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即现实,或人文主义的俗套
科幻的概念和特点

科幻的概念和特点
科幻的概念和特点
科幻(Science-Fiction),又称科学幻想,是一种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利用科学思维去展现一种想象,构思极具匪夷所思的空想、幻想和虚构的故事情节,它拥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并且以未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社会文明和个人生活的影响为主题,塑造出一幅科幻世界的图景。
不同于其他文学形式,科幻小说有着独特的美感,它以科学技术大胆的想象实现了一种既理性又幻想的极限,既可以使读者认清现实,可以让读者体会到未来可能的美好。
科幻作品以科学和技术为桥梁,来臆想出一个未来的虚构世界,充斥着理想化的思想。
从科学角度来看,科幻小说通常涉及未来的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及科学剧本的外观,它让全世界的科学家和科学家们把更多的以往无法想象的知识借用到现代社会,为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甚至为科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策略空间。
从本质上讲,科幻小说具有独特的幻想性,它的虚构性可以为读者带来无限的想象空间。
由于科幻小说里的情节往往是由科学知识和想象力及其衍生出来的,因此它们更容易吸引读者的兴趣,让他们在阅读中体验到不同的科技感。
科幻小说充满了未来感,它给了读者未来科技发展的启示,激发出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和多种构思。
它不仅能带来读者科学知识和科技想象,同时也强化了人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不断探索未来的可能性,从而实现更大的跨越和突破。
综上所述,科幻即以科学技术为基础,利用科学思维去描述一种未来的虚构世界;它蕴含着灵性和想象力,使人们能够彻底了解到现实,也能体验到未来可能的美好;它激发出人们对未来的思考,强化了人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不断探索未来的可能性。
科幻的概念和特点

科幻的概念和特点
科幻的概念和特点
科幻(science fiction)是一种文学、影视与艺术,着重表现未来社会趋势、科技发展以及其带来的影响。
科幻小说主要涉及科学技术、进步的预测,它常常探索未来社会及其文明的可能发展,并对此作出乐观、悲观两种不同态度的描写。
因此,科幻小说的共通特点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运用科学方法将现实和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
科幻特点
科幻小说通常围绕着一个未来时代的主题,描写了独具特色的新科学技术、不同的社会文化、新奇的社会现象、新的思想、新的哲学及其他新的文明。
这种新的科学技术、新的社会文化、新的社会现象等都是未来社会发展的产物,从而形成一种未来世界的现实模拟。
科幻小说用具有现实意义的科学想象将某一未来时刻的技术发展情况描写出来,或将某种科技发展情况描写成一种可能发生的未来时刻的场景,进行技术发展的推演,以及对技术发展的影响、它带来的新的社会和新的思维方式的探讨。
此外,科幻小说中还涉及神秘性元素,通过超自然的力量并结合现实企图描写某种未来的社会,并对未来的社会进行预测,从而形成一种特有的科幻故事。
最后,科幻的另一个特点是反映与思考,它聚焦社会现象,通过未来世界的折射来反思当下的存在,贯穿了对世界的思考与观照,使
读者和观众能够从科幻作品中感受到社会困境和现实问题,促使其去深入思考自身及社会。
出人意料而不落俗套。赞加缪的书真的值得一生反复读!金句摘抄.安于绝望比绝望本

加缪笔下令人惊艳的金句《局外人》1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这可太真实了。
我们宁肯避免与他们往来。
相反,最为经常的是我们对和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
2我们并不希望改掉我们的弱点,也不希望变得更好,我们大概首先应该被判犯了错误。
我们只是希望在我们的道路上受到怜悯和鼓励。
我们希望不再有罪,同时对自己的纯洁不作努力。
不要够多的无耻,也不要够多的道德。
我们既无力作恶亦无力为善。
3跟平时一样,当我想摆脱一个我不愿意听他说话的人时,我就作出赞同的样子。
4在他看来,它真正的病是衰老,而衰老是治不好的。
5自从我学会了回忆,我终于就不再感到烦闷了。
6我始终不理解,到什么程度人会感到日子是既长又短的。
日子过起来长,这是没有疑问的,但它居然长到一天接一天。
它们丧失了各自的名称。
对我来说,唯一还有点意义的词是“昨天”和“明天”。
7这夏夜奇妙的安静,像潮水一样浸透了我的全身。
8一个人对他所不了解的东西,总是会有一些夸张失真的想法。
9我现在感兴趣的,是想逃避不可逆转的进程,是想知道不可避免的事情能不能有一条出路。
10一个人即使只生活过一天,他也可以在监狱里待上一百年而不至于难以度日,他有足够的东西可供回忆,决不会感到烦闷无聊。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愉快。
11无论如何,对于我真正感兴趣的事我也许没有绝对把握,但对于我不感兴趣的事我是有绝对把握的。
12仿佛画在夏日天空中的熟悉的道路既能通向牢房,也能通向安静的睡眠。
13不论怎样,我觉得这个店客有点咎由自取,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14已经有两个钟头了,白昼纹丝未动,已经有两个钟头了,白昼在沸腾着的金属海洋中抛下了锚。
15由于这些长篇大论,由于人们一小时又一小时、一天又天没完没了地评论我的灵魂,我似乎觉得,所有这一切都变成了一片无颜无色的水,在它面前我感到晕头转向。
16我认为我是睡着了,因为醒来时我发现满天星光洒落在我脸上。
田野上万籁作响,直传到我耳际。
对科幻题材的理解

对科幻题材的理解
科幻题材是一种以科学技术发展为背景,探讨未来可能出现的情景与问题的文学、电影、游戏等艺术形式。
科幻作品通常涉及一些惊人的、超现实的或者非常规的概念和设想,比如时间旅行、外星生命、人工智能等等。
它们常常探讨人类与科技、人类与宇宙的关系,以及人类面对科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科幻题材的发展历史悠久,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灵、魔法和异世界。
但是,现代科幻题材的发展始于20世纪初的科技革命和人类对未来的无限遐想。
科幻作品的创作往往需要深入的科学知识和想象力,以及对社会和文化变革的敏锐洞察力。
它们不仅要反映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还要探讨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科幻题材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和艺术领域,它们对科技创新和社会变革也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力。
科幻作品中的科技设想和未来情景往往能够激发科学家们的灵感,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同时,科幻作品也能够引起人们对未来发展的思考和关注,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科幻题材是一种带有强烈未来主义色彩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具有娱乐性和文化价值,还能够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 1 -。
科幻文学的时代意义

科幻文学的时代意义科幻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文艺形式,融合了科学、幻想和社会思考。
其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与社会的变迁,科幻文学不仅是在文学领域内的独特表现,它所蕴含的思想、社会意义以及文化内涵等层面,都对人类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科幻文学的时代意义。
1. 展示科技幻想与现实的互动科幻文学的最大特点之一在于将科学理论和技术想象融入故事情节之中,从而展示未来世界的可能性。
以阿瑟·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为例,这部作品不仅通过丰富的想象力构建了人类探索太空的辉煌前景,同时也对人工智能和人类未来所面临的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这种对科技幻想与现实互动关系的多元化展示,使得读者不仅能欣赏科幻故事本身,还能够认识到现实世界中科技发展的潜在影响。
通过这样的方式,科幻文学成为了科学探索的一种补充,它能够激发人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
在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科幻作品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思考科技如何改变生活,及其背后潜藏风险与机遇的平台。
2. 反映社会问题与时代风貌科幻小说常常是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一面镜子。
无论是乌托邦还是反乌托邦式的叙述,都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创作时期的社会风貌和问题。
例如,在冰心早年的作品中,她描绘了物质追求下人性的丧失;而在几十年后的《饥饿游戏》中,则展现了一种由极端贫富分化所导致的社会不公。
通过这些生动而引人深思的故事情节,科幻文学不仅展示了当下社会的特征,也启示着人们关注身边的问题,并思考解决之道。
此外,科幻文学还常常搭载着政治隐喻,例如《1984》的反乌托邦设定警醒人们权力腐败和信息监控所带来的危害;《流浪地球》描绘的人类团结一致、共同应对全球危机,也激励着现实中的特定群体去积极应对当下复杂多变的环境。
这种由个体故事引发的深刻思考,使得科幻作品超越了单纯娱乐性的边界,而承载起了深刻的人文关怀与思想启迪。
3. 促进人类思想的进步透过宏大的时空背景、异想天开的外星文明以及严肃的伦理困境,科幻文学不断挑战着惯性思维与传统观念。
科幻文学基础知识

科幻文学基础知识科幻文学,这个充满奇思妙想和未来憧憬的文学领域,一直以来都吸引着无数读者的目光。
它不仅能够带我们穿越时空,探索未知的世界,还能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们对人类的未来充满期待。
科幻文学的定义其实并不是那么绝对和明确。
一般来说,它是一种以科学或科学幻想为基础,通过文学的形式来描绘可能的未来、科学的发展以及其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的文学类型。
科幻文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早在 19 世纪,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就被视为科幻文学的开山之作。
这部作品中,科学家通过实验创造出了一个怪物,引发了人们对于科学伦理和人类创造能力的深刻思考。
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幻文学不断发展壮大。
在 20 世纪,科幻文学迎来了黄金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比如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系列,通过构建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探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迁;阿瑟·克拉克的《2001 太空漫游》,以其对太空探索和神秘未知的精彩描绘,让读者对宇宙充满了向往。
那么,科幻文学有哪些主要的特点呢?首先,科学性是科幻文学的重要基石。
这并不意味着作品中的科学理论一定要完全准确无误,但至少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或者合理的科学假设。
比如,在描述星际旅行时,可能会涉及到相对论、虫洞等科学概念。
其次,幻想性也是其关键特征。
科幻文学常常超越现实的束缚,想象出各种新奇的科技、生物、社会形态等。
这种幻想不是毫无根据的胡编乱造,而是基于科学的可能性和人类的想象力。
再者,社会性是科幻文学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很多科幻作品会通过构建未来的社会场景,反映出当下社会存在的问题,或者对未来社会可能面临的挑战进行探讨和警示。
科幻文学的类型也是多种多样的。
有硬科幻,这类作品通常侧重于科学原理和技术细节,对科学知识的要求较高,比如刘慈欣的《三体》,其中对宇宙文明、黑暗森林法则等的设定都有着严密的科学逻辑。
还有软科幻,它更注重于人文、社会、心理等方面的描写,科学元素往往只是作为背景或者推动情节发展的工具,比如菲利普·迪克的《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主要探讨的是人性、身份认同等哲学问题。
什么是科幻,科幻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

什么是科幻,科幻对我们的生活有何影响?科幻,又称科学幻想,是一种以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为基础,以幻想和想象为主要特征的文学和艺术形式。
自从科幻文学出现以来,它一直以它的丰富多彩、富有前瞻性的创意和扣人心弦的情节,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眼球。
本文将讨论科幻对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一、科幻作品的启示科幻小说往往以非常具有想象力的未来世界为背景,以科学技术的国际处境来推动故事发展,再通过对人性、社会、宇宙等方面的描写来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和未来趋势。
科幻作品对于人们的思想启示和观念创新有很重要的作用。
李开复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理论,归根结底是受到科幻思想的启示;太空旅行、黄色的外星人、未来的未知科技等,这些只在科幻小说中才有的东西在现代技术中得到了落实。
现实生活中也许无法实现的想象,都承载在我们的科幻小说之中,而这些想象也正是科幻作品最精彩的部分。
二、科幻作品的激励科幻小说中的许多高科技设备,如透明显示器、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眼镜,这些东西在以前被人们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但是如今都已经遍地开花了。
科幻文学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科幻小说不仅可以带来思想上的启示,它也可以刺激人们对新技术、新发明的讨论和探索。
在科幻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惊人的科技成果,这些都是小说家从想象中提炼而出。
这不仅可以吸引人们更多地关注高科技事业,也可以促使科技发展更快。
三、科幻小说中的道德教育科幻作品中有很多高科技设备,但更多的是对人类道德的考验和审视。
比如某些作品描写出科学家在实验中的道德困惑;又或是高科技制造出的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与人性化等等,这些都是对科学技术和人性的探讨和质疑,这对我们的道德意识提醒很大。
同时,科幻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也常常突出了某种道德观念。
例如常常强调个体自由、个人尊重、道德价值等,这些看似抽象的思想,借助科幻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平面塑造,更容易引起读者共鸣,使人们重视这些道德价值。
关于科幻的知识文字-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关于科幻的知识文字-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科幻是一种以科学知识和想象力为基础的文学艺术形式,它通过对未来、外星世界、科技发展等主题的描绘,引发人们对人类命运、社会变革和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深思。
科幻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深受广大读者和观众的喜爱。
科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奇幻故事,但正式的科幻文学从18世纪末的工业革命时期开始出现。
科幻文学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和表达方式。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对未来的广泛关注,科幻文学逐渐崭露头角。
科幻作品具有一系列独特的特点,例如对科学知识的准确运用和探索、对未来世界的设想和描绘、对人类生存与发展问题的思考等。
科幻作品可以分为硬科幻和软科幻两大类别。
硬科幻注重科学的可信度和逻辑性,更加注重科学原理和技术细节的描写;而软科幻则更加注重人类情感和社会问题的探讨,更加关注人类在科技发展中的价值观和道德选择。
科幻作品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个想象的空间,让人们通过阅读或观看来体验未知的世界和未来可能的变化。
科幻作品不仅娱乐了读者和观众,还激发了人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此外,科幻作品还对现实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本文将对科幻的定义和起源进行阐述,探讨科幻作品的特点和分类。
同时,我们还将探讨科幻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以及它对未来的启示和预测。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读者能够更加了解科幻这个令人着迷的文化领域,以及科幻对我们解读世界和面对未来的重要意义。
1.2文章结构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将介绍本文的整体架构和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本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介绍了整篇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概述部分对科幻的知识文字进行了简要介绍,包括科幻的定义和起源,科幻作品的特点和分类等。
在文章结构部分,我们将更详细地介绍各个部分的内容。
正文部分是本文的重点,也是文章的核心部分。
在2.1科幻的定义和起源部分,我们将详细解释科幻的定义和起源,探讨科幻作为一种文学和艺术形式的发展历程,以及科幻创作的影响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3
F U J I A N
L I T E R A T U R E
文艺探索
科幻即现实,或人文主义的俗套
◎ 徐 刚
曾经一度,我们的科幻文学被归入儿童文学之列,它承担着科学普及的工作。
这也难怪,那时候全国上下早已掀起“学科学、爱科学”,“向科学进军”的热潮,通过文学进行科普教育,也是为了满足特定时代人们对于科学的渴望。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至今依然活跃着一个叫作“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的组织,将多数科幻作家集结在此。
从郑文光等新中国第一批科幻作家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深切感受到这种科普的价值取向。
现在看来,《征服月亮的人们》《从地球到火星》《飞向人马座》等作品的未来想象,其实洋溢着儿童的天真、原始的激情与昂扬的乐观主义。
然而很快,科幻就不再仅仅满足于少儿化的科普功能,而向更为宽广的“现实感”与“文学性”靠拢。
仍然以郑文光的创作变化为例。
他此后有关“剖析人生,反映社会”以及“科幻现实主义”的理论主张,其实有效颠覆了中国科幻“科普论”创作的一统化局势,某种程度上令其成功地从“少儿科普化”格局中突围而出。
此后,中国科幻小说创作顺势从“科普论”向“社会论”靠拢,科幻小说开始涉及更为广泛的现实社会生活,思考更为深刻的人生问题和生存环境,表现更为复杂的“成人情绪”。
这也标志着人们对科幻价值的认识,由“科学普及的中心视点转移到人性和现实的中心视点”。
尽管在郑文光那里,所谓“科幻现实主义”,
叠在一起,现实与虚拟也纠缠在一起,这与科幻小说的时空设置如出一辙。
也正因为如此,科幻小说冲破“类型”的藩篱,成为当代文学照亮现实的新引擎,有着内在的必然性。
总是有人用流行的“玄幻小说”来比附科幻小说,的确,科幻小说中究竟有多少属于科学的成分,又有多少属于幻想的成分,这是说不清楚的,但我觉得这种比附依然不成立,而且恰恰成为一种提醒:对于今天来说,科幻小说
中最重要的已经不是外在的幻想外壳,而是借助科学知识,推演一种思想的实验,探询一种关于科学及其应用的伦理,创造一种出自科学精神又落脚在人文情怀上的世界观。
也就是说,在这个由科技主导的世界上,科幻叙事用理性拓展着虚构的可能性,从而成为一种在浩瀚星空中发现、探测和认领我们自己的艺术。
其实仅仅只是科学的奇思妙想与当时流行的“伤痕文学”的简单融合,但在总体上,还是顽强显示了科幻小说超越“科普”,切入现实生活的雄心。
现在看来,《星星营》《蚩尤洞》《怪兽》《猴王乌呼鲁》《地球的镜像》和《命运夜总会》等作品,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刚刚过去的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
在此,“造反派”“劳改队”“牛棚”等关键字眼不时出没在科幻丛林里,表达着某种难能可贵的时代情绪。
似乎也是自此以后,“科幻”加“文革”的方法成为颇为流行的小说套路,以至于当人们兴致勃勃地翻开刘慈欣的《三体》第一部时,恍然发现叶文洁的故事如此似曾相识。
以“伤痕”叙事作为科幻文学的现实表征,在获得短暂的辉煌之后便迅速衰落了。
作为“科学和未来双重入侵现实的叙事性文学作品”,此后的科幻文学亦在寻找新的切入现实的契机。
刘慈欣、王晋康等人的作品,在天马行空的奇崛想象之外,其实包含着极为严肃的现实思考。
在此之中,华丽的想象与奇异的技术景观都不再重要。
《赡养人类》并不是刘慈欣最为精彩的作品,比起《流浪地球》《乡村教师》《吞食者》等作品的宏阔气魄和悲壮情怀来说,《赡养人类》的缺点还是极为明显的,但后者却是刘慈欣最具现实关怀的作品之一。
在这篇小说中,刘慈欣设想了一个叫“第一地球”的外星世界,星球上的贫富分化已经到了可怕的地步,它
F U J I A N
L I T E R A T U R E 文艺探索
变成了由一个富人——“终产者”和数十亿穷人组成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由于“终产者”的私人财产包括整个星球以及它的大气层,于是他毫不客气地将剩下的人撵出了星球。
二十多亿外星穷人来到地球,不得不成为殖民者,他们一夜之间清空了澳洲大陆的一切生灵,用作地球人的圈养场。
在这个虚构的未来社会里,现实的关怀是其教育垄断与贫富分化问题。
“科坛老将”王晋康的作品风格苍凉沉郁,冷峻峭拔,富有浓厚的哲理意蕴。
《替天行道》是一篇包含着现实关怀的科幻小说,也是少数可以与现实形成互文式阅读的科幻小说之一。
作者的忧虑在于,在这资本全球化时代,种子的过度商业化势必带来某种恶果。
多年以后,当我们得知美国的孟山都公司已经垄断了全球90%的转基因种子市场时,我们不得不重新面对作为“警世小说”的《替天行道》所提出的问题。
韩松地铁系列小说的代表作品《地铁惊变》,描写了一辆奔驰而无法停下的地铁中各节封闭车厢的迥异面貌,从而展开一场特殊境遇下人性和社会形态变异的描摹。
小说在诡谲而华丽的想象力中,表达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对本体安全的终极恐惧。
在地铁这个有着末日启示录意义的虚幻时空里,无缘由的异象和偏执的奇观,似乎契合着高速发展中走向快车道的当代中国的隐喻。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小说被称为“技术时代的聊斋志异”,而韩松本人也被看作“电子囚笼中的卡夫卡”。
而在更年轻一些的作者这里,比如郝景芳的那部《北京折叠》中,故事背后整个社会严重不公的残酷现实更是跃然纸上。
然而,对于科幻文学来说,现实性的强调固然可喜,但对现实的忧虑又似乎极易成为小说的俗套。
全球冷战与核威慑,对现代性的反思,对技术理性的怀疑,以及世界范围内科幻小说向“纯文学”的靠拢,这固然为我们今天如此严肃地谈论科幻小说提供了可能,但也使得我们仿佛在一夜之间,便从乐观的科学主义者蜕变为忧心忡忡的人文主义者。
今天的我们似乎陷落在对于人工智能的恐惧,对于科技失控的忧虑,以及对于不确定的未来的担心之中,并为此差不多都染上了科技主义的“抑郁
症”。
因而今天的科幻文学,总体上的美学意味也
是忧郁、焦虑,甚至是具有末日气息的。
我们更多
在意的是科学带来的警醒,而非理想主义的乐观想
象。
科幻早已丧失它天真的孩提时代的科普功能,我们的科幻文学作者与科学工作者也呈现出逐渐分
离的趋势。
用刘慈欣的话说,就是天真的思维方式、大无畏的童心、开拓进取的精神、对科学的积极态
度渐行渐远,并且在向着把科学技术妖魔化、把未
来黑暗化的方向发展。
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一种文
学性的人文主义成为科幻文学具有统治力的意识形
态,甚至是一种不可置疑的“政治正确”。
在此之中,对于科学的怀疑、质询与反思成为流行。
风靡全球
的英国迷你剧《黑镜》已经播到了第四季,它对于“黑科技”的夸张想象依然乐此不疲。
这样的时代,从人文主义的角度反思现代性的后果,想象“黑科
技”反噬人类,早已成为流行的主题。
我们似乎总是怀抱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假想,即认为科学发展所带来的问题,运用人文主义的方法
便可以妥善解决。
这种人文主义的庸俗化,带来的
一个后果就是,“一言不合”便叫嚣着反现代、反
科学,以求重返自然。
在李宏伟的《国王与抒情诗》里,我们会天然地站在“抒情诗”的一边,“抒情诗”
所代表的人文主义具有一种天然的道义。
而在台湾
作家伊格言的小说里,总是流露出对于人类文明的
童年时期的怀念,这是文化的乡愁,也是现代性的
乡愁。
他的长篇小说《零地点》以台湾核四电站泄
漏为假想,以其可能的悲剧性后果编织故事,从而
表达出核危机下对于科技与人类文明的一种反思。
在他这里,文明的害处与残忍在于,每个人都是“被
文明豢养的怪物”,而以核电为标志的人类科技进
步则被视为“文明的歧途”。
《零地点》的最后,故
事主人公执着地退回到了一种刀耕火种的原始自然
状态,认为这才是“正确的文明”。
然而,这种“正
确的文明”如何可能?破除一切进步的幻象,退守
到纯洁的原初,这又何尝不是人文主义者的新的蛊
惑?小说徒劳地去怀念一个美好的旧时代,这种人
文主义的忧思与文明的批判固然振聋发聩,但又何
尝不是一种新的俗套,虽令人警醒却终究虚妄?
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