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四章ppt课件

合集下载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老子》四章 ppt课件

麟似等并称“影响中国历史的
十位教育大家”古中国古代思
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
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
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
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
4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
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
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

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

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一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 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受到商容举荐入周, 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 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 典章、史书无所不习,被推荐为守藏室吏。
老聃居周日久,学问日深,声名日响。春秋时称学识渊博者为 “子”,以示尊敬,因此,人们皆称老聃为“老子”。
争与还是不争? 如何争? 争的含义?
争与不争和有无一样都属于对立的事物但又相辅相成,其内
涵,关系,作用可以与西方哲学中矛盾二字相类比,所以争
与不争应当和有无一样是共存的关系
争与不争兼得
世界万物亦争亦不争亦矛盾亦冲突
争与道德
不“争”的是欲望,名利,世俗
是变相 的 “争”道德,“争”清静,“争”得是有中的“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老子》四章 ppt课件
彰显。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爱自我夸张吹牛的人,反而没有
功劳,不会长久。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都是只以自我为中心,只关 注自我,所以就会局限于自己狭隘的小范围和狭隘的主观意识, 从而盲目自大自满,导致他们不能明白真相,常被假象蒙蔽,使 真相得不到彰明。
老子列举企立、跨行、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它们错误的原因是 什么?带来什么样的结果?
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
行走不稳
自我夸耀
自我夸耀 wù
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
名作动,
长久
同“形”
建立功勋
之,故有道者不处。余食赘行:吃剩的食物,身上
人们常常 厌恶他们
的赘瘤。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为,做
课文研读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不丧失立身之基的 人能够长久 。
死而不朽的人就是 长寿。有道之人身 死而道长存,这就 是寿。
课文研读 第六十四章
事物安然未生变的
时候容易持守。
显露迹象
安:安稳,稳定;
同“判”,分离 散失

持:持守 。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解决
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
形容 同“蔂”,土筐 极高
课文研读 第六十四章
动手去做的
指顺应自然,不求有所作为。

6.1《老子》四章课件PPT

6.1《老子》四章课件PPT

拓展补充
第十二章
指宫、商、角、指酸、苦、甘、意思是味觉失灵,生了口病

指青、黄、赤、白徵、、指羽多。种这多里样的
辛、咸,这里 古代以“爽”为口病的专用 指多种多样的 名词。 打猎获取动物。政

黑。此指色彩多样比。喻音听乐觉声。
美味。
纵横奔打猎。
五色令人目盲不;清五五音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情驰放骋荡畋(tián) 猎,令
明确:阐述“有道者不会彰显自我”的道理。老子认为:“自见”、“自 是”、“自伐”、“自矜”都是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有道者所“不处” 的。急躁冒进、自我夸耀的行为都会导致失败,不符合自然规律的政策也同 样不会取得相应的成果,老子警告人们为人应谦恭谨慎,为政应和蔼柔顺。
2.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来写?
明确: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 “自是”、“自伐”、“自矜”)及其后果。
圣人之道: ① 圣人他想要的不是常人想要的东西,因此对难得的东西自然就不 会特别强求。 ② 圣人学常人不学的东西,以不言之教来教化民众,但他从不教育 人们必须执行哪些教条。 ③ 圣人只是默默地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他以实际行动来使人们幡 然觉悟,并得以悔过自新。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思考:《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提到“合抱之木,生于毫未;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劝学》中有“积土成 山”“积水成渊”“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 海”。两者有什么不同?
明确:结论不同。 ①荀子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
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 , 下 饮 黄 泉 ”,提出了积极进取的主张。

5《老子》四章课件(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5《老子》四章课件(4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 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状语后置句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子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 录 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
老子出生
上 害
大 道無 為
老子骑牛图刘向《列仙传》记老子出关:“后周德衰, 乃乘青牛车去。入大秦,过西关。关令尹喜待 而迎之,知真人也。乃强使著书,作《道德经》 上下二卷。”又云:“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 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这 便是若无尹喜遇太上,何来今日 的 典故。
第三十二章解析
明确:老子认为,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对 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 内的“自知”“自胜”更为重要,更符合大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强调我们不仅要向外探求,了解他人, 更要多和自己对话,了解自己。
问3:如何理解《老子》第三十三章中的“知人 ”“自知”“胜 人 ”“自胜““知足 ” “ 强行 ” ?
□ 知人论世
□走近老子老子(生卒年不详),即老聃,姓李名耳, 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春秋战 国时期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 学派的创始人,与庄子并称为“老庄”。做过 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相传孔子曾向他问礼。代表作 : 位
老子思想的核心:朴素的辩证法。· 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而教。 ·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讲 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学,文意深奥,句涵广博。
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 经文。语言非常讲究艺术性,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词句准确、生动,富有说理性和感染力。《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

《老子》四章-ppt课件

《老子》四章-ppt课件
①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难到易、从细到巨发展而来。 ②圣人在事情刚出现或在萌芽之时就把它化解掉了。 ③圣人表面上做小事、细事、易事,最后结果却成就大事、难事。
第64章:治国·第5层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 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释】
·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贵:形容词意动用法,看重。
•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 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 受关令尹喜请著《道德经》。
了解老子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朴素的辩证法。
政治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
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 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哲学思想:
• 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 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 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 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
第64章:治国·第一层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 未有,治之于未乱。
研读文本——第二十四章
➢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阐述了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对立项如何辩 证把握和持守。
➢ 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 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 其后果。
研读文本——第二十四章
企立、跨行
根源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 要实现远大、宏伟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
第64章:治国·第三层

《老子》四章ppt课件

《老子》四章ppt课件
意、是否有能力,就更令人生厌。所以尊重孩子的愿望不加干涉,
顺其自然发展才是最好的选择。何况真正的自我表现、自我展示,
需要真才实学。而抛却浮华,修炼真学问,真功夫,才是正道。
三十三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知人者智,自知
者明。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不失其
所者久,死而不亡者
“知足者富”是说财富没有边界,一味地追逐财富,永不知足”,
就永远不会满足,懂得“知足”,才是一种真正的富足。
“强行者有志”讲的是,唯有心怀大志者,方能勤勉而行。一个
人的志向越远大,越强烈,就越能够勤勉。反之,志向越弱,行动越
不能勤勉。
六十四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其安易持,其未兆
我受孔子思想影响很大,受老子思想影响巨大!(托尔思泰)
三、文本研读
1.尝试着翻译全文。
2.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十一章 读老子作品,品思想精髓
疏通文本,初解其意。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
为室,当其无,有室
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
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二、思想核心
“道”是世界的本原;“道”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法则。
老子试图建立一个
老子认为相互对立的
适合于所有事物的
事物会互相转化,即
理论,一切事物都
是阴阳转化。转化的
遵循这样的规律
方法(德)来源于事
研讨活动:

《老子》四章-ppt课件

《老子》四章-ppt课件

11、宠辱若惊 【解释】: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无论受到宠爱或 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惊恐。 【出自】:第十三章:“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12、视而不见 【解释】:指不注意,不重视,睁着眼却没看见。 【出自】:第十四章:“视而不见,名曰夷。” 13、听而不闻 【解释】:听到了就像没听到一样。形容漠不关心,不在意。 【出自】:第十四章:“听之不闻,名曰希。” 14、涣然冰释 【解释】:象冰遇热消融一般。形容疑虑、误会、隔阂等完全消除。 【出自】: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15、虚怀若谷 【解释】:意指胸怀像山谷那样深而且宽广,形容十分谦虚。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老子》四章
知人论世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 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春 秋末期人,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
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 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 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 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道德天尊“”中国哲学之父“
三十辐共一毂, 当其无, 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 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总结了日常生活 当中“有”和“ 无”相互矛盾, 又相互依存的关 系。 有无是相生的, 又是相对的。 两者缺一不可, 无成就了有。
品读赏析
《老子》第十一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辩证关系的?
2.通读《〈老子〉四章》全文,概括四章选文的内容要点。
第十一章,通过列举分析典型的日常生活用品,阐明了“无 之以为用”的道理。
第二十四章,通过列举一系列的社会人生现象,剖析了“自 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危害,从反面证明了“无我” 的重要性,阐明了无为立身的主张。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老子》四章 PPT课件

他关于民众的格言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 损不足以奉有馀”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解题 《〈老子〉四章》即从《老子》中选出来的四段能够 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的文字。 《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被誊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分上篇《德经》和下篇《道经》该书以哲 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主题思想为“道法自然”,论 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 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观点一:相同。“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 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强 调只有从小处开始积累,才能完成大事。荀子 《劝学》中“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也强 调从小处积累的重要性。从这个角度来看,两 者的思想是相同的。
观点二:不相同。两者的思想有某种继承关系, 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部分观点。但荀子与 老子的结论是不同的,荀子说“锲而不舍,金 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 “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 下饮黄泉”,这是一种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 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强调让人们依照自然 规律,树立信心,坚定意志,耐心地、一点一 滴地去完成某件事情。
理解性默写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 ___有__之__以__为__利___,_无__之__以__为__用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自__伐__者__无__功_____, ___自__矜__者__不__长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 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知__人__者__智___,__自__知__者__明_______。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 是:__胜__人__者__有__力____,___自__胜__者__强_____。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 句是:___合__抱__之__木____,___生__于__毫__末____。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 ___慎__终__如__始___,_则__无__败__事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