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_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

合集下载

城市化对能源资源利用的影响与创新

城市化对能源资源利用的影响与创新

城市化对能源资源利用的影响与创新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场所。

城市化带来了人口的集中和经济的繁荣,然而,城市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能源资源利用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能源资源利用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

首先,城市化对能源资源利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能源需求也随之增加。

城市中的建筑、交通、工业等行业对能源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农村地区。

这导致了能源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

同时,城市化还带来了能源供应的压力,因为能源供应系统需要满足庞大的城市人口需求。

这种供需不平衡可能导致能源供应的不稳定和能源价格的上涨。

其次,城市化也为能源资源利用带来了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开始寻找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能源资源利用方式。

例如,城市中的建筑开始采用太阳能发电系统,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同时,城市交通也在逐渐转向电动化,减少了对石油资源的需求。

此外,一些城市还开始推行垃圾发电和废物回收利用等创新措施,将废弃物转化为能源资源。

这些创新解决方案为城市能源资源利用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然而,要实现可持续的城市能源资源利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努力和创新。

首先,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需要更加注重能源效率。

建筑应该采用节能材料和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

同时,城市交通系统也需要进一步推广电动交通工具,并建设更多的公共交通设施,以减少个人汽车的使用。

其次,政府和企业需要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投资和研发力度。

可再生能源如风能、水能和生物能等具有巨大的潜力,可以替代传统的化石燃料,减少对有限能源资源的依赖。

此外,城市居民也需要加强对能源资源利用的意识和节约意识,减少浪费和过度消耗。

总之,城市化对能源资源利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创新的解决方案。

通过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交通系统改革和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利用,我们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城市能源资源利用。

这不仅有助于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还可以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中国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_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_张明慧

中国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_基于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_张明慧

行 了系统研 究 , 发 现它们 具有较强 的正相 关关 系 「 '一 4 〕。刘 耀彬 (20 0 7 ) 、 黄 献 松 (20 0 9 )
数据 对 中国城 市化 与能源 消费 的关 系 进行 实 证分 析 , 发 现 中 国城 市 化 与能 源 消 费之 间存 在着 长 期 均 衡关 系 , 城 市化水 平提 高是导 致能 源消费量增 长 的格 兰 杰 原 因 〔 'e ] , 。 另外 , 齐 奥 宾 斯基 和 奇 普曼 ( D z i u b o i ns k i
三 、 城 市化进 程对 能源消 费的 影响分 析
( 一 ) 城 市化 与能 源消 费的协 整关 系检 验
1. 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单位根检验 在利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 回归分析之前 , 首先要进行单位根检验 , 以判断各变量序列 的平稳性 , 以 防回归得到的估计量是有偏的 (即伪回归 ) 。 为了避免单一检验方法的缺陷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 本 研究采用 LLC 检验 、 I S 检验 以及 CH 检验 (A D F一 P is F h er 和 P 一 is F he r ) 三种方法对面板单位根进行了检 验 , 检 验结果 如表 2 。
2. 动态 面板 数据 模型 能源 消费 的增 长在 长期 内是一个 动态 的过程 , 现 实 的增 长 不仅 受 当前 的 因素 也 将 受 过去 的因 素影 响 。
鲜 有文献 从省 份面 板数据 的角度 来探 讨 二 者之 间 的关 系 。 然 而 , 不 同地 区 的城 市 化水 平 存 在 着很 大 的 差
收稿 日期 : 2 0 1 2 一 7 一1 0 2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 目 ( 我国能源安全预警理论与方 法研 究 》 (项 目编号 70 0 7 1 129 ) 作者简介 : 张明慧 (19 7 2一 锦 (198 8 一 ) , 女 ,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 院副教授 , 研 究生导师 , 研究方 向为能源经济 与管理 、 煤矿 安全管理 ; 陈 ) , 男 ,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为能源经济与管理 、 煤矿安全管理 。

城市化进程对能源需求的影响研究

城市化进程对能源需求的影响研究

城市化进程对能源需求的影响研究1. 城市化是当今全球发展的一种普遍趋势,而随之而来的是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增长。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人口规模逐渐扩大,城市面积不断扩展,从而导致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3. 首先,城市化进程对交通运输领域的能源需求有着显著的影响。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交通需求的增长,汽车、公交车、地铁等交通工具的数量和运行次数也在不断增加,从而导致交通运输领域对石油等能源的需求不断攀升。

4. 其次,城市化进程对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建筑物的建设需求也在逐渐增加,而建筑物的施工、供暖、照明等都需要大量的能源支持,进而增加了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量。

5. 此外,城市化进程还对城市生活中的能源消耗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电力、热水、天然气等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也在逐渐增加,城市的用电量、用水量等不断攀升,从而对整体能源消耗量造成重大影响。

6. 在此背景下,我们需要深入研究城市化进程对能源需求的影响,以便更好地规划城市发展,合理利用能源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7. 为了应对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巨大能源需求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首先,可以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减少能源浪费,比如从交通运输、建筑和生活等方面入手,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8. 其次,可以加大对新能源的投入和研发,发展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以实现能源结构的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

9. 此外,相关部门应积极推行能源节约,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方式,引导市民节约能源,减少能源消耗,为城市能源需求的减少做出积极贡献。

10. 总的来说,城市化进程对能源需求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制定相应的和措施,共同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城市化进程对能源需求的影响机理分析

城市化进程对能源需求的影响机理分析

城市化进程对能源需求的影响机理分析内容摘要: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分析了其城市化特征与动力机制统一模式,并探讨了城市化过程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能源需求的影响机理。

关键词:城市化能源需求动力机制江苏城市化特征与动力机制统一模式(一)江苏城市化进程的特征1.城市化水平南北梯度差异显著。

由于自然条件、历史基础、地理区位、开放时序和区域发展策略等方面的不同,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主要表现为南北梯度差异显著,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又是构成江苏省城市化发展差异的原因,促使全省各地市的城市化水平也存在明显的南北梯度差异。

根据2006年江苏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江苏省13个地级市城市化水平排在后5位的全部为苏北地市,表明江苏城市化水平存在自南向北的梯度差异。

2.大中城市集中分布在沿江地区。

江苏沿江地区位于中国沿海与长江的结合部,是长江三角洲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地区。

至2006年,沿江地区有特大城市4座、大城市4座和中等城市11座,已成为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大都市连绵带的骨干组成部分。

3.小城镇空间分布不均衡。

就省域整体而言,小城镇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是沿长江两岸、京杭大运河两侧和环太湖地区小城镇较为密集,存在着中间高、南北低的区域不平衡,且具有明显的亲水性和交通指向性特征。

苏北除徐州市小城镇密度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外,其他地市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且主要沿陇海和新宜铁路线集中分布。

4.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依存性。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功能。

一方面,城镇的集聚效应使工业的生产效率成倍提高。

另一方面,第二、三产业内部及相互之间的高度分工与合作促进了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产业发展的分工与合作的密度、细度、频度,只有在城市才能实现。

结合江苏城市化水平的发展趋势来看,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呈协同发展趋势。

5.城市化进程与能源消费高度的相关性。

由于城市化是一个表征多方面发展状况的指标,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善都积极促进了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这一过程中,能源资源作为基本的生产要素,对城市化进程起到重要影响作用,国内学者认为在自然资源约束下,资源最优配置的结果表明:城市化水平与城市化质量之间存在替代关系,而且两者之间呈高度相关的特征。

城市化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城市化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城市化对能源消耗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城市化已经成为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然而,城市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也开始显现,其中最重要的之一就是对能源消耗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能源消耗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首先,城市化使能源需求不断增加。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导致了对电力、燃气、石油等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

城市中的建筑物、工厂、交通工具等都需要大量的能源支持,这进一步加剧了能源消耗的压力。

另外,城市化也会带来更多的能源浪费。

在城市中,大量的电力被用于灯光、电梯、空调等设备,而这些设备在使用过程中存在能源浪费的问题,导致能源效率低下。

其次,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也直接影响了能源消耗。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建设,导致生态环境破坏。

这种破坏不仅仅消耗了大量的能源,还产生了大量的废气和废水,进一步加剧了环境污染,造成能源的浪费。

城市中的垃圾处理也是一个问题,大量的垃圾产生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进行处理,而且垃圾处理工艺对能源的需求也很高。

那么,如何解决城市化对能源消耗的影响呢?首先,我们可以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来减少能源消耗。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采用节能技术和设备,减少能源浪费。

比如,可以推广LED照明,提倡使用高效节能的家电设备,并加强对能源消耗大的行业的监管和管理。

此外,可以建立更好的能源供应体系,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可以建设更高效的能源输送通道,减少能源损耗;还可以发展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城市规划来减少能源消耗。

城市规划的合理性与否直接影响城市的能源利用效率。

政府可以制定相关规定,要求在城市规划中加入节能环保的原则,合理配置城市内的建筑、交通等资源,减少能源的浪费与消耗。

例如,可以推动公共交通系统的发展,鼓励公众使用公共交通工具而非私家车,以减少交通拥堵和能源消耗。

另外,规划中要考虑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合理布局绿化和水资源的利用,以降低对这些资源的能源依赖。

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

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

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人类社会正逐渐从农村向城市转变,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结构不断复杂化。

城市化进程对于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与此同时也给能源消费带来了巨大挑战。

城市作为集中人口和资源的地方,能源消费量在城市化进程中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

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分析影响因素,并探讨可持续发展的路径。

一、城市化进程加速推动了能源消费的增长城市化进程使得城市人口规模迅速增长,大量的人口聚集在城市并持续增加,这导致了城市对于能源需求的不断增加。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建设和运行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包括建筑能耗、交通运输能耗、工业生产能耗等。

城市的发展对于电力、石油、天然气等能源的需求持续增长,导致了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城市化进程加速推动了能源消费的增长,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二、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因素1. 城市规模:城市规模的增大直接导致了城市能源消费的增加。

大规模的城市拥有更多的人口和经济活动,需要更多的能源供给来满足需求。

因此,城市规模是影响城市能源消费的重要因素。

2. 建筑能耗: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规模的建设热潮,建筑能耗成为城市能源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

城市建筑的设计、施工、运行都需要大量的能源支持,建筑能耗直接导致了城市对于能源的需求增加。

3. 交通运输能耗: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大幅增加。

城市交通运输的能源消耗居高不下,交通拥堵不仅浪费了大量能源,还污染了环境,成为城市能源消费的重要来源。

4. 工业生产能耗:城市化进程催生了大量的工业企业进驻城市,工业生产的能源消耗也大幅增加。

工业生产是城市能源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进程对工业生产的需求促使了城市对于能源的需求不断扩大。

三、城市化进程能源消费的影响研究1. 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城市化进程加速了城市对能源的需求,需要优化城市能源消费结构,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新型城镇化对能源需求的生态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型城镇化对能源需求的生态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型城镇化对能源需求的生态影响及对策研究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进程对能源需求的影响也日益凸显。

,是当前亟需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新型城镇化对能源需求的影响1. 城镇化进程加快,能源需求不断增加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对能源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城市的能源需求主要来自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建筑能耗等方面,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这些方面的能源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2. 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在城市化进程中,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问题。

传统能源消耗主要集中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上,这些能源的消耗不仅导致能源资源的浪费,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加剧环境污染问题。

3. 能源需求增加导致能源供应压力加大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能源供应压力也随之加大。

能源供应的不足会导致能源价格上涨,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会加剧能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

二、新型城镇化对能源需求的生态影响1. 能源消耗结构不合理,加剧环境污染问题城市对能源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化石能源上,这些能源的消耗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加剧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同时,化石能源的燃烧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对空气质量和水质造成严重污染,影响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2. 能源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为满足城市对能源的需求,会加大对能源资源的开发力度,导致能源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

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开采会对土地、水资源、植被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发展。

3. 能源消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能源消耗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如煤矸石、石油污染物等,这些废弃物会对土地、水资源、大气等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影响生态系统的健康和稳定性。

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和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

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和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

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费和环境产生的影响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城市化带来了很多方便,也伴随着一系列问题。

其中,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耗和环境产生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一、城市化进程对能源消耗的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城市对能源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而这种需求直接导致了能源的消耗量增大,从而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1.交通对能源的消耗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内部交通日益拥堵,而交通的增加又会导致城市内部的能源消耗量也越来越大。

比如说,私家车的增多不仅仅意味着更多的排放物,而且它们需要更多的石油、化学能等能源来维持正常的运行。

而公共交通也不例外,它们需要的能源也不可忽视。

2.工业对能源的消耗城市化进程是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实现的,因此,工业对能源的渴求也会在城市化进程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在现代城市中,工业园区、办公区、商业中心等各种城市功能区域的建设,使得城市能源消耗量极大,工厂、企业等生产单位的用能量也在不断增加。

3.生活用电在现代城市中,生活用电成为了中心城区的一大需求,它包括商业,住宅等所有生活所需。

现代家庭的石油、燃气、电力等日常用能也在不断增长。

二、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很多发展机遇,但也必然带来一些环境问题。

城市化加速了土地和水资源的消耗,城市垃圾的数量也越来越大,而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危害生态环境。

1.变异的气候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各种建筑,城市的包围影响着温室气体的排放,城市气温也相对于其周边地区会有明显变化。

城市建造大量混凝土和钢铁建筑物所需能源的碳排放使其成为全球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

城市内部污染物的排放也使得城市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导致很多呼吸道疾病等疾病的发生。

2.水资源消耗现代城市需要源源不断的清洁水,而大量的建筑物和人口增加则带来了日益增长的水需求量。

这就增加了对水资源的开采量,减少了水的可持续性。

3.资源的消耗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建筑的数量急剧增加,伴随着消耗的材料越来越多,伴随着一系列的人口问题,导致了生态系统的破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财经ContemporaryFinance&Economics—————————————————收稿日期:2009-11-20作者简介:阚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研究;罗良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宏观经济学和国际贸易研究。

能源短缺和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矛盾是未来若干年内我国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之一。

诸多学者从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技术进步、居民消费结构、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贸易等多个角度考察了经济因素对我国能源消费的影响,并得出了有价值的结论。

Wei 等(2003)认为城市化对能源消费具有双向作用:一方面,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导致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大了能源消费的数量;另一方面,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使产业组织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得到更合理的调整,各种配置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各种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使得能源消耗具有下降的趋势。

[1]Shen 等(2003)利用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回归关系预测了未来50年内我国的能源需求与供给。

[2]郑云鹤(2006)对我国能源消费与工业化、城市化与市场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指出目前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会导致能源消耗增加,而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则会导致能源消耗降低。

[3]刘耀彬(2007)则在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分析和协整分析来实证城市化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动态相关性,并利用因素分解模型定量测算出城市化对我国能源消费变动的贡献份额。

其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与能源消费量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联系,且二者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但这种长期均衡的短期纠正力量并不很强,现阶段城市化对我国能源需求的贡献作用尚比较小,而且还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4]从以上研究文献可以看出,关于城市化与能源消费关系的研究较少,而且均是基于时间序列来考察两者的相互关系,忽略了空间相关性,即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不仅源于本地经济对非农业部门就业和产出需求的增加以及本地要素供给状况,还取决于区外经济对本地区的需求;地区间的互补或竞争关系导致区间商品流通、要素流动以及技术扩散产生的“扩散—回波”效应对地区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由于相近的社会、经济、地理条件,某一地区制定的城市化发展目标往往会参照周边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水平,促进城市化发展的政策也常常在地理上相邻的地区之间相互借鉴运用。

[5]此我国城市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基于空间计量经济学的分析阚大学,罗良文(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摘要:通过利用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对城市化水平与能源强度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三点结论:一是我国城市化水平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二是能源强度不仅受本地区的能源强度和城市化水平影响,也受相邻省区的能源强度和城市化水平影响;三是短期内城市化水平对能源强度的影响和空间效应均在增强,但长远来看,城市化会通过各种渠道使能源利用效率得以提高,这有助于降低能源强度。

因此,我们应更加注重城市化推进的质量,这也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出路之一。

关键词:城市化;能源强度;空间相关性;空间滞后模型中图分类号:F2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10)03-0083-0683当代财经ContemporaryFinance&Economics外,我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的空间差异非常明显,传统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很难揭示这种十分显著的区域空间差异。

因此,本文尝试从空间维度检验城市化水平与能源消费(用能源强度来表示)之间的相互关系,论证城市化水平和能源强度的空间依赖特征,并定量计量城市化对能源强度的空间效应。

一、空间自相关分析考察城市化对能源强度是否具有空间效应,首先要分析城市化是否具有空间自相关性,即衡量城市化是否存在空间溢出效应。

而检验区域经济变量的空间相关性存在与否,空间计量经济学一般使用空间自相关指数。

定义为:Moran ’I =ni=1Σnj=1ΣWij(Y i -Y 軍)(Y j-Y 軍)S2ni=1Σnj=1ΣWij式中,S 2=1nni=1Σ(Y i -Y 軍),Y 軍=1n ni=1ΣY i表示第i 地区的观测值(在本文中为城市化水平),n 为地区总数(本文为30,由于西藏数据不全,故舍去),W ij 为二进制的邻接空间权值矩阵,表示其中的任一元素。

采用邻接标准或距离标准,其目的是定义空间的相互邻接关系,一般邻接标准W ij 为:W ij =1,当i 省区与j 省区相邻时0,当i 省区与j 省区不相邻軍时Moran ’I 可看作各省区观测值的乘积和,其取值范围为-1≤Moran ’I ≤1。

若各省区间城市化水平为空间正相关,Moran ’I 的数值应当较大,负相关则较小。

具体到各省城市化水平的空间溢出效应问题上,当城市化水平在空间区位上相似,并且也有相似的属性值时,空间模式整体上就显示出正的空间自相关性,Moran ’I 大于0;而当在空间上邻接的城市化水平具有不相似的属性值时,就呈现为负的空间自相关性,Moran ’I 小于0;而Moran ’I 等于0则出现在当属性值的分布与城市化水平的分布相互独立时。

表1给出了2000年、2002年、2004年、2007年的城市化水平的空间相关性结果,从表1可以看出,4年的Moran ’I 大于0,说明我国省区城市化水平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城市化水平的空间差异现象并不是随机产生的,而是表现出相似值之间的空间集群。

城市化水平在全局上表现出强烈的空间依赖特征,具有相对较高城市化水平的省区倾向于接近其他具有较高城市化水平的省区,具有相对较低城市化水平的省区趋于和其他具有较低城市化水平的省区相邻。

此外,Moran ’I 系数逐年增加,反映了城市化水平的空间相关性逐年加强。

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省区城市化水平存在空间溢出效应会对本地区和相邻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到城市化水平和能源强度也是如此,省区城市化水平通过多种途径的溢出效应,不但会影响本地区的能源强度,而且能够影响到相邻地区的能源强度。

当然,这需要严格的计量检验。

(一)空间计量模型目前空间计量经济学中应用最为普遍的模型是由Cliff 和Ord (1981)所提出的空间自回归模型,其一般形式为:年份2000200220042007Moran ’I0.51790.52460.54750.5582表1我国省区城市化水平的Moran ’I 指数注:2000年、2002年和2004年的原始数据来源于《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2007年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当代财经2010年第3期总第304期84当代财经ContemporaryFinance&Economicsy=ρW 1y+X β+εε=λW 2ε+!μ式中W 1y 为n ×1维的因变量,X 为n ×k 维的自变量,W 1和W 2分别为n ×n 维空间权值矩阵,W 1y 为空间滞后因变量,ρ和λ为空间相关系数,β为n ×1维的参数向量,ε为随机误差项向量,μ为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向量。

具体到本文中,y 为能源强度,X 为城市化水平。

一般形式的空间自回归模型可以派生出两种常用的模型:一种是当ρ≠0,β≠0,λ=0时,为空间滞后模型(Spatial Lag Model ,SLM ),这个模型所研究地区的因变量不仅与本地区的自变量有关,还与相邻地区的因变量有关,其主要是探讨各变量在一个地区是否有溢出效应;另一种是当ρ=0,β≠0,λ≠0时,为空间误差模型(Spatial Error Model ,SEM ),这个模型可以改写为y=X β+λW 2(y -X β)+μ,说明所研究地区的因变量不仅与本地区的自变量有关,还与相邻地区的因变量以及自变量有关,并且也度量了相邻地区关于因变量的误差冲击对本地区因变量的影响程度。

[6]对于上述两种模型的估计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计(OLS )显然是有偏差或无效的,需要通过其他方法来进行估计,一般是采用极大似然法来估计,至于在实证分析中哪个模型更加符合客观实际,Luc Anselin (2005)提出了如下判别准则:如果在空间依赖性的检验中,LM(lag)和LM(error)都不能拒绝零假设,则坚持OLS 的结果。

如果有一个LM 检验统计量拒绝了零假设,但其它的没拒绝,也可以直接得出结论:估计与拒绝了零假设的检验统计量相对应的另一个空间回归模型,即如果LM (lag)拒绝了零假设,LM(error)没有,就估计空间滞后模型;反之亦然,如果两个LM 检验统计量拒绝了零假设,则要考虑Robust LM(lag)和Robust LM(error)检验统计量,当其中一个是显著的或一个比另外一个更显著时,估计最显著的统计量相对应的空间回归模型,两个Robust LM 检验统计量都不显著的情况是很少见的。

[7]此外,还可以根据拟合优度R2、对数似然值LogL 、赤池信息准则AIC 以及施瓦茨准则SC 等综合判断,LogL 越大,AIC 和SC 值越小,该空间回归模型拟合效果越好。

(二)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根据以往的研究文献,笔者设定了如下计量模型:LnEC i =β0+β1LnIND i +β2LnTEC i +β3LnURB i +β4LnFDI i +β5LnEX i +μ其中=1,2,…,30为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EC 为能源强度,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来表示,具体是能源消费总量/国内生产总值;IND 为工业化水平,大多数学者用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表示或者用工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表示,本文取二者之和的平均数,即为(工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工业劳动力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2;TEC 为技术进步,大多数学者用政府财政研发投入表示或者用基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通过索洛余值法测算的全要素生产率表示。

就前者而言,我国资本技术密集度较低,技术进步大多并不依赖高风险和高资本的研发投入,而是依赖低风险和低资本投入的技术引进,因此,该指标很可能低估了我国的技术进步。

对于后者,基于新古典生产理论建立的全要素生产率测算方法有诸多前提和假定条件,如完全竞争市场、资本与劳动任意替代、要素充分利用、技术中性等,而我国几乎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用全要素生产率作为衡量技术进步指标难以说明我国存在明显的技术进步。

[8]故本文采用劳动生产率作为技术进步的替代指标,即国内生产总值/劳动力总数;URB 为城市化水平,通常是以城镇人口数占总人口数的比重来衡量;①FDI 为外资依存度,用外商直接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示;EX 为出口贸易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