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鹤年: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
第十一届“求是理论论坛”征文启事

第十一届“求是理论论坛”征文启事
佚名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2024(48)3
【摘要】截稿日期2024年7月31日主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承办: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分会、《城市规划》杂志社“求是理论论坛”创办于2004年,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荣誉理事、加籍华裔学者梁鹤年教授倡议,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主办,每两年在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期间举办,旨在为建设中国特色城市理论与城市规划理论提供平台,推动学术理论研究和交流,改变我国规划领域“一流实践机会、二手理论探讨”的局面。
【总页数】1页(PI0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
【相关文献】
1.2020中国城市规划优秀科技论文专项奖(求是)暨第九届“求是理论论坛”征文启事
2.2020中国城市规划优秀科技论文专项奖(求是)暨第九届“求是理论论坛”征文启事
3.2020中国城市规划优秀科技论文专项奖(求是)暨第九届“求是理论论坛”征文启事
4.2020中国城市规划优秀科技论文专项奖(求是)暨第九届“求是理论论坛”征文启事
5.2020中国城市规划优秀科技论文专项奖(求是)暨第九届“求是理论论坛”征文启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理性之思 感性之文 ——读梁鹤年教授《旧概念与新环境:以人为本的 ...

理性之思感性之文——读梁鹤年教授《旧概念与新环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胡容波《旧概念与新环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是“国家友谊奖”获得者梁鹤年教授继《西方文明的文化基因》、《家有四男》之后在三联书店出版的第三部著作。
作为2015年国土系统赴加拿大女王大学地政矿政培训学员之一,我有幸提前阅读了本书内容,更难得的是亲耳聆听了梁教授自己的阐释。
时间转回一年前,在加拿大女王大学城市与规划学院那间不大的讨论室里,一身便装的梁教授几乎每个工作日下午都会准时为我们开启一场思想的盛宴。
先生一贯谦逊的语气,旁征博引的大家风范,让我们每每在他缜密而深入的逻辑分析中顿悟和信服。
课堂如此,书中亦然。
旧概念里的理性之源翻开这本书,出现频度最高的字眼大概要属“理性”了:“理性”、“理性灵魂”、“理性原则”、“理性德行”、“理性主义”、“理论理性”、“实践理性”……这让我深信梁教授偏爱“理性”,是“对理性认真的人”。
“理性”本身也是一个哲学概念。
在柏拉图的《宇宙论》中,理性与意志、欲望并列,理性指引意志,和意志一起节制欲望。
在理性主义的开山祖师笛卡尔那里,理性是找“理”的工具,有解释、计算、理解、洞察之意。
梁教授的讨论从柏拉图的“恒”开始。
柏拉图观察到宇宙之美和秩序,提出了“物”和“形”的概念。
“形”是“永远存在,永不改变”的东西,是“物”的真正本质,是现象底下的永恒真理。
“形”中有“义”,也就是完美秩序与完美平衡的组合。
完美秩序是按各部分的才能去分等,完美平衡则是按整体利益去管治,从而各适其位、各尽其才,达至和谐。
阿奎那的“普世价值”揭示了普世价值的真正内涵。
普世价值的根源是自然之法,第一原则是自我保存和与人共存的平衡。
普世价值的原则是普世的,但由普世价值产生出来的行为则不然。
梁教授指出:“言论自由、市场经济、多党政治、独立司法等虽然都可以出自普世价值,但这些行为就肯定不是普世的。
”因为任何行为都有它的人、事、时、空特征,会存在一定的“瑕疵”,不会普世。
《理想城市企划书》课件

生态环境保护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 提升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
产业政策与政府支持
产业政策制定
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政府支持措施
加大对产业的财政投入,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优化营商环境 ,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持。
文化活力
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 动和多元化的文化氛围 ,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 。
理想城市的意义
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理想城市能够提供更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满足居民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
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
理想城市能够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企业入驻,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理想城市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有利于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02
详细描述
加强城市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 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市民生活质 量和幸福感。
01
03
详细描述
优化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确保公平和 覆盖面广。
详细描述
加强公共服务设施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建设,提升服务便利性和响应速度。
05
04
详细描述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和运营,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06 理想城市的案例与实践
国际先进城市案例分析
东京
巴黎
东京作为国际大都市,在城市规划、 交通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具有先进 经验,值得借鉴。
巴黎在城市风貌维护、公共空间营造 、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有突出表现, 为理想城市的建设提供了参考。
纽约
纽约在城市更新、历史文化保护、社 区建设等方面有成功案例,为其他城 市提供了宝贵经验。
城市设计与真善美的追求———一个读书的构架讲解

城市规划1999年第23卷第1期CITYPLANNINGREVIEWVol.23No.1Jan.199949城市设计与真善美的追求———一个读书的构架梁鹤年作者简介梁鹤年,男,祖籍广东顺德,香港长大,毕业于香港大学建筑系,执业三年,并先后就读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城市规划)、英国剑桥大学(土地经济)和雷丁大学(土地管理与开发)。
1979年起在加拿大皇后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执教至今,现任学院院长、教授。
梁教授的研究领域包括土地利用规划、市容设计、住房分析、房地产开发、基础设施规划和环境研究。
他是加拿大联邦政府财务部基建顾问、加拿大“土地论坛”创办人与主持人,加拿大多纳基金“中国土地管理事业培训”项目负责人。
主要著作有《主观性的政策规划与评估》(1985)、《简明土地利用规划》(1989)和《城市形象:内在观》(1992)等。
1984年起与中国原国家科委、计委、建设部及土地管理局等合作,回国讲学与研讨,并在本刊及国内其他报刊发表数篇论文。
作者寄语:20多年前我离开香港,离开建筑师的事业,是基于一个可以说是傻劲的希望。
我想观察西方的社会,学习他们的科技,将来在中国发展的路程上作点贡献。
部分是机缘,部分是选择,我的知识结构变得复杂和多元化(也是多源),我把自己看成城市规划专业东西方知识交流的拓荒牛。
因此有时难免粗枝大叶,挂一漏万。
开垦出的土地将来还需很多有心人努力去灌溉和耕耘。
我希望通过“美加飞鸿”以文会友,为城市发展共同努力。
前言什么是美?美是否主观的?个人的?武断的?主观是必然的,但主观不代表个人的武断,如果是纯粹个人的武断、那么世界上不可能有所谓“公认”的美人、美景。
罗马的壮、巴黎的媚、维也纳的秀、纽约的动都有相当高度的认同。
我们的“人性”(humaness)是共通的,我们的“城市阅历”(urbanex-perience)也是类似的。
我想提出一个城市设计里“美”的追求的一个理论构架,供大家讨论。
理论构架首先,我将介绍五个理论思想及我的立足点。
《旧概念与新环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导读

什么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梁鹤年教授在他的著作《旧概念与新环境: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中,追本溯源,从西方主流哲学思想的发展,探寻城市规划的本质,进而思考中国城镇化的未来。
该书始于对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恒”与“变”的辨析,然后以“奥古斯丁”的思想阐述了西方社会的伦理观,并以笛卡尔的“天赋理念”总结出一套天赋心法,再经古雅典的“民主”与经院派的“公平”探索西方的社会形态,后到阿奎那与洛克的古典与现代自然之法辨析西方的普世价值,进而提出“城市人”理念,诠释“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第一章与第三章是关于西方社会世界观的思考。
第一章阐述了柏拉图的宇宙观与伦理观,柏拉图认为宇宙是有理性、有目的、有善意,万物由“形”与“物”构成,两者分开。
“形”是“永远存在,永不改变”,是“真”;物是“永在改变,永不存在”,是“形”的仿制。
“形”是实质,知“真”即知“形”,要了解万物的本质需要通过“理性”求“真”。
第三章探讨了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伦理观与政治观,他认为万物是“形”与“物”的统一,万物不断在变,由“潜质”走向“实现”。
认识万物的本质,需要把握 “基本属性”,即“形”,而“数量、质量、关系”等则是“偶有属性”。
“理性”是掌握万物之“变”的内在因素,做一个“理性之人”需要有“理性德行”与“伦理德性”。
第二章是关于西方社会伦理观的思考。
奥古斯丁认为原罪是“不听神命”之罪,是“性恶”的根源,深植于西方文明的土壤。
西方的宗教思想强调爱罪人,社会强调尊重个人自由,法制强调未证明有罪前是无罪。
对善人、善事则特具戒心,特别是反感“伪善”;对利他、大我则缺乏信任,特别是怀疑“无私”。
在这种个人主义、自由主义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作用下,“多元化”、“包容”和“意见一致”是“性恶”的代名词,“多元”往往就是表彰“性恶”,“包容”往往就是让“性恶”入侵,“一致”往往就是对“性恶”投降。
152 | 规划信息•规划书评规划书评《旧概念与新环境: 谢 波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副 教授,博士规划信息•规划书评 | 153资本主义,以普芬多夫、格劳秀斯为代表的现代自然之法强调“自爱、自利与权宜”,它们的公平聚焦于博弈的自由,强调强者逐利的公平。
城市规划的和谐与适度

Harmony and Moderation of City Planning
作者: 梁鹤年[加]
作者机构: 加拿大女皇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安大略肯斯顿
出版物刊名: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5-19页
主题词: 城市规划;和谐;适度
摘要:一个美好的城市应该是个“完整”的城市。
然而,在城市规划的理论和实践上.个体与整体的辨别实在是个既关键又困扰的难题。
一个新的规划方法论是,在和谐的整体与个体关系的前提下,考虑适度的规范分析层面和层次。
以工业因为例,作为一个“整体”,规划工作是组织内部空间去追求最高经济效益,规划分析应该“求同”,即是寻找这个整体里头各个个体的共通性;作为一个“个体”,规划工作是衔接外部空间去追求最高经济效益,规划分析应是“存异“,即是找寻这个个体在它所属的整体中自己的特性。
“整体”规划强调“典型”,是组织内部空间的规划原则。
“个体”规划强调“独特“,是衔接外部空间的规划原则。
社会公益和市场效益并肩前进,在西方是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
在中国,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逻辑。
广东省衡水百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广东省衡水百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陈国栋同志的报告是一个重要文件。
请各大区区长主持讨论,细致地讨论,讨论两次至三次。
我基本上同意这个文件所述的意见。
但觉:(一)假定今年年成比去年确实好的情况之下,征购一千一百亿斤,力争办到,这是变被动为主动的第一着。
今年年成如果在秋收以后确实较去年好,确实证明无妄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征购到这个数目字呢?(二)下年度销售计划,我感觉不但一千另二十亿斤,是太多了,这个文件上调整为八百五十五亿斤,似乎也略为多了一点。
是否可以调整为八百亿斤,或者八百一十、二十亿呢?告诉农民,恢复糠菜半年粮,可不可以呢?苦一年、两年、三年,就翻过身来了。
多储备,少食用,以人定量,粮食归户……忙时多吃,闲时少吃,有稀有干,粮菜混吃,仍然可以吃饱吃好,可不可以这样做呢?(三)多产粮,是上策。
田头地角,零星土地,谁种谁收,不征不购,主要为了解决饲料,部分为了人用。
恢复私人菜园,一定要酌给自留地。
凡此种种,可以多收。
既已多收,可以多吃(例如菜)。
(四)好好地精细地安排过日子。
是否可以按照一九五七年的实际产量安排过日子呢?一九五七年的日子不是过得还不错吗?这样做,农民的粮食储备就可以增得较多了。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以上几点意见,只供同志们此次讨论的参考,切勿下传。
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

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
梁鹤年
【期刊名称】《城市规划》
【年(卷),期】1999(000)007
【总页数】4页(P18-21)
【作者】梁鹤年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
【相关文献】
1.城市近郊居住建筑的未来发展方向——城市理想理想城市 [J], 张志娟
2.借鉴当代西方城市探析中国理想城市——西方理想城市的城市理想 [J], 吉慧凌;陈世峰
3.与诗人建筑师非亚谈理想城市:生活是理想城市的第一准则 [J], 黄忠免;菲亚
4.理想城市引领未来——建设可持续竞争力理想城市 [J], 陈桂龙;
5.理想城市的软构思路——首届中法理想城市论坛在广州珠江城大厦举行 [J], 陈飞杰;徐纲;陈万里;郭伟;卡苏洛;潘文晗;张雅雯;吴燕娜;戴尔波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鹤年: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 回复本贴] [ 跟从标题] [ 关闭本窗口] [ 手机短信]本贴内容为转载作品,版权为原转载处所有,内容观点不代表乐趣园立场。
发信人: bigbee (太太说喝咖啡和浓茶伤身体), 信区: D_UrbanRes标题: 梁鹤年: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发信站: 南京大学小百合站 (Wed Apr 24 12:00:32 2002)城市理想与理想城市人类永远在寻找"美好"的城市。
"美好"是见仁见智的想法。
1 "现代主义"(Modernism)1933年的雅典宣言是现代主义的代表,也是这三四十年"学院派"最强烈抨击的对象。
以社会科学(socia1 science)为主的学院派指控它十大罪状,欠缺社会、政治与经济因素的考虑;缺乏社会良知(socia1conscience),忽视社会与科技的改变;缺乏对城市有机性生长的认识,特别是城市与地域间的相关作用(i nterdependence ),忽略人的尺度(human sca1e),分割了生活与生产的用地;破坏了社区和文化遗产;把小汽车的需要放在人的需要前面;把个人放在群体之下,但又把公众利益放在个人自由之下;鼓吹物质环境决定一切主义(physical determinism)。
但不要忘记,30年代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悲观主义的混乱世界,雅典宣言是黑暗中的火炬,是对人类前途的一个肯定。
我们无法从现代"批评家"那里知晓雅典宣言时代规划工作者的理想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现实。
宣言全文共分八章,现摘录部分以供参考。
译自路易斯·塞尔特(L uis Sert)的《我们的城市能否生存》(Can Our Cities Survive)一书的附录。
第一章"定义与前言"。
首先讲的是城市与其所在地域(region)的整体性和相互依赖性。
包括了地理、经济、社会、文化、政府与自然环境。
整个地域(regional unit)的发展不能离开它的地理与环境的特性、经济的潜力和社会与政治的结构,而且这些因素也在不断的改变。
因此,科学性的规划一定要认清以上的相关作用及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
注:可惜学院派的批评家,尤其是"后现代主义者"(post-modernists)最不能接受的是"科学性的规划"与"社会不断进步"这两个概念。
后现代主义相信有相对性和个别性的真理,因此,不承认规划可以科学化,只强调它的政治性。
后现代主义还认为进步是主观的,甚至有人认为人类社会没有向前,只有横向的走动。
第二章列出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憩息、工作和交通。
第三章谈居住。
它是城市首要的功能。
城市居住密度超过1000人/公顷,降低密度和改善环境是当务之急,富人住区密度低,区位好;穷人的住区密度高,区位差。
近郊(城乡接壤处)急速发展,但没有规划,也未能与城市基础设施连接。
为居民服务的建筑(特别是学校)的区位也是杂乱无章的,因此,宣言声明居住区应放在城市中最好的地点:最佳的地势及气候;接近可供居民憩息的公共空间;并且在邻近地方有适于发展工商业的用地,以提供就业。
第四章谈憩息。
城市里的空地不但不足,而且区位也不方便居民。
市郊空地不能解决市内居民的日常需要。
所以,城市更新一定要留有空地,不但作为憩息之用,也可与其他城市建筑(如图书馆、体育馆、邻里博物馆)合用。
注:这里我们要了解现代主义强调静态的憩息,而后现代主义则强调动态的娱乐。
第五章谈工作。
工作地点(工业、商业、政府)与居民地点布局不合理,增加了往返交通,造成了道路阻塞。
但市中心地价高,地税高,而交通拥塞,工业区只能向郊外发展;商业区也只能靠高价收购市内土地并拆除旧区来扩展。
这些都是不合理的。
解决的办法可按工业的特性和需要分类,然后将其均匀分布在整个地域内,主要考虑的是各类工业之间以及它们与城市其他功能的相依关系,缩短居住与工作地点之问的距离。
大型工业区应与其他用地隔离,小型和非污染性工业应放在市内和居住区内,特别应提高通往商业区道路的使用效率。
第六章谈交通。
城市道路网与现代交通工具。
交通量的脱节,太窄的路和太多的交叉点带来拥塞和交通事故,单靠拓宽道路和管理交通不能解决问题。
唯一的办法是新的城市规划。
壮观宽广的马路和环市的铁路都会分隔城市并使交通问题更加复杂化,城市交通需要现代化的道路系统。
该系统应按准确的调研数据、道路功能、交通工具类别来建立,井按速度需要、安全性和方便度进行分类。
第七章谈古建筑。
凡是有代表性、不影响市民健康且不妨碍交通的古建筑物及街区,不应拆除。
但很多试图协调新旧区的建设计划都没有收到好的结果。
有计划性的清理或拆除贫民区(很多时候也是古建筑区)可以同时改善当地和邻近地区的居住环境。
注:这也是批评家最反对的一段。
他们只看到图画式的旧城区,而未能切身体会旧区里的卫生条件和污染情况。
第八章谈一般需要(general requirements)。
结论是城市的居住环境未能满足市民生理和心理的需要。
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扩张的动力来自私利和利欲的追求。
结果是城市的经济力量与社会需要产生严重的分歧,城市发展过程中未能按现代规划原则去指导和管理。
现在城市需要大量的改建和重建,但城市土地大部分是私人拥有。
这尖锐的矛盾需要解决,一切私益应放在公益之下。
注:这种接近"社会主义"的理想也是北美批评家难以接受的。
城市的发展要考虑整个地域的经济结构,然后平等地处理居住、工作和憩息等功能的相互关系;按它们的需要和逻辑来制定开发方案;并以市民每天作息的规律来协调他们居住。
工作和憩息的定点。
其中,"住"是城市第一功能,是城市模式的基础。
城市的发展应该是城市各功能整体的有机发展,发展中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平衡物质与精神的层面和个人与集体的需要。
在建筑上,人的需要和人的尺度是首要的。
从每一个住房到每一个小区到整个城市都要建立最好的空间关系。
为能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利用现代科技和专家注:"科技"和"专家"都是后现代主义所摒弃的。
城市规划是具有三个层面的科学:以高度(height,也可以看作是城市土地发展密度)作为基础去衡量和处理交通需要和空地需要的科学;每一个城市都要在整个国家和地域规划方案协调下做自己的规划;规划一定要有法律的力量。
科研的基础,纵向上要能看到预期城市的发展,横向上要能协调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
可以看出批评家的论点实在是带点诽谤性,至少也是不实事求是的。
雅典宣言所包含的拓荒精神,几十年来已被二三流的抄袭者取代了。
但无可置疑的是现代主义已被公认是规划专业(不包括学院派)的主流。
事实上,以往五六十年城市生活和生产环境的普遍改善是与以现代主义者为依据的规划工作不可分割的。
但是,规划的目标也就是社会的目标,也在不停的改变。
因此,诞生于20世纪初期而成长于20世纪中叶的现代主义规划理论,能否适用于取代"工业社会"的"知识社会"里?这是个合理的问题。
我认为现代主义精神有两点是常在的:对人文精神的乐观(o ptimismin the human spirit)和对理性的信赖(faith in reason)。
前者可参看克里斯托弗.亚历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的《一个城市设计新理论》(A New Theory Of UrbanDesign);后者可读凯文·林奇(Kevin Lynch的《一个有关美好城市形象的理论》(ATheory of GoodCity Form)。
这两本书我已经在《城市规划》1999年第1期的"城市设计与真善美的追求"一文中介绍过。
无可否认,社会对规划工作的要求在不断地改变。
现代主义的规划理论虽然也跟着时代在改变,但很多规划工作者,仍是墨守成规地用着过了时的数据。
分析和指标。
同时,新的城市理想也带来新的规划理论。
2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急速扩展,以低密度平房和小汽车交通为主体的近郊发展给城市带来了交通拥塞、空气污染、土地浪费、内城破坏和邻里观念淡薄。
自80年代以来产生了几种以矫正这些城市病为使命的理论,包括由安德雷斯·杜安伊(A ndresDuany)与伊丽莎白·普拉特--兹伊贝克(Elizabeth Plater-Zyberk)提出的传统邻里区开发(Traditional Neighbcrrhood Development,简称TND)和由彼得·卡尔索尔普(Peter Calthorpe)倡导的偏重使用公共交通的邻里区(Transit-Oriented Deve1opment简称TOD)。
这两套城市理想和规划理论有很多相类似的地方,统称"新城市主义"。
1993年的"新城市主义大会"(Congress of the new urbanism)否定了1933年的雅典宣言。
TND的重点在城市设计,而不是城市规划。
这些"传统邻里区"有以下特征:半径约40Om,或5分钟的步行路程;街道间距是70~100m;周围有绿带;邻里内有多类型的住房和居民;土地使用多类化;区内道路两旁都有人行道;每条街道都有各具特色的行道树;公建布局在人流集散地;住房的后巷是设计的重点,基础设施。
车库的所在地,也是邻里间社交活动的场所。
TOD理论也强调混合土地用途,并以公共交通为规划原则:居民距离社区中心或公交车站不超过600m,或1Omin步行路程;公交车站之间的距离在0.8~1.6 km;车程不超过10min;区内汽车时速不能超过25km,路宽不超过8.5m(其中车行道是2.5~3.Om,路旁停车2.5m,人行道2.0m)。
此外,发展密度是25一60户/公顷,接近车站地方的商业用地不少于10 %,市中心1.6km范围内限制商业竞争,尽量少设地下排水系统(主要是环保),并尽量保留天然沼地。
注: 25~60户/公顷的密度是小平房与两三层公寓的混合。
此外,还有内利森斯(Ne1esseils)提出的"小庄"(Ham1et)和麦克伯恩(Macburnie)的"都市小村" (metropolitan purlieus)等,都是鼓励"中密度"(一般不超过60户/公顷)不同住房种类。
混合土地用途和公共交通。
新城市主义在实践上出现了以下困难:北美的住房消费者仍是喜爱小平房;城市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是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工具;各地城市的总体规划方案和土地使用规划仍然不鼓励功能不同的土地使用混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