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西游记》及“借景抒情”

合集下载

广东中考语文总复习中考解读阅读理解第四章名著阅读第二部西游记主要内容素材

广东中考语文总复习中考解读阅读理解第四章名著阅读第二部西游记主要内容素材

阅读理解第四章名著阅读第二部《西游记》主要内容素材石猴出世东胜神洲傲来国有一花果山,山上有一块石头,受天地之灵气,享日月之精华,忽然有一日崩裂,里面出现一只石猴。

该猴因为成功闯入水帘洞而被群猴拜为“美猴王”。

石猴拜师石猴为寻找长生不老的仙方,根据一老猴指点独自驾筏出门求学,师承菩提祖师,得名孙悟空。

悟空从祖师那里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

一日,悟空受众师兄弟的挑唆,变为松树,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师门。

悟空回到花果山,打败混世魔王,收复七十二洞妖王,结义六大魔王。

去龙宫借兵器,得大禹定海神针,化作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重一万三千五百斤。

又去阴曹地府,把猴属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

龙王、秦广王去天庭告状,玉帝欲遣兵捉拿。

官封弼马温太白金星谏言,把孙悟空召入上界,授他做弼马温,在御马监管马。

悟空初时不知官职大小,后知晓实情,打出天门,返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

大闹天宫玉帝派托塔天王率领十万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没有成功,便请孙悟空上天做“齐天大圣”管理蟠桃园。

孙悟空偷吃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又盗食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

玉帝又令李天王率天兵捉拿悟空,双方争持不下。

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相助,最后悟空被擒。

被擒后,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甚至被置于太上老君的八卦炉中锻炼四十九日,依然毫发无损,还炼成火眼金睛。

玉帝请来如来佛祖,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祸起观音院(大闹黑风山)观音指化唐僧去西天取经,途中,唐僧将悟空解救,并收为徒弟。

唐僧、悟空行到观音院,老住持为谋占唐僧袈裟,欲纵火烧死唐僧师徒,悟空从天界借得避火罩罩住唐僧,火烧禅院。

黑风山黑熊怪趁乱偷走了袈裟,想开“佛衣会”炫耀宝物。

孙悟空追寻袈裟,大闹黑风山,不能取胜后去请观音帮忙,观音变作白衣秀士,诱黑熊怪服下由悟空变化而成的仙丹,最终收服了黑熊怪,悟空夺回了袈裟。

计收猪八戒高老庄高太公家的高小姐被官府抢走,妖怪猪悟能救出高小姐后被高老汉招赘为女婿。

四大名著系列第二讲 西游记之风景如画

四大名著系列第二讲 西游记之风景如画

四大名著系列第二讲西游记之风景奇幻1.吴承恩:(1504-1582)字汝忠,号射阳山人。

怀安山阳人(江苏淮安)。

《射阳先生存稿》四卷,官至县丞,后辞。

杨柳青村旗夸酒莲花白,津鼓开帆杨柳青。

壮岁惊心频客路,故乡回首几长亭。

春深水涨嘉鱼味,海近风多健鹤翎。

谁向高楼横玉笛,《落梅》愁绝醉中听。

自言“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2.《西游记》的主题内容1)主题发展的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明清时代,或说是炼丹、或说是证道、悟道;第二阶段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认为是滑稽小说,鲁迅同意“玩世不恭之意寓焉”,三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初,因为战争研究沉寂;第三阶段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至七十年代,毛泽东以伟人之尊,把《西游记》纳入阶级斗争范畴,风靡全国;第四阶段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百花齐放时期。

学者开始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去研究这本伟大的小说。

有的认为是追求理想,有的认为它是童话,有人说它是一部谈论社会哲学等问题的密码,是百花齐放的时期。

2)关于主题的不同说法●修心养性之书●传华严心法之作●阐扬儒家学说●悟道之作综合以上各种说话,可以总结成以下几点:《西游记》所包含的思想内容是相当复杂的,根本无法用单一的意念去概括这本长篇巨著的主题思想。

论者拈其一点,加以发挥,往往顾此失彼,挂一漏万。

用一个比较宽松的范围去讨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会更加客观,像胡光舟提出的正邪之斗;刘勇强所谓反映松动的文化现象;林庚的配合“童心说”,都比较容易为读者接受。

丰富的社会内容;现实的社会矛盾;人民惩恶扬善的愿望。

佛道之争:沙和尚出工不出力;八戒只是使者;沙僧封为罗汉;白龙马为八部天龙。

3.《西游记》的艺术特点1)塑造形象的手法:人、动物和神的混合体,亦即是社会性、生物性和神异性的巧妙融合。

2)奇特的想象:没有时间和空间界限;人神可以对话;动植物成精,成童话世界。

3)喜剧性:书中的喜剧效果大部分由八戒和行者身上获得。

(完整版)名著阅读赏析《西游记》上课

(完整版)名著阅读赏析《西游记》上课

经典情节:四圣试禅心
主要人物:猪八戒
性 格:贪恋女色、耍小聪 明
启 示:只有立场坚定才能 有所作为,贪恋女色往往会 前功尽弃。
内容梗概 ————→ 情节赏析
偷吃人参果
唐僧师徒到五庄观投宿。清风、明月两位道童 奉师父镇元大仙之命,将两枚人参果捧送给唐僧。 因果型酷似婴儿,唐僧不敢食用。八戒怂恿悟空到 园中偷来人参果,师兄弟一起分享。二道童发现少 了仙果,责骂唐僧师徒。悟空一怒,推倒了人参果 树。当夜,师徒四人匆匆离去,却被从弥罗宫回来 的镇元大仙用法术将他们捉回去。悟空答应寻遍仙 方,后请来观音,用甘露救活仙树。
创作背景
《西游记》取材于玄奘取经的故事。646年,玄奘口述西行见闻,由 弟子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十二卷。但这部书主要讲述了路上所见 各国的历史、地理及交通,没有什么故事。直到他的弟子慧立、彦琮撰 写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则为玄奘的经历增添了许多神话色 彩。从此,唐僧取经的故事便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南宋有《大唐三藏 取经诗话》,金代院本有《唐三藏》、《蟠桃会》等,元杂剧有吴昌龄 的《唐三藏西天取经》、无名氏的《二郎神锁齐大圣》等,这些都为《 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吴承恩在饱读前人有关著述及民间传说的 基础上,经过多年充分准备和资料积累,于71岁那年才动笔创作。他呕 心沥血惨淡经营,历时7年左右才完成了这部堪称世界文学瑰宝的《西游 记》。
经典情节: 勇闯水帘洞 拜师学艺。
主要人物: 孙悟空
性 格: 勇敢机智、顽皮 机灵、意志坚强。
启 示: 面对困难要有勇 气,要有坚强的毅力。
内容梗概 ————→ 情节赏析
官封弼马温
美猴王战胜了混世魔王,花果山上喜气洋洋,
小猴们每日操演武艺,十分快乐。悟空闯入东海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积累与运用专题三名著阅读教材“名著导读”篇目梳理第2部《西游记》_精读和跳读

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积累与运用专题三名著阅读教材“名著导读”篇目梳理第2部《西游记》_精读和跳读

第2部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悟空又去幽冥界勾掉猴属在生死簿上的姓名。(强销生死簿) 悟空接受招安,被授以“弼马温”之职,当他得知此官为末等官职后,一怒 之下回到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玉帝命托塔天王李靖与哪吒三太子下界 捉拿悟空,结果被悟空打败。太白金星再次招安悟空,玉帝命造齐天大圣府。 (受封弼马温) 悟空再次接受招安,被安排管理蟠桃园,结果吃尽园中大桃。得知王母娘 娘的蟠桃胜会未邀请自己后,悟空又变作赤脚大仙模样前往瑶池喝光御酒,酒 后误入太上老君的炼丹房,吃尽葫芦内的金丹,逃回了花果山。(闯祸蟠桃园)
第2部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主要内容】 ◆第一至二回:猴王出世、拜师学艺
东胜神洲傲来国海中有座花果山,山顶一石受日月精华,孕育出一石猴。 石猴在所居涧水源头找到水帘洞,被群猴拥戴为“千岁大王”,后将“石”字隐去, 称“美猴王”。(猴王出世)
又过了三五百年,石猴忽感人生无常,得一通背猿猴指点,经南膳部洲到 西牛贺洲,上灵台方寸山,入斜月三星洞,拜菩提祖师为师,得法名“孙悟空”。 悟空从祖师处学得长生之道、七十二般变化及筋斗云。(拜师学艺)后因 悟空卖弄本领,引起祖师不快,被逐出师门。
第2部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要点勾记 孙悟空名号演变: 石猴(出世时)→千岁大王(众猴前)→美猴王(众猴尊称)→孙悟空 (学艺时)→弼马温(天界所封)→齐天大圣(自封,天界被迫承认)→孙 行者(唐僧所取)→斗战胜佛(佛祖册封) ◆第三至七回:大闹天宫
悟空潜入东海龙宫,向龙王敖广讨得重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 向北海龙王敖顺“借”了一双藕丝步云履,向西海龙王敖闰“借”了一副锁子黄 金甲,向南海龙王敖钦“借”了一顶凤翅紫金冠。(龙宫借宝)
第2部 《西游记》:精读和跳读
太宗还魂,大赦天下,严禁毁僧谤佛。众人推举玄奘主持水陆大会。观 音菩萨变身疥癞游僧,将锡杖和袈裟献给太宗。太宗将其赐予玄奘。观音上 台对玄奘言大乘佛法的妙处,玄奘愿去西天取经。太宗封其为“御弟圣僧”, 赐号“三藏”。唐僧出关而去。(唐僧出关) 唐僧称谓变化: 江流(金山寺长老所取)→玄奘(18岁受戒所得法名)→唐僧(太宗所封 “御弟圣僧”)→三藏(太宗所赐法号)→金蝉子(佛祖所赐)→旃檀功德 佛(佛祖册封)

西游记第二回的内容讲解

西游记第二回的内容讲解

西游记第二回的内容讲解
《西游记》第二回主要讲述了孙悟空的来历和他的学艺过程。

孙悟空是花果山的一只石猴,他因为勇气和智慧成为了猴王。

后来,他为了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踏上了拜师学艺的旅程。

他历经艰险,最终找到了菩提祖师,并在那里学习了七十二变、筋斗云和长生不老之术。

在学习期间,孙悟空表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勇气,但也因为调皮捣蛋而受到了菩提祖师的惩罚。

最终,他学会了所有的技能,却因为在师兄弟面前卖弄而被菩提祖师赶出了师门。

回到花果山后,孙悟空发现自己的猴子猴孙受到了妖怪的威胁,于是他展开了一系列的战斗,最终打败了妖怪,保护了自己的家园。

这一回主要展现了孙悟空的勇气、智慧和天赋,也为他日后的西天取经之路奠定了基础。

第二部分 专题5 统编教材名著精读 2、《西游记》

第二部分  专题5  统编教材名著精读 2、《西游记》

上一页
下一页
(2)《西游记》的语言风格诙谐幽默,请从选文中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答案】 示例一:如“溜阿溜的,溜在那一千二三百猴子当中挤着”中,“溜”和 “挤”等动作滑稽可笑,把八戒不敢见悟空的心理刻画得淋漓尽致。
示例二:如“你看么!你认不得我,好道认得嘴耶!”中的“好道认得嘴”,通过 俏皮的语言,突出猪八戒的外貌特征,表现出其憨厚可爱,让人忍俊不禁。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五行山收孙悟空→_鹰__愁__涧__收_白__龙__马__→云__栈__洞__收__猪__八__戒__→流沙河收沙悟净
上一页
下一页
(2)阅读第十四回选段,完成题目。 他见三藏只管绪绪叨叨,按不住心头火发道:“你既是这等,说我做不得和尚,上 不得西天,不必恁般绪咶恶我,我回去便了!”那三藏却不曾答应,他就使一个性子, 将身一纵,说一声“老孙去也!”三藏急抬头,早已不见。只闻得呼的一声,回东而去。 ①结合选段中的相关语句分析孙悟空的性格。 ②整部小说写到孙悟空三次离开取经团队,选段写的是第一次。请写出孙悟空另一 次离队时的表现,结合选段说明他的成长变化。

第二讲__写景类文章阅读方法指导

第二讲__写景类文章阅读方法指导

第二讲写景类文章阅读方法指导知识梳理:一、写景类文章:写景,也就是描绘景物,通过作者有条理的描写,让我们看到一幅优美的风景画,阅读此类文章要注意四点:了解写景文章的类别;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理解写景文章的层次;体会写景文章的思想感情。

写景的文章一般有如下三类:一类是游记,写的是在游览过程中所见的景物,如课文《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类是描写生活中见到的自然景象,如课文《火烧云》,《第一场雪》;一类是写人们生活处所周围的景,如课文《梅雨潭》、《鸟的天堂》。

我们如果了解了写景文章的类别,阅读中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阅读方法。

二、明确写景的描写顺序:写景必须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来写,因此明了作者的描写顺序对理解全文内容有相当大的帮助。

写景文章一般有这样几种顺序:按空间顺序写。

如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远到近或从近到远,从四周到中间或从中间到四周等按观察的先后顺序写。

这类文章一般是以参观游览的行进顺序落笔写景,条理清楚按时间推移的顺序写。

随着时间的变化,描写的景物也发生了变化。

按景物的不同类别来写。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就分别写了小兴安岭夏天里树木、雾、阳光、草地等景物,层次分明。

三、理解写景文章的层次:写景文章在结构上一般有这样两种:一是总分结构。

这种结构的表现形式或先总后分,或先分后总,或者先总后分再总。

课文《桂林山水》就是先总的赞美桂林山水,再用两个自然段分写桂林的山和水,最后总起来说桂林山水美如画。

二是移位换景的结构,就是按照观察点的转移来写。

观察点的移动必然引起景物的相应变化,或者是随着游览顺序安排层次,这时,文中一般都有明显的“提示语”,告诉你作者走动了,笔下的景变了;或者是观察点移动,把景物的不同方面并列铺开来写,如课文《林海》的五段就分别写了“岭”“林”“花”“联想木材”“联想兴国安邦”。

四、体会写景文的思想感情:无论是哪类写景的文章,都不是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而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夸张、拟人等方法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秀丽山川的赞叹,感染读者,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部编版语文七上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 课件 (共27张PPT)

部编版语文七上 第六单元名著导读《西游记》 课件 (共27张PPT)

一、作者简介
·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 贡生”。 ·长期寓居南京,靠卖文补贴家用。 ·后出任过长兴县丞,但由于看不惯官场黑暗,不久就愤而 辞官。后又担任过与县丞品级相近的闲职荆府纪善。 ·晚年归居乡里,放浪诗酒,贫老以终。
二、创作背景
在吴承恩时代,道教成为一个恶势力,与朝廷统治者 勾结,失去民间道教的进步意义。
七、人物辨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猪八戒
相关情节: 高老庄收服猪八戒--大战流沙河--四圣 试禅心--义激美猴王--猪八戒助力败魔 王
猪八戒
七、人物辨识
人物性格特征: 性格温和,憨厚单纯,力气大,能知错 就改,对师傅忠心耿耿;但又好吃懒做, 爱占小便宜,贪图女色,经常被妖怪的 美色所迷,难分敌我,爱搬弄是非、好 耍小聪明。
1 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号 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
2 为如来佛第二个弟子金蝉子投胎。
3 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悟能、 沙悟净,分别取法号为:行者、八戒、和尚 之后,在三个徒弟和白龙马的辅佐下,历经 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
4 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旃檀功 德佛。为人诚实善良,一心向佛,慈祥
相关故事情节: 打破琉璃盏--木叉奉法收悟净--真 沙僧怒打假悟净--小雷音寺遇难
沙僧
七、人物辨识
人物性格特征: 循规蹈矩、埋头苦干、默默无闻、 忠诚老实;但有时贤愚不分、好坏 不辩、过于慈悲、胆小懦弱。
白龙马
七、人物辨识
白龙马 原名:敖烈(西海龙王三太子) 别名:小白龙、白龙马、意马 封号:八部天龙广力菩萨 相关地名:西海龙宫、蛇盘山鹰愁涧 目貌特征:浑身雪白
七、人物辨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西游记》及“借景抒情”
一、中考必备文学常识之《西游记》
1. 故事梗概:《西游记》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

主要描写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2. 主要人物:素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
3. 精彩片段赏析:
孙悟空大闹天宫
孙悟空拜师求艺归来,本领大增,自称“美猴王”。

便去东海龙宫借兵器,得“如意金箍棒”。

又去阴曹地府,把自己名字从生死簿上勾销。

龙王、地藏王去天庭告状,玉帝把孙悟空召入上界,授他做弼马温。

悟空嫌官小,打回花果山,自称“齐天大圣”。

玉帝派天兵天将捉拿孙悟空,没有成功,便请孙悟空管理蟠桃园。

孙悟空偷吃了蟠桃,搅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又盗食了太上老君的金丹后逃离天宫。

玉帝再派李天王率天兵捉拿;观音菩萨举荐二郎真君助战;太上老君在旁使暗器帮助,最后悟空被擒。

悟空被刀砍斧剁、火烧雷击,甚至置丹炉锻炼四十九日,依然毫发无损,还在天宫大打出手。

玉帝请来佛祖如来,才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唐僧师徒四人经过宛子山。

山中的波月洞内,一个千年尸魔白骨精,一心想吃唐僧肉,她先后变成村姑、老妪和老丈,花言巧语使唐僧和八戒上当,可三次均被孙悟空识破并打死它的化身。

白骨精又假冒佛祖名义从天上飘下素绢,责备唐僧姑息孙悟空。

唐僧盛怒之下写下贬书,孙悟空只得返回花果山。

而后,白骨精将波月洞化成天王庙,唐僧、沙僧中计就擒,八戒乘隙逃走,去请孙悟空。

孙悟空立即赶往波月洞。

途中,打死白骨精之母,自己装成其模样来到洞内,并诱使白骨精说出骗人伎俩,然后消灭了白骨精及众妖魔。

可根据课堂氛围和时间,让学生分享。

4. 四大名著(主要掌握作品对应的作者、故事梗概等)
吴承恩《西游记》(略)
施耐庵《水浒传》
《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简称《水浒》,由江苏兴化籍作者施耐庵作于元末明初,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

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

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曹雪芹《红楼梦》
作品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兴盛走向衰败为背景,描写了宝玉、黛玉与宝钗之间的爱情悲剧。

孤女林黛玉父母双亡,从扬州投奔外祖母贾府太夫人,在荣国府的长期的生活中,与宝玉志趣相投产生了爱情。

但她不流俗、不苟且的叛逆性格,不受贾家统治者的欢迎,加之族寒势孤,在政治、经济上毫
无依傍,在激烈微妙的婚姻角逐中,只能归于失败。

而宝钗在才学容貌上与黛玉旗鼓相当,思想、性格又符合封建礼教规范,还有薛家的强大后盾,最终实现了“金玉良缘”。

宝玉与黛玉心心相印,但自己一点权利也没有,一切决定于父母之命。

在宝玉成亲当晚,黛玉泪尽焚稿而死,宝玉因此遁入空门。

罗贯中《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吴.蜀.魏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

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

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一千多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实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二、“借景抒情”在现代文阅读中的考查方式
1. 借景抒情概述
借景抒情又称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去描写客观景物,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通过景物来抒情,是一种写作手法。

它的特点是“景生情,情生景”,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在文章中只写景,不直接抒情,以景物描写代替感情抒发,也就是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

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