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0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一、法国思想家雅克·德里达在《马克思的幽灵》一书中列举了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所不能解决的十大祸害。
他认为,面对这十大祸害,人们只有求助于马克思主义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结合我们的学习谈谈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及在当代的适用性。
(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欧洲,其之所以能够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阶级根源、自然科学条件和理论基础,也与马克思和恩格斯个人品质分不开的。
1.历史背景。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欧洲的一些主要国家已占统治地位。
首先由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使生产力迅速地发展起来,另一方面也使资本主义社会性的制度固有矛盾明朗化,尖锐化。
资本主义所固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矛盾开始激化,这一矛盾的加剧必然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永远不能根治这种致命的绝症。
这一事实不仅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局限性,而且进一步表明,私有制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到了极端。
资本主义国内市场和海外贸易的发展,更加开阔了人们的眼界,这样,社会发展的唯物辩证性质就比以前更加明显地揭示出来了。
这一切都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重要的社会条件。
2.阶级基础。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
从19世纪30年代起,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831-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的武装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的起义,提出了反对私有制社会的战斗口号,提出建立人民宪章的主张。
这些斗争震撼了资产阶级的统治,标志着无产阶级已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无产阶级为实现摧毁旧世界、创立新社会、变奴隶为主人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一个能够正确反映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理论来指导。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绪论1、1999年,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
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位列第三和第四。
试结合你对马克思的认识,以及当前中国的社会现实,谈谈我们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1)马克思主义教给我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2)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了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马克思主义为我们提供了人生的有益启迪2、有一种观点认为,阶级性与科学性是不相容的,凡是代表某个阶级利益和愿望的社会理论,就不可能是科学的。
你怎么评价这样的观点?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理论的阶级性和科学性是相容的:①历史上的进步阶级,其利益与社会发展方向一致,能够提出具有科学性的理论观点②无产阶级代表着人们的利益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能够提出合理的科学理论③自从有阶级以来,理论的科学性总是与一定的阶级性联系在一起的。
(2)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①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革命理论。
③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3、马克思17岁时在自己的中学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写到:“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请阅读马克思的这篇作文,并结合你对马克思一生奋斗历程的了解,谈谈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人生启迪。
从马克思主义的这篇作文中得到的人生启迪;(1)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2)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努力工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1)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附答案)(1)的相关范文,本文关键词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答案,,您可以从右上方搜索框检索更多相关文章,如果您觉得有用,请继续关注我们并推荐给您的好友,您可以在综合文库中查看更多范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表现为,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频繁爆、资本积累和社会严重两极分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2)阶级基础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了强烈的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3)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中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终复习思考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终复习思考题一、简答题1、哲学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2、列宁的物质定义及意义?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关系?4、矛盾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5、量变、质变的辩证统一关系。
6、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7、意识能动作用的具体表现。
8、如何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9、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1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具体表现。
12、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为什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4、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如何认识价值量变化规律?15、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其意义。
二、判断1、世界统一于存在。
f2、社会历史离不开人的意识活动,因此,社会规律是随人的意志而变化的。
f3、英雄造时势。
f4、存在就是被感知。
f5、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少数英雄、圣贤、天才人物的意志。
f6、历史的发展中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
f7、“物质无非是各种实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t8、历史的发展中的合力是人民群众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不包含个人意志。
f9、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发展离不开人的发展,因此,个人主义是个人发展的动力,也必然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f10.否定之否定会在高级阶段上重复低级阶段的某种特征。
t11.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的只能是对抗性矛盾。
f12.“因为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即真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f13.“人是环境的产物”,社会又是由众多的人组成的,所以,地理环境的优劣直接决定人和社会的发展。
f14.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由计算机网络建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成为社会的基本关系。
f15.“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t16.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f17 .矛盾发展不平衡性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f18. 否定就是新旧之间“一刀两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试运用这一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是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答: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1附答案)

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题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C)的标准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反映论和先验论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A. 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B)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 B)A. 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A. 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 C)的理论A.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唯心主义 D.怀疑论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D)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A. 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D)A. 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C. 纯粹的否定D. 既克服又保留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A. 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A. 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A. 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 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C.循序渐进 D.理论联系实际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A)A. 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D)A. 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A.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1-4章课后思考题参考答案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物质概念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和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客观物质世界,就要充分认识是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物质世界,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更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就要在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指导下,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客观物质世界,以取得社会主义实践和各项事业的胜利。
2 、如何理解“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试运用这一观点,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制度三者是如何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答: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马克思主义确认实践是社会的本质,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当作实践去理解”。
社会生活是对人们各种社会活动的总称,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基本矛盾集中地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就成为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有阶级斗争就可能暴发社会革命,社会革命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变迁和进步的重要力量;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杠杆;历史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各章节思考题整理

思考题整理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P32、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科学性与革命性统一的表现)。
P144、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意义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诞生一个半世纪了,我们应该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一章1、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
P27辨析:人人都有世界观,人人的世界观都是哲学。
2、哲学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内容。
P28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及其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
3、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及其理论意义。
P30-314、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关系?P325、社会的物质性的具体表现。
P33实践的本质。
P34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社会生活的实践性的主要体现)。
P386、联系、联系的普遍性与条件性。
P40中国开放政策的哲学依据是什么;运用联系的条件论思想谈谈你对“说谎对不对”这一命题的认识。
7、发展的实质。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是什么。
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P418、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P43如何正确理解和谐社会的真谛。
分析一下你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这一现象的认识。
9、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如何?P44如何理解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如何理解重点论与两点论的辩证关系?运用这一原理来规划一下我们的大学生活。
10、如何理解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试用其分析一下我们的学习活动。
试用其分析一下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自力更生与借助外援的关系。
11、质变,量变;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P46如何理解量变与质变的具体表现的复杂性?运用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一下青年大学生为什么必须把远大目标和实干精神结合起来?如何把握”适度”的原则?12、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其现实意义如何?P46如何理解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P47运用这一原理,分析一下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艰巨性。
13、规律及其客观性表现。
P54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的异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思考题参考答案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①马克思主义哲学;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③科学社会主义。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其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的有机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这就是始终站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1)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
表现为,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频繁爆、资本积累和社会严重两极分化,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根源(2)阶级基础法国里昂工人武装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表明,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有了强烈的需求,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
(3)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①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哲学中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唯物主义。
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②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创立的劳动价值论。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
③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创立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直接理论来源。
3、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标志及其鲜明特征。
(1)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
(2)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①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③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品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④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4、哲学的基本问题(1)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称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主要内容①思维与存在谁为世界的本原问题,即;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
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认知的问题。
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内容。
对这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5、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1)哲学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基本派别。
(2)唯物主义的历史形态: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②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③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的主要形式:①主观唯心主义;②客观唯心主义6、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及理论意义。
(1)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第一,它强调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强调物质是通过人的意识反映的客观存在。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它强调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坚持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与旧唯物主义物质观划清了界限。
第四,它强调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与历史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7、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1)运动是标志着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①“无物不动”物质离不开运动: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②“无动不物”运动离不开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物质是一切运动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3)割裂运动和物质辩证关系的错误观点①形而上学: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②唯心主义:设想存在着非物质的运动8、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1)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2)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①相互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限的、暂时的;②相互联系:其一,“动中有静”。
相对静止中包含着绝对运动:其二,“静中有动”。
绝对运动中包含着相对静止。
(3)割裂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的错误观点①如果否认运动,夸大静止,就犯了形而上学不变论错误;②如果否认静止,夸大运动,就犯了相对主义诡辩论错误。
9、实践的概念、基本特征及基本形式(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的相互作用的过程;(2)实践的基本特征:①客观物质性;②自觉能动性③社会历史性(3)实践的基本形式:①物质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③科学实验10、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及其辩证关系(1)客观规律①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是客观的,具有客观性。
客观性是规律的本质特征。
任何规律都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不能藐视规律,更不能创造、取消和消灭规律。
人们在实践中可以认识、发现和利用规律,还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人的意识及其指导下的实践却要受规律的支配。
(2)主观能动性①主观能动性是指人利用意识、思想等精神因素能动地反映客观事物,是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显著特征之一。
②主观能动性的表现:第一,人类意识活动具有自觉性、目的性和计划性。
第二,人类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第三,人类意识活动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第四,人类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突出表现。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①尊重客观规律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规律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
人们只能认识、利用客观规律,不能创造和消灭规律。
因此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遵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否则会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根本体现和必要条件。
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把握规律,同时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把握越深刻,人越能获得自由,越能发挥主观能动性。
因此,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
③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基础。
(4)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
①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②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③把严谨的科学态度和高度的革命热情结合起来;(5)反对两种错误观点①唯心主义唯意志论:夸大主观能动性,否认客观规律性;②机械论和宿命论:夸大客观规律性,否认主观能动性,1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1)联系的观点①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②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2)发展的观点①发展特指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变化。
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不断产生和旧事物不断灭亡。
1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
(1)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①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片面)的观点看世界;②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③唯物辩证法承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1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①它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②它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③矛盾分析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根本方法;④它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所在。
1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1)矛盾普遍性:①矛盾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一起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时时有矛盾,处处有矛盾);②方法论:一分为二,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2)矛盾特殊性:①含义:每一事物的矛盾及每一矛盾的每一方面各有其特点;②方法论:坚持重点论和反对均衡论;(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①区别:矛盾的普遍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无限的,矛盾的特殊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有限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②联系:一方面矛盾普遍性(共性)存在于矛盾特殊性(个性)之中,另一方面矛盾特殊性(个性)之中包含着矛盾普遍性(共性)(4)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①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关键;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是矛盾的普遍性;中国革命具体实际是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我们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这样才能把我国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