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里木河畔“知青情”
六七年代知青援疆个人故事

六七年代知青援疆个人故事
标题:六七年代知青援疆个人故事
正文:
我还记得那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和我的朋友们响应国家的号召,前往新疆参加援疆工作。
当时的新疆地区十分偏远,条件也十分艰苦,但我们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援疆工作中。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团队前往新疆的阿布阿布杜卡依地区进行业务拓展。
当时该地区的条件十分恶劣,道路不通,气候极端,但我们仍然坚持不懈地在那里工作了一段时间。
在那里,我们学会了如何在高温、高海拔和恶劣的环境中生存和工作,也结交了许多当地的人民和朋友。
此外,在援疆工作中,我也学到了许多关于劳动和团结的重要价值观。
我们团队中的每个人都接受了严格的训练,以确保我们能够在艰苦的环境中胜任工作。
我们也与当地人民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共同解决了许多问题,建立了友谊。
现在,回忆起那段经历,我仍然感到非常自豪和感激。
这段经历不仅让我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也为我的性格和价值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些在我生命中重要的日子,以及我与那些可爱、宝贵的人们共同度过的时光。
我心中的塔里木河简谱

我心中的塔里木河简谱1.塔里木河的简史塔里木河位于中国西北地区,流经新疆、甘肃、内蒙古以及青海。
作为塔里木盆地最大支流,更是新疆最长河流,开创了这一地区数千年的文明史。
塔里木河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约5000年前的时候,其开始流向塔里木盆地的西部,久而久之延伸成现今的河流。
早在隋朝,就有把塔里木河称为“尘碎河”和“碎片河”,这表明这一地区老早就有了关于塔里木河的概念。
随后,距今约4000年以前,塔里木河流域有小国家存在,其开始出现隐秘而又杰出的政治体系以及文化,这期间也出现了余秦,历史上首次计量衡等重要发展,这除了塔里木河沿岸的文化外,为中国的文明节点写下了重要的历史篇章。
2.塔里木河的版图塔里木河以新疆库车县为起点,从西到东流入青海湖,总长度约4502公里,其在新疆、甘肃、内蒙古以及青海←100字省份沿途共有183个支流,流经13个省份2014个县市。
塔里木河两侧有着独特的植被和自然现象,大片的草原融入到整个河流系统,塔里木河沿岸的沙漠与草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凝结成独特的山谷,回荡着当地的民族风情与文化。
其中,河流上的水滩一直是塔里木河的一大特征,沿岸滩涂甚多,比如拉萨滩、秣草滩、石斛滩等,如流珠般洒落于河内,增添了河流的历史古态。
3.塔里木河的文化塔里木河所沿路的文化蕴藏丰富多彩,因其所在地属于内蒙古、新疆、甘肃等省族文化所圈绕,使其融合出独特的多民族文化。
其中,塔里木河沿岸有三大文化圈,首先是蒙古文化圈,沿蒙古文化的传播及影响,使沿岸的文化具有蒙古文化的特征。
随后是中亚文化圈,追溯到四千多年前,在沟通青海湖前的新疆南部,中亚文化圈影响了塔里木河的文化变迁,最后是西方文化圈,由新疆及内蒙古的塔里木多民族文化受到新兴走廊的影响,这也促使塔里木河沿岸向西发展,写入了新疆及内蒙古历史上的西部新文化世纪。
塔里木河不仅孕育了众多民族,还是犹太教诞生地之一,一系列伊斯兰信仰也在塔里木蝗虫的及其影响圈內传播,构成了沿岸文化的多种资源。
新疆知青简介

新疆知青是指在新疆地区插队的城市知识青年。
其中,插队是知识青年按政策返城后到农村基层劳动锻炼的一种方式。
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城市知识青年到农村安家落户,对城市来说是一种安置,对农村来说是一种补充。
在知青中,有这样一位知青,他叫李友灿,出生于1947年,江苏扬州人。
他是一位有着丰富学识和深厚情感的知青,曾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135团(现名135团场)担任过农工、教师、宣传干事、会计、秘书等职。
在新疆的十年中,李友灿不仅深入了解了新疆各民族的风土人情,也深刻体验到了新疆知青生活的艰辛与美好。
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为新疆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除了李友灿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的新疆知青也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新疆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们有的是医生、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农民等等。
这些知青在艰苦的环境中,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新疆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总的来说,新疆知青是一群有着丰富学识和深厚情感的城市知识青年,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为新疆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智慧为新疆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成为了新疆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在今天,我们仍然可以从新疆知青身上汲取到一种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精神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也可以激励我们在未来的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和进步。
因此,我们应该铭记新疆知青的历史和贡献,传承他们的精神力量,为新疆的发展和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

论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东北知青是中国历史上的特殊群体,他们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为了国家建设而被派往东北大荒进行插队劳动的青年人。
在漫长的插队岁月里,他们艰苦奋斗,付出了汗水和青春,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记忆。
北大荒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地方,也是东北知青们的历史记忆之地。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
东北的自然环境是北大荒知青们记忆中永远难忘的。
东北是一个土地辽阔、资源丰富的地方,而北大荒更是东北的象征,它曾经是一片荒芜的沼泽地,而在知青们的辛勤劳作下,逐渐变成了一片肥沃的良田。
北大荒的土地肥沃,水源丰富,气候适宜,正是东北知青们奋斗的天堂。
在那里,他们不仅有了成长的机会,更锻炼了坚忍不拔的品格。
尤其是在严寒的冬季,知青们要忍受刺骨的寒冷,进行田间劳作,这种艰苦卓绝的环境,成为了他们记忆深处的一幅壮丽画卷。
东北的人文风情也是北大荒知青们难以忘怀的回忆。
东北人豪爽、热情,他们忠诚、坚韧,正是东北知青们心中的偶像。
在与东北人的相处中,知青们不仅学会了东北的方言和风俗,更体验了东北人的淳朴和大气。
东北人以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与知青们一起在大荒地上奋斗,互帮互助,彼此成就。
这种团结一心、敢为人先的东北精神,已经成为了知青们永恒的回忆。
北大荒的历史变迁也是东北知青们心中永远的记忆。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正值国家建设的关键时期,为了加速国家的工农业生产,大量的知青被派往东北大荒进行插队劳动。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知青们在大荒地上奋斗,他们辛勤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开荒垦田,种植粮食和棉花,在东北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
如今的东北已经远离了过去的荒凉,成为了中国的重要产粮区和工业基地,东北知青们的劳动意志和奋斗精神,成为了这片土地上永远的风景。
东北的美食文化也是北大荒知青们难以抹去的回忆。
东北菜以其浓郁的口味和丰富的营养而闻名于世,正是在北大荒的岁月中,知青们第一次领略了东北菜的美味。
东北菜以其独特的烹饪工艺和风味,成为了知青们美好回忆的一部分。
激情燃烧的岁月——内蒙古知青生活扫描

公 社 友 联 大 队第 四 生 产 队贫农 赵 重 明
刘 毛 三
知 青 们 进 步 很 快
、
,
许 多 青 年 在 劳 动 中
。
对 19 6 5 年 元 月 前 来 慰 问 下 乡 知 青 的 包 头 代 表 团 的 成 员 说 极
” ,
,
每人 每 月分 配 成 品粮45 斤
,
那 个
“
曾经 有 过 的时代风 云 和 人性 的光辉
,
我 是
(
一
年下 来合原 粮700斤 )
,
且70%
一
80% 是
小 麦
、
很 想让 后 人 看 到并记 住 这 些 的
正 是 因 为有 了这
.
大 米 (这 还 真 是 不 简 单
不 错 了 ) 月
一
当时 玉 米面 能 吃饱 就算
陪伴
,
、
支 撑 着 他 们
。
,
内化 成 了
笔 巨 大
活
。
知识 青 年 到农 村
。
活 跃 了农 村 的 政 治 文 化 生
、
的精神财 富
(附
受用 终 生
许 多青年主 动办 民校
夜 校
、
图 书馆
、
俱 乐 部
,
记 44
年后 的讯 息
一
条
口
,
:
20 07
年 8 月 14 日 19
还 组 织 农 村 青 年 大 唱 革命 歌 曲
2 ~ J 14
.
些 纯 朴 善 良的人 们所 给予 的无 私 帮助
下 乡知 青
,
食 油 每人 每 月
论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

论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北大荒知青是指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及80年代初期期间,参加了中国农村知青运动,被派往东北地区的大庙沟、八号平原等地参与农业生产的大规模青年集体。
这一阶段的北大荒知青们在东北地区度过了我国历史上最为艰苦的时期,也烙印下了他们的东北记忆。
东北地区在这一时期面临着诸多困难,包括自然环境的恶劣、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物资匮乏等,这些都给北大荒知青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正是这些困难让他们的东北记忆显得更加深刻。
北大荒的大风大雪、夏日的无尽温度,成为了他们时常回忆的场景。
他们生活在简陋的农舍中,与大自然的接触更为频繁,从而对东北的环境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东北地区的人情味也给北大荒知青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东北人坦率豪爽,侠义精神浓厚,使得北大荒知青们与东北人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感纽带。
在北大荒的岁月中,知青们与当地人民一起共同努力、共同生活,共同面对困难和艰辛,建立起深厚的友谊。
这种互帮互助、共同抗击困难的情感在东北记忆中得到了永恒的留存。
东北地区的温暖和谐的家庭、社会环境也成为北大荒知青的东北记忆的一部分。
知青们往往被当地人民当作亲人一般看待,他们的房间、床位随时为知青们保留着。
无论是农活、过年还是应酬,知青们总能感受到东北人民的热情和关爱。
年仅十几岁的北大荒知青们在东北这片土地上逐渐成长,他们在那里找到了温暖的家庭和安全感。
东北记忆中也有更为艰辛的一面。
北大荒知青们在东北地区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与他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冲突。
北大荒的寒冷和贫瘠让他们饱受折磨,生活在严寒的冬季,他们经常面对断电、断煤、断水的困境,饱受寒冷折磨。
东北地区还存在着土地肥力差、灌溉设施不完善等农业生产困难,使得他们的劳动成果十分有限。
正是这一阶段的艰辛与挑战,锻造了北大荒知青们的个性和意志品质。
在东北的岁月中,北大荒知青们学会了坚持、努力奋斗,他们勤劳、朴实、团结,迎难而上。
这些特质也成为了他们之后人生道路上的宝贵财富。
塔河岸边书写真情大爱——十二团帮扶少数民族掠影

塔河岸边书写真情大爱——十二团帮扶少数民族掠影
冉剑红;张娅萍
【期刊名称】《兵团工运》
【年(卷),期】2016(000)006
【总页数】1页(P7)
【作者】冉剑红;张娅萍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一二一团工会帮扶站真情帮扶困难职工 [J], 李建荣;
2.用大爱书写责任——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帮扶万安县石丘村脱贫攻坚纪实 [J], 郭志锋
3.王保红:用大爱书写人间真情 [J], 赵金生
4.一○一团帮扶站真情帮扶困难职工 [J], 杨莉
5.塔河岸边的“核桃王” 共同富裕的领头羊——记兵团劳动模范、农一师三团园林队职工柴团结 [J], 杜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里木的诗在哪里——访上海知青、作家胡尔朴先生

哪里 》是一部反映上海知青在塔里木农场屯垦戍边
生 活 的长 篇 小说 ,情节 真 实 、故 事 生 动 ,成 功 塑造
了沙柳 、汤莹莹 、周铁锤等人物形象 ,再现 了那段
激情 岁 月 里 ,青 年 人 的理 想 与奋 斗 轨迹 。全 书 3 6 万
字 ,于 2 0 1 5 年 出版 。
—
—
访上海 知青、作 家胡尔朴先 生
文 /李 向新
2 0 1 6 年1 0 月 的一 天 ,我 在新 疆 阿拉 尔市 大剧 院 的 彩排 现 场 ,对 原 兵 团第 一 师 十 团上 海 知 青 、 中国
型小说集 《 旋转 的飞船 》 《 钟非钟 》 。他还是 1 0 0 集 三维动 画片 《 少年阿凡提 》的主要编剧之一 ,此作 品获得文化部 “ 五个一 ”工程 奖。 《 塔里 木的诗在
的一笔 l 8 万元 的稿 费。那种被认 同的成就感 ,让他
觉得 写作 再苦 再 累都值 。
接 下来 的交谈 中 ,我 又得 知胡 尔 朴 先 生迄即长篇小说 《 塔里木 的诗在 哪里 》 《 阿凡提新 传 》 、中篇小说 集 《 蝶之灰 》 、微
作协会员 、一级作家胡尔朴先生进行 了专访。晚上 , 这里将上演一场 由回沪知识青年组建 的 “ 上海塔河
知青 艺 术 团” 创作 的 “ 浦 江人 ・ 塔河 情 ”文 艺 节 目。 胡尔 朴是 随 团记者 。 简单 的寒 暄 之后 ,我 打 量 着年 逾 古 稀 的胡 尔 朴 先 生 ,他个 子 不 高 ,脸 庞 瘦 削 ,淡 淡 的 眉 毛下 ,有
国营景洪农场广播站干部 。幼 年时,在爱好书法的 爷爷的启蒙下 ,肖安德迷上了书法 ,与之结下 了不
解 之 缘 。从 小 学 开 始 ,他 就立 志要 在 书法 方 面 有 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动 不如行 动 。2 0 1 1 年, 在一师
何百成带 万 字 的 文学 作 品 创 作 , 如长 篇 小 说 相关领 导的支持和帮 助下 , 《 塔 里木 的诗在 哪里》 《 阿凡 提新传》 ,
头成 立 了 “ 边 疆 往事 ” 摄 制组 。受崔
我 的抗 拉 尔大 剧院 精 彩上演 。半个 多 世纪 中篇 小说 《 蝶 之灰 》 , 微 型 小说《 旋转 永 元工作室拍摄 的口述历史《
胡尔 朴 , “ 塔 河 文化艺 术 团” 副 团长 、 潮。 总协调何 百成一样 。 馆循环播放 , 让更 多的人了解和铭记 5 年来 , “ 边疆 往事 ” 摄 制组辗 转 援新疆 建设 的上海 知青 , 挖掘 了很 多 知青故 事 , 通过视 频 、 音频 来 反映 上
时的素材 。
批 上海 知识 青年 响 应号 召来 到农 一 的知青岁月。
师 胜利 十 五场 ( 今 一师 十 团) 支援 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何百成 : 记录“ 边疆住事”
疆建 设 。在那段激 情燃烧 的岁月 , 胡
2 0 0 6 年退休 回上海定居之后 , 1 0 海 知青 生活经 历 , 累计录制了 2 0 0 0 / J \
菜的艰苦生 活丰富 了我的人生阅历 ,
为他 的第 二故 乡。在 一 次次 重返 阿 更多 内地 游客 来新疆旅游 ; 与三五九
在 我心里种 下了挥之 不去 的 ‘ 知青情 拉尔 的过程 中 , 看 到阿拉尔和 周边 团 旅研究所合作 完成“ 上海 知青 口述历 结 “塔 里木 情结 ’ , 并 随着 时间 的推 场 日新 月异 的变化 , 一个 想法在何百 史 ” 的拍 摄 , 力争 将 其做成 系 列片播
谈 及在 兵 团 的生活 工 作经 历 与 调 入 阿 拉 尔 电 视 台 , 先 后 担 任 副 台 组织 上海 知青 塔河 文化 艺术 团开展 感受 , 胡尔朴 感慨 地说 : “ 当年在 团场 长 、 台长 、 助理 调研 员。这 片承载 了 回访 阿拉 尔文 艺演 出 、 书画 展 、 图书 挑 百斤担 、 吃干般苦 , 住地 窝子 、 吃野 他 4 0 多年心血 和足 迹 的土地 早已成 捐赠等活动 ; 组织 回沪 上海知青以及
如今 , 7 4 岁 的胡 尔朴 仍 笔耕 不 那段历史 , 获得 了极 大的肯定 。 辍, 继续 用他 手 中的笔讴歌着塔里 木
胡尔朴: 塔里木的诗在这里
采访 了近 3 0 0 名 曾支 1 9 6 5 年7 月, 2 3 岁的胡尔朴 与大 这片充满诗 意 的热土 , 还有那段难忘 于新 疆和 上海 ,
年退休 回上海定 居。 何 百成 1 6 岁就从 上海 来到一 师 青 的提 议 , 以及 一 师 、 阿 拉尔 市相 关
之后成 为新 疆作协 的专业作 家 , 2 0 0 2 十三 团工作 , 曾历任 团场 政 工员 、 宣
传 干事 、 宣传科 副科 长等 职 , 1 9 8 8 年 队 的计划 书 上 又多 了几项 工 作——
伙, 如 今 大多 都 已年逾 古稀 , 他 们 的 要 编剧 之一 , 该 作 品获得 文化 部 “ 五 的形 式拍摄记 录下来 。 青春曾在这 里绽放 、 他们 的梦想则 一 个一 ” 工程奖 。其 中 , 长篇小说 《 塔里
“ 边疆 往事 ” 摄 制组 拍 摄 的第一
直在这 片土地上延续 , 纵 然在退休后 木的诗在哪里》 , 反映的正是上海知 部影片《 浓 重一笔》 , 反映的是上海知 回到故 乡 , 这里仍是让他 们魂牵梦绕 青在 塔 里木 农 场屯 垦戍 边 生活 的点 青在 塔 里木 的奋 斗经 历 。为了拍 好 的地 方 , 要时 常 回来走 走看 看 , 一如 点滴 滴 , 成功塑造 了沙柳 、 汤 莹莹 、 周 这部片子 , 摄制组曾 2 次来新疆取景 , 原十 团上海知青 、 新疆 作协专业作 家 铁 锤 等 知 青 人 物 形 象 , 读 者好 评 如 作品完成 后 , 在上海海 湾园知青博物
今年 6 月, 何 百成 再次率“ 边疆往 海 知青 的生活情 况 。在 一些 上海 知 领导 的大 力支持下 , 何 百成 和他 的团
他 以后的文学 创作积 累了素材 、 奠定 度过 , 这里有我割舍 不掉 的情 感和 回 事” 摄 制 组返疆 , 进 一 步了解 留疆 上 调 到《 新疆文学 》 杂志社任 小说 编辑 ,
尔 朴 当过拖 拉机 驾驶 员 、 钳工, 也做 年 时 间 里 , 何 百 成 曾 六 次 重 返 阿拉
过 农工 、 教 师等 , 丰富 的人 生经历 为 尔 , “ 人 生最 美好 的时光在 这 片热 土
了基 础 。1 9 8 0 年, 胡尔朴 由一师十 团 忆 。 ” 何百成感慨地 说 。
过去了, 历经 世事 沧桑 , 当年响 应 国
的飞船 》 《 钟 非 钟》 等 。此 外 , 他还 是 战》 的启 发 , 团队 决定 也把 上海 知青
家 号 召来 到一 师 支边建 设 的姑 娘小 1 0 0 集三维动画 片《 少年阿凡提 》 的主 建 设塔 里 木垦 区 的那段 经 历以 影像
移越发厚 重 , 为我 的文学创作 奠定 了 成 心 中萌 生—— 将 过去 的 知青 岁 月
坚实 的基 础 。如果 生活平平淡淡 , 也 以 影像 的形 式 拍 摄 出 来 , 以抢 救 历
出 。曰
( 作 者 单位 : 一 师水利 水 电工程
处)
⑩本栏编 辑 剧 \ 玲 斯穆芭 提・ 萨提别克
兵团人家
■ 塔里木河畔“ 知青情”
■李 向新
l 0 月 7日晚 , 由回沪 上海知识 青
年 组建 的“ 塔河 文化 艺术 团 ” 创作 的 “ 浦 江人 ・ 塔河情 ” 文艺巡演在 一师阿
迄今 为 止 , 胡尔 朴 已完成 3 0 0 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