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 4-3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2

◆探讨3、生物膜结构性特点是什么?
1、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 (其分子的运动有多种形式) 2、大多数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 (也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因此,生物膜结构性特点是:具有流动性。
◆探讨4、生物膜功能性特点是什么? 生物膜功能性特点:选择透过性膜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取决于细胞 膜上的蛋白质载体的种类和数量。
K
D .能量、离子浓度
含 氧 量
思考和讨论:
1、都不需要,因为两者都是顺物质的浓 度梯度进行运输的。 2、共同点:都不需要细胞消耗能量。
后者需要蛋白质的协助才能实现。 不同点: 3、因为两者都是顺物质的浓度梯度进行 的,不需要细胞消耗能量,所以统称为被 动运输。
主动运输
能量
细 胞 外 细 胞 膜 细 胞 内
载体蛋白
主动运输
能量
细 胞 外 细 胞 膜 细 胞 内
载体蛋白
主动运输
特点:
方向:低浓度到高浓度 需要载体蛋白 需要消耗细胞代谢产生 的能量
例子:钠、钾等离子,氨 基酸等
意义:能保证活细胞按照 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地 选择并吸收营养物质,排 出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对细 胞有用的物质
运 输 速 率
运 输 速 率
运 输 速 率
3、实验表明,K+不能通过磷脂双分子层的人工膜, 但如在人工膜中加入少颉氨酸(含12个氨基酸的脂溶 性抗菌素)时,K+则可以通过膜从高浓度处向低浓度 处扩散。这种物质通过膜的方式是( )
A . 自由扩散 C . 主动运输 B . 协助扩散 D . 胞吞作用 )
4、对细胞膜的选择性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是(
必修一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物质跨膜运输方式

3.1925年,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 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的界面上铺展成
单分子层,其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 连续的两层 从而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 为 蛋白质 。
4.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推测细胞膜的脂 质两边各覆盖着 。
暗—亮 5.1959年,罗伯特林在电镜下看到了清晰 —暗 的
2.胞吞、胞吐:是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 细胞的方式,这两种方式虽然最终通过了生 物膜,但实质上,这些物质并没有真正的穿 过生物膜。例如,白细胞吞噬大肠杆菌、变
3.在细胞的生命活动过程中,主动运输起 到了重要作用,它使细胞能主动地从外界吸
收被选择的物质,供生命活动利用。同样, 细胞也能利用主动运输把新陈代谢产物排出 细胞外。总之,细胞通过主动运输,摄取、 积累物质以及不断排出代谢废物,从而维持 细胞组成成分的动态稳定,保证生命活动的 正常进行。
时间·人物
依据
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1.结构模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为, 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 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
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 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 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2.组成成分及其结构图示
结构方面的特性,原因是构成细胞膜的磷脂 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 可以运动的。选择透过性体现了细胞膜功能 方面的特性,是指细胞膜对进出细胞的物质 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主动运输能充分说明选 择透过性。除细胞膜外,细胞中的其他膜结
(2)联系:细胞膜的流动性是表现其选择透 过性的结构基础。因为只有细胞膜具有流动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归纳

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归纳当接触到生物这一门学科,我们需要大脑思维去对知识进行整合。
学习的必修一的内容就要清楚整理课本内容,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一生物必修一,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四章(一)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一、半透膜(人工膜):某些物质可以通过而另一些物质不能通过的多孔薄膜,能否通过取决于物质分子的直径大小。
(1)渗透作用:指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相对浓度高一侧向相对浓度低的一侧扩散。
(2)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①是具有半透膜②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
二、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理:渗透作用)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吸水膨胀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①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
②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原理:①植物细胞的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②细胞液有一定的浓度,能渗透吸水、失水③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注意:①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都能渗透吸水,要有中央大液泡②需要质量浓度0.3g/ml的蔗糖溶液,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③在观察过程中原生质层被液泡挤压,几乎看不到④质壁分离过程不能太长,细胞长时间处于高渗溶液会失水死亡3、根:成熟区(成熟)、伸长区(不成熟)、分生区(不成熟)、根冠(成熟)没有液泡的不成熟植物细胞靠吸胀作用吸水:细胞中的亲水物质吸水4、细胞吸水能力大小与细胞液浓度成正比5、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细胞发生质壁分离后,由于外界溶液中物质自动进入细胞内,使细胞液浓度升高,发生质壁分离的自动复原,如:硝酸钾、甘油、尿素、乙二醇等。
三、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1、同一种植物对不同的离子吸水量不同2、不同植物对相同离子吸水量也不同3、植物细胞膜对无机盐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4、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高一生物必修一第四章(二)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膜是由脂质组成的(相似相溶)。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解析】选C。流动镶嵌模型中认为磷脂双分子层是基本支架, 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都是运动的。
三、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离子和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
2.大分子的运输: 胞吞 。 (1)大分子进入细胞的方式:_____ 胞吐 。 (2)大分子排出细胞的方式:_____
【点拨】 (1)O2浓度只对主动运输有影响。曲线的起始点不能为“0”, 因为当O2浓度为0时,细胞能进行无氧呼吸释放能量为主动运 输供能。
(2)需要载体蛋白的运输方式包括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存在
着饱和现象,由于载体蛋白数量有限,运输速率不会一直随能 量的增加而增加。
【拓展深化】物质运输的影响因素总结 温度 生物膜的流动性 影响 酶活性进而影响细胞呼吸强度 通过以上叙述将影响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总结如下: 物质浓度 外界因素 影响因素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第3节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学习
目标
1.简述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内容。 2.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3.正确分析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各种因素。
一、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时间
科学家或实验
结
论
19世纪末
欧文顿
脂质 组成的 膜是由_____
20世纪初
膜的分离实验
【点拨】 (1)可以通过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来判断细胞的死活,若大分 子染料(健那绿除外)进入细胞则细胞已经死亡。
(2)蛋白质的数量和种类的多少,反映了膜功能的复杂程度。
因为蛋白质是物质运输的载体或是信息交流的受体,决定了细
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微思考】 (1)细胞膜能够完成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传递,它们 分别是以哪种蛋白质为基础的?
第4章 第2、3节 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第12页省海中高一生物科学素养课堂训练(第4章第2、3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基础知识 1.右图是生物膜的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1)该模型是由 和 提出的。
这一结构模型被称为 。
(2)据图分析,生物膜的成分有 、 和 。
(3)构成生物膜的基本支架是 (填字母), 分子有的部分或全部镶嵌、嵌入 中,并且这两种物质是可以 ,因此生物膜具有 性。
(4) 在物质通过生物膜时,d 起着 作用,使生物膜具有 性。
(5) 小鼠荧光实验表明,细胞膜具有 性。
23.红细胞与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依次是 、 。
二、基础训练1.细胞膜具有流动性,是指A .整个细胞膜具有流动性B .细胞膜上的磷脂是静止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C .细胞膜中磷脂和大多数蛋白质都具有流动性D .细胞膜上的蛋白质是静止的,磷脂具有流动性2.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 等物质以自由扩散的方式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A .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骨架D .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形态的蛋白质分子3.细胞膜上与细胞的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分泌和排泄等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A .糖蛋白B .磷脂C .脂肪D .核酸4.人体某些白细胞能进行变形运动,穿出小血管壁,吞噬侵入人体内的病菌,这个过程的完成依靠细胞膜的A .选择透过性B .协助扩散C .流动性D .自由扩散5.右图所示生理现象的存在,说明细胞膜具有A .分泌作用B .吞噬作用C .流动性D .选择透过性6.右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物质,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 .细胞之间的相互识别与①有关B .②③表示蛋白质分子C .②③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D .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与③分子无关7.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中,简单扩散(自由扩散)区别于协助扩散的是A .由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B .需要载体C .由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D .不需要载体 8.人体组织细胞从组织液中吸收甘油的量主要取决于 A .组织液中甘油的浓度 B .细胞膜上的载体数量 C .细胞中A TP (直接供能物质)的数量 D .细胞膜上的载体种类9.人体中, K +很容易穿过细胞膜,但许多细胞内部的 K +比这些细胞外部的 K +浓度要高,如人的红细胞中 K +的浓度比血浆中 K +的浓度高 30 倍。
高考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四章 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第八课时)第2、3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

考点二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
【回扣教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1.被动运输 (1)__自__由__扩__散__:不需要载体和能量,如水、CO2、 O2、甘油、乙醇、苯等。 (2)协助扩散:需要载__体____,但不需要_A__T_P__, 如红细胞吸收葡萄糖。 2.主动运输:既需要_载__体___协助,又需要消耗 __A__T_P__,如细胞吸收 K+、Na+、Ca2+、氨基酸等。
【解析】图示显示,甲侧的 Na+浓度高于乙侧, 据此可判断甲是细胞外侧,乙是细胞内侧,A 项错 误;Na+由细胞外(甲侧)进入细胞内(乙侧)是顺浓度 梯度运输的,其方式为协助扩散,由细胞内运出细
胞外是逆浓度梯度运输的,需要 ATP 供能,为主动 运输的过程,B 项正确;图示中葡萄糖的跨膜运输 过程,需要钠驱动的载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 ATP, 其方式为协助扩散,C 项正确;甘油跨膜运输的方 式是自由扩散,而图示中葡萄糖跨膜运输的方式为
(4)1959 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 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并大胆地提出生物膜的模型 是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 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
层是蛋白质分子,他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1970 年,科学家用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 胞融合的实验,以及相关的其他实验证据表明细胞膜具
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 离子的吸收
【解析】A 项,温度为 17 ℃时,在空气环境中, 根对该离子的相对吸收量高于在氮气环境中的,说明 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吸收该离子,同时说明幼 根对该离子的相对吸收量与氧气有关,为主动运输。 B 项,在空气环境中,低温下幼根对该离子的相对吸 收量较低,说明温度能够影响根对该离子的吸收。C 项,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 ATP,在氮气环境中,植物可通过无氧呼吸产生 ATP。 D 项,温度为 17 ℃时,与空气环境中相比,氮气环 境中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相对吸收量较低,说明氮 气环境不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主动运输的动力来源
载体蛋白介导的主动运输
物质通过与载体蛋白结合,由载体蛋白的构象变化介导物质逆浓度梯度跨膜运 输的过程。载体蛋白介导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离子泵介导的主动运输
离子泵通过水解ATP释放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跨膜运输的过程。离子泵 介导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
04
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和应用
胞吐
细胞内物质通过囊泡与细胞膜融合, 将物质释放到细胞外。
03
物质跨膜运输的动力来源
被动运输的动力来源
扩散
物质在浓度差的作用下,由高浓度向 低浓度方向自发流动的过程。扩散不 需要消耗能量,是被动运输的一种方 式。
渗透
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 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的流动过程。 渗透作用的动力来自半透膜两侧的浓 度差和压力差。
蛋白质分子
蛋白质分子以不同的方式 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它们承担着物质转运、信 息传递等重要功能。
糖类分子
糖类分子以共价键与蛋白 质或磷脂相连,形成糖蛋 白或糖脂,参与细胞识别 和信息传递。
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
流动性
可塑性
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都可以在膜上 流动,保持膜的动态平衡,有利于细 胞功能的调节和适应环境变化。
协助扩散
需要载体蛋白的帮助,由高浓度 向低浓度扩散,不消耗能量。
主动运
原发主动运输
直接消耗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运输。
次发主动运输
在物质顺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情况下,间接消耗能量进行 跨膜运输。
胞吞和胞吐
胞吞
细胞通过细胞膜内陷将外部物质包裹 进细胞内,形成囊泡,再通过胞内消 化将物质释放到细胞质中。
有助于理解细胞信号转导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详细讲解]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详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4c820f32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3b.png)
4.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与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所反映的生物膜对物质的进出控制具有选择性等知识有一定的联系,并对第三节学习“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作了知识准备。
所以,这节的内容安排很巧妙,对整个章节的知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主要包括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和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两大部分。
在对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中,主要以时间为顺序介绍了不同国度许多科学家探索细胞膜结构主要过程和方法,通过该内容的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的认识,特别是这些内容中所体现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技术手段的进步促进科学的发展等观点,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的发展有重要价值;在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中,主要介绍了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知识,为学生学习后续内容如物质的跨膜运输奠定知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了解了细胞、知道了组成细胞的分子、掌握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尤其是是学习了细胞膜作为最基本生命系统的边界等相关知识,明确了细胞膜成分主要是磷脂和蛋白质,了解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细胞与外界环境分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为本节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分析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
在初中阶段虽然学些科学方法知识,但有关的知识还不系统。
三、教学目标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的流动性特点3、通过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阐述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4、分析科学家建立生物膜结构模型过程,尝试提出问题,大胆作出假设5、认识到技术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尊重科学且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科学,树立辨证的科学观,树立科学知识和观点是在不断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教学重点1、科学家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学说的基本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细胞膜的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 多糖结合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有些多糖与 磷脂分子结合形成糖脂。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自由扩散 小分子和离子 的跨膜运输 被动运输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胞吞 膜泡运输
大分子物质的 通过方式
胞吐
总结:
物质跨膜运输三种方式的比较 自由扩散 方向 能量 载体 举例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化学分析表明: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 脂质和蛋白质。
磷脂分子的结构模型
磷脂是一种由甘 油,脂肪酸和磷酸所 组成的分子,磷酸 “头”部是亲水的, 脂肪酸“尾”部是疏 水的。
亲水端
疏水端
1917年,科学家成功将一层磷脂分子铺在了水面上!
空气
水
水表面的单层磷脂分子怎样排列呢?
空气
水
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 胞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 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 面积的2倍! 1.通过上面的实验,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
课前检测
• 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
• 有半透膜、半透膜两侧溶液有浓度差。
• 原生质层包括哪几部分?
• • • • • 细胞膜、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 外在条件:外界溶液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 结构基础: (1)原生质层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伸缩性 (2)成熟的植物细胞(有细胞壁、有原生质层、 有大液泡)
课堂巩固
• • • • • 3. 下列关于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被动运输包括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 B.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均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并消耗能量 C.被动运输只能把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输 D.主动运输能将物质从低浓度向高浓度一侧运输,但需 要载体协助并消耗能量
• 4.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的不同点( ) • A. 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 • B. 是否需要载体协助 • C. 需要消耗细胞代谢释放的能量 • D. 物质从高浓度一侧到低浓度一侧
荧光标记的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
人细胞
荧光标记 的蛋白质
诱导 融合
40分钟后
组成细胞膜的蛋白 质分子可以运动!
鼠细胞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流动性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蛋白质 糖类
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
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①细胞膜的组成成分? 膜是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的。(还有少量多糖) ②细胞膜的基本支架? 磷脂双分子层(亲水头部朝外,疏水尾部朝内) ③蛋白质分子是如何排布的? 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 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 脂双分子层。 ④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 结构特点:具有流动性(磷脂和大部分的蛋白 质分子都是可以运动的) 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
• 选择透过性膜与半透膜的关系?
选择性透过膜是具有活性的生物膜,它 对物质的通过既具有半透膜的物理性质,还 具有主动的选择性,如细胞膜。因此,具有 选择透过性的膜必然具有半透性,而具有半 透性的膜不一定具有选择性透过,活性的生 物膜才具有选择透过性。 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 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 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 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生物膜的这一特性,与细胞膜的生命活 动动密切相关,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
结论:细胞膜中的脂质分子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水
水
水
细胞膜的磷脂分子的排列方式
电子显微镜是使用电子来展示物件内部或 表面的显微镜。电子束照射大分子物质散射度 高,黑暗;照射小分子物质,散射度低,光亮。
1959年,罗伯特森利用电镜,获得了清晰的细胞 膜照片,显示暗—明—暗的三层结构。
细胞膜结构的电镜照片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及物质跨 膜运输的方式
1895年,欧文顿通过实验发现:凡是可溶于脂 类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类的物质更容易透过细 胞膜进入到细胞中去。
不溶于脂质的物质 细胞膜
●
●
溶于脂质的物质
通过上面的实验,你能推测出什么结论?
提出假说:膜是由脂类物质构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细胞膜从哺 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发现细胞 膜不但会被溶解脂质的物质溶解,也会 被蛋白酶分解。(已知蛋白酶能专一性 的催化蛋白质的分解)
顺浓度梯度 顺浓度梯度 逆浓度梯度 高浓度 低浓度 高浓度 低浓度 低浓度 高浓度
不消耗 不消耗 不需要 葡萄糖 进入红细胞
消耗 需要
K+进入红细胞 Na+出红细胞
不需要 O2、CO2、甘油 等脂溶性物质
思考?
• 影响主动运输的因素? • 1.载体 :载体具有特异产生能量的因素。
如:氧气浓度、温度等。
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
自由扩散 小分子和离子 的跨膜运输 被动运输 协助扩散 主动运输 胞吞 膜泡运输
大分子物质的 通过方式
胞吐
课堂巩固
•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支架是( ) • A.蛋白质分子 B.磷脂双分子层 • C.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一起构成 D.糖类
• 2. 胆固醇、维生素D等物质可以自由扩散的方式 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 A.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 B.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 C.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 • D.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形态的蛋白质分子
罗伯特森认为:所有的生物膜都由蛋白质—脂 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电镜下看到的中间的 亮层是脂质分子,两边的暗层是蛋白质分子。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明治模型
罗伯特森把生物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 构。
根据已有的生物知识或生活经验,你能列举 哪些证明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证据?
• • • •
白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 变形虫的变形运动 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 细胞的生长 变形虫在吞噬草履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