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华工出洋程序考
清末五大臣出洋“考求一切政治”

清末五大臣出洋“考求一切政治”作者:黄艾禾来源:《党员文摘》2009年第12期百年前,被西方列强打得一败涂地的中国,曾经派出过一个空前规格的政府代表团,赴西方考察政治,诚心取经,一路受到西方各国高规格接待。
这在晚清中国的国际形象普遍不好的情况下,成为为数不多的亮点。
史无前例的出洋团1905年12月19日,上海吴淞口,清朝钦差大臣戴鸿慈和端方率领的政府出洋考察团登上了美国太平洋邮船公司的巨型邮轮“西伯利亚”号,下午二时,邮轮拉响汽笛,缓缓启航,驶向日本。
约一个月后,中国政府出洋考察团的另一路由载泽、尚其亨、李盛铎率领,登上法国轮船公司的“克利刀连”号,也驶往了日本。
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政府出访团。
五大臣中的头一名是载泽。
载泽是康熙的第六代重孙,出生第二年就被封为镇国公。
他也是五大臣中年龄最小的一个,出洋时尚未满30岁。
1905年,义和团的庚子之乱刚刚过去。
而在中国土地上刚刚结束的,是争夺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立宪的日本胜出,专制的俄国落败。
这给当时中国朝野上下带来的,又是一种立宪改革的刺激。
社会上的报章杂志吵得热火朝天,连袁世凯、张之洞等重臣也加入进来,联名电奏要求立宪。
这就是清廷最终下决心派要员“考求一切政治”的背景。
清朝将派大员出洋考察政治这件事,引起外国人热议。
德国著名汉学鼻祖福郎克在《科隆日报》上写道:“他们此次出洋是为了学习日本、美国和重要的欧洲国家的宪法、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特别是有着极大的可能,将西方的宪法、政治制度和经济体系结合中国的情况移植到中国去。
”而《泰晤士报》上的文章更加热情:“人民正奔走呼号要求改革,而改革是一定会到来的……今天的北京已经不是几年前你所知道的北京了。
中国能够不激起任何骚动便废除了建立那么久的科举制度,中国就能实现无论多么激烈的变革。
”华夷间的彼此打量五大臣临出发前,清廷在庆王府宴请各国使臣,让五大臣也一起赴宴。
戴鸿慈在日记中记载说,这次宴会“酒馔并用中西”,席间还以军乐伴奏,一派风气相当开化的景象。
清末五大臣出洋“考求一切政治”

船 要 十 天 , 从 夏 威 夷 再 到 美 国 本
土 , 船 又 是 八 天 虽然 王 公 大 臣 坐
们 都 有 人 侍 候 , 到 了海 上 . 晕 但 该
约 一 个 月 后 . 国政 府 出 洋 考 中
察 团 的 男 一路 由载 泽 、 尚 其 亨 、 李 盛 铎 率领 , 登上 未 国轮 船 公 司 的 “ 利 刀 连 ” , 驶 在 了 日本 克 号 也 这是 一 个非 同寻 常 的政 府 出
华 夷 阍 的彼 此 打 量
五 大 臣 临 出发 前 . 廷 在 庆 王 颇 有 消 息 说 中 国 人 的 仇 外 情 绪 严 清
法 、 治制 度 和 经 济 体 系 结 合 中 国 政 船 一 样 晕 船 , 来 想 在 船 上 开 会 研 本 的 情 况 移 植 到 中 国 去 、” 而 《 晤 士 报 》 的 文 章 更 加 泰 上 热 情 :人 民正 奔 走 呼 号 要 求 改 革 . “
究 考 察 方 法 , 都 哥 不 成 会 到 了 美 国 , 国 考 察 团 昕 到 之 中 处 , 国 民 众 无 不 倾 城 告 , 巷 美 相 空
满3 0岁 . .
1 0 年 ,义 和 团 的 庚 子 之 乱 9 , 鸿 五 戴 慈和 端 方 去 见英 国外 交部 负责 东
方 事 务 的 副部 长 。 对 方 问 道 . 近 最
刚 刚 过 去 而 在 中国 土 地 上 刚 刚结 束 的 , 是 争 夺 中 国 东 北 的 日饿 战
国太 平 洋 由 船 司 的 巨 型 由 轮 “ 5 J = 西 『 利 亚 ” . 午 二 时 . 轮 拉 响 汽 自 号 下 邮 笛 , 缓 宕航 . 向 日 本 缓 驶 习 日本 、 国 和 重 要 的 欧 洲 国 家 的 美 宪 法 、 治 制 度 和 经 济 体 系 . 别 政 特 是 有 着 极 大 的 可 能 , 将 西 方 的 宪 要 两 天 ,从 日本 到 美 国 夏 威 夷 , 坐
晚清北海口岸华工出洋问题初探

作者: 林受千
出版物刊名: 八桂侨刊
页码: 16-18页
主题词: 森宝;苏门答腊;光绪十三年;光绪十七年;西方殖民者;威洛;邦加;上海海关;国内方面;
欠收
摘要:<正> 从1887年(光绪十三年)德商在北海建“森宝楼”代理招募华工出洋业务开始,又一部悲惨的出洋华工史在北海口岸揭开了序幕。
据有关史料记载,北海口岸从1886年7月开始,有外轮专载本口出洋华工,“当时有数批华工被雇用去印尼的日里种植烟草”。
1890年8月18日有1300人乘德籍轮船“威洛时”号前往苏门答腊。
1891(光绪十七年)从北海口岸。
华工出洋论文:华工出洋合法化出国程序

华工出洋论文:华工出洋合法化出国程序【中文摘要】华工出洋,自古有之。
虽然从明朝开始,政府就推行“海禁”,但仍禁而不绝,因当时出洋人数极少,统治者对此也疏于查验。
真正大规模的华工出洋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诸国用坚船利炮为自己打开了劳动力供应的大门,在沿海大肆掠卖华工。
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次以失败告终后,国势更加颓败,被迫同意以约法的形式将华工出洋程序合法化,并将外国人招工的范围从广州一处扩大到各个通商口岸,并出台了相关的招工章程,华工出洋的程序也因之进一步完善。
进入20世纪,清政府颁布了正规的护照章程,以法律条文的形式规定了负责华工出洋的机构组成、职能以及严格的稽查程序,使华工出洋的程序最终确立。
华工出洋合法化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从最初的放任自流到后来招工章程的制定,再到后来护照的出现,每一步都很艰难。
弱国无外交,在清政府国势日益颓败、而西方诸国蒸蒸日上的大背景下,要想仍像“天朝上国”时那样维护自己的利益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是清朝各级政府及官员在当时情况下通过努力交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本文拟从清政府对华工出洋所持的态度及所实施的政策出发,把华工出洋这一现象放在国际关系的大背景下,把它作为中外关系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来看待,而不是简单的只是从中国纯内政的角度来看待它。
以中外之间的交涉为主线,通过分析清朝中央政府、各级地方政府,外国政府、驻华领事和公使等在不同的时期对华工出洋这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来展示华工在不同时期出洋的经过,对各个历史阶段的华工出洋的程序和情形逐一描述,从而厘清华工出洋从无序逐渐走向合法化的过程。
【英文摘要】Chinese labors had been going oversea ever since ancient times .Due to a small population , they were not severely inspected by successive governments since the policy “Going oversea is forbidden”implemented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Ming Dynasty .Chinese labors had gone oversea on large scale since the first Opium War during which west powers broke open a door of labor supply for their own interest .With a deteriorating national power after the Second Opium War , govern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was obliged to recognize it legal for westerners to recruit labors in China in an official form of treaties .Since then , the process of legalization of Chinese labors going oversea was gradually legalized and standardized . Based on the attitude and relevant policies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Qing Dynasty towards Chinese labors going oversea .The process of legalization is a very long process , from initial unwinding the formulation of hire articles to later , then later passport ,the emergence of every move is so difficult . At that time , weak Qing government without diplomacy , but western states become strong and strong Propelled by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 if Qing government want to still as “the middle kingdom “as its interests is impossible . But some entitiesand officials of Qing government at all levels through hard bargaining with the western countries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 it is really valuable for Qing Dynasty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hinese government attitudes towards overseas labor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hire policy, from the background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o study this phenomenon and take it as an important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when deal with foreign affairs rather than simply just the internal affairs of pure Chinese policy. This paper take the negoti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ountries as the main line , through the analyses attitudes o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and the local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in Qing dynasty government, foreign governments, foreign consular and minister in different periods , etc , to display different policy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south China clarifying the gradual processes from chaos to legalization .【关键词】华工出洋合法化出国程序【采买全文】1.3.9.9.38.8.4.8 1.3.8.1.13.7.2.1同时提供论文写作定制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说明】本文仅为中国学术文献总库合作提供,无涉版权。
晚清华侨政策研究

晚清华侨政策研究引言晚清华侨政策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通过探讨晚清华侨政策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深入了解晚清华侨政策的演进和变革,以期为未来的华侨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华侨政策概述华侨政策是指一国政府针对本国公民在海外居住、工作、投资等方面的规定和措施。
华侨政策具有历史性、复杂性和多元性等特点,其制定与实施受制于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
在晚清时期,华侨政策的研究和制定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晚清华侨政策发展历程晚清华侨政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840年-1860年,这一时期华侨政策主要表现为清政府对海外华侨的认识和接纳。
第二阶段是1860年-1911年,这一时期清政府开始重视华侨的经济价值,并制定相应政策吸引华侨回国投资。
第三阶段是1911年-1949年,这一时期华侨政策主要表现为国民政府对华侨的国籍认定和政治认同等问题。
晚清华侨政策现状当前,晚清华侨政策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华侨政策的制定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导致某些政策难以落地实施。
其次,政策针对的华侨群体不断扩大,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却未能充分考虑到这些变化。
此外,政策制定缺乏长远规划,导致一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出现偏差。
为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加强政策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使各项政策相互配合,更好地发挥效益。
其次,深入了解华侨群体的变化,制定更加贴合实际需要的政策。
最后,加强政策的长期规划,确保政策的实施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晚清华侨政策的前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华侨政策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关于晚清华侨政策前景的几点预测:1、华侨政策将更加华侨的文化认同和民族归属感。
未来,政府将更加注重保护华侨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情感,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保障华侨在海外的合法权益。
2、华侨政策将更加注重吸引和培养华侨的人才资源。
政府将通过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鼓励华侨回国发展,同时加强对华侨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三次集体出洋之比较:晚清官员走向世界的轨迹

龙源期刊网
三次集体出洋之比较:晚清官员走向世界的轨迹
作者:
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08年第01期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清政府官员曾经三次大规模集体出洋:第一次是1868年的蒲安臣使团。
这是由外国人率领的近代中国第一个外交使团。
第二次是1887年的海外游历使。
这是清政府第一次通过考试选拔全部由中国官员组成的游历使团。
第三次是1905年的五大臣出洋。
这是清政府第一次派遣王公大臣集体出洋考察各国政治。
这相隔各二十年左右的三次晚清官员集体出洋,可以看到他们走向世界的发展轨迹:从在洋人带领下走出国门,到中国人独立周游世界;从选拔中下级官员海外游历,到派遣王公大臣出洋考察:从泛泛调查异国风情,到重点考察外国政治;从回国后默默无闻几乎被历史遗忘,到推动立宪国策发挥重要作用,反映出晚清中国官员在走向世界、认识世界的艰难历程中一步一步地前进,逐步融入国际社会,登上世界外交舞台。
但同时也暴露了清王朝的衰败和腐朽,终究不能挽救其灭亡的命运。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私立世龙中学高二6月测试历史试题

2023-2024学年江西省上饶市私立世龙中学高二6月测试历史试题1. 战国时期的墨子站在平民阶层的立场上,提出了“兼爱”“非攻”的主张,但其思想并没有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认可,其影响力日渐衰微,走向边缘。
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墨家思想()A.局限于诸侯争霸的需要B.缺乏社会下层民众的支持C.未适应历史发展的潮流D.未能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2. 万历后期至明末,耶稣会士输入中国的西学中科学技术占了大部分。
如天文、历算、物理、地理、火器铸造技术、水利、建筑、地图测绘等。
传教士介绍的光学知识和望远镜曾震惊了当时的中国学术界。
该现象表明()A.新航路开辟推动中西物质文化交流B.东学西渐为中国传统科技注入活力C.西学传入有利于开拓中国人的视野D.中国社会转型的有利因素大大增加3. 亚述御道是专供官方使用的道路。
公元前1000年,萨尔贡的继任者辛纳赫里布让工匠制作石碑并将其彼此相对地立于道路两旁,上面写道:“无论任何时候,当住在此地的人拆掉旧房建造新居时,如果他的房基骎犯了御道,他就要被挂在自己房子的木桩上。
”此举有利于()A.提高居民房屋建造水平B.强化民众对成文法律的认同C.维护国内公共统治秩序D.赋予帝国御道全新社会功能4. 西欧中世纪产生了以《列那狐的故事》等为代表的文学作品,其内容主要取材于日常生活,提出一些市民关心的社会问题,歌颂市民或农民的个人机智与聪敏,抨击贵族与教会阶层的丑恶和愚蠢。
这反映出()A.市民文学走向繁荣B.英雄传奇备受颂扬C.商品经济获得发展D.教权王权矛盾激化5. 世界文化丰富多样,同时不同文化之间又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
下列能体现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建筑是()A.①B.②C.③D.④6. 考古人员在我国鄂尔多斯高原及其临近地区,发现了从商代至西汉时期的青铜和金银制品,被称为“鄂尔多斯青铜器”。
该青铜器以动物纹样为主,在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原、北方草原、中亚及欧洲草原文化的影响。
福建省连城县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8月月考历史试题

连城一中2023—2024学年上期高三暑期上课月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总分48分)1.春秋以后,官书已经散入民间。
在这以前,由于王室垄断,书籍的阅读范围受到严格控制,到了春秋末,士阶层也已能够读到王室图书。
据《史记》载,孔子“西观周室(的书籍),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
这一变化A.表明周王室通过礼贤下士来挽救统治 B.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C.说明孔子“有教无类”思想影响广泛 D.反映礼崩乐坏现象日益普遍2.有学者认为,汉武帝亲政后,边疆治理由“消极无为”转向“王者无外”,强调“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王者的终极目标是大一统,而不是区分夷夏,把生活于边疆的民族逐渐纳入到王化的范围之内。
这一转变A.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标志着郡国并行体制的彻底终结C.摒弃了夷夏之防的传统观念 D.符合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3.中国古代石窟寺院盛行于5—8世纪的北魏至隋唐时期,寺院多依山崖开凿,窟前建造木构或仿木构的建筑,窟内雕刻或泥塑造像(如图1敦煌莫高窟泥塑造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窟艺术。
当时石窟寺院盛行主要由于图1A.佛教兴盛和传播 B.外来文化占主流C.艺术审美力提高 D.雕塑技术的突破4.在记录古代中外贸易交流的历史文献中,宋代以前最为多见的是“胡商”,而宋代及其之后则是以“蕃商”为主,甚至“蕃商”成为了专有名词。
这反映出宋代A.城市商业发展十分迅速 B.对外贸易通道地位的变动C.藩镇割据问题依然严重 D.抑商政策发生重大的调整5.1601年,来华传教的意大利人利玛窦一度自喻为“西僧”,之后又改称为“西儒”,并研习儒家文明,以此表明他并非“西夷”。
利玛窦此举说明A.佛教在中国影响力不断减小 B.文明间交流应遵循适应原则C.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外联系 D.明代儒学教化功能逐渐异化6. 鸦片战争后,浙江南浔“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市中人塞不得行,千声万语聋人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潭 大 学 哲 学 与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湖 南 湘潭 湘 4 0 ) 115 1
提
要 :华工出洋 ,自古有之。虽然从 明朝开始 ,政府就推行 “ 海禁” ,但仍禁而不绝 。但因其数量极
少 ,政府对此也疏于查验。真正大规模的华工 出洋始于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西方诸 国用坚船利炮为 自己打开 了劳动力供应的大门。第 二次鸦片战争后 ,国势更加颓败 ,清政府被迫以约法的形式正式将外国人招工出洋 合法化 ,华 工出洋的程序得以进一步完善。该文从清政府对华工出洋所持的态度及所实施的政策出发 ,对各
取后 一办法 ,一般 皆出于 自愿 ,当时还未见 以拐
二 、第二次鸦 片战争 之前的华工 出洋
这一时期的华工出洋 由国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决定 。从 国内 因素看 ,第一 次鸦 片战争之后 ,英
国强 迫清政府 开放 广州 、福州 、厦 门 、宁波 、上
贩华工谋利的事例。其二是以契约华工的方式出 洋 ,以 这种 方 式 出洋 的人 在 当时 占多 数 。1 8 76
态。
发结伙出海,公推一名 “ 客头” ,垫付船资伙 食 ,到海外以劳动所得偿还欠债,立有 “ 公凭” 为据。这种 “ 公凭”实质上是押身抵债的集体契 约 。另 一种是个 体农 民 ,把 自己质押给船 户 ,到 海外找 到亲友或雇 主 ,垫付 所欠船 资等 费 ,约定 以劳 动偿还 。 18 64年开 放海 禁 ,涌赴 噶罗 巴 ( 今 雅加达 ,当时泛指爪哇岛) 蔗园谋生的华工多采
自出海贸易 及迁 移海 岛居住 耕 种者 ,以通 贼 罪 沦 斩 ” ,“ 国人 在 蕃托 故 不 归 ,复 偷 漏 私 回者 , 凡
一
府 王文苑 等 一伙 官员俱 被朝廷 革 职 】 。 虽然 制 定 了种 种严 厉 的政策 ,但是 这些措 施 并 未能完 全禁 绝华 人 出洋 。这时候 的华 工 出洋有
人, 以海 客 、私贩 、海 盗 、浪 人及奴 隶居 多 ” 。 …
明清 政府 不仅 严禁人 民出洋 ,同时 也禁止 外 国人 在华 私买 或诱 拐 中国人 。明万历 年 问就 明确 规定 , “ 凡新 旧 、夷 商不 许收 买庸人 子女 ,倘 有
故 违 举 觉 而 占怯 者 不 法 者 ,按 名 究 追 ,仍 治 以
夷沿 海村 镇为废 墟 。 与此 同 时 ,为 了防 止 臣民沦 为海 盗或 与外 国海盗 勾结 ,对 “ 出外境 及违 禁 私 下 海者 ”执 行更 为 严 厉 的政 策 ,“ 官员 兵 民私 凡
罪 ”55 承 明制 ,早在 雍正 年 问 ,广 州按 察使 【 。清 】 2
司潘 思渠就 申明 , “ 夷性类 多贪 黠 ……贩 卖子女 为 奴及 夹带 违禁 货 物 出洋种 种违 禁 ”58 光年 1 。道 1 2 问 , 罗 国使 在 安 徽境 内被 发现 携有 私买 的 内地 暹 子 女八 名 ,俱 被地 方 官截 留。护 送暹使 的雷 州知
往 明朝 政府对 海外 华 侨一贯 歧视 的政 策 。尤 其是 清 初 ,郑 成 功据守 台湾 ,企 图反 清复 明 。满 清铁 骑 不擅 海战 ,屡受 挫折 。为 了切 断大 陆与海 上力 量 的联 系 ,切 断郑成 功 军 队的人力 与物 力后 援 , 清廷 不惜 推行 残酷 的迁 界令 ,将沿 海居 民内徙 ,
两 种办法 ,其 一是 自愿 出洋 ,明末 清初 ,闽粤沿 海 破产农 民 ,因家 乡生 活 困难 ,多 往南 洋谋生 。
经 拿获 ,即行 正法 ”【 2 1 熙 皇帝 于 1 1 年 诏 o康 72
令 :“ 去之 人 ,皆在 国外 ,将 知 情 者 同往 枷I 所 号 三月 。该 督 行 文 外 国 ,将 留下 之 人 令 其 解 回立
个 历 史 阶段 华 工 出洋 的程 序逐 一 描 述 ,从 而 厘 清 华工 出洋 从 无 序 逐 渐 走 向 合 法 化 的过 程 。 关键 词 :华 工 出 洋 ;晚清 ;政 策 ;护 照 中 图分 类 号 :K 0 25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 10 —68 2 1)0 —04 — 6 0 7 83(00 1 0 5 0
收 稿 日期 :20 —1 —1 09 0 6
作者简介:刘敏 (93 ,河南商丘人 ,湘潭 大学哲学与历史文化 学院硕士研究生。 18 一)
・
4 ・ 5
由于资金 短缺 ,一般 采取两 种方式 f固 :一是 自 f J
根 本不考 虑华工 的死 活。可 以说 ,外 国人 在华招 工 出洋 ,尤 其 是 在 鸦 片 战争 前 非 法 拐卖 华 工 出 国 ,正是 由于清朝 吏治败 坏 ,官员 贪赃枉法 而未 能 引起 朝 廷 重 视 ,因 而处 于一 种放 任 自流 的状
早 在 明代 ,其统 治者 就 曾禁 其 民通商 或居 留 外洋 ,他 们 认 为 “ 侨 是 抛 弃 祖 国 的行 为 不 端 华 者 ”】 『,这 一 华 侨观 ,使 得 当时 的执 政 者 采 取 了 】
对 华侨 放弃 的政 策 。清朝 自建立 后 ,继 续 坚持 以
时 “ 一般 出洋 之华 人 ,乃与 法令 相抵触 。此类 之
一
第一 次鸦片战争 之前的华人 出洋
、
斩 。沿海文 武百 官 , 匿不报 者 , 隐 从重 治罪 ”3 [ 】 。
由此 可见 ,清朝 中前期 的传 统政 策对人 们 移居 国 外 不仅是 禁止 的 ,并且 用严 刑厉 法来强 制执 行 。
因此 ,在 种种 禁令 之下 ,鲜月
韩 山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a o n h n N r lU i ri o r l fHa s a o ma nv s y n e t
Vo . 1 31No. 1
F b. 0 0 e 2 1
晚清 华 工 出洋程 序 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