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N与I-PON技术融合在视频分发网络应用的研究和实践
PON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PON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PON技术(Passive Optical Network)是一种基于光纤的宽带传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在各个领域,包括视频监控系统。
相比传统的有线网络传输方式,PON技术具有更强的传输能力和更高的可靠性。
在视频监控系统中,PON技术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提升系统的性能和效果。
PON技术可以实现高清视频的传输。
视频监控系统通常需要传输大量的视频数据,而传统的有线网络传输方式往往无法满足这种需求。
而PON技术采用光纤传输,具有更高的带宽和传输速度,可以轻松地实现高清视频的传输,保证视频监控系统的清晰度和稳定性。
PON技术可以实现视频监控系统的扩展。
随着视频监控系统的扩大和升级,原有的网络架构很容易出现瓶颈和问题。
而PON技术采用光纤传输,可以实现长距离传输,不仅能够扩大监控范围,还可以方便地扩展系统的连接点数。
这使得视频监控系统更加灵活和可靠。
PON技术还可以提高视频监控系统的安全性。
光纤传输是一种物理隔离的传输方式,相比传统的有线传输方式更不容易被干扰和攻击。
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安全性是非常重要的,PON技术可以有效地保护视频数据的安全性,防止信息泄露和被黑客攻击。
PON技术还可以降低视频监控系统的成本。
传统的有线网络传输方式需要大量的布线和设备,成本较高。
而PON技术采用光纤传输,可以减少布线的复杂性,降低设备的数量和成本。
PON技术还可以实现设备的共享,进一步降低系统的成本。
PON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可以提升系统的性能和效果,实现高清视频的传输,扩展系统的连接点数,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并降低系统的成本。
随着视频监控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PON技术将在视频监控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PON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PON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1. 引言1.1 背景介绍视频监控系统是一种通过网络连接摄像头和录像设备,实时监控特定区域的系统。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视频监控系统在家庭、商业和公共场所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视频监控系统存在着线缆布线复杂、安装维护成本高等问题,而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光纤接入网(PON)技术逐渐被引入到视频监控系统中,为其带来了更高效、更稳定的监控体验。
在过去,视频监控系统主要采用模拟摄像头和传统的有线网络连接方式,存在画质低、传输距离短等问题。
而随着PON技术的应用,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实现高清画质、远距离传输和低时延的监控效果。
PON技术的高带宽、密集程度大大提高了视频监控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使监控画面更清晰,反应更及时。
本篇文章将从视频监控系统的概述开始,分析PON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作用、应用场景和优势,探讨PON技术在视频监控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以期对视频监控系统的发展有所促进和启示。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探索PON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分析其在提高视频监控系统性能和可靠性方面的作用。
通过深入研究PON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具体应用场景和优势,可以为实际应用中的视频监控系统设计和优化提供参考,从而提高视频监控系统的效率和效果。
还可以通过对PON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分析,为视频监控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和技术选型提供指导,推动视频监控系统向更高水平的发展。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深入了解PON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价值,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2. 正文2.1 视频监控系统概述视频监控系统是一种通过网络传输视频信号来实现远程监控的系统。
它通过摄像头、视频录像机、视频服务器等设备,将监控区域的实时画面传输到监控中心或用户终端,实现对监控区域的实时观察和录像存储。
视频监控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监控摄像头、传输网络、监控中心和用户终端。
监控摄像头是系统的“眼睛”,负责采集监控区域的画面;传输网络是视频信号传输的通道,可以是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监控中心是视频信号的接收与管理中心,用于实时监控和录像回放;用户终端是监控系统的用户界面,用户可以通过终端观看监控画面、进行操作控制。
软件定义网络中的SDN与网络流量监管技术融合与应用(八)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之而来的是网络流量的急剧增长,这给传统的网络管理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优化网络流量,软件定义网络(SDN)和网络流量监管技术开始融合应用,为网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它的核心思想是将网络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进行分离,通过集中式的控制器来对网络进行统一管理。
SDN的出现为网络管理和优化带来了新的可能性,而网络流量监管技术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
首先,SDN与网络流量监管技术的融合可以实现对网络流量的动态调度和管理。
传统的网络流量监管技术往往是静态的,无法根据网络的实际状况进行灵活调整。
而采用SDN架构后,控制器可以根据网络的实时负载情况,动态地对网络流量进行调度,从而保证网络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其次,SDN与网络流量监管技术的融合可以实现对网络流量的精细化管理。
传统的网络流量监管技术往往只能对整个网络进行流量管理,无法对不同流量进行细分和差异化管理。
而采用SDN架构后,控制器可以根据流量的不同特点,对其进行个性化的管理,从而提高网络的利用率和服务质量。
另外,SDN与网络流量监管技术的融合还可以实现对网络安全的加强。
随着网络攻击的不断增多,网络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采用SDN架构后,控制器可以对网络流量进行深度分析,从而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的安全威胁,保障网络的安全和稳定。
除此之外,SDN与网络流量监管技术的融合还可以为网络应用带来更多的创新。
在SDN架构下,控制器可以根据网络的实际需求,对网络流量进行灵活调整,从而为各种网络应用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
比如,对于视频流量和语音流量可以进行优化处理,保证其实时性和稳定性;对于大数据传输可以进行流量限制,以避免对网络的影响。
总的来说,SDN与网络流量监管技术的融合可以为网络管理和优化带来更多的可能性,为网络的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软件定义网络中的SDN与网络流量监管技术融合与应用(Ⅱ)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网络流量管理技术已经成为网络运营商和企业管理者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的快速发展,SDN与网络流量监管技术的融合应用也成为了网络管理的重要发展方向。
本文将从SDN和网络流量监管技术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二者的融合与应用。
一、SDN的基本概念与特点SDN是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其核心思想是将网络的控制层与数据转发层进行分离,通过集中式的控制器实现对整个网络的统一控制和管理。
SDN的核心特点包括可编程性、灵活性和可管理性。
SDN将网络设备的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分离,使得网络管理者可以通过集中式的控制器对网络进行动态调整和管理,从而实现网络资源的灵活配置和高效利用。
二、网络流量监管技术的基本概念与发展现状网络流量监管技术是指通过对网络流量进行监测、分析和管理,实现对网络性能、安全和质量的有效控制。
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网络应用的日益丰富,网络流量监管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网络流量监管技术主要包括流量分类、流量控制、流量优化和流量分析等方面,其核心目标是保障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和提高网络的服务质量。
三、SDN与网络流量监管技术的融合SDN与网络流量监管技术的融合可以有效弥补传统网络管理的不足,实现网络管理的智能化和自动化。
首先,SDN的可编程性和灵活性为网络流量监管技术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
通过SDN控制器对网络流量进行动态管理和优化,可以更加精细地调整网络资源的分配和利用,提高网络的整体性能和服务质量。
其次,SDN的集中式控制架构为网络流量监管技术的实施提供了统一的管理平台。
传统网络中,网络流量监管技术往往需要分布式部署和管理,给网络管理者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而在SDN架构下,网络管理者可以通过集中式的控制器对整个网络的流量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大大降低了网络管理的复杂性和成本。
四、SDN与网络流量监管技术的应用SDN与网络流量监管技术的融合应用可以在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软件定义网络中的SDN与物联网技术融合与应用(Ⅲ)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智能设备和传感器被应用到各个领域中,使得各种设备和系统之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变得十分复杂和庞大。
而软件定义网络(SDN)技术则是一种能够提供更灵活、可编程和智能的网络架构,使得网络管理和控制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技术。
SDN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将为各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和应用。
首先,SDN技术可以提供更灵活的网络架构,使得其更适合与物联网技术相结合。
传统的网络架构往往是硬件设备为主,网络功能和控制逻辑都内置在硬件设备中,这样网络的管理和控制就十分繁琐和困难。
而SDN技术则可以将网络的控制平面和数据传输平面进行分离,通过集中式的控制器来对网络进行统一管理和控制,从而使得网络更具有灵活性和可编程性。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更加方便地对网络进行管理和维护,还可以更好地适应物联网技术所需的大规模连接和数据交换。
其次,SDN技术可以实现对网络流量的智能管理和控制,使得网络更加适应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场景。
物联网技术所需的网络通信往往是大规模、高密度和多样化的,这就需要网络能够更加智能地进行流量管理和控制,以及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和需求。
SDN技术可以实现对网络流量的实时监测和调整,还可以通过对流量进行智能识别和分类,从而实现对流量的精细化管理和控制。
这样一来,就可以更好地满足物联网技术的各种应用需求,同时也可以提高网络的性能和可靠性。
再次,SDN技术可以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多的创新和可能性。
由于SDN技术可以提供更灵活、可编程和智能的网络架构,这就为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创新空间。
例如,在智能家居领域,通过将SDN技术应用到家庭网络中,可以实现对家庭各种智能设备的统一管理和控制,从而实现更加智能化和便捷化的家居生活。
在智能交通领域,通过将SDN技术与交通系统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实现对交通流量的控制和调度,从而提高交通系统的效率和安全性。
这些都是SDN技术与物联网技术融合所带来的创新和应用。
朱莹德:SDN创新构建全IP万兆融合网的实践

朱莹德:SDN创新构建全IP万兆融合网的实践
在当前融合媒体与大视频的背景下,传媒与视频相关技术正在飞速发展与迭代,传统广电面临诸多挑战。
面对即将到来的5G时代,以及UHD超高清内容的制播需求,传统的广电制播流程已经无法适应日益更新的需求,全IP化网络制播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3月22日上午,广电IP化发展论坛在北京维景国际大酒店大宴会厅C举行。
广西广电网络公司规划建设中心副总监朱莹德做了题为《SDN创新构建全IP万兆融合网的实践》的主题演讲。
他指出,目前SDN的创新应用体现在三方面:1、利用软件定义网络中的五元组匹配与修改特性,解决了前端信源IP化后存在外部信源插入的安全性问题。
2、利用软件定义网络中的可编程接口,复制流量,形成每级测试点,解决分发网故障排查问题;同时,因为是采用单向强制推流,所以上下游设备是松耦合关系。
3、网络系统符合有线数字电视网IP化的发展架构,安全方面无需专业技术人员维护;同时,也降低了对分发网维护人员的技能要求,OPEX显著降低。
图为:广西广电网络公司规划建设中心副总监朱莹德
以下为演讲PPT:。
软件定义网络中的SDN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与应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软件定义网络(SDN)和人工智能(AI)技术在网络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
SDN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模式,能够实现网络资源的灵活配置和管理,而人工智能技术则能够为网络提供智能化的决策和优化。
将SDN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不仅可以进一步提升网络的智能化和自适应性,还能够为各种行业带来更多的创新应用。
本文将探讨SDN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的意义、技术实现以及在各行业中的应用。
首先,SDN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意味着网络的智能化和自适应性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传统的网络架构往往依赖于人工配置和管理,无法及时应对网络流量的变化和故障的发生。
而SDN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局面,通过将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进行分离,实现了网络资源的动态配置和管理。
而人工智能技术则能够为网络提供智能化的决策和优化,例如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对网络流量进行预测和优化,进一步提升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
因此,SDN与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可以使网络更加智能化和自适应,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复杂的网络环境和应用场景。
其次,SDN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需要依托于先进的技术实现。
在SDN方面,需要利用开放的接口和协议,实现控制平面和数据平面的分离,并通过控制器实现对网络资源的统一管理。
而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则需要利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技术,构建智能化的网络决策和优化模型。
此外,还需要考虑如何将SDN和人工智能技术进行有效地融合,例如通过将人工智能模型集成到SDN控制器中,实现网络资源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
因此,SDN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需要依托于先进的技术实现,需要在硬件、软件和算法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技术创新和研发。
最后,SDN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将在各行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在电信行业中,SDN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可以实现网络资源的智能化配置和优化,提升网络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在互联网行业中,SDN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可以实现对大规模数据的智能化分析和处理,提升数据处理的效率和精度。
PON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

PON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应用【摘要】视频监控系统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PON技术则是一种高效的光纤传输技术。
本文首先介绍了PON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优势,然后探讨了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应用PON技术的案例和未来发展前景。
虽然PON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有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带宽限制和安全性问题。
结论部分指出了PON技术对视频监控系统的推动作用,并提出了未来PON技术在视频监控系统中的发展方向,展望了其在视频监控领域的广阔前景。
【关键词】视频监控系统、PON技术、基本原理、优势、应用案例、未来发展、挑战、推动作用、发展方向1. 引言1.1 视频监控系统的重要性视频监控系统在现代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随着犯罪率的不断上升和安全意识的提高,视频监控系统成为了各种场所必不可少的安全防护设备。
无论是在商业场所、公共交通系统、学校、医院还是家庭,视频监控系统都扮演着监控、预防和报警的重要作用。
它可以记录下发生的事件,提供有效的证据用于调查和处理,同时也可以防止犯罪行为的发生。
视频监控系统还可以监控员工的工作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保护学生和老师在校园内的安全;监测病人的情况,保障医疗质量。
视频监控系统在维护社会治安、保障公共安全、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它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安全和管理的重要工具,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1.2 PON技术的介绍PON技术,即Passive Optical Network技术,是一种基于光纤传输的宽带接入技术。
它采用passsive 光分配器(passive splitter)来实现光信号的复用和分发,从而实现多用户共享一根光纤的接入方式。
传统的PON系统主要包括OLT(Optical Line Terminal)、ODN (Optical Distribution Network)和ONT(Optica Network Terminal)三个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前言随着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的提出,对有线电视网络传输性能及用户的功能体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绕 NGB 网络的建设要求,各省广电网络公司针对前端系统和终端不断进行研究开发和升级改造。
另一方面,包括移动、电信运营商也提出以“光进铜退”,大力发展光纤入户的固定宽带接入模式,来提升每个用户接入带宽容量。
广电网络面临着技术发展趋势和市场竞争的双重压力,急需研发出符合广电网络自身特点又满足NGB 性能要求的光纤接入技术。
业务功能上,除支持直播和双向业务功能外,还能支持4K、VR、OTT等高带宽、多元化的业务需求,形成具有竞争力和差异化的运营发展模式。
《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系统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规定了有线电视光纤入户(FTTH)的体系架构和总体要求,提出包括RF混合组网、RFoG、I-PON几种有线电视光纤入户(FTTH)模式的具体技术方案。
其中,I-PON技术是基于万兆芯片控制接收技术,通过万兆IP广播通道实现超大容量的视频传输,已获得多个核心技术专利,从未来光纤网络的发展趋势看,I-PON技术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广西广电网络结合自身的网络情况以及业务的发展需求,针对方案选型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决定把I-PON 技术作为当前乃至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网络建设发展的主要技术方向。
但真正实现I-PON在广西的技术落地,仍需要解决信号传输对接、系统对接、终端对接等一系列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探索研究,形成了SDN与I-PON技术融合构建IP化视频分发网络的应用成果,使得I-PON技术在广西广电网络真正得以推广和发展。
2 I-PON技术在广西落地遇到的问题2.1 未能明确解决系统对接问题图1为《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系统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中关于I-PON技术双纤三波方案传输流程图。
由图1可知,VOD业务传输部署在OLT通道上。
但在实际组网过程中,一方面,VOD视频源普遍高清化,VOD业务视频带宽要求增加;另一方面,数据网业务多元化,OLT的数据通道带宽也不断增加,如果网络设计将两部分业务同时放在OLT通道上传输,将会大大降低OLT通道的传输效率,视频业务对带宽的抢占将可能会影响到用户的上网体验。
该方案的指导模式无法体现I-PON技术中万兆广播传输通道的性能优势,由此可见,规范中的关于I-PON方案的指导意见并不适用于各省广电网络公司的网络规划和系统运行环境要求。
在广西广电的实际组网环境中,更倾向于将直播、点播的视频业务汇聚到万兆通道进行传输,把双向和数据信息放在OLT通道进行传输,该方式将能提升通道的使用效率,更能体现I-PON技术在广电视频业务传输中的优势。
2.2 配套解决方案的不足之处针对需解决直播和VOD点播视频汇聚在万兆通道控制和传输的问题,可以采用一台I-TMUX 的万兆码流光复用器的设备对各路信号进行处理,SDN与I-PON技术融合在视频分发网络应用的研究和实践于浩 岑加文 汤文丹 陈春梅 广西广播电视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摘要:本文总结了关于广电光纤入户I-PON技术在广西广电网络落地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广西广电将SDN 技术融合I-PON技术,形成基于SDN构建的IP化视频分发网络的研究过程和关键技术,以及相关的应用效果和推广情况。
关键词:SDN I-PON技术 IP化视频 应用效果8788《有线电视技术》 2019年第7期 总第355期该设备具有多个千兆端口和两个万兆端口,其中,所有千兆端口和其中一个万兆端口作为视频和数据信号的输入口,输入口的信号汇聚后从另一个万兆端口输出到光分配网络。
如图2所示。
从设备硬件的性能上看,虽然该设备具有很多接入端口,但整机输出容量实际只是一个万兆端口,在实际组网中,一台I-TMUX 设备只能满足单个域的覆盖需求,如果要形成网络规模化覆盖部署,需要在分前端机房架设多台该设备,同时也会占用多个信源系统的信号输出端口,采用该方案将占用很多的系统资源和机房空间。
从设备的通用性上看,关于I-TMUX 设备,全国范围内仅一家设备厂商能提供相关设备,且并未大规模量产,私有化程度高,如果将I-TMUX 设备应用于广西I-PON 项目,不仅推广难度大,也存在一定技术风险。
从建设和维护上看,如果要实现全面覆盖的效果,需部署I-TMUX 设备的数量多,设备使用逻辑较复杂,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才能完成设备开局的业务配置,不仅建设周期长,而且投入的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也较高。
3 SDN 与I-PON 技术融合在视频分发网络应用方案的形成3.1 研究思路在对接I-PON 技术落地的过程中,最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要选用并开发一套通用性强、集成度高的设备,与I-PON 接收芯片对接,并实现在视频分发网络侧的全部功能。
从技术上来说,需要解决视频信号传输过程中的连接、汇聚、控制、监控、备份、切换等一系列问题,还必须具有强大的交换功能和逻辑属性。
目前,主流的数据网交换机还无法满足所有业务功能的需求。
长期以来,广西广电网络公司致力于SDN 技术应用研究工作,熟悉并掌握关于SDN 设备性能和关键技术的应用,SDN 交换技术核心是将控制面和转发分离,能处理逻辑结构较复杂的控制关系,同时兼具普通交换设备的功能,多应用于核心系统,具备较高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本项目中,根据相关需求分析,通过SDN 设备完全有可能实现业务功能的集成。
3.2 研究过程方案于2016年开始着手研究,前期主要在实验室环境搭建信号源、交换机、路由器、点播服务器、SDN 交图1 双纤三波组网方案图图2 I-TMUX 实现 I-PON 系统下VOD 点播图89换机的模拟现网架构进行组网,通过思博伦Testcenter 网络测试仪器进行终端仿真和性能测试,同时,利用科来回溯分析系统对业务流的数据进行反复分析,根据分析的结论,不断调整和优化SDN 设备的业务流配置逻辑,逐步攻克相关问题,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2016~2017年,配合I-PON 机顶盒终端及软件功能在试验网络中进行反复测试,验证整个系统的可运营性。
2017年,在广西南宁市四塘镇组建300户试验局进行现网环境的小规模试点,期间,不断完善分发网络的备份、切换、监控等相关功能,提升整个分发网络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3.3 方案形成和关键技术最终研究成果,是成功将引入SDN 技术融合进《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系统技术规范 》中I-PON 技术标准,形成基于SDN 技术构建I-PON 的视频分发网络,目前该网络可实现广西广电网络所预期的所有功能。
图3为基于SDN 架构视频分发网络拓扑图,其中采用的关键性技术和实现功能包括如下内容。
(1)通过SDN 技术的逻辑控制方式,实现直播UDP 信号视频、其他数据信号的插入及多路复制分发,该技术实现了直播流的调度。
(2)通过ARP 引流和二层地址映射的流表配置逻辑,实现与主流厂商VOD 系统平台的参数对接,在SDN 交换上实现基于不同万兆端口视频点播推流业务,同时完成直播、点播信号的混合输出。
(3)在SDN 交换机上,以控制转发分离的方式,实现上联信源端口汇聚、端口隔离、端口备份、主备切换等一系列功能,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利用万兆端口强制激活工作模式,实现1550nm 双纤模块在万兆端口的单纤激活的接收和下发,实现了不同设备之间以及设备与终端之间的多方式对接。
4 应用效果的提升(1)提升了系统集成度,节约了 机房的空间和建设成本。
从系统容量看,一台32端口的SDN 交换设备,每个端口可以是千兆或万兆自适应,除去上联对接端口,剩余端口可支持大于200G 的下行容量,以每个域采用两级光放进行计算,每个域可带4096个用户,单台设备就能覆盖用户数多达8万余户。
从建设成本看,当前,能利用I-PON 技术集成广西广电网络光纤入户的集成方案,主要是基于I-TMUX 设备和SDN 设备的两套方案,I-TMUX 设备单台只能输出一个万兆下行光口,单价约3万元,SDN 网络设备单台可输出大于20路万兆下行光口,单价约5万元,以平均单站点建设15个分发域进行计算,采用SDN 视频分发网络方案,每个站点可节省设备成本40万元,如果以全区87个市、县铺开部署,仅该项可节省资金约3000多万元。
(2)用标准化SDN 交换机设备图3 基于SDN 架构视频分发网络拓扑图替代I-TMUX专用设备,降低整个项目的规模部署存在技术风险。
SDN交换机遵循OpenFlow的相关标准,交换设备已在数据中心、银行、运营商、信息安全等部门广泛应用,包括Cisco、华为、中兴、盛科、Pica8等设备商都有参与相关研究,已有商用级相应设备产品。
另外,中、小型芯片厂商和软件厂商也加入到相关芯片研发和控制软件的开发工作中,SDN的技术体系逐步扩大,应用场景和效果不断变化和提升。
I-TMUX设备的私有化程度高,且存在一定技术风险,采用SDN交换设备进行现网业务对接,以更优的效果替换了I-TMUX设备完成的相关功能,可以大大降低网络分发平台规模部署的技术风险(3)采用SDN交换技术实现统一管理,提升了整个系统安装部署的灵活性、安全性、可靠性。
以逻辑配置下发流表,对直播、点播分发网络进行统一管理,提升了整个项目的建设部署效率。
来自不同网络的数据端口接入到遵循SDN架构的交换设备中,如果不对控制器进行流表编辑,设备本身对数据信号不做任何转发,从而实现不同网络相互连接的逻辑隔离,阻断由于网络互联可能造成的广播风暴和相互干扰等情况,提升了整个网络的安全性。
逻辑流表融合传统交换设备硬件属性,系统中实现了基于设备间的备份,以及设备端口的聚合、主备切换等功能,提升了系统的可靠性。
目前,广西广电网络采用SDN技术构建的I-PON技术的视频分发网络已完成了全区87个市、县前端的分发系统建设,通过城域光分配网络可以在城区范围内实现业务接入,在南宁、柳州、桂林、百色等地区完成了与乡镇OTN波分传输网络信号对接,已将分发网络IP信号传送到乡镇一级的网络,信号在I-PON终端实现稳定接收。
5 结束语本文介绍了I-PON技术在广西落地过程中为解决信号分发问题而形成的基于SDN技术的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I-PON技术的网络组网新型架构,文章内容对于行业内已经或是正打算在采用I-PON技术开展光纤入户的地区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1] GY/T 306.1-2017.有线电视网络光纤到户系统技术规范 第1部分:总体技术要求.2017.CATV上接第86页台中。
并通过手机短信、邮件、门户网站、微信等方式将电子发票交付给消费者;企业信息系统接收到发票开具返回标识信息后,根据自身需要自行处理。
(2)门户网站、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提供消费者自助开票功能消费者在门户网站或微信公众号缴费付款前,勾选索取发票选项,付款的同时将自动触发企业信息系统调用电子发票开票API,向开票服务发起开票请求;消费者选择需要开具发票的历史缴费记录,企业信息系统将订单合并后调用电子发票开票API,向开票服务发起开票请求;开票服务器开具发票,并通过手机短信、邮件、门户网站、微信等方式将电子发票交付给消费者;企业信息系统接收到发票开具返回标识信息后,根据自身需要自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