,仍贮留于肺内的气量。 正常男性为1500ml,女性为1000ml。老年人大于 青壮年,男性高于女性。
第二节 气体的交换
肺换气—肺泡与肺泡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组织换气—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
第六章 呼吸
目的要求:掌握肺通气、肺换气的原理 掌握运动时呼吸功能的变化规律
第一节 肺通气 第二节 气体交换
第三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第一节、肺通气
呼吸: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一 肺通气原理
肺通气:肺与外界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胸廓的节律性扩大和缩小。构成肺的通气动力。
二、 呼吸过程 (一)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 肺内压:肺泡内的压力。
还可用通的实际能与血液进行
气体交换的有效通气量。 =(呼吸深度-生理无效腔)×呼吸频率 在一定范围内,深慢呼吸比浅快呼吸有利??
(六) 肺总容量 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为肺总容量,肺总容量是
肺活量和余气量之和。
五 肺通气功能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 (一)肺通气功能对运动的反应 运动时功肺呼吸频率↗ 12~18次/分↗ 50次/分 通气↗呼吸深度500mL↗ 2000mL
运动生理学第六章 呼吸

憋气时,胸内压呈正压,导致静 脉血回流困难,心输出量减少, 血压下降,致使心肌、脑细胞、 视网膜供血不足,产生头晕、恶 心、耳鸣及“眼冒金花”等感觉。
憋气结束后出现的反射性深吸气, 使胸内压骤减,潴留于静脉的血 液迅速回心,血压骤升。
(四)过度通气
过度通气是指人体在运动时通气量超过合理深 度的一种呼吸,在运动期待、焦虑以及呼吸紊 乱时均可能出现过度通气的现象。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换气动力:分压差
换气方向: 分压高→分压低
换气结果: 肺静脉血→动脉血 组织动脉→静脉血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一)气体扩散速率
(二)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心输出量)的比值, 称通气/血流比值。正常人安静时通气/血流 比值为0.84 (4.2/5)
其表现为在运动的前10分钟内经常会出现阶段 性的气道阻塞,30-90分钟后可恢复。
如哮喘病人在运动后恢复期的10~20分钟内时 间肺活量比运动前下降15%左右,则可视其为 进行运动时有诱发哮喘的危险,应从事较低强 度的运动。
运动诱发的支气管痉挛(exercise induced bronchspasm,EIB)是非哮喘病患者、非遗传 性过敏者在运动后出现的呼吸道敏感性增 净化空气 温暖空气
呼吸道:分上、下两部分, 上呼吸道由鼻、咽、喉组成, 下呼吸道由气管及各级支气管 组成。
呼吸道分级示意图:
肺的传导部 肺的呼吸部
呼吸运动
胸廓体积改变: 呼吸肌收缩——胸腔容积变化——肺容 积变化——肺内压变化——肺泡与大气 压力差——肺通气。
静脉血
无血流通过
动脉血
无气体交换
四、肺换气功能的评定
氧扩散容量是指肺泡膜的氧分压差为0.13千帕 (1毫米汞柱)时每分钟可扩散的氧量。
憋气结束后出现的反射性深吸气, 使胸内压骤减,潴留于静脉的血 液迅速回心,血压骤升。
(四)过度通气
过度通气是指人体在运动时通气量超过合理深 度的一种呼吸,在运动期待、焦虑以及呼吸紊 乱时均可能出现过度通气的现象。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
换气动力:分压差
换气方向: 分压高→分压低
换气结果: 肺静脉血→动脉血 组织动脉→静脉血
三、影响气体交换的因素
(一)气体扩散速率
(二)通气/血流比值
每分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心输出量)的比值, 称通气/血流比值。正常人安静时通气/血流 比值为0.84 (4.2/5)
其表现为在运动的前10分钟内经常会出现阶段 性的气道阻塞,30-90分钟后可恢复。
如哮喘病人在运动后恢复期的10~20分钟内时 间肺活量比运动前下降15%左右,则可视其为 进行运动时有诱发哮喘的危险,应从事较低强 度的运动。
运动诱发的支气管痉挛(exercise induced bronchspasm,EIB)是非哮喘病患者、非遗传 性过敏者在运动后出现的呼吸道敏感性增 净化空气 温暖空气
呼吸道:分上、下两部分, 上呼吸道由鼻、咽、喉组成, 下呼吸道由气管及各级支气管 组成。
呼吸道分级示意图:
肺的传导部 肺的呼吸部
呼吸运动
胸廓体积改变: 呼吸肌收缩——胸腔容积变化——肺容 积变化——肺内压变化——肺泡与大气 压力差——肺通气。
静脉血
无血流通过
动脉血
无气体交换
四、肺换气功能的评定
氧扩散容量是指肺泡膜的氧分压差为0.13千帕 (1毫米汞柱)时每分钟可扩散的氧量。
《呼吸与运动》PPT课件

2、呼吸肌本体感受器反射:由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 入冲动所引起的反射性呼吸变化。
该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意义是随着呼吸肌负荷 的增加而相应地增加呼吸运动,这在抑制气道阻 力上起重要作用。
〔二〕化学感受器反射
化学感受器通常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 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 脉体;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对 H+ 浓度的变化敏感,对 PO2 的变不敏感。
二、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一〕肺容量
1、潮气量;2、补吸气量;3、补呼气量;4、余气 量;
5、功能余气量;6、肺活量;7、时间肺活量
〔二〕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其 数值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2、最大通气量: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反映肺通气的最大能力。
3、肺通气贮量百分比:肺通气贮量%=〔VEmax -VEr〕/VEmax×100% ;
B、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是影响 VO2max 的外周限制 因素。
〔3〕正常值:一般人 2—3L/min;运发动 4—6L/ min。
〔4〕意义:A、评价有氧耐力;B、评价有氧训练效 果;C、运动选材。
〔三〕无氧阈
1、乳酸阈: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 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当运动强度到达某一负荷时, 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这个急剧上升的起点。乳酸 阈对应的血乳酸平均浓度约为4mmol/L,其变化 范围大约在1.4~7.5mmol/L之间。对应的运动强 度大约在 55%~85%VO2max。
2、正常值:约为 0.25L/min,其数值与需氧量一 致。
3、最大摄氧量:进展较长时间剧烈运动时,人体每分 钟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
〔1〕单位:
①绝对值: L/min〔升/分〕;
该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意义是随着呼吸肌负荷 的增加而相应地增加呼吸运动,这在抑制气道阻 力上起重要作用。
〔二〕化学感受器反射
化学感受器通常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 学感受器。外周化学感受器是指颈动脉体和主动 脉体;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对 H+ 浓度的变化敏感,对 PO2 的变不敏感。
二、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一〕肺容量
1、潮气量;2、补吸气量;3、补呼气量;4、余气 量;
5、功能余气量;6、肺活量;7、时间肺活量
〔二〕肺通气量
1、每分通气量: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其 数值等于潮气量与呼吸频率的乘积。
2、最大通气量:每分钟所能吸入或呼出的最大气量。 反映肺通气的最大能力。
3、肺通气贮量百分比:肺通气贮量%=〔VEmax -VEr〕/VEmax×100% ;
B、肌肉利用氧的能力:是影响 VO2max 的外周限制 因素。
〔3〕正常值:一般人 2—3L/min;运发动 4—6L/ min。
〔4〕意义:A、评价有氧耐力;B、评价有氧训练效 果;C、运动选材。
〔三〕无氧阈
1、乳酸阈:人体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 负荷的增加而增加。当运动强度到达某一负荷时, 血乳酸浓度急剧上升,这个急剧上升的起点。乳酸 阈对应的血乳酸平均浓度约为4mmol/L,其变化 范围大约在1.4~7.5mmol/L之间。对应的运动强 度大约在 55%~85%VO2max。
2、正常值:约为 0.25L/min,其数值与需氧量一 致。
3、最大摄氧量:进展较长时间剧烈运动时,人体每分 钟所能摄取的最大氧量。
〔1〕单位:
①绝对值: L/min〔升/分〕;
生理学呼吸ppt课件

呼吸 :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生理意义:维持内环境中O2和CO2含量的相对稳定。 呼吸过程: 外呼吸(肺呼吸): 肺通气 空气-肺; 肺换气 肺泡-肺毛细血管 ;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肺摄取的O2运输到组织细胞 ; 组织细胞将CO2运送到肺 内呼吸(组织呼吸): 血液-组织细胞
肺通气
肺换气
内呼吸
第一节 肺通气
一、肺通气的原理 推动气体流动的动力>阻止其流动的阻力 (一) 肺通气的动力
根本动力(原动力): 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节律性呼吸运动。 直接动力: 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 >0 呼气 <0 吸气
(1)呼吸运动的过程:
平静呼吸: a. 吸气:吸气肌收缩-胸廓扩张-肺扩张-肺容量 增加-肺内压暂时下降-气体进入肺(主动过程) b. 呼气:吸气肌舒张-肺回缩-胸廓回缩-肺内压 升高-气体被呼出(被动过程) 用力呼吸(深呼吸): 用力吸气:辅助肌收缩(主动过程) 用力呼气:呼气肌收缩(主动过程)
(三)氧解离曲线
表示不同PO2下,O2与Hb的分离情况和结合情况,呈S形。
血氧饱和度=(氧含量/ 氧容量)X100% 氧容量:每1L血液中的Hb所可能结合的最大氧量。 氧含量:每1L血液中的Hb所实际结合的氧量。
动脉血,氧含量20ml,氧饱和度为100%; 静脉血,氧含量15ml,氧饱和度为75%。
呼吸过程的基本环节:
血液循环 肺 组织细胞 O2 O2 CO2 CO2
肺泡表面张力:2/3
常态下可忽略不计
肺通气的动力
呼吸运动
肺内压
胸膜腔内压
肺通气的原理
第二节 肺换气和组织换气 一. 气体交换基本原理 (一) 气体的扩散 肺泡、组织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是通过扩散进行的。 扩散:气体分子从压力高处向压力低处发生的净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胸内负压
呼吸运动的几种方式
① 平静呼吸:安静状态下的呼吸运动。
吸气:吸气肌收缩→胸廓↑→肺容积↑→肺内压↓→吸气。 呼气:吸气肌舒张→胸廓↓→肺容积↓→肺内压↑(+2 mmHg)→呼气。 平静呼吸的特点:吸气是主动过程;呼气是被动过程。 平静呼吸频率:12~18次/分。 ② 用力呼吸:CO2↑、O2↓时,呼吸加深、加快的呼吸运动。
1、呼吸道—通道 2、肺 泡—场所 3、胸 廓—动力
㈢ 肺通气原理:肺通气动力克服肺通气阻力完成呼吸功的作用 1、肺通气动力 2、肺通气阻力(介绍) 3.呼吸功:呼吸肌克服弹性阻力和非弹性阻力启动肺通气作的功
㈣ 肺通气的衡量指标 1、肺 容 量 2、肺通气量 深慢呼吸利于气体交换
1)呼吸道的组成
上呼吸道 呼吸道 下呼吸道
④ 表面张力的问题
表面张力
2T(表面张力) P(肺泡压力)= ———————— r(半径)
⑤ 肺表面活性物质: Ⅰ)化学本质: 二棕榈酰卵磷脂(二软脂酰卵磷脂) Ⅱ)合成、释放场所:肺泡Ⅱ型细胞 Ⅲ)分布特点:肺泡半径↑, 肺表面活性物质密度↓ Ⅳ)生理作用: A)维持肺泡稳定性; B)降低肺泡表面张力和吸气阻力; C)防止肺水肿; D)调节肺泡回缩力。 Ⅴ)临床意义: 肺炎、肺血栓、呼吸窘迫综合症→表面活性物质↓→肺不张
7)肺活量:最大吸气后,能呼出最大气量。平均正常值男:3500ml,女:2500ml。
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深吸气量+补呼气量=肺总容量-余气量 8)时间肺活量(FVC):最大吸气后单位时间(秒)内最快呼出的气体量占总呼出气体量的 百分数,又称用力肺活量
意义:反映一次呼吸的最大通气量及肺通气的动态功能
胸廓弹性阻力
① 特点:方向可变性
胸廓位置 胸廓弹性阻力(Rchw)方向 肺回缩力(Rl)方向
自然位置
呼气 <自然位置 吸气 >自然位置
=0,无
<0,向外 (吸气的动力,呼气的阻力) >0,向内 (呼气的动力,吸气的阻力)
向内(吸气的阻力)
向内(吸气的阻力) 向内(吸气的阻力)
② 指标: 胸廓顺应性Cchw=胸廓容积变化÷(胸内压—大气压) =0.2 L / cmH2O ③ 关系: 胸廓弹性阻力与肺弹性阻力是串联关系 R总=RL+Rchw 即总弹性阻力是肺和胸廓的弹性阻力的代数和 1/C = 1/CL + 1/Cchw 即总顺应性是肺和胸廓的顺应性倒数之和
非弹性阻力
2)非弹性阻力 惯性阻力 粘滞阻力 气道阻力:约占非弹性阻力的80~90%
气道阻力 ⑴ 气道阻力=(大气压—肺内压)÷气体流量= 1~3 cmH2O/L/s ⑵ 主要产生部位:
鼻占50%、声门占25%、气管和支气管占15%
⑶ 影响因素: ① 气流阻力; ② 气流形式; ③ 气道管径: 跨壁压,肺对气道向外牵拉,副交感神经和交感神经,体液物 质(儿茶酚胺、PGE2、组织胺、PGF2α、内皮素、CO2↑)
肺通气阻力
弹性阻力 (占2/3) 肺弹性阻力 表 面 张 力 ( 占 ) 肺 弹 性 纤 维 回 缩 力 胸廓弹性阻力 非弹性阻力 (占1/3) 气 道 阻 力 惯 粘 性 滞 阻 力 力
2/3
弹性阻力的衡量指标
① 顺应性(Compliance, C) △V(容积变化) 定义式: C= △P(压力变化)[L/cmH2O] 1 关系式: C= R 即顺应性(C)与弹性阻力(R)呈反比关系 ② 静态顺应性曲线:跨肺压与肺容积的关系曲线
斜率↑ 顺应性↑ 弹性阻力↓ 呼气困难(如:肺气肿)
肺弹性阻力
① 组成: 肺弹性阻力=肺表面张力+肺弹性纤维回缩力 ② 证据:充气-充盐水实验
充气时,液-气界面存在, 肺弹性阻力 肺弹性阻力=肺弹性纤维回缩力
③ 结论:
在同等容积变化时, 注水压力<注气压力, 表面张力占2/3, 肺弹性纤维回缩力占1/3
一、呼吸的概论
1、定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2.过程
1)外呼吸 肺通气: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 肺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2)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指通过血液循环把肺摄取 的氧运送到组织细胞,同 时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 化碳运送到肺的过程 3)内呼吸(组织换气)血 液通过组织液与组织细胞 间进行气体交换。
2) 肺内压
⑴ 定义:肺泡内的压力称为肺内压 ⑵ 特征:周期性变化 ⑶ 结论: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是肺内压与大气压的差值。 ⑷ 正常值: 平静呼吸时,肺内压–0.266~+0.266kPa(-2~+2 mmHg) 用力呼吸时,肺内压 –13.3 +18.62kPa(-100~+140 mmHg) ⑸ 人工呼吸:用人工方式造成肺内压与大气压之差,进行肺通气的呼吸
肺 容 量
1)潮气量:平静呼吸时,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称为潮气量。正常值400~600 ml 2)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入的最大气量。正常值 1500~2000 ml。 3)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末,再用力呼出的最大气量。正常值 900~1200 ml。 4)余气量:最大呼气末,尚存于肺的气量。正常值 1000~1500 ml。 5)深吸气量: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吸入的最大气量。深吸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 6)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尚存于肺的气量。功能余气量=余气量+补呼气量。其生理意 义是缓冲呼吸过程中肺泡的O2和CO2分压大幅度变化。
胸内(负)压
胸内负压的形成
胸内压的形成: 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在呼吸末, 肺内压=大气压(大气压为零标准) 即:胸内压=-肺回缩力
气 胸
2、肺通气阻力
1)弹性阻力
⑴ 定义:在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抗变形的回位力
⑵ 衡量指标—顺应性
⑶ 肺弹性阻力
⑷ 胸廓弹性阻力
2)非弹性阻力
惯性阻力
粘滞阻力 气道阻力
(50)
肺换气的部位
组 织 换 气
气体交换过程
肺换气
气体交换
组织换气
肺泡
PO2
PCO2
静脉血
动脉血
组织
13.8(104)→ 5.33(40)
13.3(100)→ 4(30)
5.33(40 )← 6.13(46) 5.33(40 )← 6.67(50)
结论
静脉血变成动脉血
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正常第1秒末约为80%;当阻塞性肺疾病时,FVC降低 9)肺总容量:肺能容纳的最大气量为肺总容量。平均正常值 男:5000ml,女:3500ml 肺总容量=肺活量+余气量 =深吸气量+功能余气量
=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余气量
1)每分通气量 ① 定义: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体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6~9 L/min ② 影响因素:性别、年龄、身材、活动量等。 ③ 标准化:L/min/体表面积(m2) ④ 通气储量百分比=
空 气
呼 吸 道
肺
毛 细 泡 血 CO2 管
O2 肺
肺 静 脉
左 心
动 脉
肺通气 肺换气 外呼吸
肺 动 脉
右 心
静 脉
组 O 组 织 2 织 毛 细 细 血 CO 2 胞 管
组织换气 气体运输 (内呼吸)
整个呼吸功能是受神经和体液因素调节的
二、肺通气
㈠ 定义:肺与外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㈡ 肺通气器官
支 气 管 纤 毛
肺泡
胸 廓
组成:脊柱、肋骨、胸骨、肋间肌
正 面
侧 面
作用:吸气时胸廓扩大,呼气时胸廓缩小
1、肺通气的动力
1) 呼吸运动:呼吸肌收缩、舒张所造成的胸廓扩大和缩小
⑴ 定义:呼吸肌舒缩造成胸廓缩扩的过程。 ⑵ 呼吸肌: ① 吸气肌:膈肌、肋间外肌; ② 呼气肌:腹肌、肋间内肌; ③ 辅助吸气肌:斜角肌、胸锁乳突肌、胸背部肌肉 ⑶ 形式
三、气体交换
㈠ 原理:依靠气体分压差进行单纯扩散
1.气体分压=总压力×该气体容积百分比 2.大气、吸入气、呼出气、肺泡气的分压情况
㈡ 过程 ㈢ 衡量指标
1.气体扩散量 2.肺扩散容量
㈣ 影响因素
1.扩散速率 2.通气/血流比值(V/Q比值)
大气、吸入气、呼出气、肺泡气的分压情况
大气 容积% 分压 O2 CO2 N2 H2O 合计 20.84 0.04 78.62 0.50 100.0 21.15 (159.0) 0.04 (0.3) 79.40 (597.0) 0.49 (3.7) 101.08 (760) 吸入气 容积% 分压 19.67 0.04 74.09 6.20 100.0 19.86 (149.3) 0.04 (0.3) 74.93 (563.4) 6.25 (47) 101.08 (760) 呼出气 容积% 分压 15.7 3.6 74.5 6.20 100 15.96 (120.0) 3.59 (27.0) 75.28 (566) 6.25 (47) 101.08 (760) 肺泡气 容积% 分压 13.6 5.3 74.9 6.20 100 13.83 (104.0) 5.32 (40.0) 75.68 (569) 6.25 (47) 101.08 (760)
肺 内 压
肺内压的周期性变化
呼吸 时相
吸
压力变化
气
气流方向
呼
压力变化
气
气流方向
呼吸初 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入肺 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出肺
呼吸中 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入肺 肺内压>大气压 气体出肺 呼吸末 肺内压=大气压 气流停止 肺内压=大气压 气流停止
3) 胸内负压
⑴ 定义:胸膜腔内压称为胸内压 ⑵ 测量方法: ① 检压计的直接测量;② 食管导管气囊的间接测量。 ⑶ 特点: ① 胸内压是负压; ② 呈周期性变化:吸气时,负压↑;呼气时,负压↓。 ⑷ 构成胸内负压的前提条件:胸膜腔的密闭性。 ⑸ 正常值: 平静呼吸时,胸内压-1.33~-0.399kPa(-10~-3mmHg); 用力呼吸时,胸内压11.97~+14.63kPa(-90~+110 mmHg)。 ⑹ 形成原因: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⑺ 生理作用: ① 有利肺扩张 ② 有利静脉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③ 便于理解气胸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