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研究:请把目光投向礼俗音乐
客家之歌教案

客家之歌教案【篇一:花城版八年级上第二单元音乐教案】第二单元珠江两岸的歌1、云南歌曲《小河淌水》教学目的和要求:1、通过发声练习训练学生发音发声技巧,运用正确的发声位臵演唱歌曲,理解歌曲,抒发情感。
2.掌握该曲的重点部分,投入情感去演唱。
3.要求:气息通畅,声音松弛,明亮。
教学内容:一、发声练习1、 1 = d — g 4/45 3 4 2 3 1 2 7 │ 1 - - - ‖ma me mi mo mu.要求:用缓吸缓呼的方法,是气息自然,平缓,一口气唱完全曲。
用软起声,连音练唱,声音匀称,连贯,统一,有渐强到渐弱的力度变化。
字头m用双唇音,字腹韵母a,e,o用合口呼,i用齐齿呼,要强调保持好口型。
先用慢板练唱,要用行板、中板的速度。
2、1 = c — g 4/413 56 56 53 │ 13 56 56 53│ 1 - - - ‖mi yama mo要求:用缓吸缓呼的方法,气息输送均匀,出声自然,声音要唱得连贯,圆润。
字头声母发音快而短,m音用双唇,i用齐齿,韵母则要保持足够的时间,须认真注意保持正确的口型。
二、歌曲教唱:这是一首来自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的云南民歌,属于南方音乐。
歌词质朴自然,富于想象。
全曲是羽调式,五个乐句,速度稍慢,以从容舒展、比较自由的节奏和回环起伏、清新优美而具有云南地方特色的旋律,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深远意境:银色的月光下,周围一片宁静,只有山下小河不时发出潺潺的流水声。
聪慧美丽的阿妹,见景生情,望月抒怀,把对阿哥的一片深情,倾注在优美的旋律中。
柔婉的歌声,深厚的情谊,随着小河的流水,飘向阿哥所在的地方。
演唱提示:歌曲歌词很富有口语化,非常具有云南地区的民歌特点,演唱时感情要真挚、内在,歌声要向小河流水那样流畅,音色圆润甜美。
全曲的音量由弱渐强,再由强渐弱,创造一种歌声由远及近,逐渐流向远方的意境。
“哎”一声遥远的呼唤般的声音,仿佛从天边飘来,把人带到了美妙的意境中去。
客家民俗“锣花舞”仪式音声的文化符号学解读

客家民俗“锣花舞”仪式音声的文化符号学解读作者:罗钢芹来源:《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粤台客家礼俗音乐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GD18CYS05);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客家研究院2020年招标课题《两岸客家礼俗音乐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20KYKT18)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罗钢芹(1978~),广东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副教授。
罗钢芹[内容提要]“锣花舞”是一种降神驱邪、祈福禳灾的客家民俗仪式,常常出现在客家人的宗族祭祀和节日庙会等活动中。
“锣花舞”仪式文本的建构是南北文化互动的结果,仪式文本的多元性体现了客家移民文化的典型特征。
作为一种客家传统文化,“锣花舞”仪式中的审美功能和教化功能,在宣扬客家文化、规范客家传统道德观念和乡村社会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锣花舞”仪式音声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符号”,给予了客家民众精神上众多的期许,同时在客家族群中发挥着重要的文化认同功能。
[关键词]“锣花舞”/客家民俗/仪式音声/文化认同/文化解读“锣花舞”是一种传统的客家民俗仪式,常常出现在客家人的宗族祭祀和节日庙会等活动中,其主要内容是觋师[2]以诵经念唱、手舞足蹈的方式为族人降神驱邪、祈福禳灾。
相传“锣花舞”最初流行于中原大地,后随着中原汉民的南迁,逐渐带到了闽粤赣一带,中原“锣花舞”与当地的土著文化不断融合、互动,逐渐形成了一种独具客家特色的“锣花舞”仪式。
“锣花舞”乐班一般由觋公、觋婆和帮腔三人组成。
“锣花舞”名称中的“锣”指觋公表演时手提的“铜锣”,“花”指觋婆表演时手拿的“花手绢”和“花扇子”。
“锣花舞”就是觋公与觋婆手拿“锣”、“花”以载歌载舞的形式为民众祈福禳灾。
“锣花舞”仪式的表演道具非常丰富,通常有龙角、铜锣、扁鼓、圣筶、梏印、师刀、令尺、雷印、扇子、手绢和草席等。
客家唢呐“七盏灯”的符号隐喻与文化认同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Jiao Xiang-Journal of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2021年03月第40卷第1期Mar.2021V ol.40No.1-29-中国分类号:J607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3-1499-(2021)01-0029-06●罗钢芹客家唢呐“七盏灯”的符号隐喻与文化认同(嘉应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广东·梅州,514015)摘要符号隐喻是客家文化里一种重要的思想表达方式,客家人常常通过不同符号的传递与表达来承载与之相对应的特定含义。
客家唢呐“七盏灯”的命名,载灯、送灯等表演形式是客家民俗活动中重要的文化符号,其背后隐喻了客家族群的文化认知观念、身份认同意识和社会结构关系。
在七盏灯参与的各类民俗活动中,其背后蕴含的“中原文化因子”更是隐喻了一种中原传统文化和中原汉民身份。
因此,从本质上来看,七盏灯的符号隐喻与客家人对中原传统文化的一种内在认同密不可分。
关键词客家文化;“七盏灯”;文化符号;隐喻;文化认同“七盏灯”是指唢呐艺人在头顶、双肩、双肘、双腕各放一盏油灯(或烛灯),并吹奏唢呐、边舞边行的一种客家民俗仪式,它广泛流行于粤东的五华、兴宁、紫金、梅县等地。
七盏灯仪式将中原汉调曲牌、载灯表演与岭南本土音调、民间风俗相结合,常常成为粤东客家人婚庆、寿庆和丧葬等民俗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关于“隐喻”的研究,最早见于古希腊时期的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的相关论述,他认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来借喻它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
”[1](P5)从此以后,“隐喻”一直在语言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进入20世纪后,随着认知科学的兴起,“隐喻”已经从一种单纯的语言修辞现象转变为一种文化认知现象,隐喻性思维也逐渐成为人们探索、认识事物本质的重要方法之一。
在隐喻的认知理论研究方面,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乔治•莱考夫(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的研究,他们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指出:“隐喻是人类不可缺少的认知工具,其本质是一种思维和行为方式。
三明客家婚嫁习俗

三明客家婚嫁习俗三明市,地级市,隶属福建省,位于福建省中部连接西北隅,地处北纬25°30′~27°07′、东经116°22′~118°39′之间,全市面积22965平方千米。
东依福州市,西毗江西省,南邻泉州市,北傍南平市,西南接龙岩市。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三明客家婚嫁习俗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三明客家婚嫁习俗中国有句俗话,叫“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婚嫁,作为人生之旅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孕育家庭细;议〓婚?;按客家习俗,过去女子不能在娘家过二十岁;订〓婚?;俗称“定亲”;脑”;迎〓娶?;迎亲之日,女方叫“行嫁”、也有叫“接亲”,“送花;明溪有《梳妆歌》很形象:梳两鬓,黑似墨,调和胭脂;上(米斗中点燃一盏七星油灯,斗上置一块米筛),左;沙县旧时城关是凌晨接亲,男方四抬。
中国有句俗话,叫“男大当婚,女大当嫁。
”南朝梁有《横吹曲辞.折杨柳枝歌四首》,其中一首说的就是嫁女:“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
阿波不嫁女,哪得孙儿抱?”三明民间亦有歌谣曰:“五个指头四个叉,老婆未娶不成家。
行得前头没后里,锅前灶尾靠自家。
”两首歌谣皆道出了男男女女对娶媳妇、嫁丈夫由衷的企盼之心理。
还有三明民谣:“抬起花轿乐呵呵,吹吹打打过山坡。
叫声新娘你莫哭,听我给你唱支歌。
新娘虽哭心里乐,盼着新郎拜花烛。
花轿花轿快快抬,早揭头巾见阿哥。
”更把新娘在花轿假悲真喜,急于拜堂成亲的心境刻划得维妙维肖。
婚嫁,作为人生之旅必不可少的环节,作为孕育家庭细胞、传宗接代的重要起点,人们历来极为看重它,因此,总是想方设法把婚嫁形式搞得隆重热烈,用各种形式求福求吉利,过程之复杂,礼节之繁多简直难以胜述。
三明历史上是客家人的主要聚集地,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互相融合形成别具风情的客家文化,又因为地处福建中心腹地,各县分别又受沿海文化、闽北文化的渗透,因此素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特点,甚至“家隔三五里,各处一乡风”,所以,这一带男婚女嫁的习俗多姿多彩,别有一番风味。
故乡的眷恋

故乡的眷恋作者:蒋燮赵东东来源:《当代音乐》2018年第05期[摘要]近年来,客家音乐文化研究如火如荼地进行。
肖文礼博士《岁时节日体系中的赣南客家仪式音乐研究》一书独出心裁地通过岁时节庆的叙述方式,以具体事象为切入深入分析赣南客家仪式音乐文化,并借由宗族祭仪、庙会仪式与国家展演活动全景式呈现客家人的情感、思想与认同。
本文以此书的表达内容和书写特色入手,分析其瑕瑜所在,进而试图探究客家仪式音乐的深刻内涵。
[关键词]赣南客家;仪式音乐;岁时节庆[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5-0012-03客家人初源于中原汉人,千百年来因战乱灾害,其先祖历经辗转,在赣、闽、粤交界地区与当地畲、瑶等土著民族相融,形成具有鲜明文化特征的族群。
客家人现在中国南方乃至世界各地广泛分布,是汉族的一支重要民系。
漫长的迁徙使客家文化在悠悠历史长河里不断衍变淬炼,其音乐更是我国传统音乐中的瑰宝。
客家音乐是客家族群的典型身份标志,其既保存浓厚的中原遗韵,又具南方地域性特色。
经过多年发展,客家研究现已成“学”。
客家研究的学术积淀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客家音乐研究提供了丰润的生存土壤。
赣南作为客家人现今最大的聚居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目光汇聚于此。
作为一个迁徙的族群,客家人淳厚、独特的传统文化与其强烈的自我族群意识存有深厚关联。
在族群意识的形塑与传承中,敦亲敬祖思想的延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岁时节日体系中的赣南客家仪式音乐研究》(以下简称《岁时节日》)是肖文礼博士在其硕士论文基础上的深入与拓展,并纳入“客家新视野研究丛书”系列。
笔者最初被“岁时节日”几字吸引,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仪式音乐和节庆文化结合。
入之愈深,其见愈奇,果然不负所望,惊喜良多。
一、节庆里的音响作者在“绪论”提到论著主要以“岁时节令”为叙述方式贯穿全文。
岁时节令主要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
客家人的习俗

客家人的习俗客家人自古以来重礼,以讲礼著称。
人与人之间相互信赖,保持著良好的人际关系。
父母与子女之间,亲属之间,邻居之间,长辈与晚辈之间都有一定的礼节。
这种礼节人人都很遵守,没有遵守就会被人耻笑,甚至会被骂“早死爷哀少教导。
”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你整理客家人的礼仪习俗,希望能帮到你。
客家人的礼仪习俗侍客客人光临,男客人由男主人陪坐,敬烟、敬火,女人奉茶,不能“打赤膀”、“穿短裤”接待客人,亦不能随意弯腰曲背,驾二郎腿,抠鼻子、玩脚丫。
奉茶也有讲究,如人有一两位客人用手端茶,客人多时用托盘端茶。
单独奉茶给客人时要用双手端。
客人接茶坐着要起身,不起身要说:“对不起我没起身。
”主人回答:“不用客气。
”用右手五指,左手四指。
寓意“五湖四海皆兄弟,人生何处不相逢”。
共餐主人与客人进餐时,要让客人或长辈坐上席,宴席上给客人筛酒要按坐席的大小顺序。
以方桌、圆桌为例:陪客方桌坐第8号位,圆桌坐第10号位,筛酒则按坐位的大小顺序,方桌按照12345678的顺序,圆桌按12345678910顺序,这些规矩目前仍有讲究,尤其广大农村。
主人要给客人盛饭,请客人吃菜,不能侵卓腿俗唬荒芙盘け鹑说首雍崮荆胁耸敝荒芗凶约阂环降牟耍荒苣恐形奕寺姨簟筷子是用餐必不可少的餐具。
用它夹取食物和菜肴。
不品尝筷子,不论筷子上是否残留食物,都不要去舔它,更不可以长时间把筷子含在嘴。
不跨放筷子。
当暂时不用筷子时,可将它放在筷子座上,或支放自己用的碗碟的边缘,不要把它直接放在桌子上,更不要把它横放在碗盘上,尤其是公用碗盘上,掉在地上的筷子不要再用。
不插放筷子,根据民俗,只有祭祀祖先才这样做。
不要舞动筷子,与人交谈时,就时放下筷子,切不可以敲击碗盘,不能把筷子停在空中,好像迫不及待地要去夹菜肴,不能用筷子代劳他事,比如剔牙、挠痒、梳头。
同一席的人吃饭的时候,不得离席,要把自己的筷子搁在自己饭碗上表示等候之意(如遇有全席人把筷子搁在碗上则表示不满或表示没有吃饱等意)或说一声慢吃,对不起我没有等你。
论梅州客家山歌

梅州客家山歌作为一名正宗的梅州客家人,对于客家山歌的认识和传承这一方面,我认为自己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决定对梅州客家山歌做一个民间风俗文化的调研。
我将这个调研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研究梅州客家山歌的形成过程,原因,背景,历史价值的所在;然后就梅州客家山歌的现状做一个民间的访问和调查,以了解其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总结,探讨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梅州客家山歌。
梅州客家山歌是梅州市境内6县1市1区近500万人口用客家方言演唱的民歌,它流传于广东省东北部客家地区并流播到海外梅州籍客家人聚居地。
梅州客家山歌于宋、明期间伴随着客家民系的形成而传播繁衍,是中原文化与梅州土著文化融合的产物。
它的歌词诗味很浓,类似竹枝词,有“国风”和“吴歌”的余韵。
梅州客家山歌共有腔调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
梅州客家山歌有数万首歌词流传于民间,内容包括劳动歌、时政歌、仪式歌、礼俗歌、情歌、其他生活歌和儿歌等,涵盖了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以情歌的数量最多,内容最精彩,文学价值也最高。
为弘扬客家文化,梅州每逢中秋举办山歌节,大打山歌擂台,非常热闹。
梅州客家山歌作为我国著名的民歌中独立的一支,它继承了《诗经》中《十五国风》的风格,世代相传,主要以"赋、比、兴"的传统手法,又常用双关、重叠等手法。
客家山歌基本是四句七字体,每首山歌的第一、二、四句押韵;唱时往往触景生情,即席歌唱,随口而出,情深意切,曲调丰富,大致有山歌号子、正板山歌、四句八节山歌、快板山歌、叠字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旋律优美,几乎所有曲调中都有颤音、滑音、倚音等装饰音,因而使旋律高亢、嘹亮、抒情悠扬,回环曲折,委婉动听。
其腔调共有近百种,音调高扬绵长,平稳流畅,起伏不大;音区较高,音域较窄;级进较多,跳进较少;节奏自由,节拍多样,常有多种节拍混合而歌。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性学习《乘着音乐的翅膀综合性学习》活动教案

综合性学习《乘着音乐的翅膀》一、活动目的:1、接触、了解中外优秀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的魅力,开阔视野,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提高文化素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2. 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和评价,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对这片浩瀚的文学世界充满探索的情趣,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体验,培养学生将听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的能力。
由此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
3. 通过艺术素养审美情趣的提高来提升语文素养;又通过语文素养的提升来更好地领悟艺术和表达对艺术的体验与感悟。
二、课时安排:两课时三、活动过程(一)、乘着音乐的翅膀,穿行于文学的天空1、听一段歌曲(点击课件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的flash音频动画)⑴、说说苏轼的《水调歌头》背后的故事明确:从词序来看,这首词盖为醉后抒情,怀念兄弟(子由)所作。
当时苏轼被贬密州政治失意,与苏辙六年未见。
正值中秋夜,面对皓月当空,苏轼触景生情、思绪万千,为求自我解脱,举杯销愁,并作此词。
⑵、谈谈你对《水调歌头》的理解:提示:结合苏轼的经历来谈。
⑶、你最喜欢的一句词。
⑷、在古韵悠扬的乐声中,同学们集体吟诵《水调歌头》,感受词的意境。
2、欣赏《乡愁》配乐诗朗诵: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新格律诗。
就诗的每一节来看,句子有长有短,参差不齐。
但全诗四节,节与节之间,对称、和谐、均衡,呈现整饬美。
根据抒情需要,诗人用了复沓手法。
全诗各节都采用“乡愁是——”与“我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句式。
复沓手法的运用,既突出地抒写了乡愁,又分清了诗的层次脉络,从而增添了旋律美,增强了节奏感。
各节的第二句,都有“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形容词,同一位置上词语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造成一种类似音乐的回环往复、抑扬顿挫、一唱三叹的旋律,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二)、乘着音乐的翅膀,飞翔在艺术的天堂品一首挚爱歌曲:(六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课下深入探究过的曲目推介给同学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期 专栏 选取 三位 8 O后 青年 学者 的文 章 , 他 们 虽然 关 注 区域都 属 于赣 南客 家地 区的礼 俗 音 乐文化 , 但 关 注点各 有 差异 : 其 中既有 对礼 俗 音 乐传统 与 变 迁的探 讨 , 也 有 关注畲 客 之 间文化 混 融 的现 象 , 同 时也 有基
器 乐曲牌 , 也 可 以发现 具有 地 方风格 的 曲调 元素 ; 既 可 以看 到客 家文化 独 树 一 帜 的一 面 , 也 可 以从 中析 出兄 弟 民族 的文化 元 素 。然 而 , 自上世 纪 2 0年 代 末 罗香 林 《 粤 东之 风 》的 出版 算起 , 在 近 百 年 的客 家音 乐研 究
2 01 5在
赣 南 师 学 院 学 报
J o u m ̄ o f Ga n n a n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
N o. 1
第 一期
・
F e b . 2 01 5
客家研究 ・
客 家研 究 : 请把 目光 投 向礼 俗 音 乐
特 约栏 目主持人 肖艳平博 士
2
赣 南师 范学 院学报
2 0 1 5钲
文礼 博 士 的论 文 以具有 “ 文 乡诗 国” 宁都 县的 “ 翠微之 春 文化 艺术节 ” 为例 , 分析 当下承 载客 家文化 的 方式 存
在仪 式 与展 演两 类场域 。在 民 间礼 俗渐趋 式微 的 当下 , 由于地 方政 府在 各种 节 日中加 入 民 间礼 俗元 素 , 使 民
要 组 成部 分 。
由于仪 式场域 以及 文化 空 间的 区别 , 礼俗 音 乐不仅 只是 听 觉之 声 响 , 礼 仪 之 陈设 , 更是 音 声与 历 史 交 织
在 文化 上 的 呈现 。 它不仅展 现客 家人 的 审美 , 更展 现 客 家人 的 宇宙观 、 人 生观和 价值 观 。客 家礼俗 音 乐不是
礼俗 是 指礼 仪 与 习俗 , 包括婚 丧 、 祭祀、 交往 等 各种 场合 的礼 仪 习俗 。 中国的基 层社 会 是 由礼 俗 组 织起
来的社 会 , 中华文 化 的模 式 已经融化 在各 种礼 俗行 为和礼 俗 活动之 中。礼 俗是 中华 文 化 中最稳 定 不 变 的形
式, 也 最 能体现 一 个族 群 的精神 与 气质 。 在 客 家地 区 , 礼 俗 是保 持客 家人 精神 与 气质 最 充分 的领地 。在 传统礼 俗 祭典 , 宰 牲献 醴 , 极 尽奢 靡 , 旌 旗 十里 , 场 面恢 弘 。凡是礼 俗 , 不论 宗祠 门堂 , 或是 庙 宇立柱 , 古奥的 文 字 , 飘逸 的 书法 , 触 目皆是 。 大凡礼 乐 经
间关 系进 行 分析 , 发现 在畲 客之 间存 在 “ 不 同层 次 的 多重性 ‘ 认 同’ 体 系不 断构 筑 的过 程 。这 些认 同的要 素 ,
包括族群 身份认 同、 文化认 同、 国家认 同等。 ” 从礼俗 音 乐中看到族群之 间在认 同中构筑 了稳 定的畲客 共融
的和 谐社 会 。
2 0 0 6年 前后 , 客 家地 区各 级政 府 对非 物 质 文化 遗 产 的保 护非 常 重视 , 一 项 项 列入 各级 名 录的 项 目被 政 府邀 请参 加 各种 节 日的 “ 展演” ,这种 “ 展 演” 的 方 式也 在 地 方政 府 的 推 动 下 渐趋 常 态化 。 中央 民族 乐 团 肖
如 藤 绕树 , 礼之 于 乐 , 如 味 盐 卤。 少 了唢呐 的祭 祖 、 缺 乏锣 鼓 的 庙会 、 没 有 丝 竹 的礼 宾 , 在客 家人 看 来是 一种 无 法想 象与接 受 的 民间仪 式 , 或 许在 客 家人 来看 , 没 有音 乐 的礼 俗 称 不上礼 俗 。礼 俗 音 乐是客 家文化 中的 重
于 民 间传 统传 承 方式 与政 府行 为对 民间礼俗 承 栽所 带 来新 的传承 方 式的探 讨 。
赣 南客 家边缘 地 区, 作 为 少数 民族 兄 弟 的畲 族 长期 以来 与 客 家在 生 活 交 融 , 在 文化 上 形 成 了一 定 的 融 合 。对 于客 家的研 究 , “ 无 论从 事赣 南畲 族研 究还 是赣 南客 家研 究 , 畲 客 关 系都 是 一 个永远 绕 不 过去 也 不应 绕过 去 的话题 。 ” 中央音 乐学 院博 士 , 现 为 广 西 艺 术 学 院副教 授 的 蒋 燮的 《 赣 南道教 节 日祈 祥 法事 仪 式 音 乐 折射 的畲 客族 群 关 系》 , 以畲 客 共 同参 与 的建醮仪 式— — 祈 祥 法事仪 式作 为 考察 重 点 , 通过 对 仪 式与 音 乐之
诵, 音韵 古雅 , 与 中原 古音相 协 ; 乐班 竞 奏 , 村鼓逢逢 , 颇有 超 然 隔世 之 感 。这 是 客 家人 传 自祖 先 、 恩泽 于 大
地、 在 特 定的 文化 空 间与仪 式 场域 中透 出的 “ 敬” 与“ 雅” 。
“ 礼 乐相 须 以为 用 , 礼 非 乐不行 , 乐非礼 不举 。 ” ( 郑樵 《 通 志》 ) 从 周 王制 礼作 乐开 始 , 中国 的礼 与 乐 一 直 在 漫 长的 历 史长 河 中相 随相 依 , 两相 合 一 。随 着宫墙 的历 次倾 圮 , 从 周代 末 年“ 礼 崩 乐坏 ” 至 清 雍正元 年 “ 除 豁 乐户” 等 事件 。宫廷礼 乐不 断下移 民 间 , 中国 民 间保持 了礼 乐的 某种 历 史样 态。 当下 的 民 间 , 乐之 于礼 ,
一
个 独立 的 乐种 , 而是 基 于客 家文化 中重要 的音 乐类别 , 在客 家礼 俗 的影响 下 , 客 家礼 俗 音 乐融 涵广博 : 从佛
道 音 乐至 民间鼓吹 , 从 客 家 山歌 至歌 舞 戏 曲均属 其 中。在 礼俗 音 乐 中 , 既 可 以看到体 制 内传承 与全 国相 通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