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检验初级技师资格考试考点梳理

合集下载

临检检验技师考试要点汇总(自己整理)

临检检验技师考试要点汇总(自己整理)

临床检验基础1.正常人血量成人约为4~5L,大量输血是指一次连续输血量超过2000ml。

2.瑞氏染色血涂片中,正常红细胞直径范围是6.0-9.5um,平均直径为7.2um。

3.制备血涂片时,手工推片与载玻片应保持夹角为25~30度。

4.红细胞稀释液:传统稀释液(Hayem液)由NaCl (氯化钠,调节渗透压)、Na2S04.10H2O(结晶硫酸钠,提高比密防止细胞粘连)、HgCl2(氯化高汞,防腐)和蒸馏水组成,缺点是遇高球蛋白血症患者,由于蛋白质沉淀而使红细胞易凝结。

枸橼酸钠稀释液由枸橼酸钠(抗凝和维持渗透压)、甲醛(防腐和固定红细胞)、氯化钠(调节渗透压)和蒸馏水组成。

普通生理盐水或加1%甲醛生理盐水。

5.存放HiCN转化液的容器应为棕色玻璃瓶。

6.ICSH推荐CBC(complete blood count)抗凝剂用EDTA-K2,不适用于凝血检查、血小板功能试验。

7.葡萄糖、糖耐量检测专用真空采血管盖子的颜色是灰色。

8.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血涂片中可见裂红细胞;镰形红细胞含有异常血红蛋白S(HbS);低色素贫血(如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HbC病)常有靶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常见有核红细胞(一周内婴儿血涂片可见到少量有核红细胞外,其他则为病理现象)。

9.红细胞内异常结构: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形态不一的蓝色颗粒(变形RNA),常见于铅中毒、正常人;豪焦小体(染色质小体),暗紫红色圆形小体,常见于脾切除后等;卡波环,在嗜多色性、碱性点彩红细胞胞质中出现的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常见于白血病、巨细胞性贫血等。

10.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有关的血液学指标和形态是血小板。

11.血小板数量减少,平均体积增高,可能的原因是外周血中血小板破坏增多。

12.大细胞性贫血的血红蛋白浓度相对偏高,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的血红蛋白减低,但红细胞计数可正常。

13.血细胞比容测定icsh确定的参考方法是:放射性核素法。

温氏法(Wintrobe法),已属淘汰之列。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备考知识点(4)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备考知识点(4)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备考知识点(4)再生障碍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概念与发病机制(1)概念:是由多种原因致造血干细胞减少和(或)功能异常,从而引起红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减少的一种获得性疾病。

临床表现为贫血、感染和出血。

(2)发病机制:与造血干细胞受损、造血微环境损伤及免疫介导因素有关。

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表现-感染。

左为26岁女性患者感染绿脓杆菌,至口腔疼痛、肿胀,不能正常闭合。

右为另外一名患者,口腔发生严重的白色念珠菌感染。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特征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而肝、脾、淋巴结不肿大。

急性AA:起病急,进展迅速,病程短。

贫血呈进行性,常伴有严重出血,出血部位广泛并常有内脏出血;半数以上病例起病时即有感染,严重者可发生败血症。

此型又称重型再障-Ⅰ型。

慢性AA:起病缓慢,病程进展慢较平稳,病程较长,一般在4年以上,有的可长达十余年。

以贫血为主,出血和感染较轻,此型又称轻型再障。

如病情恶化,转为重型AA,称为重型再障-Ⅱ型。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象与骨髓象特点进行性贫血、出血和感染,肝、脾、淋巴结不肿大。

1.血象: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

2.骨髓象:造血细胞减少(特别是巨核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3.骨髓病理组织学检验:造血与脂肪组织容积比降低。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标准①全血细胞减少,网织红细胞绝对值减少;②一般无肝脾肿大;③骨髓至少1个部位增生减低或重度减低(如增生活跃,须有巨核细胞明显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增多,骨髓小粒非造血细胞增多(有条件者应做骨髓活检等检查);④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⑤一般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复习必备考点(31-40)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复习必备考点(31-40)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复习必备考点(31-40)【考点31】国际单位国际单位的含义:在实验规定的条件下(温度、最适pH、最适底物浓度时),在1min内催化1μmol底物发生反应所需的酶量作为1个酶活力国际单位(U)。

【考点32】酶胆分离酶胆分离:重症肝炎由于大量肝细胞坏死,此时血中ALT可仅轻度增高,临终时常明显下降,但胆红素却进行性升高,即所谓的“酶胆分离”,常是肝坏死征兆。

【考点33】乳酸脱氢酶(LD)同工酶LD是由两种不同的亚基(M、H)构成的四聚体,形成5种同工酶,即LD1(H4)、LD2(H3M)、LD3(H2M2)、LD4(HM3)、LD5(M4)。

这五种同工酶大致可分成三类:①以LD1为主,主要在心肌,可占总酶的50%,也存在于红细胞内;②以LD5为主,存在于横纹肌,肝中也有;③LD3为主,存在于肝、脾。

【考点34】肌酸激酶(CK)同工酶CK分子是由两个亚单位组成的二聚体。

脑型亚单位(B)和肌型亚单位(M)是两个不同结构基因的产物。

仅二聚体有活性,产生3种CK同工酶,即CK-BB(CK1)、CK-MB(CK2)及CK-MM(CK3)。

脑、前列腺、肠、肺、膀胱、子宫、胎盘及甲状腺中CK-BB占优势;骨骼肌及心肌中CK-MM占优势;CK-MB主要分布于心肌中。

【考点35】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一般是指其含量是以毫克或更少/每千克组织来计算的元素。

属于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锌、铜、锰、铬、钼、钴、硒、镍、钒、锡、氟、碘、硅等,再加上非必需的微量元素共有数十种。

【考点36】酶活性单位酶活性单位:近年来国际上大力推广SI制,我国已明确SI制为法定计量单位制,此时酶活性单位为Katal,即1秒钟转化1个摩尔底物的酶量,常用单位为μKatal或nKatal。

【考点37】中枢免疫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由骨髓及胸腺组成。

外周免疫器官是免疫应答的场所,由淋巴结、脾脏及扁桃体等组成。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复习必备考点(41-50)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复习必备考点(41-50)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复习必备考点(41-50)【考点41】沉淀反应的定义沉淀反应是指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特定条件下发生特异性结合时出现的沉淀现象。

【考点42】抗原或抗体的存在与否以及相对含量的估计沉淀线的形成是根据抗原抗体两者比例所致,沉淀线如果靠近抗原孔,则表示抗体含量较大;沉淀线如果靠近抗体孔,则表示抗原含量较大;不出现沉淀线则表明无对应的抗体或抗原或者抗原过量。

【考点43】抗原或抗体相对分子量的分析抗原或抗体在琼脂内自由扩散,其速度受分子量的影响。

分子量小者扩散快,反之则较慢。

由于慢者扩散圈小,局部浓度则较大,形成的沉淀线弯向分子量大的一方;如果两者分子量大致相等,则形成直线。

【考点44】荧光免疫技术常用的荧光色素①异硫氰酸荧光素,呈现明亮的黄绿色荧光。

②四乙基罗丹明,呈橘红色荧光。

③四甲基异硫氰酸罗丹明,呈橙红色荧光。

④藻红蛋白,呈明亮的橙色荧光。

【考点45】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分离Ficoll分离液可作为常规的淋巴细胞分离液,主要用于分离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是一种单次密度梯度离心分离法,其分布由上到下依次为:稀释的血浆层、单个核细胞层、粒细胞层和红细胞层。

【考点46】溶血空斑试验溶血空斑试验:每一个空斑中央含一个抗体形成细胞,空斑数目即为抗体形成细胞数。

空斑大小表示抗体形成细胞产生抗体的多少。

【考点47】超敏反应的分型超敏反应的分型:Ⅰ型超敏反应,即速发型超敏反应;Ⅱ型超敏反应,即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即免疫复合物型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IV型超敏反应,即迟发型超敏反应。

【考点48】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征Ⅰ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特征有:①超敏反应发生快,消退快;②常引起生理功能紊乱,较少发生严重的组织细胞损伤;③由特异性IgE型抗体介导,无补体参与;④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

【考点49】常见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常见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①药物过敏性休克(青霉素引发的过敏性休克最为常见);②血清过敏性休克;③呼吸道过敏反应;④消化道过敏反应;⑤皮肤过敏反应(可由药物、食物、油漆、肠道寄生虫或冷热刺激等引起。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备考知识点(15)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备考知识点(15)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备考知识点(15)
阴道分泌物的一般性状
(一)外观
1.正常阴道分泌物为白色稀糊状,无气味,量多少不等。

其性状与雌激素水平及生殖器充血情况有关。

2.异常
(1)大量无色透明黏白带:常见于应用雌激素药物后及卵巢颗粒细胞瘤。

(2)脓性白带:黄色有臭味,化脓性细菌感染引起,见于慢性宫颈炎、老年性阴道炎、子宫内膜炎、宫腔积脓、阴道异物等;黄色泡沫状脓性白带,常见于滴虫性阴道炎。

(3)豆腐渣样白带:常见于真菌性阴道炎。

(4)血性白带:有特殊臭味。

见于宫颈癌、宫颈息肉、子宫黏膜下肌瘤、慢性重度宫颈炎以及使用宫内节育器的副作用等。

(二)pH
正常阴道分泌物呈酸性,pH4~4.5。

pH 值增高见于各种阴道炎,幼女和绝经后的妇女。

临床检验初级技师资格考试考点梳理

临床检验初级技师资格考试考点梳理

临床检验初级技师资格考试考点梳理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分几级?如何划分?其临床意义如何?答:一般分为:⑴增生极度活跃涂片中有核细胞约占1/2或更多。

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平均为1.8:1.常见于各种白血病。

⑵增生明显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为5:1~9:1.常见于各种红系、粒系或其它系统的增生疾病。

⑶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为27:1,一般为正常骨髓的表现。

⑷增生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为90:1,见于骨髓造血机能减低。

如取样稀释,也可表现为此种现象。

⑸增生重度减低有核细胞明显减少,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为200:1.是典型的再障骨髓象。

取材不良,亦见此像。

2何谓白血病裂孔?亚裂孔?见于何种白血病?答:在白血病的血片及骨髓片分类时,仅见到最幼稚和最成熟的细胞而中间阶段缺如,此即为白血病裂孔。

如中间阶段减少,即为亚裂孔。

这种现象见于急性白血病。

3感染性骨髓像有何表现?答:⑴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⑵粒细胞可增生,并可有核左移现象、空泡变性及中毒性颗粒。

⑶网状细胞、吞噬细胞易见,浆细胞亦可增多。

⑷红系及巨核细胞系大致正常。

4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骨髓像有何形态学特点?答:⑴骨髓像呈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⑵粒红比值正常。

⑶巨核细胞有成熟障碍和变性现象。

成熟型巨核细胞明显减少,血小板簇不易找到或没有。

5简述尿液的生成机理。

答:尿液是在肾脏内形成的。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管时,其中大分子蛋白质和细胞,脂类等胶体被截留,其余成分则经半透膜过滤进入肾小球囊,形成原尿。

当原尿通过肾小管时,约大部分水分,电解质和葡萄糖等物质又重新被吸收回血;同时,肾小管亦分泌一些物质加入尿中,最后生成终尿。

6简述乳糜尿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答:特征:⑴外观乳白色,仔细观察可分三层,上层为乳酪状被膜,中层为乳糜色液体,下层有少量沉淀。

⑵蛋白质+++~++++。

⑶加乙醚于尿液中,用力振摇后,所含脂肪溶于乙醚层中,尿液变清。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备考知识点(8)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备考知识点(8)

初级检验技师考试备考知识点(8)1.血象(1)红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早期正常,少数甚至稍增高,随病情发展渐呈轻、中度降低,急变期呈重度降低。

(2)白细胞:白细胞数显著升高,初期一般为50×109/L,多数在(100~300)×109/L,最高可达1000×109/L。

可见各阶段粒细胞,其中以中性中幼粒及晚幼粒细胞增多尤为突出,杆状粒和分叶核也增多、原始粒细胞(Ⅰ+Ⅱ)低于10%,嗜碱性粒细胞可高达10%~20%,是慢粒特征之一。

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也可增多。

随病情进展,原始粒细胞可增多,加速期可大于10%,急变期可大于20%。

(3)血小板:血小板增多见于1/3~1/2的初诊病例,有时可高达1000×109/L,加速期及急变期,血小板可进行性减少。

2.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极度活跃,粒红比例明显增高可达10~50:1;显著增生的粒细胞中,以中性中幼粒、晚幼粒和杆状核粒细胞居多。

原粒细胞小于10%。

嗜碱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幼红细胞早期增生、晚期受抑制,巨核细胞增多,骨髓可发生轻度纤维化。

加速期及急变期时,原始细胞逐渐增多。

慢粒是多能干细胞水平上突变的克隆性疾病,故可向多方面急性变、急粒变,急淋变。

此外,还可有慢粒急变为原始单核、原始红细胞、原始巨核细胞、早幼粒细胞、嗜酸或嗜碱性粒细胞等急性白血病。

急变期红系、巨核系均受抑制。

3.细胞化学染色NAP阳性率及积分明显减低,甚至缺如。

4.染色体及分子生物学检验Ph染色体是CML的特征性异常染色体,检出字为90%~95%,其中绝大多数为t(9;22)(q34;q11)称为典型易位。

Ph染色体存在于CML的整个病程中,治疗缓解后,Ph染色体却持续存在。

基因分析发现,其正常位于染色体9q34上的癌基因c-abl移位至22q11的断裂点从集区bcr基因组成BCR和ABL融合基因,表达具有高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的BCR/ABL 融合蛋白,该蛋白在本病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初级检验考试知识点总结

初级检验考试知识点总结

初级检验考试知识点总结一、临床检验的基本理论1. 生物化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是通过对生物体内的生理、代谢和功能状况的化学指标进行定量分析,来反映生物体的健康状况。

包括血糖、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指标的检测。

2. 免疫学检验免疫学检验是通过检测血清中的抗体和抗原来评估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

包括HIV抗体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梅毒螺旋体抗体等检测项目。

3. 血液学检验血液学检验是通过对血液中各种细胞和成分的计数、分类和形态特征进行检测,来评估机体的造血和免疫功能状态,包括血球计数、红细胞形态、凝血功能等检测项目。

4. 微生物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是通过对病原微生物进行培养、鉴定和药敏试验,来诊断感染性疾病和评估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指导。

二、实验室操作技能1. 仪器操作初级检验师需要掌握各种生化、免疫、血液、微生物实验室常用的仪器操作技能,包括分光光度计、酶标仪、血细胞分析仪、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的使用和维护。

2. 样本处理初级检验师需要了解不同样本的采集、保存和处理方法,确保样本质量,准确进行检验。

包括血液、尿液、脑脊液、细胞培养物等的处理方法。

3. 实验室安全实验室操作中的安全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初级检验师需要了解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包括化学品、生物制品的安全使用和废弃处理、个人防护措施等。

4. 质量控制质量控制是实验室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初级检验师需要了解质控品的制备、使用和数据分析,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三、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1. ISO15189国际标准ISO15189是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质量与能力的认证标准,初级检验师需要了解ISO15189的相关要求和认证流程,确保实验室的质量管理符合国际标准。

2. 质量保证质量保证是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包括常规质控、内部质控、外部质控等,初级检验师需要了解各类质控品的使用方法和数据分析,及时调整实验室的检验方法和质量控制方案。

3. 质量评价定期进行实验室的质量评价、检查和审核,确保实验室的工作符合规范和标准,初级检验师需要了解质量评价的方法和标准,及时进行改进和调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检验初级技师资格考试考点梳理1骨髓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分几级?如何划分?其临床意义如何?答:一般分为:⑴增生极度活跃涂片中有核细胞约占1/2或更多。

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平均为1.8:1.常见于各种白血病。

⑵增生明显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为5:1~9:1.常见于各种红系、粒系或其它系统的增生疾病。

⑶增生活跃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为27:1,一般为正常骨髓的表现。

⑷增生减低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为90:1,见于骨髓造血机能减低。

如取样稀释,也可表现为此种现象。

⑸增生重度减低有核细胞明显减少,成熟红细胞与有核细胞之比为200:1.是典型的再障骨髓象。

取材不良,亦见此像。

2何谓白血病裂孔?亚裂孔?见于何种白血病?答:在白血病的血片及骨髓片分类时,仅见到最幼稚和最成熟的细胞而中间阶段缺如,此即为白血病裂孔。

如中间阶段减少,即为亚裂孔。

这种现象见于急性白血病。

3感染性骨髓像有何表现?答:⑴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⑵粒细胞可增生,并可有核左移现象、空泡变性及中毒性颗粒。

⑶网状细胞、吞噬细胞易见,浆细胞亦可增多。

⑷红系及巨核细胞系大致正常。

4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骨髓像有何形态学特点?答:⑴骨髓像呈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⑵粒红比值正常。

⑶巨核细胞有成熟障碍和变性现象。

成熟型巨核细胞明显减少,血小板簇不易找到或没有。

5简述尿液的生成机理。

答:尿液是在肾脏内形成的。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管时,其中大分子蛋白质和细胞,脂类等胶体被截留,其余成分则经半透膜过滤进入肾小球囊,形成原尿。

当原尿通过肾小管时,约大部分水分,电解质和葡萄糖等物质又重新被吸收回血;同时,肾小管亦分泌一些物质加入尿中,最后生成终尿。

6简述乳糜尿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答:特征:⑴外观乳白色,仔细观察可分三层,上层为乳酪状被膜,中层为乳糜色液体,下层有少量沉淀。

⑵蛋白质+++~++++。

⑶加乙醚于尿液中,用力振摇后,所含脂肪溶于乙醚层中,尿液变清。

临床意义:⑴淋巴管阻塞,常见于丝虫病、先天淋巴管畸形、腹内结核、肿瘤压迫等疾病。

⑵胸腹创伤、手术伤及腹腔淋巴管或胸导管也可出现乳糜尿,但少见。

⑶过度疲劳、妊娠及分娩后、糖尿病脂血症、肾盂肾炎、包虫病、疟疾等也偶见乳糜尿。

7解释管型,简述尿液内管型的形成条件。

答:尿内蛋白质在肾小管中形成聚集体,随尿排出后即称管型。

形成管型的条件是:⑴原尿内有一定量的蛋白质。

⑵肾小管有使尿液浓缩和酸化的能力,同时尿流缓慢及局部尿液积滞,肾单位中形成的管型在重新排尿时随尿排出。

⑶具有交替使用的肾单位。

8简述管型形成的过程。

答:当处于休息状态的肾小管中有含一定量蛋白质的原尿时,肾小管即发挥其浓缩和酸化尿液的正常功能;蛋白质浓度因尿液浓缩而增加,因酸化至其等电点和受到盐析而易于沉淀、凝固、逐渐以肾小管为外形而凝聚成管型。

经过一定时间的固化后,当这些休息状态的肾单位重新工作时,管型便随尿排出。

9简述管型的类型答:由少量蛋白质凝固形成的管型是最简单的管型,即透明管型。

蛋白含量较多、变性明显并有颗粒附着其上者称为颗粒管型。

如管型中还有肾上皮细胞、白细胞、红细胞、或脂肪滴,则分别称为上皮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及脂肪管型等。

10简述不同管型的临床意义炎和肾出血所特有,脓细胞管型是化脓性肾炎的特征。

蜡样管型的出现表示肾脏有严重损害。

应该指出的一点是:尿中出现管型并不意味着肾疾患十分严重,从生理机制上看,出现管型倒表示肾功能尚好,多是一种可逆性变化,预后大部分是良好的。

11简述脑脊液细胞计数及其临床意义。

答:脑脊液中的细胞在正常情况下是恒定的在病理情况下因疾病种类不同,细胞数量变化很大,所以细胞计数和分类在疾病的辅助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正常人:脑脊液中白细胞为<10个/ul.儿童较成人稍高。

多为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以嗜中性粒细胞为主。

11~30个/ul时为轻度增高,31~100个/ul时,为中度增高;200~500个/ul为高度增高;500~1000/ul为剧烈增高,最高可达>10000/ul.白细胞20个以上应进行细胞分类计数。

白细胞数剧烈增加见于化脓性脑膜炎,少或中度增加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炎等,以淋巴细胞为主,细胞数量的变化在治疗中可作为病情变化的参考指标。

细胞数减少是临床好转的标志。

12简述血液的一般物理性质。

答: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红色粘稠混悬液,血浆约占0.55,血细胞约占0.4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浆是一种复杂的胶体溶液,组成非常恒定,其中固体成分占0.08~0.09,水分占0.91~0.92.固体成分包括各种血浆蛋白、营养成分、无机盐、维生素和代谢终产物等。

血液pH为7.35~7.45,比密为1.050~1.060,相对粘度为4~5,血浆渗透量为300mOsm/kgH2O,血液离体后数分钟即自行凝固。

13哪些生理因素可引起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或减少?答:⑴年龄与性别:新生儿期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均明显增高,出生两周后逐渐下降到正常水平;女性由于月经、内分泌等因素,21~35岁者血红蛋白均维持最低水平。

⑵精神因素:感情冲动、兴奋、恐惧、寒冷等刺激均可使肾上腺素过多分泌,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

⑶高山居民和登山运动员可因缺氧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高。

⑷长期多次献血者红细胞可代偿性增加。

⑸妊娠后期,某些老年人及6个月至2岁婴儿均可出现生理性贫血。

14哪些生理变化可影响白细胞计数?答:⑴年龄:新生儿期白细胞计数较高,可达15×109~30×109/L,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初生儿外周血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

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均较高,可达0~70.⑵日间变化:一般安静松弛时白细胞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内可相差一倍。

⑶运动、疼痛和情绪影响:剧烈运动、剧痛、极度恐惧等均可使白细胞短暂增高。

⑷妊娠与分娩:妊娠期特别是最后一个月白细胞可增高,分娩时可高达34×109/L,产后2~5日内恢复正常。

由于生理因素,同一检测对象白细胞计数波动可达50%.15简述血细胞的基本结构。

答:血细胞的基本形态结构与其它细胞相似。

在结构上各种细胞都具有细胞膜、细胞浆和细胞核三大部分。

⑴细胞膜是细胞表面包着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

⑵细胞浆也称细胞质,是细胞膜与细胞核之间的部分,活体状态时为透明的胶状物。

细胞浆内包括基质、细胞器和包含物。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看到内质网、线粒体、高尔基体和中心体等细胞器。

细胞浆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数血细胞含大量的RNA和酶。

它们与生物氧化、蛋白质合成密切相关。

浆内还有营养物、分泌物排泄物和色素等。

⑶细胞核由核膜、核染色质、核质、核仁等构成。

其化学成分主要是DNA和组蛋白,其中DNA是遗传的物质基础。

16简述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含义。

答: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为多种原因所引起的一组表现多样化、转归不一的临床血液学综合征。

由于此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所以在拟定MDS诊断标准的全国性会议召开以前,其名称、标准等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

目前将那些长期贫血而按常规抗贫血治疗又无明显疗效的所谓难治性贫血或外周血呈三系均低,而骨髓增生明显活跃的所谓“增生性再障”;又因某些病人仅长期表现为白细胞减少而被诊断为“假性粒细胞缺乏症”者以及由于某些病人最终转为白血病而一直称为“白血病前期”等类病人都归属这类疾病的范畴,统称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17简述血小板在凝血中的作用。

答:在内源性凝血系统第一阶段因子Ⅹ的激活过程中,因子Ⅸa、生成以后的反应直到凝血酶原被激活为止,均在磷脂表面上进行,磷脂来源于血小板。

正常血小板是无凝血活性的,只有当血小板粘着于异物(胶原等)以后,血小板膜发生改变,才提供有凝血活性的磷脂表面,因子Ⅸa、Ⅷ和Ca在磷脂表面上形成复合物,此复合物催化因子Ⅹ的激活。

血小板因子Ⅸ的激活,这可以说明为什么缺乏因子Ⅶ的病人可无出血症状。

此外,血小板中有多种促进凝血的因子,如血小板因子Ⅰ可能是吸附于血小板上的因子Ⅴ,可以促进凝血酶原向凝血酶的转化;血小板因子Ⅱ可以促进凝血酶对纤维蛋白原的催化作用。

血小板因子Ⅳ是可中和肝素的碱性蛋白质,又叫抗肝素因子,可使肝素失去其抗凝血活性。

18简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制。

答: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传单)是由EB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淋巴细胞良性增生的传染病(又称腺性热)。

多发于青少年,由密切接触、飞沫等途径传播。

病毒侵入机体后,多经5天~15天潜伏期后开始发病。

19简述传染性单核增多症的临床症状。

答:主要为不规则发烧、乏力及伴头痛、剧烈咽痛及咳嗽;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肿大及皮疹。

由于异常淋巴细胞在体内大量增生也向非淋巴组织,如肝、心、脑、肾等器官浸润,而骨髓受累较少见。

因此,本病的临床表现呈多样化。

20简述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及防治原则。

答:寄生虫病与其它传染病一样,流行必须具备3个基本环节:⑴传染源寄生虫病的传染源包括有寄生虫感染、并能将病原体传至外界或另一新宿主的病人、带虫者和保虫宿主。

⑵传播途径多数的的传播途径须包括离开宿主、在外界生存和进入新宿主3个阶段。

⑶易感人群。

防治原则:⑴控制与消灭传染源。

⑵切断传播途径。

⑶保护易感人群。

21简述红斑狼疮(LE)细胞定义及其形成条件。

答:红斑狼疮患者血液内的LE因子为一种抗核蛋白的IgG抗体,它作用于细胞膜使之受损伤,并使细胞核胀大,失去原有的染色质致密结构,形成一种均匀无结构的圆形烟雾状物质,称均匀体。

这种均匀体蛋白被成熟的中性多核白细胞吞噬后即为红斑狼疮细胞(LE细胞)。

22简述染色质小体。

答:染色质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的胞质中,呈圆形,有1~2μm大小,染色为紫红色,可1至数个,已证实为核残余物,常见于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术后。

23简述中性粒细胞在什么情况下可出现哪些毒性变化。

答:在严重感染、恶性肿瘤、严重传染性病、败血症、中毒(药物或重金属)、大面积烧伤等疾病时,中性粒细胞可出现毒性颗粒、空泡、Dohle氏体、核棘突、退行性变及细胞大小不均等变化。

24简述日本血吸虫的致病机理。

答:血吸虫病是一种免疫性疾病,其中虫卵的致病作用最为严重。

⑴尾蚴和童虫所致损害尾蚴侵入皮肤,转变为皮肤型童虫,引起局部丘疹、红斑和瘙痒,称尾蚴性皮炎。

见于重复感染,是IgE抗体及致敏T细胞引起的变态反应。

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引起经过器官、组织的血管充血、栓塞、破裂、点状出血和炎症,以肺部表现明显,患者出现咳嗽、咯血、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

⑵成虫所致损害虫体的代谢产物、分泌物、排泄物等抗原物质,在机体内与相应的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对宿主产生损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