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温病条辨_评介_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_二_

合集下载

吴鞠通故事

吴鞠通故事

吴鞠通故事
摘要:
一、吴鞠通简介
二、吴鞠通的医学成就
1.著作
2.学术思想
3.治疗方法
三、吴鞠通医德医术的影响
四、吴鞠通故事启示
正文:
【提纲】
一、吴鞠通简介
吴鞠通(1698-1773年),原名吴贞,字鞠通,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他是中国清代著名的医学家,被誉为“温病学家”。

【提纲】
二、吴鞠通的医学成就
1.著作:吴鞠通著作等身,其中最著名的是《温病条辨》。

该书是他的代表作,对后世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学术思想:吴鞠通在学术上主张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他总结前人经验,提出了独特的温病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3.治疗方法:吴鞠通擅长运用清热、解毒、祛湿等方法治疗温病。

他主张
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灵活运用经方、时方,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提纲】
三、吴鞠通医德医术的影响
吴鞠通的医德高尚,他关爱患者,无论贫富贵贱,一视同仁。

他的医术精湛,治愈了许多患者,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吴鞠通的医德医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医学界的楷模。

【提纲】
四、吴鞠通故事启示
吴鞠通故事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启示。

首先,医学工作者应当时刻关注患者的生命安全,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

其次,医生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秉持公正、公平的态度对待每一位患者。

最后,学术研究要勇于创新,不断探索,为医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吴鞠通《温病条辨》学术思想与临床价值

吴鞠通《温病条辨》学术思想与临床价值

吴鞠通《温病条辨》学术思想与临床价值吴鞠通承叶氏之学,自成体系;《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方药周详刘景源赵进喜李建民马晓北张保春董宜华贾海忠摘要:吴鞠通是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所著《温病条辨》作为一部系统的温病学著作,专门论述温病包括温热类和湿热类温病等,以三焦谋篇,穿插卫气营血与脏腑经络辨证方法,理法方药完备,切合临床实用。

全面学习、深刻领会吴鞠通的学术思想,不仅有利于理解温病学理法,更有利于提高临床各科疾病疗效。

关键词: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经典《温病条辨》是清代吴鞠通所著,在温病学学术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

吴鞠通一生经历多次瘟疫流行,眼见至爱亲朋病亡,痛心于时医以长沙法救之而致人于死,潜心钻研《内经》、《伤寒论》诸书,参阅吴又可、叶天士等前贤宏论,结合自己的临证体验,著成《温病条辨》,确立系统的温病学诊治体系,创立了三焦辨证方法,影响深远。

如何理解《温病条辨》的辨证方法,深刻领会其学术思想,以提高临床疗效?本期“铿锵中医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中医内科教研室组织专家, 对此展开了热烈讨论, 现总结如下。

一、《温病条辨》内容丰富,自成体系刘景源教授:《温病条辨》是温病学跨时代的著作,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吴瑭,字佩衡,号鞠通。

鞠通19岁时其父病死,四年之后,其侄又因温病误治夭亡。

26岁时来到北京,参与《四库全书》抄写和校对,有机会看到了很多医书,“有志采辑历代名贤著述”,“去其驳杂,取其精微”。

认真学习前贤尤其是叶天士之学,结合自己在京城温病流行期间的实践经验,终于写成《温病条辨》。

《温病条辨》体例非常特殊,一共分为七卷,卷首叫《原病篇》,源于《内经》条文。

卷一开始是《上焦篇》,强调“凡一切温病之属上焦者系之”,而心肺和心包皆属上焦。

卷二是中焦篇,“凡温病之属中焦者系之”,凡中焦的温病,即脾胃、大肠病变。

卷三是下焦篇,“凡温病之属下焦者系之”,主要是病位在肝、肾下焦温病。

三焦篇总共238法,198方。

吴鞠通《温病条辨》简介 (2)

吴鞠通《温病条辨》简介 (2)
体例 纵横立论 第10页凡例“《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 浅及深,须横看。本论论三焦由上及下, 亦由浅入深,须竖看,与《伤寒论》对待 文字,有一纵一横之妙。”
有方有法 第11页 238法、198方 “本论于各方条下,必注有系用内经何法, 俾学者知先识证,而后有治病之法,先 知有治病之法,而后择用何方”(凡例)
“邪入心包,舌蹇肢厥,牛黄丸主之,紫雪丹亦主之”。(上焦篇 第17条)
“阳明温病,舌黄燥,质色绛,不渴者,邪在血分,清营汤主之。 若滑者,不可与也,当于湿温中求之”。(中焦篇第20条)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数,面色淡黄, 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 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不解。长夏深秋 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上焦篇第43条)
“面目俱赤,语音重浊,呼吸俱粗,大便闭,小便 涩,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但恶热不恶寒,日 晡益甚者,传至中焦,阳明温病也,脉浮洪躁甚者, 白虎汤主之,脉沉数有力,甚则脉体反小而实者, 大承气汤主之,暑温、湿瘟、温疟不在此例”。 (中焦篇第1条)
“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 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上焦篇第7条)
邪正合治(补脾运肠) 新加黄龙汤 《伤寒论》大、小、脏俯合治(宣肺运肠) 宣白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 二肠合治(利小肠运大肠)导赤承气汤 两少阴合治(开闭运肠)牛黄承气汤 气血合治(增液运肠) 增液承气汤
“风温、温热、温疫、冬温,初起恶风寒者,桂枝汤 主之,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辛凉平剂银剂银翘散主之。 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上焦篇第4条)
“阳明温病,下之不通,其证有五:应下失下,正虚不能 运药,不运药者死,新加黄龙汤主之;喘促不宁,痰诞壅盛, 右寸实大,肺气不降者,宣白承气汤主之;左尺牢坚,小便 赤痛,时烦渴甚,导赤承气汤主之;邪闭心包,神昏舌短, 内窍不通,饮不解渴者,牛黄承气汤主之;津液不足,无水 舟停者,间服增液,再不下者,增液承气汤主之。(中焦篇 17条)。

《温病条辨》之逻辑思维探讨

《温病条辨》之逻辑思维探讨

《温病条辨》之逻辑思维探讨摘要:《温病条辨》是温病发展史上一部不可或缺的伟大著作,是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纲领,完善了温病辨治体系,至今指导着温病临床实践,但《温病条辨》并非温病理论与吴鞠通之临床经验的简单叠加,而是吴鞠通天才逻辑思维综合应用的结果。

是书之三焦体系的辨证分析逻辑、条文的各种形式逻辑以及论治的模拟逻辑相结合早以突破了中医传统的形象类比思维局限,与现代科学的逻辑思维紧密融合在一起。

拟从逻辑思维角度解读《温病条辨》,揭示吴鞠通著书之天才思维逻辑,为多角度、多方位研究《温病条辨》提供基础资料;为从逻辑思维角度解读中医经典作初步尝试。

《温病条辨》系清代吴鞠通所著,是吴氏汇集历代医家精华,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于1798年著成的。

是书创立了温病三焦辨证纲领,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一炉而冶,相辅而行,完善了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丰富了温病的证治内容,完善了温病病证的理、法、方、药,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的和实用价值[1],因此,自成书之后,研究《温病条辨》的医学理论和学术价值的人成千上万,但涉足《温病条辨》逻辑思维方法的文献却只有寥寥数篇[2-4]。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笔者以为《温病条辨》的成书正是吴鞠通在逻辑思维上取得突破的完美体现,天才的逻辑思维是他站在温病学最高峰的基础。

因此,笔者拟从逻辑思维角度探讨吴氏学说之规律,揭示吴鞠通著此书之天才思维逻辑,为多角度、多方位研究《温病条辨》提供基础资料。

1“三焦辨证模型”的创立过程思维的应用吴鞠通经长期临床实践,创立了“三焦辨证”之温病辨证纲领。

“三焦辨证”以三焦脏腑辨证为经,卫气营血辨证为纬,构建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辨证模型,“凡例”第8条云:“《伤寒论》六经由表入里,由浅及深,须横看,本论论三焦由上及下,亦由浅入深,须竖看,与《伤寒论》为对待,有一纵一横之妙”。

由此可见“三焦辨证”乃是一个复杂的立体网络系统,它的创立也如伤寒之六经模型创立经历了逻辑思维的八大转化:摄取现象,占用大量临床资料,却难以融入固有的理论体系;设想求异,建立新体系;排出放弃,搁置特殊材料;构建成型,新知融入;修改适应,调整各种框架,镶嵌内容;储备积累,不断的临床充实;运用验证,指导临床[5]。

自学成才成大医,吴鞠通和他的《温病条辨》

自学成才成大医,吴鞠通和他的《温病条辨》

自学成才成大医,吴鞠通和他的《温病条辨》治外感如将, 兵贵神速,机圆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害;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

——吴鞠通《温病条辨》吴鞠通,江苏淮安人,名瑭,字配珩,是历史上继吴又可、叶天士之后的又一位温病大医(吴又可、叶天士的文章,前几期已推送,欢迎关注查看)。

相传吴鞠通从医,是因为父亲无钱医治病死,侄儿又被庸医误治而死,才奋而自学中医。

他自己也曾说“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而后有得”,写下《温病条辩》、《吴鞠通医案》、《医医病书》四部医书。

尤其《温病条辩》,为后人记录了许多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实用方剂,如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是传统医学中的重要著作。

吴鞠通本人也获得“伤寒宗仲景,温病有鞠通”的美誉,是传统医学,尤其温病领域,不能不提的集大成式的人物。

1历去前贤之妙,考之内经,参以心得。

关于温病,在明末清初的吴又可之前,多以伤寒治之,而伤寒是六经辨证(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遇到热病时多认为是阳明里热即热是由里散发。

到了吴又可,他最先提出了“疠气”、“天受”、“传染”的概念这是中医对传染病最早、最明确的的认识和记载。

叶天士又从吴又可疠气学说的基础上结合当时外在环境的变化发展出了卫气营血辩证。

吴鞠通又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三焦辨证”(界定有争议,简单划分,心肺上焦、脾胃中焦、肝肾下焦)的学说。

至此,历史上的温病学派及其基本理念,已基本确立。

虽然多多年以来寒温之争一直存在,各种医理学说不断发展、纠偏和完善。

但温病学说在热病和传染病方面优势和有效性是不能忽略的。

2“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降不安;治下焦如沤,非重不沉。

”三焦辨证仿《伤寒论》六经辩证的体例,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把温病病位从上中下三焦进行辩证,与卫气营血辩证互为经纬,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温病病变的本质,形成了相对完整的温病辩证体系。

基于《温病条辨》探讨吴鞠通论治秋燥思想

基于《温病条辨》探讨吴鞠通论治秋燥思想

作者简介:吕保江(1995-),男,汉族,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岭南温病研究。

E-mail:lbjhn0421@163 com通信作者:吴智兵(1966-),男,汉族,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研究方向为岭南温病研究。

E-mail:13602765166@163 com基于《温病条辨》探讨吴鞠通论治秋燥思想吕保江1 吴智兵21.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403;2.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 广州 510405【摘 要】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对秋燥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以三焦为纲,病名为目,论说了秋燥的证候特点、传变方式。

认为燥属次寒及分温燥和凉燥,在治法方面强调温燥宜辛凉清解、凉燥宜苦温甘辛和法。

若深入下焦,前者宜滋养阴液,后者结滞者宜温下,虚羸者宜温补。

继承并发扬秋燥的正化及对化、胜气及复气,用药强调味质轻清,入下焦则以厚腻有情之品滋补,对临床诊治秋燥病有一定指导意义。

【关键词】 秋燥;吴鞠通;温病条辨;正化对化;胜气复气【中图分类号】R254 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1)01-0006-04DiscussingWuJutong'sThoughtsonTreatingAutumnDrynessBasedonWenBingTiaoBianLVBaojiang1 WUZhibing21.TheFirstClinicalMedicalCollegeofGuangzho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Guangzhou510403,China;2.EncephalopathyDepartment,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GuangzhouUniversityofChineseMedicine,Guangzhou510405,ChinaAbstract:WuJutongmadeadetaileddescriptionofautumndrynessinthe"DifferentiationofWarmDiseasesItembyItem".TakingTripleWarmerastheprogram,thediseasenameasthesubject,andthesymptomsandtransformationmethodsofautumndry nessarediscussed,andhethinkdrynessisthesecondcoldwhichcanbedividedthewarm-drynessandcold-dryness.Intheaspectofgovernance,itisemphasizedthattheformershouldbepungent-coolandclearheat,andthelattershouldbebitter、warmingther apandmediationmethod.Ifenterthexiajiao,theformershouldnourishYinandthelattershouldwarmpugartion.Inheritingandpro motingthepositiveandnormalization,thevictoryandtheqi,theuseofmedicineemphasizesthequalityofthelight,andthefocusisthickandgreasyandnourishing,whichhascertainguidingsignificancefor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ofautumndryness.Keywords:AutumnDryness;WuJuTong;WenBingTiaoBian;ZhenghuaandDuihua;ShengQiandFuQi 吴鞠通,名塘,字配衍,号鞠通,为江苏淮阴人,清代温病学家[1]。

从《温病条辨》看吴鞠通对《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的继承与发展

从《温病条辨》看吴鞠通对《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的继承与发展

从《温病条辨》看吴鞠通对《伤寒论》半夏泻心汤的继承与发展本文通过对吴鞠通《温病条辨》关于半夏泻心汤化裁方的研究,探讨其对《伤寒论》半夏泻心汤应用的继承与发展。

吴鞠通在继承张仲景学术思想基础上,汲取了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的方药精华,结合自己临床感悟,将半夏泻心汤化裁后用以治疗温病,扩大了治疗范围,丰富了具体治法,升华了应用理论。

吴鞠通遣方用药,随病证而变,随立法而出,移步换形,用药灵活,精细恰当,为后人深入领悟应用《伤寒论》经方提供了启迪。

Abstract: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changing decoction of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in Wu Ju-tong’s Wen Bing Tiao Bian,this article explored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application of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in Shang Han Lun. Wu Ju-tong changed the Banxia Xiexin Decoction for treatment of seasonal febrile diseases,who learned ZHANG Zhong-jing’s academic thoughts,drew YE Tian-shi’s prescription essence in Lin Zheng Zhi Nan Yi An,and combined with his own clinical experience,which widened the treatment scope,enriched the specific treatment methods and sublimated its application theory. His prescription is based on changes in the disease,and the use of medicine is very flexible and appropriate,which provides the inspiration for future generations to understand the depth of application of the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in Shang Han Lun.Keywords:WU Ju-tong;Wen Bing Tiao Bian;Shang Han Lun;Banxia Xiexin Decoction清代医家吴鞠通《温病条辨》是温病学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典籍。

吴鞠通《温病条辨》选析

吴鞠通《温病条辨》选析

吴鞠通《温病条辨》选析吴鞠通《温病条辨》选析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1.吴瑭的生平、著作2.《温病条辨》简介3.原文选析教学内容1.了解吴瑭的生平、著作2.了解《温病条辨》简介3.掌握重点条文内容教学要求吴瑭:字佩珩(珩, heng,古代一组玉佩上端的横玉),又字鞠通,江苏淮阴人。

清代著名医学家,生于清乾隆道光年间 1758年 -1836年, 78岁。

一、作者生平吴鞠通早年习儒。

19岁时父亲病亡,悲痛欲绝,认为“ 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 于是买来医书细读,当读至张仲景《伤寒论· 序》“ 外逐荣辱,内忘身命” 之论时,慨然弃举子业,专攻方术。

1783年秋赴京师,当时“ 四库” 馆开放,得以读秘阁所藏医家各书,医道大进。

读吴又可《温疫论》,佩服其学说,于是认真研究此书。

一、作者生平吴鞠通潜心钻研医术十多年,仍然未敢轻治一人。

1793年京师温疫大行,时医以伤寒法治疗未效,朋友们强求吴鞠通给以治疗,以温病法救治,存活者众,从此名声大振。

吴鞠通鉴于世医墨守《伤寒论》,治疗温病不知变通,乃撰写《温病条辨》六卷,首创“ 三焦辨证” 学说,对温病学作出很大贡献。

一、作者生平1)吴鞠通 40岁,写成《温病条辨》;2)写作方式 ------自条自辨;3)首尊张仲景,最推叶天士;4)温病启发,来自吴又可。

作者特点瑭进与病谋,退以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然未敢轻治一人。

作者名言是书别为温病而设,实可羽翼伤寒。

若真能识得伤寒,断不致疑麻桂之法不可用;若真能识得温病,断不致以辛温治伤寒之法治温病。

作者名言惟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

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

作者名言惟叶氏心灵手巧,精思过人,案中治法,丝丝入扣,可谓汇众善以为长者,惜时人不能知其一二;然其法散见于案中,章程未定,浅学者读之,有望洋之叹,无怪乎后人之无阶而升也。

作者名言检校《四库全书》,得明季吴又可《温疫论》,观其议论宏阔,实有发前人所未发,遂专心学步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温病条辨 $ 的主要内容及其 学术思想的核心
% 温病条辨 & 一书的主 要 内 容 在 三 焦 篇 ’ 在 三 焦 篇中 ( 吴鞠通将各种温病按病变性质分为温热 病 和 湿 热病两大类别 ( 分别论述其辨证论治 ’
பைடு நூலகம்
!#$ 温热病
纵观三焦篇有关温热病的全部内容 ( 虽 然 上 ) 中 ) 下三焦的证候类型繁多(治疗方药有异(但自始至终 以温热邪气损伤阴津为其主要特点 ’ 因此 ( 治 疗 上 始 终以泄热存阴为目的 ’
!! !""!年 " 月第 " 期 第 # 卷
中国中医药
远教校园
#$%&’()* +,-)’&$.( /)0..12’3,
代 远 远 程 程 教 教育 育 现 代
分 ! 但因其均属无形之热 ! 故总起来说 ! 其治疗原则皆 可统称为清法 ! 清热即得以保津 " 若津液耗损较甚者 ! 可于清热之中加甘寒生津之品 "
!"# "$ 中焦篇
第一条云 # $ 面目俱赤 ! 语声重浊 ! 呼吸俱粗 ! 大便 闭!小便涩!舌苔老 黄!甚 则 黑 有 芒 刺 !但 恶 热!不 恶 寒 ! 日晡益甚者 ! 传至中焦 ! 阳明温病也 % 脉浮洪躁甚 者 !白 虎 汤 主 之 &脉 沉 数 有 力 !甚 则 脉 体 反 小 而 实 者 ! 大承气汤主之 ’() % 此条紧接上焦篇 ! 引出中焦篇诸 证 ! 为承上启下之文 ! 论述上焦太阴气分热邪不解 * 传 至中焦阳明气分的证治 %+ 灵枢,经脉 - 曰 # . 肺手太阴 之脉 ! 起于中焦 ! 下络大肠 ! 还循胃口 ) / 手太阴肺与足 阳明胃 ! 经脉相联 ! 故上焦太阴气分无形热邪不解 ! 势 必顺传中焦 ! 导致足阳明胃之无形热盛 ! 其治疗 ! 仍须 清泄气热 % 因白虎汤中主要药物石膏 * 知母既清肺热 ! 又清胃热 ! 故仍以白虎汤为治 % 由此可见 ! 白虎汤是两 解太阴 * 阳明气分无形热邪 ! 泄热保津之良剂 % 阳明为 多气多血之经!故其病 变 多 属 里 实 热 证 !临 床 见 一 派 高热之象 % 但因其有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之 别 ! 故 证治又大相径庭 % 若肺胃高热不解 ! 大汗不止 ! 津液大 伤 !导 致 大 肠 燥 热!传 道 失 司 !热 邪 与 糟 粕 相 炼 成 实 ! 形成有形热结 ! 再用白虎汤清之 ! 无异于扬汤止沸 ! 必 予釜底抽薪 ! 急下存阴 ! 方用大承气汤 % 从临床表现来 看!阳明温病虽有相同 症 状 !但 又 有 无 形 热 盛 与 有 形 热 结 的 不 同 !本 条 以 脉 象 加 以 区 别 !实 则 是 以 脉 象 论 病 机 % 无 形 热 盛 ! 里 热 蒸 腾 ! 气 血 涌 越 ! 故. 脉 浮 洪 躁 甚 ) ! 治用白虎汤清泄气热 & 有形热结 ! 燥屎内壅 ! 气机 阻 滞 ! 气 血 内 闭 ! 故. 脉 沉 数 有 力 ! 甚 则 脉 体 反 小 而 实 ) ! 治用大承气汤攻下热结 % 至于有形热结之证还当 见腹满痛拒按等症状 ! 以大承气汤之方测其证 自 知 ! 无庸赘述 ! 故条文中略之 % 简而言之 ! 本条内容与上焦 篇 联 系 分 析 !可 概 括 为 #上 焦 手 太 阴 气 分 无 形 热 盛 用 白虎汤!中 焦 足 阳 明 气 分 无 形 热 盛 仍 用 白 虎 汤!中 焦手阳明气分有形热结用大承气汤 % 中焦篇其余诸条大致可归纳为 ! 种类型 # 0 #1 阳 明 气 分 热 盛 ! 但 未 形 成 腑 实 证 者 ! 治 疗 用 清法% 方如减味竹叶石膏汤*黄连黄芩汤*栀子柏皮 汤 * 冬地三黄汤 * 小陷胸加枳实汤等 % 若中焦气分无形 热邪深入营分*血分!或气血两燔者!其治法同上 焦 篇 ! 仍须清气凉营或清气凉血 % 0 $ 1 阳阴腑实 ! 有形热结 ! 治疗用下法 % 这部分内 容是中焦篇论述的重点 % 书中根据阳明腑实的轻重缓
第 ! 卷 !""" 年 # 月第 # 期
!"
中国中医药
现 代 远 程 教 育
#$%&’()* +,-)’&$.( /)0..12’3,
远教校园
法 ! 均须用下法以急下存阴 " 若属下焦真阴耗损证 ! 则 见# 脉虚大 !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 $ % 其脉之虚大 ! 乃 轻取浮大而重按则空之谓! 是因真阴亏损而致心阴 虚!脉中阴津不足!阴 不敛阳! 阳气虚浮所 致! 故须用加减复脉 汤甘寒之剂! 以滋阴 复脉 !兼 清 虚 热 !此 乃 下焦篇之首方" 篇中 有 ! 条皆讲此方之适 应证 " 此 外 !救 逆 汤 & 一甲复脉汤 &二甲复脉 汤&三 甲 复 脉 汤 &大 定 风珠等方 !皆由此方加 减化裁而成" 下焦篇 还有小定风珠一方 ! 亦 与之同属一类" 此类 方剂! 皆大队滋补之 品!纯属 滋 阴 法 !必 以 真阴耗损为主症者方可用之 " 若热邪仍盛者 ! 切不可妄 投 ! 防其闭门留寇 " 正如吴氏在第十七条所云 ’ ( 壮火尚 盛者 ! 不可用定风珠 & 复脉 $ % 以上诸证诸方是下焦篇论 述之重点 % 下焦篇其余诸条 !大致可归纳为 " 种类型 ’ ) #* 真阴耗损而热邪犹存者!治当清热与滋阴并施!方 如黄连阿胶汤&竹叶玉女煎&连梅汤&青蒿鳖甲汤等% ) $* 热邪深入下焦 ! 热与血互结 ! 形成瘀血停蓄之 证 % 此类多属实证 !治当泄热行瘀 !方如犀角地黄汤 &桃 仁承气汤 &抵当汤 &加减桃仁承气汤等 % ) "* 下焦温热病治疗后 ! 邪气退而未尽 ! 或邪气已 退 ! 但阴液已伤 ! 或阳气已伤 ! 或气阴两伤诸证的善后 调理之法 ! 方如桃花汤 & 桃花粥 & 护阳和阴汤 & 加减复脉 仍用参方 & 半夏秫米汤 & 桂枝汤 & 小建中汤 & 五汁饮 & 牛 乳饮 & 益胃汤 & 三才汤等 % 综观下焦篇温热病诸条文可以看出 ! 其论述重点 是 ’ 温热邪气深入下焦 ! 肝肾真阴耗损 ! 治用滋阴法 % 总而言之 ! + 温病条辨 , 三焦篇中所述温热病 ! 沿 上 & 中 & 下三焦传变 ! 按卫 & 气 & 营 & 血 % 个阶段由浅入深 发展 ! 在传变发展过程中 ! 始终体现着温热伤阴这一特 点 % 在治疗上 !上焦用清法 ! 清热以保津 -中焦无形热盛 仍用清法 - 有形热结用下法 ! 急下以存阴下焦以滋阴法 为主 % 三焦温热病的治疗 !皆以泄热存阴为原则 % 可以
# 温病条辨 & 评介
. ..吴鞠通学术思想探讨’二(
北京中医药大学 刘景源 ! 北京 $)))%* "
! 续"
奋 ( 以高热 ) 大汗出 ) 口大渴 ) 脉浮洪有力为主症者 ( 治 以清热生津 ( 达热出表 ( 方用辛凉重剂白虎汤 ’ 若热邪 耗气伤津 ( 热邪仍盛而津气已伤 ( 则清热与扶正并施 ( 方用白虎加人参汤 ’ 若持续高热 ( 大汗不止 ( 导致津气 欲脱 ( 治当益气生津 ( 敛汗固脱 ( 方用生脉散 ’ 其余诸 方 ( 如清燥救肺汤 ) 栀子豉汤 ) 普济消毒饮去升麻柴胡 黄芩黄连方 ) 翘荷汤等 ( 皆属清泄气热之剂 ’ 若气分热 邪已解 ( 而津液损伤 ( 或发热 ( 或咳 ( 或渴者 ( 则以甘寒 清热生津为法 ( 方如沙参麦冬汤 ) 雪梨浆 ) 五汁饮 ’ 总 的来说 ( 气分证类型虽多 ( 组方虽各有不同 ( 但均不外 以清泄气热为法 ’ ! ! " 热入营分 ’ 热邪深 入 手 少 阴 营 分 ( 烧 灼 血 中 津 液(邪 热 盛 而 营 阴 伤 (以 身 热 夜 甚)燥 扰 不 寐 )口 反 不 甚 渴 )舌 红 绛 为 主 症 者 (治 当 清 营 透 热 (养 阴 生 津 ( 方用清营汤 ’ 若卫分热邪入营 ( 卫营同病 ( 卫有邪阻 ( 营 有 热 逼 (使 血 液 瘀 于 肤 表 血 络 而 发 疹 者 (治 当 清 透 卫营与凉营养阴并施(用 银 翘 散 去 豆 豉 (加 细 生 地 丹 皮大青叶倍元参方 ’ 热邪内陷手厥阴心包 ( 灼液成痰 ( 痰蒙热扰 ( 以神昏谵语 ) 舌蹇肢厥为主症者 ( 治当清营 养 阴(豁 痰 开 窍(方 用 清 宫 汤 或 安 宫 牛 黄 丸 )至 宝 丹 ) 紫雪丹 ’ 总之 ( 热入营分 ( 治以清营透热 ( 养阴生津为 法 ’ 若气营两燔者 ( 治当清气与清营并施 ( 用玉女煎去 牛膝 ) 熟地 ( 加细生地元参方 ’ ! & " 热入血分 ’ 热邪深入血分 ( 灼伤血络 ( 迫血妄 行 (往 往 导 致 血 不 循 经 (溢 出 脉 外 (见 各 部 位 之 出 血 ( 治当凉血散血 ( 方用犀角地黄汤 ’ 若血从上溢 ( 口 ) 鼻 出血者 ( 用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 ’ 若气血两燔 ( 血溢脉 外 ( 瘀于皮下而发斑者 ( 治当清气凉血化斑 ( 方用化斑 汤 ’ 总之 ( 血分之治 ( 以清热凉血为要 ’ 综观上焦篇温热病诸条 文 可 以 看 出 ( 尽 管 病 有 浅 深轻重之别(温热邪气有在卫分)气分 )营 分 )血 分 之 辨 (治 有 清 解 表 热 )清 泄 气 热 )清 营 透 热 )清 热 凉 血 之
急程度 ! 分别论述了苦寒急下的大 * 小 * 调胃承气汤三 方的运用 % 此外 ! 又根据各种不同情况 ! 讲述了另外几 个通下方剂 % 如 # 下后邪气未尽 ! 阴津耗损 ! 邪气复聚 ! 又成腑实者 ! 治用护胃承气汤 ! 以滋阴清热通下 % 若应 当用下法而未及时攻下 !迁 延 时 日 !致 实 邪 未 去 而 气 阴大伤者 ! 治用新加黄龙汤 ! 以攻补兼施 % 若阳明腑实 又兼痰热壅肺 ! 肺与大肠同病者 ! 治用宣白承气汤 ! 以 宣肺化痰与攻下热结并施% 若阳明腑实又兼小肠热 盛 !大 *小 肠 同 病 者!治 用 导 赤 承 气 汤 !以 清 泄 小 肠 与 攻下热结并施 % 若阳明腑实兼痰热蒙蔽心包者 ! 治 用 牛黄承气汤 ! 以清心豁痰开窍与攻下热结并施 % 若 阴 津亏损 ! 液枯肠燥 !% 无水舟停 % 者 ! 治用增液汤 ! 以滋 阴润下 ! 不效者 ! 用增液承气汤 ! 滋阴与攻下并施 % 以 上几个方剂是吴鞠通在 + 伤寒论 - 三 承 气 汤 的 基 础 上 ! 针对温病的不同情况 ! 对下法的灵活运用 ! 也是对 + 伤寒论 - 下法的发展 % 再者 ! 阳阴腑实兼痰热结胸 ! 治用承气合小陷胸汤 ! 以攻下与清化并施 % 阳 阴 热 结 发黄 ! 治用茵陈蒿汤 ! 以通利大 * 小便 ! 泄热降火 % 此类 方剂 ! 亦属下法范畴 % 0 !1 用 下 法 之 后 ! 阳 明 有 形 热 结 已 去 ! 无 形 热 邪 仍存 ! 或津液未复诸证的善后治疗 % 方如白虎汤 * 白虎 加人参汤 *银翘汤 *清 燥 汤 *栀 子 豉 汤 *益 胃 汤 *雪 梨 浆 * 玉竹麦门冬汤 * 牛乳饮等 % 若下后疹续出者 ! 是腑 实已去 ! 气血宣畅 ! 已被逼入营分之热邪外达之兆 ! 治 当清透与凉营养阴并施 ! 方用银翘散去豆豉加 细 生 地 大青叶元参丹皮汤 % 综观中焦篇温热病诸条 文 可 以 看 出 ! 温 热 邪 气 在 中焦气分 ! 若属无形热盛 ! 概用清泄气热之法 ! 以清热 保津 & 若属有形热结 ! 则当用下法 ! 以急下存阴 % 下法 是中焦篇论述之重点内容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