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学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8课 三国鼎立学案 新人教版
6、吴国都城建业在今()
A.江苏省境内B.湖北省境内C.江西省境内D.安徽省境内
二、阅读下列材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著名战役有关?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利的主要原因是?
群学—— 小组起立探讨,在黑板前展示探讨(课堂5分钟)
曹操是怎么统一北方的?
三国鼎 立的局面是怎么形成的?
展示——重点展示群学问题及难点问题
展示群学内容。
学习反馈
一、选择题
三国鼎立局面的正式形成是在()
A.211年B.222年C. 220年D. 263 年
2、下列人物没有生活在三国时期的是()
三国鼎立
课题:第18课三国鼎立
学习内容
我的收获
【学习目标】识记: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三国的建 立,三国经济概况;分析:曹操统一北方和 三国鼎立形成的原因;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学习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以及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学法指导】认真阅读教材P102—P107,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用黑笔做出 标记。然后再对照学习目标,用红笔做第二次标记,想一想明天的学习任务是什么?再独立完成预习。课上按照学习流程学习讨论,并记下你的学习体会。课 堂上要认真听讲,在讨论时要敢于表明自己的想法,课后 记得将学习情况做认真整理。
【知识链接】(补充到书上)
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为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公元208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含答案)

最新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导学案(含答案)

《三国鼎立》导学案班级:姓名:组名:一、【学习目标】1、掌握官渡之战的史实,分析曹操能统一北方的原因2、知道赤壁之战的史实,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及进步性3、掌握魏蜀吴三国建立的相关过程二、【重难点】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三、【自学指导】(带着问题认真阅读P74-77,用笔划出关键词)1、请找出官渡之战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影响?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2、请找出赤壁之战的时间、地点、人物、结果、影响?曹操失败的原因?3、找出三国分别建立的时间、建国者、都城,巩固措施?四、【合作探究】(对学、群学,解决以下问题)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的分裂,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五、【当堂训练】1.东汉末年,黄河中下游一带实力最强的封建军阀是()A.袁绍和曹操 B.曹操和孙权 C.曹操和刘备 D.刘备和孙权2.曹军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的战役是()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3.奠定三国鼎立基础的重要战役是()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4.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A.兵精粮足 B.战术得当 C.政治优势 D.取得民心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A.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B.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C.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D.局部统一,为全国统一创造了条件6.下列事件不是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的有()①官渡之战②卫温到达夷洲③赤壁之战④孙权称王A.②③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7.刘邦之所以打败项羽,曹操之所以能够战胜强敌统一北方,其共同原因是:()A.据有关中 B.废除苛法 C.重视人才 D.释放奴婢8.下列各项与曹操无关的是:()A.挟持汉献帝 B.在官渡大败袁绍C.在赤壁被打败 D.废汉献帝,自称皇帝。

9.赤壁之战曹操主要败在:()A.远道而来 B.战争的非正义性 C.指挥不当 D.不习水性10.蜀国丞相诸葛亮说:“今民困国虚,决敌之资,唯仰锦耳。

第16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2023-2024学年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三国鼎立学案【学习目标】(一)学习目标1.识记: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时间、特点、结果和影响;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

2.从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理解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同时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体验学习中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过程。

3.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对曹操等历史人物的评价,知道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标准是是否推动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学习重难点】(一)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难点:如何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孙权等历史人物。

【预习新知】(一)预习新知一、官渡之战“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指的是哪一著名战役?这次战役结果如何?有何影响?1.战役:200年,官渡之战。

2.结果:曹操以少胜多。

3.影响:为以后曹操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曹操的“志”和“壮心”是什么?为此发动了什么战役?这次战役结果如何?产生了什么影响?1.“志”和“壮心”:统一全国。

2.战役:208年,赤壁之战。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

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思维导引: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而是东汉末年。

三、三国鼎立1.完善下列表格。

2.简述魏、蜀、吴三国经济发展。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

(2)孙吴。

①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②230年,孙权派卫温率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深化探究】(一)深化探究探究1、结合课本80页第一段内容,分析曹操势力崛起的原因?探究2、结合课本81-82页内容,分析曹操在赤壁之战中战败的原因?探究3、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探究4、有人说曹操是英雄,有人说他曹操是奸雄,你眼中的曹操是怎样的?【巩固训练】(一)巩固训练1.据历史文献记载:公元230年,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今台湾,首次加强了海峡两岸的交流。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历史《三国鼎立》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篇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

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

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设疑: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二、三国鼎立的形成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解释“鼎立”的含义)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3、自学教材(师强调:夷洲即台湾,证明了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6课《三国鼎立》学案 新人教版

第16课《三国鼎立》李仕才第16课《三国鼎立》【情景导入】三国的故事家喻户晓,三国的人物声名显赫,与三国有关的成语、歇后语也很多,接下来我们来进行一次三国知识竞赛,看看大家对三国知识究竟了解多少。

1.下面这些歇后语都出自三国故事,请补上后半句。

周瑜打黄盖,;关公面前耍大刀,;刘备借荆州,2. 下列成语的谜底均为三国人物,请你猜一猜:凿壁偷光,;孔雀收屏,;展翅翱翔,;学习目标1.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曹操在官渡、赤壁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基础知识一览】一、官渡之战:1、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割据一方的军阀,黄河中下游的和成为北方实力最强的军事集团。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基本上统一了。

二、赤壁之战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在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

依附于荆州地方势力刘表,没有固定的地盘。

2、时间:公元年,作战双方:和。

3、结果:以少胜多,打败了。

三、三国鼎立1、背景: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

曹操退守到_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

孙权在的势力得到巩固。

刘备乘机占领_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

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2、三国鼎立: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掉_,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_。

222年,孙权称王,后在229年于_称帝,国号吴。

3、三国经济的发展(1)魏国:兴修_,继续实行_。

(2)蜀国:以_治国,赏罚分明;减轻_,兴修_,鼓励_;对少数民族采取_政策,加快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

(3)吴国:组织农民_,推广中原的先进_;_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_(现在的台湾),加强了的联系。

【学习小窍门】列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一种好方法,列表比较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学习小结】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并且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但结局却不同,结合所学内容尝试分析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8课《三国鼎立》学案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第 18 课 三国鼎峙 ---- 导教案自主学习:(用一、知识系统1、官渡之战时间: 地址:两方:15 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以下问题并记忆。

)曹操: 1、政治上控制了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2、经济上招募流民屯田,组织士兵耕天,实力增强。

3、军事上招贤纳士,采用他人的正确建议,火烧乌巢。

袁绍:在兵力上据有绝对的优势但他骄傲轻敌的情绪,拒绝采用谋士的正确建议。

结果:曹操能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影响:曹操为一致北方确立基础2、赤壁之战: 刘备:依赖荆州,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时间: 孙权:据有江东,周瑜火攻地址:曹操: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2,曹操的骄傲自满情绪;两方: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最根本的是,当时一致的客观条件还没有成熟。

结果:影响:确立三国鼎峙场面 3、三国鼎峙 国家 时间开国皇帝国都范围经济魏 蜀 吴精讲点拨:1、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为一致北方确立了基础;公元 208 年发生的赤壁之战,是三国鼎峙场面形成的重点。

2、三国鼎峙场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盘据走向逐渐一致的过渡阶段。

3、三国期间,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纳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举措,这就为往后的一致准备了物质条件。

4、如何评论曹操?曹操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事公司领袖,雄才大概多谋善断,很有目光, 是地主阶级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曹操是治世之能臣是对的:1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政治上的优势;招贤纳士擅长用人; 2 经济上招募逃亡农民垦荒,组织战士种田实力不停增强;3 军事上战胜袁绍获得官度之战的成功为一致北方确立基础,说明曹操在东汉末年对推 动历史进步起了必定作用; 在赤壁之战中因为骄傲轻敌被孙刘联军战胜不敢轻易南下, 为三国鼎峙确立基础,说明曹操的历史作用也是有限的。

曹操是乱世只奸臣不太正确:1 东汉后期群雄盘据是豪强地主权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适应了当时人们的封建看法的需假如一致平定的需要。

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学案

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学案

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学案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学案历史七年级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6课三国鼎立※知识梳理三国鼎立官渡之战背景:东汉末期,政局混乱,东汉王朝已形同虚设,军阀盘踞一方交战双方曹操占据地点:河南一带重大措施政治上:①____________________,并招揽各种人才经济上:采用②______________,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袁绍占据地点:黄河以北实力:兵多粮足,实力强大时间、地点:200年、③__________结果:曹操采取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屯粮,迅速歼灭袁军主力影响:为以后统一④__________打下了基础官渡北方赤壁之战时间:⑤__________交战双方曹操:兵力20余万孙权和刘备:兵力约5万结果曹军大溃,曹操带着败兵北撤分析原因曹操:兵士疲惫,北方人不服水土,又流行疾病;不习水战;指挥失误孙刘联军:诸葛亮和周瑜用火攻;黄盖诈降成功;火烧战船和曹营影响:为⑥__________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208年三国鼎立形成背景曹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刘备占领了湖南、湖北、四川、云贵地区孙权把统治范围延伸到福建、广东三国魏:220年,⑦__________在洛阳称帝蜀汉:221年,⑧__________在成都称帝吴:222年,⑨__________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230年,孙权派卫温到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曹丕刘备孙权※真题演练1.(2016广东)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

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A.历史剧《三国》B.罗贯中《三国演义》C.司马光《资治通鉴》D.诸葛亮《出师表》D2.(2015深圳)下图中,序号①②③所代表的政权名称依次是()A.魏、吴、蜀B.魏、蜀、吴C.吴、蜀、魏D.蜀、吴、魏B3.(2015襄阳)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三国鼎立》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鼎立》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介绍了东汉末年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局面。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等。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了解了东汉末年的历史背景,对一些重要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赤壁之战等具体事件的了解可能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史料分析、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三国鼎立的过程和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过程,掌握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认识三国鼎立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史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兴趣,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2.教学难点:对三国鼎立局面的深入理解,以及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和意义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史料教学法:通过展示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实,培养学生的史证意识。

2.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历史思维能力。

3.讲授法:教师对关键知识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历史事实。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案、课件等教学资料。

2.相关历史史料、图片、视频等资源。

3.课堂讨论材料和评价标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东汉末年的战乱图片,引发学生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兴趣,进而导入新课。

2.呈现(10分钟)教师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以及赤壁之战的场景。

引导学生关注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事件和人物。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历史史料,分析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以及曹操、刘备、孙权等主要历史人物的事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历史上册《三国鼎立》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史实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会讲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探究,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认识曹操、诸葛亮等杰出人物对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学习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学习难点】
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战争双方胜败的原因
【导学方法】
①情境法:创设历史情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②探究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问题。

③其他方法:指导法、讲解法、练习法等。

【学习方式】
学案导学
→自研自探

合作探究

展示提升

质疑点拨

总结归纳
【学法指导】
本课知识点涉及较多,可以利用要点提炼法,将本课内容概括为: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个人物、五个时间来记忆。

①一种局面:三国鼎立;
②两大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③三国鼎立:三国名称和都城;
④四个人物:曹操、孙权、刘备、诸葛亮;
⑤五个时间:200年、208年、220年、221年、222年。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
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创设情境,再现历史,激发兴趣)
学案导学(我学习,我思考,我展示,我快乐!)(仿宋体字部分是学生供学生使用的学案)
要求: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本,完成以下探究活动,并把重点内容在课本上做好标记,独立完成后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和你的同伴携手解决!
活动一:知战役,以少胜多
步骤一:归纳比较
两次战役比较表
名称
背景
时间
交战双方
兵力情况
结果
胜方战术
影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步骤二:分析探究
为什么曹操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却以多败少呢?
步骤三:历史感悟
是非成败,都会给后人留下深刻的启示,曹操在两次战争中不同的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活动要点:
1、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做好标记或作答;
2、小组内交流上面的问题;
3、全班交流
设计说明:
此活动内容是本课的重点,难点,活动综合性较强,教师要在学生活动中多设台阶,多点拨。

点拨(或追加问题):
1、引导学生描述东汉末年的社会状况。

让学生探讨曹操最终统一北方的主要原因。

2、学生在展示两次战役学习内容时,要引导学生讲述战役的经过和结果,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假如你是曹操,谈谈统一北方后的打算。

”的问题设计,过渡到“赤壁之战”。

4、学生在探究学生展示时“为什么曹操官渡之战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却以多败少呢?”可能只能抓住其
中的一个方面来谈,要鼓励学生多参与,尽量把思维打开,多方面,多角度的分析问题。

5、谈启示时不要只拘泥于战役,可结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谈具体一些。

活动二:话三国,三足鼎立
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下列三国鼎立知识表:
、图中的A、B、C表示三国的国名,a、b、c表示三国的都城,请在下列表格中正确的位置填出三国的国名、都城和建立者。





建立者
经济发展
A_____
a_____
B_____
b_____
C_____
c_____
2、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不是历史的进步?
活动要点:
1、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完成表格;
2、小组内交流上面的问题;
3、全班交流
设计说明:
设计图旨在通过图片的直观性以用表格的比较性,引导学生对历史知识有一个全面而深刻的了解,提高学史的兴趣,也为学生掌握、记忆知识提供了一种方法。

点拨(或追加问题):
1、指导学生阅读有关资料,了解“三国”建立的概况
2、全班交流“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不是历史的进步?”使学生认识三国鼎立的历史意义。

3、通过“三国建立后,首要的任务是什么”的问题设计,过渡到“三国经济的发展”。

学生了解其基本情况即可。

4、了解三国经济的发展时,追问:三国时哪一政权与夷洲有往来?夷洲就是今天的哪里?让学生明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活动三:品文化,精彩纷呈
襄阳举办诸葛亮文化旅游节活动期间,一外宾想参观襄阳地区与三国相关的名胜古迹,他想参观几个地方,大饱眼福,你能帮帮他吗?
活动要点:
1、小组内交流上面的问题;
2、重点展示襄樊地区与“三国”有关的历史知识
设计说明:
此活动设计目的在于激励学生热爱本土文化,从而热爱襄樊,激发学习兴趣。

活动四:评人物,各抒己见
1、我们先说曹操。

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

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2、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

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

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活动要点:
1、老师提醒大家: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2、全班积极讨论交流,能有理有据的说出自己的观点,
设计说明:
此活动方案通过合作探究,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辩证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由于学生阅读量和知识面相对较窄,此活动设计时,对人物评价特从几个方面进行提示,以此降低学习降度,更好达成情感目标落实。

活动五:谈感悟,学史增智
历史使人智慧。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活动要点:
1、大家积极思考,大胆交流。

2、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多角度、全方位谈学习后的收获: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③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谈我的启示;④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
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什么;⑤纵观历史发展长河,你认识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什么。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总结归纳,形成历史知识体系)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

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随堂检测(请同学们认真做下面的问题,以检测本课的学习是否取得了成功)
1、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大的是:
A、赤壁之战
B、官渡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2、三国时,第一个称皇帝的是:
A、曹操
B、曹丕
c、刘备
D、孙权
3、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中播放了易中天的《品
三国》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请问:历史上最早进入三国的时间是
A、220年
B、221年
c、222年
D、229年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材料中的“三国”指哪三国?
(2)材料中的“周郎”指的是谁?与他一同指挥战役的还有谁?
(3)这首词与我国古代历史上哪一著名战役有关?请写出这次战役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

(4)在这一战役前,曹操已基本统一了北方,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什么?
(5)归纳这次战役中曹操失败的原因。

课堂延伸(激励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热情)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3、搜集曹操的诗词。

读读有关“三国”的故事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