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级经济师基础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
2011中级经济师基础重点及练习题经济师第四部分统计.doc

■第二十一章 统计与统计数据 第一节、统计的含义1、定类尺度:按照客观现象的某种属性对其进行分类或分组,关系是并列、平等而且互相排斥的。
是最粗略、计量层次最低的计量尺度。
不反映各类的优劣、量的大小或顺序,不可以区分大小或进行任何数学运算。
可以计算每一类或组中各元素或个体出现的频数。
2、定序尺度:定序尺度是对客观现象各类之间的等级差或顺序差的一种测度。
将研究对象分为不同的类别,而且可以反映各类的优劣、量的大小或顺序。
定序尺度比定类尺度精确一些,但只是测度了类别之间的顺序,而未测量出类别之间的精确差值。
计量结果只能比较大小,不能进行加、减、乘、除。
3、定距尺度:对现象类别或次序之间间距的测度,不但可以用数字表示现象各类别的不同和顺序大小的差异,还可以用确切的数值反映现象之间在量方面的差异。
反映现象规模水平的数据必须以定距尺度计量,例如产品产量、人口数、国内生产总值等,结果可以进行加减。
4、定比尺度:在定距尺度的基础上,确定相应的比较基数,然后将两种相关的数加以对比而形成的相对数。
反映现象的结构、比重、速度、密度等数量关系定比尺度的计量结果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数学运算第三节、统计数据的类型第四节、统计指标的类型※1、统计指标的分类类型 内容 教材例子总量指标 (反映现象总规模,通常以绝对数表现)时期指标 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的总量,时期指标可以累积,从而可以得到长时间内的总量。
产品产量;能源生产总量;财政收入;商品零售额 时点指标 反映现象在某一时刻上的总量,不能累积,各时点数累积之后没有实际意义。
年末人口数、科技机构数、股票价格相对指标 (两个绝对数之比) 相对数表现形式:比例和比率 经济增长率; 物价指数;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 平均指标 (平均数或均值) 反映的是现象在某一空间或时间上的平均数量状况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人均利润; ■第二十二章 统计调查 种类 具体内容 按调查对象的范围不同 全面调查 全面统计报表和普查 非全面调查 非全面统计报表、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 按调查登记的时间是否连续 连续调查 说明现象的发展过程,目的是为了解社会现象在一段时期的总量。
中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知识》历年真题和解析答案0108-52

中级统计师《统计基础知识》历年真题和解析答案0108-521.二级科目是对()的进一步分类。
A.细目B.子目C.明细分类科目D.总分类科目答案:D2.根据借贷记账法,资产项目的期初余额记入帐户的()。
A.右方B.贷方C.借方D.减方答案:C。
3.如果市场利率高于均衡利率,则()。
A.货币需求高于货币供给B.人们对货币有过度需求C.人们开始把多余的货币用来购买债券D.有人不得不以低价出售债券答案:C。
4.下述财政政策工具中,具有内在稳定器功能的是()。
A.政府投资支出B.政府消费支出C.财政信用D.转移支付答案:D。
5.下述国际收支交易中,会导致国际收支顺差的是()。
A.进口B.向国外投资者支付投资收入C.引进外国直接投资D.购买外国政府债券答案:C6.如果某国的进口需求弹性为0.3,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为0.6,则根据马歇尔-勒纳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于0.3+0.6<1,因此该国货币贬值可以改善贸易收支B.由于0.3+0.6<1,因此该国货币贬值对改善贸易收支无影响C.由于0.3+0.6<1,因此该国货币贬值反而导致贸易收支恶化D.由于0.6<1,因此该国货币贬值反而导致贸易收支恶化答案:C7.下列哪种情况可以称为飞奔的通货膨胀()。
A.通货膨胀率持续数年在10%以上B.通货膨胀率保持在每年5%C.通货膨胀率保持在2%~3%D.通货膨胀率每年都在50%答案:A8.假定一国的资本产出比为5,当该国的储蓄率由20%提高到30%时,根据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是()。
A.该国的经济增长率会提高10个百分点,即30%-20%=10%B.该国的经济增长率会降低10个百分点,即30%-20%=10%C.该国的经济增长率会提高2个百分点,即(30%-20%)÷5=2%D.该国的经济增长率不变答案:C9.会计是以()为主要计量单位。
A.实物B.货币C.黄金D.白银答案:B10.《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是由( )制定颁布的。
2011年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考试真题及答案

查看汇总:2011年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考试真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在构成商品需求的基本要素中,除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外,还应包括( )。
A.消费者的潜在收入B.消费者的支付能力C.产品的市场价格D.产品的生产成本答案:B解析:精讲班第1章讲义内容。
考核需求的构成的要素。
精讲班第1章讲义内容。
2.市场供给力量与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称为( )。
A.平均价格B.理论价格C.平准价格D.均衡价格答案:D解析:精讲班第1章讲义内容。
均衡价格是市场供给力量和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即供给量和需求量相等时的价格,此时的供求数量为均衡数量。
3.某商品的价格为2元/件时,销售量为300件;当价格提高到4元/件时,销售量为100件。
按照弧弹性公式计算,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 )。
A.0.40B.0.67C.1.50D.2.00答案:C解析:精讲班第1章讲义中的公示。
弧弹性公示:ΔQ=100-300=-200ΔP=4-2=2(Q1+Q2)/2=(300+100)/2=200(P1+P2)/2=(2+4)/2=3需求价格弹性=[-200/200]/(2/3)=-1.5由于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始终是负数,所以可以直接用绝对值表示。
本题若按点弹性4.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 )。
A.企业是否可以取得最大利润B.产品是否具有差别性C.是否存在政府管制D.消费者的价格弹性大小答案:B解析:精讲班第4章讲义内容。
5.以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作为前提假设之一的消费理论是( )。
A.生产周期理论B.凯恩斯消费理论C.持久收入理论D.超前消费理论答案:B解析:精讲班第6章讲义中内容。
6.如果以代表价格总水平的变动率,m代表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率,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率,y代表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率,那么价格总水平的决定方程是( )。
2011年中级经济师《经济基础》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中级经济基础真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一题均有4 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
1 .在构成商品需求的基本要素中,除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外,还应包括(B)。
A .消费者的潜在收入B .消费者的支付能力C .产品的市场价格D .产品的生产成本2 .市场供给力量与需求力量相互抵消时所达到的价格水平称为(D)。
A .平均价格B .理论价格C .平准价格D .均衡价格3 .某商品的价格为2 元/件时,销售量为300 件;当价格提高到4元/件时,销售量为100 件。
按照弧弹性公式计算,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C)。
A . 0.4OB . 0.67C . 1.50D . 2.004.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的主要区别在于(B)。
A .企业是否可以取得最大利润B .产品是否具有差别性C .是否存在政府管制D .消费者的价格弹性大小5 .以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作为前提假设之一的消费理论是(B)。
A .生产周期理论B .凯恩斯消费理论C .持久收入理论D .超前消费理论6 .如果以兀代表价格总水平的变动率,m 代表货币供给量的变动率,u 代表货币流通速度的变动率,y 代表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动率,那么价格总水平的决定方程是(A)。
A .π=m 十u-yB .π=m 十UC .π=m-yD .π=u-y7 .作为宏观经济分析的重要工具,简单的菲利普斯曲线是一条描述通货膨胀率与(B)之间相互关系的曲线。
A .价格上涨率B .失业率C .人口增长率D .税收负担水平8 .关于价格歧视基本条件的说法,正确的是(D)。
A .同一产品可以在不同市场之间流动B .消费者必须具有相同的需求价格弹性C .垄断者生产的产品必须是耐用品D .不同市场必须有效地隔离开9 .我国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项目的排序规则是(A)。
A .按照资产的变现能力顺序由快到慢排列B .按照资产的变现能力顺序由慢到快排列C .按照资产的金额大小顺序由大到小排列D .按照各项资产占总资产的比重由大到小排列10 .现代会计按照对外提供还是对内提供决策所需信息,分为(B)两大分支。
201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真题及答案(经济基础知识)

2011年中级经济师考试《经济基础知识》真题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合计70分)1. 我国2000年—2005年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资料如下:我国2000年—2005年期间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增加()亿元。
A.58806.1B.16056.2C.11761.2D.7821.1【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本题考查增长量的计算。
同一时间序列中,累计增长量等于相应时期逐期增长量之和,即8235.1+9758.6+11750.6+13005.6+16056.2=58806.1。
2.关于中央银行业务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中央银行为企业办理存贷、结算业务B.中央银行以盈利为目的的开展业务C.中央银行不与政府部门发生资金往来关系D.中央银行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具有相对独立性【正确答案】:D【参考解析】:本题考查中央银行的业务特征。
中央银行不以盈利为目的;不经营普通银行业务,只与政府或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往来关系;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中央银行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应受到其他部门或机构的行政干预和牵制。
可见,只有选项D说法正确。
3. 以2000年为基期,2008年和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定基增长速度分别为14.40%和l4.85%。
2009年对2008年的环比发展速度为()。
A.0.39%B.14.63%C.100.39%D.114.63% 【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本题考查环比发展速度的计算。
定基发展速度一定基增长速度+1,且两个相邻时期定基发展速度的比率等于相应时期的环比发展速度。
所以本题中,环比发展速度=(14.85%+1)/(14.40%+1)=100.39%。
4. 甲、乙、丙、丁4人按份共有一艘轮船,甲占该船70%份额。
现甲欲用该船作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如各共有人事先对此事项未作约定,则甲的抵押行为()。
A.须经乙、丙、丁一致同意B.无须经乙、丙、丁同意C.须经乙、丙、丁中份额最大的一人同意D.须经乙、丙、丁中的两人同意【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本题考查按份共有。
中级经济基础复习题50题(含答案

中级经济基础复习题50题(含答案)单选题1、关于会计主体的概念,下列各项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非法人B.可以是一个企业,也可以是企业内部的某一个单位C.可以是单一的企业,也可以是由几个企业组成的企业集团D.当企业与业主有经济往来时,应将企业与业主作为同一个会计实体处理答案:D暂无解析单选题2、下列关于货币市场基金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货币市场基金是指仅投资于货币市场工具的基金B.就流动性而言,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很好,甚至比银行7天通知存款的流动性还要好C.就安全性而言,由于货币基金投资于短期债券、国债回购及同业存款等,投资品种的特性基本决定了货币基金本金风险接近于零D.一般来说,申购或认购货币市场基金没有最低资金量要求答案:D[解析] 一般来说,申购或认购货币市场基金的最低资金量要求为1000元。
单选题3、某企业以自产产品――电冰箱作为福利发放给200名职工。
已知每台电冰箱的生产成本为2000元,售价为2500元,使用增值税税率为17%。
那么该公司应该确认的应付职工薪酬为()元。
A.468000B.400000C.500000D.585000答案:D[考点] 应付职工薪酬的会计处理单选题4、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象为()。
A.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人员B.会计C.在职会计人员D.单位负责人答案:A[解析] 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的对象为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
单选题5、(六)F注册会计师负责审计S公司2×10年度财务报表。
在编制和归整审计工作底稿时,F 注册会计师遇到下列事项,请代为做出正确的专业判断。
F注册会计师在记录审计过程时,对于特定项目或事项的识别特征需要特别注意,以下有关审计程序中测试的样本的识别特征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对被审计单位生成的订购单进行细节测试时,注册会计师可能以订购单的日期或编号作为测试订购单的识别特征B.对于观察程序,注册会计师必须以观察的对象为识别特征C.对于需要询问被审计单位中特定人员的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可能会以询问的时间、被询问人的姓名以及职位作为识别特征D.对于需要选取或复核既定总体内一定金额以上的所有项目的审计程序,注册会计师可能会以实施审计程序的范围作为识别特征答案:B[解析] 对于观察程序,注册会计师可能会以观察的对象或观察过程、观察的地点和时间作为识别特征。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统计)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经济师中级经济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统计)模拟试卷3(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多项选择题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l个最符合题意。
1.下列统计变量中,属于分类变量的是( )。
A.员工性别B.商品销售额C.员工受教育水平D.学生年龄正确答案:A解析:分类变量的取值是类别。
员工性别是分类变量,商品销售额和学生年龄是定量变量,员工受教育水平是顺序变量。
知识模块:统计2.集中趋势最主要的测度值是( )。
A.众数B.中位数C.均值D.几何平均数正确答案:C解析:均值是集中趋势中最主要的测度值,是一组数据的重心所在。
解释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知识模块:统计3.某小学六年级8个班的学生人数由少到多依次为34人、37人、34人、34人、36人、36人、34人、37人,其中位数为( )。
A.34B.35C.36D.37正确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位数的计算。
确定中位数时,先对数据进行排序,然后确定中位数的位置,假设n为数据的个数。
(1)n为奇数:中位数位置是,该位置所对应的数值就是中位数数值。
(2)n为偶数:中位数位置是介于之间,中位数就是这两个位置对应的数据的均值。
本题中,先将上述数据由小到大排序为34人、34人、34人、34人、36人、36人、37人、37人。
n为8,中位数位置介于4和5之间,即这两个位置对应的数据34和36的均值,故中位数:(34+36)÷2=35。
知识模块:统计4.下列关于标准差的表述错误的是( )。
A.能够度量数值与均值的平均距离B.用来测量数据的离散程度C.与原始数值具有相同的计量单位D.用来测量数据的集中趋势正确答案:D解析:标准差用来测度数据的离散程度,是方差的平方根,能度量数值与均值的平均距离,还与原始数值具有相同的计量单位。
知识模块:统计5.下列集中趋势测度值中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 )。
A.众数B.中位数C.分位数D.算术平均数正确答案:D 涉及知识点:统计6.下列抽样方法中,属于非概率抽样的是( )。
[财经类试卷]统计师(中级)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借贷记账法)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
![[财经类试卷]统计师(中级)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借贷记账法)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62bb06cc850ad02de8041b5.png)
统计师(中级)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借贷记账法)历年真题试卷汇编1及答案与解析一、单项选择题以下每小题各有四项备选答案,其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 简单会计分录是( )。
[2013年真题](A)一借多贷的会计分录(B)一贷多借的会计分录(C)一借一贷的会计分录(D)多借多贷的会计分录2 根据借贷记账法账户的基本结构是左方为借方,右方为贷方。
资产类账户的基本结构是( )。
[2012年、2009年真题](A)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期末余额在贷方(B)借方登记增加额,贷方登记减少额,期末余额在借方(C)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期末余额在借方(D)借方登记减少额,贷方登记增加额,期末余额在贷方3 本月A产品销售收入为48000元,A产品为应纳消费税产品(税率为10%),计算本月应交消费税金以及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7%)和应交教育费附加(税率3%)正确的是( )。
[2012年真题](A)应交消费税金4800+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336+应交教育费附加1400=6576(B)应交消费税金4800+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336+应交教育费附加144=5280(C)应交消费税金4800+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3360+应交教育费附加1440=9600(D)应交消费税金4800+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3360+应交教育费附加144=83044 根据借贷记账法,投资者以资产向企业投入资本时,应该编制会计分录( )。
[2011年真题](A)借记资产类账户同时贷记负债类账户(B)借记资产类账户同时贷记所有者权益类账户(C)借记收入类账户同时贷记所有者权益类账户(D)借记资产类账户同时贷记损益类账户5 在6月30日正确计算本月应付专项工程B(未完工)长期贷款40万元(年利率12%)的应付利息,并编制会计分录( )。
[2011年真题](A)借记在建工程48000元同时贷记应付利息48000元(B)借记在建工程4000元同时贷记应付利息4000元(C)借记财务费用48000元同时贷记应付利息48000元(D)借记财务费用4000元同时贷记应付利息4000元6 “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是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其中“借贷必相等”的含义是 (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年经济师考试“会计统计”部分练习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共7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按低级到高级、粗略到精确顺序排列的数据计量尺度是()。
A.定比尺度、定距尺度、定类尺度、定序尺度B.定序尺度、定比尺度、定类尺度、定距尺度C.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D.定类尺度、定距尺度、定序尺度、、定比尺度参考答案:C解析:本题考核第21章统计与统计数据,参见教材第169页,本题考查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
按低级到高级、粗略到精确顺序排列的数据计量尺度是: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2. 下列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中,最高级、最精确的是()。
A.定类尺度B.定序尺度C.定距尺度D.定比尺度参考答案:D解析:本题考核第21章统计与统计数据,参见教材第169页。
考查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的精确程度,按低级到高级、粗略到精确顺序排列的数据计量尺度是:定类尺度、定序尺度、定距尺度、定比尺度。
所以,统计数据的计量尺度中,最高级、最精确的是定比尺度。
3.总量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
A. 相对指标B. 时期指标C. 离散指标D. 平均指标参考答案:B解析:考核第21章统计与统计数据,教材第170页。
总量指标按其所反映的时间状况不同分为时点指标和时期指标。
4.财政收入这一统计指标属于()。
A. 相对指标B. 时期指标C. 时点指标D. 平均指标参考答案:B解析:考核第21章统计与统计数据,教材第170页。
时期指标是反映现象在一段时期内的总量,如产品产量、财政收入等。
5.统计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
A. 比例指标B. 比率指标C. 平均指标D. 变异指标参考答案:C考题解析:考核第21章统计与统计数据。
见教材170页。
统计指标按照其所反映的内容或其数值表现形式,可以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
6.为了解全国煤炭企业的生产安全状况,找出安全隐患,专家根据经验选择10个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
这类调查方法属于()。
A.专家调查 B.重点调查 C.系统调查 D.典型调查参考答案:D考题解析:考核第22章统计调查,考查考生对典型调查概念的理解,参见教材第175页。
典型调查是从调查对象的全部单位中选择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单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
7.统计误差包括登记性误差和()。
A.代表性误差 B.调查对象遗漏 C.计算机录入错误 D.虚报瞒报参考答案:A解析:考核第22章统计调查,参见教材第177页。
统计误差包括登记性误差和代表性误差。
8.关于比例的说法,正确的是()。
A.它的比值可能大于1B.它是一个总体中各个不同部分的数量对比C.它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D.它是同一现象在不同时间或空间上的数量对比参考答案:C解析: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参见教材第181页,考查考生有关比例的概念,即: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
9.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各部分的比例之和()。
A.大于1 B.等于1 C.小于1 D.等于100参考答案:B解析: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参见教材第181页,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各部分的比例之和等于1。
10.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之比属于()。
A.比率 B.比例 C.极差 D.百分比参考答案:A解析: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参见教材第181页。
在经济和社会问题的研究中,经常使用比率。
比如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值之比等等。
11.频率就是将()乘以100而得到的百分比。
A.比率 B.比例 C.极差 D.百分比参考答案:B解析: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参见教材第181页。
频率就是将比例乘以100而得到的百分比。
12.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主要有圆形图和()。
A.条形图 B.直方图 C.累积分布图 D.茎叶图参考答案:A解析: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参见教材第182页,考查考生有关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
分类数据的图示方法主要有圆形图和条形图。
13.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短来表示数据变动的图形是()。
A.折线图B.条形图C.直方图D.圆形图参考答案:B解析: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参见教材第182页。
用宽度相同的条形的高度或长短来表示数据变动的图形是条形图。
14.用圆形及圆内扇形的面积来表示数值大小的图形是()A.折线图B.条形图C.直方图D.圆形图参考答案:D解析: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参见教材第182页。
圆形图是用圆形及圆内扇形的面积来表示数值大小的图形15.某社区服务满意度研究中,调查人员在某居民小区抽样调查100户,得到下表所列调查结果,其中回答“满意”的占()。
回答类别向上累积百分比(%)非常不满意12不满意30一般82满意92非常满意100A.8%B.82%C.10%D.92%参考答案:C考题解析: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参见教材第183页有关累积频数或百分比的项上累积和向下累积的两种方法。
10%=92%-82%16.组距分组是()整理方法。
A.分类数据B.顺序数据C.数值性数据D.离散变量参考答案:C解析: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参见教材第184页。
数值性数据的分组方法有单变量分组和组距分组两种,在连续变量或变量值较多的情况下,通常采用组距分组。
17.在对数据实行等距分组的情况下,组距与组数的关系是()。
A. 无任何关系B. 反比关系C. 正比关系D. 组距总是组数的5倍参考答案:B考题解析: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参见教材第185页。
组距= 极差值/ 组数,组距与组数成反比例关系,组数越多,组距越小,组数越少,组距越大。
18.上限值与下限值的平均数称为()A. 组平均数B. 组中值C. 组距D. 组数参考答案:B考题解析: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参见教材第186页。
组中值=(上限值+下限值)÷219.将一批数据进行分组,各组的组限依次是“110-120”、“120-130”、“130-140”、“140-150”、“150-160”,按统计分组的规定,140这一数值()。
A.不计算在任何一组B. 分在“140-150”这一组中C. 分组“130-140”这一组中D. 分在“130-140”或“140-150”均可参考答案:B解析: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参见教材第186页。
为解决“不重”的问题,统计分组时习惯上规定“上组限不在内”,即当相邻两组的上下限重叠时,恰好等于某一组上限的观察值不算在本组内,而计算在下一组内。
20.在直方图中,矩形的宽度表示()。
A.各组的组距B.各组所属的类别C.各组的百分比D.各组的频数参考答案:A解析:考核第23章统计数据的整理与显示。
参见教材第187页。
在直方图中,矩形的宽度表示各组的组距。
21.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倾向称为()A.集中趋势B.离散程度C.偏态D.峰度参考答案:A解析:考核24章数据特征的测度,见教材第190页。
集中趋势是指一组数据向某一中心值靠拢的倾向。
22.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值称为()。
A.中位数B.众数C.极值D.平均数参考答案:B解析:考核24章数据特征的测度,见教材第190页。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值。
23.抽样调查得到的10个家庭住房面积(单位:平方米):55、75、75、90、90、90、90、105、120、150。
这10个家庭住房面积的众数是()。
A.75B.90C.55D.4参考答案:B解析:考核24章数据特征的测度,见教材第190页。
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值。
本题中家庭住房面积90平方米出现次数最多,所以,众数是90。
24.算术平均数与众数、中位数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A. 都适用于分类数据B. 都适用于顺序数据C. 都不受极端值影响D. 都适用于数值型数据参考答案:D解析:考核24章数据特征的测度,见教材第190-191页。
众数不仅适用于品质数据,也适用于数值性数据;中位数主要用于顺序数据,也适用于数值性数据;算术平均数主要适用于数值性数据;25.某小学六年级8个班的学生人数由少到多依次为34人、34人、35人、35人、35人、36人、37人、37人,其中位数为()人。
A. 34B. 35C. 36D. 37参考答案:B解析:考核第24章数据特征的测度,参见教材第190-191页的中位数计算例题:中位数的位置是(8+1)÷2=4.5,∴中位数=(35+35)÷2=3526.抽样调查得到的10个家庭住房面积(单位:平方米):55、75、75、90、90、90、90、105、120、150。
这10个家庭住房面积的平均住房面积是()。
A.75B.90C.94D.150参考答案:C解析:考核24章数据特征的测度,见教材第190页。
这10个家庭住房面积的平均住房面积=(55×1+75×2+90×4+105×1+120×1+150×1)÷(1+2+4+1+1+1)=940÷10=94(平方米)27.下列指标中,用于描述数据集中趋势,并且易受极端值影响的是()。
A.算术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极差参考答案:A解析:本题考核第24章数据特征的测度,参见教材第192页。
中位数和众数都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极差描述数据离散程度,只有选项A算术平均数用于描述数据集中趋势,并且易受极端值的影响。
28.n个观察值的连乘积的n次方根称为()。
A.算术平均数 B.极值 C.众数 D.几何平均数参考答案:D解析:本题考核第24章数据特征的测度,参见教材第192页。
n个观察值的连乘积的n 次方根就是几何平均数。
29.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或频数分布的分散程度称为()A.集中趋势B.离散程度C.偏态D.峰度参考答案:B解析:本题考核第24章数据特征的测度,参见教材第193页。
离散程度是指数据之间的差异程度或频数分布的分散程度。
30.集中趋势的测度值对一组数据的代表程度,取决于该组数据的离散水平。
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集中趋势的测度值对该组数据的代表性()。
A.越好B.越差C.始终不变D.在一定区间内反复变化参考答案:B解析:本题考核第24章数据特征的测度,参见教材第193页。
数据的离散程度越大,集中趋势的测度值对该组数据的代表性越差。
31. 抽样调查得到的10个家庭住房面积(单位:平方米):55、75、75、90、90、90、90、105、120、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